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北约程序员

北约程序员

发布时间:2022-04-21 07:44:42

1. 混沌计算机俱乐部的间谍曝光

看到斯多被黑客折磨得寝食难安,他的女朋友玛莎·马休斯想出了一条妙计。
玛莎是一位24岁的伯克利法学学生,她生性安静,与斯多的狂躁形成鲜明对比。她建议说,既然这个电子流氓对军事机密如此感兴趣,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点设个套?搜集一些政府的公开文件,把它们伪装成绝密军事情报,然后放在LBL的计算机里作为钓饵,何愁鱼儿不上钩呢?斯多恍然开窍。
两人立即着手搜集了好几百页枯燥的政府文件,为这些文件单独建立了一个账户,每个文件都被精心地重新命名,使看到的人以为它们是在描述一个协调“星球大战”研究的新网络。在其中一份文件里,他们甚至插了一封信,邀请人们写信索取进一步的信息,包括《星球大战网络连接须知》、《1986一1988年星球大战网管理计划》,甚至《星球大战网络成员秘密名单》。斯多把这些文件进行了巧妙的安装,使得只有他和任何假冒系统管理员的人才能看到。剩下的事情就是守株待兔了。
几天后,黑客照例到LBL巡视一番。果然,他在几分钟之内就注意到了有关星球大战网的文件。他在里面“淘”了1小时之久,这使他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追踪者得以成功地查到他的电话。他住在汉诺威的某个地方。
1987年6月27日傍晚6点,位于汉诺威的福克斯公司依然是一片繁忙景象。公司总裁乌都·福洛尔正要下班回家,门铃响了。门外站着7个人——2名联邦刑事部侦探,4名不来梅警察,还有一位地区检察官。检察官向福洛尔出示了搜查证,罪名是电脑诈骗,而嫌疑犯则是马库斯·赫斯。
福洛尔吃惊不小,他知道赫斯骨子里有股冒险精神,所以听说他从事黑客活动并不感到意外。但许多程序员都爱好入侵计算机系统,这是预料中的事情,甚至还可以说,赫斯的部分工作就是检验系统的安全性。福洛尔怎么也不能相信,赫斯犯下的罪行有这么严重,需要兴师动众前来调查。
赫斯也很吃惊,但并不慌乱。警察搜查了他的办公室,又驱车前往他的公寓搜查。两小时后搜查结束,赫斯一刻也没有停留,径直去了一个酒吧参加黑客们每周一次的聚会。在会上,他对刚刚发生的事情只字未提。第二天他照常去上班。
但经过这场事变,赫斯不再进行黑客活动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向卡尔和瑟吉提供软件。这笔钱来得太容易了,许多软件他不过是从福克斯公司的计算机上拷贝下来的。
与此同时,斯多越来越不耐烦。第一次追踪成功已经过了5个月,但当局却连调查进行到哪一步都不让他知道。
最终,在6月底,斯多接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电话,告诉他已经抓住了那名黑客,他的家和办公室也被搜查过了。但他们仍拒绝透露黑客的名字。既然黑客已经就擒,LBL就不必再设钓饵了。于是斯多立即更换了实验室的口令,加强了安全防卫。神秘入侵从此消失了,斯多也恢复了他的日常工作。他和同事谈起这起计算机入侵的道德含义。斯多认为,计算机网络是科研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共享信息、合作研究甚至谈情说爱的工具,用户必须相互信任。随着网络的扩张,这种信任感也必须加强。那么,如果类似汉诺威黑客的家伙出来滥用网络,计算机专家怎样才能建设和维护像互联网这样的开放网络呢?对斯多来说,这一事件暴露了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境:要安全还是要信息交换?
