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大元帅的命令

大元帅的命令

发布时间:2022-04-30 00:46:12

‘壹’ 十大元帅十大将中,有北方的吗

十大元帅只有徐向前(1901-1990)是纯北方人,山西五台县。林彪(1906-1971)只能算半个北方人,(湖北自古就是中原,时南时北,亦南亦北,非南非北。)湖北黄岗县人。
下面是十大元帅的简历: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中国军队着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元帅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解放军历史上着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朱德(1886-1976)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彭德怀(1898-1974)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16年进入湖南湘军当兵。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1923年毕业,任湘军连长。1926年任营长,不久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冬任代理团长。1928年1月任团长。同年4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毅然选择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率部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五军,任军长。11月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在井冈山坚持斗争。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总指挥。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参与指挥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在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功勋。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0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先后任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指挥了东征和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在华北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编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放弃延安后,指挥3万部队在陕北与敌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皆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经过着名的五次战役,粉碎了联合国军对朝鲜北部的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2年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为“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林彪(1907-1971)

林彪,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文革”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刘伯承(1892-1986)

刘伯承,1892年生,重庆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后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贺龙(1896-1969)

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曾任县讨袁护国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二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红二方面军总指挥。1935年率部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一二0师师长、一二0师军政委员会书记,率部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冀中区总指挥部总指挥。1940年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北军政民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1942年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1945年当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抗战胜利后,任晋绥军区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1969年6月9日逝世,终年73岁。

陈毅(1901-1972)

陈毅,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罗荣桓(1902-1963)

罗荣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大学一科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3年12月16日逝世,终年61岁。

徐向前(1901-1990)

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导营教官、参谋、副团长。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聂荣臻(1899-1992)

聂荣臻,1899年12月生,重庆江津人。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到苏联学习。次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广东区党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上海,协助周恩来将工人纠察队转入秘密活动,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长,并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任十一军党代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1929年8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31年底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委。1932年后任红军东路军政委,参与指挥漳州战役,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市长,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66年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7年、1982年当选为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叶剑英(1897-1986)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率领所部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1928年赴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区司令,闽赣及福建军区司令员。参加了长征,任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到陕北后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参谋长,并协同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战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市长、市委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1949年10月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4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广东省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8年3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5年1月任国防部部长。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3年辞)。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还曾任中国钓鱼协会名誉主席,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同年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获哥伦比亚众议院授予的特级大十字民主勋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贰’ 护法军政府的大元帅制

1917年9月,孙中山建立护法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出师讨伐段祺瑞 。
1917年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于广州召开。29日,通过《国会非常会议组织大纲》,规定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前,由国会非常会议行使国会职能。30日,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于次日公布。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次日选举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
据《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为戡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特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军政府由国会非常会议产生,其改制或改组,均须由国会决定。军政府实行元帅制,设大元帅一人,元帅三人,由国会非常会议选举产生,因第三名元帅未能选出,后改设二人。大元帅在《临时约法》未恢复以前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元帅协助大元帅筹商政务,并得兼任其他职务。在大元帅因故不能视事时,由首次选出的元帅代行其职权。大元帅制不设内阁总理,以大元帅为国家元首兼行政首脑,类似于总统制。
军政府设置外交、内政、财政、陆军、海军、交通六部,各部设总长一人,由国会非常会议选出,咨请大元帅特任。但当总长缺位尚未选出时,大元帅得先任命署理。各部总长辅助大元帅执行职务。军政府设都督若干人,由赞成护法各省都督担任,凡是以全省兵力宣布同北京政府断绝关系者,均可为军政府都督。
据《大元帅府组织条例》规定,大元帅府设置参谋、秘书、参军三处,其中参谋处设参谋总长一人,参谋次长二人,陆海军参谋若干人,必要时得酌设调查、编辑、测绘、作战、谍报各科;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人,得酌设总务、外交、内政、财政、军事、交通、法制各科;参军处设参军长一人,参军若干人。另设海军总司令、亲军总司令、卫戍总司令等,以及顾问、参议若干人。
9月10日,孙中山就任大元帅之职,并于次日任命军政府各部总长以及其他军政人员,以唐绍仪为财政总长(未就职),伍廷芳为外交总长(未就职,改由林森担任),孙洪伊为内政总长(未就职,改由居正担任),张开儒为陆军总长,程璧光为海军总长(后由林葆怿继任),胡汉民为交通总长(未就职);李烈钧为参谋总长,章太炎为秘书长,许崇智为参军长,林葆怿为海军总司令,方声涛为卫戍总司令,李福林为亲军总司令。护法军政府宣告成立,地址为广州黄埔公园。
护法军政府成立后,陆荣廷、唐继尧并不愿接受孙中山领导,极力扩充自身实力与地盘,故一方面不肯就任元帅之职,另一方面试图分裂护法军政府,筹划成立所谓“西南护法各省自治联合会”,同时积极主张南北议和。大元帅独任制也遭到护法军政府内部一些政治派别的不满,护法军政府政令实际上难以通行。
1918年5月4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法提案,决定改组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于同日向国会非常会议辞大元帅职务。

