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学程序员前景怎么样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火热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软件编程薪资待遇一直比较高,而且刚过完年,京东,阿里又要招聘相关从业人员,而且凡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开发人员工资都是水涨船高,有个几年年的工作经验的反而会更好找工作,薪资会越来越高
编程算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职业了,长期以来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从这么多年看来,需求量始终不减,工资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即使之后学编程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是属于前20%的,何愁应聘时工资会降低呢
从个人角度来看,编程从现在以及随后几十年间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除非到了市场非常饱和,程序员遍地都是的情况,但目前显然不是,去任何一个公司招聘人员上看,互联网行业都算是比较火爆的行业,招录程序员的不在少数,工资比一般水平要高很多,即使像文科出身的,都想要在业余时间学编程,但可惜自学难度太高,又没有系统的时间去报班学习,实在是一大遗憾
那么,我们来聊聊编程难吗?
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是我们把他想难了,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要学好一个技术做好一件事,必须要掌握一万小时定律,其实这个观点说对也对,说错也对,怎么讲呢?一万小时定律是需要成为专家级别的人语言奋斗的时间,而真正学习一门技术,如果只是入门,其实仅仅只需要二十小时,如果每天花两小时来建议,那么入门也就十天就可以搞定,编程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入门,其实真的在我看来找准方法,十天半个月足够了,当然如果说要找到工作,那估计要四个月到半个月的每天学习努力
怎么学习?
重视基础,这个不是喊口号,很多人学习编程眼高手低,觉得自己能看懂,能随便写点东西就算学会了,问了一些基础东西一问三不知,还不服气说会编程就好,要懂那些做什么,这是最大的错误,基础很重要,例如,你不知道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特点,你如何去做方法的封装?如何去做类的继承和如何能明白别人写这段代码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处理?这些都是基础能告诉你的
编程是个手脑并用的活,光看懂明白是没有用的,如果不用手去敲一下代码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饭什么错,我曾经因为一个空指针问题排查了一个小时,也因为一个地方没写分号找了半天,这些都不是看书就能得来的经验,在我烦了这些错误之后我会总结,记下来,作为我自己的经验,然后下次再遇到就知道自己曾经在这里犯错了,就会小心不在犯错
❷ 程序员到底有多累,多辛苦
程序猿有多累,这个问题从三类人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个是作为程序猿本身的自己,程序猿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触
上学阶段:时间是自己安排的,执拗时自己研究通宵达旦也不觉得累,即使累了也知道自调节,也有时间自己调节,所谓吃了睡,累了睡,想干啥干啥,那就是大学,程序猿基本对累没感知
刚毕业两三年内:初生牛犊不怕虎,刚毕业,绝大部分工作努力,一方面是工作与学习有很大不同,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加班加点,刚毕业年少经常加班也不会累,毕竟还有精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成长,这种来自内心主动性的驱动力会让程序猿感觉不到累。本宝宝刚毕业那会,项目上线天天加班到凌晨后,不上线的日子里白天测试项目,晚上自己学习搞自动化,星期天也是趴在电脑前,完全就是靠着内心的驱动力驱使,那段奋斗的时光并没有感觉多累
有了两三年工作经验后:不得不承认,我现在就是这个阶段,连续一周凌晨多回家身体感觉疲惫,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告诉程序猿自己已不再年轻,当你连续加班时,在明亮的办公室里会感觉很困,不会介意那光的强烈,不会想起自己需要再熄灯的情况下睡着;而当项目终于上线,晚上早点回家,那种积蓄了N久的劳累疲惫感会一下子涌上来,一坐上班车就睡着,到目的后人都走了才醒来,然后走一段到地铁站,地铁上站着就能睡着,默默的站着睡着还错过站,在那一刻你会知道自己有多困,看着地铁里脚步飞快的人,明白原来这就是北京。回答家,扔下电脑包,啪的一下趴在床上,那种晕乎乎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就能睡着,但是当身体整体躺在床上的时候,不敢睡,为啥,想起了一个RD leader说的话:真怕一下子睡着了,就永远起不来了。刚毕业的两年内我倒头就睡不会想这些,但是在工作久了,身体不如年轻时,那种累真的会让自己觉得睡了就不会再起来。每一次项目上线都是这样,这就是程序猿的累;程序猿经历了下图似的进化过程,
❸ 求这张原图
原图是一个采访老大爷视频的截图,那什么28岁程序员是后期p上去的,有很多个版本,你网络搜一下“其实我觉得吧压力也没那么大”就知道了。
图片如下:
右键点击图片,选择"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可以查看大图,
若图片被屏蔽,请查看私信,
或则私信我并附上问题地址索要图片!
