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徐悲鴻有哪些弟子
徐悲鴻大師弟子無文件記錄、具記載、徐大師自身的同學朋友、在當老師時又辦了學校及美術學習班到1953年病危時仍然到學校講課、旗下弟子何止千人、間接學生不知其數、所以徐大師一生為中國美術奠定了方向、他的學術影響著幾代人。
其中的佼佼者吳作人、蕭淑芳、張安治、孫宗慰、馮法祀、文金揚、艾中信、宗其香、李斛、戴澤、韋啟美等共11人。
1、馮法祀是徐悲鴻的大弟子,中國著名的油畫家,他見證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1950年中央美術學院建立,他被聘為教授、首任繪畫系系主任。他始終遵循年青時代就已確立的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信念。
2、吳作人為「中國水墨畫」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吳作人同時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書法家,他的作品無數次地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作品為海內外收藏家、博物館所搜求。
3、張安治曾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重慶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藝術師范學院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和美術史系,並擔任博士生導師。
主要作品
《奔馬圖》
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群馬》
徐悲鴻的群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馬取材於1940年克什米爾當地的駿馬,徐悲鴻當時見到此馬格外興奮,《群馬》靈感油然而生。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眾的馬,後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為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
《珍妮小姐畫像》
為畫家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於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鴻時年44歲。此作品是徐悲鴻為了支持國內抗戰,而在南洋舉行義賣募捐時的作品。畫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廣東,為當時星洲名媛。在當時傳為佳話。此畫得到畫籌四萬新幣,為這一時期與南洋募捐中畫籌最多的一幅(總數為十一萬一千多元新幣),徐悲鴻本人也是非常滿意這幅作品,特意請攝影師為其和畫作拍照留念,後成為《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
⑵ 徐悲鴻在美院時喜歡的女學生叫孫什麼她後來到台灣去了嗎徐悲鴻為什麼沒有和她結婚謝謝 如孫主動
徐悲鴻與孫多慈:一場不該發生的戀愛,苦戀十年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傳播也促使著中國女性的進一步覺醒。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女性要達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須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國大學校園首開「男女同校」,隨之而來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師生間戀愛之事時有發生。
1930年秋天,徐悲鴻為得意弟子孫多慈畫了一幅素描。畫稿上的孫多慈齊耳短發,面如圓月,表情淡然,畫作中的她有屬於那個時代女學生特有的青澀稚嫩。徐悲鴻在畫作的右下角題字:「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願畢生勇猛精進,發揚真藝….」
《鳳凰大視野》李筱懿 談及孫多慈的愛情
無論民國還是現在,女性在愛情中的自由選擇和為愛抉擇的付出都是在打破束縛往前的一步。
⑶ 孫多慈的慈悲之戀
徐悲鴻和孫多慈是徹頭徹尾的師生戀。1930年9月,孫多慈在宗白華的介紹下,成了藝術專修科的旁聽生。時值著名畫家徐悲鴻出任美術系主任,常親自授課,孫多慈遂成為徐悲鴻的學生。孫多慈初見徐悲鴻,是在徐的畫室,徐悲鴻很快發現了孫多慈與眾不同的才華和悟性,認為如此出眾的女學生實不多見,就格外用心地培養她,這時,她做夢也不會想到她會成為徐悲鴻畫筆下的模特,並和他發生驚世駭俗的戀情。 時常在課余約她來畫室觀摩,並為她個人畫像,誰知日子一長,一場艱難而痛苦的「師生戀」就拉開了序幕。孫多慈的繪畫悟性和潛力讓徐悲鴻驚訝,孫多慈成為徐悲鴻油畫《台城月夜》的畫中人,難怪蔣碧薇要坐立不安了。《孫多慈與徐悲鴻愛情畫傳》里,蔣碧薇到中央大學的女生宿舍找孫多慈,給她顏色看,與其說是一個警告,不如說是一個女人捍衛愛情和婚姻的本能。很多人都把《孫多慈與徐悲鴻愛情畫傳》和蔣碧薇的《我和悲鴻》對照著看,無所謂誰對誰錯,只有愛與不愛。
徐悲鴻那時的太太蔣碧薇聞訊後大發雷霆,一方面在家裡向徐悲鴻發難,另一方面指使人對孫多慈進行人身攻擊。不是把她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加上不堪入目的穢語加以詆毀,就是用刀把孫的畫作捅破,並恫嚇她:「我將像對付這張畫一樣對付你!」
在那個年代,文壇藝苑師生戀是特色。暫且不說魯迅和許廣平、沈從文和張兆和,那是修得正果的,沒有結局的是徐悲鴻和孫多慈。他們的愛情碰上了對手,蔣碧薇,一個懂得徐悲鴻心思、知道他弱點的人。徐與蔣,當年他們也曾有過私奔去日本留學的浪漫,而如今婚姻出現了危機。徐悲鴻移情別戀,顯然有蔣碧薇的性格原因,她雖說是個女子,但一點也不柔弱,遇到事情,冷靜,主動,甚至富有心計,從蔣碧薇千方百計阻止孫多慈出國留學就可以看出來。而徐悲鴻終究是個藝術家,性格沖動,意氣用事。徐悲鴻的心是慈悲的,奈何他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始亂終棄的爭議。1931年7月,孫多慈在中央大學美術系。在以後的4年裡,雖然徐悲鴻很少在南京逗留,但蔣碧薇並沒有放鬆對她的攻擊,孫多慈只能百般地忍耐。然而蔣碧薇越是鬧得凶,徐悲鴻越是對她不感興趣,感情的天平越向孫多慈傾斜。他曾畫了一幅「台城夜月」圖,把他和孫多慈都畫入其中了,兩個人一個席地而坐,一個侍立一旁,潔白的紗巾隨風飄動,天邊正高懸著一輪皓月。可惜這幅畫被蔣碧薇發現了,被她撕成了碎片。在孫多慈完成大學學業時,徐悲鴻原打算帶領全班同學赴蘇聯參觀學習,然後趁機送孫一人赴法國深造的,但這一計劃最後被破壞無遺。
