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打算盤的口訣
打算盤加法口訣:
一上一,二上二,三上三,四上四,五上五,六上六,七上七,八上八,九上九。
一下五去四(4+1),二下五去三(3+2,4+2),三下五去二(2+3,3+3,4+3),四下五去一(1+4,2+4,3+4,4+4)。
一去九進一(9+1),二去八進一(8、9+2),三去七進一(7、8、9、+3),四去六進一(6、7、8、9+4),五去五進一(5、6、7、8、9+5),六去四進一(4+6,9+6),七去三進一(3+7,4+7,8+7,9+7),八去二進一(2+8,3=8,4+8),九去一進一(1+9,2+9,3+9,4+9)。
六上一去五進一(5、6、7、8+6),七上二去五進一(5、6、7+7),八上三去五進一(5、6+8),九上四去五進一(5+9)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 簡便的計算工具。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Ⅱ 五珠算盤怎麼用,計演算法決是什麼
1、五珠算盤的使用:
下4珠每個代表1,上1珠代表5,從左到右依次為,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大拇指往上撥,食指往下撥,依據法則進行運算。
2、計算口訣(法則):
(1)加法口訣:
不進位的加進位的加
直加滿五加進十加破五進十加
加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
加二: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
加三: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進一
加四:四上四,四下五去一,四去六進一
加五:五上五,五去五進一
加六:六上六,六去四進一,六上一去五進一
加七:七上七,七去三進一,七上二去五進一
加八:八上八,八去二進一,八上三去五進一
加九:九上九,九去一進一,九上四去五進一
(2)減法口訣:
不退位的減退位的減
直減破五減退位減退十補五的減
減一:一下一,一上四去五,一退一還九
減二:二下二,二上三去五,二退一還八
減三:三下三,三上二去五,三退一還七
減四:四下四,四上一去五,四退一還六
減五:五下五,五退一還五
減六:六下六,六退一還四,六退一還五去一
減七:七下七,七退一還三,七退一還五去二
減八:八下八,八退一還二,八退一還五去三
減九:九下九,九退一還一,九退一還五去四
(3)乘法口訣:
在春秋戰國時已在籌算中得到應用;
歸除口訣,首見楊輝《乘除通變算寶》[1274],
朱世傑《算學啟蒙》[1299]所載九歸口訣已與現代基本相同。
有了四則口訣,珠算的演算法就形成一個體系,長期沿用下來。
(4)除法口訣:
珠算除法有歸除法和商除法兩種.
歸除法用口訣進行計算,有九歸口訣,退商口訣和商九口訣.
九歸口訣共61句:
一歸(用1除):逢一進一,逢二進二,逢三進三,逢四進四,逢五進五,逢六進六,逢七進七,逢八進八,逢九進九.
二歸(用2除):逢二進一,逢四進二,逢六進三,逢八進四,二一添作五.
三歸(用3除):逢三進一,逢六進二,逢九進三,三一三餘一,三二六餘二.
四歸(用4除):逢四進一,逢八進二,四二添作五,四一二餘二,四三七餘二.
五歸(用5除):逢五進一,五一倍作二,五二倍作四,五三倍作六,五四倍作八.
六歸(用6除):逢六進一,逢十二進二,六三添作五,六一下加四,六二三餘二,六四六餘四,六五八餘二.
七歸(用7除):逢七進一,逢十四進二,七一下加三,七二下加六,七三四餘二,七四五餘五,七五七餘一,七六八餘四.
八歸(用8除):逢八進一,八四添作五,八一下加二,八二下加四,八三下加六,八五六餘二,八六七餘四,八七八餘六.
