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android.mk解析與使用看這篇就夠了
背景圖來源:
爭取每一篇文章都是精華,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後期維護,本篇內容也可通過本人唯一 〖阿里雲地址 (點我跳轉)〗 查看
寫在前面:
官網對Android.mk的介紹 (點我跳轉);注意新的源碼中很多app已經切換到了Android.bp,不過目前Android.mk還是兼容的
一、Android.mk理解:
Android.mk是一個向Android NDK構建系統描述NDK項目的GNU makefile片段(可以理解為Android工程管理文件的說明書)。將源文件分組為模塊或編譯生成以下幾種:
1、庫是寫好的現有的,成熟的,可以復用的代碼。本質上來說庫是一種可執行代碼的二進制形式,可以被操作系統載入內存執行。庫有兩種:靜態庫(.a、.lib)和動態庫(.so、.dll)
2、靜態庫和動態庫的理解(可選):
靜態庫在編譯時會將依賴的所有代碼合並到一個可執行文件中,而動態庫在運行時才載入依賴的代碼,通常用於模塊化設計和代碼復用。
二、Android.mk詳細解析:
1、LOCAL_PATH := $(call my-dir):
定義當前模塊的路徑
2、include $(CLEAR_VARS):
清理變數,為新模塊的配置做准備
3、LOCAL_SRC_FILES :=$(call all-subdir-java-files):
指定需要編譯的Java文件
4、LOCAL_MODULE := Bgwan:
定義模塊名稱
5、LOCAL_MODULE_PATH :=$(TARGET_ROOT_OUT):
設置模塊生成的目標路徑
6、include $(BUILD_SHARED_LIBRARY):
指示構建系統生成共享庫
7、LOCAL_MODULE_TAGS := optional:
設置編譯標簽
8、LOCAL_CERTIFICATE := platform:
設置簽名屬性
9、LOCAL_STATIC_JAVA_LIBRARIES := jar1 jar2:
引用靜態jar庫
10、LOCAL_STATIC_JAVA_AAR_LIBRARIES := aar_alias:
引用靜態aar庫
11、需要進行預編譯的庫:
定義靜態庫別名和路徑
12、include $(BUILD_MULTI_PREBUILT):
預編譯庫
13、GNU Make系統變數:
收集其他系統變數
三、Android.mk案例實戰:
1、項目目錄結構(新增內容):
便於理解內容,新增目錄結構示例
2、引用aar包:
在源碼環境中,通過Android.mk將aar導入APK
3、解決運行時找不到so的問題:
源碼下編譯的APK不含so文件,解決方案
4、編譯靜態庫、動態庫和多個共享庫:
5、使用/引用靜態庫和動態庫:
6、使用/引用第三方文件:
7、共享通用模塊:
8、拷貝文件到指定目錄:
9、編譯apk和生成目錄:
10、編譯jar包:
11、源碼環境下引用jar包:
12、使用預編譯庫:
13、編譯獨立可執行文件:
14、apk生成目錄:
15、編譯特定目錄下的apk:
16、引用jar包:
17、預編譯jar包:
18、Android.mk中的判斷語句:
19、開啟混淆:
20、指定資源目錄:
21、引用so庫:
22、Android.mk文件配置簽名:
四、總結:重要的注意事項:
請根據實際項目使用和理解
1、Android.mk可以引用Android.bp中的模塊,反之Android.bp不能引用Android.mk中的模塊。
2、Android.bp模塊不支持../../去尋找上層路徑的文件。
3、本地庫依賴於其他so時,需注意載入順序。
4、Android 6.0版本之前,載入本地庫前需先載入依賴的so。
5、Android 6.0版本後,預編譯的動態庫不再推薦使用。
致謝(引用和推薦)(可選):
感謝各位前輩的開源精神和分享,以下文章提供參考。
② 如何編譯一個精簡的Android系統
本次試驗使用的android源碼是4.2,編譯的架構是mini-mips。
一、所做的工作
1、修改build/target/proct/mini.mk,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模塊(例如Phone、DownloadManager等)
2、修改SystemServer.java,屏蔽一些service,讓系統能夠啟動起來(例如,Location Manager、Telephony Registry)
3、修改dalvik/vm/native/dalvik_system_Zygote.cpp,注釋掉因為檢查不到外部存儲而導致dalvik abort的地方 (這是googel的一個bug,在2013年1月份已解決,如果用這以後的代碼不用修改此處)
4、修改WindowManagerService.java,把發送BOOT_TIMEOUT消息的時間改為0(之前為30秒)
二、系統優化後的效果(驗證工作均在mips模擬器上進行)
1、節省運行內存,下面是全編譯與mini編譯的內存使用狀態的對比
1)full build
MemTotal: 499360 kB
MemFree: 242064 kB
2)mini build
MemTotal: 499360 kB
MemFree: 395192 kB
2、縮短開機啟動時間
在虛擬機上的啟動時間
1)full build-29秒
2)mini build-14秒
3、只啟動home程序,其餘的應用程序均被移除
三、保留android的開發環境
1、adb,ddms,apkinstall等,都能正常工作
2、在eclipse中編寫的android應用程序能夠運行在該mini-android之上
四、開機自動啟動指定應用程序
本次測試使用Gallery.apk應用程序,修改其源碼後可以實現隨系統的啟動而自動啟動的功能。
③ 如何把應用程序app編譯進android系統
准備工作:
一、開啟ROOT許可權。
ROOT方法:下載一鍵ROOT之類的軟體,根據操作步驟進行,就可以獲取ROOT許可權了。
二、安裝RE文件管理器。
清理系統自帶應用
一、用RE打開系統根目錄下的system/app,進行精簡系統自帶應用,注意,要對照一些總結可刪減程序的文件,以免刪錯了導致系統故障。
