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西沙pdf

西沙pdf

發布時間:2022-05-13 13:20:26

Ⅰ 關於中國考古的書籍

現代中考古的書籍還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個需要多方面學習的過程,不僅從古代錢幣、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著等多方面考慮,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書也是非常多的

下面這些考古的書籍在圖中右下角可獲得

考古書籍目錄:

《中國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_唐蘭》
《先秦貨幣文編.商承祚》
《新出楚簡文字考》
《青銅器.漆器.古玩雜項.張懷林》
《西清硯譜.2冊不分卷.清於敏中等編.清內府寫繪本.史語所藏版》
《西周青銅器銘文歷代史征.唐蘭》
《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 附重編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民)容庚編》
《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03.考古圖、續考古圖、釋文-[宋]呂大臨撰》
《秦金石刻辭》三卷(叢書集成三編)》
《古器物范圖錄》三卷《附說》一卷.雨樓》
《敦煌零拾(上虞羅氏自印本)》
《歷代符牌圖錄》
《本朝學術源流概略.民國叢書》
《流沙墜簡.羅振玉.王國維編著》

《盛世吉金:陝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窯藏》
《商周彝器通考.容庚》
《商承祚文集》
《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商承祚 說文中之古文考》
《三代吉金文存釋文.羅福頤》
《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容庚:殷周青銅器通論》
《歷代鍾鼎彝器款識 (宋)薛尚功》
《考古圖_續考古圖_考古圖釋文》
《解字說文:中國文字的起源 鄭若葵著》
《江漢吉金 湖北省博物館典藏商周青銅器》
《甲骨文合集釋文_2+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釋文_1+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_下編》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_上編》
《甲骨文合集補編釋文1》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7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6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4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3冊》
《說文釋例.江沅.咸豐刻本》
《殷墟卜辭研究.[日]島邦男著 濮茅左 顧偉良譯》
《殷墟卜辭綜述.陳夢家》
《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
《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常耀華著》
《殷墟文字記.唐蘭》
《殷墟文字記.唐蘭》
《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常耀華著》
《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
《殷墟卜辭綜述.陳夢家》
《殷墟卜辭研究.[日]島邦男著 濮茅左 顧偉良譯》
《殷契粹編》
《新出楚簡文字考》
《先秦貨幣文編.商承祚》

Ⅱ 世界的珍稀動物有哪些

1陸生生物類: 白腹錦雞 白鸛 白冠長尾雉 白鶴 白頸長尾雉 白䴉 白琵鷺 白頭鶴 白鷳 白枕鶴 蒼鷹 藏馬雞 草鴞 草原雕 長耳鴞 長尾闊嘴鳥 長尾鴞 赤頸鶴 大鴇 大緋胸鸚鵡 大天鵝 丹頂鶴 雕鴞 蜂鷹 高山兀鷲 冠斑犀鳥 褐鰹鳥 褐林鴞 褐馬雞 黑長尾雉 黑鸛 黑頸長尾雉 黑頸鶴 黑臉琵鷺 黑琴雞 黑鷳 紅腹角雉 紅腹錦雞 紅角鴞 紅腳鰹鳥 紅隼 紅胸黑雁 花頭鸚鵡 花尾榛雞 黃腹角雉 灰腹角雉 灰鶴 灰頭鸚鵡 金雕 卷羽鵜鶘 孔雀雉 藍翅八色鶇 藍耳翠鳥 藍馬雞 藍鷳 栗鳶 領角鴞 綠皇鳩 2水生生物類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候類。 3兩棲類: 阿魯巴島響尾蛇 菲律賓鱷 古巴地鬣鱗蜥 河水龜 黑凱門鱷 黑軟殼龜 角龜 庫萊布拉島安樂蜥 拉爾山谷蝰蛇 魯德島石龍子 孟加拉巨蜥 日壁虎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 太平洋橄欖鱗海龜 兄弟島楔齒蜥 牙買加水蟒 耶羅島大蜥蜴 印度鱷 印度蟒 中國短吻鱷 中國大蠑螈

