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java socket编程中怎么获得本机mac-CSDN论坛
工具/原料
一台配置好java环境的可以上网的电脑
Java获取本地Mac地址
首先,创建工程,包,和一个类。
在此不加详述,我们直接看代码。
这里,我把这个类命名为GetMacAddr
这里,最最关键的就是这里这个方法。
我们通过NetworkInterface这个类来操作。
也就是通过getLocalHost()方法先得到本机IP,
然后调用getHardwareAddress()方法得到一个byte数组的地址。
我们把六位地址传到一个byte数组里面,然后输出来就是。
不多废话,看代码:
private void getMACAddr()
throws SocketException, UnknownHostException {
// 获得IP
NetworkInterface netInterface =
NetworkInterface.getByInetAddress(InetAddress.getLocalHost());
// 获得Mac地址的byte数组
byte[] macAddr = netInterface.getHardwareAddress();
System.out.print("MAC Addr:\t");
// 循环输出
for (byte b : macAddr) {
// 这里的toHexString()是自己写的格式化输出的方法,见下步。
System.out.print(toHexString(b) + " ");
}
}
上一步骤中,为什么会出现一个toHexString()方法呢?
因为可能10进制转16进制时候可能会出现单字符,
所以,如果有出现单字符的情况,我们在其前面添加一个“0”做占位符。
这也是为了视觉的直观,也夹带着个人的习惯。
private static String toHexString(int integer) {
// 将得来的int类型数字转化为十六进制数
String str = Integer.toHexString((int) (integer & 0xff));
// 如果遇到单字符,前置0占位补满两格
if (str.length() == 1) {
str = "0" + str;
}
return str;
}
然后,我们写一个简单的main方法测试一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SocketException, UnknownHostException {
new GetMacAddr().getMACAddr();
}
结果无误,我们得到了本地的MAC地址。
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⑵ 【java se socket编程】服务端线程不停执行br.readLine()
//因为读到了流末尾,所以不停的返回null,不会停止。run部分的代码可以改为
publicvoidrun(){
while(true){
try{
Stringstr;
while((str=br.readLine())!=null)
System.out.println(name+":"+str);
}catch(IOExceptione){
e.printStackTrace();
}
}
}
⑶ 基于mfc的socket编程怎么进行文件传输
1. 采用了多线程的方法,文件传输时使用AfxBeginThread()开启新线程
void CClientsockDlg::OnBnClickedSend()
{
pThreadSend = AfxBeginThread(Thread_Send,this);/
}
文件的发送和接收都开起了新线程
UINTThread_Send(LPVOID lpParam)
{
代码略…
}
2. 支持从配置文件configuration.ini中获取服务器参数
采用GetPrivateProfileString()和GetPrivateProfileInt()分别获取位于ServerConfiguration.ini文件中的String类型的IP和int类型的port
CString IP;
int port;
GetPrivateProfileString
(L"ServerConfiguration",L"IP",L"没有读取到数据!",IP.GetBuffer(10),10,L".\\configuration.ini");
port=GetPrivateProfileInt(L"ServerConfiguration",L"port",0,L".\\configuration.ini");
3. 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式,功能之间按模块划分
MFC本身具有良好的面向对象的特性,本程序严格按照MFC框架结构编写代码,每个按钮对应一个功能函数,降低了代码之间的耦合性,有利于程序的扩展和复用。
void CServersockDlg::OnBnClickedChoose()
void CServersockDlg::OnBnClickedSend()
void CServersockDlg::OnBnClickedRecvdata()
void CServersockDlg::OnBnClickedAbout()
void CServersockDlg::OnBnClickedWriteini()
4. 采用了CSocket类,代码相对更简单
CSocket类是MFC框架对socket编程中的winsockAPI的封装,因此通过这个类管理收发数据更加便利。代码也跟那个既简单易懂。