❹ 在大家眼中,程序员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为什么有人在技术造神
大家应该已经感受到,技术圈这两年已经和娱乐圈创业圈差不多的氛围了,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业公司和创业媒体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大量的程序员投身到创业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中,而造神,正是让程序员们自动跳进火坑的绝佳办法。不是说程序员不能创业,我是说,创业媒体们故意模糊了创造和创业的界限,把程序员们的创造冲动偷换概念,鼓吹了太多不适合的人去创业。
另一个原因是,招聘成本高涨,CTO 们为了能提升影响力,不得不频频出席各种大会刷脸。文笔好的再做做自媒体和技术社群,既能强化个人品牌提高身价,又能在融资的时候提升成功率。
总之,这个行业出现了各种技术大神。
这些大神在普通人类和初级程序员眼里是无所不能的,是他们向往的目标;在中级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眼里,这些大神就是他自己,只不过他还没红起来而已…
于是攀比心理也开始泛滥,全国第三的架构师比比皆是,整个圈子渐渐就浮躁起来。
然而绝大部分程序员,依然是雇员
媒体们在包装时,最喜欢按独立开发者的路线来整。“从小就对技术有天分”、“大学时曾在某编程大赛一鸣惊人”、“写了个 APP 玩结果一个月有了千万用户”、“从公司离职自立门户三年上市”。
OK,这的确是程序员的一条职业路线图。但是媒体们不愿意告诉你的是,一:只有极少数程序员是通过这个路线成功的;二:这条线其实需要太多非程序员职位的技能,比如产品设计能力和销售能力。
程序员的价值决定
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职位,没有技术门槛
然而不幸的是,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不是技术驱动的公司。真的就是鸟哥说的那样,绝大部分技术岗位,其实技术门槛都不高(门槛在工程上,后文细讲)。技术不过是这些公司的护航舰,而不是破冰船。
先别打我,冷静下来想想,到底有多少你会的那些技术,是你的同行们不会的呢?不多,对吧?
几年前亿级别的搜索还是问题,现在已经到处是通用解决方案了;几年前千万到亿级别的网站和 APP 解决方案还在大公司手里,现在各个架构大会都讲烂啦,而且其实都差不多;就连 DeepLearning,带 API 接口的框架也开始涌现,只需要把图片用 REST 传进去就能取到结果了。
很多事情,已经没有难度,只需要持续投入。是的,对绝大部分程序员来讲,他们不需要成为科学家,而需要成为工程师,成为从科学家手里接过火种,去燎原大地的人。
怎样才是一个好工程师
工程的本质不是创造,而是去风险化。
工程是关于如何低成本、高效率、按时按量完成既定任务的。所以判断一个工程师是否优秀,并不是他多有创意多有名气,而是看他有多稳,看他能多 GettingThingsDone,中文就是“靠谱”。
有时候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未必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框架,而是看上去朴实无华,功力都包涵在背后的细节里。就像顶尖高手打的斯洛克台球,每一杆都平淡无奇,只是因为上一杆的回球太到位。
有同学问,那我工程做的太好,岂不是没有机会遇到一些高难度挑战了么?放心,一般公司都雇佣了产品经理来帮你制造高危事件。
同样的,一个好的工程师,会选择最适合需求和团队的方案,考虑开发效率和系统效率的均衡,从而已达到最优效果;而不是整天和别人去争论什么语言最好、哪些框架过时了。
工程的另一个要求是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
在项目立项之后动工之前,对要做的事项作出详尽的规划,对未来一到两周的工作给出细致的排期,这是进度控制的基础。
代码的及时入库与合并,自动化测试和每日构建,CodeReview 和文档编写,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习惯则决定了项目质量。
不幸的是,很多程序员把这些工程上至关重要的东西当成垃圾,视为对他们“创造力”的压抑。
他们总是以创造力为借口去寻求自身的自在,比如上班不带胸牌不打卡,中午休息时间在公司看视频打游戏,最好可以远程上班,项目到期之前再来检查进度,公司不要用统一框架,只有傻逼才写文档。
对职业的理解偏差和工程能力上的荒芜,培养了大批能写代码但死活写不好代码的“码农”,反而让那些有着彪悍工程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程序员变得奇货可居。
最后,来说说程序员那无处安放的创造力
