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編譯原理金陵學院

編譯原理金陵學院

發布時間:2022-07-18 11:33:31

『壹』 學軟體工程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還是金陵科技學院

學軟體工程到金陵科技學院好。

金陵科技學院(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是經國家教育部和江蘇省、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國家建設類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試點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教育部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單位。

截至2020年4月,學校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品牌專業、4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重點專業類、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試點專業,2個省級卓越工程師(軟體類)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省級卓越工程師(軟體類)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通信工程、軟體工程。

軟體工程發展前景好:

在現代社會中,軟體應用於多個方面。典型的軟體比如電子郵件、嵌入式系統、人機界面、辦公套件、操作系統、編譯器、資料庫、游戲等。同時,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計算機軟體的應用,比如工業、農業、銀行、航空、政府部門等。軟體工程專業已成為一個熱門專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陵科技學院

『貳』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學科介紹

(一) 文藝學
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學科起步於1959年創辦的「文研班」,當時由周揚任名譽主任,何其芳、何洛為主要負責人。「文研班」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文藝理論學術骨幹,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體系做出了努力。本學科198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再度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評估,2001年以來還招收、培養了6屆博士後研究人員。
經過幾代學人的長期努力,本學科立足於自己的傳統、特色和風格,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整合學術資源,以文藝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文論、文藝思潮與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四大研究方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與審美文化兩個研究方向為延伸,使整個學科通過優勢互補的學術格局達到了新的水準,並在一定程度上居於領先地位。
在基礎研究方面,本學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將最新的理論發展納入中國文藝學的學科建構。我們在海德格爾詩學、哲學解釋學文論、神學解釋學文論、精神分析文論、現象學美學與批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化理論與批評等研究領域出版了一批學術專著。同時,我們也著力於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積極介入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和文藝思潮研究,並取得了較大拓展。
在應用研究方面,本學科參與了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國文化發展綱要》的起草工作,關於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也對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學術平台的建設方面,本學科多次舉辦高規格的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頻繁。本學科還長期主辦《馬列文論研究》、《問題》、《文化研究》等三種學術集刊,並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和《文化研究》兩種學術月刊。
(二)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由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同志於20世紀50年代親手創建,並由胡明揚教授長期主持。1981年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後又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形成從本科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名學者胡明揚、瞿靄堂、郭錦桴、陶沙、林杏光等均在此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學科自創建以來,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語言學專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並與漢語言文字學學科一起主辦學術輯刊《語言論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
該學科語言學理論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語言和語言學》、《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主編)、《格辨》(譯著)、《詞典學概論》、《語法和語法體系》、《胡明揚語言學論文集》、《詞類問題考察》(主編),郭錦桴《綜合語音學》、《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瞿靄堂《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與勁松合著),賀陽《從現代漢語介詞中的歐化現象看間接語言接觸》、《現代漢語DV結構的興起及發展與印歐語言的影響》、勁松《現代漢語輕聲動態研究》,駱峰《從系統論的角度看索緒爾語言學理論的建構》等。
該學科方言與社會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北京話初探》、《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關於北京話語音、詞彙的五項調查》、《北京話研究》(主編)、《海鹽方言志》、《海鹽方言的存現句和靜態句》,謝自立《天鎮方言志》,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賀陽《北京牛街地區回民話中的借詞》、《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話調查》,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常州話前高母音的舌尖化》,吳永煥《臨沂方言志》等。
該學科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教材的編寫問題》,瞿靄堂《雙語和雙語研究》,李大忠《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基於語體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構建》,羅青松《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特點和原則》,張衛國《漢語研究基本數理統計方法》、《ICON教程》、《三種意義、三類定語和三個槽位》、《定語類型和槽關系類型的對應及其對名詞語義分析的作用》等。
該學科目前有在職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目前承擔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現代漢語單音形容詞句法語義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項(「間接語言接觸的個案調查與理論研究」),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十五」科研規劃項目1項(「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語體研究」)。
(三)漢語言文字學
漢語言文字學學科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科奠基人是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1928年,吳玉章在蘇聯和瞿秋白、蕭三、林伯渠等開始了創制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制訂了《中國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產生後,吳玉章等用新文字在蘇聯遠東中國工人中進行掃盲。不久,新文字傳入國內,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學習新文字的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吳玉章回國,在延安擔任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會長和新文字幹部學校校長,在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用新文字掃盲和提高文化。新中國成立後,吳玉章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會長、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直接領導了全國的文字改革工作。吳玉章在數十年的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論,在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60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校屬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吳玉章校長一度親任所長,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語言文字研究所,為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研究所現歸屬文學院。