他开始考虑写作一本书,描述他追踪西德黑客的过程。1988年初,他整理出一份写作提纲,并为一家计算机杂志撰写了一篇技术论文。但4月的时候,就在这篇论文得以发表之前,一份名为《迅捷》的德国杂志捷足先登,披露了汉诺威黑客事件。很快,《纽约时报》也在头版刊出西德黑客的故事,并提出利用网络从事间谍行为的可能性问题。LBl 为此召开了记者招待会。
几天之内,有关西德黑客在机密的美国计算机系统中横行无阻的消息就传遍了各地。一个机灵的记者甚至设法打听出赫斯的名字予以公布。许多媒介打电话到他家里。
赫斯竭力躲避记者。他猜想他在LBL的黑客活动被迫踪了,但他没有想到他受到斯多如此严密的监视。《迅捷》的报道更令他大吃一惊:上面赫然登出他坐在电脑前的照片!那是通过他公寓的窗户偷拍的。
这一事件本来会被人逐渐遗忘,如果不是出现了那份电传的话。
1988年初,慕尼黑警察局想在慕尼黑和威斯巴登的联邦警察总部间建立一条高速数据专线,以传输电传信息。由于电传通讯的特殊要求,编程工作既费力又不讨好,警察局请利多富公司(NixdOrf)来做,利多富则把它转包给柏林的一家小软件公司。凑巧的是,这是潘戈新开的公司。此时的潘戈还在技术大学读书,但他已经放弃功课一心追求金钱。他开玩笑说自己已成了雅皮士。
潘戈的公司正愁没活干,当然不会放弃送上门的机会。潘戈觉得此事十分滑稽。他,一个西德有名的黑客,为苏联人服务的“左翼人士”,现在开始为警察局效力了!他的同事帮助警察局架好了线,然后请慕尼黑警察局输送一段电传样本,以便拷贝到磁带上,带回柏林试验用。这位同事把电传打印出来给潘戈看,潘戈十分得意。上面有一封红色旅发给西德研究部长的恐吓信,还有两位警察局高级官员的旅行日程,附带计划中的保安措施。当海格巴德到柏林来访友时,潘戈忍不住把电传拿出来炫耀一番。
海格巴德此时的处境每况愈下。他屡次进出精神病院的戒毒中心,对他头脑中的幻想更加坚定不移。他认定艾滋病的缩写AIDS的真实含义是“反光明会摧毁系统”,而自己正是艾滋病的起源,上天让他感染上这种病毒是为了彻底消灭光明会。他的毒痛越来越重,因而,当一位汉堡的记者找到他挖掘有关计算机入侵的材料时,他告诉他们,自己是最强大最有才能的黑客之一,但他们必须高价收买他的故事。
他声称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他的入侵。记者们想亲眼见识一下海格巴德的本事,就给了他500马克,让他到汉堡的一家高级饭店住一晚。他们甚至还出钱让潘戈来了一趟。西德黑客对媒介的这种做法习以为常:他们一向靠泄露秘密换取报酬。记者们告诉海格巴德和潘戈,如果故事能在(迅捷》之类的杂志上刊出,他们还会付更多的钱。
在汉堡的饭店里,海格巴德对记者发表了一通黑客宣言,当然不乏海格巴德·西莱恩上尉和光明会之类的故事。他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正准备发动未来战争——一场以“软炸弹”即电脑病毒为武器的电脑战。“是的,”海格巴德总结说,“这场电脑战,我们的软战争,已经开始。”
但当记者请海格巴德坐到计算机前时,他根本无法证实自己的神话。他试图进入好几个地方的电脑系统,但都悲惨地失败了。他知道自己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
所以,他想到了潘戈给他看的那份电传。他向记者炫耀说,黑客们甚至打入了慕尼黑警察局的系统。
这时已是1988年7月,黑客故事已发表了3个多月。报刊上有关此事的喧嚣仍未平息,潘戈开始害怕。他对“星球大战网”的事情一无所知,但全西德的人都在谈论间谍案,这使他十分不安。他与海格巴德议过此事,但海格巴德已陷入疯狂状态,对许多记者胡言乱语。他对道伯抱怨海格巴德的多言,道伯安慰他说,没有人会相信海格巴德说的话。
