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弱弱的问一个问题,军队编制中往往是三三制的,如一个团下辖三个营,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团长没有实际兵权
一个老兵来回答你吧,第一、团长没有营长甚至连长的任免权,要是硬说有也是建议的权利。在战争时期当然有执行战场纪律的事情,但那得是营长连长违反了战场纪律不然团长也没生杀予夺的权力,我来说说团长的权力从哪里来,每个当兵的人都会有一种固定的思维那就是:“服从命令”即使这个命令是错误的,您要是问我当兵的这种思维从哪里来我可以告诉你是从新兵的时候就培养出来了而且根深蒂固没办法更改,所以团长的命令营长和连长会无条件服从的,要不历史上也不会有兵变这个说法了。第二、团的编制有一二三营还有炮营而不是炮连战争时期根据情况会把炮营拆分配属步兵连这个是团长的权力,火炮在阵地战中的威力我就不赘述了大家都知道,还有就是团直属分队没有侦察连只有特务连里面有侦察排,侦察连是师部的直属分队而军一级的是侦察营,不管是侦察排侦察连或者侦察营~他们才是实际的精英,侦察兵历来是一根绳子一把刀,他们不喜欢用枪,不是说枪法不好相反每个侦察连的兵第一年内都会有不低于3000发子弹的发射。所以说团长师长军长手里掌握的都是精英士兵
②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命令是明显错误的呢比如像亮剑里楚云飞的一营收汉奸和日本人的贿赂要投敌,
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只能由官兵在具体问题上具体把握了。
军队之所以要求服从性,是军队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军队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这具身体必须在一个大脑的指挥下才能做事情,如果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的想法且这些想法不一致的话,这个人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每一个官兵都是军队这个身体上的细胞,军队要想作战、要想发挥战斗力,就必须统一服从大脑——最高指挥官的命令。当然,人不是细胞,人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肯定会与上级有不同,所以就必须要求官兵必须服从上级,否则就没法打仗了。
而且,人做出判断都是基于一定的客观情况的,而上级往往掌握的客观情况要多于下级,所以上级往往做出一些决定下级并不理解,但上级的决定往往是有道理的。比如,上级可能掌握一些机密情报,或者收到一些绝密命令,如果仅仅因为下级不理解就不执行命令的话,那很多作战行动就没法执行了。
就说投敌这个问题吧。抗战期间新四军有一个团就投敌了,但事实上这是新四军精心布置的一次作战行动,通过假投敌迷惑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如果当初这个团的战士因为投敌而拒绝执行命令的话,那这场胜利也就没法取得了。
所以你这个问题真的没法回答。楼上那位朋友的回答也只能说有一定的道理,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他们的辨别能力,是对解决错误命令问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说到底,在“绝对服从”和“错误命令”的选择上,绝大多数的军队还是选择了前者,这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在军队的角度来看,不服从上级、不执行命令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执行错误命令的危害。
③ 谋攻篇的战例
炮一营发射阵地布设在厦门曾山地区。
大金门旧城附近的敌炮兵经常对他们进行突然袭击,且精度良好,威胁甚巨。全营官兵疑惑不解:真邪了门了,敌人在15000米之外,咋还这么准?营、连干部和战斗骨干连开几个诸葛亮会,上下启发琢磨,估计敌人一定有观察所在前沿指挥,而从敌人方面看,其观察所最理想的位置应该是大担岛。于是,派出侦察小分队跑到海边,对大担岛一块礁岩一条石隙地搜寻,三天过去,终于从一个敌兵鬼祟的行踪中发现了蛛丝马迹:一丛矮树野草的背后,似乎隐蔽有两个伪装极佳的暗堡,早上7——8时太阳斜射,杂草中偶尔还有一闪一闪的亮点,估计可能是敌人观测镜片的反射光。
于是,乘着夜色,悄悄拉到前边两门炮,精心伪装,等到天亮,精确测好敌方暗堡的诸元,耐心等待着。
炮战又开。大金门旧城地区的炮弹呼呼地高吊过来。我方阵地并不急于还击,只有两门埋伏炮突然向大担几处观察暗堡可疑处直射开火。片刻先从无线电接受器中收听到大担向大金门报告:我们这里很热闹呀!接着,又听到一个姓杜的敌兵向大金门喊道:我现在向你们说最后一句……“话”字未出口就没声了。几乎同时,大金门的敌炮突然而止。
一营阵地一片欢腾,“咱把敌人眼睛给捅瞎啦!”
