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空氣污染擴散氣象條件計算方法
計算:大氣污染物擴散模式是模擬大氣污染物的輸送、擴散、遷移過程,預測在不同污染源條件、氣象條件及下墊面條件下某污染物濃度時空分布的數學模型,是低層大氣中污染物遷移和擴散規律的、簡單化的數學描述。
空氣的水平運動稱為風。風對大氣污染物的輸送擴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風對大氣污染物起整體輸送作用;風對大氣污染物有沖淡稀釋作用;在大氣邊界層,風切變還影響湍流強度及性質,對擴散產生間接作用;其他氣象因子(如大氣穩定度等)都是通過風及湍流間接影響空氣污染的。
影響因子
影響大氣擴散的氣象因子有:風向、風速、氣溫、大氣溫定、逆溫層等。
(1)風向:大氣污染物是往下風向擴散的,因此盛行風向決定了大氣污染物影響的區域。
(2)風速:風速的大小主要影響污染物在下風向的輸送以及大氣的湍流強度;顯然,風速越大,則污染物的輸送速度越快,大氣湍流越強,越有利於大氣污染的擴散。
(3)氣溫:環境氣溫直接影響高架點源煙流的抬升高度,影響有效源高。
(4)大氣穩定:大氣穩定程度決定了大氣的垂直運動,直接影響著大氣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擴散。當大氣穩定度屬於不穩定類時,空氣容易發生垂直運動,有利於大氣污染物在垂直的擴散。
『貳』 氣候分類有那些標准、方法
氣候分類是將全球氣候按某種標准劃分為若干類型的過程。屬同一類型的氣候,其氣候要素均符合同一
規定的范圍。氣候分類方案因目的或學科而又不同的劃分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
①理論分類法(亦稱成因分類法)。其著眼點是根據形成氣候的因子來劃分,如以氣團為基礎的阿里索夫(蘇聯學者)發。
②實驗分類法(亦稱經驗分類法),如以植物分布為基礎的柯本分布法,有以低利為基礎的緯度反類法和以水分平衡(指降水量、蒸發量與滲流量三者平衡)為基礎的水分分類法。
全球氣候基本類型可分由赤道多雨氣候(又稱熱帶雨林氣候)、新風濕潤氣候(又稱副熱帶濕潤氣候或溫帶濕潤氣候)、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副極地大陸氣候和冰原氣候等。
將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按其主要特徵歸納成為若干類型。根據氣候的不同類型,按一定的指標將全球(或某一范圍)劃分為若干區域,稱為氣候區劃。氣候分類的方法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成因分類和經驗分類兩種。
成因分類也稱理論上的氣候分類。它著眼於古希臘的學者根據太陽高度角,以回歸線(南、北緯2327)和極圈(南、北緯6633)為基線,將全球劃成為熱帶、溫帶和寒帶。這是最早的成因氣候分類。1936~1949年..阿利索夫提出以盛行為主,以海陸位置為輔的氣候分類。他認為:氣團性質是在太陽輻射、特徵和海陸性質的特定條件下,熱量和水分等物理量經過交換和輸送等過程後的綜合結果,最能客觀地反映氣候狀況。他根據盛行氣團的季節分布狀況,將南北兩個半球各分成赤道帶、副赤道帶、熱帶、副熱帶、溫帶、副北極帶(副南極帶)和北極帶(南極帶)等七個氣候帶;又根據海陸位置的差異,將每個氣候帶分成若干不同的氣候型,如大陸型、海洋型、大陸東岸型和大陸西岸型等。
經驗分類或者稱為實驗氣候分類。它根據自然地理因素(如植物群落、土壤和水文等)的空間分布狀況,對照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徵以及它們的不同組合,將全球氣候歸納成為不同的類型。流傳廣泛的,就是這種分類法的典型。索恩思韋特氣候分類是經過實驗途徑得出的又一個典型。C.W.索恩思韋特長期從事氣候條件對植物生長影響的研究工作,他於1931年選擇不僅反映熱量高低,而且反映水分供應多寡狀況的可能蒸散為指標提出了氣候分類方案,並於1948和1955年兩度修改此方案。但由於他的分類繁雜,流行不廣,這個分類主要應用於生物學和農藝學。 成因分類和經驗分類所得出的結果是互相對應的。..布德科就以這種對應關系進行了氣候分類他從研究氣候形成的理論出發,於1948年制定出了自然植物景觀同熱量和水分這兩個主要氣候要素相對應的組合圖,即布德科氣候分類(見圖[氣候與植被關系示意圖])。圖上縱坐標以年輻射差額值(Q)表示熱量,橫坐標以乾燥指數[584-01]
表示水分狀況(P為年降水量,L為蒸發潛熱)。 除了以上兩種分類法之外,由於農業、工業、建築、交通運輸、能源供應、醫療保健和軍事等方面對氣候的需要不同,還可以制定各種應用氣候區劃的分類指標(見)。 氣候分類正隨著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斷地向前發展。
氣候分類法
根據各地氣候特徵,按其相似和差異情況,劃分成各種氣候類型。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熱量、水分、風力、風向,也有根據天氣型進行劃分的。氣候分類法很多。從最早的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一直到十九世紀以後的蘇潘、柯本、阿里索夫、斯查勒等都提出過氣候的分類法。我國氣候學專家竺可楨、塗長望、盧鋈等對我國氣候提出過分類法。氣候分類可供進行經濟規劃、特別是農業生產規劃時作參考。
柯本氣候分類法
