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世界大音樂家與名曲是誰編譯的

世界大音樂家與名曲是誰編譯的

發布時間:2022-07-20 14:09:46

『壹』 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有哪些,及他們的作品有哪些

1、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英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

《單簧管協奏曲》、《雙簧管協奏曲》、《低音管協奏曲》、《第一圓號協奏曲》、《第二圓號協奏曲》

2、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c小調第五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降E大調輝煌大圓舞曲》、《降E大調夜曲》、《c小調革命練習曲》、《波洛涅茲舞曲:軍隊》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於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交響曲《浮士德》、《但丁》,鋼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貳』 請問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是誰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於1703年遷居漢堡 ——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4年在漢堡作了第一出歌劇歐米亞(Almira),獲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歷至義大利,在義大利寫了不少歌劇、清唱劇、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劇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爾移居倫敦,在漢堡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1年的歌劇作品利努度(Rinoldo)獲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資助下寫了清唱劇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聖歌。1717年定居英國,1719年得到國王的支持,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的歌劇。這個時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利達米士圖、驕里奧.些薩(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連達(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國籍。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亨德爾作了大量英語清唱劇和為清唱劇而作的樂器音樂,其中包括不少偉大的協奏曲,一生共創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餘均在倫敦創作。後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於沒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劇創作。共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作的,對於英國的音樂發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 《水上音樂》,《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里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42年彌塞亞(Messiah)首演。繼後以大概每年兩首的速度創作清唱劇,一直持續到1751年,因為那時他的視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棄。1742-1751年這段時間的著名作品有森遜(Samson)、所羅門(Solomon),1759年病逝於倫敦。雖然亨德爾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但是在整過作麴生涯中他都沒有使用巴赫的對位法。亨德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戲劇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給後世的最大藝術遺產是他的清唱劇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樂 皇家焰火音樂 <彌賽亞>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裡。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裡,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像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餘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後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威廉·退爾》

音樂之父—— 巴赫 ( 德 國 )

音樂神童—— 莫扎特 ( 德 國 )

古今樂聖——貝多芬 ( 德 國 )

歌曲之王——舒伯特 ( 德 國 )

音樂神靈——韓德爾 ( 德 國 )

指揮之王——卡拉楊 ( 德 國 )

歌劇之王—— 威爾弟 ( 義大利 )

音樂之王——斯卡拉蒂 ( 義大利 )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 義大利 )

進行曲之王——蘇薩 ( 美 國 )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 英 國 )

園舞曲之父一一老約翰·施特勞斯 ( 奧地利 )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 ( 奧地利 )

交響曲之王——海頓 ( 奧地利 )

交響樂詩人——柏遼茲 ( 法 國 )

印象派大師——德彪西 ( 法 國 )

輕歌劇之王——奧芬巴赫 ( 法 國 )

管弦樂色彩大師——拉威爾 ( 法 國 )

鋼琴詩人——肖邦 ( 波 蘭 )

鋼琴之王——李斯特 ( 匈牙利 )

舞劇音樂大師——柴科夫斯基 ( 俄 國 )

1.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是音樂史上罕見的奇才。他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小提琴家。莫扎特3歲開始學習鋼琴,4歲時對一般的樂曲只要彈幾遍就能背誦,5歲便開始作曲,6歲和姐姐一起跟隨父親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出,轟動了歐洲,被譽為「音樂神童」。 這位過早成熟的天才,雖也受到過王公貴族的種種厚愛和贊賞,但也飽嘗了貴族社會對他人格的蔑視和侮辱,身心遭到一次次打擊。後來,莫扎特終於辭掉宮廷里的職位,擺脫了奴僕般的地位,勇敢地成為奧地利第一位不依附於貴族的自由作曲家。 莫扎特的作品,具有優雅、清新、歡快和抒情的風格,旋律天真質朴、溫和、甜美,充滿青春的朝氣。可惜他只活到36歲,死後被葬在修道院的貧民墓地,連塊墓碑也沒有。然而,他給這個世界留下近50部交響曲,22部歌劇, 50部各種形式的協奏曲,還有許多室內樂、獨唱、合唱作品,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在世界文化史上立下永久的豐碑。1986年,一舉奪得奧斯卡八項金獎的美國故事片《上帝的寵兒》,就是根據莫扎特的生平拍攝的。