孫多慈與徐悲鴻的愛情畫傳後來徐、孫二人不得不各奔東西,中間全靠徐的好朋友舒新城來為他們傳遞信件。他們在信中互訴離別之苦。徐曾繪《燕燕於飛圖》贈孫,畫面為一古裝仕女,滿面愁容,仰望著天上飛翔的小燕子出神,上題:「乙亥冬,寫燕燕於飛,以遣胸懷。」表示了對孫依然是一往情深。孫則寄一粒紅豆給徐,不著一字。徐見紅豆觸景生情,即以「紅豆三首」為答,其詩中曰:「燦爛朝霞血染紅,關山間隔此心同;千言萬語從何說,付與靈犀一點通。」「耿耿星河月在天,光芒北斗自高懸;幾回凝望相思地,風送凄涼到客邊。」「急雨狂風避不禁,放舟棄棹匿亭陰;剝蓮認識中心苦,獨自沉沉味苦心。」
抗戰爆發後,孫多慈一家輾轉流徙到了長沙,徐悲鴻終於得以抽身出來到長沙與孫見面,並將孫的全家接到桂林,而且為孫在廣西省政府謀到一職,這段時間也許是他們在一起最愉快的日子,他們常常一起去灕江寫生,兩人均創作了不少作品。幾個月後,徐悲鴻在《廣西日報》上刊出了一則與蔣碧薇脫離同居關系的啟事,他們的朋友沈宜申拿著這張報紙去見孫的父親,想極力促成徐、孫的婚事,誰知孫老先生竟堅決反對,而且帶著全家離開了桂林,轉往浙江麗水。一向軟弱又內向的孫多慈在此關鍵時刻屈服於父親,在麗水的一所中學任教。後來,徐悲鴻應邀去印度講學,一去四五年不歸,直到1942年春才回國,而這時的孫多慈,已迫於父命,嫁給當時浙江省教育廳廳長許紹棣。許40來歲,正喪偶待續。徐悲鴻於次年認識了廖靜文,後來娶廖靜文為妻。 孫多慈最終嫁給了許紹棣——一個國民黨的超級「黨棍」。許紹棣在浙江省教育廳長任上,呈請國民黨中央要求通緝「墮落文人」魯迅;他還是郁達夫、王映霞婚變的「第三者」。孫多慈嫁給死了老婆、有三個女兒的許紹棣,是王映霞當的「紅娘」。結婚前,孫多慈以為身為教育廳長的許紹棣很有學問,婚後方知其不僅十分無知,還是個好色之徒。1939年8月,孫多慈還在給徐悲鴻的一封信中表達了後悔之心以及對徐悲鴻的思念之情。 事實上,徐悲鴻和孫多慈已是勞燕分飛各西東。1945年,徐悲鴻和蔣碧薇終結了28年的婚姻,賠償給蔣碧薇一大筆畫。隨後,徐悲鴻和廖靜文結婚。1949年,孫多慈舉家去了台灣。
徐悲鴻的婚戀,是民國文化名流的一個典型,也可以說是民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不知多少現實版的「慈悲」之戀在今天上演,只是沒有了藝術的底蘊,僅剩下慾望的狂歡了。 孫多慈在藝術上有自己的追求,三十年代後期已揚名天下了,1936年中華書局為其出版了第一本素描集。第二年在安徽舉辦了個人畫展,1949年在上海慈淑大樓又舉辦了個人畫展。解放前隨丈夫到了台灣,任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主任,五十年代赴美國和法國進修,在台灣又舉辦了個人畫展,受到了極高的評價。 1953年9月,徐悲鴻在北京病逝,噩耗傳到台灣時,蔣碧薇正去中山堂看畫展。在展廳門口當她剛簽好名字一抬頭,正好孫多慈站在了她面前,這對幾十年前的情敵,一時雙方都愣住了。後來還是蔣碧薇先開了口,略事寒暄後就把徐悲鴻逝世的消息告訴了孫,孫聞之即刻臉色大變,眼淚奪眶而出。她怎麼也不會料到,這是蔣碧薇惟一的一次與她對話,竟是告訴她徐悲鴻的死訊!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孫多慈患了乳腺癌,曾三次飛往美國手術,仍無效,於1975年2月,病逝於她的好友吳健雄博士的家中,享年63歲。
⑷ 【跪求】《從「尺素書」到「伊妹兒」》閱讀答案
從「尺素書」到「伊妹兒」
①「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客人從遠方帶來的鯉魚,腹中竟然藏著一封絹寫的家書,這給自己帶來多大的驚喜啊。在古代,人們習慣把以錦帛為材料的書信裝在鯉魚形狀的函套內,這就是古詩里常用「雙鯉」來代替書信,即所謂的「尺素書」的由來。
②據考證,在文字發明之前,人類曾經用實物作為傳達信息的工具,這就是「實物信」。在遠古的中國,所謂「上古結繩而治」,就是利用繩結來傳達信息,「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後來有了文字,書寫材料又得到了改進,人們發明了木牘、竹簡。他們在特製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寫文字,用來記事與交流,其中用作傳達信息與情感的便是木牘書、竹簡書,統稱為「尺牘書」。「尺牘書」和後來出現的「尺素書」都是我國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牘書」很笨重。西漢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簡,要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宮里去。「尺素書」雖然輕便,但用材昂貴,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紙的發明,使書信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紙質書信成本低廉、投遞方便,極大地促進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安史之亂時期,貧苦的石壕婦人,仍然可以憑借「一男附書至」,得知戰場上孩子的訊息。
④如今,依託互聯網的「伊妹兒」(電子郵件),已經十分普及,各種免費郵箱為網民提供了便捷的郵件服務,但人類的通信發展並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機簡訊等也在沖擊著電子郵件,使得人們的交往更加隨心,更為便捷。20世紀90年代,有人預言傳統書信將被新興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們驚奇地發現,傳統的紙質書信依然健康發展,與電子通信方式並行不悖,在當下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⑤為什麼在信息時代,仍有很多人鍾情傳統通信方式?專家認為,傳統信件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內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謙而敬人」的做人原則在書信中表現為對自己的謙稱和對別人的敬稱。比如稱呼自己為「敝人」,就是謙稱;稱呼別人為「閣下」,就是敬稱。因此,紙質信是傳統禮儀的集中體現,是一份摸得著、存得住的傳統,它所傳達的不僅僅是親切的問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懷,更有人和人之間一種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愛」。
⑥另外,傳統書信還有歷史價值。人到晚年,捧讀青年時期的信件,往事歷歷在目,常有「家書抵萬金」之慨,所以倍覺其珍貴。據說,《徐悲鴻信札》在競拍會上拍出56.1萬元的高價,《孫中山致葉恭綽信札》則拍出111萬元。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夠被很多收藏家追捧,並拍出高價,重要的原因就是寫在紙上的信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元素,如同寫信者的筆跡一樣,是不能被「拷貝」的。