二、根目錄:preload目錄下,可能會有系統的預裝應用,不用的也可以全部刪掉。
移動APK到system/app 目錄
一、移動apk:用RE管理器把要安裝的apk軟體移動到/system/app 目錄下。
在操作前,將/system/app 目錄掛載為可讀寫;
注意軟體名不要有中文 、空格及其他特殊字元等;
如果無法移動,顯示空間不足時,可以先移動到data/app/下,再移動到/system/app;
二、修改apk許可權:對移動進來的apk軟體更改許可權,即改為:用戶許可權為 讀+寫,分組許可權為 讀,其他許可權為 讀。
三、提取 .so文件:用RE提取apk軟體中/lib/目錄下的所有 .so文件,將其移動到/system/lib中。
點擊apk軟體,用RE查看文件內容,即可找到 ,so文件。
四、修改 .so文件許可權:方法同上。
五、重啟手機。在此過程中,可能載入的時間稍長點,請耐心等待即可。
完成以上操作後,手機的可用內存空間就會增大一些,同時,/system的剩餘空間也可以有效的利用,機器運行時的速度也會有所提升了。
注意:在以後的恢復出廠設置中,還原的系統就會變為現在修改過的系統了。
操作截圖如下:
④ 如何讓應用程序獲得系統許可權以及如何使用platform密鑰給apk簽名
Android中許多函數只能是系統程序或者有root許可權的程序才可以調用,否則會有"Permission denied"異常。所以如果開發時要調用此類函數,必須授予程序root許可權。下面是兩種具體的實現方法
註:兩種方法都不一定適用於所有android系統。
方法一:需要在清掘Android系統源碼的環境下用make來編譯:
在應用程序的 AndroidManifest.xml 中的 manifest 節點中加入 android:sharedUserId="android.uid.system" 這個屬性
修改Android.mk文件,加入LOCAL_CERTIFICATE := platform這一行
使用mm命令來編譯,生成的apk就有修改系統時間的許可權了。
方法二:
同上,加入android:sharedUserId="android.uid.system"這個屬性。
使用eclipse編譯出apk文件,但是這個apk文件是不能用的。
用壓縮軟並漏件打開apk文件,刪掉META-INF目錄下的CERT.SF和CERT.RSA兩個文件。 (這一步我跳過了(原本是無意的,後來發現下面也有提到),結果一樣可以)
使
用目標系統的platform密鑰來重新給apk文件簽名。這步比較麻煩,首先找到密鑰文件,在Android源碼目錄中的位置
是"build\target\proct\security",下面的platform.pk8和platform.x509.pem兩個文件。然
後用Android提供的Signapk工具來簽名,signapk的源代碼是在"build\tools\signapk"下,用法為"signapk
platform.x509.pem platform.pk8 input.apk
output.apk",文件名最好使用絕對路徑防止找不到,也可以修改源代碼直接使用。
<此時這樣最後得到的apk和第一個方法是一樣的>
解釋一下原理,首先加入
android:sharedUserId="android.uid.system"這個屬性。通過Shared User id,擁有同一個User
id的多個APK可以配置成運行在同一個進程中。那麼把程序的UID配成android.uid.system,也就是要讓程序運行在系統進程中,這樣就
有許可權來調用那些需要系統許可權的函數了。 只是加入UID還不夠,如果這時候答蔽核安裝APK的話發現無法安裝,提示簽名不符,原因是程序想要運行在系統進程中
還要有目標系統的platform
key,就是上面第二個方法提到的platform.pk8和platform.x509.pem兩個文件。用這兩個key簽名後apk才真正可以放入系
統進程中。第一個方法中加入LOCAL_CERTIFICATE := platform其實就是用這兩個key來簽名。
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生成的程序只有在原始的Android系統或者是自己編譯的系統中才可以用,因為這樣的系統才可以拿到
platform.pk8
和platform.x509.pem兩個文件。要是別家公司做的Android上連安裝都安裝不了。試試原始的Android中的key
來簽名,程序在模擬器上運行OK,不過放到G3上安裝直接提示"Package ... has no signatures that match
those in shared user android.uid.system",這樣也是保護了系統的安全。
最後說一下,這個android:sharedUserId屬性不只可以把apk放到系統進程中,也可以配置多個APK運行在一個進程中,這樣可以共享數據,應該會很有用的。
⑤ android.mk是在什麼情況下生成的
當你需要使用JNI的時候,你需要創建一個native工程。Android.mk就是一個makefile配置文件,幫你把C/C++的代碼編譯成動態庫so的。
創建的方式有兩種:
在工程根目錄裏手動創建一個目錄叫jni,在裡面新建一個Android.mk,然後創建c,cpp文件,把他們配置到Android.mk里。
右鍵工程,選擇Android Tools->Add Native Support自動生成。
(5)怎麼把android編譯成mk擴展閱讀:
創建Android庫
Android 庫在結構上與 Android 應用模塊相同。可以提供構建應用所需的一切內容,包括源代碼、資源文件和 Android 清單。
不過,Android 庫將編譯到可以用作 Android 應用模塊依賴項的 Android 歸檔 (AAR:Android Archive Resource) 文件,而不是在設備上運行的 APK。
與 JAR 文件不同,AAR 文件可以包含 Android 資源和一個清單文件,這樣,除了 Java 類與方法外,還可以捆綁布局和可繪制對象等共享資源。
庫模塊在以下情況下非常有用:
構建使用某些相同組件(例如 Activity、服務或 UI 布局)的多個應用。
構建存在多個 APK 變體(例如免費版本和付費版本)的應用並且需要在兩種版本中使用相同的核心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