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的學校領導
院長;張俊德教授
張駿德現任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原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新聞學、實用傳播學、廣播電視學。
1964年7月於復旦大學新聞系(5年制)畢業留校任教,歷任復旦大學新聞系采訪寫作教研室主任、廣播電視新聞系主任、教育部文科重點科研基地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現為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專家庫成員,上海市考試院專家組成員,上海市新聞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審定委員會成員,上海市廣播電視學會學術理事等。
主持與參與過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項目8個,出版教材與學術專著《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采訪原理與技法》、《新聞寫作創新與技巧》、《報紙評論》、《攝影基礎知識與技能》、《新聞心理學》、《當代廣播電視新聞學》、《中國新聞改革論》、《新聞報道改革與創新》等2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教材《當代廣播電視學》獲1997年上海市教委優秀教材獎;專著《中國新聞改革論》獲2008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上海市政府獎);論文《試論采訪中的心理感應規律》、《論廣播電視業的法制化管理》分獲1997年、1999年「中國新聞獎(論文)」二等獎。
副院長、黨總支書記陸佩耀
陸佩耀現任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黨總支書記。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政教系。 歷任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團委書記、黨委宣傳部長、基礎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等。曾兩次被評為上海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
新聞系主任:高東教授
新聞系主任
高東,新聞學專業主任,男,筆名阿東,主任編輯,副教授。1958年12月10日出生,江蘇無錫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學位。歷任《新民晚報》記者、編輯、評論員,《新民晚報》駐美國記者,《新民晚報》美國版主編;洛杉磯華文報紙《中國鄉情報》總編輯;《上海家庭報》總編輯助理兼編輯部主任;消費日報《完全生活周刊》主編;《IT時報》副總編輯。1995年作為中國記者代表出席大阪亞太記者論壇並發表演講;受上海市委宣傳部委託,執編《新聞工作者必讀》;出版專著《報紙創辦實務》、《阿東新聞評論選》,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2005年7月至今,任上海建橋學院文化傳播系新聞專業主任,主講《新聞編輯學》、《新聞評論學》等課程。教學博客「高東的新聞教學課堂」 獲2009年上海市師德建設優秀項目提名獎
副院長、傳播系主任 盧寧教授
盧寧,現任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傳播系主任。2001年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2007年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流動站,2010年出站。研究方向為新聞史與傳播學。發表文章十餘篇,出版專著一部。
新聞系副主任 阿娜教授
阿娜,蒙古族,現任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國際型、雙師型教師的代表,不僅在國內外接受過新聞教育,而且曾在海內外從事記者工作。從教以來,主要從事新聞采訪與新聞寫作的教學與研究,獲得上海市科教系統「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秘書系主任:馮修文教授
馮修文1971生,副教授。中國翻譯協會會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翻譯研究會會員。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從事涉外文秘基礎英語、劍橋商務英語(BEC)、基礎翻譯等教學。2004年全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2008年校教學成果二等獎。多次獲得院教學一等獎,三次獲得院「工作積極分子」稱號。主編《文秘英語實訓》等6部實用專業英語教材,參編的《商務函電》獲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在核心期刊及國家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承擔市部級課題3項,其中一項為上海市語委「十一五」重點課題。 現任新聞傳播學院秘書系主任。
傳播學學科帶頭人錢曉文博士、教授
錢曉文,傳播學學科帶頭人,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傳播學學科帶頭人,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從事傳媒研究與教學工作十餘年,主要涉及傳媒經濟、網路傳播、新聞史等領域,已在全國學術期刊包括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0篇,出版學術專著《當代傳媒經營管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參與編撰《中國新聞事業史新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專業基礎課程教材)、《上海新聞志》等,主持相關課題若干個。近年來多次獲得上海建橋學院教學優秀獎,錢曉文負責的《媒介管理》課程被評為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
傳播學知名教授:王晶紅教授
王晶紅,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新聞傳播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廣播電視學、文化產業學。