該學科已形成文字學研究、音韻學研究、詞彙學研究、語法學研究四個分支方向:
文字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吳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研究法》,王貴元《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漢字與歷史文化》、《<說文解字>校箋》,冀小軍《說甲骨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刑天」補釋》,李祿興《現代漢字學要略》、《試論現代漢字字素》。
音韻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陳復華《古韻通曉》(合著)、《漢語音韻學基礎》,劉廣和《音韻比較研究》,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研究》、 《藏語聲母演變的幾個問題》,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 鄭林嘯《〈篆隸萬象名義〉聲系研究》。
詞彙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說文〉與文獻詞義學》、《〈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古漢語詞義系統研究》,韓陳其《漢語羨余現象研究》、《漢語詞彙論稿》、《漢語借代義詞典》,朱冠明《漢語詞彙史研究的新視界》、《從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
語法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亞《論上古漢語人稱代詞繁復的原因》、《古代詩歌語法》,楚永安《文言復式虛詞》,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獲第七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二等獎、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上古漢語語法研究》,李林《古代漢語語法分析》(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龍國富《姚秦譯經助詞研究》等。
該學科歷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還與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一起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月刊和《語言論集》輯刊。
(四)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在1998年以後成為獨立建制,逐步開始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並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該學科包括兩個研究方向:
1、傳世語言文學文獻研究。重要成果有《<說文解字>校箋》、《<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吳梅村年譜》、校注本《歐陽修全集(1-6)》、《古籍閱讀基礎》等。
2、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內容包括文獻作者、時代、內容、傳承關系的研究;出土文獻的校勘、標點、注釋;出土文獻的語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獻字典、詞典和字形表的編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對比等。重要成果有《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出土文獻文字的整理》、《戰國楚簡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漢代簡牘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張家山漢簡與<說文>合證》、《吐魯番文書〈蒼頡篇〉研究》等。
(五)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科奠基人是老一代的著名學者謝無量、馮其庸等。謝無量先生的《中國大文學史》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史著作之一,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馮其庸先生1960年代主編的《歷代文選》本來是中文系的教材,出版後風靡一時,不斷再版,成為影響幾代人的古代文學讀本。
1980年代以後,該學科先後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馮其庸教授的《論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石頭記脂本研究》、《論紅樓夢思想》、《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等一批紅學著作享譽海內外,奠定了他作為一代紅學大師的地位。朱靖華教授則成為蘇軾研究界的重要一家,其《蘇軾新評》、《蘇軾論》、《蘇東坡寓言大全詮釋》等受到廣泛關注與好評。此外,李永祜教授點校的百回本新版《水滸傳》(中華書局出版)被學界譽為最好的整理本;其論文《水滸成書「嘉靖說」質疑》1987年獲中國《水滸》學會優秀論文獎。吳小林教授則在唐宋散文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藝術》、《王安石傳》等。
2000年以來,該學科逐漸完成了學術隊伍的新老交替,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中國古代文論」三個日趨成熟的研究方向,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7項。
該學科「中國古代文論」方向的標志性成果,有蔡鍾翔、黃葆真、成復旺歷時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國文學理論史》(該書獲得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蔡鍾翔、成復旺等主編的《中國美學范疇叢書》,成復旺的《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中國藝文理論志》、《神與物游》,袁濟喜的《六朝美學》、《六朝清音》(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兩漢精神世界》,詹杭倫的《清代賦論研究》、《方回的唐宋詩律學》,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等。
該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家與道家文學》(獲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的生命意識》、《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獲吉林省優秀社科一等獎)、《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冷成金的《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文學與文化的張力》、《隱士與解脫》、《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諸葛憶兵的《宋代文史考論》、《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徽宗詞壇研究》,王昕的《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述》、《漫說三言二拍》等。
該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方向上的重要成果,有張國風的《<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儒林外史>試論》、《<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傳統的困窘》,葉君遠的《吳梅村年譜》、《吳偉業評傳》、《清代詩壇第一家》、《中國古代文體叢書·詩》,王燕的《晚清小說期刊史論》等。該學科還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六)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創立可以一直追溯到蔡儀教授1950年出版的《新文學講話》,它是全國「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最早的一批文學史教材之一。汪金丁、林志浩兩位教授為學科奠基人。1960年,由林志浩教授主編、現當代文學教研室教師參與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初稿問世;1979年,經過修訂的同名教材再次出版,同唐弢、嚴家炎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被當時國內大學採用最多的教材。經過兩代學者的努力,至1980年代,該學科發展成為國內同專業中少數幾個專業方向齊全、梯隊整齊並具有影響力的學科群體。
1981年,該學科獲得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共招收了二十餘批碩士研究生,包括來自日本、韓國的碩士研究生。2002年後,開始招收「現代文學思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後,擴展到「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思潮」三個專業方向。
1960-1980年代,該學科較有優勢的研究領域是「魯迅研究」、「文學史研究」。其中,標志性的學術成果是林志浩的《魯迅傳》、《中國現代文學史》(主編)。另外,還有趙遐秋《中國現代小說史》、《徐志摩傳》、張慧珠的老舍研究、閻煥東的郭沫若研究、馬德俊、王清波的中國新詩史和當代詩歌研究等等。這些成果,都為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95年後,該學科開始進行新老隊伍的交替,在任教師全部擁有文學博士學位。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基礎上,該學科又增設了「海派文化與海派文學」、「中國新詩史」、「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學」和「八十年代文學史問題」等研究領域,逐漸形成囊括本學科三個專業方向、且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隊伍。