九歸(用9除):逢九進一,九一下加一,九二下加二,九三下加三,九四下加四,九五下加五,九六下加六,九七下加七,九八下加八。
(5)開乘方:
珠算乘方可以直接乘,也可以根據公式,高次方若冪是質素,就只有直接乘,若可以分解因式,則可分解因式再來算。
珠算開平方,一般有半九九開平方法,積差開平方法,公式開平方法,增乘開平方法。
開三次方,有三倍根開立方法,過大商開立方法。
開五次方,有多種,常見的有增乘開五次方。
開高次方一般很少在珠算上用。
(2)算盤游戲演算法擴展閱讀:
1、算盤計算相關術語:
(1)空檔:某一檔的上、下都離梁的時候,叫做空檔。空檔表示這一檔沒有記數,或者表示0。
(2)空盤:算盤的各檔都是空檔是,表示全盤沒有記數,叫做空盤。
(3)內珠:靠梁記數的算珠,叫做內珠。
(4)外珠:離梁不記數的算珠,叫做外珠。
(5)撥上:是指將下珠撥靠梁。
(6)撥下:是指將上珠撥靠梁。
(7)撥去:是指將上珠或下珠撥離梁。
(8)本檔:是指正要撥珠記數的這一檔。
(9)前檔:是指本檔的前一檔,也叫左一檔(位)。
(10)後檔:是指本檔的後一檔,也叫右一檔(位)。
(11)漂珠:撥珠時用力過輕,不靠梁不著框,浮漂在檔中間的算珠。
(12)帶珠:撥珠時,把本檔或鄰檔不應撥入或撥去的算珠帶入或帶出叫帶珠。
(13)實珠:靠梁表示正數的算珠。
(14)虛珠:也叫負珠,是指算珠撥到既不靠梁又不靠框,表示負數的懸珠。
(15)置數:也教布數,按照計算的要求,把數字撥入算盤,為計算作準備。
(16)檔位:也叫檔次,是指檔的位次。
(17)錯檔:也叫錯位,是指運算過程中未將算珠撥入應撥的檔位。
(18)進位:是指本檔加上一個數後,大於或等於10,須向前位加1,叫做進位。
(19)退位:是指在本檔減去一個數時本檔不夠,許向前面一位減1,叫做退位。
(20)首位:也叫最高位,是指一個多位數的第一個非零數字為首位。如3284中的3,0.0726中的7。
2、算盤的收藏價值:
(1)高檔材質的算盤值得收藏。據國家文化藝術品網介紹,按算珠和邊框材料,算盤可分為金、銀、銅、鐵、玉、竹、木、象牙、水晶、大理石等;按立柱材料,包括鐵、木、銀、銅、鋁、竹等。算盤材質越好,收藏價值越高,升值潛力自然就強。舉例來說,普通木質算盤的身價低於象牙算盤,而貴金屬製成的算盤,價值就更高了。
另外,算盤上的立柱,即俗稱的「檔」,也有高低之分。算盤的價值還可以通過做工和品相來衡量。
(2)上乘木質算盤升值前景好。國家文化藝術品網訊,如果收藏木質算盤,紫檀、紅木、花梨木的藏品為上乘。上乘木質的算盤不會上油漆,因為木質好的算盤更注重原色,經過歲月的洗禮,好的木頭會越用越亮,算珠也會越來越光滑。只有一般材質的木算盤,才會塗上厚重的油漆以遮蓋木質的平庸。
梨木、松木、沉香木、柏木屬於中等材質,雜木則屬於低檔材質。
(3)異形算盤身價逐漸走高。圓形、扇形、拱形、筒形、寶塔等造型奇特的算盤,因為工藝考究、妙趣橫生,是收藏家追捧和尋覓的對象。
由於算盤的檔數通常都是奇數檔,例如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等,帶有賞玩性質的偶數檔算盤的身價就比奇數檔的高。而小巧玲瓏的袖珍算盤以及21檔以上的大型算盤,無疑豐富了算盤的文化內涵,也值得收藏。
Ⅲ 兒童算盤的用法,算盤的用法圖解
近日,整理舊物件,一把算盤映入了我的眼簾。打量那把算盤,那是一把長39厘米,寬9.5厘米,木框、木桿,黑色塑料珠組成,且上珠是1粒,下珠是4粒,共17檔新改進後的算盤。從購買時間1991年3月6日來看,距今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之所以知道購買時間,是因為那把算盤的框架內側有我親筆寫下的記錄文字,要不然哪裡記得起購買時間呀。
使用過的最後一把算盤
可以說,這把算盤是我工作生涯中最後一把使用過的算盤了,其意義自然非同一般。
標准算盤
其實,我與算盤打交道還是在的時候,那時候,數學課本上有專門的珠算課程,那學期開學不久,老師就讓我們每人准備一個算盤以便學習,於是給我買了一把木框木珠子的簡易算盤,當時是上面2粒珠子,下面5粒珠子的標准算盤,上珠算課時,我們就帶到學校里去。老師教學用的則是一把很大的算盤,用一根繩子系住算盤的兩頭,然後掛在黑板上面的釘子上,讓我們學生看得清清楚楚。我們發現,老師的算盤與我們的不同,它串起珠子的桿子是帶毛頭的,老師說這樣便於珠子的固定,否則垂直掛著珠子就難以固定,無法開展教學,因此,珠子的上下移動必須要用力才行。上珠算課的前幾節,老師先是讓我們背加減法的珠算口訣,加法是什麼一上一、二上二……六上一去五進一等等,減法是什麼一去一、二去二……四上一去五、二上三去五等等,開始只是死記硬背,也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直到後來老師的分析講解加實際操作示範,才懂得了口訣的含義,也學會了具體的。加加減減,,學學練練,幾堂課下來,居然喜歡上了珠算,發現用算盤來計算真是很方便啊,不得不佩服我國古代勞動的偉大創造。後來,放學回家,我們還用算盤玩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為生活添了彩,為此,我對算盤更感興趣了。
中國珠算博物館品
中國珠算博物館品
珠算的雛形
