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常用路由演算法

常用路由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7-02 15:39:23

① 網路層路由演算法有幾種,請簡述其

靜態路由演算法主要有:
洪泛法(Flooding)
隨機走動法(Random Walk)
最短路徑法(Shortest Path,SP)
基於流量的路由演算法(Flow-based Routing,FR)</ol>動態路由演算法主要有:
距離矢量演算法(RIP)
鏈路狀態演算法(OSPF)
平衡混合演算法(EIGRP)</ol>

② 常見的路由選擇演算法有哪些

鏈路狀態演算法(也稱最短路徑演算法)發送路由信息到互聯網上所有的結點,然而對於每個路由器,僅發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鏈路狀態的那一部分。距離向量演算法(也稱為Bellman-Ford演算法)則要求每個路由器發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僅發送到鄰近結點上。從本質上來說,鏈路狀態演算法將少量更新信息發送至網路各處,而距離向量演算法發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鄰接路由器。 ——由於鏈路狀態演算法收斂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離向量演算法更不易產生路由循環。但另一方面,鏈路狀態演算法要求比距離向量演算法有更強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內存空間,因此鏈路狀態演算法將會在實現時顯得更昂貴一些。除了這些區別,兩種演算法在大多數環境下都能很好地運行。

③ 路由的原理演算法

路由工作包含兩個基本的動作:
1、確定最佳路徑
2、通過網路傳輸信息
在路由的過程中,後者也稱為(數據)交換。交換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選擇路徑很復雜。 metric是路由演算法用以確定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的計量標准,如路徑長度。為了幫助選路,路由演算法初始化並維護包含路徑信息的路由表,路徑信息根據使用的路由演算法不同而不同。
路由演算法根據許多信息來填充路由表。目的/下一跳地址對告知路由器到達該目的最佳方式是把分組發送給代表「下一跳」的路由器,當路由器收到一個分組,它就檢查其目標地址,嘗試將此地址與其「下一跳」相聯系。下表為一個目的/下一跳路由表的例子。路由表還可以包括其它信息。路由表比較metric以確定最佳路徑,這些metric根據所用的路由演算法而不同。路由器彼此通信,通過交換路由信息維護其路由表,路由更新信息通常包含全部或部分路由表,通過分析來自其它路由器的路由更新信息,該路由器可以建立網路拓撲圖。路由器間發送的另一個信息是鏈接狀態廣播信息,它通知其它路由器發送者的鏈接狀態,鏈接信息用於建立完整的拓撲圖,使路由器可以確定最佳路徑。 交換演算法相對而言較簡單,對大多數路由協議而言是相同的,多數情況下,某主機決定向另一個主機發送數據,通過某些方法獲得路由器的地址後,源主機發送指向該路由器的物理(MAC)地址的數據包,其協議地址是指向目的主機的。
路由器查看了數據包的目的協議地址後,確定是否知道如何轉發該包,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轉發,通常就將之丟棄。如果路由器知道如何轉發,就把目的物理地址變成下一跳的物理地址並向之發送。下一跳可能就是最終的目的主機,如果不是,通常為另一個路由器,它將執行同樣的步驟。當分組在網路中流動時,它的物理地址在改變,但其協議地址始終不變。
ISO定義了用於描述此過程的分層的術語。在該術語中,沒有轉發分組能力的網路設備稱為端系統(ES--end system),有此能力的稱為中介系統(IS--intermediate system)。IS又進一步分成可在路由域內通信的域內IS(intradomain IS)和既可在路由域內又可在域間通信的域間IS(interdomain IS)。路由域通常被認為是統一管理下的一部分網路,遵守特定的一組管理規則,也稱為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在某些協議中,域內路由協議仍可用於在區間內和區間之間交換數據。

④ 路由演算法主要有哪幾種

靜態路由演算法主要有:
洪泛法(Flooding)
隨機走動法(Random Walk)
最短路徑法(Shortest Path,SP)
基於流量的路由演算法(Flow-based Routing,FR)</ol>動態路由演算法主要有:
距離矢量演算法(RIP)
鏈路狀態演算法(OSPF)
平衡混合演算法(EIGRP)</ol>

