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言文訓練pdf
第一篇:虎求百獸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
解釋下列字含義(1)虎以為然然:__對,正確__(2)獸見之皆走走:_逃跑___2。百獸為什麼『見之皆走』?__因為看到狐狸後面的老虎,它們怕的實際上是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___狐假虎威告訴我們不能看錶面現象,看錶面現象容易被迷惑_______第二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梨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竟走取之,唯戎不動。 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子多,此必苦梨」取之信然1。
請給故事擬一個標題:_王戎析梨___2。解釋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1)嘗與諸小兒游:嘗_曾經,有一次___(2)諸小兒竟走取之走:_跑去__(3)唯戎不動:唯___只有3。
看了短文,你覺得王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試著結合原文分析_____善於分析事物的聰明孩子_____第三篇原文:東安①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②,獻之邑令③。令初不知愛,漫④懸於壁。
旦⑤而過之,軸必墜地⑥,屢懸屢墜。 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軸在地而貓蹲其旁。
逮⑨舉軸,貓則踉蹌⑩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⑾著,於是始知其畫為⑿逼真。
翻譯:①東安:縣名,現在湖南省衡陽一帶。善,精通,擅長。
②一軸:畫用軸裝,一軸就是一幅的意思。 軸:畫卷③邑令:縣令。
④漫:漫不經心,隨便。⑤旦:早晨。
⑥必墜地:總是落在地上。⑦怪之: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
怪,認為••••••奇怪,感覺奇怪,此處形容詞做動詞,意動用法。 ⑧物色:察看;觀察⑨逮:等到,及。
⑩踉鏘:形容貓跳躍捕捉的樣子。⑾然:這樣。
⑿為:是。譯文:東安有一個讀書人擅長做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
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
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有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
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 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
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的,值得愛惜。第四篇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女,孝端皇後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來歸。 崇德元年,封永福宮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後。順治十三年二月,太後萬壽,上制詩三十首以獻。
聖祖即位,尊為太皇太後。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湯泉,經長安嶺,上下馬扶輦,至坦道始上馬以從。
還度嶺,正大雨,仍下馬扶輦。 太後命騎從,上不可,下嶺乃乘馬傍輦行。
吳三桂亂作,頻年用兵,太後念從征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聞各省有偏災,輒發帑賑恤。布爾尼叛,師北征,太後以慈寧宮庶妃有母年九十餘居察哈爾,告上誡師行毋擄掠。
國初故事:後妃,王、貝勒福晉,貝子、公夫人,皆令命婦更番入侍。 至太後,始命罷之。
宮中守祖宗制,不蓄漢女。太後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
嘗勉上曰:「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弛;用人行政,務敬以承天,虛公裁決。」又作書以誡,曰:「古稱為君難,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
必深思得眾得國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綿歷數於無疆,惟休。 汝尚寬裕慈仁,溫良恭敬,慎乃威儀,謹爾出話,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遺緒,俾予亦無疚於厥心!」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聞太後不豫,即馳還京師。
太後疾良已。二十六年九月,太後疾復作,上晝夜在視。
十二月,步禱天壇,請減算以益太後。 讀祝,上泣,陪祀諸王大臣皆泣。
太後疾大漸,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慟,欲於宮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屢疏請遵遺誥,以日易月,始從之。
(《清史稿·孝庄文皇後傳》節選)8。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①上制詩三十首以獻A。
②請減算以益太後①下嶺乃乘馬傍輦行B。②是乃仁術也,見牛而未見羊也①古稱為君難C。
②不可為我輕動①當於孝陵近地安厝D。②青出於藍而青於藍解析:A。
「以」:表目的的連詞,可譯為「來」。B。
「乃」:①才;②是。C。
「為」:①做;②為了。 D。
「於」:①在;②比。答案:A9。
康熙曾滿懷 *** 地頌揚他的祖母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有今日成立(暗指清廷所獲的成就)。」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孝庄文皇後對兩代皇帝的幫助的一組是①上制詩三十首以獻②念從征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③告上誡師行毋擄掠④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⑤嘗勉上⑥上哀慟,欲於宮中持服二十七月A。
①②⑥B。①④⑤C。
②③⑤D。③④⑥解析:排除①⑥。
答案:C10。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
孝庄文皇後是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後的侄女,清世祖順治即位後,被尊為。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徵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 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
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
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
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
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
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 「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
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
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
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
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 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
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
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
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
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
翻譯句子。①鄭人有欲買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
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
母曰: 「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
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
解釋加點字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2。 翻譯句子①王冕者,諸暨人(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3。
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 或曰:「啖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2。
翻譯句字。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2。翻譯句子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一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麼特點?( )6。
這寓言叫什麼?他說明了什麼道理?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 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4。
文中的 之 字解釋。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2。
翻譯句子①王冕者,諸暨人(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