據有關資料記載,算盤是我們祖先最早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人們往往把它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發明相提並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後來進化成算盤,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數學家徐岳《數術紀遺》載:「珠算控帶四時,三才。」北周甄鸞注雲:「刻板為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漢代即有算盤,但形制與現今不同。不過,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則與現代相同,又據徐岳說,他的老師劉洪曾問學於先生,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其中一種就是珠算,可見最遲在東漢已經出現算盤。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算盤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元代學者劉因(1249—1293)撰寫的《靜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選》無名氏《龐誤放來生債》里也提到算盤,劇中有這樣:「閑著手,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公元1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公元1450年,吳敬在《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里,對算盤的用法記述較為詳細。宋代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算盤,巨幅畫作中居然有它的一席之地,足可以反映出算盤是當時商賈手中不能缺少的工具。可見,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了。算盤的形狀,呈長方形,四周由木條為框,內有軸心,俗稱「檔」,檔的上端中間用一根橫梁隔開,上端有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端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運算時後撥珠子運算,謂之珠算。由於算盤的功能是計算買賣、賬務使用的,人們總結出許多運算口訣,使之計算的速度更快,便有了四則運算的口訣。2013年12月4日,教科文正式審核批准,中國珠算列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珠算等級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以後,我竟然與算盤有緣,與算盤同行,為工作添力。剛開始在基層工作的幾年,時計算收款的金額要用算盤,當然是上檔2粒珠子下檔5粒珠子的老式算盤。後來調到會計崗位後統計數據時更要用算盤,此時的算盤已經經過改進,出現了上檔1粒珠子,下檔4粒珠子的算盤,看起來精巧,使用起來似乎更方便。盡管那時已經有了電子計算器,但是比較起來還是算盤好用,特別是加減法還是算盤計算的速度快。為了提升使用算盤計算的精度和速度,1989年我參加系統的業務知識培訓,勤奮練習,算珠碰撞的噼里啪啦聲常常響徹大樓,我的珠算計算技巧得到提高。一個仲春的下午,我參加了蘇州市珠算協會的珠算等級考試,一番努力沒有白費,順利了珠算普通5級。回到工作崗位後,我繼續努力練習,苦練珠算本領,不久又通過考試了珠算普通4級。這在當時的同事中,已經算中上水平了,因為大部分人只是普通5級的水平,據說達到5級就可以當會計了。當然,要升至更高的級別,是非常困難的,不僅要腦子靈活,手也要靈巧,要速度快、正確率高。4級的標準是要求20分鍾內完成10道15個數相加減(其中加減數中更大的是6位數)的加減法題目,加上各10道乘除法(更大被除數6位,除數3位,更數4位數)的題目,且要求加減法題目、乘法題目、除法題目每項正確率達到80%。級別越高,要求自然越高。通過了4級的我心裡已經滿足了,因為這樣的水平足以滿足工作需要了,於是就沒有再努力追求更高的級別。當時,我最佩服的是我的一位事,她居然可以雙手同時算盤珠進行計算,無怪乎她拿到了珠算能手一級,別說在全系統,就是整個吳江也沒有多少的。
電腦excel表格計算
1992年8月,我從計會崗位調到了秘書崗位,後來又到了人事、等崗位。再加上進入新世紀後,電腦逐步普及,許多計算的東西只要輸入電腦,任何你要求的結果都能既快又准地幫你搞定,從此,算盤逐漸淡出了我的視野、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珠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想,算盤中蘊含的古代中國勞動的智慧還是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那就是我們做人要像算盤的外觀一樣,規規矩矩,方方正正;要像算盤珠子一樣,服從撥動、調遣,能進能退,能上能下,從不計較自己的得失,不計較位置的高低,但求數據准確無誤。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不少使用的語言與算盤有關,如用「打如意算盤」表示想做不可能辦到的事,用「精打細算」表示會當家理財,用「鐵算盤」形容辦事能嚴守規章,鐵面無私,用「肚子里打算盤」形容有心計等等。這些生活語言既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想到這些,想到我與算盤相處的那段日子,我毫不猶豫地將那把曾經與我相處多年、使用多年的最後的算盤收了起來,這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 :嚴宏耕
