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领导做出的“批示”和“指示”有什么区别
1、在公文领域批示应该与批复作区别指示一般不在行政公文的标题中出现。
2、指示一般比较口语化在指导性的纲领性的原则性的比较大的层面使用。
3、批示则大多用于政府的下行文中是政府及职能部门对上报文件作出同意或原则同意或不同意的表达并大多包括应该如何做规定如何做的规范性描述。
4、批复与批示相似但不能混用批复多用于表达同意或原则同意或不同意一般不涉及规范性描述。
5、举个例子请示政府是否同意对外担保批复的内容是同意或不同意批示的内容则可能还包括应该如何做的内容。
㈡ 如何执行上级领导的指令
1执行要快:对于领导的指示执行一定要快,不可拖拖拉拉,上午推下午,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天,但就是不去执行。否则的话,一方面领导的指示无法及时得到执行,会影响到单位的业绩,另一方面会让领导不高兴,认为你工作不力,懒惰懈怠。
2执行要准:对于领导的指示一定要理解透、理解准确,决不能出现差错。比如:领导让你写全年工作总结,那就不能写成下一年的工作计划,领导让你去A地执行任务,那你就不能去B地执行任务,否则就执行错误了。
3执行要全:对于领导的指示要完全执行,不可丢三落四,只执行一部分,不执行另一部分,那样就把领导的指示打了折扣了,也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比如:领导指示要你完成ABCDE五个任务,那你就不能只执行其中的ABC三个或者ABCD四个。
4经常汇报:在执行领导的指示中,一定要学会经常向领导汇报,汇报一下执行的情况,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得到领导的帮助,有利于更好地执行领导的指示。
5杜绝推拖:不管领导的指示是什么,不管领导的指示如何难以执行和落实,我们都不要有畏难情绪,一定要干脆利落地答应下来,然后付诸于行动。这样的话即使执行不下去,领导也不会怪罪的,如果对领导的指示推拖,那就会得罪下领导,让领导觉得你一点儿也不靠谱,一定会影响到你的前途。
㈢ 领导指导性公文种类有什么懂的回答,搜来的答案都是错的
领导指示性公文的种类有:指示、命令、通知、批复。
一、指示的含义及分类:
1、指示,是上级领导机关根据宪法、法律、法令以及有关决定、命令等,对下级机关部署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提出基本要求,指出方法步骤的指导性下行公文。指示同命令、指令的不同之处是:命令、指令一般由国家行政领导机关或领导人发布。指示,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亦可使用;命令、指令一经发布,即产生法律效力,必须坚决执行,没有变通余地。而指示,下级可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象命令那样严格。
2、指示,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向下级发布指示,阐明指导原则、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另一种是针对某项工作、局部性的问题,向下级机关布置任务,说明意义,提出办法。
二、命令的定义:
命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公布实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职员。
三、通知的定义:
1、通知的基本概念通知是一种指示性、部署性和告知性文体。
2、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 标题:有完全式和省略式两种。 ①完全式包括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②省略式,例如《关于××的通知》。 通知内容简单的,只写“通知”两字,这也是省略式的一种。 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 ”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有的在“通知”前面写上发通知的单位名称,还有的写上 通知的主要内容。
②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 ,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 、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 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
④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要写明发文单位、联系人、发文日期并加盖公章。
四、批复的定义:
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时使用的文种。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公文,它是机关应用写作活动中的一种常用公务文书。
㈣ 领导的批示和指示有什么区别
批示是指你提交的申请由上级领导同意这叫做批示,而指示是指上级领导命令并明确表示了你要干点什么的意思,两者是不一样的
㈤ 上级的命令和指示都必须要服从吗
在一个团队里面,有组织就必须有分工,有分工就有纪律,有纪律就必须讲服从。小局服从大局,个人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服从的本质,就是无条件地遵从上级的指示。在有些人的观念里,服从就是“对的就服从,不对的就不服从”。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上司的指令要经过你的判断才能执行下去,那岂不是说,你的判断比上司更有权威!所以服从者必须放弃个人的主见,一心一意地服从所属企业的价值理念和指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执行。当然,我们所说的服从绝对不是不动脑子的盲从,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在合适场所和时间,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上级领导提出或反映,在上司未采纳你的意见之前不得中止或影响执行。如何服从有四个标准: 首先,服从没有面子可言。面对你的上级,应该借口少一点,行动多一点。对上司的指令,要积极反应:“好,我知道了,保证完成任务”。不要牢骚满腹,推三阻四;也不要不声不响,不置可否。 其次,服从应该直截了当。没有“顾忌”,没有“烦琐”,无须“协调”,无须“磨合”,全力而迅速地执行任务。 第三,先接受后沟通。主管作出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的,他的工作是系列化的,你的某一项任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要因为你的这一环节影响到主管整个工作的进程,之所以他将任务分配给你,包含了他个人的判断,而你认为“不可行”那只是你的判断。你可以先接受任务,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再去和主管多沟通。你不应该马上推辞,并列出一堆理由来说明你的困难,这是最不受领导欢迎的,切记这一点。 第四,随命令而动。立即行动是一种服从的精神,不能有一时一刻的拖延,并养成一种习惯。
