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娥皇女英共事一夫是什麼時期的傳說
那是因為,當時還在氏族社會時期。當時有一種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種選擇權,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決定是否要將妻子家中無夫或待嫁的姐妹們,也一起娶回去。
這種制度,在周朝時正式成為一種貴族特有的禮制,寫入禮法中,被稱為「媵制」。《禮儀 婚禮》中明確地寫著:「嫁女必以侄娣從,謂之媵」。充當「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親姐妹或堂表姐妹們。「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於丈夫的正式妻子,從屬於正妻。
後人據此推測,堯帝嫁女時,就使用了這種媵制。一般認為,正式出嫁的應該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則是姐姐的媵。
妻也好,媵也罷,總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舜帝姚重華,應該是愛上了這對姐妹的,因為與伊部族的聯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這種情形下,採用了「不告而娶」的辦法,這應該是他愛戀的一種表達方式。
當聯姻的好日子來到的時候,舜帶著人馬和禮物,在媯水邊迎娶了這一對姐妹花。
舜的部落是黃帝第九世後裔,當時他和堯帝伊放勛的勢力范圍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內。
傳說中,舜帝「目重瞳子(每個眼眶裡都有兩個黑眼珠),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是個壯碩墩實、長得有些奇異的黑漢子。雖然外表算不上英俊,但是身體倍棒,會種莊稼會捕魚打獵,還會製作陶器,更有高雅的業余愛好,會彈琴(想來勞作之餘,丈夫彈琴,妻子歌舞,感情與日俱增)。在那個物質條件簡陋的時代,舜算得上是超級的好男人了,更何況他還是部族將來的首領。所以三人婚後的生活還是很幸福的。
然而舜私娶伊氏姐妹的事情,到了老父瞽叟那裡卻過不了關。傳說瞽叟聯合後妻之子姚象,決心鏟除這個迕逆的長子。——關鍵原因可能是因為與兒媳的部落有仇,而且長子一家勤勞致富,牛羊成群、糧食陶器數不勝數,老兒早已眼熱,姚象更是對兩位身份不凡的漂亮嫂嫂垂涎欲滴。
於是瞽叟和姚象對姚重華屢屢加害,卻又屢屢被他逃脫。據說在這場兄弟鬩牆父子離心的事件中,舜得到了娥皇女英的多次幫助。可見夫妻間已同心協力、共同進退了。
關於娥皇女英的身世,有些傳說中說娥皇生母早逝,女英是繼母的孩子。其實當時正是父系氏族,伊放勛自然有一大群的女人,彼此間的地位完全視乎伊放勛的寵愛程度而定。娥皇女英姐妹的母親都不受寵,所以嚴格來講,她們都是庶出的。
太史公司馬遷在《五帝本記》里說道:當年堯帝聽說了舜的聲名,於是嫁女與他,並且考察了若干年,覺得舜確實堪當重任,便把自己的王位也授予了這位乘龍快婿,是為「禪讓」。這千古德政讓太史公十分感慨,很是發了一通議論,感嘆古時的世界大同是多麼美好。
實情是什麼呢?
《竹書紀年》卻講述了另一番景象。
堯帝伊放勛最寵愛的是一位名叫女黃的妻子,她為伊放勛生下了兒子丹朱。由於堯的偏愛,丹朱在十個兒子中地位最高,成為堯內定的繼承人。
當堯自覺年老力衰的時候,他果然將皇位傳給了丹朱。
然而庶出的兄弟姐妹們從小就看著各自的母親受到父親的冷落,心中忿忿不平。更何況丹朱一向恃寵,不把手足之情看在眼裡,稟性凶頑。所以大家都不願意讓丹朱做這個皇帝。
於是一場政變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姚重華夫妻三人和伊氏庶子九人取得了勝利,將堯和丹朱都囚禁起來——堯應該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當初他就是用同樣的方法從大哥摯手裡奪得了首領位置。
接下來,九個小舅子和姚重華之間,又為誰最後繼位展開了殊死搏鬥。
三年後,姚重華最後勝出。在這整個過程中,娥皇女英始終堅定地站在丈夫的一邊。(真是女生外向啊!)
姚重華成為「舜帝」。
但是更多的人都願意把堯奪兄位、舜奪丈人位的事情說成是「禪讓」制。
所以在廣大民眾眼裡,堯帝與舜帝都是中國上古史中,具有美德與智慧的統治者,被後世的人們視為典範。
託了父親與丈夫的名聲,娥皇女英也成為中國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假如《竹書紀年》說的才是事實真相的話,這個表率就很成問題了:衛道士們豈不是明著教女人不用履行為人女兒的職責,只要對老公好就夠了?