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1。
解釋加點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2。 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1。
解釋加點字。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2。
翻譯句子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一句是( )。 5。
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麼特點?( )6。這寓言叫什麼?他說明了什麼道理?一、1 ①鄭國有一個想要買鞋的人。
②先自己測量自己的腳。 ③然後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陳規,按教條辦事,要知道變通,擺脫腐朽思想的束縛。 4 ①代詞,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詞,指尺子; ④代詞,指尺子; ⑤代詞,指鞋。
二、1 ①竊:偷偷地; ②輒:就; ③痴:形容極度迷戀某種事物; ④恬:坦然; ⑤撻: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麼,為什麼。
2 ①王冕是諸暨縣人。 ②一到夜裡,王冕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讀書。
3 吃苦耐勞,勤奮學習。三、1 ①啖:吃。
②出:驅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長,而他說是在土中生產,這是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卻硬說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虛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結果鬧出笑話,充分反映出這個北方人的愚昧。 (其它答案合理均可)四、1 ①自:從。
②是:這。 2 船已經前進了,而劍不能前進。
像這樣尋找劍,不也太愚蠢了嗎? 3 記。
若沒有網路帳號,可以點擊網路頁面右上方「登錄」裡面注冊一個。
下載網路文檔方法:點擊網路頁面上方搜索框上面的「文庫」→在搜索框里輸入關鍵詞→右邊「搜索文檔」。在出來的結果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檔,點擊文檔標題進入文檔內容頁面,點文檔內容頁面下方「下載」,按提示操作即可。
提示:有的文檔需要一些文檔積分,如果自己網路帳號里的文檔積分不夠會提示無法下載。主要獲取文庫財富值的途徑:1:注冊新用戶可以免費獲得系統贈送的2個財富值;2:在文庫個人中心接受並完成系統任務可獲得10財富值(點文庫頁面右上方「我的文庫」):3:評論文檔,評論1次1分,每天最多5分。
點擊文檔頁面右邊當前文庫信息下的「五角星」評論;4:自己上傳文檔,並對文檔設置財富值,別人下載了即可獲得別人的財富值;5:評論文輯。評論1次1分,每天最多5分,點擊文輯頁面的文檔列表最下方的「五角星」進行評論:6:網路Hi的積分可兌換文庫的財富值,200個積分可兌換10財富值,詳情【點擊文庫頁面上方搜索框右邊「幫助」→如何獲得積分】文庫文章必須用瀏覽器本地下載,不能用外部下載工具(迅雷、電驢等),必須把外部下載工具關閉在下載,否則會出現亂碼的。
⑵ pdf論語文言文白話文對照
學而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為政第二『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詩》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它,可以說:'思想內容沒有邪曲的東西.'"『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5』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6』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7』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2』子曰:「君子不器。」『13』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8』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19』哀公聞曰:「何為 *** 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 服;舉枉錯諸直, *** 不服。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勤。」『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八佾第三『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6』季氏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7』子曰:「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微之矣。
」『10』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11。
學而篇第一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
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
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
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
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
1:
電騾下載頁:(目錄下列)
/groups/academic
2:國學數典論壇(有很多下載資源,TXT的文件更小)
.cn/?fromuid=6196
中華書局][中華書局版圖書][PDF][石渠藏簡發布]
諸子百家 古典名著 圍棋書 (pdf包)
[推薦][任真先生掃描學術書籍資源下載索引][任真先生發布]
[英文聖經17種](Holy Christian Church Bible Ultimate Collection)
人民教育出版社《兒童心理學》word版,朱智賢著,仲夏夜之原創
【資源】我收集的一些心理學電子書
[資源][電騾古籍資源薈萃][轉自國學數典論壇]
[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47本] [PDF][煤炭子鬼發布]
[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PDF]
金庸作品集
[綜合][讀書中文網書籍][PDF][wanqan發布]
[三聯書店][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PDF]
[版本目錄學圖書][DJVU][任真先生掃圖][落花軒主人轉djvu並發布]
[灌水]我的電子書目
[中華書局][歷代詞全集系列][PDF][gconquer發布]
[三聯書店][文化與生活譯叢][PDF]
[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藝理論叢書][PDF][shuchuxs原創]
[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18種][PDF]
王力古漢語字典 同源字典
[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四庫學合集][jpg][tif][任真先生發布] 3 1月7日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ISO-PDF][瑚璉先生發布] 2 1月7日
[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PDF][瑚璉先生發布] 4 1月3日
小澄兄告知的djvu格式書籍資源! 8 2007/12/17
[公告]本組討論貼--可在此發表意見、申請鏈接 3 2007/10/30
[資料資源區][讀書中文網][陳寅恪先生全集][里仁書局][pdf] 1 2007/10/29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正編》65-70冊 [DJVU]已經在verycd上發布 1 2007/7/29
[周作人著作集][PDF][橋十七發布]
孔子論語十則原文翻譯譯文 論語十則 選自《論語》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十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太多了…你要查哪句就網路吧。
先貼上論語十二章的翻譯。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么?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么?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么?」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有朋友交往是否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知道那些事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卻不讀書,就會有危險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 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8.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9.孔子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們的短處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對著滔滔江水感慨的說:「時間就想著江水一去不回呀!」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說:「軍隊可以改變主帥,可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人也不能改變志向。」12.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說:「廣泛的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也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