有了锤子想找钉子是很正常的原始冲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创造力对于程序员这个职业来讲,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工程能力,那么创造力也不过是无本之木。所以扎扎实实的把工程基础打好,这是最根本的。
在此基础上,我比较推荐程序员采用内外两条线来培养自己。在公司内的项目上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尽力把稳定性做到最好,培养出自己卓越的工程能力;然后在公司外的开源项目和自己的独立项目上,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实践一些新的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梦想还是要有的,对吧。
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你可以了解到新技术和激进方案的优缺点,从而在进行方案选型时,有更多的依据;还有一个职业发展上的好处:如果不是主负责人,公司的项目往往不能代表你的能力;但独立项目却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能力证明出现在你的简历里边。
你可以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在自己家里你尝试各种手法各种风格的个人作品;但当你参与颐和园这种级别的工程时,好好的把自己负责的石头雕成总设计师要求的样子就好 —— 毕竟这个时代一个人已经很难负责整个项目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程序员的工匠精神。
❺ 求一张招聘程序员的搞笑动态GIF图片
来看看是不是这张
❻ 为什么从事大数据行业,一定要学习python
需要澄清两点之后才可以比较全面的看这个问题: 1. 百万行级不算大数据量,以目前的互联网应用来看,大数据量的起点是10亿条以上。 2. 处理的具体含义,如果是数据载入和分发,用python是很高效的;如果是求一些常用的统计量和求一些基本算法的结果,python也有现成的高效的 库,c实现的和并行化的;如果是纯粹自己写的算法,没有任何其他可借鉴的,什么库也用不上,用纯python写是自讨苦吃。 python的优势不在于运行效率,而在于开发效率和高可维护性。针对特定的问题挑选合适的工具,本身也是一项技术能力。Python是一个强大的,灵活的,开放的,易于学习的源语言,使用方便,并具有强大的数据操作和分析库。其简单的语法使编程新手很容易学习和掌握,经历过Matlab,,C / C++,java,或Visual Basic,Python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组合,都能使用编程语言以及使用方便的分析和定量计算
❼ 正在工作的程序员,生活状态什么样
首先说一下目前日常的生活工作安排,每天7点40的闹钟,起来洗漱吃饭(如果起不来就不吃了,8点半差不多出门)上班。
因为距离公司比较远在北京要横穿半个市区才能到公司,大概10点左右刷公司卡,然后买早饭买水。
上图是公司大门,那天去的很早(
我不喜欢喝白水,基本每天一瓶快乐水或者气泡水。然后10:30大概正式开始工作。
上午的工作时间是到12:00整,基本上有1个多小时的时间可以专注工作,上午基本是处理昨天的任务,做当天的工作安排,小本本上列出来一天要干的事,如果跨部门合作就尽量上午处理完,写一下邮件之类的。
到了12:00准时去食堂吃饭,12:30吃完,我有午睡的习惯一直睡到1:30,就在工位上。(下面是一般的食堂餐食
1:30到6点整个时间段都是写代码的时间,目前因为人不多基本也就没什么管理的职责,基本上IM就能解决不用开会,所以下午可以开开心心的喝着快乐水写自己喜欢的代码了。
这里就要说一些题外话,因为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写代码的那种程序员,是真心的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的人,所以我整个下午会觉得时间飞快,一般3点多有个节点就是去上厕所或者打水,基本上就可以纹丝不动的写到6点吃饭。
下午快乐水喝完就换枸杞养养生…
❽ 属于程序员们的壁纸
纯黑色
一方面 程序员要求简约直白 他们是单纯的技术者 追求纯粹的生活
一方面 桌面上的图标显得不会很乱 甚至你可以在不放图标的地方ps一句格言
另一方面 微软不是要黑屏吗 每次看到黑色 就会想到中国的软件的落后 然后。。。
❾ 为什么说银行科技岗是程序员好的就业选择
