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装linux系统对硬盘分区时,必须有的两种分区类型是什么
安装Linux系统对硬盘分区时,必须有两种分区类型:根分区和交换分区。
根分区就是root分区,所有的东西都在这个分区内。/swap分区是交换分区,是一定磁盘空间(分区或文件),用于将部分内存中的数据换下来,以腾出内存空间用于其他需求。在一个系统中,物理内存快使用完时,操作系统会使用交换分区。
当系统内存紧张时,操作系统根据一定的算法规则,将一部分最近没使用的内存页面保存到交换分区,从而为需要内存的程序留出足够的内存空间;在swap中的内存页面被访问时,系统会将其重新载入到物理内存中去运行。
(1)linux分区root扩展阅读
磁盘分区格式说明
linux分区不同于windows,linux下硬盘设备名为(IDE硬盘为hdx(x为从a—d)因为IDE硬盘最多四个,SCSI,SATA,USB硬盘为sdx(x为a—z)),硬盘主分区最多为4个。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所以主分区从sdb1开始到sdb4,逻辑分区从sdb5开始,(逻辑分区永远从sdb5开始…)设备名可以使用fdisk–l查看。
在分区表所在的64bytes容量中,总共分为四组记录区,每组记录区记录了该区段的起始与结束的柱面号码。
假设上面的硬盘设备文件名为/dev/hda时, 那么这四个分区在Linux系统中的设备文件名如下所示,重点在于文件名后面会再接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与该分区所在位置有关:
1)、P1:/dev/hda1
2)、P2:/dev/hda2
3)、P3:/dev/hda3
4)、P4:/dev/hda4
由于分区表只有64bytes而已,最多只能容纳四个分区,这四个分区被称为主或扩展分区。
② linux文件系统中SWAP分区和root分区的用途
swap 相当于windows下的虚拟内存。
root 是root用户也就是管理员用户的家目录,相当于windows下的我的文档。
swap 大小可以设置为内存的小的1到2倍。
③ LINUX如何分区
fdisk /dev/sdb
输入m查看帮助:
下面列出常用命令。
n new 新建分区,会让选主分区还是扩展分区,
p print 打印当前分区表
w write 将修改写入硬盘并退出,慎重操作
d delete 删除分区
t type 修改分区类型,例如创建swap分区
l list 列出分区类型代码
④ 那在Linux上/root、/home、/etc/、/bin这四个哪个是主分区,哪个是逻辑分区
你好,
这几个都不是分区,这只是一个根目录里面子目录,你可以随便的放到哪个分区,这个是很基础的东西,如果你想学linux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
⑤ linux 分配磁盘空间 到底是要分给root 100M 还是要分给boot 100M boot是保存引导信息的root是
分给boot 100M,root就是根分区,根分区建议大于10G,一般操作系统的文件都是安装在根分区下面的,如果不对/var进行单独分区,操作系统的日志也是在root下面的。
⑥ LINUX的各分区作用是什么比如/、/home、/boot、/root等…
其实叫分区有些牵强,应该叫文件系统。
/根文件系统:内核启动后要加载的第一个文件系统。
/home:存储受感染用户的文件。
/boot:Linux内核。
/root:根用户的用户文件夹。
/etc:保存配置文件。
/TMP:存储临时文件。通常文件系统在内存中,所以关闭后TMP中的文件会消失。
/usr:用户程序通常存储在/usr/bin中,用户安装的程序默认安装在/usr/local/bin中。
(6)linux分区root扩展阅读:
LINUX系统优点:
1.Linux由许多微内核组成,其源代码是完全开源的;
2.Linux继承了Unix的特点,具有非常强大的网络功能。它支持所有的互联网协议,包括TCP/IPv4,TCP/IPv6和链路层拓扑程序。
3.Linux系统工具链完整,简单的操作可以配置出合适的开发环境,可以简化开发过程,减少开发仿真工具的障碍,使系统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
⑦ linux中root@...后面跟的是什么意思,比如localhost
主机名。
[root@localhost ~]#分别代表:
1、用户名:root
2、主机名:localhost
3、当前路径:~当前用户的home目录
4、权限标志位:
#代表root,$代表普通用户
注意事项
在linux中可能会遇到[root@localhost ~]和root@localhost /]两种目录结构,就比如,电脑装Windows XP 只有一个C盘。
第一个是root的主目录,相当于Windows下的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这个目录一样,第二个是Linux的根分区,相当于c:/。
在根目录下,有/root目录和/home目录,像root用户的主目录是/root,其它用户的主目录一般是/home/username,不管用哪个用户身份登录,系统的目录结构是不变的,只是相关权限改变了而已。
⑧ Boot分区和root分区是什么
boot分区概述:
/boot分区就是操作系统的内核及在引导过程中使用的文件,一般是几年前的版本要求划分的一个区,大小为100MB左右,但现在的新版本都不需要对这个分区进行单独划分,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不分/boot。
安装Linux只要求两个基本分区,即根分区及交换分区,如果你的磁盘空间足够大,可以多划分空间给根分区,你也可以把常用的目录新建到桌面,如下载的软件包,放到桌面不影响你进入Linux系统的速度,当然这要求你有足够大的根分区。
BOOT目录下的文件:
vmlinuz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它位于/boot/vmlinuz。
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 /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zImage/boot/vmlinuz”产生。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
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bzImage /boot/vmlinuz”产生。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 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