㈥ 上级对下级有所指示是什么词语
上级对下级有所指示的词语是命令。命令(令)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命令必须严肃审慎,不能滥用,错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可以发布命令。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可以发布命令。
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机构最早使用的文种是指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政机关颁布的10部公文法规中, 其中国家行政机关发布的有7部, 党的机关发布的有2部, 党政机关联合发布的有1部。现将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规定的公文文种种类详列如下:
1.1950年12月30日,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厅《公文处理暂行办法 (草案) 》中规定公文种类有函、令、决定、指示、报告、签报、批复、布告、通报、通知, 共10种。
2.1951年9月29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报告、签报、命令、指示、批复、通报、通知、布告、公告、通告、公函、便函, 共12种。与第一次比较, 增加了公告、通告, 去掉了决定, 函分为公函和便函。
3.1956年10月22日, 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 (稿) 》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命令、令、指示、报告、请示、批复、批示、通知、通报、布告、通告、函, 共12种。与第二次比较, 增加了令、请示、批示, 去掉了签报、公告, 便函。公函又恢复为函。
4.1981年2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命令、令、指令, 决定、决议, 指示, 布告、公告、通告, 通知、通报, 报告、请示, 批复, 函, 共15种。与第三次比较, 增加了指令、决议、决定, 去掉批示, 又恢复了公告。
5.1987年2月18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命令 (令) 、指令, 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共15种。与第四次比较, 增加了会议纪要。命令与令, 合在一起。
6.1989年4月2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 (试行) 》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公报、决议、决定、指示、条例、规定、通知、通报、请示、报告、批复、会议纪要、函, 共13种。
7.1993年11月21日, 国务院办公厅修订并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命令 (令) 、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共13种。与第五次比较, 增加了议案, 去掉了指令、决议、布告。
8.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 共14种。与第六次比较, 增加了意见。
9.2000年8月24日, 国务院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命令 (令) 、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共13种。与第7次比较, 增加了意见, 去掉了指示。
10.2012年4月16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公文种类有决议、决定、命令 (令) 、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共15种。
从上述10部公文处理法规中公文种类的演变, 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从法定公文文种的数量来看
从法定公文文种的数量上看, 存在由少到多, 有的文种, 一个时期淘汰了, 后来又恢复了。部分文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自然淘汰, 再也没有恢复。10部公文处理法规中, 规定的公文种类数量, 10种的1部, 12种的2部, 13种的3部, 14种的1部, 15种的3部, 整体上呈现出公文种类由少到多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政机关发布的10部公文处理法规中, 规定的公文种类 (含文种名称更新) 共有函、公函、便函;命令、令、命令 (令) 、指令;决议, 决定;指示、报告、签报;请示、批示、批复;通报、通知;布告、公告、通告;公报;条例, 规定;议案;意见;会议纪要, 纪要, 共27种。
以现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15种公文种类为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先后淘汰的公文种类 (含公文文种名称改变) 有:公函、便函、命令、令、指令、指示、签报、批示、布告、条例、规定、会议纪要, 共12种。
新中国成立初,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厅《公文处理暂行办法 (草案) 》中规定的10种公文文种, 一直沿用保留下来的有6种:决定、函、批复、通知、通报、报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先后增加 (或更改公文文种名称的) 的公文文种有命令 (令) 、公告、通告、请示、决议、纪要、公报、议案、意见, 共9种。