打观察所,是炮战中双方使用频率均较高的战法之一。炮兵中间流传一种说法:压制敌人三处炮阵地,不如狠打他一个指挥所;干掉敌人三个小连长,不如报销他一架炮队镜。确实,几次激烈的炮战,我方甩过去铺天盖地的炮弹,敌炮仍在顽强还击,后来,改用少数炮控制他的观察所,敌炮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精神,甚至完全停止发炮。而我方也有被敌狠夯观察所而影响了战斗顺利进展的痛苦经历。可见,观察所在炮战中地位之重要。
双方观察所均配置在阵地前沿视界开阔的地段,位置不可能太隐蔽,但伪装一定很精细。因此,比“打虎先打眼”更重要的是“打眼先知眼”,谁先侦察到了对方观察所的具体位置,谁在炮战中便处在了上风。 战斗结束,某营官兵一致要求给通信兵小王记功,他们说,小王是我们在敌人指挥所里贴上的一只耳朵。
为获取准确敌情,及时了解我方射击效果,某营安排小王整天戴着耳机窃听敌人通话情况。
阵地战,各级各部门间联络主要靠有线电话。但由于暴露电线易被打断、通话距离过长铺线不易以及阵地位置临时变更等原因,有线通话仍不可能完全取代无线通话。无线通话简易、轻便、灵活、战场生存率高,唯一的缺点是不保密,讲话时自己人能听敌人也能听。战斗中,双方昼夜监听对方的通话那是公开的秘密,相反的,不重视监听的司令官一定是位糊涂的将军。但监听也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因为对方在通话时已使用暗语密语,敌我双方往往同时有几十对收发报机在工作,耳机里一片噪音,干扰极大,轰鸣的炮声又经常压过了一切声音,所以,能排除各种干扰将敌人通话信息准确捕捉,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小王前边两个通信兵,戴上耳机如受酷刑,一天下来毫无收获,还抱着脑袋喊头疼。气得营长下令他们改行去当炊事兵。谁知他们竞说:只要不搞监听,别说给人做饭,当猪倌给猪做饭也中。
这么着换上了小王。这小子天生是块搞监听的料,戴上耳机瞪着眼,聚精会神,稳如座钟,身心投入,听得津津有味,时时发笑。大家问他笑什么,他摘下耳机说:“老张在骂他们副团长哩”,“老李又想老婆了”,“老刘是个大嫖客,一聊女人就来劲”。老张、老李、老刘都是敌人的通信兵,几天下来,小王对他们已很熟悉,故在姓氏前边冠个“老”字。
小王最大的收获是破译了敌人的暗语。根据几次监听内容综合分析,他报告:敌人将我营观察所编为01号目标,一连为04号,二连为02号,三连为03号。这等于按着了敌人的脉搏。于是,当敌指挥所下令射击04号时,营长立即命令一连停止打炮,只留二、三连对敌还击。敌炮刚刚转向,二、三连又停,一连接着开火。搞得敌人晕头转向,互相埋怨。小王听到敌指挥所破口大骂,还听到敌观察所的抱怨:“04、02、03号目标确实太狡猾。”
小王又憋不住抿嘴哧哧哧笑。 敌152高地上的32号目标,刁钻乖巧,经常变换射击位置发冷炮。等到你把各种观测仪器准备好了,它又长时间地一声不吭,让你不知其具体位置所在,令人十分气恼。
营指首先采取“大网捞鱼”的办法,多次集中火力对32号目标若干可疑地带进行面积射。岂知“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还是不捞鱼”。都以为问题解决了,可一二天过后,32号又冷不丁地打出炮弹来,很有点“你逮不到我吧”的示威味道。
一参谋献策,可用“下饵诱钓”法一试。即于晚间,在我方阵地上布设一些假工事假火炮,故意露出破绽来,作为钓饵,天明时引诱32号上钩,各观察所同时做好准备,只要它发射,随时将其标定。谁又想,32号倒是咬钩了,但它白天不咬,而是将我假设施的诸元准备好,于夜间打出炮来。夜间敌炮发射火光虽清晰明亮,却难以将它准确标定。
一筹莫展之时,观察所报告:发现敌人一个隐蔽观察堡。副营长说,准备5门炮,争取30发以内端掉它。2营长说且慢,1门炮足矣。他下令把1门152榴炮拖出工事,仅垒麻包遮蔽,其余十几门火炮全部上膛待命。152榴炮开始专打敌观察堡,2分钟一炮,不着急,有滋有味慢慢吊,慢慢校。当单炮破坏射进行至二十余分钟时,32号恼怒至极,终于开火还击。苦等久矣的交会观察所立即将它交会标定,饥渴难耐的十几门火炮轮流扑攻,顷刻间便把它扯碎咬烂。
32号化作一般冲天而起的黑烟,指挥所内一片掌声。众人问营长:你用的这是个什么法?营长说:张网网不到它,下食诱不到它,慢慢敲打它,它反而出来了。就叫个“逗鱼咬钩”法吧。
此法虽灵,却不可滥用,因把一门火炮拖到明处,本身也是相当危险的,但正由于不常用,险中出奇,用则反收奇效。 1340号敌155加农炮兵连位于大金门西缘水头西南,系半永久性暴露阵地,它的4根炮管直指厦门指挥机关和火车站,成为扎在我方腹背的4根芒刺。从厦门看过去,该敌完全隐设于遮蔽起伏地形,加之距离较远,某部炮一营多次组织聚歼未果。1340似乎发现厦门原来也奈何它不得,便渐渐放肆起来,你发炮,他必定开炮,顽强对攻,毫不示弱;你不发炮,他也频频主动出击,摆出一副招惹是非的架式。
营指研究,看来正面强攻难以奏效,必须考虑迂回和侧击了。派出侦察员沿海岸线向东南方向走,果然,几公里外的洋塘恰好位于1340号的右侧翼,可看到该敌1、2炮的工事,而在马池塘地域,则可观察到其3、4炮的发火光位置。营指大喜,遂决定实施火炮机动。营参谋长是位业余拳击爱好者,说:咱不能者打正面直拳,也得打侧摆拳和上勾拳嘛。
火炮机动乃炮兵经常性战术训练课目之一,炮战双方均多次运用,营规模的火炮从既设坚固工事转向临时野战阵地,看似容易,实际操作也很啰嗦,要领就是一个“快”字,修急造路、牵引、伪装、送弹、设置前观、架设通信线,须一气呵成,愈快愈好;战斗亦要求速战速决,不能拖泥带水。因机动全过程无坚强防护,遭敌反击的可能和危险很大。
一营夜间拔寨,只留2门火炮坚守。
战无定势,阵无常态,确乃如此。战前厦门前指曾对洋塘、马池塘实地勘察,结论:地形过于平缓和暴露,不适宜炮兵构工。而当时,两地恰恰是出其不意打击1340号敌的最佳地域。
战斗从原阵地的两门火炮打响。1340如好斗的蟋蟀,一撩拨即开牙,立即还击。这说明它仍在原位,且毫无警觉。一营计算好诸元,采用两门炮对付敌一门炮,逐炮分别试射,完成后,使用延期和短延期引信,用等速射和急速射交替进行转为效力射。由于我在敌侧翼,1340无法转向还击,被动到家,背气到家,只有剪手挨打的份了。我反倒可以不着急,慢慢打。这场马拉松式的战斗持续了8小时,第一发炮弹迎着旭日飞升,第八百发炮弹伴着夕阳溅落,再观察,敌1、2炮各被命中30余发,3、4炮被滚滚烟尘所笼罩,至此,从1340号位置上再没打出一发炮弹来。
组合拳击中得分部位。 大金门古宁头敌812号炮兵连有3门火炮,813号炮兵连有4门火炮。某营使用3个距离表尺进行打击,两处敌兵仍在从容发射。待拿到航空照片(为配合炮兵,空军破例飞越金门上空1次)才晓得,平均炸点远于目标250米,连根毛也没擦上。气得营长拍桌子骂娘,把侦察兵们克了个灰头土脸,吃不下饭去。
其实怨不得侦察兵,而是敌炮配置地形复杂,营观察所只能侦察到方向,而不能精确测算远近。
苦无解题良策时,从厦门前指传来好消息,在前指云顶岩观察所、友邻部队鹊鸟吉和160高地观察所,可看到敌812、813炮位,且视界良好,便于修正射击。
一个念头在营长脑袋里一闪:如果营观察所测定方向偏差量,三个友邻侧方观察所测定炸点距离偏差量,难题不就放屁拉稀痛痛快快解决了吗?又一想:恐伯办不到,云顶岩是上级观察所,另两个是兄弟部队观察所,怎么好向人家下达指令嘛。
但还是把想法向上级反映了。上级答复很干脆:考虑那么多婆婆妈妈的就别打仗了,打起来,你就是总指挥,需要哪家配合你直接通报要求!