//创建
if(!Clientsock.Socket())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创建失败:%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连接
if(!Clientsock.Connect(IP,port))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连接失败:%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else
{
AfxMessageBox(_T("Socket连接成功"));
代码略…
//发送
while(nSize<FindFileData.nFileSizeLow)
{
szBuff = new char[1024];
memset(szBuff,0x00,1024);
nSend =file.Read(szBuff,1024);
Clientsock.Send(szBuff,nSend);//发送数据
nSize += nSend;
}
file.Close();
delete szBuff;
Clientsock.Close();
(dlg->GetDlgItem(IDC_SEND))->EnableWindow(TRUE);
AfxMessageBox(_T("文件发送成功"));
dlg->SetDlgItemTextW(IDC_FILEPATHNAME,_T(""));
}
return 0;
5. 支持数据在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双向传输
本程序不但可以从客户端往服务器端传文件,而且可以从服务器端往客户端传文件。
但是互传文件的方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服务器端不管是接收文件还是发送文件始终是对绑定的端口进行监听。
//绑定
if(!Serversock.Bind(port))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绑定失败: %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监听
if(!Serversock.Listen(10))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监听失败:%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客户端不管是接收文件还是发送文件始终是进行连接。
if(!Clientsock.Connect(IP,port))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连接失ì败:%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else
{
略…
6. 完全图形化操作界面
二.软件使用说明
客户端主界面如图所示:
单击“选择文件”弹出文件对话框,选择一个要发送的文件,同时保存文件的路径。
单击“发送”则会读取ServerConfiguration.ini文件中的配置信息(IP和port),并根据此信息建立Socket连接,发送文件。注意:服务器端应该先单击了“接受客户端数据”,否则发送失败。
单击“接收”也会读取ServerConfiguration.ini文件中的配置信息(IP和port),并根据此信息建立Socket连接,接收文件。注意:服务器端应该先选择了向客户端发送的文件,并单击了“发送”,否则接受失败。
单击“读取配置文件”,会从ServerConfiguration.ini文件中读取配置信息,并以可编辑的文本形式显示出来,修改完后,单击“写入配置文件”,会将修改后的信息保存到配置文件中。
单击“关于”可以了解到软件相关信息。
代码注释里有更详细的说明
服务器端主界面如图所示
u 单击“接受客户端数据”,开始监听客户端的链接。
u 单击“选择文件”弹出文件对话框,选择一个要发送的文件,同时保存文件的路径。
u 单击“发送”则会读取ServerConfiguration.ini文件中的配置信息(port),并监听对应端口,准备发送文件。注意:客户端选择“接收”以后才能发送成功。
u 单击“读取配置文件”,会从ServerConfiguration.ini文件中读取配置信息,并以可编辑的文本形式显示出来,修改完后,单击“写入配置文件”,会将修改后的信息保存到配置文件中。但是服务器的IP是不可以修改的,它是在程序开始运行时从服务器所在机器的网卡上获取的。
u 单击“关于”可以了解到软件相关信息。
u 代码注释里有更详细的说明
代码下载地址: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leixiaohua1020/6320417
在此附上客户端使用CSocket发起连接的代码
[cpp] view plain
//----------------------------发送文件的线程------------------------------
UINT Thread_Send(LPVOID lpParam)
{
CClientsockDlg *dlg=(CClientsockDlg *)lpParam;
(dlg->GetDlgItem(IDC_SEND))->EnableWindow(FALSE);
CSocket Clientsock; //definition socket.