增加了, 一度又去掉了, 后来又恢复的公文文种, 有2种:公告、决议。
去掉了, 后来又恢复的公文文种, 有1种:决定。
增加了, 就一直沿用保留下来的公文文种有5种:通告、请示、意见、公报、议案。
去掉了, 就再也没有恢复的公文文种有7种:指令、指示、签报、批示、布告、条例、规定
文种名称改变后, 就一直保留沿用下来的有3种:函、命令 (令) 、纪要。其中函, 一度分为公函, 便函, 后来又恢复为函, 而便函, 去掉了, 不再作为法定公文种类。命令、令, 文种合而为一成命令 (令) , 会议纪要, 更名为纪要。这种更名, 是基于公文处理实际的需要, 避免的有些事项用“命令”贴切, 有的事项用“令”做文种, 则更为简洁, 用“纪要”, 则避免了“会议”二字在公文标题中的重复。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文文种69年的演变史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文文种69年的演变史来看, 公文文种的演变, 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也反映了党由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党到取得全国政权的执政党的变化, 与时俱进地反映了公文处理工作的实际。党政机关的公文文种的演变, 有着相对的差异性。党的机关发布公文法规有2部, 对其前后公文文种演变比较看, 只增加了一个“意见”。行政机关发布的公文处理法规有7部:1.连续7次存在的有4种:通知、通报、报告、批复。2.连续6次存在的有2种:通告, 函。3.连续5次存在的有1种:请示。4.连续3次存在的有1种:会议纪要。5.连续2次存在的有1种:议案。
以《条例》为参照, 从新中国成立初沿用至今的决定、函、报告、通知、通报, 批复, 6个公文文种, 正是公文处理工作中使用频率和用途最为广泛的文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先后淘汰的文种 (含公文文种名称改变) 有12种:公函、便函、命令、令、指令、指示、签报、批示、布告、条例、规定、会议纪要。随着党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 开始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像指令、指示、签报、批示、布告, 这类带有革命战争时期峥嵘岁月印记的公文文种, 就逐渐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而逐渐从公文文种大家庭里被淘汰了, 而体现党和国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些文种, 诸如意见、议案、公告、通告、请示、公报,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公文处理工作实践的需要, 而渐次进入公文文种大家庭。
2012年4月16日, 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条例》, 结束长期以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分立的状态。《条例》颁布之前, 党政机关共同使用的公文文种种类是18种, 《条例》去掉了指示、条例、规定, 三个文种, 指示的用途, 为“意见”所替代, 而条例、规定, 这类体现法规类的文种, 也就不适合列入党政机关日常公文处理工作中了。《条例》保留的15个公文文种, 也充分体现了公文文种演变中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文文种的用途及适用范围的演变, 反映了公文处理工作“三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进程
以《条例》规定的15种公文文种为视角, 梳理其用途及适用范围的演变, 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中国成立69年来公文法规建设的成就, 也见证了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过程。
(一) 公文文种用途及适用范围的文字表述, 趋于简明、准确、严谨、规范。《条例》对各公文文种的用途及适用范围的表述, 起首统一冠以先前沿用的“适用于”, 没有采用先前党的机关所表述的“用于”, 体现法规类文件中语言表述的标准化、规范化。新中国成立初, 1956年的文件中对“通知”用途表述用的文字是163字, 《条例》对其用途及适用范围的表述用的文字是37个字。对其“批转、转发”功能的表述, 只是“批转、转发公文”, 没有再表述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 显得简明、简洁。对“函”的适用范围起初表述是平行机关及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 现行《条例》表述为“不相隶属机关”。平行机关, 彼此关系当然是不相隶属, 不相隶属, 就包含了平行, 这语意表达上就更为准确而科学。“报告”, 《条例》对其用途及适用范围的表述, 与其最近的一部法规的表述, 只是一字之差, 将“答复”改为“回复”。“通报”, 将“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改为“传达重要精神或告知情况”, 在“情况”之前, 用“告知”, 而不用前面的“传达”。从这一字、一词之差, 体现了机关上下级之间平等的工作关系, 反映了良好的机关工作作风, 也是亲民、为民、务实的执政理念的体现。
(二) 公文文种用途及适用范围演变中, 一些公文文种用途及适用范围, 由窄变宽, 功能强大, 一些文种适用范围则由宽变窄, 功能减弱。具有以上鲜明对比的一对文种, 是“通知”和命令 (令) 。“通知”, 最初的用途只是“对于特定机关或人员知道的事项”, 仅限于对特定范围内人员事项的告知。但在其用途及适用范围演变中, 一度具有发布规章, 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周知的事项, 传达上级机关指示, 任命和聘用干部, 批转、转发公文等。现行《条例》对其用途及适用范围的表述是“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 批转、转发公文。”“通知”在公文处理工作实际中, 用途极为广泛, 不愧为“公文之王”。“命令 (令) ”, 最初规定的用途有颁布法律、条例、通则、决定、规定、办法或任免、嘉奖、惩戒、通缉、赦免以及指挥行政等, 在其演变中还具有“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等功能”。现行《条例》对其用途及适用范围的表述为“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虽然其用途及适用范围还是比较宽, 但其“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等功能”去掉了, 其“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由“决定”取代。