德國氣候學家柯本以氣溫和降水兩個氣候要素為基礎,參照自然植被的分布,在1918年提出了把全球氣候分成:A.熱帶多雨帶,B.乾燥帶,C.暖溫帶,D.冷溫帶,E極地帶五個氣候型和若干個氣候副型,這種分類法稱為柯本分類法。在柯本分類中 A、 C、 D、 E帶為濕潤氣候,B為乾旱帶。柯本分類法的優點是系統分明,各氣候類型有明確的溫度或雨量的界限,便於應用。其缺點是只用年平均降水量與年平均溫度的經驗公式來計算乾燥指標,並以此來劃分乾燥帶的方法是不完善的。另外,柯本分類忽視了高地氣溫、降水的垂直變化與水平緯度地帶性的差異。也就是忽視了氣候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問題。
斯查勒氣候分類法
斯查勒認為天氣是氣候的基礎,而天氣的特徵、變化又受氣團鋒面、氣旋與反氣旋活動的影響,因此,他根據不同性質氣團的源地分布及鋒的位置,將全球氣候分成低緯度氣候帶、中緯度氣候帶和高緯度氣候帶。在這三個帶下又分成12個不同的氣候類型。斯查勒氣候分類法的優點是重視氣候的形成因素,因此有人認為是「極有效的動力氣候分類法。但其不足之處是對季風氣候不夠重視。
貝爾格氣候分類法
即蘇聯的地理學家貝爾格所制訂的氣候分類。蘇聯景觀學說的創始人Л.С.貝爾格是把地理景觀作為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第一個人。1925年他從地理觀點出發,將陸地分為兩類:低地和高地(海拔1000米以上)。對低地氣候,以自然景觀為主要標志,以月平均氣溫為指標,劃分出11種氣候型(帶)。以地理景觀帶作為氣候分類的基礎,提出氣候地理分類法。在山地氣候中除利用11種氣候型外,在雪線以上高山地區增加永凍氣候。
影響因素
指影響氣候狀態。決定各地氣候物理條件的因素。這種物理條件主要是指決定地球上各地位置的地理諸要素,如緯度、高度、海陸分布、相對海陸的位置、地形等等。此外,海流、穩定性的高、低氣壓的位置、盛行風也可作為氣候因素。氣候是常年變化的,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和物理條件,有時候也叫作氣候因素。在這時候,黃道傾斜,大氣的組成,地殼變動,水陸分布,海流等也構成氣候因素。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就是一個地區形成過程。
低緯度氣候
低緯度的氣候主要受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所控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赤道輻合帶、瓦克環流、信風、赤道西風、熱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全年地氣系統的輻射差額是入超的,因此氣溫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帶可分為5個氣候型,其中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型又可劃分為3個亞型。
赤道多雨氣候
分布於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內,寬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爾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與大洋洲間的從蘇門答臘島到伊里安島一帶。這里全年正午太陽高度都很大,因此長夏無冬,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一般小於3℃,日較差可達6~12℃。由於全年皆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風力微弱,以輻合上升氣流為主,多雷陣雨,因此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這與赤道輻合帶位置的變動有關。
熱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這里正當迎風海岸,全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8~25℃之間,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皆小。由於東風(信風)帶來濕熱的海洋氣團,所以除對流雨、熱帶氣旋雨外,還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較集中,無明顯變化。
熱帶干濕季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間。這里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小時,位於信風帶下,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是為乾季。當正午太陽高度較大時,赤道輻合帶移來,有潮濕的輻合上升氣流,是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個月為乾季。濕季中蒸散量小於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變率很大。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6~18℃以上,乾季之末,雨季之前,氣溫最高,是為熱季。
