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不同的平台。
arm-linux-gcc是用於編譯在CPU為arm晶元的板子上運行的程序。
iwmmxt_le-gcc貌似是intel的。嵌入式的交叉編譯工具基本上是不通用的。iwmmxt_le-gcc編譯出來的程序不能在arm上跑
2. 有沒有用於java語言的分布式編譯工具
maven和ant都可以實現,但是需要配置。
3. 交叉編譯器為什麼叫交叉編譯交叉
交叉編譯這個概念的出現和流行是和嵌入式系統的廣泛發展同步的。我們常用的計算機軟體,都需要通過編譯的方式,把使用高級計算機語言編寫的代碼(比如C代碼)編譯(compile)成計算機可以識別和執行的二進制代碼。比如,我們在Windows平台上,可使用Visual C++開發環境,編寫程序並編譯成可執行程序。這種方式下,我們使用PC平台上的Windows工具開發針對Windows本身的可執行程序,這種編譯過程稱為native compilation,中文可理解為本機編譯。
然而,在進行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時,運行程序的目標平台通常具有有限的存儲空間和運算能力,比如常見的 ARM 平台,其一般的靜態存儲空間大概是16到32MB,而CPU的主頻大概在100MHz到500MHz之間。這種情況下,在ARM平台上進行本機編譯就不太可能了,這是因為一般的編譯工具鏈(compilation tool chain)需要很大的存儲空間,並需要很強的CPU運算能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交叉編譯工具就應運而生了。通過交叉編譯工具,我們就可以在CPU能力很強、存儲空間足夠的主機平台上(比如PC上)編譯出針對其他平台的可執行程序。
要進行交叉編譯,我們需要在主機平台上安裝對應的交叉編譯工具鏈(cross compilation tool chain),然後用這個交叉編譯工具鏈編譯我們的源代碼,最終生成可在目標平台上運行的代碼。
4. gcc -arm這個交叉編譯工具。有沒有可以再window上使用的
yagarto和codesourcery都是在windows下用的,官方已經編譯打包好的EXE文件
cygwin下可以自己編譯源代碼,做出GNU工具鏈
mingw也可以實現
還有一些在windows下用的IDE,專門針對GNU工具鏈的,code::blocks,emide等
我在用emIDE,arm-none-eabi-gdb調試ARM
5. 交叉編譯工具和硬體平台有沒有關系
當然可以!
不同版本有可能函數頭文件的路徑不一樣,不過4.4.1以上版本路徑應該都一樣的。
6. 交叉編譯器的原理
編譯是從源代碼(通常為高級語言)到能直接被計算機或虛擬機執行的目標代碼(通常為低階語言或機器語言)的翻譯過程。然而,也存在從低階語言到高階語言的編譯器,這類編譯器中用來從由高階語言生成的低階語言代碼重新生成高階語言代碼的又被叫做反編譯器。也有從一種高階語言生成另一種高階語言的編譯器,或者生成一種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的中間代碼的編譯器(又叫級聯)。
典型的編譯器輸出是由包含入口點的名字和地址, 以及外部調用(到不在這個目標文件中的函數調用)的機器代碼所組成的目標文件。一組目標文件,不必是同一編譯器產生,但使用的編譯器必需採用同樣的輸出格式,可以鏈接在一起並生成可以由用戶直接執行的可執行程序。
7. 交叉編譯器的分類
編譯器可以生成用來在與編譯器本身所在的計算機和操作系統(平台)相同的環境下運行的目標代碼,這種編譯器又叫做「本地」編譯器。另外,編譯器也可以生成用來在其它平台上運行的目標代碼,這種編譯器又叫做交叉編譯器。交叉編譯器在生成新的硬體平台時非常有用。「源碼到源碼編譯器」是指用一種高階語言作為輸入,輸出也是高階語言的編譯器。例如: 自動並行化編譯器經常採用一種高階語言作為輸入,轉換其中的代碼,並用並行代碼注釋對它進行注釋(如OpenMP)或者用語言構造進行注釋(如FORTRAN的DOALL指令)。
預處理器(preprocessor)
作用是通過代入預定義等程序段將源程序補充完整。
編譯器前端(frontend)
前端主要負責解析(parse)輸入的源代碼,由語法分析器和語意分析器協同工作。語法分析器負責把源代碼中的『單詞』(Token)找出來,語意分析器把這些分散的單詞按預先定義好的語法組裝成有意義的表達式,語句 ,函數等等。 例如「a = b + c;」前端語法分析器看到的是「a, =, b , +, c;」,語意分析器按定義的語法,先把他們組裝成表達式「b + c」,再組裝成「a = b + c」的語句。 前端還負責語義(semantic checking)的檢查,例如檢測參與運算的變數是否是同一類型的,簡單的錯誤處理。最終的結果常常是一個抽象的語法樹(abstract syntax tree,或 AST),這樣後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和處理。