2.羅伯特·舒曼(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他出生於德國茨維 考城書商的家庭,從小喜愛音樂和文學。因家庭偏見,他年青時在大學學習法律,只能業 余學習音樂。當他通過曲折的斗爭而能夠專攻音樂時,因急於求成,借機械裝置鍛煉鋼 琴指法,使手指受傷,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於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 舒曼生性感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他創辦了《新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 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關心和支持尚未為人所知 的音樂家,如:肖邦、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等。1838年由於維也納反動當局 發現了他介紹舒怕特的《C大調交響曲》,迫使他無法工作,他遂於1839年回萊比錫,1840年與當時有名的鋼琴家克拉拉結婚。1843年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因患 精神病逝世----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1840年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 還寫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3. 約瑟夫·海頓 (1732一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貧困,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作曲主要靠自學,成年後長期任樂隊隊長,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1794年他曾兩度赴英,備受歡迎。他主要從事主調音樂的創作,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近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交響曲,其中較著名的交響曲有《告別》、《時鍾》、《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故他被稱作"交響樂之父"。他的音樂語言樸素、簡潔、平易近人,感情明朗,樂觀。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戲劇性刻畫,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常用"說話原則",進行世態風俗性的表現。他的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雲雀》等七十六部,清唱劇《創世紀》、《四季》和一些歌劇、歌曲等。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看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

4.帕格尼尼,有"小提琴鬼才"的稱號,在小提琴的音樂史上可算是最傑出演奏家及作曲家。
1782年出生於義大利,從小跟隨父親學習曼陀林以及小提琴,之後跟隨小提家塞爾維托(Antonio Cervetto),作曲家尼約可(Francesco Gnecco)及教堂樂長柯斯塔(Giaomo Costa)等人學習,16歲時寫出他那有名的「二十四首隨想曲」,1799年開始展開一連續的演奏活動。
他的演奏技巧有人形容,神出鬼沒、光彩炫目,再怎麼艱澀無比的樂章曲目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不羈狂放的演出,讓聽眾為他瘋狂,當時的他已經是轟動整個歐洲了。
當年陪在他身旁的是那把由瓜內里˙德爾˙耶穌1742年所製作,名為"加農炮"的小提琴。
帕格尼尼(1782-1840)
1782年 10月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
1787年 開始學習樂器曼陀林及小提琴
1793年 舉行公開演奏會
1797年 於北義大利進行巡迴演出
1801年 加入盧家的宮廷樂隊
1805年 完成作品《24首隨想曲》
1817年 完成第一號《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828年 開始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1840年 5月病逝

6. 肖 邦
----波蘭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他的父親從法國移居華沙,教貴族子弟學法語。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並就學於新成立的華沙音樂學院。在校期間,他戀上了年輕的歌手康斯坦西婭.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據說就是這位少女激發了肖邦的創作靈感.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他的餘生便和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活聯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龍中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通過李斯特,肖邦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像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後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但他的健康逐漸變壞,他和喬治.桑的關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後的信件充滿了孤獨的絕望。1848年他在英國演出,返回巴黎後幾個月便逝世了,時年三十九歲。他的葬禮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他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蘭的泥土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絕不會把他的風格與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從一開始,他的想像就獻給了鍵盤,他在這狹窄的結構中創造出了一個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鋼琴的局限性也轉變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當然是鋼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卻巧妙地克服了這些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他的功績是不下於任何其他音樂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寬的和弦持續下去,形成縈繞著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訴學生:「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在他的音樂中,精緻的裝飾——顫音、裝飾音、輕盈的過渡句——魔術般地把那些單音延長了。所有這些總是安排得很順手的,音樂幾乎像是自己演奏出來的----在肖邦的身上,母親的血統占著優勢,他是在自己的音樂中強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從此以後,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在肖邦的戰爭氣氛的波羅涅茲中,波蘭民族的血液沸騰得格外有力,它們那矯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猶如折彎的鋼條。那騎士般的瑪祖卡閃爍著火熱而輝煌的姿態;甜蜜的柔情和風趣的賣俏貫穿在圓舞曲之中。除了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還寫了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他抒發感情有時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測,有時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銷魂,但卻永遠是心血溫暖而慈祥的。通過他的抒情而成為一種普遍語言的靈性在他那些光輝燦爛的練習曲中慶祝著最大的勝利,而那些夜曲則是他在孤獨中的夢幻,他向靜夜傾訴著一個人的最懇切的渴望。他雖然在表面上是幸運的寵兒,但實際上,卻和他那浪漫主義的許多同代人一樣,也是一個飽經生活苦難的人.