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幾十年後,娥皇女英跟隨著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
(又一個「禪讓制」的傳說,說是舜傳位於禹,然後避位南巡。其實《竹書紀年》所紀,卻是禹帝姒文命造反,奪了皇位,還把舜帝姚重華夫妻流放了。——這個應該比「禪讓」更靠得住:舜殺了禹的父親,怎麼會把禹選為繼承人?應該是禹為報殺父之仇,與舜的部落來了一場戰斗,最後報仇且奪權嘍。)
三年後,舜死於蒼梧,歸葬湖南九嶷山。
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對奔流的湘江,痛哭失聲。
流水遠逝,正象她們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復生。蘆蒿無邊,江霧蒼茫,臨風憑吊,更添哀傷。
無力北返、傷痛難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後,投湘江自盡了。
同情這對姐妹的人們,從此將她們視作專司蠟月的花神水仙。 還說,她們的眼淚滴在湘江邊的竹子上,淚痕不褪,點點成斑。
傳說天帝因為姐妹的痴情而憐憫他們,依生前身份的不同,舜帝被封為湘水之神,號曰「湘君」,娥皇女英則為湘水女神,號曰「湘夫人」。湘江邊沾著這對姐妹思夫淚痕的斑竹,因此被稱為「湘妃竹」。
一千多年後,屈原作《離騷〈九歌〉》,做為祭祀湘君和湘夫人時的樂辭。
除了這篇詩歌,她們在歷史上,沒有留下更多的事跡。
從屈大夫往後,只有騷人墨客,在詩詞歌歌賦里不斷哀悼追思她們的身影;只有點點斑竹,至今隨風搖曵。
Ⅱ 成吉思汗哪個女兒女嫁給了者勒蔑的兒子
五個,蒲兒帖、忽蘭、也遂、合答安和歧國公主。
成吉思汗的皇後妃子很多,他讓她們分住在五個地方,蒙古人在帳幕里居住,所以稱為五個斡兒朵,斡兒朵是「宮帳」的意思。
第一斡兒朵的正後是元配蒲兒帖皇後,其次有五個皇後,再下面有許多妃子。各斡兒朵的情形都相同,不過後妃的數目有多有少。蒲兒帖皇後生了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四個兒子,五個女兒。
第二斡兒朵的正後是忽蘭皇後。生了一個兒子,叫做闊列堅。成吉思汗待他如同四個嫡子一樣。後來闊列堅隨拔都西征,在俄羅斯中箭而死。第二斡兒朵的次後叫做古兒八速,是塔陽汗的後母。當塔陽汗和成吉思汗打仗的時候,古兒八速曾說蒙古人身上很臭。這句話給成吉思汗聽到了,後來將她俘虜了來,就問她:「你說我們蒙古人身上很臭嗎?」當晚就娶了她,大概要她聞聞自己身上臭不臭。
第三斡兒朵的正後是也遂皇後。在諸後之中,她和忽蘭皇後兩人最為得寵。成吉思汗出征,有時帶忽蘭同行,有時帶也遂同行。第四斡兒朵的正後是依速甘皇後。她是也遂皇後的妹妹。由於她舉薦姊姊,成吉思汗才得到也遂皇後。她嫁給成吉思汗較早,但甘心位居姊姊之下。
第四斡兒朵的三後名叫合答安皇後,是四大功臣之一赤老溫的妹妹。
四大斡兒朵之外,又另有一個「公主斡兒朵」,正後是金國的公主。成吉思汗率兵圍困燕京,金國皇帝送女兒歧國公主求和。當時金國皇宮中未嫁的公主共有七人,歧國公主最美麗聰明,宮中稱她為「小姐姐」。這位「小姐姐」嫁了成吉思汗後,很受到敬重,蒙古人稱她為「公主皇後」。成吉思汗為她特別成立一個「公主斡兒朵」。
成吉思汗女兒有3個,其中一個叫做阿剌海別吉,最有本事。
成吉思汗另有一個女兒布亦塞克,成吉思汗將她許配給宏吉剌部的酋長。那個酋長嫌她相貌太丑,不肯娶她,成吉思汗就將這酋長殺了。
五個斡兒朵分設在不同地方,相隔很遠。成吉思汗征服西夏,西夏的公主李嵬名也嫁給了成吉思汗
Ⅲ 古代女的嫁給男的後被稱為什麼姓氏
古人的姓氏名字型大小非常復雜
我國最古從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媯(gui)、姒(si)、姜、嬴、妘、姞。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緣關系。當社會發展到父系制度後,姓也就轉變為以父系血緣關系來計算了。這時出現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傳黃帝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還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沒有女字旁了。說明這時社會已基本過渡到男系制度。姓的主要作用是:①別種族;②明世系;③別婚姻。
下面再說「氏」,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於人口繁衍,遷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後代子孫,便逐漸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個特殊的號來做標志,這就是「氏」。氏的作用:氏一是表明父系血緣關系;二是區別個人身份的貴賤。
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在戰國前,是氏重要了,比如秦始皇,贏姓趙氏。看看現在有幾個姓贏的?姓趙的卻差不多上億。戰國以後姓氏逐漸合一,現在的姓,在那時絕大數叫氏。古老的姓現在常用的只有姬姓和姜姓等特大姓。其餘像媯姓(現主要分為陳,田,孫等姓)姒姓、子姓、嬴姓都幾乎沒有了。