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緯度10°到回歸線附近的亞洲大陸東南部,如中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大部,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沿海等地。這里熱帶季風發達,一年中風向的季節變化明顯。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時,降水稀少。而當赤道氣團控制時,降水豐沛,又有大量的熱帶氣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較差在3~10℃左右,春秋極短。
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分布在副熱帶及信風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約以回歸線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緯度15°~25°間。因乾旱程度和氣候特徵不同,可分為熱帶乾旱氣候(5a)、熱帶(西岸)多霧乾旱氣候(5b)和熱帶半乾旱氣候(5c)三個亞型。5a,5c是熱帶大陸氣團的源地,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有極端最高氣溫。5a終年受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極少。5c位於5a的外緣,大半年時間受副熱帶高壓控制而乾燥少雨,在太陽高度大的季節,赤道低壓槽移來,有對流雨,因此出現一短暫的雨季。5b位於熱帶大陸西岸,有冷洋流經過,終年受海洋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影響,多霧而少雨,降水量極小,但氣溫較涼,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皆小。
中緯度氣候
這里是熱帶氣團和極地氣團相互角逐的地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極鋒、盛行西風、溫帶氣旋和反氣旋、副熱帶高壓和熱帶氣旋等。該地帶一年中輻射能收支差額的變化比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在15~18℃以下,有4~12個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間。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和降水的季節變化都很顯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大陸面積較大,受海陸的熱力對比和高聳龐大地形的影響,使得本帶氣候更加錯綜復雜。本帶共分8個氣候型。
副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分布在熱帶乾旱氣候向高緯度的一側,約在南北緯25°~35°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它是在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和信風帶背岸風的作用下形成的。因乾旱程度不同可分為乾旱6a與半乾旱6b兩亞型。 6a副熱帶乾旱氣候具有少雲、少雨、日照強和夏季氣溫特高等特徵。但涼季氣溫比5a型低,氣溫年較差較5a型大,達20℃以上。涼季有少量氣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於5a型。6b副熱帶半乾旱氣候位於6a區外緣。夏季氣溫比6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6a型稍多。
副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於副熱帶亞歐大陸東岸,約以30°N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這里是熱帶海洋氣團與極地大陸氣團交綏角逐的地帶,夏秋季節又受熱帶氣旋活動的影響,因此夏熱濕、冬溫干,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15℃左右,氣溫年較差約在15~25℃左右。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雨較集中,無明顯乾季。四季分明,無霜期長。 澳大利亞氣候分類圖
副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於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副熱帶東岸,約為南北緯20°~35°。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夏季受海洋高壓西緣流來的潮濕海洋氣團的控制。由於所處大陸面積小,未形成季風氣候。冬夏溫差比季風區小,降水的季節分配比季風區均勻。