营长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射击开始。营长以战场最高首长名义向上级、友邻和自己的4个观察所下达命令,本营观察所率先标定计算诸元;炮兵发射;云顶岩观察所为主修正距离;其他友邻两观也交会出炸点偏差量,提供修正参考数据。
打到1543发时,下令暂停。各观察所统计:812号冒浓墨烟5次,升起灰白色爆烟2次;813号直接命中炮床17发,3、4炮工事上有两个大窟窿,起火6次,冒浓黑烟4次,持续燃烧2小时35分。可以判定,歼灭两目标目的已经达成。
营长来了。指示炊事班宰猪6头,给云顶岩观察所送去一片,友邻观察所送去2片,其余全炖红烧肉,一定要让全营过一回“肉瘾”,“香个够”。
侦察兵们也神气了,拍胸脯说:咱4个观察所8只眼睛瞪得电灯泡那么大,要是还看不明白,这会儿咱就不吃猪肉吃猪屎去。 两千年前的大军事家孙子说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九地”,指各种地形,言深不可知。“九天”,指各类天候,言高不可测。
1958年的金厦海峡,善攻者精于守,攻乃守之机;善守者亦能攻,守乃攻之策。刺蔽击防,纠合搅缠,一身二任,九地九天,炮口喷射出军人的才智,传统炮兵的战术,表演得淋漓尽致,运用得炉火纯青。
自保而全胜者孰?善之善者也。
④ 在部队生活中发生过什么引人捧腹大笑的事儿.
那会在部队有一段时间被拉紧急集合拉出了阴影,有几个晚上被连续拉了四次。所以每天睡觉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睡太死。有点风吹草动就醒。我们连队大楼,三楼以上是战士宿舍,一层四个班。顶层最里面的是九班宿舍。大半夜,九班有个睡上铺的兵起身上厕所,下床动作大了一点,把下铺的副班长给弄醒了。迷糊之中以为紧急集合了,爬起来大喊一声就开始穿衣服打背包。他的动作把别人整醒了,虽然没有听到哨声,但是看别人都开始打背包了,自己也赶紧打吧。他们班宿舍的动静把隔壁屋的也弄醒了,隔壁屋听见别的班都开始了,自己也别躺着了,也赶紧准备吧。然后他们的下楼声把楼下的也弄醒了。然后连锁反应把全连都弄醒了。全部打好背包在楼下站着,等了半天没见连长和指导员等几个干部出来。这下队伍里开始议论纷纷,一排长问有谁听见吹哨了?所有人都表示没听到,都说自己看见别人开动了,自己也赶紧跟着打背包。等了半天,才等着连长副连长指导员穿着背心披着衣服迷迷瞪瞪的跑下楼来了,问到我今天没安排紧急集合啊。什么情况这是?情况搞清楚了,连长说到,看你们这么积极,不让你们去跑个五公里简直就对不起你们刚才的那通折腾。九班的那个副班长最后成了众矢之的。半路上被我们拉出去在树上结结实实的玩了把磨杠子。回去的时候一个人背了三个背包,挂了七把枪。第二天每个班挨个挨个的散烟去陪不是。
⑤ 如果战争时期上级命令冲突怎么办
按照战争发展形势看,b区敌人有可能是佯攻,引诱你部增援后对防御较弱的a区进行攻击,所以最好不要贸然增援,可采取派出一支后备队到b区从后面攻击敌人吸引火力牵制敌人的攻击,同时呼叫炮火支援以及空中支援给予b阵地。a区更应加强巡逻同时将情况上报等待上级指令,当然如果此时b区情况危急来不及等待上级命令,你团派出增援到友军部队也是可行的,如果此时你军阵地遭到攻击并最终失守,那么你的团长和参谋长有可能会被送上军事法庭,也有可能会免于处罚,但是前途堪忧。所以说战场上变幻莫测,是帅才还是蠢材只在一念之间。
⑥ 珍宝岛事件是什么啊
珍宝岛事件
俄国人看珍宝岛事件
今年是珍宝岛事件34周年。珍宝岛是乌苏里江里的一个小岛,俄罗斯称其为达曼斯基岛,长约1700米,宽约500米,岛上有一些灌木,有几条河流从中国一侧流入该岛,像手掌一样。当年围绕该岛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俄传媒透露了这一事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达曼斯基岛疑团
1969年3月,在远东乌苏里江的这次战斗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边境最大的战斗行动。对此,多年来在俄罗斯存在种种猜测,众说纷纭,真假难辨。当时苏联人并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占领该岛,井问道:“当中国人进入该岛时,我们的边防军人在干什么?”, “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制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说“当时中国人太多,边防军根本就无法对付他们,不得不动用正规军”。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在30年前那种环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说清楚。后来苏联政府也有意让人们淡忘此事,也只是将这次冲突描述为《1969年3月的乌苏里江事件》。
90年代初,在俄罗斯的版图上再也找不到“达曼斯基岛”了,于是俄罗斯人又开始猜测,开始议论当年的“秘密坦克”、议论关于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的神秘死亡。甚至有人说“该岛已不复存在,为了让谁也得不到它,我们已将它炸毁”。达曼斯基岛事件仍是一片疑团。曾当过伊曼边防总队队长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诺夫,在事隔30年后做了详尽的描述。
摩擦由小到大
据康斯坦丁诺夫回忆:1968年秋,我们感到中国人在这个冬天可能会发起挑衅行动。我、列昂诺夫和当时的边防总队参谋长巴甫洛夫一致认为,这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冰上以拳相向,而是实质性的冲突。我们得到的口头和书面命令是:运用现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让挑衅者进入我国领土,但不准动用武器;并严禁官兵们传播这里发生的事情、争斗。因此,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国内其他人,甚至连想都想不到,正当党的领导人宣讲共产主义思想的时候,在漫长的中苏边界,沿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几年来两个大国的士兵经常发生打斗。19 68年只在伊曼边防段双方就发生过40次打斗。1968年11月的一天,边防总队指挥部曾向军区报告说:有可能发生武装挑衅,请求具体的书面指示,并加强力量。
一周后,边防总队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对他们说:如果发生武装挑衅,那就还击。但只是口头意见,不能作为依据。
在相邻的基尔金岛上也一直有一些小磨擦。1969年1-2月在达曼斯基岛、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经常发生冲突,双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枪托来互相打击。在一次打斗中,我们从中国人那里抢来15支枪,并发现枪膛里有子弹,我们非常吃惊,这使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及其副手确信,危险正在来临,如果说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那一定会发生在这里。
达曼斯基岛和相邻边防队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哨所值勤人员都加强到了50人,并增加了装甲运兵车,同时,只要中国人一出现,我们的边防人员就向他们射击,将这些不速之客赶走。