7. 貝 多 芬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聽不見聲音的巨人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藏著熱情的火山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庄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樂聖不擅人間事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庄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最後的春雷響起了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叄』 世界10大音樂家是誰

巴赫,貝多芬,肖邦,拉赫瑪尼諾夫
亨德爾,羅西尼,威爾第,柴可夫斯基
德彪西,莫扎特
或是:
權威評選世界十大音樂家

1、〔德國〕巴赫(1685-1750)■代表作:《勃蘭登堡協奏曲》

成就:「西方音樂之父」,巴羅克音樂的集大成者。

2、〔奧地利〕莫札特(1756-1791)■代表作:《費加羅的婚禮》

成就:全能的天才音樂家,德國歌劇藝術的不朽拓荒者。

3、〔德國〕貝多芬(1770-1827)■代表作:《合唱交響曲》

成就: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一代「樂聖。」

4、〔義大利〕威爾第(1813-1901)■代表作:《弄臣》

成就:西洋歌劇的首席代表,其作品占據了世界歌劇舞台的半壁江山。

5、〔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代表作:《藍色多瑙河》

成就:圓舞曲的代名詞,有「圓舞曲之王」的美譽。

6、〔俄國〕柴科夫斯基(1840-1893)■代表作:《悲愴交響曲》

成就: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

7、〔捷克〕德沃夏克(1841-1904)■代表作:《自新大陸交響曲》

成就: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8、〔奧地利〕馬勒(1860-1911)■代表作:《大地之歌》

成就:將浪漫主義交響樂和交響清唱劇發展到新的高度,開創新紀元的人物。

9、〔法國〕德彪西(1862-1918)■代表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成就:新的和聲學與印象派音樂結構的革新者,印象派大師。

10、〔俄國-美國〕施特拉文斯基(1882-1971)■代表作:《春之祭》

『肆』 世界名曲100首是誰評選出來的,又從考證了嗎

第一話:
柚木梓馬:
格里格的培爾·金組曲之晨景

火原和樹:
Wagner瓦格納的 Under the Double Eagle雙鷹旗下進行曲
小號版

月森蓮:
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第一波蘭舞曲
後來片尾的那個是薩拉薩蒂改編的歌劇《卡門》中的鬥牛士之歌

志水桂一:
博凱里尼《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冬海笙子:
雷格《G大調浪漫曲》

第二話:
月森蓮 日野香穗子:
Schubert舒伯特的 Ave Maria聖母頌(第2話中兩個各演奏一遍,第7話中兩人合奏的也是這個曲子)

日野香穗子:
Gossec戈賽克的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版]

火原和樹:
門德爾松的《乘著歌聲的翅膀》

第三話:
日野香穗子&火原和樹:
Gossec戈賽克的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加小號版]

土浦梁太郎:
Chopin肖邦Op.66 的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第四話:
土浦梁太郎:
肖邦降D大調op.64 No.1小狗圓舞曲
肖邦練習曲作品的10號之3「離別曲」(比賽時日野和土浦合奏的也是此曲)

王崎信武:
德沃夏克E小調第九交響樂<自新大陸>中的第二章
小提琴版
交響樂版

第五話:
日野香穗子與土浦梁太郎合奏的為肖邦練習曲作品的10號之3「離別曲」

第七話:
月森蓮&日野香穗子:
Schubert舒伯特的 Ave Maria聖母頌(話說他倆要成了這曲子就是定情物的說)

第八話:
月森蓮:
Tomaso Antonio Vitali維塔利《G小調恰空》(Chaconne in G Minor)

日野香穗子: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小提琴版]

第九話:
幾位不知名大叔的三重奏:舒伯特 - 鋼琴三重奏No.1 降B大調, Op. 99, D. 898
Franz Schubert - Piano Trio No.1 in B-Flat Major, Op.99, D.898
動畫里的是第二樂章02. Schubert Piano Trio No. 1 Op. 99: Andante con moto(多謝fujitofu大大提供曲名,終於拖好無損,壓好放上了……)

第十話:
土浦梁太郎:
Chopin肖邦Op.66 的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日野香穗子: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小提琴版]

火原和樹:
門德爾松的《乘著歌聲的翅膀》

冬海笙子:
Saint-Saens Op. 37, Romance in D-flat major for flute and orchestra(多謝fujitofu大大提供)