副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氣候)
分布於副熱帶大陸西岸30°~40°之間的地帶。這里受副熱帶高壓季節移動的影響,在夏季正位於副高中心范圍之內或在其東緣,氣流是下沉的,因此乾燥少雨,日照強烈。冬季副高移向較低緯度,這里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帶來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氣溫比較暖和,最冷月平均氣溫在4~10℃左右。因夏溫不同,分為兩個亞型。9a涼夏型,貼近冷洋流海岸,夏季涼爽多霧,少雨,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9b暖夏型,離海岸較遠,夏季乾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冬季溫和濕潤,氣溫年較差稍大。
溫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在溫帶大陸西岸約40°~60°的地帶。這里終年盛行西風,受溫帶海洋氣團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經過。冬暖夏涼,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下,氣溫年較差小,約在6~14℃左右。全年濕潤有雨,冬季較多。年降水量750~1000mm左右,迎風山地可達2000mm以上。
溫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歐大陸東岸約35°~55°的地帶。這里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南北氣溫差別大。夏季盛行東南風,溫暖濕潤,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南北溫差小。氣溫年較差比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於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陸減少。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顯著,冬季寒潮爆發時,氣溫在24小時內可下降10餘攝氏度甚至20餘攝氏度。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分布在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北美100°W以東的溫帶的地區。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而寒冷,有少量氣旋性降水。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的侵入,降水量較多,但不像季風區那樣高度集中。這里季節鮮明,天氣變化劇烈。
溫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分布在35°~50°N的亞洲和北美洲大陸中心部分。由於距離海洋較遠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氣團的影響,終年都在大陸氣團的控制下,因此氣候乾燥,夏熱冬寒,氣溫年較差很大。因乾旱程度不同可分為溫帶乾旱氣候(13a)和溫帶半乾旱氣候(13b)兩個亞型。
高緯度氣候
高緯度氣候帶盛行極地氣團和冰洋氣團。冰洋鋒上有氣旋活動。這里地氣系統的輻射差額為負值,所以氣溫低,無真正的夏季。空氣中水汽含量少,降水量小,但蒸發弱,年可能蒸散量小於52.5cm。本帶可分為三個氣候型。
副極地大陸性氣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區。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間。冬季長,一年中至少有9個月為冬季。冬季黑夜時間長,正午太陽高度小,在歐亞大陸中部和偏東地區又為冷高壓中心,風小、雲少,地面輻射冷卻劇烈,大陸性最強,冬溫極低。夏季白晝時間長,7月平均氣溫在15℃以上,氣溫年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於暖季降落,冬雪較少,但蒸發弱,融化慢,每年有5~7個月的積雪覆蓋,積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凍結現象嚴重。由於暖季溫度適中,又有一定降水量,適宜針葉林生長。
極地苔原氣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的北部邊緣、格陵蘭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中。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於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左右。其緯度位置已接近或位於極圈以內,所以極晝、極夜現象已很明顯。在極夜期間氣溫很低,但鄰近海洋比副極地大陸性氣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0℃~40℃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間氣溫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鋒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內陸地區尚不足200 mm,大都為干雪,暖季為雨或濕雪。由於風速大,常形成雪霧,能見度不佳,地面積雪面積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蘚、地衣及小灌木等,構成了苔原景觀。