然而西德电视记者阿曼和莱哈特听说了海格巴德的电传故事,径直到柏林寻找潘戈。阿曼深信汉诺威黑客案与苏联有关,所以,当上司安排他采访黑客潘戈时,他立刻答应了。潘戈对记者们讲述了电传故事的真相。很好,记者们说,但他们现在想了解有关赫斯的情况。
“你跟赫斯熟悉吗?”
“我根本不认识他。”
“能不能谈谈有关黑客和间谍的事情?”记者们穷迫不舍。
“我对此一无所知,”潘戈坚持说。
阿曼并不灰心。“你听说过星球大战吗?还有北美空防指挥部?”
到这时,潘戈已喝了3大杯啤酒,开始松弛下来。
“好吧,”他平静他说,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确实,有一些软件交给了苏联人,但那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开始讲述整个故事。记者们吃惊得几乎从椅子上掉下来。他们安排潘戈向秘密警察自首。
自首数月以后,潘戈为自己感到庆幸:他发现,在他自首前几个星期,海格巴德已在律师的鼓励下自首了。两人的想法惊人地一致:通过自首换取特赦。哪怕潘戈再迟几天,当局可能就会对他立案侦察了。
到1988年底,卡尔隐隐觉得有人在监视他。第二年元旦后不久,卡尔又来到东柏林,交给瑟吉有关莫里斯蠕虫案的报告。他相信,如此威力强劲的蠕虫程序一定是苏联人感兴趣的。他还交给瑟吉一份由克利夫·斯多撰写的病毒报告。事情真是充满了讽刺性。
瑟吉对卡尔说,他们的活动必须暂停。他相信西方的情报部门正在监视卡尔的活动。卡尔想,该移居西班牙了,开一家电脑公司。与瑟吉的生意越做越清淡,现在他又提出暂停,谁知道这一事业会不会就此破产。卡尔希望到国外重打锣鼓另开张,把间谍的事情彻底抛在脑后,这样他就永远不会被抓住,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看起来他们将毫发无损。
就在这时,警察行动了。
1989年3月2日凌晨,道伯、卡尔和赫斯在不同的地方同时被捕。当天晚上,300万西德电视观众从阿曼和莱哈特制作的“广角镜”节目中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节目的第一个画面是柏林格列尼克大桥,这是东西方交换间谍的场所。黑客的侧影被打在屏幕上,接着,镜头切换成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有许多箭头,由硅谷指向莫斯科。观众意识到,这是一起重大的间谍案,预示着一个新的高科技问谍时代的到来。克利夫·斯多出现,讲述了发生在LBL的事情。他凝视着观众,若有所思他说:“有人侵入我的计算机寻找有关星球大战的信息。”
节目主持人宣称,黑客间谍案是1974年纪尧姆案件以来发生的最大间谍案,在那起案件中,联邦总理威利·勃兰特的密友和助手冈特·纪尧姆被发现是东德秘密警察的一名上尉。全国大哗,勃兰特被迫辞职。这次,西德秘密警察的头目称黑客的行为“是一种新的恶意侵入我们的数据网的手段。”内务部发言人则说,逮捕这些黑客“给了克格勃狠狠一击。”
“广角镜”在媒介引起了连锁反应。间谍在西德人中向来是一个敏感话题,他们尤其对这种新的阴险的间谍活动方式感到震惊:心怀不满的青少年发现计算机的薄弱环节,利用它们威胁西方的军事安全。官员和计算机专家不断强调说,北约的一些最机密的数据,就藏在赫斯和其他黑客进入的计算机中。即便他们获取的数据是未加保密的,苏联人也可能根据这些数据推测出绝密情报。
但是,没有多久,内务部就开始从给克格勃狠狠一击的说法上退缩。随着新闻最开始的轰动效应的减弱,多疑的记者开始询问:这一群黑客问谍到底给国家安全造成了多大损害?他们出卖了高度机密的情报吗?还是仅仅一些无害的公用软件?

