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最讨厌“别人学的编程语言”。自己最初学的语言会有种先入为主的优越感,在学习其他语言时就会觉得很不适应,因此对其他语言的语法、逻辑、各种处理机制都嗤之以鼻。要说最讨厌什么编程语言,首先应该想到的是“1.无法开发出自己需要的应用,2.语法复杂,难以学习,3.不热门,跟不上时代”的语言,然而目前社会、网络上最厉害的还是嘲讽“别人家的编程语言”,程序语言的鄙视链很长,而这条链子上充满了各种厌恶与鄙视的眼神。
② 如何用一句话惹怒程序员
你看着真年轻啊。
③ 程序员最不愿意听到哪些话
10句话立马激怒程序猿:
第十名:“加油!我先下班了啦~”
作为一个需求方,我提醒你不该说这样的话……
第九名:“你造嘛,我新电脑的内存有1TB!”
内存和硬盘有啥区别,你造吗?
第八名:“能帮我黑XXX的QQ吗?”
不能!不能!不能!
第七名:“尽快做完,好伐?”
用邮件发这句话杀伤力更大……
第六名:“你先大概弄一个,让我参考看看。”
请问,什!么!叫!大!概?!
第五名:“帮我加10个功能先,明天就要,拜托!”
拜托,我又不是变魔术的!
第四名:“太好了,你还没回家,帮我个忙,很快的!”
和第一句连在一起说,你会死得很快~
第三名:“为什么今天网速这么慢?”
怪我咯?
第二名:“这个应该很简单的吧?”
我不想给你解释,解释了你也不懂,心累。
第一名:“这里改一下就好了啊!”
YOUCANYOUUP!
④ 程序员的悲哀是什么
“码农”这个词,不管是不是从事IT工作的人,都略有耳闻。这个词的诞生无从考究,不知是程序员的自嘲,还是外行带有颜色的嘲讽。总之,对于这个词,我是既无奈又无力反驳。确实,工作中,我们大多数底层程序员每日做的工作相当于流水线的作业。
大部分程序员是悲哀的,不是情商、衣着、自黑之类,悲哀的是没有决策权。项目做成什么样,那是领导和产品经理的事;用什么技术框架,那是架构师的事;数据库的设计,业务那是项目经理和产品的事;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码农,我们只需要拿到需求,然后等设计给图子,流水化的写出实现代码。我们只是一个执行者,别人叫你干啥就干啥。最后项目做坏了,裁员的是谁?程序员。
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码农”。读书那会,我的老师跟我说,“如果从业十年,你依旧在写最基础的代码,做一个码农,那么就不要做程序员了,转行吧”。现实中,每个公司存在最多的就是这些“码农”,那种掌握核心技术,产于项目设计,技术架构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程序员都处于被动接受,按需求完成代码的任务。
做程序员越久,越是感到:我们就是新时代的手工艺者。只有少数的人,从手工艺者,变成了发明手工艺制作机器的人,少部分人变成了设计手工艺品的人,少部分人变成了车间主任罢了。
“码农”这个词有着深深地悲哀。
见过太多刚入行的菜鸟,像极了曾经那个满怀激情,梦想的自己。当第一次接触Java的面向对象思想时,那种兴奋,仿佛能用Java描述整个世界,仿佛自己就是上帝一般,在现实世界,创造出另一个虚拟世界。而现实中,一两年的流水化作业,冲淡了一切。
对于产品,仿佛是自己的孩子,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看着一个网站,产品,在自己的手下,满满长大,那种满足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最后你希望它变得更优秀时,却发现它不受你控制,仿佛养了好几年的儿子,被人教唆去做坏事,你不能说任何话,因为抚养费不是你出的。
决定你有没有决策权的是你的纵向位置,也就是在本行业金字塔的位置,出类拔萃者说话就响。过惯了咸鱼生活,但谁又甘心做一个“码农”,我们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那个有权利选择的人,这一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持。在国外,程序员被称为程序设计师,而国内“码农”,区别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