極地冰原氣候
分布在格陵蘭、南極大陸和北冰洋的若干島嶼上。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全年嚴寒,各月平均氣溫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氣溫。一年中有長時期的極晝、極夜現象。全年降水量小於250 mm,皆為干雪,不會融化,長期累積形成很厚的冰原。長年大風,寒風夾雪,能見度惡劣。
高地氣候
在高地地帶隨著高度的增加,氣候諸要素也隨著發生變化,導致高山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為了區分因高度影響和因緯度等因素影響的氣候,也因為高山氣候僅限於局部范圍,所以高地氣候單列為一大類而沒有包括在低地分類系統內。 高山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這種垂直地帶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緯度和區域氣候條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徵如下:
(1)山地垂直氣候帶的分異因所在地的緯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異在低緯山地,山麓為赤道或熱帶氣候,隨著海拔的增加,地表熱量和水分條件逐漸變化,垂直氣候帶依次發生。這種變化類似於低地隨緯度的增加而發生的變化。如果山地的緯度較高,氣候垂直帶的分異就減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較小,氣候垂直帶的分異也就較小。 (2)山地垂直氣候帶具有所在地大氣候類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從山麓到山頂都具有全年季節變化不明顯的特徵。珠穆朗瑪峰和長白山都具有季風氣候特色。
(3)濕潤氣候區山地垂直氣候的分異主要以熱量條件為垂直差異的決定因素 而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山地垂直氣候的分異,與熱量和濕潤狀況都有密切關系。這種地區的乾燥度都是山麓大,隨著海拔的增高,乾燥度逐漸減小。
(4)同一山地還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顯隱等局地條件不同,氣候的垂直變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帶、山谷冷湖即為一例。山地氣候確有「十里不同天」之變。
(5)山地的垂直氣候帶與隨緯度而異的水平氣候帶在成因和特徵上都有所不同。
按資源分類:
氣候資源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綜合資源。它的各組成部分按不同角度,可有不同分類方法。
山地垂直氣候植被分布圖
(1)要素分類:一部分氣候要素含有重要資源量,按要素分類是氣候資源最基本的分類方法。
植物光合作用
太陽能資源。如太陽輻射中含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生理輻射量,也是太陽能熱水器和日光電池所需的能源。 熱量資源。即以空氣溫度所代表的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熱能。在農業生產中常以大於0℃或10℃的每日溫度(℃)之積,或稱積溫,作為熱量資源的代表值。
降水資源。
為陸地一切水資源的唯一來源。弄清降水資源及其潛力可以提高水資源量在降水量中的比例,更充分地開發可能獲得的自然降水的潛力。
風能。
即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力。可以利用作為動力或發電的能源。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材料。這在過去農業生產中並未作為資源量計算。現代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在溫室中二氧化碳缺乏天然補給量時,這一要素才被作為資源而予以重視。
(2)行業分類:人類社會有很多行業,各個行業對氣候都有不同要求。氣候資源的行業分類實質上就是一種
植物光合作用
應用分類系統。一般說來,在露天作業的行業對氣候最敏感,也對氣候資源的意義認識最早,最為關心。其中有農、林、牧、漁、鹽、交通運輸、旅遊等行業。在室內活動的行業,也因其產品質量同溫度、濕度、空氣清潔度有密切關系,同時又依靠交通運輸獲得原材料、燃料及運出產品,也需要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和避免不利條件,不得不重視氣候資源和災害。