if(!AfxSocketInit())
{
AfxMessageBox(IDP_SOCKETS_INIT_FAILED);
}
CString IP;
int port;
GetPrivateProfileString(L"ServerConfiguration",L"IP",L"没有读取到数据!",IP.GetBuffer(100),100,L".\\configuration.ini");
port=GetPrivateProfileInt(L"ServerConfiguration",L"port",0,L".\\configuration.ini");
//创建
if(!Clientsock.Socket())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创建失败: %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连接
// if(!Clientsock.Connect(_T("127.0.0.1"),8088))
if(!Clientsock.Connect(IP,port))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连接失败: %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else
{
AfxMessageBox(_T("Socket连接成功"));
WIN32_FIND_DATA FindFileData;
CString strPathName; //定义用来保存发送文件路径的CString对象
dlg->GetDlgItemTextW(IDC_FILEPATHNAME,strPathName);
FindClose(FindFirstFile(strPathName,&FindFileData));
Clientsock.Send(&FindFileData,sizeof(WIN32_FIND_DATA));
CFile file;
if(!file.Open(strPathName,CFile::modeRead|CFile::typeBinary))
{
AfxMessageBox(_T("文件不存在"));
return 1;
}
UINT nSize = 0;
UINT nSend = 0;
char *szBuff=NULL;
//发送
while(nSize<FindFileData.nFileSizeLow)
{
szBuff = new char[1024];
memset(szBuff,0x00,1024);
nSend = file.Read(szBuff,1024);
Clientsock.Send(szBuff,nSend);//发送数据
nSize += nSend;
}
file.Close();
delete szBuff;
Clientsock.Close();
(dlg->GetDlgItem(IDC_SEND))->EnableWindow(TRUE);
AfxMessageBox(_T("文件发送成功"));
dlg->SetDlgItemTextW(IDC_FILEPATHNAME,_T(""));
}
return 0;
}
以及服务器端使用CSocket监听的代码:
[cpp] view plain
//----------------------------监听文件的线程------------------------------
UINT Thread_Func(LPVOID lpParam) //接收文件的线程函数
{
CServersockDlg *dlg = (CServersockDlg *)lpParam; //获取对话框指针
(dlg->GetDlgItem(IDC_RECVDATA))->EnableWindow(FALSE);
if(!AfxSocketInit())
{
AfxMessageBox(IDP_SOCKETS_INIT_FAILED);
}
CString IP;
int port;
GetPrivateProfileString(L"ServerConfiguration",L"IP",L"没有读取到数据!",IP.GetBuffer(100),100,L".\\configuration.ini");
port=GetPrivateProfileInt(L"ServerConfiguration",L"port",0,L".\\configuration.ini");
char errBuf[100]={0};// 临时缓存
SYSTEMTIME t; //系统时间结构
CFile logErrorfile;
if(!logErrorfile.Open(_T("logErrorfile.txt"),CFile::modeCreate|CFile::modeReadWrite))
{
return 1;
}
CSocket Serversock;
CSocket Clientsock;
//创建
if(!Serversock.Socket())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创建失败: %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BOOL bOptVal = TRUE;
int bOptLen = sizeof(BOOL);
Serversock.SetSockOpt(SO_REUSEADDR,(void *)&bOptVal,bOptLen,SOL_SOCKET);
//绑定
if(!Serversock.Bind(port))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绑定失败: %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监听
if(!Serversock.Listen(10))
{
CString str;
str.Format(_T("Socket监听失败: %d"),GetLastError());
AfxMessageBox(str);
}
GetLocalTime(&t);
sprintf_s(errBuf,"服务器已经启动...正在等待接收文件...\r\n时间:%d年%d月%d日 %2d:%2d:%2d \r\n",t.wYear,t.wMonth,t.wDay,
t.wHour,t.wMinute,t.wSecond);
int len = strlen(errBuf);
logErrorfile.Write(errBuf,len);
AfxMessageBox(_T("启动成功等待接收文件"));
while(1)
{
//AfxMessageBox(_T("服务器启动成功..."));
if(!Serversock.Accept(Clientsock)) //等待接收
