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濟源來源碼

濟源來源碼

發布時間:2022-07-13 09:09:47

① 濟源外地回來的需要人去接嗎

不需要。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傳染。濟源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所有外市來(返)濟源人員必須24小時內完成落地核酸檢測,抵濟源48小時後再到就近采樣點采樣檢測1次,有中高風險及所在地市旅居史的來(返)濟源人員抵濟源後盡快向所在社區、單位和酒店報備,嚴格按照省的要求落實管控措施。其他外地來(返)濟源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和健康監測,抵濟源14天內不得參加聚集性活動,有疑似症狀及時前往就近發熱門診就診。違反防疫有關規定的,將被依法追究相應責任。

② 濟源憑什麼成為河南惟一一個省轄縣級市

河南是我國的人口大省,有一億人口。河南18個地市中,人口多的市超過1000萬人,但有一個市只有70多萬人,這個市就是濟源。

濟源成為地級市的歷史並不長,曾先後屬新鄉地區和焦作市。1997年才改由河南省政府直轄的副地級市,2005年正式升格為省轄市,至少從行政區劃和管轄人口上,它和那些省管縣級市並無太大區別。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位於黃河北岸,北隔太行山與山西省相接,西為王屋山,南臨洛陽,東接焦作。除了膾炙人口的愚公精神以外,濟源悄沒聲地在經濟上創造了很多「先進」。

從自然資源方面來說,濟源已探明的礦藏有40餘種,煤、鐵、銅、鋁、磷、鋁釩土、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儲量可觀。動植物資源3200多種,葯材118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逾百種。

作為一個北方城市,濟源水資源充沛,地下水年可開采利用量達10億立方米。這都不是水,是錢!

濟源最大的世紀廣場,東頭有個愚公像,肌肉結實、眼神堅毅、雙腿修長,那副雙手掄鎬頭的pose。

如果你來瞻仰過愚公像,你會發現,愚公老爺子是左撇子!小的時候常聽老人們說左撇子的人,都可聰明,而且能幹大事,後來我查查了好些名人也是左撇子,比如說古羅馬的凱撒大帝、法蘭西帝國締造者拿破崙,還有海涅、尼采、亞里士多德,以及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2)濟源來源碼擴展閱讀:

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國時期為軹邑,為韓都,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1396年的歷史。保留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文物遺存、遺跡25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瀆廟、奉仙觀、大明寺、延慶寺舍利塔、陽台宮、軹國故城)、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2處(廟街遺址、關帝廟、栗樹溝遺址、沁河古棧道、五龍口水利設施、迎恩宮、盤谷寺、靜林寺、二仙廟、清虛宮、沁園遺址、南姚湯帝廟和關帝廟),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93處。在所有的文物遺存中,古代木結構建築所佔比例較大,

共計約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築190餘座600餘間,並且許多單體建築無論是從規模、價值或結構來說,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濟瀆廟的寢宮(宋開寶年間)、清源洞府門(明)、奉仙觀的三清大殿(金大定年間)、大明寺的中佛殿(元至元年間)、

陽台宮的大羅三境殿(明)、玉皇閣(清)等。因此,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贊譽濟源為「中原地區古代建築的系列博物館」。

③ 濟源市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濟源市屬於河南省,是河南省直轄縣級市,直接由河南省管轄。

濟源市為中國河南省下轄的一個省直轄縣級市(副地級市),也是河南省唯一的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與山西省接壤。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濟源縣,1988年撤縣設市,1997年實行省直轄,直轄前由焦作市代管。

(3)濟源來源碼擴展閱讀:

1986年3月,撤銷新鄉地區,劃歸焦作市。

1988年6月,撤銷濟源縣,設立縣級濟源市。實行計劃單列,由焦作市代管。

1997年,濟源市由河南省直轄(副地級市)。

2005年,濟源市升格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2017年3月被確定為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是國家發改委支持建設的全國首個全域產城融合示範區。