据我了解,银行科技岗有大概两类,一种是银行的信息科技岗,这种岗位基本不敲代码,算是甲方,工资跟普通银行员工一样,比较低,比如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信息科技岗;另一种是敲代码的,即研发岗位,例如工商银行软件中心,中国银行软件中心等,建行是自己的子公司建信金科。招行也是自己的子公司,招银网络科技。这种银行研发岗位要求要高一些,待遇也更高。当然,子公司就不谈了。中农工建交邮,招行,宁波银行,浦发,上海银行,浙江农商行等大行都有此类研发岗位。接下来谈谈自己。
2020年,作为某985计算机强势高校的计算机硕士,有一篇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CCF A 类顶会,也有着中国互联网两大巨头之一等互联网企业的总包40w+的Offer,但是在最后,选择了加入某国有四大行之一的研发中心。
其实无论是互联网IT,还是银行IT,还是其他的,只要适合你自己,都是好的选择。对于我来说,我在硕士期间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我很清楚自己不适合互联网那种加班模式。于是我在寻觅其他的路,读博,压力太大,我会更焦虑,最近不会考虑;军工所,钱少活多;公务员,老师?自己不喜欢。我还是希望能够从事IT行业,我的目光在2019年开始投向银行科技岗。
❿ 程序员为什么都穿得那么丑
是什么力量
让任何地方的程序员
都享有免于体面的自由
在今天的社会里,工程师往往代表着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每当普通人听到这个头衔,总会报之以敬仰的目光:
但有一种工程师,虽然也是如假包换的高级技术人员,却很少能享受到和同类相近的社交待遇:程序员。
和工程师的耀眼形象不同,多数人眼里的程序员更接近于一群情趣干瘪的宅男,而非高智商高收入的精英群体。网络上嘲笑程序员的段子俯拾皆是,简直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客观而言,这些评价并不公正。作为高级技术人员,多数北上广的程序员都能做到月入万元以上,毫不逊色于其他工程师或职业。大多数嘲笑程序员的人,实现阶层逆袭的可能性都远远不及。
由极客学院发布的2016年程序员薪资统计
不过,程序员群体遭到戏谑的原因实在也不难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与自身收入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匹配的服饰装扮。
而且,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存在于中国:硅谷技术精英的固定装束,也早已引起美国人民的注意。
美国网络总结的硅谷精英日常着装
美剧《硅谷》(2014)中的程序员形象
程序员为什么穿得如此不讲究?这种鸡立鹤群的行业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
程序员,曾经的体面人
程序员平凡的打扮的确很难让人联想到头顶光环的工程师。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凭借技术创新带来的财富,工程师们的服饰早不复为从前的中下层匠人可比。
在阶层分明的正常社会,社会审美风尚往往是向上看齐。作为新富阶层的工程师,很快就如同旧时代的贵族一样穿着考究,其绅士派头俨然与政客难分轩轾。
例如,发电机的发明人迈克尔法拉第出生于寒微之家,但留下的照片却都身着礼服:
而出身农家,仅仅中学毕业的着名电气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也总是一副上流社会的打扮:
同时期出身富商家庭的英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和法拉第、西门子的着装风格非常相近,很难看出双方存在什么阶级差异:
即便在电脑的发源地美国,早期程序员(或者说软件工程师)的着装也完全是上流社会的造型。
由于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基础是数理逻辑,所以最早的软件开发人员大多为数学家出身。他们来自美国的各大名校,其学院历史悠久,无论师生都对穿戴正装习以为常。
1939年的斯坦福大学旧照
1950年代的普林斯顿大学,大部分师生穿戴西装上课。这种偏向舒适的风格被称为常春藤联盟风格,对美国主流西装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图片来自:LIFE
因此,在这批人物的活跃时期,早期程序员也都衣着体面,绝不会在着装方面遭到企业家、政客、金融从业者的鄙夷。
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冯诺依曼身着正装站在计算机前
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数学家约翰麦卡锡也是西装笔挺
体面人是怎样堕落的
然而,正是因为程序员与大学的紧密联系,导致程序员的着装文化发生历史性转折。