{
continue;
}
else
{
WIN32_FIND_DATA FileInfo;
Clientsock.Receive(&FileInfo,sizeof(WIN32_FIND_DATA));
CFile file;
file.Open(FileInfo.cFileName,CFile::modeCreate|CFile::modeWrite);
//AfxMessageBox(FileInfo.cFileName);
int length = sizeof(FileInfo.cFileName);
logErrorfile.Write(FileInfo.cFileName,length);
//Receive文件的数据
UINT nSize = 0;
UINT nData = 0;
char *szBuff=NULL;
while(nSize<FileInfo.nFileSizeLow)
{
szBuff = new char[1024];
memset(szBuff,0x00,1024);
nData=Clientsock.Receive(szBuff,1024);
file.Write(szBuff,nData);
nSize+=nData;
}
delete szBuff;
Serversock.Close();
Clientsock.Close();
file.Close();
(dlg->GetDlgItem(IDC_RECVDATA))->EnableWindow(TRUE);
sprintf_s(errBuf,"文件接收成功...\r\n时间:%d年%d月%d日 %2d:%2d:%2d \r\n",t.wYear,t.wMonth,t.wDay,
t.wHour,t.wMinute,t.wSecond);
int len = strlen(errBuf);
logErrorfile.Write(errBuf,len);
//AfxMessageBox(_T("文件接收成功..."));
break;
}
}
return 0;
}
⑷ Java之Socket与HTTP区别
这个是网上转的,相互学习,楼主可以看看。
Java之Socket与HTTP区别
我们都知道TCP/IP协议共分四层:
① 链路层,有时也称作数据链路层或网络接口层,通常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计算机中对应的网络接口卡。它们一起处理与电缆(或其他任何传输媒介)的物理接口细节。
② 网络层,有时也称作互联网层,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例如分组的选路。在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网际协议),ICMP协议(interne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以及IGMP协议(internet组管理协议)。
③ 传输层,主要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协议族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为两台主机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应用程序交给它的数据分成合适的小块交给下面的网络层,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由于运输层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应用层可以忽略所有这些细节。而另一方面, U D P则为应用层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服务。它只是把称作数据报的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 这两种运输层协议分别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有不同的用途,这一点将在后面看到。
④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几乎各种不同的TCP/IP实现都会提供下面这些通用的应用程序:Telnet 远程登录。FTP 文件传输协议。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我们在传输数据时,可以只使用(传输层)TCP/IP协议,但是那样的话,如果没有应用层,便无法识别数据内容,如果想要使传输的数据有意义,则必须使用到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有很多,比如HTTP、FTP、TELNET等,也可以自己定义应用层协议。WEB使用HTTP协议作应用层协议,以封装HTTP文本信息,然后使用TCP/IP做传输层协议将它发到网络上。
<1>Socket是一个针对TCP和UDP编程的接口,你可以借助它建立TCP连接等等。而TCP和UDP协议属于传输层 。
而http是个应用层的协议,它实际上也建立在TCP协议之上(HTTP是轿车,提供了封装或者显示数据的具体形式;Socket是发动机,提供了网络通信的能力)。
<2>Socket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Socket本身并不是协议,而是一个调用接口(API),通过Socket,我们才能使用TCP/IP协议。Socket的出现只是使得程序员更方便地使用TCP/IP协议栈而已,是对TCP/IP协议的抽象,从而形成了我们知道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接口。
下面是一些的重要的概念,特在此做摘抄和总结。
一。什么是TCP连接的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过程中传送的包里不包含数据,三次握手完毕后,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正式开始传送数据。理想状态下,TCP连接一旦建立,在通信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动关闭连接之前,TCP 连接都将被一直保持下去。断开连接时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可以主动发起断开TCP连接的请求,断开过程需要经过“四次握手”(过程就不细写了,就是服务器和客户端交互,最终确定断开)
二。利用Socket建立网络连接的步骤
