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閏月怎麼算 如何算出閏幾月
導讀:閏月是農歷月份里最出現的日歷,出現的時機是有跡可循的,所以想知道閏月何時出現,可以用一定方法來計算,那麼閏月怎麼算?如何算出閏幾月呢?以下是我帶來的閏月計算的方式,一起去看看吧。
閏月怎麼算
閏月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閏月特指農歷每2至3年增加的一個月。農歷以月球繞地球定歷法,農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比回歸年的365.2422日少10.88天,積以置閏。所以每三年要閏一個月,每五年閏兩個月,每十九年閏七個月。
如何算出閏幾月
閏月指的是陰歷中的一種現象,陰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歷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歷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二組: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300為一節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300為一中氣,一年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12節氣把一年分為12個節月,每個節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節氣是節月的起點;中氣是節日的中點。我國傳統歷法對於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不象一般歷法那樣採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強調逐年逐月的推算,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從事歷法的推算。
閏月分界是什麼意思
農歷以月亮為周期(陰歷),十二個月歷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歷(陽歷),年歷則是根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周期所編制。而月歷較年歷短,兩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而決定哪一個月做閏月,則依24節氣而定,農歷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驚蟄/春分等等,若某農歷月份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歷法便會把該月作為上個月的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歷七月之後正好有一個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置閏七月來調整誤差。
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5月21日,農歷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後,6月21日農歷五月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而當中這一個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因為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閏月有什麼特點
(1)閏五月是所有閏月月別當中最常見的閏月,閏四月、閏六月也是常見的閏月。
(2)閏七月出現的頻率僅次於閏四月、閏五月、閏六月,所以這稱為比較常見的閏月。
(3)閏二月、閏三月、閏八月這3個閏月出現的頻率僅次於閏七月,所以這3個閏月可稱為中等頻率的閏月。
(4)閏九月、閏十月出現的頻率僅次於閏二月、閏三月、閏八月,而且閏九月、閏十月出現的年份比較少,所以這2個閏月可稱為比較罕見的閏月。
(5)閏冬月出現的頻率僅次於閏九月、閏十月,所以這可稱為很罕見的閏月。
(6)閏正月、閏臘月這2個閏月不僅出現的頻率最低,而且閏正月初一可稱為閏春節,閏臘月最後一天可稱為閏除夕,所以這2個閏月可稱為特殊閏月。
B. 閏年閏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一、閏年有「公歷」和「農歷」之分 閏年在公歷和農歷中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討論的閏年,其實是公歷閏年。 公歷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 農歷有閏月的年份叫閏年。 公歷閏年與農歷閏年兩者並不重合,如1995年、2001年農歷是閏年,公歷並不是閏年;而2000年,公歷是閏年,農歷並不是閏年。這里有一個1982年—2042年的對照。
二、公歷閏年的判定 一般的常識是4年一閏,能被4整除的年即是閏年,其實這並不盡然。到底哪些年份是閏年?如何判斷閏年? 在公歷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歷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4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里並且固定在二月,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 閏年通常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4整除,即為閏年;但是,被4整除的年份卻不一定就是閏年,如1700年、1900年,就不是閏年。世紀交替的年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如公元2000年是閏年,而公元1000年、3000年不是。這里有一個閏年計算公式,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三、農歷閏月的推算 農歷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但現在習慣上也稱為閏年(因此易於和公歷閏年混淆)。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 農歷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歷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復同一個月,重復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歷閏年的規律是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閏月具體加到哪個月,依照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通常將只有一個節氣的月份(一般是小月)設置為閏月以進行彌補。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歷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農歷閏月涉及到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閏幾月則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
農歷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歷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歷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歷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歷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m/n=1/12 2/25 5/37 8/99 11/136 19/235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歷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歷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歷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歷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歷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歷和陰歷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以立春為始,排在單數位的就是節氣,排在偶數位的就是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9年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夏至,再隔一個月的初二才是下一個中氣大暑,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五月後面,所以叫閏五月。
C. 閏月怎麼算出來的,有什麼規律
閏月的計算方法: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
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m × 365.2422=n × 29.5306。
注意事項:
在公歷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我國傳統的農歷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306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公歷年少了11天。
如任由農歷和公歷天數相差下去,就會出現夏天過春節的情況,古人因此設置閏月,「十九年七閏」,即在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年,這就是閏月最開始的由來。
D. 閏月是怎麼算的 閏月的計算方法
導語:根據中國農歷的組成來看,農歷年其實是比地球的回歸年時間要短一些的,因此如果按照農歷1年12個月來算的話,只要過了十幾年的時間,春節就不在冬天而在夏天了。因此就設置了閏月。那麼閏月是怎麼算的?來看看閏月的計算方法吧。
