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1单片机WR和RD的是怎么控制它来传输数据的。
就是我把一个数据 放在P0口之后 WR和RD的时序是通过什么寄存器来控制的,如:
void sj(unsigned uchar aa)
{P0=aa;}
这个就是我要传输的数据,只要调用这个函数就完了吗,我感觉有问题啊 这个P0口的数据是怎么送出去的(我知道是通过WR和RD的时序送出去的),问题是怎么操作WR和RD来触发一次时序呢?
---------
WR、RD,不是这样用的。
要想让 WR 或 RD 发挥作用,必须使用《片外 RAM》。
当你对《片外 RAM》进行读、写的时候,WR 和 RD 才会工作。
读写片外 RAM 的汇编语言如下:
读片外 RAM:MOVX A, @DPTR
写片外 RAM:MOVX @DPTR, A
读写片外 RAM 的C 语言如下:
mem_w(0xb700, i);
k = mem_r(0xbb00);
事先要定义这两个函数。
单片机执行上述的读、写指令时:
P0、P2 先输出 16 位的地址,ALE 输出正脉冲,令外接的 373 锁存低八位地址后,
RD 或 WR,就会输出低电平,令《片外 RAM》输出或接收数据。
最后,数据,将从 P0 口输入或输出。
另外,和 WR、RD,协同工作的,还有 ALE。
P0、P2,前面已经说了,也是要用到的。
P1,是用不上的。
❷ 51 单片机用串行口扩展并口时,串行口工作在什么方式
51单片机的串行口可以通过特定的工作方式来扩展并行口,这主要是通过使用74HC164这样的串并转换芯片实现的。51单片机的串行口在扩展并行口时,通常需要工作在方式2,这种方式支持8位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扩展并行口的需求。
方式2的特点是,它能将串行数据流转换为并行数据流,这对于需要将串行通信的数据转换为并行信号以驱动外部设备非常有用。通过这种方式,51单片机的串行口可以与74HC164等芯片配合,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
使用51单片机扩展并行口时,首先需要确保串行口处于方式2模式,这可以通过设置SCON寄存器中的SM2、SM1和SM0位来实现。在方式2模式下,51单片机的串行口的接收和发送端口能够支持8位数据传输,这对于实现并行扩展非常关键。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时钟信号和数据位的设置。例如,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通常需要设置适当的波特率。这可以通过配置定时器/计数器来实现,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
在硬件层面,51单片机与74HC164之间的连接也非常关键。74HC164的串行输入端需要连接到51单片机的串行口,同时并行输出端则可以连接到外部设备。通过这种方式,51单片机可以将串行数据流转换为并行信号,进而驱动外部设备。
总结来说,51单片机用串行口扩展并行口时,串行口应该工作在方式2,这种方式能够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来实现。
❸ 如何通过蓝牙将51单片机的数据传送到手机
将51单片机的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手机,通常涉及三个关键步骤。首先,为了实现数据的转换,需要利用蓝牙转串口模块连接51单片机的RX和TX引脚。这一过程能够确保单片机的数据以串行方式传输。接着,在手机内部,通过程序设计来调用蓝牙模块,并实现数据的读取。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开发者需编写相应的应用程序,以确保手机能够识别并处理来自单片机的数据流。最后,打开手机蓝牙功能,并启动之前设计好的APP软件。在完成蓝牙配对后,用户能够轻松搜索到与51单片机相连的蓝牙模块,从而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蓝牙通信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硬件的正确连接,还需要软件层面的支持。在第一步中,蓝牙转串口模块的正确配置对于数据的准确传输至关重要。这要求模块与单片机之间的连接稳固且无误,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在第二步中,手机内部的APP程序设计也是一项关键任务。这需要开发者具备一定的编程技能,能够编写出能够与蓝牙模块交互并读取数据的代码。最后一步则涉及手机蓝牙的开启与APP的使用。用户只需按照操作指引开启蓝牙功能,并打开APP软件,即可轻松完成数据的搜索与传输。整个过程不仅考验技术的精确性,还需要操作者的耐心与细致。