‘叁’ 元帅的军衔比将军大,那为什么元帅的命令没人听,将军的命令却是一定执行

元帅与将军都是古代极其重要的军职,其中元帅最大,元帅统领三军,是军队地位最高的人。元帅在军队虽然地位最高,但在军队将军的命令更管用。将军相比元帅,更贴近士兵,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军职所拥有的职权。

元帅与将军所做的决策范围也不同,元帅所做的决策笼统很大,再由将军将决策细分,决策越细,与士兵的联系就越近,这也是为什么将军下的命令比元帅还管用的原因。

‘肆’ 十大元帅的正确顺序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中,中国有两位元帅入榜。他们分别是林彪和彭德怀,除了林彪和彭德怀,大家知道还有哪些元帅吗?这些元帅,他们大部分都是在二战时候立下军功的一些元帅,主要集中在欧美。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十大元帅排名,一起来欣赏一下在世界十大元帅排名中元帅们的雄姿。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1.朱可夫
排名第一是朱可夫,苏联军事家,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指挥者。朱可夫几乎指挥了所有苏联的重大战役,他是那个时代指挥的战役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面积最大、兵种最多、人数最多、战绩最多的将领。排名第一,应该没什么异议。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2.曼施坦因
排名第二曼施坦因,德国陆军元帅,擅长机械化部队突袭战,人称“闪电伯爵”,1939年制定曼施坦因计划”,击溃英法,1941年,指挥“克里木战役”,俘虏苏军46万,1943年,发起“哈尔科夫反击战”,被称为“反手一击行动”,消灭了苏军52个红军师。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3.山本五十六
排名第三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日本军中为数不多具有战备眼光的指挥家。日本海军航母战的主要推动者,多次反对挑衅美国,但在日本决定跟美国开战后,策划了珍珠港袭击,确定了一段时间内日本在东南亚的制空权,制海权。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4.林彪
排名第四林彪,大家都很熟啦,红军主力战将,解放战争,手握百万雄兵,指挥辽沈、平津两大战役,解放东北、华北全境,最后指挥部队一直打到了海南岛。然而其战功赫赫的一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组建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最终暴尸于异国荒野。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5.彭德怀
排名第五,抗战中百团大战指挥者,解放战争中指挥两大兵团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30万人,解放了西北五省。最光辉一笔应该是朝鲜战争。力敌美国三大将军,将麦克阿瑟打下岗,并被授予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6.蒙哥马利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第六蒙哥马利,英国将军,在北非英军被隆美尔打得垂头丧气时,蒙哥马利前往埃及挽救局势。
蒙哥马利重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并策划阿拉曼战役,一举扭转北非战局,击败了“沙漠之狐”隆美尔。当然,他当时的兵力几乎是隆美尔的二倍,所以虽然号称“沙漠之狐克星”,但他依然排在隆美尔之后。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7.尼米兹
排名第七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珍珠港事件之后,尼美兹出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接手受到重创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上任后,尼米兹就空袭东京,做为珍珠港被袭的回应,之后指挥珊瑚海海战,与日本打成平手,从而站隐了脚跟。在其后的中途岛海战,尼美兹率领3艘航空母舰伏击日本的8艘航空母舰。跟他的对手山本五十六是个赌徒不同,尼美兹是个十分谨慎的游戏玩家。他之前成功破译了日本的密码,所以才敢大胆以少击多。中途岛海战,美国在付出1艘航空母舰的代价下击沉日军4艘航空母舰,并歼灭250架舰载机。一举扭转了太平洋战局。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8.麦克阿瑟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第八麦克阿瑟,美国远东军司令, 五星上将,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明了蛙跳战术,收复东南亚诸岛。朝鲜战争中策划仁川登陆。一举将金日成的军队切成两块。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9.隆美尔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第九隆美尔,德军元帅,外号“沙漠之狐”,1941年前往北非,援救被英国打成面条的意面军队。抵达之后,他率部队在沙漠风暴猛迅穿插,采用包抄、围歼等战术逼使兵力战优的英国军队节节败退。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10.艾森豪威尔
世界十大元帅排名第十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1942年成为欧洲美军最高司令,成功策划诺曼底登陆。而且他是一个具备政治视角的军事家,妥善处理了与英国、法国以及苏联的关系,使多国在欧协同做战得以顺利展开。