13.根據文章內容,填寫下表。(3分)
通信方式的演變
不同時期
出現的通信方式
文字發明以前
實物信
書寫材料改進後
(1)
尺素書
紙發明後
(2)
(3)
電子郵件
手機簡訊等
14.第②段中,作者為什麼要強調「據考證」?(2分)
答:
15.根據第③段內容,回答問題。(4分)
(1)寫西漢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信用了什麼方法?說明了什麼?(2分)
答:
(2)引用「一男附書至」有什麼表達效果?(2分)
答:
16.下列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標題《從「尺素書」到「伊妹兒」》中用「伊妹兒」代稱電子郵件,顯得很生動。
B.第①段引用鯉魚傳家書的古詩,既可以引起閱讀興趣,也能夠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說明了傳統信件不僅能傳達信息,而且能體現人們之間自然淳樸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價,說明傳統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後,重新煥發出生機。
(二)(12分)
13.(3分)(1)尺牘書(2)紙質信(3)信息時代(每空1分)
14.(2分)因為「據考證」准確說明「實物信」在人類文字發明之前作為傳達信息的工具是確鑿的。(意對即可)
15.(4分)(1)舉例子(列數字),說明「尺牘書」笨重不便。(2)充分說明紙質信已被廣泛運用,增添了文學情趣。(每小題2分,意對即可)
16.(3分)D
⑸ 徐悲鴻和齊白石是什麼關系
都是中國近現代的著名畫家,沒有其他特殊關系。
1、徐悲鴻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
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
2、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1957年5月15日,擔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5--6月間,作最後一幅作品《牡丹》。9月16日,在北京醫院逝世。
(5)徐悲鴻信札中華書局編譯局擴展閱讀:
人物成就:
1、徐悲鴻
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
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代表作品有《愚公移山圖》、《八駿圖》、《負傷之獅》、《田橫五百士》等。
2、齊白石
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齊白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悲鴻
⑹ 徐悲鴻寫的《任伯年傳》哪裡可下載
△款識:1.的水彩畫里多麼微妙的和諧,在這些如此密緻的采色中。由於一種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種意到筆隨的手法,那樣從容的表現了如許多的物事,難道不是一位大藝術家的作品么?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師!達仰巴黎一九二六年,庚寅冬日徐悲鴻寫於北京八十七神仙殘卷之居。
2.之初先生惠鑒,得手書及報章剪篇。具知先生展覽寶藏,捐助公益,仁心義舉,昌勝欽服,承委為伯年集序文,極為願意。因弟在廿十年前酷愛伯年畫,曾訪其子仁堇叔與王一亭,承告以掌故頗多,在1938為伯年百年祭。弟在印
3.度國際大學內舉一展覽紀念之倘,先生決計將任作付梓,請將內容(最好用照片)寄示俾行之時述及吳昌碩聯稿是傑作。成親王則為一庸俗書家,殊無足取。可惜二年吾人消息隔絕,否則當代致大批明人佳書也。敬候秋安,八月三十日,弟徐悲鴻頓首。
4.之初先生惠鑒,伯年畫集序文雖百忙必為寫出。至於雅命作畫現在太忙,精力亦不如前。先生又精賞鑒,不比尋常酬應,弟之作品十年前較勝今日。因從1943起患病(血壓高)1946做校長至今,進步既少而作畫時間又少,但較精之作因敝帚自珍關系,至今保存。貓、白鵝皆有佳幅,先生倘見愛可以割去。照樣再畫不可能矣。向例一百美金一張可合新加坡幣,古書畫在年關或新年可能有很多機會,最好先生存款於北京友人處,頗多麻煩。先生今日所藏已為大幸矣!敬祝百益,弟悲鴻頓首,十月二日。
△款識:1.之初先生惠鑒,得手教旋又得寄款港幣二千元。鵝尚在,雙貓則在上月為一外人購去,弟當另寫一幅以酬知己也(大約在一月以內)。伯年畫序文正在起草中,尚有伯年像乃弟二十年來尚未完工之作(像片借自伯年之子堇叔三十年前)將寫就,攝出奉寄此文,弟當精心寫之,為一中國近代第一畫家評傳並寄奉。另外伯年佳作圖片最好能印入畫,當遵命托暨南大學蘇先生轉因過尺寸,郵寄不便也。此祝年福,弟悲鴻頓首,十二月十日。
2.乾英先生惠鑒,月初弟得新加坡陳之初先生中函並承彼購拙作兩幅,被言如過大郵寄不便可寄先生處,代為轉寄。弟因諸畫大小不一,必須託人攜至滬上友人處,然後有先生往取。未知得蒙允諾否,先此奉尋並致敬禮,悲鴻頓首,十二月十七日。
3.之初先生,我現正寫任伯年評傳,匪止伯年畫集序。最近我尚得上海消息,伯年曾寫過一三友圖,己亦在內。現在設法求得一照片,恐須在寒假時。至少可得一伯年像臨本(吳仲熊君手臨,其繼祖母乃伯年之女雨華尚有幾種照片亦須稍等時日,因為現在大家忙極)我因為日來在冰點下二十度寒甚(非足下居南洋可能想像)未能正常工作,畫成如命,托蘇先生轉,先此奉達,即頌年福。弟悲鴻頓首,元月十二日,伯年畫照片甚佳所難得者是其山水。
4.之初先生,兩月來弟將伯年評傳寫就。茲抄寄奉其外,圖片與伯年象皆擬在最近寄奉(不出一月)。因有材料在上海俟(下星期有院中同人往滬)(寒假)搜集也(伯年自畫象)。群鵝一幅,另喜鵲梅花一幅(奉寄),皆托帶蘇乾英先生代轉(因超過一尺五寸不能寄且不得掛號)。又貓一幅,寒假內寫出送滬裱成,仍托蘇君轉奉。此時嚴寒在冰點下二十餘度,南洋人所想像不到也。此祝百益,悲鴻河凍,元月廿三日。
△款識:1.新加坡羅敏申律88陳之初先生
2.新加坡敏申律88陳之初先生
3.上海蘇乾英教授徐
4.星加坡羅敏申律八十八號陳之初先生徐
5.星加坡陳之初先生
6.新加坡羅敏申律八十八號陳之初先生
中央美術學院徐帥府()一號
題跋:△徐悲鴻書任伯年評傳真跡神品。
新加坡陳之初舊藏,購於朵雲零四春拍。
印文:高楊過眼
△款識:徐悲鴻書任伯年評傳真跡神品。
附寫奉陳之初信函九封廖靜文書信七封信封五付,甲申春日上海朵雲軒春拍所得。
悲鴻先生此卷得之若寶,實為百卷樓主人之奇緣也。此卷為悲鴻先生書法之代表作也甲申冬日逸興飛題。
印文:曾在百卷樓中藏、高楊過眼
△款識:甲申朵雲捧卷歸,夢中尋珍千里追。終得佳跡攜山窗,百卷樓中逸興飛。=歲次甲申春日得徐悲鴻書法手卷。
印文:曾在百卷樓中藏、高楊過眼