志水桂一:
聖桑《動物狂歡節》天鵝

柚木梓馬:
馬斯奈的《泰伊思冥想曲》

第十一話:
柚木梓馬:
Adagio 舒緩曲 托馬索·阿爾比諾尼Tomaso Albinoni

PS:阿爾比諾尼最著名的作品是《g小調柔板》(即此舒緩曲),以至於被稱為「阿爾比諾尼柔板」(Albinoni Adagio)。但據學者考證,這一片段並非他所作。二次大戰期間,米蘭的音樂學者雷莫·賈佐托(Remo Giazotto)剛剛完成了阿爾比諾尼的傳記和作品目錄,1945年,他在德國的德累斯頓圖書館發現了一個手稿片斷,懷疑是阿爾比諾尼的作品,賈佐托覺得非常好聽,就用這個旋律寫了一段曲子,後來被傳為「阿爾比諾尼柔板」。它是賈佐托的作品,應該稱作「賈佐托柔板」,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稱之為「阿爾比諾尼柔板」。

第十二話:
找日野要求提供意見的女生演奏的曲子: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3 K 216 in G major -Mozart

王崎信武:
德彪西:美麗的夕陽 Beau so

『伍』 世界古典音樂作家及名曲

1.巴赫
1685-1750
Johann Sebastian Bach
入門必備
作品名稱 錄音數目
管弦樂作品:
雙小提琴協奏曲,d小調,BWV1043 31
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二號,BWV1047 20
鍵盤作品
管風琴:
托卡塔與賦格,d小調BWV565 61
聲樂作品
清唱劇:
第一四○號,醒來吧(Wachet Auf) ☆
彌撒曲:
彌撒曲,b小調,BWV232 26

巴赫 J·S·BACH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於他一生傑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素有「音樂之父」的美稱。他的作品是歷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德國的埃森納赫城的一個音樂世家。大約從十六世紀開始,巴赫家族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在這個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樂家中,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親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風琴師。他早年喪父後,便在哥哥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幼年的巴赫對音樂興趣濃厚,學起音樂來異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風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同時也開始在作曲方面暫露鋒芒。他在上中學時就開始廣泛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以後又在呂奈堡的教學里擔任歌手。這個時期,他在呂奈堡圖書館里閱讀了大量的著名的音樂作品,大大開闊了視野,學到了許多知識。中學畢業後,巴赫開始了自己艱苦的音樂藝術生涯。從1708年開始,他一直在魏瑪、阿恩斯塔特和謬爾豪森的宮庭和教堂里擔任樂師。當時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巴赫一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祖國,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當時德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風貌與特點。在這一點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樂大師亨德爾大相徑庭。亨德爾一直僑居國外,其作品風格受義大利等國音樂風格的影響較深,在創作上偏重於主調音樂,而巴赫的音樂是徹底的德國風格的音樂。他是一位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他的作品風格莊重而嚴謹,純潔而虔誠。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內容深刻。他對許多音樂形式都作了重要的發展了創新,如協奏曲、管弦樂曲和鋼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體裁形式也十分多樣,其中有風琴曲、鋼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長笛曲、康塔塔、管弦樂曲及許多宗教內容的聲、器樂作品等。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賦格的藝術》、《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六首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馬太受難樂》和《b小調彌撒曲》等等。 oc U u

巴赫一生對音樂藝術貢獻巨大。他繼承和發展了前輩曲家的創作手法。把復調音樂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對小提琴協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貢獻。他的《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交響音樂的產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的鋼琴音樂也十分突出,為後來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巴赫不但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演奏家和優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時生活貧困,作品無人過問。死後數十年才得到人們的重視,被推崇為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大師。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萊此錫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陸』 哪些世界名曲是哪個音樂家在維也納創作的

海頓《「皇帝」四重奏》
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鋼琴奏鳴曲「月光」》
舒伯特聲樂套曲《天鵝之歌》、《冬之旅》
約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

維也納養育了維也納新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勛伯格、韋伯恩和貝爾格。出生在維也納的還有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克熱內克等。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還有李斯特、萊哈爾、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長眠於維也納。

『柒』 世界大師級的名曲和音樂家有哪些

既然你提到雅尼,看來你是喜歡新世紀風格的音樂,那推薦新世紀電子音樂之父范吉利斯。烈火戰車,哥倫布傳,南極物語,脈沖星,希瑪拉亞等等

神秘園,想必很多經典曲子你也聽過了/

算了不打字了,我乾脆抄一段給你。

—— 新世紀音樂

作者:青島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 姜良君

一說起「新世紀音樂」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會一下子反應出她是個什麼概念,她到底是哪種型的音樂,如果我一說雅尼,班得瑞,英格瑪,大家可能就會明白一些,很多的廣告、電視節目的背景音樂以及一些公眾場所都會經常使用這種音樂。所謂新世紀音樂就是以現代化的音樂器材、音樂手段來演繹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地方音樂。

