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兵法三十六計的「上計」是什麼
意思就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借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賁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孫武所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全書共三卷,有十三篇傳世。《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子兵法》是系統地看待戰爭的。《孫子兵法》從來不認為戰爭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在戰爭過程中必須綜合運用情報戰、經濟戰、外交戰、心理戰等各種手段,《孫子兵法》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就是告訴我們:能用謀略和外交解決的問題不要動用軍事手段,即使動用軍事手段也要先爭取在心理上率先擊垮敵人,強攻堅城實乃萬不得已之事。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的遠祖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媯完的後代。他也是兵法家孫臏的先祖。
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孫武到達吳國後,便隱居於吳國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為樂,並在此時著成了曠世巨著《孫子兵法》,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殺後不久,孫武可能也因憂國憂民和鬱郁不得志而謝世了,他的卒年當在公元前480年(衛庄公元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後則葬於吳都郊外。
『貳』 詳細講解36計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第01計 瞞天過海: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第02計 圍魏救趙: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第03計 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第04計 以逸待勞: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第05計 趁火打劫: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第06計 聲東擊西: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07計 無中生有: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第08計 暗渡陳倉: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第09計 隔岸觀火: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第10計 笑裡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第11計 李代桃僵: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第12計 順手牽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第13計 打草驚蛇: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第14計 借屍還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計 調虎離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第16計 欲擒姑縱: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計 拋磚引玉:類以誘之,擊蒙也。
第18計 擒賊擒王: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第19計 釜底抽薪: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第20計 混水摸魚: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計 金蟬脫殼: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第22計 關門捉賊: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第23計 遠交近攻: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第24計 假道伐虢: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第25計 偷梁換柱: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第26計 指桑罵槐: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第27計 假痴不癲: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第28計 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第29計 樹上開花: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以為儀也。
第30計 反客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第31計 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第32計 空城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第33計 反間計: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第34計 苦肉計: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第35計 連環計: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第36計 走為上: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叄』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第二計借刀殺人講解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游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肆』 三十六計內容及解釋
1.勝戰計
瞞天過海:備周而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認為准備萬分周到,就容易松勁;平時看慣了的,就往往不在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圍魏救趙: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樹敵不可過多,對敵要各個擊破,對現在還不忙於消滅的,要隱藏我們的意圖。
借刀殺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出自力,以損推演。作戰的對象已經確定,而朋友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朋友去消滅敵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以逸待勞: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控制敵方力量發展的命脈來扼殺他,而不採取進攻的形勢,這就是「損剛益柔」原理的演用。
趁火打劫: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敵方的危機很大,就乘機取利,用優勢力量攻擊軟弱的。
聲東擊西:亂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2.敵戰計
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隔岸觀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笑裡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李代桃僵: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順手牽羊: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3.攻戰計
打草驚蛇:疑為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有懷疑的就要偵察實情,完全掌握了實情再行動。反復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因素。
借屍還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調虎離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等待天時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他,用人假象去誘騙他「往前有危險,就返身離開」。
欲擒故縱: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
拋磚引玉:類以誘之,擊蒙也。用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遭懵上當。
擒賊擒王: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徹底地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領,藉以粉碎他的戰爭機構,這是一場激烈的總決戰。
4.混戰計
釜底抽薪: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
金蟬脫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關門捉賊: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
5.並戰計
偷梁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假痴不癲: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上屋抽梯: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樹上開花: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獲。
反客為主:指在一定的場合下採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6.敗戰計
美人計: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空城計: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反間計: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連環計: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走為上計: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4)三十六計演算法講解擴展閱讀: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伍』 請問一下三十六計是哪幾計,分別是什麼意思謝謝。