Ⅲ 「 國家欲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這句話出自哪裡

http://blog.163.com/cstlb/blog/static/119525482200963152912852/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
——鄭和海洋戰略思想研究 作者:王詩成 文章來源:海洋財富網
鄭和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率領的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數之多、時間之久、航程之長,都是當時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鄭和航海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研究,但現存記載鄭和海洋思想方面的資料很少,國內外的幾十種專著和數百篇論文多以專門研究鄭和航海活動為主,系統深入地研究鄭和航海思想的不多。鄭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把海洋與國家富強、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的偉人,從這一角度來看,鄭和既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海洋戰略思想家。在此,僅就鄭和海洋戰略思想作一家之言,以期引起對鄭和航海思想的深入研究。

一、鄭和海洋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地位

鄭一鈞先生在《論鄭和下西洋》①一書中兩次引用了法國學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華人》一書中記載的鄭和為說服明仁宗朱高熾保留寶船隊時的一段話:「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鄭和的話語雖不多,但字字千鈞,句句精闢。他把海洋與國家的富強、海洋與國家的安危聯系在一起,鮮明地揭示了海洋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之間的密切關系,深刻地闡述了發展海軍船隊、控制海洋對國家安全和貿易的極端重要性。這是鄭和積一生航海經驗的高度概括,是其海洋思想升華的結晶。這段話對於研究鄭和的海洋戰略思想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縱觀鄭和的海洋戰略思想可概括為:海洋開放意識,海洋財富意識,海洋主權意識和海洋憂患意識。其核心是海權思想。

其一,海洋開放意識。主要表現在鄭和走向海洋的強烈願望,不怕冒風險的征服意識和自強不息、不辱使命的奮斗精神。從1405年到l433年的29年間,鄭和以「造大船、馳騁海洋、協和萬邦、天下太平」的泱泱大國雄風和「耀兵異域和示國家富強」的政治使命感,作為永樂皇帝的使臣,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寶船隊,七下西洋,歷時29載,遍訪了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活躍在從今東南亞諸國到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沿岸,直至非洲東海岸的廣闊海域上。「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弛,涉彼狂瀾,若歷通衢」的壯觀景象是鄭和熱愛航海和征服海洋的英雄氣概的真實寫照。直到晚年他仍然心系海洋,情系航海,關心寶船隊的命運和祖國海疆的安危。l433年7月,鄭和結束最後一次航海,橫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回到祖國。鄭和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獻給了祖國的航海事業,在人類走向海洋的庄嚴史詩中譜寫了空前輝煌的篇章。

其二,海洋財富意識。鄭和的海洋財富意識就是有效地開發利用海洋,擴大經商和對外開放,繁榮貿易,使國家走上繁榮昌盛之路。鄭和通過幾十年的航悔生涯,認識到海洋是聯繫世界各國的交通大道,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橋梁和紐帶,一個國家的富強離不開海外貿易的發展,這是中華民族「興漁鹽之利、行舟楫之便」的傳統海洋觀的一次重大變革。盡管當時的明政府為了維持自己對這種貿易的壟斷,排斥競爭,禁止移民和私人貿易。朝貢貿易有它的局限性,但畢竟通過這一貿易形式,使中國展開了大規模的與海外的經濟貿易往來。隨著所有國家和貿易次數的增加,由此誘發公平貿易也就不可避免。鄭和把「擴大經商」、實行開放貿易作為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始終在海外進行廣泛的貿易活動,並逐步將以納貢和皇帝賞賜為主要內容的朝貢貿易轉變成持久均衡的貿易往來,與所到國公平貿易、互通有無,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並獲得了巨大利潤②。「自永樂改元,遣使四齣,詔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計希,充溢庫市,貧民承先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自此記載不難看出,海洋貿易的蓬勃發展,既適應統治階層對「舶來品」的追求,又滿足下西洋官兵贏利的慾望,還使一部分百姓富足起來,對沿海地區的市場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基於此,鄭和晚年才有了「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洋……」的疾呼。