⑤ 路由技術的演算法分類

路由選擇演算法就是路由選擇的方法或策略。
按照路由選擇演算法能否隨網路的拓撲結構或者通信量自適應地進行調整變化進行分類,路由選擇演算法可以分為靜態路由選擇演算法和動態路由選擇演算法。 靜態路由選擇演算法就是非自適應路由選擇演算法,這是一種不測量、不利用網路狀態信息,僅僅按照某種固定規律進行決策得簡單得路由選擇演算法。靜態路由選擇演算法得特點是簡單和開銷小,但是不能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靜態路由選擇演算法主要包括擴散法和固定路由表法。靜態路由是依靠手工輸入的信息來配置路由表的方法。
靜態路由具有以下幾個優點:減小了路由器的日常開銷。在小型互聯網上很容易配置。可以控制路由選擇的更新。但是,靜態路由在網路變化頻繁出現的環境中並不會很好的工作。在大型的和經常變動的互聯網,配置靜態路由是不現實。 動態路由選擇演算法就是自適應路由選擇演算法,是依靠當前網路的狀態信息進行決策,從而使路由選擇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適應網路拓撲結構和通信量的變化。
動態路由選擇演算法的特點是能較好的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但是實現起來較為復雜,開銷也比較大。動態路由選擇演算法一般採用路由表法,主要包括分布式路由選擇演算法和集中式路由選擇演算法。分布式路由選擇演算法是每一個節點通過定期得與相鄰節點交換路由選擇得狀態信息來修改各自的路由表,這樣使整個網路的路由選擇經常處於一種動態變化的狀況。集中式路由選擇演算法是網路中設置一個節點,專門收集各個節點定期發送得狀態信息,然後由該節點根據網路狀態信息,動態的計算出每一個節點的路由表,再將新的路由表發送給各個節點。

⑥ 路由演算法有哪些

關於路由器如何收集網路的結構信息以及對之進行分析來確定最佳路由,有兩種主要的路由演算法:
總體式路由演算法和分散式路由演算法。採用分散式路由演算法時,每個路由器只有與它直接相連的路由器的信息——而沒有網路中的每個路由器的信息。這些演算法也被稱為DV(距離向量)演算法。採用總體式路由演算法時,每個路由器都擁有網路中所有其他路由器的全部信息以及網路的流量狀態。這些演算法也被稱為LS(鏈路狀態)演算法。

⑦ 目前使用的兩種常見動態路由協議演算法是什麼方法

根據路由演算法對網路變化的適應能力,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即非自適應路由選擇,其特點是簡單和開銷較小,但不能及時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
動態路由選擇策略——即自適應路由選擇,其特點是能較好地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但實現起來較為復雜,開銷也比較大。
網際網路的路由選擇協議
有關路由選擇演算法的幾個基本概念
分層次的路由選擇協議
內部網關協議和外部網關協議
距離向量演算法,鏈路狀態演算法
路由信息協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外部網關協議EGP,BGP
路由選擇演算法的幾個基本概念
理想的路由演算法
演算法必須是正確的和完整的。
演算法在計算上應簡單。
演算法應能適應通信量和網路拓撲的變化,這就是說,要有自適應性。
演算法應具有穩定性。
演算法應是公平的。
演算法應是最佳的。
費用或代價
在研究路由選擇時,需要給每一條鏈路指明一定的費用或代價。
這里「代價」並不一定是僅指
「錢」,而是由一個或幾個因素綜合決定的一種度量(metric),如鏈路長度、數據率、鏈路容量、是否要保密、傳播時延等,甚至還可以是一天中某一個小時內的通信量、結點的緩存被佔用的程度、鏈路差錯率等。
不同的要求下,各種因素的權值可能不同。
網際網路採用分層次的路由選擇協議。
網際網路的規模非常大。如果讓所有的路由器知道所有的網路應怎樣到達,則這種路由表將非常大,處理起來也太花時間。而所有這些路由器之間交換路由信息所需的帶寬就會使網際網路的通信鏈路飽和。
許多單位不願意外界了解自己單位網路的布局細節和本部門所採用的路由選擇協議(這屬於本部門內部的事情),但同時還希望連接到網際網路上。

⑧ 路由器常見的路由演算法有那些

路由演算法的區別點包括:靜態與動態、單路徑與多路徑、平坦與分層、主機智能與路由器智能、域內與域間、鏈接狀態與距離向量。
1.鏈接狀態
2.距離向量
3.LS演算法
4.Dijkstra演算法