姒姓主要分為以下氏
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鮑氏、有扈氏、有男氏、
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越氏。
子姓主要分為以下氏
契為子姓,其後分封,
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孔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嬴姓主要分為以下氏
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
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資料來源《史記》
現在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姓都是姬姓(傳說黃帝姓姬)和姜姓(傳說炎帝姓姜)分出來的氏。
姬姓有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邨、郁、邗、晉、應、韓、凡、蔣、邢、茅、昨、祭、吳、虞、虢、鄭、燕、隋、巴等氏
姜姓有齊,呂,申,謝,紀、許、向等。
氏的形成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有許許多多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1.以受封國號為氏的,如:
齊——炎帝姜姓之後,太公望姜子牙助武王滅商有功,受封於山東營丘為齊國,後世子孫以齊為氏。
秦——顓頊嬴姓之後,伯益裔孫非子養馬有名,周孝王封之於秦谷(今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後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升為諸侯,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但二世而亡,子孫以國為氏。
吳——黃帝姬姓之後,周太王亶父長子太伯為了讓賢,出奔到東南沿海一帶,土著居民擁為君長建立吳國,春秋後期曾成為強國而稱霸一方,後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吳為氏。
宋——源出於子姓,武王滅商後,紂王哥哥微子啟被封於商丘一帶,建立宋國,七百多年之後被齊國所滅,子孫以宋為氏。
楚——羋姓之後鬻(yu)熊曾為周文王師,周成王追封鬻熊曾孫熊繹為諸侯,定都丹陽建立荊國。後熊通自封為武王,他兒子又遷都到鄂(湖北江陵)改國號為楚,春秋戰國是強國之一,後被秦滅,子孫以楚為氏。
魯——源出於姬姓,武王滅商後,其弟周公旦被封在魯(山東曲阜一帶),可是他要留在京城輔佐武王,便派其子伯禽前去治理,後被楚國所滅,子孫以魯為氏。
晉——源出於姬姓,周武王第三子叔虞封唐,因境內有晉水,叔虞子燮父改國號為晉。春秋時,晉文公曾稱霸諸侯,後政權逐漸落人幾家公卿手中,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晉國不復存在,子孫以晉為氏。
另外,像燕、鄭、衛、曹、任、呂、梁、申、霍、耿等都是以國為氏,這里不細說。
2.以受封地名邑名為氏,如:
劉——來源有好幾支,其中有一支源出於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今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稱劉氏。
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封於屈(今湖北姊歸),後世以屈為氏。
曲——源出於姬姓,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號稱曲沃桓叔,其孫武公吞並晉,自立為晉武公,子孫以曲為氏。
崔——源出於姜姓,西周時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自己住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子孫以崔為氏。
常——源出於姬姓,衛國康叔支孫、食采於常(今山東微山縣東),子孫以常為氏。
解——源出於姬姓,唐叔虞子良食采於解(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子孫以解為氏。
蕭——源出於子姓,宋微子後裔,公族子弟封於蕭邑(今安徽蕭縣),子孫以蕭為氏。
3.以先代官爵名稱為氏
史——西周初太史尹佚,為人正直是史官楷模,又由於終生為太史,子孫便以官名史為氏。
師——商、周時,朝廷中掌管音樂的官員叫師,例如紂王時有師延,春秋時晉國有師曠,魯國有師乙,衛國有師涓,鄭國有師悝(kui)等,都是著名音樂家,子孫後代便以他們的官名師為氏。
司空——相傳少昊設司空官職,專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設,周朝改稱冬官為大司空,傳說堯時,大禹任司空,禹的子孫就有以官名司空為氏的。