2. 美国批准黑山加入北约是怎么回事

3月28日在美国国会参议院的表决中,批准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中97名参议员支持黑山成为北约成员,两人反对,一人未投票。支持票数远超通过议案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数。

黑山2006年独立,与塞尔维亚“分家”,对外政策随后急速转向,谋求融入“欧洲—大西洋”并加入北约。北约2015年年底正式邀请黑山“入伙”。

去年5月,北约代表与黑山签署相关议定书,在所有北约成员国完成法律程序后,黑山将成为北约第29个成员国。除美国外,北约成员国中目前仅剩荷兰和西班牙尚未在国内通过相关批准手续。

美国民主党籍参议员克里斯·墨菲在投票开始前强调,他相信北约将会因为黑山的加入“变得更强大”。黑山作为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在世界地图上占据着不可思议的重要位置”。

当然,黑山也并非没有军事价值。那里有可以停靠大型军舰和潜艇的深水港。如果黑山加入,北约将填补在巴尔干地区的缺口,获得在亚得里亚海的有利地理位置。

3. 加入北约有什么条件

北约的加入条件主要遵循“成员国行动计划”的要求:国防部长由文职人员担任;同邻国没有领土争端;境内没有外国军事基地;武装力量结构和装备符合北约标准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OTAN),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设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

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一旦确认成员国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及时反应。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即集体自卫权。

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是在美国建议下,于1994年1月在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北约正式邀请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和欧洲中立国家参加“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政治磋商;

二、伙伴国可向北约总部派出联络员;

三、伙伴国必须承认西方的民主、人权标准,并尊重现有边界。

以上内容参考界面新闻-俄罗斯宣布退出的欧洲委员会是什么组织,与欧盟、北约有什么区别

4. 第一台计算机是如何制造的,它的电子原理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比如:如何把数据显示出来)

寻访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在哪里?很多人会回答诞生在美国,并且会认为1946年2月14日在费城开始运行的ENIAC计算机(电子数字式积分器和计算机)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台计算机的诞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其官方文件中仅称它是世界“第一台全电子数字计算机”,为什么它的主人不称它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呢?

1997年10月21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帝国战争博物馆开始举办一个有关二战期间破译密码的展览,展览中赫然出现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科洛萨斯’”的字样。据称,“科洛萨斯”比ENIAC计算机问世早两年多,在二战期间曾破译了大量德军机密,战争结束后,它被秘密销毁了。

11月14日,记者驱车来到“科洛萨斯”计算机当年的服役地点、伦敦以北约80公里处的布莱奇利园区,在那里采访了布莱奇利园区基金会主任托尼·塞尔先生。布莱奇利园区是二战期间英国主要密码破译力量所在地,目前已辟为一个战争博物馆。

塞尔先生并不急于向记者介绍“科洛萨斯”计算机,而是先向记者介绍了很多二战期间盟军与德、意、日军之间破译密码的斗争。在一台从德军那里缴获的“洛伦茨”加密机旁,塞尔先生讲述了这种加密机的故事。“洛伦茨”加密机是二战后期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德军高级将领之间通信用的主要加密机,破译经它加密过的密码难度非常大,希特勒至死都认为“洛伦茨”是不可战胜的。

研制“科洛萨斯”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破译经“洛伦茨”加密机加密过的密码。塞尔先生说:“使用其他手段破译这种密码需要6至8个星期,而使用‘科洛萨斯’计算机则仅需6至8小时,因而自它投入使用后,德军大量高级军事机密很快被破译,盟军如虎添翼。”

“科洛萨斯”计算机是1943年3月开始研制的,同年底运到布莱奇利园区。19 44年1月10日,“科洛萨斯”计算机开始运行。

塞尔先生带领记者来到一处很不起眼的建筑中,在那里记者见到了尚未完工的“科洛萨斯”计算机的复制品。塞尔先生向记者出示了照片、图表等有关原始资料,并指出,“科洛萨斯”计算机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它原先属于高级军事机密,直到70年代有关材料才逐渐解密,而且二战期间研制的10台同类计算机在战争结束后均被秘密销毁。他说:“‘科洛萨斯’计算机作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地位已被逐渐公认。”