1990年代以後,該學科又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其中程光煒《艾青傳》、《文化的轉軌》、《中國當代詩歌史》,李今《海派文化與海派文學》、《三十年代俄國文學「漢譯」》等著作,是較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許多相關論文經常引用和轉述;孫民樂、姚丹和張潔宇等年輕學者的著作《清末民初文學語言的變革》、《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學活動》、《荒原上的丁香》等,也引起了學界的較多關注。另外,該學科老師聯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幾位學者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先後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為國內許多大學和多所重點大學中文系的必修課教材和考研參考書,並被日本、韓國、台灣的一些大學列為教材和參考書。王家新教授為全校學生和本系研究生開設的「中外詩歌欣賞」、「新詩的創作與研究」,成為該學科新近增加的「創造性寫作」課程中的亮點之一。
該學科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基金項目(含重點)4項。其中,獲得省部級獎勵1項,核心學術雜志「年度優秀論文獎」2項。該學科還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七)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是由繆朗山、趙澧、茅於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學者在1960年代建立,當時是國內最早培養導師制研究生的單位,並於1963年開始招收「外國文藝理論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為全國高校最早的三個「世界文學」碩士點之一。1996年以後開始招收「西方文藝理論」、「比較詩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方向或專業的博士生;2005年建立獨立的博士點;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該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比較文化與藝術批評」等三個研究方向已經日趨成熟,並逐漸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語(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臘、拉丁等語種)、學有專攻並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隊伍。
該學科在任全部教師,均有在國外長期學習或從事研究的經歷,其中3人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完成的學術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文著作1部、A&HCI檢索論文5篇。同時該學科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9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獲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6項;主辦學術輯刊《基督教文化學刊》(已出版18輯並自2005年9月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資料庫)、《對話》(已出版2輯),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文學研究》。
該學科在西方原典譯介方面的標志性成果,有章安祺編訂的《繆靈珠美學譯文集》(四卷),趙澧、徐京安、黃晉凱等主編的《唯美主義》、《象徵主義·意象派》、《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荒誕派》等「外國文學流派研究叢書」,章安祺、楊恆達翻譯的《現代文學批評史》;以及近些年楊恆達主譯的《尼采文集》,楊慧林主編的「西方文學與基督教書系」、「當代詮釋學譯叢」,王以培翻譯的《蘭波作品全集》,夏可君編譯的《德里達:解構與思想的未來》、《讓-呂克·南希:解構的共通體》等。
該學科在文學史與文論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趙澧、黃晉凱等主編的《外國文學簡編》,章安祺、梁坤主編的《外國文學名著批評教程》,楊慧林、黃晉凱合著的《歐洲中世紀文學史》(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第六屆外國文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梁坤《20世紀俄語作家史論》、《末世與救贖——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主題的宗教文化闡釋》,范方俊《20世紀中外現代戲劇》,張秉真、章安祺、楊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藝理論史》(獲教育部第三屆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章安祺、黃克劍、楊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藝理論史:從柏拉圖到尼采》。在此基礎上,楊慧林、章安祺、黃克劍、耿幼壯的「西方文藝理論史課程建設」於2004年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該學科還充分發揮跨學科研究的相對優勢,分別從藝術學和宗教學的視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專題研究論著系列。如楊慧林《神學詮釋學》、《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移動的邊界》、《廢墟中的記憶》,楊恆達《詩意的叛逆》,耿幼壯《視覺·軀體·文本》、《破碎的痕跡》、《書寫的神話》,雷立柏《古希臘羅馬與基督教》、《論基督教的大與小》,夏可君《幻像與生命》等。在專題研究方面的外文成果則有楊煦生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at mit Berucksichtigung des Konfuzianismus(德國 Tub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4),楊慧林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美國 M. E. Sharpe, Inc., 2004)、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co-edited, 美國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等。
(八)電影學
為適應當代影視文化的新發展格局,文學院在原有文藝學學科基礎上重新整合影視與新媒體藝術研究力量,於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視與新媒體藝術教研室。該學科在2007年2月正式獲得電影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從2008年開始面向社會招收電影學碩士研究生。該學科擁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
該學科是文學院最具發展潛力的專業之一,擁有一批長期從事影視和新媒體教學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其中潘天強、許鵬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師陳陽博士、孫柏博士等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並出版了自己的學術專著。科研究立足於影視基礎理論和批評,在堅實的史論以及批評研究基礎上,關注並追蹤當代高科技傳媒手段對視聽藝術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關注並追蹤以視聽媒體為代表的新型藝術形式的傳播與發展對社會文化建設的影響。研究上述文化現象的癥候、特性並及時從理論的高度上給予深入的總結。
該學科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本學科教師出版專著和教材有《新編西方電影簡明教程》(教育部審定研究生教學用書,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新媒體藝術論》(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電視劇:文學與藝術間的行走——90年後電視劇問題研究》,《丑角的復活——西方戲劇文化的價值重估》等。參加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如:「電影電視批評理論與實踐」(國家社科基金),「網路文藝的傳播機制與審美特徵」(教育部「十五」規劃項目)等。
本學科有三個重點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一 電影史和電影理論
該方向涉及電影史和電影理論兩方面的知識體系,電影史包括中國電影史以及港澳台華語電影各個階段的發展歷史及當代的美學特徵,外國電影史包括西方電影史以及國別電影史的各個階段和當代電影的發展狀態,東方電影史及其日本、韓國、印度、伊朗電影的研究作為空白可以作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電影理論涉及電影自身的理論闡釋和爭論以及相關學科對電影理論的美學闡釋。
* 研究方向二 影視批評與製作研究 該方向一、從美學、文學、思潮、圖像、受眾等不同視角對電影電視批評、鑒賞作理論和方法上的研究,並探討其美學標准和審美特性。二、製作理論包括:(1)電影電視的劇作理論如文學性、原創性、敘事性、劇作構成、視像劇作的特性等。(2)影視生產的各個環節的歷史和現狀的理論研究,包括管理、法規、宣傳、策劃、生產、銷售、統計等。
* 研究方向三 影視與新媒體的文化形態
文化形態表明該方向以影視為基礎關注更高和更廣義的研究層面,如意識形態、政治學、歷史學、符號學、現象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影視與新媒體表明該方向的研究范圍著重以影視的新的傳播方式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如網路、數碼技術、動漫、游戲、語言轉換、雙向互動等。
培養一流的人才,創造一流的學術——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始終不渝的辦學目標。
以學生為本、德才並重,以學人為本、知行合一,以學術為本、教學與科研互動——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潛心持守的教育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將永遠敞開自己,迎接天下英傑、八方才俊。