司寇——相傳夏、商時就有司寇的官職,掌管治安刑獄,周初有己姓後裔蘇忿生任周朝司寇,他的子孫有的就以司寇為氏。
司徒——也是上古官名,堯舜時就設立了,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物,周朝以地官為大司徒,相當於宰相。相傳舜為堯司徒,子孫以為氏。
上官——源出於羋姓,戰國時,楚國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後代子孫以上官為氏。
樂正——周代設樂正之官,子孫以樂正為氏。
4.以祖先的名、字、謚號為氏的
孔——源出於子姓,微子啟封到宋國,後裔宋襄公的五世孫,名嘉,字孔父,在宋國任大司馬,動亂被殺,其子木金父逃到魯國,便以父親的字「孔」為氏。
庄——按周朝的謚法,喜歡征討的君主死後常謚「庄」。春秋時有楚莊王,鄭庄公,宋庄公等,他們的子孫便以謚號「庄」為氏。
牛——源出於子姓,西周後期,宋國公族大夫牛父任司寇。宋武公時,游牧民族長耿人進攻宋國,牛父率軍抵抗,不幸戰死,他的子孫以他的字作為氏。
孟——源出於姬姓,魯桓公的兒子、庄公弟慶父連續殺死兩個君主,激起人民的反對,後被迫自殺,他的後代應該稱仲孫氏,為了避諱弒君之罪,改稱孟孫氏,子孫以孟為氏。
石——源出於姬姓,衛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que),字石,又稱石碏,是衛國賢臣,用智謀借陳國力量除掉衛國兩個壞人州吁和石厚,子孫以石為氏。
5.以所從事的職業和技藝為氏,如:
巫——在古代專門從事降神事鬼的人叫巫,黃帝時有巫彭,商朝時有巫咸。他們子孫便以他們從事的職業「巫」為氏。
卜——古代人迷信,事事要進行占卜,周朝設太卜之官,屬下叫卜人,相傳夏後太康有個弟弟封在莘國,後裔中有作卜人的,子孫便以卜為氏。
甄——本是制陶所用轉輪的名稱,後來把管理制陶的官也叫甄,傳說舜曾到東來幫當地人提高制陶技術,很快發展成甄城,即今山東鄄(juan)城(古代鄄、甄通用),舜的子孫留下來做陶官,子孫便以甄為氏。
錢——源出於彭姓,西周時,彭祖的後人彭平任錢府上士,子孫便以錢為氏。
6.以事為氏,如:
竇——源出於姒姓,夏後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有仍氏方娠,自洞中逃出,奔歸有仍氏、生子為少康,長大後又恢復夏朝,有二子,長子抒繼王位,二兒子龍留在有仍氏,為紀念其母從洞中逃出,便以竇為氏。
張——傳說軒轅(一說少昊)第五子揮始弦弧以張網羅取禽鳥,遂賜姓為張。
車——西漢昭帝時,丞相田千秋因年老准許乘小車出人宮廷,時號為車丞相,子孫以車為氏。
洪——共工氏的後代,因祖先共工封為水神,為了紀念,故在共字旁加水邊為「洪」氏。
島——山西陽曲有島氏,先人因避居島嶼,後人以島為氏。
7.以所居住地特徵為氏,如:
東山——東山皋落氏的後世子孫,以祖先所居東山為氏。
東郭——源出於姜姓,古代外城稱郭,齊桓公的子孫住在臨淄外城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子孫以東郭為氏。
西門——源出於姬姓,鄭國有公族住在西門,後世便以西門為氏。
南宮——源出姬姓,魯國南宮閱,因住南宮,後人便以南宮為氏。
北丘——《淮南子》有東海北丘氏,因為祖先住在東海北丘,後世子孫以北丘為氏。
百里——源出於姬姓,虞國的百里奚,本是虞仲的後代,姓姬,名奚,因家住百里鄉,人稱百里奚,後在秦國做了大夫,子孫以百里為氏。
8.因種種原因改氏,如:
何——韓國滅後,子孫分散於各地,有一支居住在江淮一帶,當地人讀韓為何,因此以韓為何。
席——春秋時晉國大夫籍談的十三代孫籍環是項羽的臣屬,項羽名籍,為了避項籍諱,籍環改氏為席。
賀——東漢侍中慶純因避漢安帝(名慶)諱改慶氏為賀氏。
帥——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後,追尊司馬師為景帝,令天下避師字之諱,姓師的因此減筆畫改為帥氏。
竺——東漢時樅(cong)陽侯竹宴認為本姓源出伯夷、叔齊二賢,因此在竹下加二,改稱竺氏。
田——源出於媯姓,春秋時陳國厲公兒子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氏,當時陳、田讀音相同。
郭——文王弟流叔受封於虢,後虢國為晉所滅,公子配遂改姓郭氏。
元——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姓拓跋,到孝文帝時改拓跋為元姓,意為天下第一姓。
9.一氏多出現象
李——本來是以官職為氏的。臬陶是傳說中的東夷部落首領,活動地點在今天山東曲阜市一帶。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臬陶擔任理官一職,掌管刑法,他的後代就因襲他的官職命族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稱,舜繼堯位後,繼續受到重用。
後人理徵在商朝為官,敢於直諫,得罪了商紂王,受罰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隱藏在那裏,靠採食木子(李樹果實)得以活命。於是從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以此紀念使理姓保全下來的李子。