④ 原氏的由來和發源地

原姓
一、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故原氏後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伯爵),史稱原伯貫,受封於原國(古稱軹邑,今為河南濟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職先是卿大夫。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原為氏。古城濟源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望,北依太行與晉國毗鄰。是愚公的故鄉。《水經注》曰:「濟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楊守敬《水經註疏》曰:「在今縣西北四里,俗呼為原村,遺跡猶存。」現濟源市西北2公里的廟街有原城故址。20世紀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內涵以龍山文化為主,也有周代遺存。史傳夏帝寧都於原,周初的原國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晉文公於前635年圍攻原國。原國人跟愚公一樣堅韌不屈,說:「晉(山西)人想霸佔我們,咱不幹」。 晉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約定三天為期。過了三天還沒打下來,晉文公就命令撤退。軍官們請求等一下,說:「原國就要投降了」。晉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終於離開了。沒走多遠,原國人聽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動撤軍,哪兒找這么好的守信用的國君啊。原人感動得趕緊下城,把晉文公接進城裡。 原國亡國後,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後裔主要居住於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紛河,漳河兩岸,在別的地區及世界各大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無論在那裡,他們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樣刻苦耐勞,奮斗不息。河南省濟源市,在溫縣西北60公里處,有原社、原庄等遺址村名。據《濟源志》雲,為春秋是原國所在地。《溫縣志》雲,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晉文公率師勤王,夏四月在溫敗太叔帶,襄王將溫、州、原、向等四邑賜給晉國,說明此時原國被晉文公所滅。「溫」邑即今溫縣西部、孟州市東部,「州」即今溫縣的趙堡鎮、武德鎮、武陟縣的西陶鎮、大虹橋鄉,「原」即濟源市北部,「向」即濟源市南部。據《濟源志》載,西周武王封弟原叔為原國,為蘇忿生蘇國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為樊侯即樊國。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聖作都於向為向國。這說明今河南濟源市,周初武王時此地封弟原叔稱原國,宣王時賜此地給仲山甫為樊國,幽王時又把此地給皇父孔聖為向國。所以,濟源周時有原、樊、向之稱。春秋時晉文公滅原邑時,在王屋山封門口(古稱軹關),晉軍與原軍打了幾天幾夜,後圍邑城原國降晉。此時,原國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溫地的邢丘處(今北平皋村),他們不忘祖先和國家以原為氏,落戶於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漢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國人雖以國(邑)為氏,但卻是在溫地開始姓原的。溫縣邢丘(今北平皋)可為原氏祖地,今住著原氏族人數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內外原氏多來此尋根(余略)。原姓望居濟源懸(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濟源縣)。
三、歷史名人
原 軫:又稱先軫,春秋晉中軍主帥,標准讀書人出身,據說好學不倦,熟讀《詩經》,最輝煌戰績是輔佐晉文公城濮一戰,創造我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一舉奠定晉國的中原霸主地位。當然入選十大儒將之列。
原 憲:字子思,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是孔門中的一個賢者,以安貧樂道而著稱。他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曾當過孔子家的總管,但不貪財,不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太重。據《論語·雍也》記載:「原憲(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又據《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死後,原憲遂隱居在草澤中。子貢相互,而結駟連騎來到原憲居住的窮僻之地,過謝原憲。原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貧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為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不免感到慚槐,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顯然,原憲不願出仕,甘於貧困,並自認隊為這種近乎怪異的行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據此,原憲不僅合乎韓非的批評原則,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獲得大名,成為當時甚有影響力的學術派別。
原 壤:春秋時魯國人,孔子之故舊。孔子罵人也真不少。今之從政者何如,孔子說:「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說:「那些飯桶,算什麼!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罵了不足,還舉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論語·憲問篇》載: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稱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譯: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評他說:「從小不知道謙讓兄長,長大後沒有出息,現在老了,該死不死的學那些野蠻民族的蹲姿,真是敗壞禮俗的老賊!」說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頭子打原老頭子,這是發飆,不是體罰。
原 復:唐代人,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
四、郡望堂號
濟源縣:周朝原地、軹地,漢於此置軹、波、沁水三縣,均屬河內郡。軹在今濟源治所甫,波在軹東,沁水在波北,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後三縣先後廢,隋開皇間析軹縣置濟源縣,屬懷州。而軹縣亦省人河內縣,唐初復置軹縣,旋省入濟源,昔三縣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統。後濟源之隸屬關系多有變動,於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尋復稱濟源,至今不變。
============================================================
【原姓宗祠通用對聯】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冀州賢吏;
泗水聖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原復,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貧困而潔身自好。戴帽子時帶子斷了,穿上衣時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時腳後跟出來了。子貢見了問他:「你病了嗎?」他答道:「無財叫做貧,學道而不能實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貧,而不是病。」子貢大為慚愧。
-----------------------------------------------------------------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泗水聖徒,雖貧非病;
冀州賢吏,有政皆興。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孔子弟子,為魯國泗水人。下聯典指唐代人原復,為冀州刺史,政興令舉,境內肅然。

⑤ 為什麼濟源市那麼小還要建市,建縣不是更好么

這個涉及到經濟問題,發展經濟需要錢。政府錢需要上級撥付,級別提升後。每年稅收大部分會返還當地政府。打個比方,濟源返80%的話,沁陽只能30%。這樣,政府才能給你修路,綠化,拿著錢招商。本人拙見。。。