教學與相關學科實踐經歷:2000年到2003年就職於遼寧電視台任中級記者職務,2006年到2008年執教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曾獲得榮譽:2003年作為第一主創人員攝制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人鳥之戰》,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社教專題類三等獎;同一作品,獲得2002年遼寧省廣播電視學會新聞專題節目二等獎。
廣告學知名教授:顏志剛教授
顏志剛,1948年10月生。原復旦大學教授,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從事教學32年。曾任復旦大學新聞系副主任,廣告專業主任。2008年退休後任建橋學院專職教師和建橋學院原文化傳播系(現新聞傳播學院)應用傳播教研室主任。1990年曾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新聞系」與「美國東西方研究中心」研修新聞學1年,1995曾赴日本「電通」研修廣告學半年。開設的課程有《新聞攝影》、《廣告攝影》、《攝影專題》、《攝影技藝》和《攝影基礎》等。已出版《攝影技藝教程》、《數碼攝影教程》、《攝影網路辭典》等專著8本。編寫了《辭海》(2000年版)中的全部攝影類條目。其中,《攝影技藝教程》榮獲國家教委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上海新聞攝影學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㈡ 權威的新聞傳播方面的英語詞典,英文百科辭典有什麼啊,最好能講一下那些英文詞的起源或最早使用的情況的詞
比較權威的有牛津、朗文
在詞的辨析等方面,朗文比較好一些。而在詞的搭配用法上,牛津更好一些。當然,最簡單的區別是朗文是美國的,牛津是英國的。
㈢ 求國外的傳播學好的書籍的簡介
1、凡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1988)
2、費斯克:《理解流行文化》(1989)
3、奧利弗巴瑞特-波德、克里斯紐波德(合編):《研究媒介的途徑》(1995)
4、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1992)
5、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社區: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擴散之回想》(1991)
6、荷伯特甘斯:《決定什麼是新聞:對於CBS晚間新聞、NBC每夜新聞、新聞周刊和時代周刊的研究》(1980)
7、 拓德吉特林:《打開黃金時段》(1994)
8、 格拉斯苟大學媒介研究小組:《獲取資訊:新聞、真理、與權力》(1993)
9、 彼德戈丁:《媒介的政治經濟學》(1997)
10、賢托阿岩伽、當那德金德:《事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公眾輿論》(1987)
11、塔碼李伯思、伊萊休·卡茨:《意義的外銷:對於〈達拉斯〉的跨文化解讀》(1993)
12、索尼亞莉文斯通:《理解電視:受眾解讀的心理學》(1990)
13、約翰麥克馬內斯:《市場導向新聞學:公民應否警覺?》(1994)
14、保羅瑪薩瑞斯:《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1997)
15、約史華瑪雅維茨:《失去的空間感:電子媒介對於社會行為的影響》(1985)
16、莫利:《電視、受眾和文化研究》(1992)
17、迪姆歐蘇勒文等(合編):《傳播與文化研究中的關鍵概念》(1994)
18、埃夫瑞特羅傑斯:《創新的擴散》(1995)
19、麥克爾剎德蓀:《廣告,艱難的說服及對於美國社會疑慮叢生之影響》(1986)
20、蓋塔克曼:《製作新聞:對於現實構築的研究》(1978)
21、約瑟輔特若:《媒介產業:新聞與娛樂之生產》(1984)
22、戴維沃薩德:《傳播的生態:控制的文化形式》(1995)
23、雷蒙德:《文化社會學》(1981)
24、雷蒙德:《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語匯》(1981)
25、賽佛林:<傳播理論>郭鎮之譯本
26、德弗勒、鮑爾-洛基奇著:《大眾傳播學諸論》
27、羅傑斯:《傳播學史》殷曉蓉譯本
28、小約翰:《傳播理論》
29、莫斯可:《傳播政治經濟學》
30、麥奎爾:《傳播學導論》
31、巴格迪坎著:《傳播媒介的壟斷》
32、阿特休爾:《權力的媒介:新聞媒介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
33、切特羅姆著:《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
34、英尼斯:《帝國與傳播》
35、英尼斯:《傳播的偏向》
36、大衛·阿什德:《傳播生態學》
37、彼德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
38、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
39、利貝斯、卡歐:《意義的輸出》
40、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請關注近期由華廈出版社出版的、由黃旦主持的傳播·文化·社會譯叢。)
41、霍爾:《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李良榮主編的西方新聞傳播學經典文庫))
42、麥克切斯尼:《富媒體窮民主》(同上,個人認為此叢書唯這兩本較好)
㈣ 求《新聞傳播學辭典》陳曼麗版 pdf
5,市內排名第1(21),綜合類排名第3(67);
3、中國傳媒大學,市內排名17(48),藝體類排名第1(42);
4、武漢大學,也無妨、暨南大學: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38(478),省內排名第3(23),綜合類排名第15(67):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10(478),省內排名第2(22),雜志社傳播學
重點優勢學科單位:
1復旦大學
2中國人民大學
3武漢大學
4中國傳媒大學
優勢學科單位:
1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3雲南大學
4上海大學
5浙江大學
6廈門大學
7河北大學
8安徽大學
9南京師范大學
10四川大學
Tips,底子厚:
1,文法類排名1(53);
2、復旦大學,感覺很累,不過要是喜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12(478),市內排名3(48),綜合類排名第7(67):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114(478):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4(478),偏重實踐。新聞傳播學不精,不建議去學,學新聞學以後就業就是記者;