王——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具體地說,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媯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還有少數民族中的王姓及賜姓、冒姓王氏。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多數是以爵為氏的。
周文王姬昌第15子畢公高的後裔,本來就是王族,所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陝西西安)、河間(今屬河北)等地。
周靈王姬沁心,在位二十七年,他的兒子姬晉曾對他提出批評勸諫,結果被廢為庶民,居住在當今山東省膠南縣一帶。因為姬晉及其後裔的先祖是周天子,當時人們便稱他們為王家,自此以王為姓。
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所滅,子孫分散各地,因為他們出於王侯,世人皆稱這些人為王家。
歷史上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昭王之子無忌,其孫在秦國滅魏國後逃至山東泰山,後來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召信陵君的後代入朝作宮,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以他出身王族,謂之王家,延以為姓。以上種種,都是出自周朝姬姓的王氏。
公元前386年,姜姓齊國君權被田氏所奪,田氏是傳說中帝王舜的宗族後裔,媯姓。齊國於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由於田氏各支先祖先宗為帝王諸侯,人們稱為王家。這是出自媯姓的王氏。
還有出自子姓的王氏。子姓為商朝國姓,末代帝王紂,暴虐淫亂,他的叔父比干多次進行勸諫,紂惱羞成怒,將他殺死,剖腹驗心。子姓之王氏就是比干之後。
古代有許多少數民族的部族首領、政權君王的後代也以王為姓的,其原因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如隋朝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後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是烏丸氏,屬鮮卑族。又如蒙古高原克烈部酋長翰里勒汗,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改名王罕。
歷史上被賜以王姓的也不少。公元8年,為王莽篡劉漢王朝之位,建立新朝,賜戰國時燕太子丹的後裔為王。朱明王朝賜許多元朝蒙古人姓王,此為賜姓之王。這樣又為原本就源出多,分布廣的王姓隊伍增添了新的屬員。
從歷史上看,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隨行者有三位王姓將佐在那裏落戶。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一些王氏族人隨其入閩。從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台灣。明清之際起,王姓開始移居海外,遍布歐美、東南亞名地。
劉——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在6000萬以上,稱得上是"遍地流(劉)"。按史書記載,有五處源起。
帝堯陶唐氏(伊祁氏、伊耆氏)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後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
西周時,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子孫以邑為氏。此為姬姓之劉。
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墨讀)為妻,冒頓姓攣鞮(音luan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攣鞮氏子孫皆姓劉。「五胡亂華」時漢國建立者劉淵就是匈奴貴族。
劉漢王朝曾賜項氏、婁氏為劉氏。
丁——許多民族裡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姓源卻較為復雜。據有關史籍介紹,丁姓至少有五支來源。
第一支見諸於《姓氏考考略》,該書雲:「太公金匱,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情況,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來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兒子姜及死後,也被周王追謚為丁公,其子孫便以丁為姓,藉此緬懷先祖曾位尊丁公。史書記載較為詳細。「丁氏,姜姓,齊太公生於公,支孫以丁為氏。」(見《通志.氏族略.以次為氏》)自從這一支丁姓問世之後,其散居的地盤最廣,人數最多。也就是說,千百年來,中國的丁姓大都源自這一世系。這一系的主要發源地,在今山東濟陽。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國時期。這就是《三國志·吳志·孫匡傳注》所說的:孫權的族人孫匡因過失造成軍糧倉庫失火,貽誤了戰機,孫權大怒,不許孫匡姓孫。孫匡的後代子孫也被迫因襲丁姓。