其三,海洋主權意識。鄭和通過航海實踐,其海洋主權意識逐漸增強,海洋思想也日趨成熟。鄭和進一步認識到了海洋與國家昌盛和國家安危息息相關。要實現耀兵示富、威制四夷的政治目的,必須憑借實力,「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巡弋異域,「懾服」敢與中國抗衡者,「其蠻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滅之」。這樣外邦諸國才能聽從詔諭,俯首臣服③。當時中國作為東方頭號海上強國大約歷時30年,這盡管是由於這一時期國家的富強,但直接是依仗了當時海軍船隊的強大。正是由於鄭和帶領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寶船隊西征,許多外交使節隨行,宣揚中國的富強,才確保了中國在東方的權威地位,才有20多個國家的使節和7位國王,攜帶貢品前來向明朝皇帝表示敬意。鄭和在幾十年的異域戰爭和外交生涯中,看到海洋的重要戰略地位,南洋局勢對國家安危影響甚大。當明仁宗朱高熾要拆散寶船隊時,鄭和站在國家安危的戰略高度疾呼保留寶船隊,重視南洋海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鄭和那鏗鏘有力、落地有聲的吶喊清楚地告訴當時的統治者:海軍船隊是海權的基礎,是海洋商貿的保障,誰擁有強大的海軍船隊,誰就能控制海洋,發展經商,安民興邦;喪失海軍船隊就會失去海洋控制權,不但海洋經商無保障,國家也面臨危險。

其四,海洋憂患意識。幾十年的航海實踐和伴隨其間的對異域的斗爭使鄭和對海洋的特殊地位有一種超出常人的理解,他既看到海洋在經商、擴大外交方面的作用,更看到海洋對國家安全所構成的潛在威脅。尤其是當明政府決定解散寶船隊、停止航海活動時,鄭和以極富洞察力的目光和憂心忡忡的心情向明皇陳述了放棄海洋將給國家安全帶來不堪想像的嚴重後果。「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這里鄭和講的國家富強,不但包括國家經濟強大,也包括國家軍事的強大、海權的強大。鄭和居安思危,告誡明仁宗,也是告誡後人,誰想躋身於世界大國之林,誰就必須控制海洋通道,海洋既可給國家帶來財富,同時海洋也會給國家安全帶來巨大威脅,失去海洋控制權,將給國家帶來災難。可惜的是鄭和的吶喊沒有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否則的話中國的海洋史將會重新書寫。

綜上所述,正是鄭和在實踐中形成的海權思想,建立了「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總和」的無敵艦隊,將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全部置於控制之下,使明帝國的旗幟飄揚在南洋和西洋各處,將航海事業推向鼎盛,為世界航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以鄭和的海洋開放意識、海洋財富意識、海洋主權意識利海洋憂患意識的基本形成為標志,奠定了鄭和是我國早期的海洋戰略思想家的歷史地位。鄭和有關海權方面的論述要比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海權論述早480多年,比世界著名海權論者美國的馬漢早近500年。今天,在當年鄭和船隊航經之地,人們可隨處尋覓到這位偉人的足跡,感受到偉人無聲的巨大影響。在西沙群島中,有取名永樂群島、宣德群島的島嶼。南沙群島也有稱為鄭和群島、景弘島、尹慶島、馬歡島、費信島等島嶼。出土於這些島上的寫著洪武或永樂年號的瓷器碎片,陳列在故宮博物院。這些已成為歷史上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最有力的佐證。《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圖集,鄭和船隊採用的「羅盤定向」和「牽星過洋」等航海技術,開人類航海史上天文導航之先河。鄭和船隊的遠航,早於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87年,早於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92年,早於麥哲倫環球航行1 14年,鄭和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先驅。鄭和航海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對外國優秀經濟文化成果的學習引進。鄭和的隨員編著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等,真實地記錄了海外各國的社會概貌、風物人情、山川道路和經濟文化生活等情況。鄭和還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外交家和和平友好使者。他開通並建立了亞洲海上交通網,把中國文明教化和尊嚴傳播到西洋各國,並推動了華僑在南洋的發展。總之,把鄭和航海活動和航海思想上升到海洋戰略思想的高度來定位,冠以海洋戰略家,是對鄭和的最好紀念,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二、鄭和海洋戰略思想形成溯源