閏月是怎麼算的
我國的漢歷是陰陽合歷,閏月指的是陰陽歷中為使歷年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增設的月和日,陰陽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陽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陽歷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十二個朔望月構成漢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與陽歷的一年相差11天、
這樣,如果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陽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而如果改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故而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農歷季節)。
閏月的計算方法
那麼怎麼看農歷閏哪個月?這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農歷以月亮為周期(陰歷),十二個月歷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歷(陽歷),年歷則是根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周期所編制。而月歷較年歷短,兩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
而決定那一個月做閏月,則依24節氣而定,農歷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驚蟄/春分等等,若某農歷月份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歷法便會把該月作為上個月的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歷七月之後正好有一個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置閏七月來調整誤差。
閏月的習俗
1、送父母「閏月鞋」
「閏月鞋,閏月穿,閏月老人活一千。」部分地區民俗中,逢閏年閏月,孩子要給父母買雙鞋,以報哺育之恩,祈求父母身體健康、平安。有的地區則是逢閏月年,出嫁的女兒要給母親買鞋。
2、回娘家吃「閏月飯」
「閏月飯」也叫「六親飯」,每逢閏年閏月,娘家把已經出嫁的女兒請回家中相聚就餐。父母在世時,由父母請;父母不在世的,則由兄弟請。
3、娘家送女兒雨傘、蕉扇
我國有些地方,娘家還會在閏月送女兒送雨傘、蕉扇。寓意娘家是女兒的保護傘,祝福女兒早生貴子,為夫家招財,財丁兩旺。
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E. 閏月怎麼算出來的,有什麼規律
閏月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閏月特指農歷每2至3年增加的一個月。農歷以月球繞地球定歷法,農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比回歸年的365.2422日少10.88天,積以置閏。所以每三年要閏一個月,每五年閏兩個月,每十九年閏七個月。以下是兩種計算方法:
1、以月相定日序
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麼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2、以中氣定月序
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
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
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歷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歷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
閏月的產生
閏月指的是陰陽歷中的一種現象。陰陽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與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
陰陽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陽歷的月份沒有季節的意義,這樣12個朔望月構成漢歷年,長度為354.3672日,比回歸年365.2422日少了10.88天,也就是每個月少了0.91天。
這樣一年就相差11天只需要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會同季節發生倒置,比如某年新年本來是應該在冬季度過,而季節發生倒置之後,新年卻要在夏天度過了,而使用這樣這樣的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到了閏月的辦法。
F. 閏月怎麼算
小學的數學老師就曾告訴我們閏年是什麼。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了解到每四年就有一個閏年。如果當年的年數除以四能夠整除的話,就代表是閏年。但是閏月就有很多人不了解,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閏月如何計算。G. 閏月怎麼計算
H. 閏月是怎樣算的多少年一閏
閏月,陰歷以月球繞地球定歷法,每年和回歸年的365日5時48分46秒相差約10日21時,積以置閏,所以每三年要閏一個月,每五年閏兩個月,每十九年閏七個月。這樣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稱為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
每相隔四年會出現一次一閏。用當年的年份除以4,能夠除盡沒有餘數的年份就是閏年,有餘數的就是平年。
拓展資料:
閏月(Leap Month),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漢歷(民間亦稱農歷)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漢歷年的矛盾,防止漢歷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每2至3年置1閏,古代曾採用19年置7閏的閏周,到唐代的《麟德歷》時廢除了固定閏周,採用無節令月置閏,因此是該閏時置閏)。有時,閏月也指公歷的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即公歷閏年的2月)。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漢武帝發現之前的此前的顓頊歷,以建亥為歲首(即農歷十月)已不適用,隨任命司馬遷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歷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復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頒布新歷《太初歷》。
《太初歷》改以正月為一歲之首(秦歷以十月為一歲之始),一月的日數為29.53天,一歲一年的日數是354.36天,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也是中國歷法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改革。
I. 閏月怎麼算出來的有什麼規律
閏月的計算方法: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
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m × 365.2422=n × 29.5306。
陰歷和陽歷的來歷:
1、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
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漢歷"、"舊歷"等。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雖然,陰歷、農歷都俗稱漢歷、舊歷,不過陰歷和農歷(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2、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現代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J. 閏月怎麼算出來的,有什麼規律
閏月都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的時間來計算的,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是365天五十二小時48分48秒,黃歷上設定的一年時間是365天,去掉365天,餘下的這些時間累積成一個月的就叫暈暈堆積到幾月就閏幾月。這個黃歷上面都會有顯示的,另外也有閏年就是多出的366天,去掉這一個月的潤月,剩下的時間累積成一天的就叫閏年。
閏月的規律:地球繞日一周,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354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11日,積至三年,餘33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25日或26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每十九年須置七閏。
閏年和閏月
在農歷上,有閏年和閏月,但是一般情況下很多人都把閏年跟閏月混為一談,雖然它們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在意思上確實千差萬別,閏年我們好理解,正常情況下是:「每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但是閏月卻完全不是如此。
要先了解閏月,那就必須要知道一年裡的24節氣,24節氣里又分為節氣和中氣,有閏月是因為要把這12個中氣控制在每一個月份之內,因為每個中期必須要落在指定的月份之內,如果這個月都快過去了而中氣還沒來到,那就需要再加上一個月等一等這個中氣,這也就是閏月的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