從三國時期開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長,承襲相傳。後來出現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為丁,一支則改自丁氏。
好聽的名字有
先秦時代特徵的有:子蘭,子玉,子魚,子美,子產,子夏 ,孟某,仲某 叔某 季某 等
先秦姓名太復雜了。
比如孔子
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
再如姜子牙
姓姜氏呂名尚字子牙
漢朝時代特徵的有:少卿,彭祖,豨, 彘,(漢武帝初名劉彘 豨 彘都是豬的意思,漢朝流行以豬為名),病乙(如漢宣帝初名劉病乙,登基後因為民間用這個名字太多避諱不及改名劉詢) 敞,相如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特徵的有:亮,籍,權, 伶,備,南朝沖之,敬之,獻之,徽之等 北朝慕容三庄,慕容善,慕容廷釗、慕容暉 慕容泓、慕容仲、慕容永 拓跋某某,宇文某某,赫連某某 禿發某某 等(北朝名字太雜,姓比較特別)
隋朝以後略
Ⅳ 古時稱呼的國舅是稱呼皇帝的什麼人
狹義的國舅是指皇太後的兄弟即皇帝的舅父,以及皇後的兄弟即皇帝的妻舅。
廣義的國舅是指全部妃嬪的兄弟。
一般貴妃是來自皇家遠親或是高官家族,所以他們的兄弟和父親都有官職,貴妃是皇帝的正式老婆,所以貴妃的弟弟也叫國舅。國舅就是皇帝老婆的兄弟,一般皇帝下邊的人都這么稱呼。
(4)酋長嫁女屬於什麼演算法擴展閱讀
國舅這個稱呼在我國的史籍中經常出現,尤其是在各類演義性質的文學作品中,國舅一度成為了依仗權勢,為非作歹之徒的代名詞,和「衙內」並稱為封建社會的「二惡棍」。
在我國的家族傳承中,舅氏一族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結盟之後,姬姜二姓就互為姻親。
周朝成為了統治階級之後,為了更好地鞏固自身的統治,更是延續了上古的傳統, 把與姜姓世代通婚的傳統保存了下來,歷代周王都把姜姓稱為舅氏。這個習俗在漢代也仍然沿用,就形成了漢代的外戚制度,只不過這個時期的舅氏不限於某一固定的姓氏而已。
民間的傳統和習俗和統治階級也是一樣的。我國民間婚嫁習俗中的「侄女從姑」現象就是這一傳統的遺存。唐朝詩人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詩中所指的舅姑,很顯然指的是新娘的公婆,這種關系就是典型的「侄女從姑」現象,只有這種情況,才可能會出現自己的公公和婆婆是自己的舅舅和姑姑的現象。
通過這種連續性的聯姻,可以把互為姻親的兩個姓氏或者家族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在封建社會對於家族的發展和壯大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民間,我們一般都把自己妻子的兄弟稱為大舅哥、小舅子或者妻舅,斯文一點的稱為內兄或者內弟,從關繫上來看,都是平輩關系。
古往今來,「舅」這個稱呼都是用來稱呼母系長輩的,民間如此,皇家也不例外。如《三國志集解》「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衣帶密詔,當誅曹公。」董承之女嫁給漢獻帝為董貴人,因此,此處記載董承為漢獻帝之舅,指的是董承是漢獻帝的岳父。
同時,有些資料考證,董承是漢獻帝奶奶董太後的侄子,董承之女嫁給漢獻帝,也屬於「侄女從姑」,不過,從的不是姑母,而是姑奶。
由此可見,國舅一詞最初的含義指的是皇帝的岳父或者是岳父行(岳父平輩的同姓兄弟),並不是皇帝的內弟或者內兄。不知何時,國舅的含義發生了變化,變成了皇帝的內弟或者內兄了,並且還成為了各類演義性質的文學作品中依仗權勢,為非作歹之徒的代名詞,和「衙內」並稱為封建社會的「二惡棍」了。
Ⅳ 最倒霉大唐公主,為何嫁遍蠻族酋長祖孫四人,她有什麼貢獻
這位大唐公主是為了自己的國家,才不得不嫁遍蠻族酋長祖孫四人。最後因為她的付出,母國和回紇之間成為了友國。總算她的付出沒有付之東流,而她的一生都沒有機會再回到母國。
雖然這在她眼裡不管從倫理上還是其它的方面,都是不能接受的,但她不得不接受回紇方面的安排,嫁完了繼子以後,又是孫子,一次又一次的下嫁,二十餘年的時間里前前後後一共嫁了四次,嫁遍祖孫四人。而她為了自己的國家,只能忍辱負重,好在最後她所做的一切還是有用的,自己的國家和回紇達成了同盟,成了永久的朋友,後來咸安公主死了以後,也被追封為「燕國大長公主」。
Ⅵ 那個不顧反對,嫁給黑人男友的清華才女,如今過得怎樣
俗話說,富貴思淫慾。在苦難時期,絕大部分人都很保守,因為環境困難,所以只有盡可能的保守過日子才能夠活下去。但是到了太平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後,就會多出許多“奇思妙想”,比如今年5月份重慶的吳施矇事件,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十分憤怒。
讀者朋友們,你們怎麼看這個清華女學霸呢?