鄭和於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出生在雲南省的昆陽縣(今昆明市晉寧縣)。鄭和家姓馬氏,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父母給他取名馬和,小字叫三保。鄭和家族淵源和先世為西域民族中的王族,西域普化力國王所非爾是其遠祖,他們嚮往中國,在唐代時移居中國雲南昆陽。由於伊斯蘭教徒絕大部分從海上進人中國,又有朝覲聖地麥加的傳統,往返海上,從不間斷,所以他們熟悉海洋,了解航海,保持著航海習性,具有徵服海洋的優秀品質。伊斯蘭教中將不懼風吹浪打,不怕挫折失敗,不怕冒險犧牲,越洋涉海,實現朝覲功課,尊為「哈只」。在祖、父兩代「哈只精神」的影響下,鄭和「自幼有材志」④,受其父輩「義方之訓」。聆聽祖輩傳頌其家史,世系王族裔門,哈只門庭顯赫在鄭和記憶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祖輩海上航行的千辛萬苦和神奇傳聞激發了鄭和濃厚的航海興趣,他憧憬海洋生活,盼望長大後能夠周遊世界,到伊斯蘭教的聖地天方(麥加)去朝聖。鄭和從小就懷著與海洋割捨不去,成就大業的遠大抱負。

少年鄭和很不幸,他才十幾歲就被抓送到明朝燕王朱棣府中當了一名小太監⑤。在那艱難的生活中,鄭和仍然沒有忘記將來干一番大事業的理想,因此,他始終堅持利用各種機會發憤讀書。後來,朱棣奪取了皇位,史稱明成祖。在戰爭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顯示了非凡的才智,受到明成祖的賞識和提拔。明成祖賜他姓鄭名和。青年時期的鄭和,在參與政務和領兵打仗中增長了才幹,成為一個文武雙全、機敏干練的人才。l405年,明成祖「銳意通四夷」,拒海禁,行開放,抱負臨御之年建樹「四海安寧,萬邦來朝」的國政,決定派人出使西洋。這是一項重要的政治、經濟和外交使命,要完成它不但需要精通文事武功,具有外交才幹,而且要勇敢果斷,富於冒險犧牲精神。日本人寺田隆信所著《鄭和——聯結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航海家》一書中有一段記述:明成祖召近旁的袁忠徹問:朕意用鄭和為船隊指揮,此議如何?充分理解明成祖旨意的袁忠徹對日:「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明成祖最終選中了「才負經緯,文通孔孟」、「有智略,知兵習戰」、「博辯機敏」集於一身的鄭和任「欽差總兵太監」,統率有27 000多人的龐大船隊出使西洋。鄭和多年的願望終成現實。1405年冬,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浩浩盪盪向遼闊的海洋進發。鄭和的寶船9桅12帆,最大排水量達l4 800噸,可載重7 000噸。鄭和船隊的每艘船上都裝有當時最先進的羅盤導航系統。船隊在大海上劈波斬浪,不到l0天就到了占城國(今越南南部)。占城國的國王聽說明朝的使者到了,非常高興,親自主持了最隆重的歡迎儀式。隨後,國王派人跟隨中國商船隊到各地進行友好訪問並開展貿易。離開占城國,鄭和船隊又訪問了爪哇、蘇門答臘等國,於1407年勝利返回祖國。緊接著,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鄭和又連續兩次遠航,訪問了滿刺加、錫蘭等國,並在滿刺加建立了一個倉庫基地,用於存放金錢、貨物和糧食。1411年,鄭和率領船隊從滿刺加基地出發,向西北航行,經過錫蘭、柯枝等國來到叫「西洋大國」的古里國(在今印度境內)。1417年,船隊第五次航海到達阿拉伯半島的阿丹國。1421年第六次航行到達了非洲,訪問了那裡的木骨都束(今索馬里的摩加迪沙)、竹苛國等地。1431年1月,年過六旬的鄭和率領船隊開始了第七次遠航。他們遍訪南海和北印度洋沿岸地區,到達了聖地天方(麥加)。1433年7月,鄭和結束了最後一次航海回國。1435年,鄭和逝世,享年64歲。