⑨ 6,路由選擇有哪些演算法

關於路由器如何收集網路的結構信息以及對之進行分析來確定最佳路由,有兩種主要的路由演算法:
總體式路由演算法和分散式路由演算法。採用分散式路由演算法時,每個路由器只有與它直接相連的路由器的信息——而沒有網路中的每個路由器的信息。這些演算法也被稱為dv(距離向量)演算法。採用總體式路由演算法時,每個路由器都擁有網路中所有其他路由器的全部信息以及網路的流量狀態。這些演算法也被稱為ls(鏈路狀態)演算法。

⑩ 什麼是路由啊 路由的組成 以及路由的演算法

路由:路由(routing)是指分組從源到目的地時,決定端到端路徑的網路范圍的進程。路由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三層——網路層的數據包轉發設備。路由器通過轉發數據包來實現網路互連。雖然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種協議(如TCP/IP、IPX/SPX、AppleTalk等協議),但是在我國絕大多數路由器運行TCP/IP協議。路由器通常連接兩個或多個由IP子網或點到點協議標識的邏輯埠,至少擁有1個物理埠。路由器根據收到數據包中的網路層地址以及路由器內部維護的路由表決定輸出埠以及下一跳地址,並且重寫鏈路層數據包頭實現轉發數據包。路由器通過動態維護路由表來反映當前的網路拓撲,並通過網路上其他路由器交換路由和鏈路信息來維護路由表。

路由器的組成:

  1. RAM(隨機存儲器)

    功能:存放路由表;存放ARP告訴緩存;存放快速交換緩存;存放分組交換緩沖;存放解壓後的IOS;路由器加電後,存放running配置文件;

    特點:重啟或者斷電後,RAM中的內容丟失。

  2. NVRAM(非易失性RAM)

    功能:存儲路由器的startup配置文件;存儲路由器的備份。

    特點:重啟或者斷電後內容不丟失。

  3. FLASH(快速快閃記憶體)

    功能:存放IOS和微代碼。

    特點:重啟或者斷電後內容不丟失;可存放多個IOS版本(在容量許可的前提下);允許軟體升級不需替換CPU中的晶元。

  4. ROM(只讀存儲器)

    功能:存放POST診斷所需的指令;存放mini-ios;存放ROM監控模式的代碼。

    特點:ROM中的軟體升級需要更換CPU的晶元(還好這種情況比較少遇到)

  5. CPU(中央處理器)

    衡量路由器性能的重要指標,負責路由計算,路由選擇等。

  6. 背板:

    背板能力是一個重要參數,尤其在交換機中。

路由演算法:又名選路演算法,可以根據多個特性來加以區分。演算法的目的是找到一條從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路徑(即具有最低費用的路徑[1])。演算法設計者的特定目標影響了該路由協議的操作;具體來說存在著多種路由演算法,每種演算法對網路和路由器資源的影響都不同;由於路由演算法使用多種度量標准(metric),從而影響到最佳路徑的計算。

演算法分類:主要有RIP、IGRP(IGRP為 Cisco公司的私有協議);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基於圖論中非常著名的Dijkstra演算法,即最短優先路徑(Shortest Path First, SPF)演算法,如OSPF。在距離向量路由協議中,路由器將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傳遞給與其相鄰的路由器;而在鏈路狀態路由協議中,路由器將鏈路狀態信息傳 遞給在同一區域內的所有路由器。 根據路由器在自治系統(AS)中的位置,可將路由協議分為內部網關協議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網關協議(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 間路由協議)。域間路由協議有兩種:外部網關協議(EGP)和邊界網關協議(BGP)。EGP是為一個簡單的樹型拓撲結構而設計的,在處理選路循環和設置 選路策略時,具有明顯的缺點,已被BGP代替。

閱讀全文

與常用路由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噴油螺桿製冷壓縮機 瀏覽:581
python員工信息登記表 瀏覽:377
高中美術pdf 瀏覽:161
java實現排列 瀏覽:513
javavector的用法 瀏覽:982
osi實現加密的三層 瀏覽:233
大眾寶來原廠中控如何安裝app 瀏覽:916
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瀏覽:243
3d的命令面板不見了 瀏覽:526
武漢理工大學伺服器ip地址 瀏覽:149
亞馬遜雲伺服器登錄 瀏覽:525
安卓手機如何進行文件處理 瀏覽:71
mysql執行系統命令 瀏覽:930
php支持curlhttps 瀏覽:143
新預演算法責任 瀏覽:444
伺服器如何處理5萬人同時在線 瀏覽:251
哈夫曼編碼數據壓縮 瀏覽:428
鎖定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385
場景檢測演算法 瀏覽:617
解壓手機軟體觸屏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