△款識:悲鴻先生為近代繪畫中西合璧之大師,向以畫名傳之千古。然其書法宗北碑,所做飄逸秀雅高古蕭散雋美無極,此卷尤為先生之代表作也。今展讀良久,益珍寶之也。任伯年評卷被多種悲鴻文集選用,今此稿真跡藏於吾齋,此生平之緣也,高楊又記。
印文:高楊過眼
說明:此作為新加坡著名收藏家陳之初先生舊藏。
註:此拍品經廖靜文女士鑒定為真跡。
此徐悲鴻《任伯年評傳》手卷,後有徐悲鴻致陳之初先生信札九通,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女士致陳之初先生信札七通,信封五幅。評傳內容主要記述任伯年的生平瑣事以及其突出的藝術成就,表明徐悲鴻先生對任伯年的繪畫藝術極為贊賞,將其「定之為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在信札中,徐悲鴻提到他將任伯年的繪畫作品拿給自己在法國的恩師達仰先生鑒賞,達仰先生對任伯年的繪畫大為贊賞,寫下評語:「多麼活潑的天機在這些鮮明的水彩畫里,多麼微妙的和諧在這如此密緻的彩色中,……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師。」徐悲鴻在給陳之初先生的信札中除了記錄一些生活瑣事之外,也極力贊賞任伯年的藝術成就。
整幅手卷字跡結體疏朗大方,受到康有為的影響。但他卻自出機杼,鋒芒內斂,除卻霸悍氣,使作品氣息歸趨平淡沖和。欣賞他的書法,如晤高士,如品佳茗,乍見平常,愈後則回味無窮。
釋文:任伯年名頤,浙江蕭山人,後輒署名山陰任伯年,實其祖籍也。其父能畫像,從山陰遷蕭山,業米商。伯年生於洪楊革命以前(1839),少隨其父居蕭山習畫。迨父卒(伯年約十五六歲),即轉徙上海。是時任渭長有大名於南中,伯年以謀食之故,自畫摺扇多面,偽書渭長款,置於街頭地上售之,而自守於旁,渭長適偶行遇之,細審冒己名之畫實佳,心竊異之,猝然問曰:「此扇是誰所畫?」伯年答曰:「任渭長所畫。」又問曰:「任渭長是汝何人?」答曰:「是我爺叔。」又追問曰:「你認識他否?」伯年心知不妙,扭捏答說:「你要買就買去,不要買即算了,何必尋根究底!」渭長夷然曰:「我要問此扇究竟是誰畫。」伯年曰:「兩角錢哪裡買得到真的任渭長畫扇。」渭長乃說:「你究竟認識任渭長否?」伯年愕然無語。渭長乃曰:「我就是任渭長。」伯年羞愧無地自容,默然良久不作一聲。渭長曰:「不要緊,但我必欲知這些究誰所畫。」伯年局促答曰:「是我自己畫的,聊資糊口而已。」渭長因問:「童何姓?」答曰:「姓任,習問當年父親常談渭長之畫,且是叔伯輩,及來滬,又知先生大名,故畫扇偽托先生之名,賺錢度日。」渭長問:「汝父何在?」答曰:「已故。」問:「汝真喜歡作畫否?」伯年首肯。渭長曰:「讓汝隨我們習畫如何?」伯年大喜,謂窮奈何!渭長乃令其赴蘇州,從其弟阜長居,且遂習畫,故伯年因得致力陳老蓮遺法,實宋以後中國畫正宗,得浙派傳統,精心觀察造物,終得青出於藍。此節乃二十年前王一亭翁為余言者。一亭翁自言:早歲習商,居近一裱畫肆,因得常見伯年畫而愛之,輒仿其作,一日為伯年所見而喜,蒙其獎譽,遂自述私淑之誠,伯年納為弟子焉。任氏畫皆宗老蓮,獨渭長之子立凡學文人畫,不肖其父、其叔,浮淆庸俗,其與伯年造詣,不啻天淵。伯年學成,仍之滬,名初不著,有人勸其納貲拜,當時負聲望之老畫家張子祥熊,張故寫花鳥,以人品高潔,為人所重,見伯年畫大奇之,乃廣為延譽,不久伯年名大噪。伯年嗜吸鴉片,癮來時無精打采,若過足癮,則如生龍活虎,一躍而起,頃刻成畫七八紙,元氣淋漓。此則其同時黃震之先生為余言者。伯年之同輩為胡公壽、錢慧安、朱夢廬,舒萍橋,其中胡公壽為文人,朱、舒皆擅花鳥,但均非伯年敵手。伯年之學生有徐小倉、沙山春、馬鏡江。小倉、山春皆早逝,鏡江亦不壽,有詩中畫行世,倘天假彼等以年,可能均有成就。後有倪墨耕,民國初年,尚在滬鬻畫,不過油腔滑調而已。伯年卒於光緒乙未(1894)。伯年有一子一女,女名雨華,學父畫,甚有得,適湖州吳少卿為繼室,吾友吳仲熊君之祖也,吳少卿畢生推崇伯年,故斷弦往後婿於伯年,雨華無所出。伯年逝世(1894)時,其子堇叔年才十五,故遺作皆歸雨華,雨華卒於民國九年(1920)。余居上海,與吳仲熊君友善,過從頗密,仲熊知吾嗜伯年畫,盡出其伯年父女遺跡之未付裝裱者,悉舉以贈,可數十紙,後吾更陸續搜集,凡得數十幅,精品以小件如扇面、冊頁之屬為多,其中尤以黃君曼士所贈十二頁為極致。今陳之初先生獨具真賞,力致伯年精品如許,且為刊印,發揚國光,吾故傾吾集蘊,廣為搜集,附之,並博採史材,為之評傳。吾於1928年初秋居南京,訪得一章敬夫先生之子,延吾住其家(玄武湖近),觀伯年畫,蓋其父生平最敬伯年,又家殷富,故得伯年畫頗多。記其佳者,有《唐太宗問字圖》,尚守老蓮法,但已具後日奔逸之風;又《五倫圖》,花鳥極精;又《群雞》,聞當日敬夫以活雞贈伯年,以畫報之者。此作雞頭為鼠嚙,敬夫請錢慧安補之,均佳幅。惜敬夫夫人過於密守,不肯示人,且至當時尚未付裱,故無從得其照片。伯年既嗜鴉片,在滬之鴉片商皆潮州人,以是潮州人藏伯年畫獨多。抗戰之前,余聞陳樹人先生言,其戚某君,居滬藏伯年畫達七八十幅,中多精品雲,吾久欲往滬一觀而未果,今已不可能,因樹人已下世,無人為介,且亦不得主名也。學畫必須從人物入手,且必須能畫人像,方見功力,及火候純青,則能揮寫自如,遊行自在。比之行步,慣經登山,則走平地時便覺分外優游,行所無事。故舉古今真能作寫意畫者,必推伯年為極致。其外如青藤、白陽、八大、石濤,俱在蘭草木石之際,逞其逸致,一遇人物、動物,便不能中繩墨,得自然法,而等差異其位也。當年評劇家之推重譚鑫培之博精,並綜合群藝,謂之文武昆亂一腳踢,伯年於畫人像、人物、山水、花鳥、工寫、粗寫、莫不高妙造詣,可與並論,蓋能博精,更藉卓絕之天秉,復遇渭長兄弟,得畫法正軌,得發展達此高超境界,但此非從托學力,且需懷殊秉,不然者,彼先輩之渭長昆季曷無此詣哉?1928夏,吾與仲熊同訪堇叔先生,堇叔工韻文,而書學鍾太傅,亦是人物,曾無伯年遺作,但見伯年用吾鄉宜興陶土塑制其父一小全身像,佝僂垂小辮,狀至入神,蒙堇叔贈伯年當年攝影一紙,即吾本之作畫者也。堇叔於十年前病故,民國卅年左右,其後嗣尚作與吾論證其先人之文,可見其後至今尚昌大也。憶吾童時有一日,先君入城,歸訪伯年《斬樹鍾馗》一幅,樹作小鬼形,盤根錯節,蓋在城中所見伯年佳作也。是為吾知任伯年名之始。計吾所知伯年傑作,首推吳仲熊藏之五尺四幅八仙中之《韓湘》《曹國舅》幅,圖作韓湘拍板,國舅踞唱,實是仙筆,有同之初藏之《何仙姑》;吳藏尚有八尺工寫《麻姑》,吾昔藏《九老》(今歸前妻蔣碧微),皆難得之精品,尚見一四尺畫兩孩玩玻璃缸內之金魚,價重未能致;又一素描冊,經吳昌碩題,尊為畫聖;若冊頁,則經子淵藏有十五紙,中有四紙可稱傑構,已由上海某處精印,印行有正書局亦印出與吳秋農合冊,中之《八哥》可與之初藏之《飛燕》《鸚鵡》《紫藤》等幅相比,次等珠圓玉潤之作,畫家畢生能得一幅,已可不朽,矧其產量豐美妙麗至於此哉!此則元四家,明之文、沈、唐所望塵莫及也!吾故定之為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殆非過言也。伯年為一代明星,而非學究;是抒情詩人,而未為史詩,此則為生活職業所限,方之古天才近於太白而不近杜甫。與伯年同時代世界畫家之具有天才者,如瑞典初倫,西班牙索羅蘭,伊白司底達,俱才氣縱橫,不可一世,殆易地皆然者,至如俄國列丙、蘇里可夫,法國倍難爾,荷蘭之伊司賴,德國之康普李倍爾忙,瑞士霍特萊等,性格不同,不得相提並論。憶吾於1926持伯年畫在巴黎示吾師達仰先生,蒙彼作如下之題字:
多麼活潑的天機,在這些鮮明的水彩畫里,多麼微妙的和諧,在這些如此密緻的彩色中,由於一種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種意到筆隨的手法——並且只用最簡單的方術——那樣從容的表現了如許多的物事,難道不是一位大藝術家的作品么?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師。達仰巴黎1926年(法文譯文)達仰為近代法國大畫家之一,持論最嚴,其推許如是,正可依為論據也。
一九五零庚寅冬日徐悲鴻寫於北京八十七神仙殘卷之居。
出版:1.《近現代畫家散記》,2000年一韋編著。
2.《榮寶齋》2007年第6期,人民美術出版社。
3.《任伯年畫集》扉頁,1953年新加坡陳之初版。
4.《徐悲鴻藝術文集》,徐伯陽、王震合著,1994年出版。
5.《朵雲》雜志第3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6.《書法》雜志第5期,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編著,2004年出版。
⑺ 黃賓虹、徐悲鴻、齊白石、劉海粟、張大千、潘天壽、陸嚴少
黃賓虹:(1865-1955)
現代傑出畫家。名質,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余之暇,兼習篆刻。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鍾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徐悲鴻,1895--1953
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的一生,以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卓越貢獻,深為世人敬仰。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館內常年陳列徐悲鴻生平介紹及其書畫作品,並陳列有徐悲鴻的學生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胄、沙孟海、費新我等書畫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喬石、宋平,書畫界名人錢紹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許多海外朋友,都曾光臨本館。現被命名為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宜興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興是徐悲鴻的故鄉,宜興人民為家鄉哺育出這樣卓越的藝術大師而感到光榮、自豪。徐悲鴻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並將永遠激勵家鄉人民奮發向上,開拓前進。
齊白石(1864--1957)
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字渭清,蘭亭,後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號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齊白石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
養家。那時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陳規,"造出許多新的花樣"。人稱 "芝木匠",1882年他給一家雕花,在主顧家"無意間見到一部乾
隆年間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非常高興,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 1888年,齊白石27歲時開始繪畫生涯,先後從蕭鄉陔
、文少可、胡沁園、譚溥等人學畫,從陳作堝讀書,從王湘綺攻讀詩文,任龍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出遊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
七年間"五齣五歸",得見名山大川,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1917年二進北京,結識陳
師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從陳師曾勸,始行變法。1926年應林風眠聘於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兩歲。60歲後定居北京,以篆刻賣畫為生。這時期他與梅蘭芳相識,第一次碰面時,齊白石為梅蘭芳畫草蟲,梅蘭芳則為齊白
石唱一段貴妃醉酒。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徐悲鴻聘
,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
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
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齊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翠。他的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底至1984年1月於
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周年作品展覽》。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齊白石
山水畫選》等問世。
劉海粟(1896—1994)
是傑出的美術家、教育家、美術史家、畫家。江蘇省武進縣青雲坊村人。劉海粟6歲讀私塾、酷愛書畫。14歲到上海,入畫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校長,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並沖破封建勢力,首創男女同校,增加用人體模特和旅行寫生。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並第一次舉行個人畫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稱贊。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繪畫及美術教育,並出席日本帝國美術院第一次美展開幕式,回國後創辦天馬會。1920年10月代表中國新藝術界,赴日本參加帝國美術院開幕大典,和日本畫家藤島武二、滿國古四郎、橋本關雲等交遊論藝,其油畫作品備受日本畫壇重視和推崇,被稱為"東方藝壇的獅"。