鄭和在漫長而復雜的航海實踐中,對海洋的認識不斷深化,海洋意識不斷升華。最初喜歡航海是出於家族征服海洋的民族習性的一種本能反映,在鄭和眼中,覆蓋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連接起來。海上航路是天賜之物,海洋航行、此地到彼地,無須耗費巨資建設和維修道路,船舶可以運輸各種商品,是「國家通往海外財富的偉大通道」。隨著時間的推移,航海促進了貿易的發展,使鄭和認識到了航海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航海絕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既要和惡劣的海況做斗爭,也要和野蠻的海盜進行戰斗。正像馬克思在《十八世紀的秘密外交》中指出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眼看自己的海和河岸被奪走。鄭和的航海目的在於宣揚國威,不著重去發展貿易和對外殖民,但如果沒有強大的海軍寶船隊,外邦諸國也不會聽從詔諭,俯首稱巨。鄭和在幾十年航海生涯中,切身體會到海洋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尤其是南洋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丟了南洋的控制權,會給國家帶來重大災難。鄭和一方面加強中國與南洋各國問的友好往來,擴大中國在南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另一方面呼籲明朝政府重視南洋,保留海軍艦隊,牢牢掌握制海權,保衛國家安全。鄭和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把航海活動持久地發展下去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他悉心繪制《鄭和航海圖》,不斷提高航海技術,改進航行設備。鄭和十分重視基地和轉運站的建設,在占城設立艦隊大本營,在「據諸番要沖」,「乃西洋要會」之地蘇門答臘等地設置「官廠」,並以此為「外府」,儲存貿易物資和船隊用品,保證航海活動持續發展。鄭和幾十年處心積慮、嘔心瀝血經營航海事業,將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全部置於中國艦隊的控制之下,建立「四夷順,中國寧」和「萬邦來朝,威振四海」的明帝國一統天下。鄭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航海經驗,海洋思想不斷升華,逐步由一個職業航海家成長為一個海洋戰略家。

綜觀鄭和的一生,家族的教誨,伊斯蘭教所特有的航海習性和征服海洋的優良傳統的熏陶,為鄭和矢志海洋並成就偉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歷史上長達3個世紀的航海活動高潮以及地理知識的擴大,造船工藝和航海業的大發展為鄭和完成航海大業創造了客觀條件。明朝初期的民富國強,海軍船隊強大以及明成祖的海外擴展政策和知人善任,使鄭和實現航海抱負成為可能。而鄭和自身的才華,熱愛追求海洋的堅強信念,征服海洋的冒險開拓獻身精神和不辱使命、憂國憂民的優秀品質是其成長為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和海洋戰略思想家的重要保證。海洋選擇了鄭和,鄭和創造了航海奇跡。

三、鄭和海洋憂患意識的歷史印證

15世紀最初的30年,長達3個世紀的航海活動達到鼎盛時期。「中國向海洋挺進始

於南宋時期,當時的船隊控制了中國海東部;元朝時期,進而取得在南中國海的優勢。明初,中國的航海活動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戰船進入並巡航於印度洋,以顯示其海上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在短暫的一段時間,中國的海上軍事影響力波及從日本至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⑥

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開了鎖國禁海的先河。朱元璋從登基開始,便屢屢發布禁海令。當時重點是禁止民間出海,並不完全禁止官商和航運。洪武四年(1371年)規定瀕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洪武七年(1374年)罷泉州、明州、廣州市舶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禁民間番香番貨,嚴令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中期以後,中國的禁海達到巔峰,及至片板不許人海。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明世宗下令,一切未禁大船,盡數毀之;沿海軍民,私與賊市,其鄰舍不舉者連坐。沿海地方政府也下令,對私造雙桅大船下海者,務必要一切捕獲治之;查海船雙桅者,即捕之。中國沿海的水師也越來越專注於執行政府的海禁政策。