“科洛萨斯”计算机呈长方体状,长4.9米,宽1.8米,高 2.3米,重约4吨。它的主体结构是两排机架,上面安装了2500个大小形状如同电灯泡的电子管。它利用打孔纸带输入信息,由自动打字机输出运算结果,每秒可处理5000个字符。它的耗电量为4500瓦。

“科洛萨斯”计算机研制工作的负责人是汤米·费劳尔斯博士。现年88岁的费劳尔斯目前在伦敦北区过着隐居生活,据其亲友介绍,他的身体非常虚弱。

塞尔先生不无遗憾地指出,尽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英国,但英国没有抓住由计算机引发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机遇。相比之下,美国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鼓励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产业,从而崛起了一大批计算机产业巨头,大大促进了美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他说,目前全世界范围兴起了一场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谁能更好地把握这一机遇,谁就有可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5. 欧盟和北约是什么关系呢

欧盟

欧盟全称“欧洲经济、政治共同体”,成立构想要追溯到“欧洲统一梦”,公元476年伴随着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罗幕洛被日耳曼人罢黜,今欧洲开始分裂成为大批“小”国,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消失”了。

想要高收入就选高铁学校,包分配待遇好!
广告

然而欧洲各国都未放弃成为“新罗马”的愿景,今大多数欧洲大国在自己的历史强盛期都曾试图将欧洲再次“统一”起来,譬如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和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都曾希望通过战争完成“大一统”。

但历史现实已经告诉人们,“战争”这种手段对于欧洲再次连成一片是行不通的,拿破仑、希特勒都失败了,一个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至死没再踏入欧洲大陆,一个因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在战争结束前自杀于了自己的地堡中。

因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陷入衰落困局,美国彻底将其超越之时,出于所谓的“欧洲荣誉”,虚弱的欧洲国家里的政客们开始思索联合起来,让欧洲重现辉煌。

而此时欧洲战后急需恢复经济发展,因而在怎样联合这个问题上,政客们选择了经济为突破口,1951年《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1957年3月25日《罗马条约》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经过上述三个共同体的磨合,欧洲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迎来飞速发展,基本恢复了战前水平,而这的结果直接让欧洲各国开始意识到“欧洲联盟”可能是解决欧洲“衰落”不错的方案。

因而在1965年4月8日,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成立“欧洲共同体”整合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

1991年借着“欧洲复兴”的势头,在共赢的呼声中《欧洲联盟条约》得以签订,至此欧盟诞生了!

北约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苏冷战对峙情况下的“特殊产物”,1949年4月4日出于对“苏联西扩”的担忧,美国以提供“合理”保护为由,拉拢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根据该公约的要求,北约成员国的军队将在美国军队的领导下组成特殊的作战序列,应付苏联可能的“西扩”。

对于美国人如此指向性的机构,苏联在1955年5月14日拉拢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各国签订“华沙条约”对标。因而整个美苏冷战对抗,在理论上也可以叫做“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

‍为何部分中国人分不清二者的关系?甚至将北约说成是欧盟的“国防部”

因为欧盟绝大数国家都加入了北约,欧洲国家参与国际争端时,往往都会头顶“北约成员国”、“欧盟成员国”的双头衔。同时北约要对外说什么的时候,由于欧盟成立之时,要求成员国之间有义务在政治上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因而当北约要讨论说什么的时候,各成员国会将消息传回国内讨论,而受欧盟成员国需集体协商对外口径义务的影响,当事国的内部讨论往往就会变成欧盟的会议讨论。