我们的边防军人并不知道,还在2月底的时候,在乌苏里江左岸(中国一侧)就秘密集结了几千人的部队、大量的兵器,展开了通信站和指挥所。3月2日夜,约300名中国军人进人达曼斯基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火力发射阵地和掩体。
从最近的观察哨到达曼斯基岛才80米,为什么边防侦察分队没有发现这些情况呢?主要是当时没有夜视设备,而中国人的行动是在夜间进行的,并且边防分队早晨沿达曼斯基岛巡逻时也没有发现可疑迹象,我们就从中国人的鼻子底下过去,他们也没有惊动我们,也许是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
3月2日行动
康斯坦丁诺夫说: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事首长足智多谋、训练有素、十分狡猾,选择 3月2日并非偶然。在当时的宣传报道中并没有提到这一天有什么意义,实际上这一天非同寻常。
第一,3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下着小雪,周围白茫茫一片,这使中国人可以悄悄地占领达曼斯基岛,雪可以掩盖他们行进的痕迹。
第二,3月2日是北滨海区送别冬天的节日――谢肉节。中国人估计可能会有人请边防总队指挥部的人去吃饭或联欢,造成和指挥所的联系“不畅”。的确如此,边防总队的领导去了维也坚斯卡亚村,很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参加联欢会,而是去参加演习。30年来没有人提起过演习的事。
实际上,事发前3天,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有两个师参加,军区指示由边防总队扮演“敌军”。难道2个师抽不出来2个连扮演“敌军”,而非要边防总队去扮演“敌军 ”吗?可能当时军区司令部的意图是好的,主要是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士气。
第三,周日和周六,我们的边防军航空兵不飞行。
指挥这次行动的中国军官可能正是根据上述因素,才选定在这一天开始行动的。另外,我们在演习中也出现了一点问题:一个坦克团未能及时到达指定位置,宣布进行战术停顿。中午12点以后,康斯坦丁诺夫返回指挥所,演习指挥部里响起了“焦急”的电话铃声,远东军区司令部打电话来说: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进行战斗,有人员伤亡。列昂诺夫马上下令给巴甫洛夫,让参加演习的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马上撤下,向达曼斯基岛出发。
事情就是这样,当达曼斯基岛两个哨所发生流血冲突时,整个预备队,即军士学校和机动分队却在离该岛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硝烟笼罩达曼斯基岛
根据康斯坦丁诺夫的回忆,1969年3月2日技术观察站报告,发现有两个小队、约30名中国人已经进入苏联边界。上午11时左右,边防哨所的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一个由 30人组成的小组,乘坐一辆装甲运兵车和两辆汽车去迎击入侵者。
他们决定从两面包围该岛,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带领5名边防军人和克格勃特别处派来的侦察员H•布依涅维奇上尉从正面接近该岛。他们后面约300米是第二小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领,共12人。第三小组由拉伯维奇中士率领,共13人,从侧翼接近该岛。突然,他们遭到正面机枪扫射,左岸火炮和迫击炮一齐开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维奇率领的两个小组全部阵亡,巴班斯基中士带领的人占领了一个环形防御工事并进行还击。相邻哨所的摩托化机动小组赶去支援,带队的是维塔利亚•布别宁上尉。但由于左岸猛烈的炮火,他们没有取得成功。
参加演习的边防军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接到命令后迅速返回,在苏哈诺夫斯基峡口直升机追上了他们,机动分队转乘直升机火速赶往达曼斯基岛,周围一片硝烟,灌木、土地、装备都处在火光中。观察达曼斯基岛,在一颗树旁发现了我们的士兵,我们的人降落了。同时,装甲运兵车也来了,是斯克拉达纽卡军士学校的人。我们占领了达曼斯基岛,开始派人去找伤员。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后接替他指挥的巴班斯基中士爬过来告诉我们,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组,全部阵亡。
列兵彼得罗夫是从边防总队政治处来的,在他的短大衣下发现了照相机,后来照片洗出来了,这是他死前拍摄的最后3张照片。我们在其中一张照片中看到,当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带人接近时,一个中国军人举起手,明显是向埋伏在战壕里的人发信号,就在这一瞬间,战斗开始了。
这一天的战斗是残酷的,苏方共死31人,伤14人。边防军夺回了达曼斯基岛,并挖了战壕,一个加强班一直在那里执勤。
上校阵亡,“秘密坦克”陷落为防止中国人再次侵入该岛,由亚申中校率领的一个机动分队来到这里,他们共有45人,4辆装甲运兵车,车上有掷弹筒;岸上还集结了80人的预备队,并有装甲运兵车,3月12日夜,远东军区第135摩步师来到冲突地区,他们有一个摩步团、一个炮兵团、一个独立坦克营、一个“冰雹”-BM-21火箭营。
不知为什么,3月14日在该岛执勤的分队又接到上级命令,撤离该岛。康斯坦丁诺夫至今保留着当时在岛上执勤的分队队长沙拉金的报告笔录,笔录是这样写的:“3月14日,边防执勤分队听到了对岸中国人的喊话声,后来我们就接到命令,撤了下来”。从记录的时间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战斗开始前15小时下达的。我问过列昂诺夫是谁下的命令,他说是“军区”。但我估计,命令并不是军区下达的。我们走了,中国人又占领了该岛。我们不能确定这是怎么回事,但这很不正常。
3月14日快到半夜时,列昂诺夫又接到军区的命令,要求重新夺回达曼斯基岛。大约1- 2个小时后,亚申中校率领机动分队到了。战斗开始了,关于岛上的情况并不明了。从最高观察哨上报告说,中国人跑到岛南端去了,占领南端后准备打击亚申的侧翼。后来又有9辆坦克前来支援,列昂诺夫发现坦克后说:“我现在去岛上”,说着他就匆忙出发了,甚至没有来得及确定联络信号。边防军虽有无线电台,但他们都不知道频率,坦克去参加战斗了,我们和它却没有任何联系。
中国人接近了列昂诺夫的坦克,跟随在他后面的两辆坦克又返回去了,并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挥所,而是返回了哨所。为什么会如此惊慌失措呢?因为有人觉得,中国人的坦克开到了我们这边,情况非常严重。列昂诺夫在坦克里受了重伤。此事报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诺夫上校。结果,有几次试图冲向坦克都未能成功。
15日夜16日凌晨,师侦察连连长勃尔特科夫斯基率领侦察营救小分队前去营救,到达坦克时列昂诺夫上校已经阵亡。他想从下舱口出来时,被狙击手射中心脏部位。中国人没有动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仪器。我们想用地雷将坦克炸毁,但没有成功;后来决定用火箭炮,从乌苏里江岸上发射每枚重达180公斤的火箭炮,并未射准。坦克被打歪了,瞄准手已经看不见它了。4月底,中国人将它拖了出来,现在已成为他们博物馆的展品。