‘伍’ 新中国成立以来元帅,将军的授衔情况。

新中国首次授衔经过

1955年9月27日,即新中国成立6周年国庆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在北京中南海隆重举行。首先由毛泽东主席授予10人元帅军衔,随后由周恩来总理向获将军军衔者授衔。这是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1921年诞生以来首次实行军衔制。

获得最高的元帅军衔和勋章的10人是: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这就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他们都是解放军总司令部、四大野战军及军区司令员或参谋长。获得大将军衔和勋章的是粟裕、陈赓、罗瑞卿等10人,获得上将军衔和勋章的是杨勇、杨成武、宋任穷等人。

授衔仪式后,接着举行授勋仪式,由毛泽东主席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赫赫功勋的元帅和将军授予各级勋章。

授予军人军衔,是为了确定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便于识别和指挥,也是给军人的一种荣誉。颁发勋章奖章,是对在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表彰,是历史总结性的奖励。军衔制度的实施和勋章奖章的颁发,都表达了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对军队的关怀,这对于鼓励广大军队干部的上进,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至于对推进军队 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第五年时,中央就开始酝酿为在中国人民解放 事业中作出贡献的各级军事领导人授衔、授勋。经过反复讨论评选, 最后评定十个元帅、十个大将以及数目较多的上将、中将和少将。据 有关史料介绍,最初授衔的评选名单同上述人物有很大分别。在授衔的初步方案中,毛泽东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为元帅, 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为大将,不少中央领导人也列入了授勋名单。但毛泽东坚持不要大元帅军衔,不要勋章。为此,在人大常委会的会议上还引起热烈讨论,包括不少民主人士在内的常委会委员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等领导人,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 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尤其是毛泽东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授三个一级勋章。

当时主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刘少奇把会议的情况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听完汇报后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他问刘少奇: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是元帅。刘少奇当即表示:不要评了。他又问周恩来、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周、邓都摆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泽东又转身问过去长期在军队担任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转到地方工作的邓子恢、张鼎丞等人: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评啊?众人也都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些中央领导人主动提出不接受军衔,对全军干部是个很大的教育,也解决了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原来一些自认为评低了的人,也从思想上想通了,这就大大地推动了授衔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的方案是:不设大元帅军衔,只评了10个元帅,10个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802名少将。除了赛福鼎、乌兰夫、谢富治、韦国清、叶飞、阎红彦等少数几位因特殊情况授予军衔外,其他已转到地方工作的人,包括驻外大使,都没有授予军衔。

在元帅、将军授衔后,各大军区、各总部、军兵种、院校随后也举行了校、尉级授衔、授勋仪式。

‘陆’ 十大元帅排名

历史人物的排名,特别是并称人物的排名的确是有讲究的,也就是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的。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初授勋的“十大元帅”排名是怎样的呢?

我的回答是:这十大元帅的排名顺序就是1955年授勋时所定下的顺序,这个顺序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9月9日、11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最后确定了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帅军衔。邓小平不授元帅军衔。9月16日,国务院举行第18次全体会议,主持会议的陈云副总理解释说: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务,现在转业了,没有授予军衔。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也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考虑可以授,但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中央秘书长,搞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好。毛泽东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可以授予大元帅衔,但经中央和毛泽东本人考虑,还是不授予好,将来需要,什么时候授都可以。这样,授予朱德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就定了下来。

都明白了吗?点个赞吧!