如此一来北约很多时候做决定和发声的时候,往往就会让人产生北约要听欧盟话的“错觉”,而这错觉就是部分中国人搞不清北约和欧盟关系的重要主因。

6. 黑山加入北约成第29个成员 北约成员国都有哪些

3月28日在美国国会参议院的表决中,批准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中97名参议员支持黑山成为北约成员,两人反对,一人未投票。支持票数远超通过议案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数。具体情况:外界普遍预测,这个曾是俄罗斯忠实盟友的巴尔干小国很可能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加入北约。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9日报道,塞尔维亚国防部证实,将很快“免费”接手6架俄制米格—29型战机。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俄罗斯针对黑山加入北约的一种反制。黑山:黑山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位于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之间,只有一支小型军队。有分析人士指出,从军事上考虑,黑山根本无法为北约“集体防御”作贡献;北约接纳黑山是出于战略考虑: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黑山2006年独立,与塞尔维亚“分家”,对外政策随后急速转向,谋求融入“欧洲—大西洋”并加入北约。北约2015年年底正式邀请黑山“入伙”。去年5月,北约代表与黑山签署相关议定书,在所有北约成员国完成法律程序后,黑山将成为北约第29个成员国。除美国外,北约成员国中目前仅剩荷兰和西班牙尚未在国内通过相关批准手续。美国民主党籍参议员克里斯·墨菲在投票开始前强调,他相信北约将会因为黑山的加入“变得更强大”。黑山作为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在世界地图上占据着不可思议的重要位置”。当然,黑山也并非没有军事价值。那里有可以停靠大型军舰和潜艇的深水港。如果黑山加入,北约将填补在巴尔干地区的缺口,获得在亚得里亚海的有利地理位置。

7. 北约为什么要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第一、确定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FDSP)目标的方法有严重缺陷;

第二、美军方和情报部门的数据库未输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正确位置的数据;

第三、美核查目标的程序未能纠正上述两方面的错误,美有关部门也未向任何知道该目标是中国使馆而非FDSP的人员进行过了解。

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了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悲剧的发生,网上也有其他是故意行为言论,但是真实性无从考证。

事件后果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轰炸后,中国民众群情激愤,全国多地爆发大规模反美示威活动。很多大学生到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驻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使馆前示威游行,我国政府强烈抗议北约军队的这次粗暴、野蛮的行为,并向美国等北约主要国家发表声明,要求其必须严惩兇手并赔礼道歉。

游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各省省会以及大城市开展,人群前往各地美国使领馆门前或中心广场抗议。

有北京大学学生在北大着名的“三角地”打出了一条标语:“不考托(托福),不考寄(GRE),一心一意打美帝。”事发当天下午3点已有人开始行动,北大出动校车输送学生。配备有盾牌棍棒以及瓦斯弹的防暴警察与武警严守美国驻华大使馆,但对抗议活动并未阻拦。

有部分情绪激动者向使馆内投掷石块甚至燃烧瓶。学生于傍晚时分退去,然而入夜后却迎来了约1000名北京市民的抗议。群情激奋的抗议人士焚烧美国国旗,打破使馆窗子并砸毁使馆车辆,有的抗议人士与警察发生了冲突。

中国爱国黑客(即红客)开始大肆攻击美国网站,导致中美网络大战,双方各有百余个网站被插上了对方的国旗。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五八事件

8. 给我介绍一下世界各国的有名黑客事迹

黑客事迹

70年代,一批当年北美大学生运动的领袖,西海岸反越战活动的积极分子,争民权的斗士渐渐参加了黑客队伍。黑客提倡了一场个人计算机革命,提出“计算机为人民所用”的观点。领头人为苹果公司创建人史蒂夫·乔布斯。

1979年,年仅15岁的凯文·米特尼克仅凭一台电脑和一部调制解调器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部的计算机主机。

198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首次逮捕了6名少年黑客,这6名少年黑客被控侵入60多台电脑,其中包括斯洛恩·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1987年,美联邦执法部门指控16岁的赫尔伯特·齐恩闯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内部网络和中心交换系统。齐思是美国1986年“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生效后被判有罪的第一人。

1988年,美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向互联网传了一个蠕虫程序,感染了6000多个系统——几乎占当时互联网的十分之一。同年,在发现有黑客入侵军事网的一部联网电脑后,美国国防部切断了非保密军事网与阿帕网(早期互联网)之间的物理连接。