⑥ 為什麼國家不承認濟源是地級市

因為濟源市原來是濟源縣,2001年才經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撤銷縣級濟源市,設立地級濟源市,但是國家並未承認有滴劑濟源市,所以地圖上還是按照原本的縣級市圖標來進行標注。

2005年,經國務院批准,濟源市由河南省直接管轄,成為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2017年3月31日,國家發改委函復河南,支持濟源市建設全國首個全域產城融合示範區。

濟源市作為一個省轄市可以說享受了地級市的待遇(政策、招商引資等)在人口不多的情況下經濟發展迅速實屬必然,也可以說濟源市的發展與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離不開的。

需知:

濟源,由河南省直轄,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是國家發改委支持建設的全國首個全域產城融合示範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濟源市常住人口為727265人。濟源市下轄5個街道、11個鎮。總面積1931平方千米。

但受季風影響顯著,冷熱分明,乾旱或半乾旱季節明顯,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風少雨、乾旱頻發;夏季炎熱,熱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澇易旱;秋季秋高氣爽,氣溫降幅較大,雨量減少;冬季寒冷,雨雪稀少。

⑦ 古代濟源的行政區劃是什麼

【面積】 1931平方公里

【人口】 66萬

【郵編】 454650

【區號】 0391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從最新考古發現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10000年前,人類就已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戰國至兩漢時期「軹邑」以富庶聞名天下。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1988年撤縣建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2003年,被列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個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為河南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一。為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濟源市市域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8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6萬人,濟源城市規劃區面積 50 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 35 平方公里,道路、綠地、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作為一座年輕城市,濟源堅持「大氣、秀氣、靈氣」的城市理念,在城市特色上下工夫。投資 2.3 億元建成的濟源籃球城已成為 CBA 和 WCBA 的河南主賽場,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國家籃球訓練基地。投資 2.5 億元新建的濟源一中,被命名為首批河南省示範性高中。文化城、世紀廣場、綜合服務中心等城市重點工程現代氣派、別具風格。 湨 河、蟒河縱貫城區,綠樹、花草、小品加上流光溢彩的夜晚,展現出北方水城的醉人美景。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濟源市委、市政府率領全市人民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開放帶動、工業強市、科技興市、三產富市、文化立市五大戰略,實現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先後榮獲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籃球城市」等。

1.行政區劃

濟源市共有4個鄉、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50個居委會、484個村委會。

2.地理位置

濟源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晉城市毗鄰;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與山西省運城市接壤;東臨華北平原,與焦作市相連,自古有「豫西北門戶」之稱。在區位上是溝通晉豫兩省、連接華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區的樞紐。在全國經濟布局中具有東引西進、南下北上的有利條件,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良好的區位優勢。

3.人口民族濟源共有17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5%,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5%,其中超過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1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0%以上。2005年末濟源總人口66萬。

4.歷史概況

濟源因系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稱「原」。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設縣,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境內文物保護單位達260餘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14處,文物總數量列全省各直轄市第二。濟源又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千百年來,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激勵濟源人民加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5.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適時調整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八五」之前,濟源的發展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堅持發展「五小工業」。在此基礎上,1987年,濟源將發展路子定位於工業旅遊城市。1990年,濟源進一步提出了「以市屬骨幹企業為支撐,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思路,把加快發展的主要增長點鎖定在工業經濟上。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業帶動,堅持『四輪』(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旅遊業)驅動,調整優化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健康發展。進入新世紀,濟源制定了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的「十五」發展綱要,確定了12%以上的年均經濟增長目標,並根據全市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對濟源的發展進行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爭一創」的目標,即「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爭第一,城市品位在全省創一流」。2003年,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又結合濟源實際,及時提出了在中原地區提前十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在這一系列重要決策的指導下,濟源始終把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作為主題,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主線,大力推進產業、產品、城鄉、所有制、企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2005年,我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生產總值按新的計算方法初步核算143.83億元,增長18.5%,人均達到2686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1.08億元,增長45.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29億元,增長44.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98億元,增長32.6%;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7.18%,比上年提高41.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95億元,增長16.2%;招商引資18.6億元,增長72%,其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374萬美元,增長2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增長14.9%;外貿出口2.36億美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7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3889元,增長14.5%。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四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三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四項指標總量已不同程度超過部分省轄市。

6.教育事業全面發展

2002—2004年免除山區中小學生的雜費和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的書費,2005年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助貧困中小學生27700人次,完成了農村中小學57個項目的D級危房改造。率先在全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濟源一中被命名為「全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市一職高被命名為「全國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工業學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