『叄』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的校史長廊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位於舉世聞名的人民大會堂西側約1000米的西城區西絨線胡同33號,其前身是由英國中華聖公會創辦於1874年的崇德學堂。學堂於1897年一度停辦。1903年在虎坊橋中華聖公會內復校,1908年遷入絨線胡同籌建崇德中學堂,並於1911年10月28日正式開學,是西城區乃至北京市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學。當時除校長外僅有教員六七人,學生(包括小學)不過三四十人。首任校長為英國傳教士鄂方智,其後由史多瑪繼任。1920年,校長由紐西蘭傳教士紀多甫擔任。1927年,學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由凌賢楊(英國劍橋大學畢業)接任校長職務,結束了由外國人對學校的完全控制。
北京三十一中學有著光榮的愛國傳統。五四運動時,當時的崇德學生成立了自治會。學生們不顧當時代理校長鄂方智的極力阻撓,在市學聯的領導下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崇德中學反英氣氛特別高漲。為表示反英,大部分學生紛紛退學或轉學,使當時一個200來人的學校,在九月開學時剩下不到百人。
在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崇德部分學生在12月16日一早不顧校長凌賢楊的勸阻,走出校門參加遊行。在中山公園舉行的一次演講會上,楊振寧代表崇德中學參加了中學生演講競賽,演講的題目是《中學生的責任》。一二·九的震動下,高中學生力易周、朱邁先、孫以亮(孫道臨)、陶聲垂、徐樹仁、劉忠淵等人,領導同學們開始了救亡運動。1936年的10月至12月,力易周、孫道臨、徐樹仁、朱邁先(朱自清之子)、劉忠淵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崇德中學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是力易周。1936年11月,綏遠的中國軍隊抵抗日軍侵犯,崇德住校學生曾節約部分伙食費加以支援。
日偽統治時期(1937-1945年),北京中等教育受到嚴重摧殘。1939年,崇德中學被迫停辦。1940年春,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與凌賢楊密談協商,在燕大掩護下將崇德的舊底搬到海淀蔚秀園,成立燕大高中部。同年八月招收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學生共150餘人,九月開學,由凌賢楊任高中部主任。1941年12月8日,日美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與高中部同時被日本關閉。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崇德校友和教師倡議贊助下,崇德中學於同年九月復校。仍由凌賢楊任校長。
1947年春,國民黨發動的內戰愈演愈烈。4月,地下黨學委在北平籌建一個愛國青年學生的政治組織--民主青年聯盟。不久,崇德中學建立了民聯組織,李友濱、鄭甲登、庄守經等同志是第一批盟員。1947年11月初,正式建立崇德中學的中共地下黨支部,由李友濱任書記,顧昂然任組織委員,鄭甲登任宣傳委員。地下黨支部建立後,帶領同學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組織不斷壯大,在迎接北平解放時,學校已先後有中共黨員17人,民聯盟員40多人。1948年底解放軍包圍北平,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學校曾一度變成國民黨傷兵收容所,無法上課。凌賢楊在教會某人的慫恿下,解聘了全校教職員。這時學校地下黨支部組織起教工學生護校隊,日夜值班巡邏,迎來了北平解放,勝利地組織師生參加了解放軍入城式。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入城,崇德中學的師生們在前門五牌樓,萬分激動地歡呼北平解放。1949年2月學校如期開學。校董事會進行了改組,教職員中成立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聯盟,使學校大權掌握在人民手中。1950年凌賢楊辭職,校董事會決議請李瑞啟擔任校長職務。
1952年10月,北京市的全部私立中學由政府接辦。崇德中學從此改名為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全部教職員繼續留用。李瑞啟是公辦學校的第一任校長。黨和政府派陶棨同志為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學校從此在黨和市教育局的直接領導下,不斷發展。
崇德中學一般下層社會子弟的自費生很少。學生中大約一半來源於中小資產階級及其上層官僚子弟;約五分之一的學生是教會神職人員和教徒的子弟。神職人員的子弟可不經考試,優先入學,免交學雜費;教徒子弟要經過考試,家庭經濟寬裕的自費,困難的享受免費或學金待遇;還有百分之五六的學生從河北省農村教會小學選拔。從1913至1927年,每年暑假在分布於永清、安國、河間、獻縣、肅寧等地的教區設立崇德高小招生點,報名時由家長自報能交多少學費;被錄取的學生每年繳納學費由5元至20元不等,入學後免交其他學雜膳宿等費,享受教會學金待遇,寒暑假回家發給路費。他們的學習成績一般較好。自費生畢業後不受任何約束。免費和學金生若想升學,只能報考教會同意的學校--燕京大學、協和醫學院、北京稅務專科學校、山東齊魯大學醫科、武昌文華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或南京金陵神學院。解放前全國各地的海關差不多都有崇德的畢業生。
學校英語教學比較突出。從小學五年級起,都是用直接教學法。教師多由英籍教員擔任。課本從英國直接定購或應本校英籍女教員芮德蘭編寫,高中也選用林語堂等編寫由開明書店印製的課本。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發音準確,符合學生的英語程度。許多畢業生反映,他們能順利從事和英語有關的工作,其基礎就是在本校打下的。
中文教學比較重視古典文學,最初盡量聘請一些老學究上課,如左沛(榜眼)、吳雷川(翰林,後任燕京大學校長)、王鶴樵(拔貢)等。這也吸引了一些清末文人送其子弟投考該校,如梁啟超之子梁思永、梁思成,陳寶琛(溥儀的老師)之子陳懋賡,劉春霖(清末最後一個狀元)之子劉海雲等。
數學課本小學和初中都由本校編譯,其突出特點是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設平面幾何課,初中一年級開始講代數。自編的幾何課本由幾何畫開始,從直觀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代數課本用自譯印刷的英國數學家高福來與西頓思合編的《普通代數學》,特點是從形象引入概念,有很多直觀性的插圖。從中學三年級開始用英語講課,使學生在學數學的同時加強了英語的訓練。
學校對國文、數學,特別是英文等重點課程的教學抓得比較緊。對學生學習、自修的管理和督促比較嚴格,促使學生養成好的讀書風氣。
崇德中學熱愛體育成風。學校特別注重足球、網球和牆球活動,有一個足球場,三個網球場和幾個牆球場。崇德足球隊曾在本市頗有聲譽。學校代表隊常和英國駐華使館英國兵足球隊進行比賽。此外,也常和通州潞河中學、北京匯文中學比賽,並得勝而歸。足球一直是崇德中學的傳統體育項目。也培養了不少比較出色的足球隊員。五十年代還多次舉行過足球義賽,為抗美援朝做出了微薄的貢獻。足球成為全校同學最熱愛的一項體育活動。
1961年北京三十一中學被市教育局定為西城區重點中學,學校從此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文化大革命後是全市第一個正式恢復上課的學校,學校教學秩序穩定,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成為當時全市乃至全國開放的唯一一所中學。 北京三十一中學建校以來培養了2萬余名學生。其中不乏後來蜚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著名的藝術家。1933年夏末初秋,崇德中學迎來了新一批學生,其中就有後來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楊振寧,1922年農歷8月11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1929年秋,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應清華大學之聘任數學系教授。全家到了北平。在崇德中學,楊振寧接受了正規的中學教育。他聰敏好學,興趣廣泛,不僅數、理、化課成績優異,國語和英語也念得不錯。1938年,楊振寧考入當時中國最大的教育中心--北大、清華、南開大學合並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的生活為楊振寧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1945年夏,楊振寧前往美國求學。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71年,楊振寧教授作為美籍華人科學家第一個回來訪問新中國,與毛澤東主席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訪問期間,以及1994年、1998年他曾到母校北京三十一中學參觀。楊振寧為中美建交、為中國學者到美國深造以及在中國教育、科技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思想、言行已遠遠超越了一個物理學家所做的一切,特別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摯熱的關懷之情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使我們深為感動。在他第一次訪問中國時,列出他要見的人員名單,名單上第一個人是他的摯友,崇德中學的同學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白麟坂。他和楊振寧是同鄉,父親鄧以蜇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鄧稼先和楊振寧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情誼。1936年,鄧稼先由志成中學轉到崇德中學讀初二。