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幫你更快速入門 Solana 少走一些彎路,Solana 那些標新立異的新特徵
Solana的新特性解析
對於習慣於EVM生態的人來說,初接觸Solana可能只注意到更換錢包、交易成本低廉。但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Solana與傳統EVM生態存在本質區別。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Solana的主要差異體現在:
對於開發者,Solana的特性和差異更為顯著:
對於進階用戶,Solana的特性更為深入:
整體感受:Solana在設計時徹底擺脫了EVM的束縛,提供了更快速、更便宜、更好的L1公鏈體驗。是否能徹底解決傳統EVM生態的局限性還有待觀察。未來用戶的選擇將決定Solana的市場地位。
② Conflux共識機制介紹
最近在arXiv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由清華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介紹了一種名為Conflux的共識機制。該機制由姚期智等人提出,旨在提高區塊鏈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性。閱讀論文和相關引用以獲取更多信息。
Conflux共識機制是在比特幣的源代碼框架下實現的。它採用了與比特幣類似的礦機結構,包括GossipNetwork用於P2P網路交互、TxPool用於節點維護交易、Block Generator用於生成區塊,以及區塊狀態維護。論文指出,Conflux的共識機制可以擴展到其他共識演算法,如PoS。
實驗數據顯示,Conflux共識機制的吞吐量達到5.78GB/s,確認時間在4.5至7.4分鍾之間,交易速度為6000TPS。相比比特幣(Bitcoin)和GHOST、Algorand等其他系統,Conflux的交易速度分別提升了11.62倍、3.84倍。
在Conflux框架中,區塊之間通過多條邊(Edge)連接,這些邊分為父連接和引用連接。主鏈(Pivot Chain)通過GHOST規則確定,基於每個區塊的子節點數量或子節點數量相等時的區塊哈希值。區塊排序遵循兩個規則:有無連接關系和區塊哈希大小。
安全性和確認時間方面,論文指出攻擊者需要偽造超過50%的算力來修改區塊順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可能性趨向於零。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接受的確認時間。論文還提供了Conflux共識機制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的證明。
實驗結果顯示,Conflux共識機制在AWS EC2伺服器上的表現如下:區塊利用率始終為100%,不論區塊大小或生成時間的變化。確認時間在區塊變大或生成時間變長時略有增加。Conflux具有很好的擴展性,帶寬增加或節點數量增多都能提高吞吐量。
總結,Conflux共識機制借鑒了2015年論文中的GHOST規則,使用DAG數據結構組織區塊。其設計旨在通過確定主鏈和區塊順序、處理交易沖突,同時保證安全性和提升吞吐量。實驗數據支持了Conflux共識機制的性能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Conflux共識機制的設計與以太坊中的叔塊機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都旨在減少分叉,提高區塊的有效性。
③ 區塊鏈系統開發-區塊鏈交易系統開發-的核心技術有哪些
區塊鏈技術是當今新興的一項技術,但這么說也不太妥當,因為十年前比特幣的出現這項技術也隨之誕生,但說其是當下很火熱的技術是沒問題的。區塊鏈技術經過10年來的不斷更新,終於瞎滲在近兩年都有了相關的應用落地,且進入了區塊鏈3.0時代,未來的3-5年,相信會有更多的領域需要區塊鏈系統來支撐。下面區塊鏈系統開發路普達(loopodo)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租神陸下,區塊鏈系統開發的幾大核心技術。
一、哈希演算法
哈希演算法是區塊鏈系統開發中用的最多的一種演算法,哈希函數(Hash Function),也稱為散列函數或雜湊函數,哈希函數可將任意長度的資料經由Hash演算法轉換為一組固定長度的代碼,原理是基於一種密碼學上的單向哈希函數,這種函數很容易被驗證,但是卻很難破解。通常業界使用y =h (x)的方式進行表示,該哈希函數實現對x進行運算計算出一個哈希值y。
二、非對稱加密演算法