在一個行業內部,也因項目不同而對氣候資源有不同的需求。農業中的小麥、水稻及其它作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氣候資源要求。在醫療中,不同的疾病的醫治都有各不相同的最佳氣候條件。其它各行業的情況也是一樣。正是因為行業內部在氣候資源的要求上很不一致,使得行業氣候資源分類具有多層次性。
氣候資源還可以從其它角度進行分類。雖然一定的氣候資源分類有其特有的目的性,但是這些分類系統之間有一定的互補性。特別是要素分類法與行業分類法之間的互補性更為明顯。
『叄』 配網設計中的氣象條件ABCDEF氣象區,每個字母表示什麼情況,怎麼區分哪個比較風速較大,覆冰厚
氣象區是指根據各地的最高、最低溫度,最大風速,覆冰情況等等氣象條件不回同進行區域劃分。答因為電網線路一般跨度比較大,各個地區氣象條件不同,所以人為進行氣象區域劃分以便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各地氣象條件,這樣可以抵禦一部分自然災害。設計氣象條件,應根據沿線的氣象資料的數理統計結果,參考附近已有線路的運行經驗確定,基本風速、基本冰厚按以下重現期確定
1、火災是如何分類的,
火災一共分為六類:
A類火災:指固體物質火災。這種物質通常具有有機物質性質,一般在燃燒時能產生灼熱的余燼。如木材、棉、毛、麻、紙張等火災。
B類火災:指液體或可熔化的固體物質火災。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瀝青、石蠟、等火災。
C類火災:指氣體火災。如煤氣、天然氣、甲烷、乙烷、乙炔、氫氣等火災。
D類火災:指金屬火災。如鉀、鈉、鎂、鈦、鋯、鋰等火災。
E類火災:指帶電火災。物體帶電燃燒的火災。如變壓器等設備的電氣火災
F類火災:指烹飪器具內的烹飪物(如動植物油脂)火災。
2、什麼是ABC類火災
1、A類火災:指固體物質火災。這種物質往往具有有機物質性質,一般在燃燒時產生灼熱的余燼。如木材、煤、棉、毛、麻、紙張等火災。
2、B類火災:指液體火災和可熔化的固體物質火災。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瀝青、石蠟等火災。
3、C類火災:指氣體火災。如煤氣、天然氣、甲烷、乙烷、丙烷、氫氣等火災。
火災是指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災害性燃燒現象。在各種災害中,火災是最經常、最普遍地威脅公眾安全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
設計基本冰厚一般劃分成:
a)輕冰區:10mm及以下;
b)中冰區:大於10mm小於20mm;
c)重冰區:20mm及以上。
確定設計基本冰厚時,應根據輸電線路的重要性適當提高重要線路的荷載水平,宜將500kV以上線路,城市供電的重要線路和電氣化鐵路供電專用線路提高一個冰厚等級,一般宜增加5mm;對中冰區必要時還宜按稀有覆冰條件進行驗算。地線覆冰厚度應比導線增加5mm~10mm。
『肆』 誰知道天氣預報中森林火險預報等級的演算法
樓上正解 都是按這五個等級來算的
『伍』 天氣現象又哪些,如何分類
(1)降水現象:根據降水物的形態共分成11種,其中液態降水有雨、毛毛雨、陣雨,固態降水有雪、冰粒、米雪、陣雪、霰、冰雹,還有混合型降水有雨夾雪、陣性雨夾雪等。此外,根據降水性質,分陣性降水、連續性降水和間歇性降水等三種類型。
(2)地面凝結和凍結現象:包括露、霜、霧淞、雨淞、冰針、積雪、結冰等四種。
(3)視程障礙現象:包括霧(霧、大霧、濃霧);輕霧;吹雪;雪暴;煙幕;霾;沙塵暴(沙塵暴、強沙塵暴、超強沙塵暴);揚沙;浮塵。
(4)雷電現象:雷暴、閃電、極光。
(5)其它現象:大風、颮、龍卷、塵卷風、
『陸』 三類氣象條件
氣象是指發生在天空中的大風,烏雲,下雨,下雪,打雷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
一天氣
(1)天氣(weather)是指某一個地區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而天氣現象則是指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即某瞬時內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雲、霧、雨、閃、雪、霜、雷、雹、霾等)空間分布的綜合表現。
(2)天氣過程就是一定地區的天氣現象隨時間的變化過程。各種天氣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而且各種尺度系統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許多天氣系統的組合,構成大范圍的天氣形勢,構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氣環流。
(3)天氣系統總是處在不斷新生、發展和消亡過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其相對應的天氣現象分布。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氣壓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勻導致的。風受大氣環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綜合影響,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季風、地方性的海陸風、山谷風、焚風等。