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一些德國音樂家將電子合成器音響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興表演方式,由此啟迪了許多音樂家運用更多元化的手法開拓新的領域,該時期的音樂己具備了新世紀音樂的發展雛形。到了 70 年代,在一群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下,新世紀音樂得以正名,他們把這種既非流行、又非古典、具有實驗性質的樂風取名為 New Age Instrument ,我們把她翻譯成新世紀音樂,是一種「劃時代、新世紀的音樂」。到了 90 年代,新世紀音樂呈現出了更多樣化的風貌,不僅出現了一些樂隊樂團等組合,也出現了像恩雅、莎拉•布萊曼這樣的歌手。音樂界已形成一股百家爭鳴、各擁其妙的新局面。時至今日,新世紀音樂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界定樂風區別的名詞,更是象徵著時代演進、精神內涵改良的世紀新風貌的代表體現。

這種風格的音樂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還沒有被稱做新世紀音樂,當時是一位名叫米恰•瓊斯的加拿大鋼琴家錄制了一張專輯,他用鋼琴演奏了一些充滿畫面感的優美樂曲,本意是想用音樂去表現一些人與自然界接觸時的感覺,隨後他出版了專輯。最初,唱片店的老闆也不知道將這種唱片如何歸類,所以將之放在相當於「最新專輯」這類的欄目下,漸漸隨著這種音樂的普及唱片越來越多,就自然形成了 NEW AGE 的特定門類。

新世紀音樂是一種注重表現形式多過內涵的音樂。聆聽過新世紀音樂的人基本上都對其華美的音效和營造出來的質朴氣質,還有可以充分發揮種種想像力的宏大空間感所懾服。以 Eddy F. Mueller 為靈魂人物的 Ginkgo Garden (銀杏花園),是一位大師級的藝術家,他們用發燒級電子音樂手段支采樣了非洲的部落音樂,聽他沙啞的嗓子,聽裡面的打擊樂,有一種身處雨林圍著篝火參加吃人大典的感覺。

歐洲應該算是新世紀音樂誕生的地方,德國又是其主要的發祥地,而奠定了德國新世紀音樂發展根基的應當算是 Enigma (英格瑪)。

Enigma 源於希臘文,意指「謎一般神秘難解之事」。在英格瑪背後的男人叫麥可克力圖( Michael Cretu )他有著完整古典學院派洗禮的經歷 ( 最高分畢業於德國法蘭克福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及作曲 ) 是奠定他編曲功力的重要起點 , 他懂得樂理,和聲,對位,曲式等各種基礎知識。他是一位天才的音樂家、製作人、音樂隱士。曾在西班牙的 Ibiza( 伊維薩島 ) 上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與他的妻子 Sandra 搞創作,在他的作品中女聲部分全部由他的妻子演唱。在其它的商業性宣傳中,你實在難以找出用英、法、拉丁語交融的 Gregorian 聖歌、超現實主義的笛聲、女人的濃重呼吸聲及永遠無法琢磨到的音源。

英格瑪 Enigma 總是擅長採用一些別人不常使用而讓你意想不到的音色,比如某種土著語言,採用地方民族音樂,加上他現代的音樂設備和手法演繹古羅馬時期的格林高利聖歌,一種古典與現代的巧妙結合,體現出濃厚的宗教與哲學意味。應當說 Enigma (英格瑪),是 New Age 發展歷史上一座偉大的里程碑,對後來者的影響力和對新世紀音樂發展的貢獻更是無法估量,我們後面將會講到的英國的 Gregorian Chants (格林高利合唱團)其主要製作人 Frank Peterson 就曾經是 Enigma 的一員。即使有很多向其模仿、學習、借鑒的後起之秀,其中不乏 Deep Forest, Gregorian, Era 這種成了一派宗師的名家,都多少受到 Enigma 潛移默化的影響。

讓我們了解一下德國其他幾位著名的新世紀音樂人:

――擁有吉普賽血統的 Oliver Shanti (奧立佛•香提)的生平充滿了傳奇色彩,游歷了大半個地球,將其所見所聞所思融入他的音樂。在他的音樂世界中體現出的世界音樂,不僅是民風的形,更是東方和西方文化哲思的交匯。在他最著名的《太極》系列中反映出的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以及對中國音樂的運用,足以讓一些有形無神的中國音樂人汗顏。

――同樣頗具傳奇色彩的還有 Karunesh (梵語偉大的憐憫之意)。曾在印度游歷學習,這也是為什麼他相當一部分音樂作品是充滿了空靈催眠性質的冥想音樂的緣由,這類音樂的代表作就是《 Zen Breakfast 道禪》。