Ⅶ 瑤族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那些
瑤族風俗習慣
瑤族服飾豐富多采,不同地區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裝主要用深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一般束腰帶,南丹縣「白褲瑤」男子則喜歡著長及膝蓋的綉邊白褲;婦女一般著無領大襟上衣,以帶束腰,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著後長前短的過膝長農,在顯眼處綉以彩色花邊,現年輕人平時多著漢裝,只在慶典時換上民族裝。婦女頭飾式樣繁多,風格別致,常戴耳環、手鐲、銀牌等銀飾,乘上彩色絲帶,大瑤山部分婦女頭上戴的弧形大銀釵,重量達1斤左右,從瑤族婦女的頭飾就可區分少女、未婚婦女、已婚婦女及屬於哪個瑤族支系。
飲食:瑤族飲食以大米、玉米、紅薯、芋頭為主,部分地區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瑤族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並作為待客上品,有的則腌制熏豬肉、熏牛肉等風味獨特的食品。
居住:瑤族住房為竹木材料,一般一棟三間,長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欄式樓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瑤族未婚青年男女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慶典、集會和農閑走村竄寨,通過對歌或其他途徑建立感情,互贈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須經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成婚。瑤族招婿現象較為普遍,一般不與族外通婚,隨著經濟發展,與外界交往逐漸密切,族外婚也開始增多。
喪葬:農村瑤族喪葬以土葬為主,有部分地區和支系實行火葬、崖葬、掛葬。
禁忌:婦女生產滿月前不喜歡外人來訪;婚嫁日期不能選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對歌時不能坐在同一張凳子;在婦女面前不能說粗口;堂屋內不許吐痰;男人忌諱坐在碗櫥前面。輩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稱,忌諱「姐夫」、「妹夫」等稱呼
瑤族人民豐富多採的生活習俗,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瑤族人民居住條件、生活環境、歷史遭遇、衛生條件、生活方式、生產發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的反映,是瑤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居家習俗
大山區瑤族住房多為「茅寮」,四壁用小木條紮成,俗稱「千個柱頭下地」。上蓋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為一棟三間,名曰「三間堂」。正屋兩側多用杉條另闢兩間,俗名「披杉」。東間堆放雜物或作畜圈、廁所;西間作伙房、洗澡間。瑤族習慣洗熱水澡,不論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種「吊樓」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勢坡度用樹木支架起來,上面居人,下面放東西,俗稱「瑤家吊腳樓」。現在,「茅寮」式房屋逐漸減少。
丘陵地區的瑤族,住房多磚木結構,上蓋青瓦、二層窗戶形式的「三間堂」樓房。樓上雖有窗戶,較矮,不住人,用作儲存室。中堂開大門,兩側有側門。
生產習俗
進入大山區的瑤族,當時因地廣人稀,實行插標佔地,刀耕火種,「種了這山種那山」。後隨著人口增多,封建統治勢力逐漸向大山區深入,瑤民的土地逐漸被侵佔,為了生計,被迫借土耕種。借土的條件:「種樹還山」。即瑤民在借種的土地上,播種作物時,要為「山主」種上林木;在護理作物時,要結合護理林木,待林木成長,土地不能再種作物時,才把土地和林木交還「山主」,再到別處借土耕種。造林,習慣「插條」和林糧間作。
糧食作物以玉米、紅薯、旱禾、小米、喬麥、山芋為主,間種油桐、棕片、茶葉、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質和燒墾的草木灰。生產工具主要是鋤頭鐮刀、斧頭,輔以竹木工具。運輸主要靠人力背、挑。背簍是瑤民最習慣用的運載工具。勞動形式,以戶為單位,男女同勞動,需要請幫工時,被請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幫助。墾植大片山場,則採取按戶或按勞動力入股,秋後按股分紅的方式進行集體勞動。
打獵是大山區瑤族人民的生產內容之一。主要是打野豬,只要發現野豬危害作物,就集體進行圍獵,直至捕獲或趕走為止。圍獵時1~2人帶獵犬覓蹤,其餘人守卡。捕獲野獸的分配既使是背著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個人捕獵,主要是放套繩和裝弩。
婚戀習俗
婚前交友 歷來,瑤家青年男女,交友戀愛,比較自由。在生產勞動,趕圩作客,節日聚會中,多以歌聲為媒介,表達愛戀之情。一經雙方同意,即可互相往來,父母不加干涉。這種行為,男方稱為「交客姑」,女方稱為「帶後生」。到正式結婚時,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則必須備一籃子禮物(糖食及梳妝用品),送給女友,名曰「拿籃子」。女方備一包袱,內裝雲頭鞋、帶子等,作為回贈,叫做「丟包袱」。