新聞學主要是人大比較好,中傳也不錯
㈤ 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 國際傳播主體探析
整體上看,學者們有關國際傳播主體的界定或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國家主體說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是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國內有學者認為:「在通過大眾媒介的國際傳播活動中,國家政府組織是主要的信息發出者之一。……國家藉助傳播媒介,利用信息維護和謀求本國利益;國家藉助傳播媒介實施其國際戰略」。第二類是多元主體說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是一個調查和研究個人、群體、政府(利用)技術(如何)傳遞價值觀、觀念、意見和信息的領域,是一個關於在不同國家和文化間促進或阻止信息交流的機構組織的研究領域」。國內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主要是指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即國際媒體)並以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主體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國際傳播是指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不同文化體系間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指個人、團體、政府通過各種手段轉移信息及數據」。第三類是無主體表述這類界定側重於對國際傳播現象的描述。例如國外有學者認為:「國際傳播的簡單定義是超越各國國界的傳播,即在各民族、各國家之間進行的傳播」。我國於1992年出版的《宣傳輿論學大辭典》對國際傳播的界定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尤指以其他國家為對象的傳播活動。可通過人際傳播或大眾傳播形式進行,但以大眾傳播為主」。國內不少學者因襲這一說法。應當說,以上界定,特別是前兩種界定中關於國際傳播主體的描述——無論是國家主體說還是多元主體說,都是正確的,都是對國際傳播某一發展階段內在特徵的反映。不足之處在於,對於國際傳播主體,二者均缺乏歷史的、動態的考察分析。我們知道,國際傳播是隨著國家的形成而出現的,也是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而不斷發展的。由於傳播技術手段的限制,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國際傳播的主導者是國家,是代表國家行使管理職能的各國政府。www.bfblw.com/article.asp?ID=33562 職稱論文網 各國政府不但通過大眾傳媒(特別是大眾傳媒中專門用於對外傳播的部分)向外傳播信息,還承擔著國際傳播控制者與管理者的職責,即大眾傳播中所謂「把關人」的職責。它決定本國是否加入和如何加入國際傳播過程,採取什麼樣的信息接收方式,怎樣建立自己的國際傳播系統,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是否與國際網路埠連接、開放本國的信息市場等等;它還要代表國家就國際傳播中涉及到的相互關系問題簽訂國際協議,並代表國家在國際性的公約組織中發表意見,體現國家的意志。而這些都是國家以外的其他組織機構和個人難以做到的。當然,即便是在傳統媒體時期,也有通過海底電纜或國際通信衛星進行私人傳播的情形,比如跨國公司為了使公司本部與國外製造廠或銷售點取得聯系,租用衛星轉發器;一些國家的使館也通過衛星與其祖國保持聯系。但這只是小范圍、小規模的傳播行為,相對於國家主體而言,它們只是處於依附地位。因此,在傳統媒體主導傳播過程的情況下,國際傳播就是「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在此傳播中,「國家政府組織是主要的信息發出者之一」。互聯網的出現,使國際傳播中的傳受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此之前,信息傳播基本上是單方面的權利與行為(互動機制比較弱),傳播者可以通過媒體將信息傳給眾多的接收者,接收者卻不能以同樣的途徑將信息反向傳回(這種沙漏式的傳播模式為把關人實施把關傳播控制提供了必要條件)。互聯網將千家萬戶連接起來,將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連接起來,只要具備上網條件,任何人都可以擺脫相對封閉的區域性的信息環境,進入開放的、無疆界的信息空間。在這個信息空間里,人們不僅可以自主性地尋找和接收信息,作為信息傳播客體而存在,同時也可以主動發布信息,成為信息傳播主體中的一員。網路傳播帶來的傳受關系的變化,使國際傳播形態發生了相應變化,其結果是,國家(政府)不再作為主要的或唯一的傳播主體主導傳播過程,政府之外的其他機構與個人也擺脫了依附地位,成為了傳播主體。這就使國際傳播主體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一元走向多元。需要強調的是,即便是在網路傳播時代,多元傳播主體形成以後,政府作為國際傳播控制者的身份仍然沒有改變。
㈥ 新聞傳播學辭典和新聞傳播學大辭典哪個好
傳播學
重點優勢學科單位:
1復旦大學
2中國人民大學
3武漢大學
4中國傳媒大學
優勢學科單位:
1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3雲南大學
4上海大學
5浙江大學
6廈門大學
7河北大學
8安徽大學
9南京師范大學
10四川大學
Tips:
1、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12(478),市內排名3(48),文法類排名1(53);
2、復旦大學: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4(478),市內排名第1(21),綜合類排名第3(67);
3、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114(478),市內排名17(48),藝體類排名第1(42);
4、武漢大學: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10(478),省內排名第2(22),綜合類排名第7(67);
5、暨南大學: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競爭力總排名38(478),省內排名第3(23),綜合類排名第15(67);
新聞學主要是人大比較好,底子厚,中傳也不錯,偏重實踐。新聞傳播學不精,不建議去學,學新聞學以後就業就是記者,雜志社,感覺很累,不過要是喜歡,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