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是一種密鑰的保密方法,非對稱加密演算法需要兩個密鑰:公開密鑰(publickey)和私有密鑰(privatekey)。公開密鑰弊頃與私有密鑰是一對,如果用公開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只有用對應的私有密鑰才能解密。因為加密和解密使用的是兩個不同的密鑰,所以這種演算法叫作非對稱加密演算法
三、共識機制
所謂「共識機制」,是通過特殊節點的投票,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交易的驗證和確認;對一筆交易,如果利益不相乾的若干個節點能夠達成共識,我們就可以認為全網對此也能夠達成共識。
現今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可分為四大類:工作量證明機制(PoW)、權益證明機制(PoS)、股份授權證明機制(DPoS)和Pool驗證池。
四、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就是傳統合約的數字化網路化版本。它們是區塊鏈上運行的計算機程序,可以滿足在源代碼中寫入的條件時自行執行。智能合約一旦編寫好就可以被用戶信賴,合約條款就不會被改變,因此合約是不可更改的,並且任何人也不能修改。
開發發人員會為智能合約編寫代碼,這樣就是用於交易和兩方乃至多方之間的任何交換行為。代碼里會包含一些觸發合約自動執行的條件。一旦完成編寫,智能合約就會自動被上傳到網路上。數據上傳到所有設備上以後,用戶就可以與執行程序代碼的結果達成協議。
五、分布式存儲
分布式存儲是通過網路使用企業中的每台機器上的磁碟空間,並將這些分散的存儲資源構成一個虛擬的存儲設備,數據分散的存儲在企業的各個角落。海量的數據按照結構化程度來分,可以大致分為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
路普達網路科技專注區塊鏈系統開發,以太坊開發,區塊鏈交易系統開發、虛擬幣平台開發,幣幣交易系統開發、數字貨幣錢包系統開發
④ 區塊鏈項目的代碼都需要來源嗎為什麼
區塊鏈是一個共識機制,這意味著這種參與者必須是透明的,也就是說,這種運行的代碼必須是開源代碼,所謂開源代碼,就是代碼都是可見的。
每個人可以編譯並執行自己編譯的程序,也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修改其中的代碼並運行,現在機制下,可以做到不管如何修改代碼,只要這些修改代碼的人沒有超過51%,那這種修改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浪費自己的算力。
所以,至少參與的人,必須是需要知道代碼的,如果一個區塊鏈項目,代碼沒有開源,那麼那麼運行他的程序的節點都是不透明的,相當於你把他的代理人裝到了自己的節點上,要代表這個所有人執行命令了。相當於系統開發商控制了整個網路。這種區塊鏈怎麼可行呢?
從理念角度去看,將區塊鏈項目比作機器的話,本身的工作機制是透明的,是一個可以信任的機器。對此是這樣理解的,第一,開源是區塊鏈項目的一個必選項,而不是可選項,不論是公有鏈還是聯盟項目都需要進行開源;第二,開源和交付源代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交付源代碼並非是公開、透明,大家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
比如在以太坊中,曾經因為在其平台上運行的某個平台幣,存在漏洞,需要進行修改,這種修改是直接體現在代碼上的,閱讀代碼的過程中,就發現有多處出現該幣的相關代碼,就是用於處理一旦碰見了這個問題,節點應如何處理,這些處理方法都是開源代碼里寫的,每個人都可以閱讀,如果節點的負責人認可這種解決方案,他就會運行這個程序,相當於支持這種代碼的決定,事實上區塊鏈也就是通過這種機制來實現。
⑤ 以太坊通俗解釋
以太坊(Ethereum)是一個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圖靈完備的去中心化應用平台。它允許任何人在平台中通過智能合約技術開發、部署和使用去中心化應用。有沒有感到和 iOS、Android 平台有點類似?在區塊鏈1.0時代,我們如果需要編寫區塊鏈應用需要先從 Github 上 Download 一份比特幣源碼,然後修改底層代碼如網路協議、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等,再發布到網路中。2013、2014年的很多山寨幣就是這樣產生的,改一改比特幣的代碼,甚至是調整其中的某些參數就造出了一個新的應用、新的幣種。而以太坊平台,是對底層區塊鏈技術進行了封裝,讓區塊鏈應用開發者可以直接基於以太坊平台進行開發,開發者只需專注於應用本身,而不用關注底層技術的具體實現,從而大大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