1989年,5名西德电脑间谍入侵美国政府和大学电脑网络。最后这五名西德人以间谍罪被逮捕起诉,其中3人被控向苏联克格勃出售他们所获情报。

1990年,“‘末日军团”(美一黑客组织)的4名成员因盗窃贝尔公司的911紧急电话网络的技术秘密而被逮捕。4名黑客中有3人被判有罪。

1991年,美国国会总审计署宣布在海湾战争期间,几个荷兰少年黑客侵入国防部的计算机,修改或复制了一些非保密的与战争相关的敏感情报,包括军事人员、运往海湾的军事装备和重要武器装备开发情况等。

1992年,“欺骗大师”(纽约市一少年黑客组织)因入侵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银行和TRW公司及国家安全局的计算机系统而被判有罪。

1994年,格里菲斯空军基地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电脑网络受到两名黑客的攻击。同年,一名黑客用一个很容易得到的密码发现了英国女王、梅杰首相和其他几位军情五处高官的电话号码,并把这些号码公布在互联网上。

1995年,“世界头号电脑黑客”凯文·米特尼克被捕。他被指控闯入许多电脑网络,包括入侵北美空中防务体系、美国国防部,偷窃了2万个信用号卡和复制软件。同年,俄罗斯黑客列文在英国被捕。他被控用笔记本电脑从纽约花旗银行非法转移至少370万美元到世界各地由他和他的同党控制的账户。

1998年,美国防部宣称黑客向五角大楼网站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系统性的攻击行动”,打入了许多政府非保密性的敏感电脑网络,查询并修改了工资报表和人员数据。不久,警方抓获了两名加州少年黑客。三个星期后,美国警方宣布以色列少年黑客“分析家”被抓获。同年,马萨诸塞州伍切斯特机场导航系统因一名少年黑客入侵而中断6小时。
8月份,中国黑客大行动,抗议印尼对华人暴行。同年,因入侵银行计算机系统,中国镇江两黑客郝景龙、郝景文被判死刑。
1999年5月一月,美国参议院、白宫和美国陆军网络以及数十个政府网站都被黑客攻陷。同时,因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使馆,中国黑客群体出击美国网站以示抗议。

2000年2月,在三天时间里,黑客使美国数家顶级互联网站——雅虎、亚马逊、电子港湾、CNN陷入瘫痪。黑客使用了一种称作“拒绝服务式”的攻击手段,即用大量无用信息阻塞网站的服务器,使其不能提供正常服务。
同月,日本右翼分子举行集会,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暴行,引起中国黑客愤慨,中国黑客连番袭击日本网站。

2月8日——9日,中国最大网站新浪网招致黑客长达18小时的袭击,其电子邮箱

9. 北约简史

在欧洲复兴过程中,美国为了扩张实力,在欧洲拼凑了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美、英、法、荷、比、卢、加、挪、冰岛、葡、意和丹麦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进行集体防御”,当一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1949年8月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1982年先后加入。它有统一的军队,艾森豪威尔曾被任命为最高司令官。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北约的东扩

北约1949年成立之初共有12个成员国,后经过4次扩大。1952年,希腊、土耳其加入;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成为北约第16个成员国。冷战结束后,北约于1994年1月决定向前华约组织成员国扩大。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完成了北约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扩大。同年4月,北约华盛顿首脑会议制订了“加入行动计划”,决定继续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该军事集团。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7国今年将正式加入北约,这将使北约成员国增至26个。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简称“北约”。是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联合西方国家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加、比、法、卢、荷、英、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1996年接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原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3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10. 北约炸中国大使馆的详细内容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入侵南联盟。当时,退役陆军中校班尼特,因为“标示目标情报技能了得”,被中央情报局相中,当上美军的轰炸目标制定官,也因此成为北约78天空袭行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同年5月,北约空袭行动进入尾声,南联盟虽遭受重创,但军队士气却越发高涨;在南联盟内部,米洛舍维奇仍主持大局,国内秩序稳定。这种情况无疑让北约的处境很难堪。一天,中情局接到了美国空军高官的电话,称美军准备轰炸南联盟的补给与采购局总部,要求中情局人员马上标出所要空袭的目标方位。这一任务,落实到班尼特的头上。中央情报局的上级还给了班尼特一个南联盟补给与采购局总部的地址和一张地图。班尼特按图索骥,在地图上标出了一个“×”。不久,画着“×”的地图被送到了北约战斗指挥中心——标“×”的位置将成为北约军队的轰炸目标。