1960年代中期,随着反越战、民权运动和嬉皮士运动的兴起,欧美的学院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尤其是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嬉皮士运动中,学生们为了反抗既有的传统秩序,把传统着装体系中整洁、体面的绅士派头视为对个性和自由的压迫。休闲随性的便装和体现流行文化的奇装异服取而代之,在现代服装体系中的地位陡然上升。
这场学生运动对大学着装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基本摧毁了西方大学里的正装习俗。如今,几乎没有哪个学生还会西服革履地前去教室上课,甚至老师们在讲课时也大多身着休闲装:
所幸的是,对于较传统的行业,职业着装已有行业惯例,学院时尚影响有限。即便藤校毕业的嬉皮士,一旦成为律师、医生或商务精英,还是该穿什么穿什么。
1970年代初就读于耶鲁法学院的两位嬉皮士
然而,计算机编程却是与学院研究前沿关系紧密的新兴行业,完全不存在任何职业着装传统,因此给了新兴的高校着装文化可乘之机。
经历嬉皮士运动的老一代程序员,直接把学院着装带到工作当中,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着装文化。例如 Java 编程语言的创始人詹姆斯高斯林(下图左),其装束非常接近程序员的标配。
与之类似的,还有 C++语言的创始人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对服装品味同样不讲究。
程序员们随性的着装在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扩散后,给美国社会留下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象。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电影里的电脑高手几乎都是一副自由散漫的扮相:
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反派程序员
2007年影片虎胆龙威4中的黑客
电影社交网络中的程序员男主角,与一旁传统装扮的男子形成鲜明对比
而相比于见过世面但故意逆反的美国 geek,中国程序员的不修边幅更有底气:因为中国大学生几乎从未有过体面人的经历。
1952年高校改制后,中国高校提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民国时代高校流行的西装和学生装都被革除。
当1960年代的西方大学生穿着奇装异服在大学里反对正装时,中国的大学生还穿着劳动人民的服装或军装,最体面也不过中山装而已。
这套传统的服装语言,在改革开放后迅速遭到淘汰,但体面的着装文化至今仍未能确立。穿背心拖鞋上课已是中国高校常态。
有趣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代程序员,由于大多出身于传统技术行业,出于工程师自觉,反而是一副复古之风,普遍喜欢正装出镜。
机电技术员出身的王江民,作为中国程序员界的老前辈,留下的媒体照片几乎全是西装、领带、白衬衫、金丝眼镜
直到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始快速发展,程序员与传统工程师的生涯轨迹偏离得越来越远,信科或软工专业的毕业生实现了高校到企业的直达,后来的几代程序员,在着装方面才逐渐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作为后起之秀的丁磊,服饰风格显得休闲了许多
穿正装,有什么用?
除了着装文化的影响,程序员不注重仪表的原因和工作性质也是分不开的。
程序员的劳动强度较大,对产品的不定期维护(升级功能,修正 bug)显着延长了他们的加班时间。沉重的工作压力导致许多程序员一直处于精神疲惫状态,顾不上保养自己的个人形象。
同时,由于全天候生活在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社交状态下,程序员们自然也不需要注意衣着搭配。
一旦社交需求有所升级,程序员们并不会固守刻板印象中的邋遢形象。如比尔盖茨这类公司老板,功成名就后,宅男气质迅速被商业精英的气息冲淡。
比尔盖茨在1984年的办公照
比尔盖茨标准像
谷歌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出席一些正式场合时也会以体面的西装示人:
反过来说,假如长期与世隔绝,那么即使你不是程序员,你的服饰品味估计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跌落到和程序员一样的水平,甚至更糟。
例如,在普通人眼中,狭义上的宅男(游戏宅、动漫宅)和程序员往往可共用同一张标准像,但二者的重合度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