責任編輯:沈瑤、朱宇婷
技術編輯:吳英
圖片 :嚴宏耕、館及 絡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 歸原 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 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 。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1、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2、註明姓名和 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 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文中,請單獨發送。
3、如之一次投稿,文末請附 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 可自行處置(同一 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給你一個 ,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你!
以上就是與兒童算盤的用關內容,是關於算盤的分享。看完算盤的用法圖解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Ⅳ 算盤怎麼算
轉載:我國傳統算盤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五升十進制」,即每一檔「滿5」時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便向前一檔「進1」。依此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為什麼我國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珠呢?
原因之一我國古代計算重量時採用的是「16兩制」即一斤等於十六兩。我們現在常說某兩個人半斤八兩,這是指他們彼此一樣,不相上下。但是半斤是半斤,八兩是八兩,怎麼會相等呢?原來,我國古代重量單位制中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就等於八兩了。上二下五珠,每一檔可計算到「15」,這樣「滿16」就向前一檔進一,所以我國傳統的上二下五珠算盤是為適應十六進制而形成的。
原因之二是古代乘法採用「留頭乘」,上一珠不夠用,必須要上二珠,到目前止一些老財會人員受了長期習慣影響,仍喜愛使用上二下五珠算盤,但目前國內外使用的均是上一下四珠算盤。
Ⅳ 打算盤的口訣是什麼
加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
加二: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
加三: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進一
加四:四上四,四下五去一,四去六進一
加五:五上五,五去五進一
加六:六上六,六去四進一,六上一去五進一
加七:七上七,七去三進一,七上二去五進一
加八:八上八,八去二進一,八上三去五進一
加九:九上九,九去一進一,九上四去五進一
Ⅵ 傳統的算盤是怎麼操作的
算盤
算盤(abacus)
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
現存的算盤形狀不一、材質各異。一般的算盤多為木製(或塑料製品),算盤由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中有一道橫梁把珠統分為上下兩部分,算珠內貫直柱,俗稱「檔」,一般為9檔、11檔或15檔。檔中橫以梁,樑上2珠(財會用為1珠,每珠為5;梁下5珠(財會用為4珠),每珠為1。用算盤計算稱珠算,珠算有對應四則運算的相應法則,統稱珠演算法則。相對一般運算來看,熟練的珠算不遜於計算器,尤其在加減法方面。用時,可依口廖,上下撥動算珠,進行計算。珠算計算簡便迅捷,為我國商店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
算盤的起源與普及