‘柒’ 元帅编号005是谁

1614位开国将帅中,元帅排在最前头,所立功劳最多,所担责任最重,所接受的鲜花与掌声也最丰厚。

1955年授衔以后,聚焦在十位元帅身上的目光与日俱增,人们围绕这一等级的军衔发问,有些问题倒也值得推敲,可以拿出来与众人共同探讨一番。

元帅的由来

元帅二字,是我国本土创造的一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禧公二十七年》所记载的晋文公“谋元帅”的言论中,至今已有2600多年了。

起初,元帅只表达将帅之长的含义,到了南北朝时期,元帅演变为统军征战的官职称呼,隋唐以后将该职位保留,依据分工,冠以不同名号。

从模糊的“将帅之长”的概念,到官位职称,元帅在古代中国并不代表军衔,真正将元帅当成最高军衔来称呼的,是16世纪的法国军队。

在那之后,这一军衔等级被多个国家采用,至19世纪,法国先后有44人被授元帅。

就连苏联也被影响,实行军衔制之初没有元帅,后来紧随潮流,加上了。

中国近代史中,当过大元帅的有孙中山,张作霖曾自封安国军大元帅,但明眼人都知道,不作数的。

有人说,蒋介石当过大元帅,简直是胡扯。

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有明确规定,不再继续使用大元帅名称,当时的老蒋可以说自己是主席或者陆海空军总司令,就是不能说自己是大元帅。

元帅的全称

我国的军衔制全称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大将及以下可以称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但是,如果把元帅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总归是有些奇怪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一直都称呼元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习惯使然,叫别的肯定短时间内无法适应。

其实,不管是不是叫习惯了,从始至终,我军都只承认一种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2014年,北京某家报纸发布了一篇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的称谓没有什么不妥》的文章,列出了几个论据: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中的一个等级;

第二,元帅军衔与所有军官军衔同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官编制军衔……

就第一点来说,国家立法文件,早就命名了元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其他的军衔等级前面,可没有加定语去修饰;

再看第二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条例明确说明,军官的职务都得在编,把军衔给写清楚,元帅则无需纳入编制体系,由此可见元帅与军官的不同,可见其独特性。

1955年到1965年间,我军首次实施军衔制,1988年恢复军衔制,除了55年授予了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人元帅,此后再无其他人获此殊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虽然列入了解放军军衔序列,但元帅的军衔只给了开国的十位,故全称不可乱叫,否则降低了地位,欠妥。

元帅的评定

粟裕让帅一说,我在一些论文中看到过,主要依据是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口述。

毕竟粟裕在解放战争时大放异彩,毛泽东同志都夸赞了苏中七战七捷,单论战功,如果粟裕称第二,基本上无人可称第一了。

陈毅曾说,如果粟裕都算不会打仗了,那就没人会打仗了。

因此,粟裕没当上元帅,令不少军事迷唏嘘不已。

但评元帅这事,并不单单论战功,是资历、军功、品德等的多重考量。

就像大学里评国家奖学金,不光要看平时的考试成绩,还得看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参与比赛累计下来的分数,最终才能选出适合的人。

我军的发展其实脉络清晰,红军时期有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游击队以及陕北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有八路军115师、120师及129师,新四军;

解放战争有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华北野战军。我们的元帅,基本上是上述军队里的军政主官。

最后选出来的元帅,是三个时期军队的代表,见证了队伍的成长。

把军队比作婴儿,十位元帅就是“母亲”,陪伴他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再到英姿飒爽少年郎。

把标准具体化,元帅都满足了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红军时期军团级或军级职务,抗战时八路军师级、新四军军级或一级军区领导职务,解放战争野战军领导职务,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职务五大要求。

元帅的命令状

朱德总司令居十大元帅之首,但是授予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命令状却并不是001号,001号签发给了谁呢?给了排在第五的贺龙。

贺龙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我们的建军节就设在了八月一号。

和其他九位元帅相比,贺龙刚刚闹革命时,文化水平不高,南昌起义之后才晓得读书的重要性,开始每天坚持识字。

年轻的时候,贺龙混过社会,进过国民革命军,经历丰富,胆子又大,确实是一块从军的料子。

蒋介石看好贺龙,为了拉拢他,不惜掷重金。

大概意思就是,你过来和我干,我给你500万光洋加一个汉阳兵工厂,再把武汉卫戍司令的位置空开来给你,就问你心不心动?