――另外出生於德國的 Mars Lasar ,他的作品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常在一段基本旋律上反復變奏並襯托以豐富多彩的配器變化,呈現出層層疊疊的獨特美感。他的早期作品電子味十足又富於幻想,因而贏得了「科幻派」的美譽。中期的兩張作品——國家公園系列的《奧林匹克國家公園》與《蔚藍色的夢》浪漫而溫馨,最負盛名。最近他又涉足世界音樂的領域,代表作《 Karma 因緣》被很多人認為是 2000 年跨入新世紀以來最出色的新世紀音樂專輯之一。

英國也是歐洲新世紀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涌現出大批優秀的音樂人。

―― Sarah Brightman (莎拉•布萊曼)的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她的丈夫就是曾經創作音樂劇《貓》的著名美國現代歌劇大師 Andrew Lloyd Webber (韋伯)。她的專輯《 Time To Say Goodbye 永相隨》 , 《 Eden 重返伊甸園》 , 《 La Luna 月光女神》全都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全球大熱唱片,其中《 Time To Say Goodbye 》 , 《 Question Of Honor 》 , 《 Eden 》等數首曲子都已成為世界性的金曲和里程碑式的經典曲目,最新專輯《 Harrem 一千零一夜》繼承了一貫優秀水平之外,更引入了阿拉伯音樂元素,發售不久再次成為大熱。

―― Gregorian Chants (格林高利合唱團)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是由 12 位浸淫於教堂音樂與合聲風格,擁有深厚古典基礎,並在英國倫敦樂界有一定地位的男演唱家所組成。因為古羅馬時期的格林高利聖詠是純男聲的無伴奏的宗教音樂,如果你親自聽過,再比較來聽格林高利合唱團的作品,你不光會明白,更多是贊嘆,因為他以現代的配器手法加上了伴奏,對格林高利合唱團,有一句絕妙的形容:「他們讓上帝穿上了牛仔褲。」

――說起恩雅,她的知名度一點都不亞於那些流行歌手。恩雅的真名是 Eithne Ni Bhraonain ,這個加拿大裔的女歌手是愛爾蘭人,她將自己的音樂素養與愛爾蘭民謠相融合,再拼貼組合成富於個人風格的音樂。她從小接受嚴格的古典音樂訓練,長達十年的鋼琴以及五年的歌唱訓練,使她的歌曲具備了新古典主義的內核,譬如她的許多歌曲的歌詞都是中世紀歐洲的古詩。她的聲線又具有非常強烈的融合性,從古典到流行,從民歌到新世紀,她總能游刃有餘、揮灑自如。 1987 年凱爾特人( The_Celts )首次播出,它的音樂集以名為恩雅的專輯發行,但她的這首張專輯並未引起注意。在 1988 年發行的水印( WaterMark )一炮走紅 , 接下來的《 Shepherd Moons 》驚人地締造了全球一千多萬張的銷售量,並獲得了格萊美最佳新世紀專輯獎,她的另一張專輯《 The Memory Of Trees 》也獲得此殊榮。

――愛爾蘭音樂家中最為人熟知的,還有「 Secret Garden 神秘園」。神秘園的音樂製作人 Rolf Lovland 是挪威人,而小提琴手 Fionnuala Sherry 是愛爾蘭人,音樂以鋼琴和小提琴為主線,時而輔以人聲或其他樂器。兩者的音樂風格,更是揮之不去的愛爾蘭風土鄉情,可以說他們為愛爾蘭音樂的普及起了不可或缺的推廣作用。

愛爾蘭是一個盛產音樂家的地方,除了以上列舉的,還有 Medwyn Goodall , Matthew Lien (馬修 . 連恩), phil coulter (菲爾 . 柯爾特), Bill Wheland, Annbjorg Lien, Michael Danna & Jeff Danna 兄弟 , Ron Korb, Ronan Hardiman 等等都是凱爾特音樂名家。在這里我還要提一下 Matthew Lien (馬修 . 連恩)他像瑞士的班得瑞一樣為了做音樂常年隱居在阿爾卑斯山中,他的專輯《狼》是我強力推薦的作品。

另外還有 bond 古典辣妹 , 對她們和她們的音樂我們是非常熟悉,節奏很強烈,用古典的弦樂四重奏形式演繹現代的激情,樂隊的四名成員都是音樂學院畢業的高手,絕不只是四個身材柔美性感的花瓶。