編譯器後端(backend)
編譯器後端主要負責分析,優化中間代碼(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以及生成機器代碼(Code Generation)。
一般說來所有的編譯器分析,優化,變型都可以分成兩大類:函數內(intraproceral)還是函數之間(interproceral)進行。很明顯,函數間的分析,優化更准確,但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
8. 交叉編譯器的舉例
交叉編譯
1、在Windows PC上,利用ADS(ARM開發環境),使用armcc編譯器,則可編譯出針對ARM CPU的可執行代碼。
2、在Linux PC上,利用arm-linux-gcc編譯器,可編譯出針對Linux ARM平台的可執行代碼。
3、在Windows PC上,利用cygwin環境,運行arm-elf-gcc編譯器,可編譯出針對ARM CPU的可執行代碼。
4、在Windows系統上,利用Keil Uvison工具,開發出運行在89C51單片機上的程序。
5、在Windows系統上,利用CodeWarrior IDE工具,開發出運行在Freescale XS128單片機上的程序。
9. 什麼是交叉編譯器
交叉編譯器:在一種計算機環境中運行的編譯程序,能編譯出在另外一種環境下運行的代碼
10. 如何構建MIPS交叉編譯工具鏈
第一步 創建目錄以及環境變數
在當前用戶目錄下創建target-project文件夾,在該文件夾下創建mips-mole文件夾,在mips-mole文件夾下創建三個文件夾:build-tools,kernel,tools,最後,在build-tools文件夾下創建build-gcc,build-boot-gcc,build-glibc,build-binutils文件夾。命令如下:
$ cd ~
$ mkdir -p ./target-project/mips-mole/{kernel/,tools/,build-tools/{build-gcc,build-boot-gcc,build-glibc,build-binutils}}
$ tree ./target-project/mips-mole/
使用腳本構建環境變數
#! /bin/bash
注意修改/home/用戶名,修改正確後,使用source使腳本生效
$ cd target-project
$ chmod +x mips.sh
$ source mips.sh
可以使用echo査看相關變數名以觀察環境變數是否生效。
最後把linux-2.6.38.tar.bz2下載放置在kernel文件夾下,binutils-2.22.tar.gz,gcc-4.6.2.tar.gz,glibc-2.14.tar.gz,glibc-ports-2.14.tar.gz,gmp-5.0.4.tar.gz,mpc-0.9.tar.gz,mpfr-3.0.1.tar.gz下載放置在build-tools文件夾下。
第二步 安裝基於MIPS的linux頭文件
$ cd $PRJROOT/kernel
$ tar -xjvf linux-2.6.38.tar.bz2
$ cd linux-2.6.38
在指定路徑下創建include文件夾,用來存放相關頭文件。
$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保證linux源碼是干凈的。
$ make mrproper
生成需要的頭文件。
$ make ARCH=mips headers_check
$ make ARCH=mips INSTALL_HDR_PATH=dest headers_install
將dest文件夾下的所有文件復制到指定的include文件夾內。
$ cp -rv dest/include/* $TARGET_PREFIX/include
最後刪除dest文件夾
$ rm -rf dest
$ ls -l $TARGET_PREFIX/include
第三步 安裝binutils-2.22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zvf binutils-2.22.tar.gz
$ cd build-binutils
$ ../binutils-2.22/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 make
$ make install
再安裝automake。
$ tar -xzvf automake-1.11.1.tar.gz
$ cd automake-1.11.1
$ ./configure
$ make
$ sudo make install
下面開始修改相關文件,主要是去掉-Werror。