由于中国人占有明显的优势,达曼斯基岛久攻不下。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使用火炮。但这就意味着使冲突升级,当时没有人有勇气下达这样的命令,只能原地等待上级的命令。最后,在17时才收到上级(莫斯科)的命令,用“冰雹”进行了打击。“冰雹”在当时尚属于“ 秘密武器”,据说下达使用“冰雹”火箭炮命令的是勃列日涅夫。原199团团长、退役上校克鲁别依尼科夫回忆说,“一个冰雹营和一个装备122毫米榴弹炮的团对该岛及对岸5-6公里纵深进行了猛烈打击。随后驻扎在上乌金斯克(现为乌兰乌德)的一个摩步营参加了战斗,营长是斯米尔诺夫少校。该营有很多人尚不满20岁,在这次战斗中有7人死亡,9人受伤,4辆 装甲车被击毁。最后中国人放弃了该岛。开始,该岛的防御由135摩步师负责,直到4月,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后,该岛的防守才又重新交给了边防军。一直到那年的9月,那里仍能听到枪声,还有人员伤亡。
为什么不讲实话
康斯坦丁诺夫说,对3月2日发生的事情,当时政府的宣传是这样说的:“10时40分,哨所响起战斗警报,装甲运兵车和汽车进入战备,哨所负责人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将情况报告给了相邻单位的布别宁和肖霍洛夫,并报告了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得到这一消息后,为赶走中国人,首长决定……”
是谁在什么时间向什么人报告了这件事情,并不像上面宣传中所说的那样,这明显是在捏造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只有一个目的:向本国人民以及中国人表明,我们的边防一切正常,秩序井然,一切都是在按命令行事,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实际上机动分队和军士学校却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当时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及有军士学校和装甲运兵车参加,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的参加才使我们占有优势。之所以不提他们,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以很少的兵力赶走了中国人。
政府在报道3月中旬达曼斯基岛的第二次战斗时说:边防军把毛泽东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边防军的冲锋受挫,遭受重大伤亡,中国人在人数、技术装备和武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战斗开始前该岛在他们手上。宣传中只字未提使用正规军和坦克的事,对列昂诺夫上校的死亡更是讳莫如深。
和平的努力
1969年3月6日,苏联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发生在乌苏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员们给边防军人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无论是边防军
还是常规军的集群;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线是:该岛自古以来就是苏联的领土,毫不让步、坚决对抗。
但是,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赋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括达曼斯基岛。赫鲁晓夫得知后将其从北京召回,并对其大发雷霆,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在冲突发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济里亚诺夫再次声明: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曾讨论过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局势问题。主持人是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在会上他让每个人站起来回答:“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边防军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要用武力解决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济里亚诺夫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会后他还给自己的部属下达补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国人进人我国领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后,要和大家说再见时,才暗示:“如果
情况非常严重,那就还击”。
那次战斗以后,从中国方向进入该岛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而在乌苏里江右岸集结了大量的军队。直到1969年9月,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后,紧张局势才逐渐平息。
现在俄中边界划界工作已经结束,我们已不再拥有达曼斯基岛了。它已划归中国,因为它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如果在1964年时我们听从济里亚诺夫将军的建议,那就不会发生1969年3月的悲剧。
抄袭必究
⑦ 帮忙找一个单口相声
1
我这个人呀,爱看书。为什么爱看书呢?看书可以开阔眼界,增进知识。有一位古人说的好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古人说的嘛?!开玩笑,这是外国人说的,古人可没这么说过。不过古人倒真有一句话,说看书讲究“三上”——哪三上呀?枕上、马上、厕上。就是说,骑着马也可以看书,躺在床上也可以看书,坐在马桶上还可以看书。总之吧,不管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都可以看书。唉,我就这样,走哪儿我都带本儿书。当然现在没马了,不过现在有车呀,我在火车上看书,在汽车上看书,在自行车上看书。。。啊。。。坐后衣架那儿。
可不是谁都跟我似的这么好学习。当然不是说您老几位了。谁呀?我妈。唉,我妈下岗工人,也没事儿干,每天就是洗洗衣裳买买菜,带带孩子做做饭,别说看书了,连报纸都不看,我们家报纸我妈都拿来垫桌子用的。您别看我妈不看书,电视倒是看得挺勤。什么“还珠格格”呀,“雍正王朝”啊,唉,她就喜欢看这个。本文转自http://www.coffbar.com
有时候我就劝她,“妈,您没事儿别老看电视,您也看看书,怎么着您也是大学生的母亲不是?”您猜她怎么说?“大学生啊?大学生,二学文,三屎憋子四尿盆。”。。。啊?大学生跟尿盆挨得上吗?不过您还别说,经不住我老这么劝啊,我妈还真有点儿动心。这不那天嘛,我妈也说了,“得得得,你也别再烦我啦,听你的,我也看看书,也学习学习。”嗬,我这个高兴!“太好啦!那您想看什么书呀?是文学是哲学是文化是历史?是音乐[/b]是绘画是金融是股票?”“股票呀?钞票我倒爱看!”。。。啊?!有看钞票的吗?!“你妈我呀,就高小毕业,你说的那些个我全看不懂。干脆,你把你中学课本儿拿出来我看看得了!”我一想,对呀,太深的我妈也看不懂,先看中学课本儿。中学课本儿看会了,不就能看其他的了嘛?!