明朝海軍的衰落是從1425年明仁宗登基開始的。伴隨著禁海,明仁宗曾一度停止派遣鄭和統率的海軍遠征,l431--1433年,明宣宗允許鄭和進行最後一次遠航。l436年明英宗即位時,即頒布詔令,不僅禁止建造遠洋海船,而且減少製造戰船和武器,每個海軍單位都受到裁減。浙江省海軍船隊由700多艘裁減到300多艘。海軍運輸船的狀況更糟,山東省登州衛的l00艘船隻剩下18艘,到1503年僅保留l0艘,其中4艘被派往湖廣省,3艘去浙江和福建,只有3艘留在登州。l524年朝廷敕令,停止登州製造遠洋船隻。隨著船隊的大規模削減,船舶製造也衰落了。大型的、吃水深的運輸船逐漸被小型的平底駁船所取代。在官辦船舶製造廠造出的小型船,建造質量比私人造的商船還要低劣。因朝廷不重視海防,海軍軍餉一減再減,致使兵員逃亡現象非常嚴重。以至於到16世紀初,當日本倭寇加劇劫掠時,明政府不得不依靠商船和武裝的居民來抵抗。原來揚威異域的海軍,現在僅能勉強地守在本國水域內,抵抗海盜的襲擊。中國保持了3個世紀的海上權威地位,就此迅速動搖了。

清王朝緊步明朝海禁的後塵,頒布了與明朝相同的寸板不得下海的禁令,接著又頒布遷海令,強令閩、粵、蘇、浙沿海居民內遷50里(1里=0.5千米),越界立斬。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再次厲行禁海,停止與南洋貿易,嚴禁將船賣給外國人,嚴禁運糧出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將康熙二十四年開放的4個港口撤銷3個,歸並粵東一港,每年夏秋交由虎門入口。l797年,清政府下令將沿海戰船一律改小;l806年,則下令嚴禁民間違例製造大船,限制每船水手不得超過20名。這些禁令導致中國造船工業嚴重萎縮、海防廢弛,使中國水師僅能近海巡查,不能放洋遠出。

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導致了閉關鎖國,國力日漸式微。而西方列強大肆向海外擴張、掠奪。他們憑借著堅船利炮逐漸轟開了中國的海上大門。l637年,英商「可甸聯合會」派出了以威代為首的5艘武裝商船,闖進南中國海,進行了第一次有一定規模的對華貿易行動。1840年7月16日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後,中國海門大開,西方殖民主義者肆無忌憚地進犯中國海疆。1856--1860年,英法兩國聯合出兵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再一次迫使清政府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海軍黃海海戰,以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而告終。5年後,八國聯軍又一次兵至中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更大的災難。中國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英、法、日、俄、美、德等列強,對中國的頻繁入侵、掠奪幾乎都是從海上來的。海上入侵高達84次之多,入侵艦艇l 860多艘,入侵兵力達47萬人;帝國主義列強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由此一步步墜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從《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的60年間,大量割地,賠款額高達13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16年收入的總和。1937年日本侵略者再一次藉助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和制海制空權發動對中國長達8年之久的侵略戰爭。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進一步印證了鄭和的「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的偉大預言。回顧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輝煌時代大多是向海洋拓展的時代,而落後屈辱的時代則與喪失海權密切相關。舊中國屢屢戰敗,都是失之海權、敗之海權。在某種意義上講,西方列強對待海洋問題比我們精明、深刻而且超前,侵略者每次得手之後,首先要求的就是我們的海權,即要求割讓我國沿海島嶼,致使我國的舟山、香港、澳門、台灣和澎湖列島都曾成為侵略者的「戰利品」。歷史一次又一次無情地印證了鄭和預言的正確性,它用鐵的事實一再告訴國人,海洋問題,絕不是一個區域經濟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國家富強和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海洋者,安天下,得富強。

四、鄭和之後關閉海門的原因分析

武帝時代(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漢使節便已經歷訪黃支國(今印度東岸南部)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了。當時,漢的商船隊是在徐聞和合浦做好准備後揚帆出海,沿著海岸經越南、泰國、馬來半島南下,進入馬六甲海峽,再北上到達邑盧沒國,然後繼續沿海岸航行,赴黃支國和已程不國的。中國沿海一帶地方,特別是浙江、福建、廣東各省的沿海居民,從事農業並兼營漁業者很多。在遠古時候他們便與海洋發生了聯系,而且經常接觸海上來航的外國人,不斷地豐富了有關海外知識。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航渡海外者逐漸增加,他們扮演了海上航路的主要角色,被稱為天生的航海者。自唐末,特別是8世紀以來,陸上的絲綢之路漸漸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海上交通日趨興盛起來。唐末以後,以廣州和泉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以長安為起點的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交通的干線,海上運輸蓬勃地發展起來。唐王朝積極鼓勵海上交通貿易,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已經有了市舶司的設置,以掌管有關海外貿易的一切事務。其中心地在廣州,伊斯蘭商人從波斯灣諸港揚帆,渡過印度洋,繞馬來半島來到廣州。