(4)簡單地說,風是空氣分子的定向運動。要理解風的成因,先要弄清兩個關鍵的概念:空氣和氣壓。空氣的構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氣總體積的78%)、氧分子(約佔21%)、水蒸氣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氣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動著,彼此之間迅速碰撞,並和地平線上任何物體發生碰撞。
『柒』 氣候條件與氣象災害
1.河南省氣候條件
(1)氣候概況
河南省地跨北暖溫帶與北亞熱帶,屬季風氣候區。據河南省氣象局1961~1990年30年的觀測資料,年均總輻射量為4500~5200 MJ/m2,北高南低;年均日照為2000~2500小時,日照率為45%~55%,亦為北高南低;年均氣溫12~15℃(1月份均溫-2.7~2.3℃,7月份均溫24~28℃),氣溫分布特點為東、南高,西、北(山區)低;穩定通過10℃累積溫度3700~4960℃,通過日數為196~230日,初日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終日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年均降水量為560~1300 mm,自南向北遞減,乾燥度 K值為0.7~1.5,屬濕潤—亞濕潤區。
(2)氣候區劃帶劃分
選擇熱量與水分兩大類指標進行區劃。熱量指標選取對作物積極生長有重要意義的日均溫穩定通過10℃的累積溫度和通過日數;水分指標選取較好反映水分收支的乾燥度 K和年降雨量。依河南省1961~1990年氣象資料,將我省氣候區劃指標選定如表10.1.1。氣候區劃依據上述指標與劃分標准,將河南省區劃分為2個氣候帶,10個氣候區,24個氣候小區(表10.1.3)。
2.河南省氣象災害
(1)熱島與凍害
我省城市普遍存在「熱島」現象。如鄭州市熱島強度平均1.9℃,冬春可達2.4℃;晴日夜間城、郊溫差可達5~7.5℃,影響高度可達1200 m。工業與火電設施發達區可形成大范圍的「熱島」,如在鶴壁、焦作、洛陽(鞏義)、汝州、平頂山一帶,與同緯度鄰區相比,極端最高氣溫可高出1~2℃,元月份均溫高出0.5~2℃,7月份均溫高出0.2~0.5℃,≥10℃積溫高出100~200℃,穩定通過10℃日數多2~7日。「熱島」效應對其他環境因子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上述大型熱島區年均降水量比鄰區偏少約30 mm。
表10.1.1河南省氣候分區標准
全省極端最低氣溫在-14~-24℃之間,多出現於元月份強寒潮期。對照元月份均溫與年霜冷日數,我省極端低氣溫出現於林縣太行山區、濮陽市—南樂、商丘—永城和伏牛山西段。這些地區年霜凍日超過80 d,元月份均溫小於-1℃,或極端最低氣溫達-20~-24℃。
(2)乾旱災害
旱、澇是河南省最常發的自然災害。依據我省氣候特點確定的旱、澇指標計算(表10.1.2),近30年省內季節性乾旱頻率達80%~90%。黃河以南初夏旱與秋旱較重,黃河以北春旱與初夏旱較重。全省伏旱危害最重,初夏旱次之。豫北乾旱最重,全年累計乾旱頻率大於70%;豫東平原與豫西淺山丘次之,乾旱頻率為60%~70%;伏牛山主脈屬輕旱區,乾旱頻率<50%。
表10.1.2河南省旱、澇災害標准表
乾旱給農業帶來重大損失,並引起人畜飲水困難,1986、1988、1991年乾旱成災面積均超過400×104hm2,1997年秋旱66.67×104hm2以上的小麥未種上或未出苗。
(3)洪澇災害
河南雨澇分春、初夏、夏和秋四期,全年雨澇率達50%~70%,以夏澇為主,初夏澇、春澇、秋澇頻率以次降低。東部平原、南陽盆地以夏澇為主;淮南以春澇為主。1949~1990年間全省年均澇災80萬hm2,1980、1984、1989、1991、1992、1998年的澇災面積均超133萬hm2。1950~1999年間共發生較嚴重的洪澇災害29次。
河南的洪澇災害按綜合降水量、降水變率、暴雨日數和歷史記錄,有以下幾個暴雨中心:
a.豫北太行山東麓林縣一帶,年均降水量700~1000mm,較豫北平原多100~400 mm,平均年暴雨(≥50mm/d)多於2日,是太行山暴雨洪水形成的源地;
表10.1.3河南省氣候分區表
b.南召、魯山一帶,年均降雨量800~860 mm,降水變率大於鄰區2%~4%,年均暴雨日多於3 d,是唐白河與沙河水系洪水源和伏牛山中段地質災害的誘因;
c.上蔡、駐馬店一帶,年均降水量900~1000 mm,較同緯度鄰區多50~100 mm,年均暴雨日3~4 d,著名的洪汝河「75.8」暴雨洪水即發生於此區;
d.永城一隅,年均降水大於800 mm,多於鄰區100~200 mm,年暴雨日大於3 d;
e.大別山北麓商城、新縣一帶,年降水1200~1500 mm,年暴雨日大於4 d。
(4)雹災
豫西北、豫西山地為多雹區,年發生頻率0.5~1次。個別地點如輝縣沙窯溝,一年雹災可達6~7次。
(5)大風與沙塵暴
大風指瞬時風速≥17.0 m/s(≥8級)的大風。全省平均大風日為5~15 d。鶴壁、鄭州、平頂山一帶(豫中)為多風區,年均大風日15~34 d,多於鄰區7~27 d,極值出於鶴壁(34 d)。另澠池和永城一帶年大風日也多於15 d。沙塵暴日是指強風揚塵造成空氣污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 m的日數。省內沙塵暴集中發生於黃河沖積平原,尤以黃河故道多沙地區最多,年均沙塵暴日可大於3 d,開封、蘭考一線和內黃、南樂一帶可達4~7 d。我省每年沙塵暴造成減產達10.6×104~50×104 hm2。2000年4~5月份,大風塵暴日達12 d,嚴重影響我省黃河流域的城鄉環境質量。