在希臘, Vangelis (范吉利斯),一位堪稱偉大的音樂家。他集創作,演奏和音樂製作於一身,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全才,被評論家譽為「現代的瓦格納」。孩童時期,范吉利斯那獨特的音樂天賦就顯露無疑。他沒受過任何專業訓練,卻 4 歲開始創作音樂, 6 歲就舉行了自己作品的首次公演。最知名的作品如 1981 年的《 Chariots Of Fire (烈火戰車)》, 1983 年的《 Theme from Antarctica (南極物語)》, 1992 年的《 1492 ~ Conquest of Paradise (哥倫布傳)》等等,都是享譽全球的巨作。其中烈火戰車以及哥倫布傳更都榮獲當屆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他的許多音樂,包括以上的三大名作、 Pulstar (脈沖星)、喜馬拉雅山等等,都曾被不計其數的影視作品和廣告引用過,相信許多人聽過他的專輯後可能都會發出恍然大悟的一聲贊嘆。

Yanni (雅尼),對於普通人都不會太陌生的名字。 1997 年那場北京紫禁城音樂會,讓無數老百姓們認識了他,並曾先後在印度泰姬陵、希臘衛城舉辦音樂會。他 1954 年誕生於希臘的 Kalamata (卡拉馬塔),本名克里索馬里斯,高中後便前往美國 Minnesota (明尼蘇塔)大學進修。在大學期間自學鍵盤、作曲、製作,並加入 Private Music ,盡展其音樂天賦,一鳴驚人,是 Private Music 有史以來銷量最好的藝人,整個 80~90 年代,他一直活躍不息,發行過超過 30 張專輯,而且全都水平不俗。

說完歐洲,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新世紀音樂在亞洲幾個國家中的發展。

喜多郎、神思者、姬神、久石讓,這四位是日本新世紀音樂界最璀璨奪目的四顆明星。

提起日本的新世紀音樂,首先是喜多郎( Kitaro )。喜多郎與中國的淵源甚深,他是中國最早正式引入的日本音樂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在中國舉行音樂會的日本音樂家。他還曾經在中國的敦煌隱居八年。喜多郎為日本 NHK 電視台的《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所創作的一系列配樂在早在 80 年代的中國就廣為流傳。喜多郎出身於傳統農家,因而從小就深受神道教和佛教的熏陶——敬畏生靈、崇拜自然的精神直接影響了他日後的音樂創作。喜多郎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音樂教育,也不懂五線譜,卻以驚人的天賦創作了無數經典樂章。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以歷史、自然、宗教等為題材,蘊含著東方文化數千年沉澱的冥思與哲理。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是電子合成音效,中後期雖然開始使用許多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樂器(如尺八、西塔琴、太鼓等),但電聲部依舊占據很大比重。值得一提的是他製作的兩部電影原聲《宋家皇朝》和《天與地》,這是他僅有的兩部原聲作品,可謂經典。

神思者( S.E.N.S. )是由勝木由利加(女)和深浦昭彥(男)兩位音樂家組成的團體。出道時定名為包含了 Sense (感性)和 Cense (焚香)兩種意義的 S.E.N.S. ,這個名字也是英文 Sound Earth Nature Spirit (聲音、地球、自然、靈魂)的縮寫。勝木由利加是音樂學院畢業,深浦昭彥則是玩搖滾出身,兩人分別擅長古典與現代音樂。神思者的作品可以大致劃分成兩大類 , 一類是以「海上絲綢之路」與「故宮」兩個三部曲為代表的 NHK 紀錄片配樂。另一類則是神思者為眾多電視劇創作的配樂,包括《愛情白皮書》、《二千年之戀》等等。此外,神思者為台灣導演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所做的配樂也同樣享譽亞洲。

如果說喜多郎是東方的范吉利斯,那麼姬神( Himekami )就是日本的 Deep Forest ,兩者同樣致力於挖掘鮮為人知的民族音樂元素,將其與現代電子音樂相結合。姬神原名星吉昭,這個藝名出自他老家住處門前的姬神山。他在 1981 年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奧之細道》,早期的姬神創作風格與喜多朗有些接近,兩人還曾經合作過一張專輯。相比而言喜多朗風格空靈縹緲,強調意境;姬神則注重樂曲的可聽性,旋律帶有一定的民俗味。 1994 年的《東日流》是姬神創作的一大轉折點,從此開始姬神的創作開始融入了繩文音樂,無論風格還是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繩文時代指的是日本文明還處於雛形、尚未受中國漢文化影響的遙遠年代。現在只有日本東北地區的蝦夷族人( Ainu ,又稱阿伊努人)還保留著這種原始的繩文文化,事實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日本文明的源頭。姬神將幾乎已經被人們所遺忘的繩文音樂挖掘出來,讓這種古老且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世人的眼前重放異彩。他的《諸神之詩》就是這種新繩文音樂的代表作。