讀中學的鄧稼先,學習成績提高很快,一半因為他已經長大,開始懂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生活在那種沉重的民族壓迫的環境里,覺得要救我們的國家,必須有知識、有本領。這也許在當時是他腦海里一種比較朦朧的意識,但它畢竟存在。他已由一個不懂事的頑童,變成一個有抱負的青年人了。1941年秋,鄧稼先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1948年秋,鄧稼先受父親的好友楊武之教授之託,與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結伴到美國讀書。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順利通過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論文答辯。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的第九天,他毅然踏上回國的旅程。回國後,鄧稼先在中科院大約工作了八年。1958年8月,鄧稼先服從組織調動,主持原子彈、氫彈的理論設計工作。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將自己的智慧、個人幸福以至生命,無償地獻給了我國的國防事業。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的奮鬥了28年。繼突破原子彈、氫彈的原理後,為中國研製成功原子彈、氫彈,並進一步達到武器化;隨後又研製成功新型加強氫彈,對第二代新的核武器做出重大理論突破並試驗成功。他曾四次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特等獎。我們中國的國威大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有他一份極為重要的、不可磨滅的功勛。他被譽為中國的兩彈元勛。1986年7月29日,受輻射嚴重傷害、飽受直腸癌折磨的鄧稼先終因全身大出血而與世長辭。他的遺言是:死而無憾。
崇德中學培養的學生中還有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我國大地測量和地球形狀學的創始人方俊、世界結構工程大師林同炎、有機化學家高振衡、地球物理學家秦馨菱、著名材料科學家嚴東生、數學家關肇直等七位中科院院士。連同楊振寧、鄧稼先,崇德中學共培養了九位中科院院士。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話劇表演藝術家林連昆、詞作家凱傳、畫家丁午,體育活動家、原北京體育學院院長、國際排聯規則委員會主席馬啟偉,全國第一個橫渡瓊州海峽的游泳運動員、第一個成功橫渡渤海海峽、創造世界紀錄的北京體育大學教師張健,原國家足球隊隊員張坤岳、體育播音員宋世雄、骨科專家馮傳漢、特型演員劉錫田等,駐芬蘭大使王廉,原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英國大網路全書翻譯庄守經、北大出版社美編室主任林勝利、在德國分別獲得工程和醫學博士的趙政康、趙政川兄弟,曾任人民醫院院長的馮傳漢、黃萃庭,著名攝影家廖增益、國際知名電機專家廖增武,以及廖增琪兄弟三人,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著名法學家江平、書法家林信成、漫畫家孫以增、圍棋選手張文東、著名電影演員張光北、叢珊等都曾在該校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少老一輩革命家和社會名人,如蔡延鍇、王震、安子文、李井泉、楊成武、童小鵬、廖漢生、吳烈等的子女都曾就讀於北京三十一中學。不少校友的祖孫三代的中學時代都是在這個校園度過的。
不管是崇德中學,還是現在的北京三十一中學,都為在這里學習的學生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基礎。正如嚴東生院士1985年8月重返母校時所說:北京三十一中學為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教書育人是母校一貫的宗旨。我在這里度過了整個中學時代,感謝母校為我的人生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這是北京三十一中學的寶貴財富。為了更好地激勵在校學生,在48屆校友,東北工業大學秦皇島分校汪振武教授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10月,北京三十一中學榮譽室落成,室內展出了傑出校友代表九位中科院院士的事跡。從此,這里成為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愛校教育、德育教育的基地。
北京三十一中學不僅培養了眾多的傑出人才,也有許多教師在各自的工作中創造了突出的業績。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後,學校成立了由毛浦森老師負責的地震小組。他們把觀測到的數據及時通報國家地震局和有關單位,為上級及時進行地震預報提供了重要證據。他連續三年用接受震前電磁(波)輻射監測地震的方法,多次接收到震前信息,並目測出大致方位。此成果他寫成論文,發表在1986年第一期《地震學報》上。在全國震前電磁波會議上,他的觀點被大會採納。他還引進計算機技術,設計接受震前電磁輻射智能化紀錄儀。1990年10月國家專利局通過了此項專利申請。毛浦森的名字被選入1992年5月出版的《中國現代發明家大辭典》。 北京三十一中學,這所有這輝煌歷史的學校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煥發出勃勃生機。校園環境更加整潔優美,是北京市綠化美化花園式單位。整個校園佔地1.7萬平方米,建有設備齊全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語音教室、電化教室、計算機網路教室、多媒體備課機房及音樂、美術等專用教室。圖書館藏書5萬冊,閱覽室可同時容納150名學生閱覽,130種報刊供師生選閱。200米跑道的操場和佔地900平方米游泳池為師生鍛煉身體提供了條件。
北京三十一中學治學嚴謹,校風正,是西城區文明校園。現有教職工143人,其中高級教師40人,西城區學科帶頭人8名。學校的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發揚崇德的優良傳統,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誠實、文明、團結的校訓,提倡勤奮、多思、堅韌的學風。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德育為核心,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實行層次管理,完善不同學齡段的德育目標,加強心理教育,倡導、探索啟發式、討論式等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加快教育技術現代化,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特長,特別是京劇、鋼琴、手風琴、電子琴、排球、游泳特長的培養。三十一中學是北京市體育項目--排球傳統學校,校排球代表隊曾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是北京市軟式排球培訓基地。足球、游泳在西城區比賽中也均有出色表現。新建的形體教室更加豐富了學生的文體活動,特長生在三十一中學有更大的發展。200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被命名為中國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實踐基地
學校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1985年在《人體心臟》生物教學中運用復合式幻燈片、自製錄像片、教學電影短片等手段,取得了極好的效果。之後,三十一中在電教的硬體、軟體上有了較大的發展。自行研製成電化教室控制平台和一批教育現代化所需要的電教設備、教學軟體,並在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1990年被評為北京市首批電教優類校,1997年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承擔了市級科研課題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健康第一是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學校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密切社區關系,注意教師間、師生間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1997年,全校師生為一位患骨癌的同學捐款4萬余元,使這位同學深受鼓舞,最終戰勝病魔,並於2000年高中畢業後到瑞典讀書。1999年,學校通過了健康促進學校銅牌驗收。
從1997年開始,三十一中學主動承擔了教育扶貧任務。每年為雲南省綠春縣培養10名品學兼優的少數民族高中生,首批10名學生已於2000年全部升入大學。
北京三十一中學是對外開放單位,多年來,接待了近百個國家(地區)的一萬二千餘人,其中有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斯諾及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夫婦等。荷蘭著名電影導演伊文思和法國電影工作者瑪斯林1972年、1974年兩次來校訪問,並以三十一中教師教育學生的內容為題材拍攝了電影《球的故事》,該片在1974年4月巴黎電影節200餘部電影中一舉奪魁。
1992年,三十一中與日本福岡縣立玄界高等學校結成姊妹學校。通過兩校的交流,增強了師生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了學生參加國際交往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北京三十一中學,歷盡百餘年的風雨滄桑,建校初期的小樓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那些久遠的故事和曾經的輝煌,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北京三十一中學正在不斷前進!