三十六計原文及譯文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備周而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認為准備萬分周到,就容易松勁;平時看慣了的,就往往不在懷疑了,秘計隱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樹敵不可過多,對敵要各個擊破,對現在還不忙於消滅的,要隱藏我們的意圖。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出自力,以損推演。
作戰的對象已經確定,而朋友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朋友去消滅敵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計 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控制敵方力量發展的命脈來扼殺他,而不採取進攻的形勢,這就是「損剛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計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敵方的危機很大,就乘機取利,用優勢力量攻擊軟弱的。
第六計 聲東擊西
亂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敵人亂撞瞎碰,摸不清情況,這是《易經》「萃」封上所說的「坤下兌上」的混亂征狀。必須利用敵方失去控制力的時機加以消滅。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無中生有是運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變真象,大小假象,掩護真象。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故意暴露行動,利用敵方固守的時機,便主動偷襲。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敵人內部分裂,秩序混亂,我便等待他發生暴亂,那時敵人窮凶極惡,翻目仇殺,勢必自行滅亡。我要根據敵人變動作好准備;作好准備之後,還要根據敵人的變動而行動。
第十計 笑裡藏刀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使敵人相信我方,並使其麻痹鬆懈,我則暗中策劃,充分准備,一有機會,立即動手,使他來不及應變,這是暗中厲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當局勢發展有所損失的時候,要捨得局部的損失,以換取全局的優勢。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
微小的漏洞必須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須獲得。變敵人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疑為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有懷疑的就要偵察實情,完全掌握了實情再行動。反復偵察,是發現暗藏敵人的因素。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卻要去利用,因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這不是我受別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等待天時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他,用人假象去誘騙他「往前有危險,就返身離開」。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就會遭到堅決的反撲;讓他逃走,就會消滅敵人的氣勢,所以要緊緊地跟蹤敵人,但不要逼迫他,藉以消耗他的體力,瓦解他的士氣,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這樣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敵人,並讓他相信,這對戰爭是有利的。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類以誘之,擊蒙也。
用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遭懵上當。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徹底地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領,藉以粉碎他的戰爭機構,這是一場激烈的總決戰。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力量上不能戰勝敵人,可以瓦解他的氣勢,這就是《易經》兌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說的「柔履剛」的辦法。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乘著敵人內部混亂,利用他還是弱小而沒有主見,他隨從我,像人隨著天時吃飯、休息一樣。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上蠱。
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強大的聲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進犯,而我卻可以隱蔽地擊破另一支敵軍。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對弱小的敵人,要加以包圍殲滅;對垂死掙扎的敵人,如果從後面急追遠趕,那是很不利的。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形禁勢格,利以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處於(扭轉)不利的形勢(局面),要考慮(阻止)它發展的方向(趨勢),(利於)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不利於)攻擊遠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經·聧》卦說:「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結交。」
第二十四計 假途代虢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對處的兩個強大敵人中間的國家,敵人脅迫它時,我方卻作援求它,立即出兵。《易經·困》卦說:「對處在困迫狀況下的國家,光空談而沒有行動,是不會被他信任的。」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多次變動敵人的陣容,把他的兵力調開,等待他自己敗陣,然後用謀進攻他,《易經·既濟》卦說:「先拖住敵人,然後再替換他。」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強大的懾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方法來誘導它。《易經·師》卦說:適當的強硬,可以得到擁護;施用險詐,可以得到順從。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寧可假裝不知道的,不行動,不可假裝知道而輕舉妄動。要沉著,不要泄露一點機密,就像迅猛激烈的雲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靜。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故意露出破綻,引誘敵人深入我方,然後選擇有利時機,斷絕敵人的前應和後援,使它完全處於死地。敵人這樣的下場《易經·嗑》上說的好:搶吃臘肉的嗑掉了牙,怪自己的動作不當。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
借別人的局面布成陣勢,兵力弱小的看來陣容也顯得強大。《易經·漸》卦說:鴻雁飛向大陸,全憑它的羽毛豐滿助長氣勢。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有空子就要插腳進去,扼住他的主腦機關。《易經·漸》卦說:「循序而進」就是這個意思。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兵力強大的,就要攻打他的將帥;將帥明智的,就打擊他的情緒。將帥鬥志衰弱、部隊士氣消沉,他的氣勢必定自行萎縮。《易經·漸》卦說:利用敵人內部的嚴重弱點來控制敵人,可以有把握地保存自己的實力。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人更加難以揣測;在進攻和防禦中運用空虛的戰術來隱蔽自己的空虛,越發顯得用兵出奇。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疑中之疑,比之向內,不自失也。
在疑陣中再布置一層疑陣。《易經·比》卦說:來自敵方內部的援助,自己不會受到損失。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真的變假,間諜便乘機活動。《易經·蒙》卦說:把他騙得乖乖的,順著他活動。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敵方兵力強大,不能硬打,應當運用謀略,使倉儲自相牽制,藉以削弱他的力量。《易經·師》卦說:將帥靠指軍不偏不倚,慣打勝仗的就是用兵如神。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全師避敵,在次無咎,未失常也。
全軍退卻,甩開敵人,以退為進,待機破敗,這是不違背正常的法則的。
『陸』 36計的講解
http://www.ccnt.com.cn/wisdom/zhuzi/bing/ssliu.htm
『柒』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有哪些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分別是:
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三十六計第二計—圍魏救趙;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三十六計第三計—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三十六計第五計—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三十六計第六計—聲東擊西;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捌』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第二計圍魏救趙講解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 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
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原文】
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過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