回國後,充實了美術院的課程和設備,成為當時國內美術最高學府,並著有《米勒傳》、《塞尚傳》,介紹西洋藝術,頗有影響。
1927年受軍閥孫傳芳迫害通輯,逃亡日本。朝日新聞社曾為他在東京舉行畫展。1938年春回上海,應上海中華書局之邀,寫成八十萬言的巨著《海粟叢書》六卷,分《西畫苑》、《國畫苑》、《海粟國畫、海粟油畫》三部分,畫論精闢,廣為流傳。
張大千(1899~1983)
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家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共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游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庄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潘天壽(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壽、懶道人、心阿蘭若住持,晚年多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別號。浙江寧海人,自幼讀私塾,始臨《芥子圖畫譜》。19歲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受教於李叔同、經亨頤、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中國畫和中國繪畫史,認識吳昌碩,1928年定居杭州,任國立西湖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次年,同林風眠等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1944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建國後,歷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等職。其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聽天閣詩存》、《潘天壽談藝錄》等。
潘天壽擅長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畫。尤善畫鷹、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作品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氣勢磅礴,妙趣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
潘天壽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頗受海內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從260萬元起拍,經各路買家激烈競價,最後660萬元人民幣一槌定音,創下潘天壽作品最高價。現在潘天壽作品每平方尺在3萬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數十萬。
陸嚴少,筆名:宛若,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歲時從馮超然學畫,專習山水。48歲時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80年起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為教授。長於國畫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筆。出版有《陸嚴少畫集》等數十部畫集。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中國畫院院長。
⑻ 徐悲鴻和劉海粟有什麼樣的仇恨
徐悲鴻與劉海粟結怨的來龍去脈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徐悲鴻與劉海粟都是不折不扣的藝術大師,但這兩位大師之間的關系卻很糟糕。劉稱徐悲鴻是其弟子,徐則稱劉海粟是「漢奸」。
青年參考報道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徐悲鴻與劉海粟都是不折不扣的藝術大師,但這兩位大師之間的關系卻很糟糕。劉稱徐悲鴻是其弟子,徐則稱劉海粟是「漢奸」。
同心出版社於2009年6月出版的榮宏君所著《世紀恩怨——徐悲鴻與劉海粟》一書,披露了兩位大師結怨的來龍去脈。
1.徐悲鴻寫給周揚的兩封信
繪畫之餘,筆者尤喜收藏藝術界名家的書札。在筆者收藏的眾多信札中,徐悲鴻1953年寫給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周揚的兩封信較為特殊,徐悲鴻在信中竟直呼劉海粟為「漢奸」。那麼,徐悲鴻的指責可有根據?
下面,先把兩封信的原文附錄如下:
這兩封信寫於1953年,也就是徐悲鴻去世的那一年。徐悲鴻直呼劉海粟為「漢奸」,這引起了我對徐悲鴻與劉海粟關系的關注。
有人說,徐悲鴻與劉海粟分別代表了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京派與海派,因此兩人之間的恩怨背後,是京派與海派兩大畫派之間的紛爭;也有人說,這是文人相輕的狹隘思想作祟的結果。但在我看來,畫派紛爭的解釋並不成立,因為若是論起畫派的根源,兩個人都是江蘇人,又都曾留學歐洲,所謂的紛爭,也只是藝術風格的不同而已。文人相輕的說法更是無從談起,畢竟徐悲鴻提拔了藝術界的很多後起之秀。
周揚先生:
……
前幾日,我為抗議漢奸劉海粟出任華東美專校長,曾與先生面談,並致長函備忘(又附覽劉國畫兩冊)。今覺意猶有未盡,再述如下:
劉海粟充當漢奸,其罪行輕重如何,吾人姑不置論,其喪失民族氣節,則是事實。此乃吾人最蔑視者,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之污點。再則,劉海粟抄襲他人作品以蒙蔽人民,鐵證如山,為清除文藝界之惡劣作風,此乃典型事件,我當堅持抗議到底!願知先生意見……
此致
敬禮
徐悲鴻
六月五日
周揚部長:
今日先生談擬開座談會,令劉海粟檢討,我回來思量,以為不必要,原因是:這可能成為像劉海粟在上海時自吹自捧的「檢討會」,不解決問題。我以為應叫他坦白下列各點:
(1)上海淪陷時間與日本人有那(哪)些勾結?參加過那(哪)些媚敵活動?擔任過何種職務?
(2)共盜(剽)竊過那(哪)些作品?(如果寫明仿某人作品不算)一一列舉出來。
(3)誰販賣形式主義?誰毒害了青年?是我還是他?誰是誰非?應嚴格檢討。
以上各點,須在一星期內交出材料與文化部,如果他能忠誠老實交代,我同意寬大處理。如果他還隱瞞或辯護,足證問題嚴重,文化部應嚴加追究查辦,我想先生當能同意。我當繼續收集有關材料,在他坦白期間暫不發表。
此致
敬禮
徐悲鴻頓首
七月八日
2.劉海粟曾作畫鼓舞軍民抗戰
那麼,劉海粟真的是漢奸嗎?