算盤是由早在春秋時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籌算逐漸演變而來的。珠算最早見於文獻的當推東漢《數術記遺》一書,可見漢代已出現用珠子計算的珠算方法及理論。算盤名稱之見於算書者以宋代《謝察微算經》為最早,可以確定至遲在宋代,有橫梁的穿檔的大珠算盤已經出現。至元代,算盤的使用已十分流行。宋元之間的劉因就寫有《算盤》詩。明代記載更多,如《瀛涯勝覽》、《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諸書都有關於算盤的記載。明初時,中國算盤流傳到日本,其後又流傳到俄國,又從俄國傳至西歐各國,對近代文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5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算盤材料有木、竹、銅、鐵、玉、景泰藍、象牙、骨等等。小的可以藏入口袋,大的要人抬。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當普及,並且出版了不少有關珠算的書籍,其中流傳至今,影響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演算法統宗》 (1592)。
《演算法統宗》是一部以珠算應用為主的算書。全書共17卷,有595個應用題,多數問題摘自其他算書,但所有計算都改用珠算。書中載有算盤圖式和珠算口訣,並舉例說明如何按口訣在算盤上演算。其中開平方和開立方的珠演算法是程大位首先提出來的。書末附錄「算經源流」記載了宋元以來的51種數學書名,其中大部分已失傳,這個附錄便成了寶貴的數學史料。
算盤的種類
值得注意的是,算盤一詞並不專指中國算盤。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許多文明古國都有過各自的算盤。古今中外的各式算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沙盤類,算板類,穿珠算盤類。
①沙盤是在桌面、石板等平板上,鋪上細沙,人們用木棍等在細沙上寫字、畫圖和計算。②後來逐漸不鋪沙子,而是在板上刻上若干平行的線紋,上面放置小石子(稱為「運算元」)來記數和計算,這就是算板。19世紀中葉在希臘薩拉米斯發現的一塊1米多長的大理石算板,就是古希臘算板,現存在雅典博物館中。算板一直是歐洲中世紀的重要計算工具,不過形式上差異很大,線紋有直有橫,運算元有圓有扁,有時又造成圓錐形(類似現在的跳棋子),上面還標有數碼。③穿珠算盤指中國算盤、日本算盤和俄羅斯算盤。日本算盤叫「十露盤」,和中國算盤不同的地方是算珠的縱截面不是扁圓形而是菱形,尺寸較小而檔數較多。俄羅斯算盤有若干弧形木條,橫鑲在木框內,每條穿著10顆算珠。在世界各種古算盤中,中國的算盤是最先進的珠算工具。
黃帝時代有沒有算帳先生,或者說,有沒有能打會算的「會計」?當今人不得知曉。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賬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這十個字母的寫法:|、‖、�、×、�、�、�、�、夕、十。比如三斤八兩的寫法「��」二斗四升寫法是「‖×」十八丈布寫法「十�」;三尺四寸木材寫法「�×」。
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 ,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物質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有一次,狩獵能手於則,交回7隻山羊,保管獵物的石頭只承認交回1隻,於則一查實物,正好還是7隻。為啥只記1隻呢?原來石頭把七聽成1,在草繩上只打了一個結。又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短少了3張。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
有一天,黃帝宮里的隸首上山采野果,發現一樹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樹邊摘邊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覺得口流酸水,肚內發脹,再沒敢多吃,跳下樹來,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發現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個一個從地上揀起來,一數個,正好20個。他想:這十個桃核好比10張虎皮,另十個好比10隻山羊皮。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就發給他們多少山桃核。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帳。隸首回到黃帝宮里,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里的一切財物帳目。隸首擔任了黃帝宮里總「會計」後,他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帳。誰料,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帳目全混亂了。為這事隸首氣的直跺腳。最後,他終於想出一種辦法。他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里。