『肆』 那些211大學收計算機專業職高生

南京曉庄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徐州工程學院、常州工學院、江蘇理工學院、常熟理工學院、淮海工學院、淮陰師范學院、淮陰工學院、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等。

1、徐州工程學院

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一所全日制普通公立本科院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德應用型高等教育聯盟成員 、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首批入選高校 、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理事單位 。入選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

2、常州工學院

學校是教育部和江蘇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培育院校、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江蘇省服務外包人才培養試點高校,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計劃高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3、江蘇理工學院

學校創建於1984年,是以工為主,理、經、管、藝、教、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

4、常熟理工學院

一所江蘇省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組織的新一輪本科教學合格評估的首所試點高校、「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信息化建設試點高校、國家「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江蘇省首所省市共建試點高校。

5、鹽城工學院

學校始建於1958年6月,始名鹽城工學院,1961年3月更名為鹽城工業專科學校,1996年5月,創建於1985年的鹽城職業大學,並入學院,復名鹽城工學院,並升格為省屬本科高校。2000年2月,創建於1964年的鹽城會計學校並入學院。2018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本專業是計算機硬體與軟體相結合、面向系統、側重應用的寬口徑專業。通過基礎教學與專業訓練,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寬、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教育、開發和應用的高級人才。本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電子技術、離散數學、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結構、編譯原理、計算機網路、資料庫系統、軟體工程、人工智慧、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通訊原理、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數字信號處理、計算機控制、網路計算、演算法設計與分析、信息安全、應用密碼學基礎、信息對抗、移動計算、數論與有限域基礎、人機界面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湖南師范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南華大學、湖南科技學院、衡陽師范學院、邵陽學院、懷化學院、湘南學院、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女子學院、湖南警察學院、湖南工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伍』 大思想家有哪些,他們有哪些故事

當代中國思想家:
1、李敖(1935.4.25—),男,字敖之,吉林省扶余縣人,台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作家、歷史學家、文化學者、時事批評家。台灣無黨派人士。曾任台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表)。代表作品有《傳統下的獨白》、《李敖全集》 等。
黃楠森,1921年生,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中國馬哲史學會會長、中國人學學會會長、中國恩格斯學會會長。
2、張榮寰,獨立學者,當代最具價值的思想家,其獨立的人格思想及其創見,堪與青尼、仲尼、牟尼相比。自2007年4月創立全生態世界觀、全息邏輯、生態文明、全息方法論以來,不斷以全新思想和認知,提出全生態思維、全息人學、人學原理、成全範式、世界倫理學、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精神、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中華環流文明、智慧城市、文明走廊戰略、國際就業工程戰略、大數據在線模式、機器人裝備製造業引領21世紀工業革命、極平台、雲產業、全數據、零廢處理、生態文明的發展路徑;生態文明動力底座;智能製造模式;萬物互聯的時代;世界+全然思想+生態系統的發展模式、文明產業再造等超前思想發展觀。其人為本的思想,以開發人至高人格全息潛能為使命的思想體系,打通了神學、哲學、科學的固有疆界,最重要的是他改變人類的思維模式,全生態的思維模式,深刻影響著思想界、物聯網、商業界的認知境界,並成為頂層設計中的一種核心思想之一。
3、李澤厚,著名哲學家,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
4、黎鳴,哲學家,號稱「思想狂徒」、「哲學烏鴉」。南昌人,1961年畢業於江西大學物理系,後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控制論與系統工程專業。長期進行邏輯學、控制論、文化人類學等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學術貢獻:把哲學的基礎從二元論轉化為三元論。創立了以「三」為基礎的運算規則,並在此基礎上重構了邏輯學,從而完成了邏輯學的三元論和多元論轉向,以及哲學的第四次轉型——人學的轉型。他被稱為 「思想狂徒」和「哲學烏鴉」,被許多媒體譽為「新世紀中國最受關注的哲學家」。