还真别说,贺龙没心动,他就想穿“草鞋”,钱财对他来说,区区身外之物。

1927年7月初,贺龙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

两人从家国前途谈到个人前途,贺龙直言不讳:“我认定共产党是最好的党,只要你们相信我,我就别无所求了。”

后来,贺龙在瑞金锦江中学的一个教室里入党时,周恩来同志主持仪式,一些老革命也在场。

入党前,谭平山问了贺龙几个问题,贺龙的回答如今读来,还是让人忍不住落泪。

谭平山问:“请问你的动产不动产、现金还有多少?还剩多少?”

贺龙答:“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周逸群又问:“你在工农军政各界有什么社会关系?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怎么样?”

贺龙答:“以前的社会关系,参加革命后都不来往了。”

这些对话,记录在了贺龙的入党登记表中。

这张表,现保存在南昌起义纪念馆。

贺龙,一片赤诚,把一切都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元帅的001号证书,签发给了贺龙,也合情合理。

遗憾的是,毛泽东同志和贺龙元帅均已作古,其他参与授衔工作的将领也都已逝世,我们无法再去细细探究考证,只能顺藤摸瓜地猜测。

除了命令状,还有勋章。

八一勋章是有编号的,也是从001开始编,但是勋章的001号不是贺龙。

当时,颁现役军人的勋章和奖章花费了两年多,本来转业的军人也要颁勋章,但出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毛泽东同志带头不要勋章,因此,预留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尾数编号为001、002、003的三个一级勋章,未能正式颁发出去,只从004开始发。

所以,才出现了我军第一元帅朱德首先获得的勋章和证书尾数编号均为004的现象。

但朱总司令后面,空出了005,彭德怀元帅是006,以此类推,贺龙便获得了009,命令状证书为001。

‘捌’ 十大元帅

十大元帅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95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因此,彭德怀要罗荣桓、宋任穷等代为起草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呈请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函稿。9月3日,罗荣桓等将起草的函稿呈周恩来并刘少奇审查修改,并提出由国务院秘书处转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罗荣桓等在该函稿中明确提到:“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在决定实行军衔制时,中共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陈毅和邓小平,除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与军事工作直接有关外,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给他们授军衔也可以不授。
1955年9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1955年9月11日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因周恩来在北戴河,1955年9月9日和11日的这两次书记处会议,他都没有参加。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谈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军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根据材料,笔者判断:1955年9月11日晚的这次会议,即举行授衔、授勋仪式前的半个月,中央才最后敲定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帅军衔。大致可以判定,在这两次会议上,中央决定邓小平不授元帅军衔。同时,对是否授予陈毅元帅军衔也出现了不同意见。因此,才有了周恩来1955年9月11日主张陈毅还是授衔的电话。也就是说到9月中旬10个元帅才最后确定下来。
9月16日,国务院第十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授予解放军有功人员勋章的第一批名单等问题时,主持会议的陈云解释说: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役,转业了,没有授予军衔。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也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考虑可以授予,但他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书长,搞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好。毛主席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可授大元帅衔,但经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虑,还是不授了,将来需要,什么时候授都可以。同一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了周恩来的建议,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同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发布授衔命令。9月27日,在中南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刘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衔、授勋典礼。。

‘玖’ 十大元帅 十大将军 57位上将 117位中将都分别是谁

1、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和元帅的区别

一、级别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在1955年至1965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军衔,在这段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二军衔。

二、人数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只设一人,是毛泽东(毛泽东拒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设10人,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三、使用性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从未授予过人,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的授予条件,当时只有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符合。

但由于毛泽东本人拒绝接受该军衔,所以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废止为止,该军衔一直空缺。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解放军历史上着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阅读全文

与大元帅的命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安卓pdf手写 浏览:427
什么是app开发者 浏览:284
android闹钟重启 浏览:101
程序员失职 浏览:518
在云服务器怎么改密码 浏览:586
服务器pb什么意思 浏览:940
51驾驶员的是什么app 浏览:670
php静态变量销毁 浏览:886
编程买苹果电脑 浏览:760
flac算法 浏览:497
reactnative与android 浏览:663
程序员是干什么的工作好吗 浏览:258
kbuild编译ko 浏览:469
条件编译的宏 浏览:564
韩语编程语言 浏览:646
小程序开发如何租用服务器 浏览:80
怎么把钉钉文件夹保存到手机里 浏览:71
兵法pdf 浏览:645
app格式化下载不起怎么办 浏览:36
信捷加密文件是干嘛用的 浏览: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