這下記帳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由於隸首一時高興沒有嚴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來一群玩童,一見隸首家放著很多盤盤,里邊放著不同顏色的美麗石片,孩子們覺得好奇,你爭我看一不小心,盤子掉地打碎,石頭片全散了。隸首的帳目又亂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個個往回拾。隸首妻子花女走過來,用指頭把隸首頭一指說:「好笨蛋哩!你給石片上穿一個眼,用繩子串起來多保險!」聰明人就怕人點竅。隸首頓時茅塞大開,他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 十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隸首自己也經常心中有 數。從此,宮里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帳目。隸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尋孩子,發現滿山遍野成熟紅歐粟子。每株上邊只結十顆,全部鮮紅色的,非常好看。他順手摺了幾枝,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紅歐粟子作算帳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過去已經失敗過。隸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沒主意了。這時,岐伯、風後、力牧三個人上山采草葯,發現隸首手裡幾串紅歐粟子。人坐在地上發呆。風後問隸首在想什麼?隸首扭頭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趕忙站起來,把剛才記帳,算帳的想法告訴了三位老臣。風後是指南車創始人之一。他聽了隸首的想法,接過隸首的話說:「我看今後記帳,算帳不再用那麼多的石片。只用100個石片,就可頂十萬八千數。」隸首忙問:「怎麼個頂法?」風後叫隸首把紅歐粟全摘下來,又折回下十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顆,一連穿了十串,一並插在地上。風後說:「比如,今天獵隊交回5隻鹿,你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顆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顆。」隸首說:「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顆,已經推上去5顆,再要往上推6個,那就沒有紅歐粟子可推了。」風後說:「我問你,5個加6個是多少?」隸首說:「當然是11個!」風後說:「對呀!你就該向前進一位。從顆數上看,只有兩個。實際上是11個數。再有,如果獵隊交回九隻鹿,那你怎麼記算?再進一位;9個加11個是多少?當然是20個。從竹棒上的顆數看;只有兩顆紅歐粟子,實際上頂20個數。就是說,每夠十個數,每夠100個數,都要向前進一位。比如,再有獵隊交回80隻鹿,那麼怎麼記演算法?20加80,整100數,再進位,竹棒子顆數就成為一個紅歐粟子。實際上它頂100個數。」隸首又問:「進位後,怎麼能記得下!」力牧接著說:「這好辦,進位後,應劃個記號。比如,十個數後邊劃個圈(10);100個數後邊劃兩個圈(100);1000個數後邊劃三個圈(1000);10000個數後邊劃四個圈(10000)。這就叫個、十、百、千、萬。隸首明白了進位道理後,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從此,記數、算帳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前身,5000年前就這樣誕生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特別是民間,當初認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規程,人人都會應用。
所以,算盤在古老中國民間很快廣泛流傳和被應用。
Ⅶ 算盤怎麼打,口訣是什麼
一、加法口訣表
直加 滿五加 進十加 破五進十加
一 一上一 一下五去四 一去九進一
二 二上二 二下五去三 二去八進一
三 三上三 三下五去二 三去七進一
四 四上四 四下五去一 四去六進一
五 五上五 五去五進一
六 六上六 六去四進一 六上一去五進一
七 七上七 七去三進一 七上二去五進一
八 八上八 八去二進一 八上三去五進一
九 九上九 九去一進一 九上四去五進一
二、減法口訣表
不退位的減 退位的減
直減 破五減 退位減 退十補五的減
一 一下一 一上四去五 一退一還九
二 二下二 二上三去五 二退一還八
三 三下三 三上二去五 三退一還七
四 四下四 四上一去五 四退一還六
五 五下五 五退一還五
六 六下六 六退一還四 六退一還五去一
七 七下七 七退一還三 七退一還五去二
八 八下八 八退一還二 八退一還五去三
九 九下九 九退一還一 九退一還五去四
這些你都看不明白還好意思要什麼乘法和除法?
而且既然提問了 回答了 別人總是付出了
怎麼最後還成了我的錯了呢?