提起久石讓( Joe Hisaishi ),有人很自然的就聯想到宮崎駿,久石讓為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製作了無數經典配樂。久石讓 1950 生於日本的長野,是日本最多產,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現代音樂藝人之一 ,1969 年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大學作曲系,鑽研現代音樂作曲,是這四位大師中唯一一位接受過正規專業音樂訓練的學院派代表人物。久石讓的音樂根基相當深厚,他的鋼琴演奏技藝以及交響樂編排能力極其出色。除了宮崎駿動畫電影,久石讓也是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的專屬電影原聲製作人;合力創作了《寧靜的海》、《 Kids Return ~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他的動畫、電影以及廣告配樂超過 40 部,出版 20 張以上的個人專輯。曾四度贏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他還從 1992 年起連續三年獲得日本最高電影音樂大獎, 1999 年又第四次獲得此獎,等等。

在這里再說一下近年同樣在日本造成轟動效應的治癒系音樂熱潮。「治癒系音樂」大概是日本人將其比作奇幻世界裡的「治癒系魔法」而成的生造詞彙,說的是那些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舒緩,撫平聽者心靈創傷的音樂,後來范圍越變越廣,基本可以理解為日本人泛指的 New Age 音樂了。有人認為喜多郎就是治癒系音樂的始祖,坂本龍一也有「治癒音樂之父」的贊譽,不過真正掀起這場風潮並將治癒音樂的范圍推廣到新世紀音樂范疇的還是多虧了「 Image 印象」和「 Feel 感動」兩大精選系列。聽 New Age 音樂的好處就是可以有病治病,沒病過癮,因為現在的音樂治療所採用的音樂大多是 New Age 音樂。

最後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的 New Age 音樂。目前可以提及的可能就是朱哲琴與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訓田 和已經故去的郭英男。郭英男( Difang-Duana , 1921.3.21 ~ 2002.3.29 ),是台灣阿美族馬蘭社部落的原住民, 17 歲便破格成為部落領唱, 1988 年前赴法國, 1999 年再赴日本,都在當地造成了轟動。 1993 年 Enigma 引用「老人飲酒歌」創作的「 Return To Innocence 」 Deep Forest 的一名成員 Dan Lacksman 也與郭老合作,製作了《生命之環 Circle Of Life 》與《跨過黃土地 Across The Yellow Earth 》兩張專輯。

朱哲琴( Dadawa )與何訓田這對黃金搭檔是享譽全球的中國新世紀音樂家。 1995 年的《阿姐鼓 Sister Drum 》是朱哲琴事業的轉折, 1997 年《央金瑪 Voices From The Sky 》的再次成功,「 Dadawa 」被譽為「中國的恩雅」,更成為中國 New Age 的代表人物。

目前的中國 New Age 音樂還處於一個起步階段,最近幾年我們常聽到的「新民樂」特別是已經走紅的「女子十二樂坊」,標志著大陸新世紀音樂商業化營運的道路的開始。誠然,女子十二樂坊的商業包裝有些過度,做秀味道太濃,音樂本身反而乏善可陳,但是這畢竟是中國新世紀邁出的重要第一步。他們在國內外受歡迎的程度也成功證明了 New Age 在中國的市場潛力很大,也讓我們對中國新世紀音樂的明天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閱讀全文

與世界大音樂家與名曲是誰編譯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鎖定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375
場景檢測演算法 瀏覽:607
解壓手機軟體觸屏 瀏覽:338
方舟pv怎麼轉伺服器 瀏覽:99
數據挖掘中誤差值演算法函數 瀏覽:118
php開發套件 瀏覽:190
伺服器的spi板是什麼 瀏覽:896
解壓縮全能王中文密碼是什麼 瀏覽:80
javaftp伺服器上傳文件 瀏覽:103
演算法設計中文版pdf 瀏覽:81
視頻壓縮形式怎麼改 瀏覽:368
perl程序員 瀏覽:789
電子表格對比命令 瀏覽:610
php循環輸出數組內容 瀏覽:750
電腦加密能不能強制關掉 瀏覽:616
趣味單人解壓桌游 瀏覽:212
oppo手機谷歌伺服器無法核實什麼 瀏覽:320
軟體怎麼加密華為 瀏覽:222
掃地機怎麼安裝app 瀏覽:319
考研結合特徵值計演算法 瀏覽: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