马上翻箱倒柜,把中学课本儿给找了出来——毕业这么多年了,这些课本儿早收起来了。数学化学这些就甭给我妈看了,看也看不懂,就看文科的吧。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什么的。掸掸灰,给我妈预备好了。从那天起,我妈可就看上了。您还别说,我妈还真好学习,虽然每天晚上电视还看,但看完电视回房准备休息的时候都得看会儿书。每天都叫我:“二哥儿!把你那历史课本儿给我拿过来!”要不就“把你那地理课本儿给我拿过来!”嗬!您说我怎么摊上这么爱学习一妈呢!“唉!”每回我都答应一声高高兴兴把课本儿给我妈送过去。我妈戴上老花镜,就倚着床头那么看。头天看完,第二天再给我搁书架上,我妈好归置。过了两天我问我妈这课本儿怎么样,我妈说“不错!这书挺好!”
又过了两天呀,我发现,我妈最爱看政治课本儿。到后来每回要书历史地理全不要了,就要政治。“二哥儿,把你那政治课本儿给我拿过来!”“唉!”第二天又一样:“二哥儿,把你那政治课本儿给我拿过来!”“唉!”嚯!连着看了一个星期!哎呀,看来我妈是生不逢时呀!要不怎么也得弄个常委当当!那天中午正吃饭呢,我想起这事儿来了,跟我妈开玩笑,“妈,我看您野心不小!想当官儿,是吧?”我妈一楞:“当官儿?当什么官儿?门插官儿?”“什么呀,您瞧您,天天看政治课本儿,可不是为当官儿做准备嘛?!”“嗨!”我妈噗嗤乐了,“我每天看政治书啊。”“啊?”“——是看那玩意儿睡得快!”——噢,催眠哪?!
2
神话故事说的好,吃饭睡觉不用脑,大鱼大肉能吃饱。“废话”!鱼肉不如菜疙瘩!牛鬼蛇神都是假,千千万万甭信他,大口瘦肉吃完了,哎哟!“塞牙”——观众叫好!
在来一个哦!我能耐大着呢!告诉你!在来一个:哎——春 眠 不绝 晓`````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好~~~(自己叫)
今天呐给大家说这么一段新单口相声,叫《传言》新段子。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美国,呵呵! 那玩意儿时候哪有美国呀?还没生出来呢!但是传统相声都那么说,我也没办法,是吧? 也不知道是哪一年吧!就是美国啦!美国大会儿都知道,那缺德玩意儿,吃喝嫖赌是样样精通!调戏良家妇女,前不久有一个叫伊拉克的伊姑娘的让他给侮辱了,纳为己有``````多得咱也不能说,惹祸。
发生美国某军队可乐的事儿!军队我们都知道,在世界范围内最强的军队还要属 中(国)~——哦美国!
1910年的时候有一个“哈雷彗星”的出现,就这么得传言要经过这支部队的上空,部队的一个营长收到上级命令要他给下属传递;事情开始了:
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穿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礼堂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的话,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如果没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如果没下雨的话,着名的76岁哈雷将军将在彗星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求雨”
3
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这话真算得上至理名言呀!不用我说,在座的各位,哪个没有买东西被吃豆腐的经历?什么?吃豆腐是什么意思?被人沾了便宜呗!这是我刚学的时尚词。
本来,这商人取利天经地义,做买卖吗,就为求个财。可君子爱财你得取之有道呀!现在很多买卖人不是想着怎么提高服务质量,诚信经营,而是靠搀杂使假,短斤少两来取利。这不,前几天我们邻居张大妈,在街上买了三斤苹果,搞了半天价才把一快五告成一块三,提回来用自家称一约,两斤四两,白亏七毛八,气的张大娘高血压都犯了。还有一次,我们单位小王姑娘,下班回家路上碰到一卖桔子的,一看那桔子不错,就想买点,经不住那小贩甜言蜜语,本来想买二斤的最后楞是给装了五斤。当然要搞价了,小贩要价每斤两块,小王从一快五还到一快八,小贩还是不肯,两人争来争去的谁也不肯让步,最后那小贩压底声音说:“一块八也行,不过我得到那边卖菜的称上给您约去。”小王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那小贩神秘兮兮地说:“那边都是八两称”。小王一听这话,吓了一跳,寻思这事不能那么办了。这账好算呀!按两块算,五斤十块钱,按一块八算,五斤九块,便宜了一块,可那八两称一称,五斤变四斤,算下来白亏一块钱。小王是大学毕业,挺聪明一人,哪能干那傻事!价也不还了,让小贩称足了斤两提着桔子就回家了。
按说也就没事了,可这小王的妈是细心人,退了休没事就在家买菜做饭,伺候老公孩子。见女儿买一提兜桔子回来,掏出买菜用的方便称就给约了,咳!三斤半,那家伙用的是七两称。
短斤少两是最常见的手段,你费劲巴拉的搞半天价,最后他全从称上找补回来了。
不过,这短斤少两少两也好,搀杂使假也好,那都是见不得人的下作手段,他使起来也觉理亏,所以他得哄着你,好话一个劲儿地说,让你高兴了,最后好沾你的便宜。买东西的人虽然被骗了,可落着一大堆好话听,倒也不是太亏。而我碰着这么一位,他既不搀杂使假,也不短斤少两,明大明地沾你便宜还得气着你,最后让你吃亏还得受气。有人说了,怎么可能?我不买了你还能抢呀!你气我我也气你,还不一定谁把谁气倒呢!可我要跟您说,不是那么回事!怎么回事?您听我慢慢跟您说。
那天我下了班,正骑车往家赶,就听电话响了,掏出手机一看,是老婆来的电话,赶紧接。老婆在电话里说,我那丈母娘病了,得了感冒,发烧呢!就想吃口冻梨,要我赶紧去买。接了电话我就赶紧往市场赶,这时间不早了,天又冷,别一会儿买不着了。要真买不着,我那老婆还不得把我给冻了!