值得注意的是,蓝牙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蓝牙模块的选择与配置。市场上存在多种类型的蓝牙模块,包括经典蓝牙、蓝牙低功耗(BLE)等。开发者需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块,并进行相应的配置,以确保数据传输的高效与稳定。此外,为了提升用户体验,APP的设计也需要注重界面的友好性和交互的便捷性。通过优化用户体验,用户能够更加顺畅地实现数据的传输,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总之,通过蓝牙将51单片机的数据传送到手机,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从硬件连接到软件编程,再到最终的用户操作,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细致的规划与执行。通过合理选择和配置蓝牙模块,以及优化APP的设计,能够确保数据传输的高效与稳定,从而实现用户的需求与期望。
❹ 利用串口,51单片机与电脑间的通信怎么做
51单片机与电脑之间的串行通信可以通过UART异步串行通信方式实现,这种方式在单片机上具有四种工作模式。其中,方式0主要用于扩展并行I/O口,而方式1、2、3则适用于串行通信。为了使51单片机能够与电脑进行通信,需要在单片机上加入RS232接口。这可以通过使用MAX232电平转换芯片来实现,因为电脑的RS232接口采用的是RS232电平标准,而单片机通常使用TTL电平。
具体来说,单片机的TXD端应当连接至MAX232的11号引脚,而RXD端则应连接至MAX232的12号引脚。与此同时,电脑的RS232接口的2号脚应连接至MAX232的14号引脚,3号脚连接至MAX232的13号引脚,而RS232的5号脚则需要接地。这样一来,单片机与电脑之间的信号传输就能够通过MAX232芯片进行电平转换,实现数据的正常传输。
为了更好地进行串行通信调试,还需要准备一款名为“串口调试助手”的软件。通过这款软件,可以直观地查看单片机与电脑之间的通信状态,包括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内容等。此外,利用串口调试助手还可以设置串行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参数,以便更精确地控制通信过程。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成功地将51单片机与电脑进行串行通信。这种方式不仅简单易行,而且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调整串口通信参数,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通信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串行通信时,必须确保单片机与电脑之间的通信协议一致。例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等参数都需要在双方都设置为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有效的通信。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可以考虑使用硬件流控或软件流控等方法。硬件流控通过控制RTS(请求发送)和CTS(清除发送)信号来实现流量控制,而软件流控则需要在软件层面进行流量控制,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利用UART异步串行通信方式,结合MAX232电平转换芯片以及“串口调试助手”软件,可以实现51单片机与电脑之间的有效通信。通过合理配置通信参数和使用适当的流量控制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❺ “MCS-51单片机I/O”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是什么
共有两种控制方式:
1,无条件送方式
无条件传送也称为同步程序传送.只有那些一直为数据I/O传送作好准备的外部设备,才能使用无条件传送方式.因为在进行I/O操作时,不需要测试外部设备的状态,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数据传送操作.
无条件传送适用于以下两类外部设备的数据输入输出:
(1)具有常驻的或变化缓慢的数据信号的外部设备.例如:机械开关,指示灯,发光二极管,数码管等.可以认为它们随时为输入输出数据处于"准备好"状态。
(2) 工作速度非常快,足以和CPU同步工作的外部设备.例如数/模转换器DAC,由于DAC是并行工和的,速度很快,因此CPU可以随时向其传送数据,进行数/模转换。
2,程序查询方式
查询方式又称之为有条件传送方式,即数据的传送是有条件的.在I/O操作之前,要先检测外设的状态,以了解外设是否已为数据输入输出作好了准备,只有在确认外设已"准备好"的情况下,CPU才能执行数据输入输出操作.通常把以程序方法对外设状态的检测称之为"查询",所以就把这种有条件的传送方式称之为程序查询方式 。
为了实现查询方式的数据输入输出传送,需要接口电路提供外设状态,并以软件方法进行状态测试.因此这是一种软,硬件方法结合的数据传送方式。
程序查询方式,电路简单,查询软件也不复杂,而且通用性强,因此适用于各种外部的设备的数据输入输出传送.但是查询过程对CPU来说毕竟是一个无用的开销,因此查询方式只能适用于单项作业,规模比较小的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