事實上,抗戰伊始時,劉海粟曾表現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感與愛國熱忱,他的畫作也成為那段歷史的證明。
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劉海粟有感而發,作國畫《虎踞圖》,表達了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共同願望。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役打響,劉海粟有感於「八百壯士」的英勇抗戰,即興創作了油畫《四行倉庫》,大大地鼓舞了軍民的鬥志。
1937年10月11日,上海淪陷。地處租界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簡稱上海美專)猶如孤島。1939年1月25日,劉海粟帶領上海美專師生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樓畫廊舉辦「上海美專師生救濟難童書畫展覽會」,共展出作品421件,籌集資金2000餘元,為難童教養院蓋了3幢宿舍樓。
……
由此可見,劉海粟在抗戰前期,是上海美術界積極抗日的代表人物。
3.劉海粟拒任汪偽政權的「教育部長」
1939年底,汪精衛在日軍的支持下粉墨登場,為即將成立的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四處物色人才。褚民誼(原國民黨元老、汪偽政權的主要成員)力邀劉海粟擔任偽「教育部長」。很多關於劉海粟的傳記中都提到過這一點,說劉海粟以「不懂政治」為由拒絕了。
在劉海粟的學生簡繁所著的《滄海》一書中,記錄了劉海粟對這段歷史的回憶:
「褚民誼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當初他陪我去見汪精衛,汪精衛問我,你看我會做漢奸嗎?我說你當然不會,你也是愛國的!但是如何救國,卻要好好斟酌……當初他(汪精衛)找我去,同我說了一大套救國的大道理……這個人的演講能力好極了,樣子又長得漂亮,老實說我被他打動了,答應做一些教育方面的事情。因為不管時局怎麼發展,教育總歸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見,劉海粟當時並未拒絕汪精衛的邀請。後來,劉海粟卻沒替汪精衛做事,因為好幾位答應為汪偽政府做事的人,先後被特務刺殺,人身安全不保。於是,劉海粟趕緊離開上海,去了南洋。
劉海粟去南洋最初是想避禍。上海美專副校長謝海燕有一個朋友,是印度尼西亞僑領范小石。范小石曾對謝海燕說,南洋華僑有意請國內有聲望的藝術家赴南洋舉辦畫展籌款,以支援國內抗戰。在謝海燕的引薦下,劉海粟與范小石結識,並達成辦籌賑畫展的協議。
此時,正值1939年年末,抗戰形勢日趨吃緊,劉海粟乘坐「芝巴德」號郵輪到達南洋,經過短暫的籌備,劉海粟於1940年1月20日在印尼雅加達舉辦了「中國現代名畫籌賑展覽會」,共展出國畫396幅。後來,他又奔赴萬隆等地舉辦畫展,所得款項都交給當地華僑總會管理,直接寄到貴州紅十字會轉寄給前線的抗日將士……
4.日本人派軍機接劉海粟回上海
但是,劉海粟終於還是與日本人開始來往,並在1943年乘日本軍用飛機回國。對此,劉海粟本人是這樣說的:
「1943年5月二十幾號,日本人用軍用飛機把我從南洋送回上海,我一直很倔強的,這是斗爭啊!非常艱苦的。像我的幾個最要好的朋友吳湖帆、錢瘦鐵,還有林康侯,一大批同道都投靠過去了。但也要原諒他們,他們也不是壞人,他們就是軟弱了,一看日本人那麼有勢力,對他們又關心……
「當初日本軍部派軍用專機送我回來,有許多人不理解,以為劉海粟一定是賣身做了漢奸。誤會很多,我不管的,隨他們去說。這種事你不能解釋的,越解釋越不清楚。但是內心痛苦極了。寫了一首詩,噢——寫得好極了!中間有兩句,『世人不識英雄面,竊竊私語笑相向』。還有一首是題在畫上的,『天涯一孤雁,嘹淚嘆離群;若問知心者,而今有幾人』!」
而劉海粟回到上海不久,即與在印尼結識的富商之女夏伊喬完婚,日軍高官川本芳太郎與高島闕次郎竟登門道喜。
對此,劉海粟說道:「結婚,又不得了嘍。川本芳太郎和高島闕次郎這兩個最重要的人物(日軍高官),親自到家裡來恭賀。結婚辦酒席,我沒有請他們,結果他們反過來請我吃飯。我說我不願意出去,他們就叫了一桌酒席送到我的家裡來。嗨!他們來了就是吃飯、喝酒,其他的一句都不敢提!我也不提。」
雖然劉海粟說,與日本軍部的人和汪偽政權的人只是吃吃飯、喝喝酒,「他們的心意很好,交朋友可以,但要我出來為他們做事情萬萬不可以」。劉海粟還一再強調:「中間日本軍部派人給我送過兩次錢,我沒有收。這一點,我很堅持。你要是收了他們的錢,證明你完全被他們收買了,真正變成漢奸了。起頭在上海,汪精衛要發給我津貼,我也是一分錢不拿的。所以後來我很硬氣,徐悲鴻他們說我是漢奸,我叫他們拿證據,他們就拿不出來了。」
5.文化界至今仍有兩種論點
對劉海粟是不是漢奸,文化界至今依然有兩種論點。一種認為,劉海粟是漢奸,證據主要有二:一是周恩來主持的《新華日報》1945年8月23日刊出「文化漢奸名錄」,第六名就是劉海粟,下面還有一段文字說明:「這位有名的畫家在太平洋事變後由南洋到上海,受敵偽的利慾的誘引,下了水,公然對偽新聞記者發表談話,稱頌『大日本』的『王道』了。」
二是1943年11月30日的上海《申報》上刊登消息《劉海粟書展,昨預展盛況》,舉辦者是劉海粟的友人張一鵬(汪偽司法部長),出席者有林庚侯、陳彬和,都是當時著名的大漢奸,還有侵華日軍的津田中將、近藤少將、鹽田大尉、川本大佐等。並且,劉海粟與夏伊喬結婚大典,也是由大漢奸陳彬和當主婚人,參與者多為日本軍政大員和一些大漢奸。
反對者則認為,《新華日報》的「文化漢奸名錄」是靠不住的,理由是此名錄乃「讀者來信性質」。另外,在1945年8月23日的「文化漢奸名錄」之後,另有該報發行人潘梓年所寫《致讀者》:「我們希望知道各方面漢姦情形的朋友,都把他們提出來。」
有人認為,八年抗戰,形勢很復雜,加之內地和淪陷區溝通有困難,這種群眾揭發,絕不能作為論人的主要依據。況且,抗戰期間,劉海粟曾到南洋展覽籌款抗日,至於他為什麼與日本人握手言歡,成為日軍的座上賓,那是因為當時劉海粟為在夾縫中求生存,不得已而為之。報紙上關於劉海粟親日的文字,是日方為渲染親和氣氛,迫使劉海粟就範的舉措。
⑼ 誰知到徐悲鴻和孫多慈的愛情故事
徐悲鴻與孫多慈:一場不該發生的戀愛,苦戀十年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傳播也促使著中國女性的進一步覺醒。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女性要達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須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國大學校園首開「男女同校」,隨之而來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師生間戀愛之事時有發生。
1930年秋天,徐悲鴻為得意弟子孫多慈畫了一幅素描。畫稿上的孫多慈齊耳短發,面如圓月,表情淡然,畫作中的她有屬於那個時代女學生特有的青澀稚嫩。徐悲鴻在畫作的右下角題字:「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願畢生勇猛精進,發揚真藝….」
《鳳凰大視野》李筱懿 談及孫多慈的愛情
無論民國還是現在,女性在愛情中的自由選擇和為愛抉擇的付出都是在打破束縛往前的一步。
⑽ 推薦幾本徐悲鴻的書
《悲鴻繪集》 徐悲鴻繪 中華書局 民國十九年
《悲鴻畫集》 徐悲鴻繪 中華書局 民國二十一年
《悲鴻近作》 徐悲鴻繪 中華書局 民國三十年年
《悲鴻素描選》 徐悲鴻繪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3年
《畫家徐悲鴻》 黃苗子著 北京出版社 1957年
《徐悲鴻素描》 徐悲鴻繪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8年
《徐悲鴻的油畫》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0年
《徐悲鴻:1895—1953》 范曾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2年
《徐悲鴻——中國近代寫實繪畫的奠基者》 謝里法 蔣勛著 (台灣)雄獅圖書公司 1980年
《徐悲鴻素描》 徐悲鴻繪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0年
《徐悲鴻畫集》(第一冊·中國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鴻研究》 艾中信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鴻彩墨畫》 徐悲鴻繪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鴻一生》 廖靜文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2年
《徐悲鴻——回憶徐悲鴻專輯》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出版社 1983年
《徐悲鴻畫集》(第二冊·中國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4年
《徐悲鴻畫冊》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4年
《徐悲鴻研究》 艾中信 上海美術出版社 1984年
《悲鴻畫選》 徐悲鴻繪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5年
《筆下千騎:繪畫大師徐悲鴻》 鄭理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5年
《徐悲鴻年譜》 李松編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5年
《徐悲鴻的故事》 鄭理著 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5年
《徐悲鴻傳記資料》 朱傳譽主編 (台灣)天一出版社 1985年
《我與徐悲鴻》 蔣碧微著 嶽麓書社 1986年
《徐悲鴻畫集》(第三冊·素描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6年
《徐悲鴻評集》 王震編 灕江出版社 1986年