建立Socket连接至少需要一对套接字,其中一个运行于客户端,称为ClientSocket ,另一个运行于服务器端,称为ServerSocket 。
套接字之间的连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请求,连接确认。
1。服务器监听:服务器端套接字并不定位具体的客户端套接字,而是处于等待连接的状态,实时监控网络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2。客户端请求:指客户端的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要连接的目标是服务器端的套接字。为此,客户端的套接字必须首先描述它要连接的服务器的套接字,指出服务器端套接字的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就向服务器端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
3。连接确认:当服务器端套接字监听到或者说接收到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时,就响应客户端套接字的请求,建立一个新的线程,把服务器端套接字的描述发给客户端,一旦客户端确认了此描述,双方就正式建立连接。而服务器端套接字继续处于监听状态,继续接收其他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
三。HTTP链接的特点
HTTP协议即超文本传送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是Web联网的基础,也是手机联网常用的协议之一,HTTP协议是建立在TCP协议之上的一种应用。
HTTP连接最显着的特点是客户端发送的每次请求都需要服务器回送响应,在请求结束后,会主动释放连接。从建立连接到关闭连接的过程称为“一次连接”。
四。TCP和UDP的区别
1。TCP是面向链接的,虽然说网络的不安全不稳定特性决定了多少次握手都不能保证连接的可靠性,但TCP的三次握手在最低限度上(实际上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而UDP不是面向连接的,UDP传送数据前并不与对方建立连接,对接收到的数据也不发送确认信号,发送端不知道数据是否会正确接收,当然也不用重发,所以说UDP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一种数据传输协议。
2。也正由于1所说的特点,使得UDP的开销更小数据传输速率更高,因为不必进行收发数据的确认,所以UDP的实时性更好。
知道了TCP和UDP的区别,就不难理解为何采用TCP传输协议的MSN比采用UDP的QQ传输文件慢了,但并不能说QQ的通信是不安全的,因为程序员可以手动对UDP的数据收发进行验证,比如发送方对每个数据包进行编号然后由接收方进行验证啊什么的,即使是这样,UDP因为在底层协议的封装上没有采用类似TCP的“三次握手”而实现了TCP所无法达到的传输效率。
⑸ vs2008和socket编程
呵呵,要在MFC的ApplicationWizard中的Advanced页中勾选WindowsSockets复选框,如图所示。
⑹ 现在想把linux网络编程中TCP客户端端口固定了,这个要怎么做才能使客户端固定呢
socket的编程流程为
...
socket()
bind()
//很多人在编客户端的时候没有进行bind(),实际上是可以bind的,不过不bind后就会系统自动分配端口
connect()
...
这样你改改试试,应该是可以的
⑺ android手机端程序与pc端c程序进行socket通信问题
这是说你的网络连接的相关的程序写在了主线程里面,在 android里面是不可以这样的因为主线程是ui线程这种耗时操作是不能写在主线程中,否则界面会出现卡顿,所以你应该把你的socket操作写在另外一个线程中 也就是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start();
把你的socket操作写在run方法中
⑻ 在windows下用C语言如何实现socket网络编程,需要用到哪些头文件或者库
需要用到的头文件包含:
#include <winsock2.h>
#include <windows.h>
与Linux环境下socket编程相比,windows环境多了一个步骤:启动或者初始化winsock库
Winsock,一种标准API,一种网络编程接口,用于两个或多个应用程序(或进程)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数据通信。具有两个版本:
Winsock 1:
Windows CE平台支持。
头文件:WinSock.h
库:wsock32.lib
Winsock 2:
部分平台如Windows CE貌似不支持。通过前缀WSA可以区别于Winsock 1版本。个别函数如WSAStartup、WSACleanup、WSARecvEx、WSAGetLastError都属于Winsock 1.1规范的函数;
头文件:WinSock2.h
库:ws2_32.lib
mswsock.h用于编程扩展,使用时必须链接mswsock.dll
(8)socket编程csdn扩展阅读
winsock库的加载与卸载:
加载:int WSAStartup(WORD wVersionRequested, LPWSADATA lpWSAData);
加载成功,返回值为0。
WORD wVersionRequested:加载的winsock版本,使用宏MAKEWORD(x, y),x表示高字节,y表示低字节。然而使用时MAKEWORD(2, 2)。高字节与低字节相同~~
LPWSADATA lpWSAData:WSADATA结构的指针,传入参数后,系统帮助我们填充版本信息。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结构体内容,不过基本用不着。
卸载:int WSACleanup(void);比起加载,卸载的函数真是轻松愉快。
⑼ linux中socket编程服务端启动,客户端启动是出现错误:connection refuse(111)
你的servaddr里的IP地址或PORT端口号设置错了吧。
服务端和客户端的简单里子请参考:
http://blog.csdn.net/flynetcn/article/details/5829258
⑽ 新手如何学习socket编程,有谁有学习材料的
如果是编写一个简单的C/S通信,建议down一点代码看看就行,csdn或者pudn都行,socket的建立连接还是比较容易的,看书不如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