$ cd $PRJROOT/build-tools/binutils-2.22/gas
$ ge dit configure
將下面內容
# Enable -Werror by default when using gcc
if test "${GCC}" = yes -a -z "${ERROR_ON_WARNING}" ; then
ERROR_ON_WARNING=yes
fi
修改為
# Enable -Werror by default when using gcc
if test "${GCC}" = yes -a -z "${ERROR_ON_WARNING}" ; then
ERROR_ON_WARNING=no
fi
但是,需要重新configure生成Makefile.in。
$ ./configure (在binutils/gas路徑下的configure)
$ make distclean (切記)
然後重新執行第三步,這次編譯可過。
第四步 安裝gcc引導器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zvf gcc-4.6.2.tar.gz
$ tar -xjvf gmp-5.0.4.tar.bz2
$ mv gmp-5.0.4 ./gcc-4.6.2/gmp
$ tar -xzvf mpc-0.9.tar.gz
$ mv mpc-0.9 ./gcc-4.6.2/mpc
$ tar -xzvf mpfr-3.0.1.tar.gz
$ mv mpfr-3.0.1 ./gcc-4.6.2/mpfr
$ cd build-boot-gcc
$ ../gcc-4.6.2/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disable-shared <br>--without-headers --with-newlib --enable-languages=c --disable-decimal-float <br>--disable-libgomp --disable-libmudflap --disable-libssp --disable-threads --disable-multilib
編譯並安裝gcc引導器、libgcc庫。
$ make all-gcc
$ make all-target-libgcc
$ make install-gcc
$ make install-target-libgcc
第五步 編譯glibc
$ cd $PRJROOT/build-tools
$ tar xzvf glibc-2.14.tar.gz
$ cd glibc-2.14
刪除Makefonfig文件中的內容-lgcc_eh。
$ cp -v Makeconfig{,.b腸花斑拘職餃辦邪暴矛k}
$ sed -e 's/-lgcc_eh//g' Makeconfig.bk > Makeconfig
$ cd ..
$ tar -xjvf glibc-ports-2.14.tar.bz2
$ mv glibc-ports-2.14 ./glibc-2.14/ports
$ cd build-glibc
$ CC=mipsel-linux--gcc ../glibc-2.14/configure --host=$TARGET --prefix="/usr" <br>--enable-add-ons --with-headers=$TARGET_PREFIX/include libc_cv_forced_unwind=yes <br>libc_cv_c_cleanup=yes
注意:此時如何設置了LD_LIBRARY_PATH環境變數會configure error,需要刪除該變數重新configure。
$ make
$ make install_root=$TARGET_PREFIX prefix=」」 install
第六步 完全安裝gcc
首先,也是很重要的是去掉libc等庫文件的絕對路徑。
$ cd $TARGET_PREFIX/lib
備份一下。
$ cp libc.so libc.so.bk
$ gedit libc.so
將原內容
GROUP ( /lib/libc.so.6 /lib/libc_nonshared.a AS_NEEDED ( /lib/ld.so.1 ) )
修改為
GROUP ( libc.so.6 libc_nonshared.a AS_NEEDED ( ld.so.1 ) )
$ cp libpthread.so libpthread.so.bk
$ gedit libpthread.so
將原內容
GROUP ( /lib/libpthread.so.0 /lib/libpthread_nonshared.a )
修改為
GROUP ( libpthread.so.0 libpthread_nonshared.a )
然後可以完全編譯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