近現代中國思想家:
1、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1920年10月4日,北京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成立,李大釗為負責人。
2、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接受過良好的舊學教育。曾就讀於中俄大學、北京大學、畢業於中央大學哲學系。青年時代頗受梁啟超、梁漱溟、熊十力學術的影響。曾任教於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任過江南大學教務長。1949年起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辦新亞書院,並兼任教務長、哲學系主任等職。1958年與徐復觀、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現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受聘為該校首任文學院院長和哲學講座教授,1967年任新亞研究所所長。
3、張東蓀(1886—1973),原名萬田,字東蓀,曾用筆名「聖心」,晚年自號「獨宜老人」。1886年12月9日浙江杭縣(今杭州市)。現代哲學家、政治活動家、政論家、報人。曾為研究系、中國國家社會黨、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之一,曾任中國民盟中央常委、秘書長。毛澤東說過:「北平和平解放,張先生第一功。」張東蓀是「五四」後中國著名學者兼社會活動家。哲學家牟宗三先生說,五四時期沒有哲學家,「五四」以後有三位:熊十力、張東蓀和金岳霖,因為他們的學說都成系統。
4、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 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台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5、金岳霖(1896~1984) ,字龍蓀。浙江諸暨人士,生於湖南。金岳霖是中國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傑出的教育家,為中國第一批院士。唐君毅》等。
沈有鼎先生(1908年-1989年)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中國邏輯學界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天才人物。專長數理邏輯和中西邏輯史。他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他學貫古今,融會中西,是蜚聲中外的大學者。
6、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著有《鄉村建設理論》、《人心與人生》等。
7、陳榮捷(1901),廣東人。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家、朱子學專家。陳榮捷的著作主要有:《朱學論集》、《中國和西方對仁的解說》、《西方對儒學的研究》、《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此外還有中國文化和儒學方面的不少譯著和編譯著作。
8、杜國庠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參加發起組織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曾任左翼刊物《中國文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他力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總結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研究問題重視資料的佔有、考證。著作主要有《杜國庠文集》、《中國思想通史》。
9、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古代中國思想家: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華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
3、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 實行的機會。著作有《孟子》。被認為孔子的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
4、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一說為山東省東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5、尹文,戰國時期齊國人,「宋尹」學派始祖,生平不詳,大致活動在齊宣王、愍王之際,與宋鈃、田駢、彭蒙等齊名。流傳於世者唯《尹文子》一書,先秦論法術和形名的專著。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1]。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況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6、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古庄)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
7、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 少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即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
8、仲長統(179—220年),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西北)人。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仲長統從小聰穎好學,博覽群書,長於文辭。少年時敏思好學,博覽群書。20餘歲時,便游學青、徐、並、冀州之間。仲長統才華過人,但性卓異、豪爽,灑脫不拘,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稱為狂生。凡州郡召他為官,都稱疾不就。到漢獻帝時,尚書令荀或聞其名聲,舉薦他為尚書郎,之後,曾參與丞相曹操的軍事,但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書郎的位置。仲長統的思想和才華集中表現在《昌言》之中。《昌言》是一部政治思想雜論集,共34篇,10餘萬言。後大部分散失,所存者不足十之一二,散見於《後漢書》、《群書治要》、《齊民要術》等書中,有輯佚本。,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
9、張載,又稱張子。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其廟庭與周敦頤廟、邵雍廟、程頤廟、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廟。字子厚,漢族,祖籍大梁(今開封),徙家鳳翔郿縣(今寶雞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
10朱熹(1130年(庚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中國古代先哲,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亦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雙重遺產源
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1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徐光啟(1562年~1633年),字子先,別號玄扈先生,上海縣人,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萬曆進士,選庶吉士,崇禎時累官至禮部尚書。徐光啟吸收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並和中國傳統的科學技術相互發明,在天文、數學、生物學和農學方面獲得新的成就。他主持編譯的《崇禎歷書》,是我國天文歷算學中一份完整可貴的遺產。徐光啟還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他參加翻譯的《測量全義》。三角函數表也是經徐光啟等首次介紹到我國的。徐光啟在生物學和農學方面的貢獻很大。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匯集在他的《農政全書》中。
12、宋應星(1587年-1666年),江西奉新縣人,約生活於16世紀末到17世紀中葉,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英國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的狄德羅」。他總結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寫成名著《天工開物》。《天工開物》共3卷18篇,從農作物的種植、收割、加工,到制鹽、糖、油、酒、曲和制衣服、染顏色;從磚瓦、瓷器、紙張的生產,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鍛鑄,石灰、礬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車船、朱墨、珠寶等的製作,無所不載。這些成果有的是明代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有的是在以往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宋應星的研究,有的已接近近代科學研究的方法。他注意利用數據來說明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如留心人力踏轉龍骨車和牛力轉動龍骨車之間功效的具體差別,推算了一畝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積及稻秧生長的時日,比較了胡麻、蓖麻子、樟樹子的榨油量,記載了手工業、農業工具的尺寸,等等。這樣廣泛使用數據來說明問題,在宋應星之前是不多見的。
13、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漢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黑格爾並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嶽衡山下的石船山,著書立說,故世稱其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豐,其中以《讀通鑒論》、《宋論》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國藩極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於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遺書》》,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廣為流傳。

『陸』 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考研要考哪些科目啊

南京大學2018年計算機專業官網考研共考4門,分別是: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301)數學一