哎……
Ⅷ 算盤演算法一去七進四退二得數是多少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0-11-21
Ⅸ 打算盤的方法,手法和口訣
打算盤是需要口訣的:
1、加法口訣表:不進位的加進位的加,直加滿五加進十加破五進十加。加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加二: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加三: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進一。
2、珠算術語:
(1)術語一:
空檔:某一檔的上、下都離梁的時候,叫做空檔。空檔表示這一檔沒有記數,或者表示0。
空盤:算盤的各檔都是空檔時,表示全盤沒有記數,叫做空盤。
內珠:靠梁記數的算珠,叫做內珠。
外珠:離梁不記數的算珠,叫做外珠。
撥上:是指將下珠撥靠梁。
撥下:是指將上珠撥靠梁。
撥去:是指將上珠或下珠撥離梁。
本檔:是指正要撥珠記數的這一檔。
前檔:是指本檔的前一檔,也叫左一檔(位)。
後檔:是指本檔的後一檔,也叫右一檔(位)。
(2)術語二:
漂珠:撥珠時用力過輕,不靠梁不著框,浮漂在檔中間的算珠。
帶珠:撥珠時,把本檔或鄰檔不應撥入或撥去的算珠帶入或帶出叫帶珠。
實珠:靠梁表示正數的算珠。
虛珠:也叫負珠,是指算珠撥到既不靠梁又不靠框,表示負數的懸珠。
置數:也叫布數,按照計算的要求,把數字撥入算盤,為計算作準備。
檔位:也叫檔次,是指檔的位次。
錯檔:也叫錯位,是指運算過程中未將算珠撥入應撥的檔位。
隔檔:也叫隔位,是指本數位左右空一檔的第二檔(位)。如隔位乘法中兩數相乘,積的個位打在被乘數的右兩位上;隔位除法中隔位商幾,指的是被除數首位的左兩位。
進位:是指本檔加上一個數後,大於或等於10,須向前位加1,叫做進位。
(3)術語三:
退位:是指在本檔減去一個數時本檔不夠,許向前面一位減1,叫做退位。
首位:也叫最高位,是指一個多位數的第一個非零數字為首位。如3284中的3,0.0726中的7。
末位:也叫最低位,是指一個多位數的最後一個數字。如3275中的5,120中的0,481.29
中的9。
次位:實質一個多位數的第二個數字。如3865中的8,0.4178中的1。
實數:古算書中通稱被乘數和被除數為實數,簡稱實。
法數:古算書中通稱乘數和除數為法數,簡稱法。
乘加:是指被乘數每位乘以乘數各位,在算盤上一邊乘一邊加積數。
乘減:也叫減積,是指每位商數同除數相乘,乘積在被除數里減去。
除首:是指除數的最高位數。
積首:是指積數的首位數。
(4)術語四:
商首:是指商數的首位數。
估商:在除法中,需求得每一個商數,就要用心算,估出被除數是除數的幾倍,這種心算過程叫做估商。
試商:也叫初商,是指在估商時初步求得偏大或偏小的商數,叫做試商。
置商:也叫立商,是指把試商撥入算盤。
調商:置商後,經乘減證明,試商不正確,需要調整初商。
確商:置商後,經乘減證明,試商不大也不小。
除盡:是指被除數除以除數,除到某一位,剛好無余數,叫做除盡。
除不盡:是指整除出現無窮循環或不循環小數時,不能除盡的除算。如:1÷3=0.333……;1÷7=0.142857142857……。
(5)術語五:
余數:不能整除的除法,在商數求到各位或預定的某數位時,被除數中減剩的數叫做余數。在運算過程中,往往被除數郊區每次商與除數的乘積都有剩餘的數,通常也叫做余數。
退商:初商過大,把它改小叫「退商」。
補商:初商過小,把它改大叫「補商」。
假商:在除法運算中,為了計算便捷,先確立一個商,再經過調整取得確商。先確立的商,叫做假商。
清盤:撥去各檔靠梁的算珠,使全盤成為空盤,叫做清盤。
全盤練習:算盤所有檔上,或大部分檔上作撥珠練習,以及按基本運演算法則進行全面練習,叫做全盤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