7.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2005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9.1萬冊,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個,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3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2.31%,電視人口覆蓋率96.92%。全市出版發行報紙2種,總印數466.3萬份。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涌現出了榮獲「文華新劇目獎」、全國「五個一工程」提名獎的大型現代豫劇《王屋山下》和全國「群星金獎」的大型舞蹈《愚公魂》等一批優秀藝術精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濟源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不斷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獲得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11項,評出市級科技進步獎50項,獲得專利授權142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

8.衛生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2005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不含個體)24個,床位1779張,其中醫院、衛生院1690張;衛生技術人員2039人。年末全市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76人。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131人。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12個,床位440張,衛生技術人員426人。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防控體系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得到加強,醫療設施條件和醫療服務水平逐步提高。

9.交通

濟源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焦枝鐵路橫貫南北,電氣化復線已建成營運,侯月鐵路在濟源境內與焦枝鐵路接軌,使濟源成為南北、東西兩大鐵路干線的「丁」字通道。公路運輸四通八達。 207國道北抵山西晉城,南接鄭洛高速公路及310國道。新濟公路東起新鄉連結107國道,西達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鄉村道路為基礎,以工業區、旅遊區、沁北電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道路為重點的四面輻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規劃到2010年,高速公路完成與省會鄭州及周邊地市聯通,濟洛、濟焦、晉濟高速公路全面貫通;國、省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標准,主要進出口及旅遊路高標准綠化、美化;重要市道達到二級公路標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鐵路運輸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鐵路發展,實現客貨分流,優化路網結構。完成濟鋼、豫光、豫港三條鐵路專用線建設。

10.旅遊

濟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近些年,濟源市依託眾多的名山勝水和文物古跡,本著「大辦旅遊、辦大旅遊」的指導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廟一猴」,投資數億元強力開發旅遊資源,建成了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三大景區,並與濟瀆廟一起,形成了我市旅遊業的四大品牌。

王屋山景區。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王屋山,是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有奇峰秀嶺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波飛瀑八大景,洞天福地五奇觀。主峰天壇峰,海拔1715米,因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而得名,是華夏子孫尋根問祖之地。天生麗質的九里溝,奇峰絕壁,懸泉飛瀑,植被蔥郁,被譽為「夏天裡的童話世界」。保持著原始自然山水風貌的小溝背還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亟待開發的處女地。2003年,王屋山以第一名的佳績入選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

小浪底景區。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位於濟源市西南25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此建成。水庫蓄水後在大壩上游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呈現出高峽平湖、港灣交錯、山水交融的壯麗畫面。景區內有萬里黃河上惟一有人居住的河心綠洲——西灘,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張嶺半島,有自然風光與民間傳說交相輝映的黃河三峽。現在已經開工建設與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庫建成後,將為該景區再添新景。

五龍口景區。五龍口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觀68處,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獼猴和溫泉為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境內盤谷寺(又稱盤古寺),是傳說中人類起源的地方。近年來,景區投資4000餘萬元相繼建成了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華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荊浩展館以及五龍大型群雕、中華獼猴園、大聖宮、觀光纜車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精品景點,是河南省的「十佳風景名勝區」和「十佳旅遊景區」,2002年8月16日又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

濟瀆廟景區。濟瀆廟坐落於濟水發源地,隋朝為祭祀濟瀆神而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築博物館」的美譽。現有宋、元、明、清歷代建築22座,唐、宋、元、明、清碑碣石刻四十餘通,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廟內現有我省規模最大、價值很高的明代木牌樓建築「清源洞府門」,有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宋代「濟瀆寢宮」,有我國惟一倖存的宋代「石勾欄」以及堪稱國內孤例的隋「復道迴廊」遺址,保留著具有隋唐遺風、神似紫禁城太和殿的「淵德大殿」遺址等。

閱讀全文

與濟源來源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噴油螺桿製冷壓縮機 瀏覽:577
python員工信息登記表 瀏覽:375
高中美術pdf 瀏覽:159
java實現排列 瀏覽:511
javavector的用法 瀏覽:980
osi實現加密的三層 瀏覽:230
大眾寶來原廠中控如何安裝app 瀏覽:912
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瀏覽:241
3d的命令面板不見了 瀏覽:524
武漢理工大學伺服器ip地址 瀏覽:147
亞馬遜雲伺服器登錄 瀏覽:523
安卓手機如何進行文件處理 瀏覽:70
mysql執行系統命令 瀏覽:929
php支持curlhttps 瀏覽:142
新預演算法責任 瀏覽:443
伺服器如何處理5萬人同時在線 瀏覽:249
哈夫曼編碼數據壓縮 瀏覽:424
鎖定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383
場景檢測演算法 瀏覽:616
解壓手機軟體觸屏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