到了市场,推车往里走,没走多远就看到一卖冻梨的。不过只有三只梨,放在一盘里,摆在地上。卖梨的是一中年男人,蹲在那耷拉个脑袋,头都不抬,这哪象个做买卖的呀!我走到跟前一看,梨挺不错的,又大又圆,就问这卖梨的,梨怎么卖。“十块!”。他看都不看我,随口就那么一句。我一听气就上来了,你这不是明抢吗?这冻梨一斤也就三块钱左右,这三个梨最多也就一斤多点,怎么要十块!我再问一句:“多少钱”?“十块”。他还是连头都没抬。我心里说:“您自个好好卖吧”!推着车就往市场里走,心想,这人怕是神经有问题吧!十块钱三个梨你卖谁呀!你慢慢等着吧,看有哪个傻子来买你的梨。
也真出了奇了,找遍整个市场还真没有第二个卖冻梨的。刚才那家伙一定是知道没有第二家,他想趁机讹人。本想骑车走人,让他愿讹谁讹谁去。可又一想,这丈母娘那怎么办?我要空着手回去那还不闯了天祸了!不行还得去买。赶紧就往卖梨那走。快到跟前了一看,嗨!那家伙正在吃梨呢!一边剥着皮,一边又吸又唆的。走到跟前一看,盘子里就剩俩梨了。我赶紧说这俩梨我买了,多少钱?那人一边唆着梨水,一边慢腾腾地说:“十块”!我简直要气炸了!这哪里是卖梨,简直一个持刀抢劫嘛!我气的嘴都哆嗦了,手指着他说:“你……你,你想干什么!你怎么不去抢银行!你怎么不去抢金店,你怎么不去抢……抢……抢……”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那人望了我一眼,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然后继续唆梨水,直到把梨吃完扔掉梨胡又开始舔他的手,舔完手他抬起头看我一眼,然后伸手又去那盘中拿起一个梨转来转去的瞧了瞧又放下,又拿起另外一只梨转来转去的瞧。天那!我差点疯了,今天怎么让我碰到这么个人儿!我心想,你吃吧,别撑着了,就算你把梨白送我我也不要了。我推起车转身就走,我怕那家伙要真吃出个什么毛病了还得赖我。
走出市场,刚要骑车,我又下来了。心想,我这算干吗呀!跟一卖梨的小贩生这么大气值吗?不值!你吃你的梨与我有什么关系?我生那门子气?不生气了,回家吃饭,吃完饭看电视去。一想到回家吃饭这就完了,怎么?又想到丈母娘了。你想,一个老人病了,发着烧,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吃口冻梨,他就吃不着,为什么吃不着,就因为我这做女婿的不愿买。我有那么小气吗?我就那么恨心吗?没有呀!我这平时挺孝顺的呀!再说了,我真敢惹丈母娘吗!不敢呀!我怎么能糊涂到去惹丈母娘呢?我傻了?那严重后果我能不知道?想到这,我二话不说,赶紧转头再往市场走。进了市场又看到那家伙在吃梨。我只觉的一阵旋晕,差点没栽倒,我停下来,镇定了一会,才走到那卖梨的跟前,盘子里只剩一个梨了。我用低的不能在低的声音说:“这梨我要了……”。
“十块”!
4在旧社会里,做买卖的都是想要发财。讲究投机倒把、买空儿卖空儿。要不怎么有这么一句话呢:“无官不贪.无商不奸。”就是在街面儿上一个做小买卖的,他都想尽办法骗人。
久做小买卖的讲究抢先儿:春秋四季,什么东西先下来他先卖什么,到了春天,他卖青菜。什么韭菜啊,蒜苗啊,豌豆啊……样一样都刀尺(指裁衣剪刀与尺,借喻整理)得挺漂亮,摆在蒲包里。这么一吆喝,出来一位老太太买菜来啦:“卖菜的,有韭菜没有?”“有啊您哪。”“怎么卖呀?”“您买多少钱的吧?”瞧!他不告诉人家多少钱一斤,先问人家买多少钱的,这个地方就要骗人啦。老太太一瞅,这韭菜还挺好,打算吃包饺子:“好吧,你给我拿两毛钱的吧。”卖菜的赶紧顺蒲包底下抽出一个纸条。打蒲包里拿出来三根儿韭菜来,用纸条一裹,得,双手捧着,递给老太太啦:“给您哪。”老太太一瞧,三根儿:“哟,这是多少钱呀?”“两毛的。”老太太一愣:“嘶!我说你这是卖人参哪?”“老太太,这韭菜不是咱中国的,这是进口货。你想,连过关带上税,就合十二块钱一斤。也就是您吃得起呀,贵人吃贵物嘛!”