initrd-x.x.x.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initrd-2.4.7-10.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比如,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initrd实现加载一些模块和安装文件系统等功能。
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man mkinitrd下面的命令创建initrd映象文件[1] 。
System.map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它是你当前运行的内核的System.map的链接。内核符号表是怎么创建的呢? System.map是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
编译内核时,System.map创建在/usr/src/linux-2.4/System.map。像下面这样:
nm /boot/vmlinux-2.4.7-10 > System.map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然后复制到/boot:
cp /usr/src/linux/System.map /boot/System.map-2.4.7-10
是System.map文件的一部分: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当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就是一个内核符号表,可知变量名checkCPUtype在内核地址c01000a5。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1] 。
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root是管理员的配置信息目录
root在linux和unix里是最高权限
⑨ linux的/root 和/home有什么区别
一、用户不同
1、/root :/root等同于root用户。
2、/home:/home等同于/home/当前的普通用户名。
二、语法不同
1、/root :宿主目录缺省情况下是:/root。
2、/home:宿主默认目录是/home/ms. shellms@ubuntums:~$ 中短~表示处在宿主目录。
三、权限不同
1、/root :是文件系统的最高层,其下面各个目录各司其职,比如。bin:工具。
2、/home:每个用户都在home目录下有一个家目录,以用户名命名,也可以修改,权限有限。
⑩ linux分区
Linux 的任何 /xxxx 、/xxxx/yyy 、/xxxx/yyy/zzzzzz 什么的目录都可以放到一个独立的分区里面。
其实 Windows 也可以这么理解的,而且也可以这么用,但 Windows 的分区延续原来 MSDOS 的设计,让你理解不了 UNIX 类系统的设计。
例如你的计算机 sda1 挂载到 / 里面。
/
|- /usr
|- /root
|- /tmp
那么这三个目录的硬盘空间都是 / 分区里面的空间,存进去的数据都放在 sda1 里面。
/ <-在 sda1 里
|- /usr <-在 sda1 里
|- /root <-在 sda1 里
|- /tmp <-在 sda1 里
如果你把一个分区 sda2 挂载到 /tmp
那么你的目录还是
/
|- /usr
|- /root
|- /tmp
目录虽然没变化,但这个时候 /tmp 的存储空间发生了变化,导致存储到 /tmp 和他下面的目录里面的数据不再写入 / 的 sda1 分区,而是放进新的 sda2 分区。
这个时候他们的存储空间也就是
/ <-在 sda1 里
|- /usr <-在 sda1 里
|- /root <-在 sda1 里
|- /tmp <-在 sda2 里
也就是说一个文件 aaa 放进 /tmp 。
/ <-在 sda1 里
|- /usr <-在 sda1 里
|- /root <-在 sda1 里
|- /tmp <-在 sda2 里
|-/tmp/aaa <-在 sda2 里
这个文件不在 / 的硬盘分区里面。
假设 sda1 有 10M ,sda2 有 20M 。那么一个 15M 的文件可以放进 /tmp ,不可以放进 / 、/usr 、/root ,而且如果你卸载 /tmp 上的 sda2 ,那么 /tmp 目录里面的空间就不再是 sda2 ,而变回了 sda1 。这个时候 /tmp 自然就延续了回他的上级 / 的分区,变得放不下 15M 的文件。
这个时候如果把 sda2 取消挂载在 /tmp 改为 /root ,这个时候这个 aaa 文件就成了
/ <-在 sda1 里
|- /usr <-在 sda1 里
|- /root <-在 sda2 里
|-/root/aaa <-在 sda2 里
|- /tmp <-在 sda1 里
但你要注意,上面解释为了方便,有一个问题就是,假设 sda2 挂载到 /tmp
/ <-在 sda1 里
|- /usr <-在 sda1 里
|- /root <-在 sda1 里
|- /tmp <-在 sda2 里 《==这个/tmp 目录本身还是在 sda1 里面,但他下面的存储空间都在 sda2 里面,也就是说这个 /tmp 里面的数据才是在 sda2 里面的,/tmp 这个目录本身还是在 sda1 里面。你要理解的是文件、目录对于文件系统来说都是一个存储,只是他们的属性不同。分区可以挂载到任何的目录上,包括 / 也是被挂载为一个分区,但 UNIX 类系统,/ 是最高级别。所以他没有上级。
Windows 的最高级别不是 C 盘,而是“我的电脑”。这是一个虚拟的最高级别分区。CDEF 全都在我的电脑下面的分支中按照 ABCDEF 这种盘符来分别挂载。这是 Windows 和 Linux 分区管理的区别。而且 Windows 还附加了一些其他的虚拟目录来处理各种的功能。
我的电脑
|- C:
|- C:\Windows\
|- D:
|- E:
|- E:\aaaa.mp3
|- 控制面板
你发现他们其实有什么共通了么?不过是 Windows 模糊化,统一化处理了而已。
其实 NTFS 也支持把分区挂载到目录上的,不信你可以在“我的电脑”->“控制面板”->“计算机管理” 里面的磁盘管理里面给分区分配盘符的功能。你可以看到不光可以用盘符,还可以选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