(6)乾熱風
乾熱風多發於5月中下旬,我省北、東部發生幾率較大,南、西部發生幾率較小,豫東北平原每10年可達2~8次,淮南與豫西山區每10年可出現1~2次。
『捌』 誰知道氣象台的各種指數共分幾等級,高好還是低好
氣象指數是指氣象部門根據氣象預測而發布的為居民生活出行而提供的參考數據。包括溫度、濕度、風向、風力、太陽照射強度等相關數據。
各種指數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分的級數也不是固定的.感冒指數\晨練氣象指數\穿衣氣象指數\出行指數\著裝厚度氣象指數預報\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預報\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霉變指數預報 著裝指數預報\紫外線指數預報\風寒指數預報\花粉濃度預報\空氣舒適度預報 等等
如晨練氣象指數共分5級。l級,指各種氣象條件均好,最適宜晨練;2級,指一種氣象條件不太好,適宜晨練;3級,指兩種氣象條件不太好,較適宜晨練;4級,指三種氣象條件不太好,不太適宜晨練:5級,指五種氣象條件都不好,不適宜晨練。
穿衣氣象指數等級所對應的衣物
1級 短袖衫、短裙、短褲、薄型T恤衫、敞領短袖棉衫
2級 短袖衫、短裙、短褲、短套裝、T恤
3級 單層薄衫、褲薄型棉衫、長褲、針織長袖衫、長袖T恤、薄型套裝、牛仔衫褲
4級 套裝、夾衣、風衣、夾克衫、西服套裝、馬甲襯衫+夾克衫配長褲
5級 風衣、大衣、夾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裝、西服套裝、薄棉外套
6級 棉衣、冬大衣、皮夾克、內著襯衫或羊毛內衣、毛衣、外罩大衣
7級 棉衣、冬大衣、皮夾克、皮摟、毛衣內衣、厚呢外衣、呢帽、手套
8級 羽絨服、風雪大衣、裘皮大衣、手套、呢帽、太空棉衣等
『玖』 請問氣象中暑指數如何劃分
氣象與生活指數
▲人體舒適度指數
人體舒適度指數
是從氣象角度來評價在不同氣候條件下人的舒適感,根據人類肌體與大氣環境之間的熱交換而制定的生物氣象指標。
(指數分級附後)
▲紫外線指數
紫外線指數是指當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時(一般是在中午前後,即從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的時間段里),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輻射對人體皮膚的可能損傷程度。人們根據紫外線指數預報和有關的知識,就能夠主動地、積極地採取行動進行預防,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利用紫外線預報來採取對策。
(指數分級附後)
▲穿衣厚度指數
氣象專家根據自然環境對人體感覺溫度影響最主要的天空狀況、氣溫、濕度及風等氣象條件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穿衣天氣指數。
(指數分級附後)
▲增減衣指數
(指數分級附後)
▲晨練指數
晨練是全民健身運動中最普遍的形式。氣象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晨練人們的身體健康。為此氣象專家建立了人們在晨練時外界環境中氣象要素的標准。分為5級:
1級:非常適宜晨練,各種氣象條件都很好;
2級:適宜晨練,一種氣象條件不太好;
3級:較適宜晨練,二種氣象條件不太好;
4級:不太適宜晨練,三種氣象條件不太好;
5級:不適宜晨練,所有氣象條件都不好。
註:所有氣象條件是指天空狀況、風、溫度、濕度以及污染狀況。
從10月1日開始,南京市氣象部門將在「121」氣象信息台中增開9號信箱——「健康與氣象」專欄,包括每天的紫外線強度等跟健康有關的氣象知識,並隨時提供給市民各種與之有關的注意事項。
氣象與健康指數
▲中暑指數
指數<45,先兆中暑;指數46至61,輕症中暑;指數>62,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高溫環境中,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升高。
2、輕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狀外,出現面色潮紅、大量出汗、脈搏快速等表現,體溫升高至38.5℃以上。
3、重症中暑:熱痙攣—明顯的肌肉痙攣,伴有收縮痛、好發於四肢肌肉及腹肌、尤以腓腸肌為著,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意識清楚,體溫一般正常。熱衰竭—頭昏、頭痛、多汗、口渴、惡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熱(日)射病—亦稱中暑性高熱,體溫高達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繼而「無汗」,可伴有皮膚上熱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