《徐悲鴻藝術文集》 徐悲鴻著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1987年
《中國繪畫大師徐悲鴻》 [蘇]波斯特列洛娃 (蘇聯)科學出版社 1987年
《徐悲鴻畫集》(第四冊·素描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7年
《巴黎歲月——徐悲鴻早年素描》 徐悲鴻繪 (台灣)藝術圖書公司 1988年
《徐悲鴻畫集》(第五冊·素描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8年
《徐悲鴻畫集》(第六集·油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出版社 1988年
《徐悲鴻油畫集》 徐悲鴻繪 馮法祀編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8年
《世界名人傳記——徐悲鴻》 李榮勝編著 (香港)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8年
《藝術大師徐悲鴻》 金山著 (台灣)雄獅圖書公司 1990年
《徐悲鴻研究》 王震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1年
《徐悲鴻年譜》 徐伯陽 金山編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1991年
《徐悲鴻藏畫選集》(上卷)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1年
《徐悲鴻藏畫選集》(下卷)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2年
《徐悲鴻在南洋》 楊作清 王震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年
《傲骨錚錚的畫家——徐悲鴻》 李偉科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
《中國現代名家畫譜·徐悲鴻》 徐悲鴻繪 徐慶平著文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
《當代名家中國畫全集·徐悲鴻作品選集》 張瑞林主編 徐悲鴻繪 古吳軒出版社 1993年
《徐悲鴻的藝術世界》 王震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4年
《徐悲鴻書信集》 王震編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徐悲鴻廖靜文》 廖靜文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5年
《徐悲鴻評傳》 王澤慶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5年
《悲鴻畫集——紀念徐悲鴻一百周年誕辰》 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5年
《美的呼喚》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5年
《藝壇巨匠——徐悲鴻》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5年
《紀念徐悲鴻誕辰一百周年展刊》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年
《中國藝術大展作品全集——徐悲鴻卷》 中國藝術大展組織委員會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5年
《徐悲鴻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 王震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年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徐悲鴻》 劉建平 穆美華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錦綉文化企業聯合出版 1996年
《中外名人傳記故事叢書·藝術家·徐悲鴻》 鄭理編著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6年
《中國藝術大展作品全集》(徐悲鴻卷) 徐慶平大展組委會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7年
《中國名家法書·徐悲鴻》 許禮平 蘇士澍主編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國巨匠美術叢書·徐悲鴻》 劉曦林著 文物出版社 1998年
《篳路啟藝林·徐悲鴻》 董德興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1998年
《中國素描經典畫庫·徐悲鴻素描集》 徐悲鴻繪 廣西美術出版社 1998年
《走進藝術大師生活叢書·徐悲鴻》 李曉傑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8年
《中外著名藝術家的故事·徐悲鴻》 水真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8年
《徐悲鴻藝術隨筆》 王震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年
《徐悲鴻畫論》 裔萼編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藝術大師叢書·徐悲鴻》 徐建融著 古吳軒出版社 1999年
《徐悲鴻與讀書》 李鈺玲編著 明天出版社 1999年
《篳路啟藝林——徐悲鴻》 董德興著 (香港)中華書局公司 1999年
《徐悲鴻的青少年時代》 王連敏 趙琳琳編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大師談藝叢書·徐悲鴻談藝錄》 張玉英編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0年
《徐悲鴻藝術文集》 王震 徐伯陽編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1年(重印)
《中國畫名家作品真偽·徐悲鴻》 謝小銓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一生:插圖珍藏本》 廖靜文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繪畫全集(第一卷)——藝術·生平·論述》 王庭玫主編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繪畫全集(第二卷)——油畫·素描作品》 王庭玫主編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繪畫全集(第三卷)——中國水墨作品》 王庭玫主編 (台灣)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
《徐悲鴻與讀書》 李鈺玲編著 (台灣)婦女與生活社文化事業公司 2001年
《世界偉人傳記叢書·一代畫師徐悲鴻》 孟校丹編著 延邊人民出版社 2002年
《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徐悲鴻作品精選》 徐悲鴻繪 天津楊柳青畫社 2002年
《鑒識徐悲鴻》 潘深亮著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2年
《藝壇巨匠:徐悲鴻畫集(素描畫稿油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03年
《藝壇巨匠:徐悲鴻畫集(中國畫部分)》 徐悲鴻繪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03年
《中國名畫家全集(近現代部分):徐悲鴻》 陳傳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藝術大師之路叢書·徐悲鴻》 庄庸編著 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3年
《中國書畫家經典作品集·徐悲鴻十二生肖冊》 王驍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世紀豐碑——新世紀首屆徐悲鴻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范保文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年
《中國美術家作品叢書:徐悲鴻(上)·中國畫》 徐悲鴻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年
《徐悲鴻——478幅作品堪比大師作品全集》(上下冊) 紫都 霍艷文編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年
《徐悲鴻藝術世界》 沈培新主編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鴻畫集》 龔繼先主編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鴻畫集》 徐悲鴻繪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鴻講藝術》 徐悲鴻著 九州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鴻文集》 王震編 上海畫報出版社 2005年
《中國近現代書畫真偽鑒別·徐悲鴻卷》 楊新主編 大象出版社 2005年
《現代書畫投資·徐悲鴻卷》 史樹青主編 北京出版社 2005年
《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徐悲鴻》 徐冀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徐悲鴻生平與作品鑒賞》 紫都 霍艷文編著 遠方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