在大山區,盤、趙兩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為異姓通婚。但瑤漢一般不許通婚,民國時期,稍有松動。解放後,民族交往日多,團結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開。
婚姻形式 主要是「贅婿」(即招郎),瑤語叫「糾千」。男到女家落戶,通常要寫「贅書」,內容為贅後男子的義務和權利、子女承祀、財產繼承等條款。入贅者一般要改名換姓,按女家排輩,也有少數夫妻換姓的。贅婿還有另外兩種形式,一種叫「兩邊走」,男方仍用原來姓名,夫妻共同照顧雙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個隨母姓,第二個承父姓,以此類推;另一種叫「明招暗討」,這種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裡無勞力,一旦上述條件改變,男則攜婦歸家,所生子女隨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瑤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隨父姓。
結婚儀式 男到女家入贅的,婚事由女家操辦,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樂半路相迎,晚間舉行拜堂儀式,並遍接親友(有的不請自來),「坐歌堂」通宵達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負出門,然後,本村姑娘陪送打傘步行到男家,舉行拜堂儀式,接受親友祝賀。
離婚與再嫁(贅) 嶺東高山瑤,婦女地位較高,婚後雙方共同勞動,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離婚。一般請村寨老人「喝茶」,提出離婚原因,經調解無效,就「判」離婚。夫妻拿一節竹筒到山上,一刀劈為兩半,各執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贅男子,如違反「贅書」條約,女即可「休夫」,財產全部歸女方。寡婦再嫁不受限制,但嚴禁兄終弟繼、姐去妹繼的婚姻結合。解放後,瑤族人民按「婚姻法」規定辦理手續。
哭嫁 姑娘出嫁前,遍接至親好友及村中姐妹,來家聚會,連續兩晚,頭晚茶點相待,夜晚設酒宴。宴後齊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語逗樂,「坐歌堂」。新娘則按輩份依次向親友「哭嫁」,親友贈送「紅包」。
打新郎 婚後三日,新郎回門到岳家,女方村中婦女,相約而至,爭打新郎,以示今後不可虐待新婦。有的村寨,則是婚後第一個春節,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鑼打鼓(有時還要耍龍舞獅),向新郎祝賀,新郎則回贈「紅包」,這也叫打新郎。後來逐漸演變成全村婦女小孩索取「喜彩」錢,否則,便不罷休,有時弄得新郎大為尷尬。
喪葬習俗
瑤族都實行土葬,老人垂危時,便為之梳頭、淋浴、穿壽衣,親屬守侯「送終」。死後移置廳堂(男左女右),全家舉哀,子女前往親友報哀,擇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請師公做「道場」。家貧者則一碗水為之「開路」。死者若是師公,則要請同等水平的師公念咒,將屍體用紅布捆在坐凳樓梯上,法事完後才入棺。
出殯時,師公只引送到門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瑤不講究什麼「風水」寶地,只要在離住房不遠的山腳,選上一地,即行安葬。
現在,瑤族已經實行殯葬改革,喪葬辦法開始試行火葬。
Ⅷ 當年嫁給迪拜酋長的哈雅公主,攜帶2億巨款逃去英國,她現在怎麼樣了
前些年網上都說迪拜是乞丐的天堂,因為迪拜的富豪非常多,他們那裡盛產石油,不少人都通過賣石油發達,遍地都是土豪的迪拜,他們國家的人花錢也是大手大腳的,給別人的打賞也非常多,所以網上就傳出來一個梗,去迪拜當一個乞丐都比自己的一年辛辛苦苦賺錢掙的多,於是就有不少女孩子希望嫁到迪拜,不過當年有嫁給迪拜酋長的哈雅公主,卻選擇逃離迪拜皇室,如今她怎麼樣了?
在去年也就是2019年的時候,迪拜酋長和哈雅公主已經徹底鬧掰了,面對酋長的上訴,哈雅公主也做出了一些舉措,她向倫敦法申請強制婚姻保護令,二人的關系也從昔日的愛人變成了敵人,如今哈雅公主和迪拜酋長的這樁案件依然還在僵持之中,清官難斷家務事,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最後會發展成怎麼樣呢?
Ⅸ 清華女孩嫁給非洲酋長兒子,嫁過去教書24年,現在過得怎樣
人的一生是需要人陪伴的,但是戀愛這種事情,還是需要靠緣分,緣分到了,愛情自然來了,但是現狀很多的人他面對愛情的時候,往往會因為一些社會因素,生活條件的原因而放棄自己喜歡相愛的人,但是這類人終歸是少數人,畢竟相信愛情的人還是有很多的,比如有一位清華的才女,她大學畢業之後,就選擇遠嫁非洲,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而且她還在非洲開了學校,教了24年的書,那她現狀如何了?
結語:一開始去到異國的她,雖然有些不適應,但是畢竟有蘇瑪在,她也就慢慢適應了,而且因為她看到當地的教育比較落後,便主動跟蘇瑪說,想要創辦學校,搞教育,蘇瑪對此也是非常贊同的,畢竟他的妻子是清華畢業,文化水平自然是沒得說的,而且因為在烏干達,她的妻子沒有親戚朋友,所以找點事情做,也是非常好的。就這樣,王麗紅嫁到非洲生活了24年,並且一直在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