老太太听他这么一说呀,也不好意思不要啦,原本打算吃饺子,这么一想:“得了,吃面汤拿它做作料吧!”两毛钱卖出三根儿韭菜去,您想他得赚多少钱哪!
在商会上做小买卖的,还有一种卖“山里红”的。到天津叫“红果儿”。他不论斤卖,用细麻绳儿串成挂儿,做个圆圈儿形的,连肩膀儿带胳膊上一齐挎着。在胳膊上挎着那几挂儿呀,把大个儿的都搁前边儿,小个儿的都搁后边儿,喷,擦得锃光瓦亮。一吆喝出来是这种声调:“还有两挂儿咧唉唉唉,大山里红啊啊啊。”其实呀,他身上挂着好几挂儿呢!他就吆喝还有两挂儿。是卖“山里红”的全是这么吆喝。过来个买主儿:“怎么卖呀?”
“五毛一挂儿。”
买主儿一看不值呀:“两毛怎么样?”
“哼,不够本儿啊您哪。”
其实呀,一毛五他就卖。买主儿走了,他又往下落价儿:“您给四毛吧!”
“不要。”
“三毛怎么样?”
“两毛你要卖,我就拿两挂儿。”
“您拿两挂儿去吧!”
在这个时候哇,他的戏法儿已经变好啦:大个儿的呀早就跑后边儿去啦,小个儿的哪,也就自动地上前边儿来啦。结果卖出去的还是两挂儿小的。您说这不是骗人吗?
到了秋天卖柿子,是卖柿子的都这么吆喝:“好大个儿柿子咧,涩了哟,管换咧唉。”涩了管换。谁买柿子都要问这句:“涩不涩呀?”他要是说涩,那人家就不买了;他要是说不涩,涩了得给人家换。他这句话回答得好:“您尝!”
买主儿一听他的话呀,一定不涩。拿起来,“康昌”就是一口:“嗬!好涩家伙!哎,你给换换吧,这是涩的。”他更会说:“您别带皮儿吃呀!现在已经过了霜降了,这柿子不漤了(即不用开水焯了),保不齐有点儿皮儿憨(即涩的意思)。您把皮儿啃了去,它就不涩了。”这位还真听话,拿起柿子来转着弯儿这么一啃,把皮儿都啃下去了,就是中间儿再涩,也吃不出来了;怎么?舌头都麻了:“这不能吃,你给换换吧!”
“这我怎么给您换哪?这一个柿子剩了多半拉啦.皮都没了,我卖给谁去呀?”
“唉,你叫我啃的呀!”
“是啊,我没叫您全啃了去呀,您哪怕掐一点儿呢,我还能把它卖出去,你说这个谁要?得了,您凑合着吃得了!”
“好好好!多少钱哪?”
“得了,您甭给啦。”
“不,我吃得起柿子,就花得起钱!”
“得了,您就给一毛钱吧!”
“好么,一毛钱就吃个涩柿子呀!’这位呀,越想越别扭;一赌气儿,得,进了百货店,买了个刮吃子。心说了:今日我叫你开不了张!这位就蹲在他的摊儿旁边儿刮舌头(做刮舌头姿势)。正在这个时候,又过来一个买主儿:“涩不涩呀?”“您问吃主儿!”(指刮舌头那个人)这位还真听话,过来就问刮舌头的:“先生,这柿子涩不涩呀?”
那位心里说啦;“你是个瞎子!没瞅见我这刮舌头么?”拿白眼珠儿一瞅他:“这柿子呀!不涩!”其实呀,他这是气话、这位当真的啦。拿起来,“康昌”一口:“嚄,好涩家伙!你给换换吧!”
“怎么啦?”
“涩!”
“我没告诉您不涩呀,您问的是他呀。”(指刮舌头的)这位一想:‘对呀!”又过来问那位刮舌头的:“唉,你不是告诉我这柿子不涩吗?”
“啊!不涩我干吗刮舌头哇!”
“嘶,噢,你们俩勾着哇?”
还有那么一种做小买卖的,专研究“杀熟”,就是越和他熟识的人买他的东西,他越多算他的钱。买主儿明知道吃亏,也不好意思说什么。还有一种做小买卖的,不熟假充熟。就拿卖柿子的说吧,在街上摆个摊儿,用这手儿就能多卖钱,我们那儿有家儿街坊王先生,就上过他的当。有一天早晨起来,领个小孩儿,拿着一块钱出来买菜。刚走到柿子摊儿这儿,这个卖柿子的就赶紧过来给王先生请了个安:“好啊您哪!老没见了!您可发福了?噢,您还带着小少爷哪?来来来!拿几个柿子吧!”这就把人的手绢儿抢过来,捡那大个儿的柿子给兜了十个。王老先生一见,说:“唉唉!吃不了这么些个!”“嗐!您拿吃去吧,搁着也坏了。”“多少钱?”“怎么,您还给钱哪,这是哪儿的事!我这是送给小少爷吃的。”“唉,不,你要是不要钱哪,这柿子我也不要。”“吃几个柿子算得了什么,得了,我收您个本儿吧——您就给一块钱吧。”王老先生一听,心说:“嗬!这下子叫他克上了。”明知道吃了亏啦,满脸带笑地说;“够本儿吗,伙计?”“嗐!什么够本儿不够本儿的,咱们自个儿吃呗!”王老先生一赌气,拿起来就走。他还说哪:“明儿见,您哪!”王老先生心话儿:明儿个呀,你勒死我也不打你这儿走了!到了家,刚一进门儿,王老太太就问:“吃什么菜呀?”王老先生把柿子包一举:“吃什么?熬柿子!”
⑧ 营长和营职参谋的关系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9
⑨ 提拔军官是怎么进行的。
师旅级高级干部的任命需要军里的推荐但不是军长单纯能决定的需要军区以上党委研究决定.排连营干部的升降任免由团以上党委下达命令,营长连长指导员教导员基本忽略不计!至于班长属于战士不能直接升排长,需要通过考军校并学习毕业或提干来成为干部,对提干这个事来说正团以下干部的影响力也可以忽略不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