(845)數學結構與演算法、操作系統、計算機系統基礎

一般情況考研科目不會發生變化,建議考生自己登陸想考取院校的官網在查詢核實一下,每年10月份左右,學校會公布當年考研的科目,有些許學校的考試科目會發生變化。

南京大學坐落於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

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范等部分院系後與創辦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並,仍名南京大學。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

『柒』 計算機專業院校排行榜

12020年計算機專業大學排名

序號 學校名稱 評估結果
1 北京大學 A+
2 清華大學 A+
3 浙江大學 A+
4 國防科技大學 A+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A
6 北京郵電大學 A
7 哈爾濱工業大學 A
8 上海交通大學 A
9 南京大學 A
10 華中科技大學 A
11 電子科技大學 A
12 北京交通大學 A-
13 北京理工大學 A-
14 東北大學 A-
15 吉林大學 A-
16 同濟大學 A-
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A-
18 武漢大學 A-
19 中南大學 A-
20 西安交通大學 A-
21 西北工業大學 A-
22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A-
23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A-
24 中國人民大學 B+
25 北京工業大學 B+
26 北京科技大學 B+
27 南開大學 B+
28 天津大學 B+
29 大連理工大學 B+
30 哈爾濱工程大學 B+
31 復旦大學 B+
32 華東師范大學 B+
33 東南大學 B+
3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B+
35 南京理工大學 B+
36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B+
37 合肥工業大學 B+
38 廈門大學 B+
39 山東大學 B+
40 湖南大學 B+
41 中山大學 B+
42 華南理工大學 B+
43 四川大學 B+
44 重慶大學 B+
45 西南交通大學 B+
46 重慶郵電大學 B+
47 解放軍理工大學 B+
48 北京師范大學 B
49 天津理工大學 B
50 山西大學 B
51 河北工業大學 C+
52 沈陽建築大學 C+
53 遼寧師范大學 C+
54 上海理工大學 C+
55 上海海洋大學 C+
56 常州大學 C+
57 浙江理工大學 C+
58 浙江師范大學 C+
59 溫州大學 C+
60 福建師范大學 C+
61 南昌大學 C+
62 鄭州大學 C+
63 武漢科技大學 C+
64 湖南科技大學 C+
65 廣西師范大學 C+
66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C+
67 貴州大學 C+
68 昆明理工大學 C+
69 長安大學 C+
70 青島大學 C+
71 西安郵電大學 C+
72 北京工商大學 C
73 河北工程大學 C
74 石家莊鐵道大學 C
75 中北大學 C
76 東北電力大學 C
77 長春工業大學 C
78 上海師范大學 C
79 安徽工業大學 C
80 江西師范大學 C
81 山東財經大學 C
82 河南理工大學 C
83 鄭州輕工業學院 C
84 湘潭大學 C
85 華南農業大學 C
86 西安理工大學 C
87 西安工業大學 C
88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C
89 三峽大學 C
90 揚州大學 C
91 大連大學 C
92 廣東工業大學 C
93 中央民族大學 C-
94 沈陽理工大學 C-
95 黑龍江大學 C-
96 上海海事大學 C-
97 江蘇科技大學 C-
98 華僑大學 C-
99 東華理工大學 C-
100 江西理工大學 C-
101 大連海事大學 B
102 長春理工大學 B
103 哈爾濱理工大學 B
104 燕山大學 B
105 華東理工大學 B
106 上海大學 B
107 蘇州大學 B
108 中國礦業大學 B
109 河海大學 B
110 江蘇大學 B
1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B
112 浙江工業大學 B
113 安徽大學 B
114 中國海洋大學 B
115 中國地質大學 B
116 武漢理工大學 B
117 暨南大學 B
118 深圳大學 B
119 西南大學 B
120 蘭州大學 B
121 火箭軍工程大學 B
122 北方工業大學 B-
123 中國農業大學 B-
124 首都師范大學 B-
125 天津工業大學 B-
126 華北電力大學 B-
127 太原理工大學 B-
128 內蒙古大學 B-
129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B-
130 東華大學 B-
131 南京郵電大學 B-
132 江南大學 B-
133 浙江工商大學 B-
134 福州大學 B-
135 山東科技大學 B-
136 濟南大學 B-
137 華中師范大學 B-
138 廣西大學 B-
139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B-
140 雲南大學 B-
141 西北大學 B-
142 青海師范大學 B-
143 新疆大學 B-
144 中國石油大學 B-
145 空軍工程大學 B-
146 北京化工大學 C+
147 北京語言大學 C+
148 中國傳媒大學 C+
149 中國民航大學 C+
150 河北大學 C+
151 江西財經大學 C-
152 河南工業大學 C-
153 河南大學 C-
154 河南師范大學 C-
155 武漢工程大學 C-
156 武漢紡織大學 C-
157 湖北工業大學 C-
158 長沙理工大學 C-
159 海南大學 C-
160 桂林理工大學 C-
161 西南石油大學 C-
162 重慶交通大學 C-
163 西華大學 C-
164 西南財經大學 C-
165 西安石油大學 C-
16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C-
167 湖南工業大學 C-
168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C-
2計算機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

閱讀全文

與編譯原理金陵學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噴油螺桿製冷壓縮機 瀏覽:570
python員工信息登記表 瀏覽:369
高中美術pdf 瀏覽:153
java實現排列 瀏覽:506
javavector的用法 瀏覽:974
osi實現加密的三層 瀏覽:225
大眾寶來原廠中控如何安裝app 瀏覽:906
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瀏覽:235
3d的命令面板不見了 瀏覽:520
武漢理工大學伺服器ip地址 瀏覽:141
亞馬遜雲伺服器登錄 瀏覽:517
安卓手機如何進行文件處理 瀏覽:65
mysql執行系統命令 瀏覽:923
php支持curlhttps 瀏覽:137
新預演算法責任 瀏覽:438
伺服器如何處理5萬人同時在線 瀏覽:244
哈夫曼編碼數據壓縮 瀏覽:419
鎖定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380
場景檢測演算法 瀏覽:613
解壓手機軟體觸屏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