(三) 公文文种用途及适用范围演变中, 一些文种的用途及适用范围基本上背离了原初的规定, 随着社会发展而焕发新的生命。此类文种的代表是“通报”。其最初用途, 仅仅是“对于使各机关周知的事项”, 近乎“通知”的最初用途的表述, 但其比最初“通知”的表述还宽些, 它是“使各机关”, 而“通知”是“使特定机关或人员”。《条例》对其用途适用范围表述为“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虽然同样是具备传达、告知的功能, 但 (下转第9页) (上接第6页) 其实际用途, 与其原初用途比, 已是天壤了。
(四) 公文文种用途及适用范围演变中, 一些文种的行文方向变化很大, 在演变中其行文方向逐渐趋于稳定, 日趋规范。行文方向演变较大的文种以“通知”“通报”和“函”为代表。从对1951年发布公文法规中“通知”和“通报”的行文方向分析看, “通知”“通报”的行文方向都不确定, 一是“使特定机关和人员”, 一是“使各机关 (不分上行、平行、下行) ”, 呈泛化行文状态。在演变中, “通知”“通报”都逐渐确立为下行文。“函”的行文方向演变, 可谓一波三折, 走了弯路, 又回到原点。起初其行文方向就规范为平行文。1951年、1956年的公文法规对“函”用途及适用范围就表述为“平行机关及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行文”。而1981、1987、1989的三部公文法规中, 对其行文方向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函”由平行文, 演变为多向泛化行文。1993以后的历次公文法规, “函”又恢复其“不相隶属机关”的平行文的特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党政机关处理公务活动重要工具的公文,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 无疑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探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文文种演变的应有之义。
㈧ 领导指示和批示有什么区别
1、首先,在两者的含义方面,“指示”指的是对某件事情做出指定的表示,比较婉转,可以是口头上的指示,也可以是书面上的指示。而“批示”的指的是批改表示,语气较严重,一般用于书面上较多。
2、其次,在使用者方面,“指示”可以用于长辈和较低级的领导级别,例如导师等。语气婉转,注重于对被指示者作出指导。而”批示“的语气较严厉,一般是较高级的领导阶层做出不可更改的命令时使用。
3、最后,在严重程度上,”指示“一词带有可以商量的意思,在执行某种政策时是一种大致的方向,是可以进行略微的修改的。而”批示“一词代表一种绝对的威严,不容改变的意思,有一种批评改正的意思,代表事件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
㈨ 接受上司指令的技巧有哪些
1.仔细聆听领导的命令
一项工作在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和目标之后,领导通常会指定专人来负责该项工作。如果领导明确指示你去完成某项工作,那你一定要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明白领导的意图和工作的重点。此时你不妨利用传统的5W2H的方法来快速记录工作要点,即弄清楚该命令的时间(When)、地点(Where)、执行者(Who)、为了什么目的(Why)、需要做什么工作(What)、怎么样去做(How)、需要多少工作量(Howmany)。在领导下达完命令之后,立即将自己的记录进行整理,再次简明扼要地向领导复述一遍,看是否还有遗漏或者自己没有领会清楚的地方,并请领导加以确认。如果领导对你关于目标的理解点头认可了,那么你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
2.与领导探讨目标的可行性
领导在下达了命令之后,往往会关注下属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希望下属能够对该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以便在宏观上把握工作的进展。所以,作为下属,在接受命令之后,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对即将负责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告诉领导你的初步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困难,应提请领导协调别的部门加以解决。
3.拟订详细的工作计划
在明确工作目标并和领导就该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讨论之后,你应该尽快拟订一份工作计划,再次交给领导审批。在该工作计划中,你应该详细阐述你的行动方案与步骤,尤其是对你的工作时间进度要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以便于领导进行监控。
4.在工作进行中随时向领导汇报
现在,你已经按照计划开展工作了,那么,你应该留意自己工作的进度是否和计划书一致,无论是提前还是延迟了工期,你都应该及时向你的领导汇报,让领导知道你现在在干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并及时听取领导的意见和建议。
5.在工作完成后及时总结汇报
经过你和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你们终于完成了一项工作,当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欢庆成功之时,作为部门主管的你仍不应该有松懈的理由。你应该及时将此次工作进行总结汇报,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在下一次的工作中改进提高。同时不要忘记在总结报告中提及领导的正确指导和下属的辛勤工作。至此,一项工作的请示与汇报才算基本结束。
千万不要忽视请示与汇报的作用,因为它是你和领导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你应该把每一次的请示汇报工作都做得完美无缺,领导对你的信任和赏识也就会慢慢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