5月7日深夜(北京时间5月8日晨),空袭警报再次在贝尔格莱德城区响起。硝烟过后,人们发现,被轰炸的不是南联盟的政府部门,而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在破碎而摇摇欲坠的大使馆楼中,3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20多人受伤!这一事件很快震惊了全世界。

随着中国人民在世界各地对北约示威抗议的声浪不断高涨,美国总统克林顿终于给中情局下令:必须彻查此事,找出“需要为此事负责的人”。

2000年4月,也就是在中国使馆被轰炸整整11个月后,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报道说:“美国中情局就误炸中国使馆一事终于做出了正式处分:1名高级官员遭解聘,6人受处分。”

但是美国国务院继续坚称,该事件是“误炸”,错误源于中情局所使用的一张旧地图,该地图“没有显示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已经搬到贝尔格莱德新城,并且与南联盟补给与采购局总部所在地处于平行的一条街上。”他们也正式向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通报了中情局的处理决定:“ 负责目标选定的官员被开除或处分……特别是那个在袭击目标上打‘×’的人,被勒令离开中情局。”但他们拒绝透露受处分人的姓名和具体情况。

而恰恰在10年之后的3月,劳登县的杀人案,终于揭开了答案——这个在地图上打“×”,而被中情局声称“开除”的人,就是班尼特。

尽管十年来言之凿凿,美国政府“误炸”的狡辩却从未让人信服。其实,号称遭到开除的班尼特直到遇害前仍为中情局效力,并且还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这一凶杀案让更多美国人怀疑,班尼特在中国大使馆地址上画“×”,并非无意的犯错。不少军事分析家提出,“旧地图”一说,根本是无稽之谈。首先,身为世界最强大的情报机构,中情局不可能使用几年前的地图;其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其大使馆位置的移动,中情局的记录不可能忽略;再次,班尼特标的轰炸目标,为何没有得到情报人员的认真核实,只让他一个人拍板?

政治评论家普遍认为,当时美军曾获得不准确情报,怀疑中国“暗助”南联盟。情报称,美军F—117隐形战机在南联盟上空被击落,是“中国使馆秘密雷达”的功劳。并且,南联盟领导人“可能隐身中国使馆的地下室内指挥作战”。

尽管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些情报都是无中生有,但中情局和五角大楼“鹰派”当时决定,要向中国下黑手,让人“故意犯错”,标出中国大使馆的位置。

对此,美国国际行动中心华盛顿办事处负责人马尔科姆·坎依曾分析,袭击中国使馆是一个大阴谋,是美国发出的警告信号——不许任何人挡美国和北约的路,否则我们也会轰炸你的国土!

究竟班尼特是遭遇黑帮误杀,还是被中情局灭口,目前仍无定论。但是,众多的事实证明了一点,作为知情者的班尼特,是当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事件中可怜的牺牲品。

阅读全文

与北约程序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喷油螺杆制冷压缩机 浏览:577
python员工信息登记表 浏览:375
高中美术pdf 浏览:158
java实现排列 浏览:511
javavector的用法 浏览:979
osi实现加密的三层 浏览:230
大众宝来原厂中控如何安装app 浏览:911
linux内核根文件系统 浏览:240
3d的命令面板不见了 浏览:522
武汉理工大学服务器ip地址 浏览:146
亚马逊云服务器登录 浏览:521
安卓手机如何进行文件处理 浏览:70
mysql执行系统命令 浏览:927
php支持curlhttps 浏览:142
新预算法责任 浏览:443
服务器如何处理5万人同时在线 浏览:249
哈夫曼编码数据压缩 浏览:424
锁定服务器是什么意思 浏览:383
场景检测算法 浏览:616
解压手机软件触屏 浏览: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