宋王朝承襲唐代鼓勵海外貿易的做法,指定廣州、明州、杭州為對外貿易港,設立提舉市舶司,管理以徵收關稅為主的貿易事務。來港的印度商人和伊斯蘭商人居住在規定的居留地,其區域稱為「蕃坊」,他們享有治外法權,受到特別的優遇。進入元代,泉州作為貿易港,其繁榮程度超過了廣州,被譽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馬可·波羅所著《東方見聞錄》對泉州作了如下的介紹:「在刺桐(泉州)海港城市,滿載著奢侈商品、高價寶石、精美的大粒真珠等的印度海船不斷來到此港。自此周邊的蠻子各地來的商人們也麇集於這個海港。總之,在這個海港,各種商品、寶石、真珠的交易盛況,沒有比這更令人驚嘆的了。聚積於這個海港城市的商品,從這里搬運到蠻子各地販賣。如果有一艘要出售給基督教諸國而裝載著胡椒的船隻進入亞歷山大及其他港口的話,那麼將有相當於百倍的百艘船來到刺桐港,就此種貿易額來說,無疑可以斷言,刺桐港市確實是世界最大的二大港之一。」南宋初期,市舶司每年的收入占政府每年財政總收入的20%左右。中國人成為世界上最出色而又最勇敢的航海者。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元朝不但保持了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盛況,而且把它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元代的對外貿易,主要是經由海路,以東方之高麗和日本、南方之印度尼西亞諸島、西方之印度洋沿岸二十幾個國家為對象展開的。盡管海外貿易是通過官商、寺院、官僚等進行的,但成為主流的則是民間商人,涌現了許多民間大商家。這些通過經營貿易而發了財的商人們,過著豪華的日子。直到元朝末年,泉州仍然保持著繁榮的局面。從1279年南宋滅亡之後,由於自由貿易被禁止了,作為國際貿易港的泉州,從此走向衰落。

明太祖即位的翌年至第三年(1369--1370年),太祖便遣使向海外諸國詔告新王朝的建立,招誘入貢,把對外關系納入朝貢制度之下。把貿易只限定於朝貢貿易形式的明太祖,採用嚴厲的海禁政策,全面禁止私人貿易。據《大明律》規定:私帶貨物出海交易者杖一百,把軍器和人口等運往海外者絞首刑,走泄國情者斬首刑。二桅以上的大船,也被禁止建造。以航海為業的沿海居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祖輩傳下來的職業,躲避國禁而往來於海外者不絕。盡管如此,唐、宋、元朝發展起來的海外貿易還是從此衰落了。太祖以後,這種方針被作為「祖法」沿襲了下來。明王朝並不像元朝那樣開放,連派遣鄭和統領船隊下西洋的明成祖也沒有例外。中國人的私營貿易和航渡海外,依然被禁止。

明太祖之所以施行海禁政策,從客觀原因分析是與當時的形勢相關聯的。從國內來看,當時「由於海盜亦商活動可獲洋利的巨大吸引力,東南沿海商民捨生忘死,趨之若鶩,成千上萬人出海參加海盜亦商活動,有些地方出現『連村』、『滿海』參與海上貿易活動的盛況。海盜的亦盜活動也隨著亦商活動的開展而更加活躍起來。這時期海盜的武裝活動比過去次數更多、規模更大……⑦從國外來看,13世紀以來,工商業的發展,促使日本對中國貿易越來越活躍。到了元代末期,日本人的海外活動更加頻繁。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一面從事貿易,一面伺機而為盜賊,出沒於自朝鮮半島到中國東南部、浙江至福建一帶,四處劫掠。為此,太祖一邊敦請足利幕府取締倭寇,一邊以在海外的民間貿易船難與海賊區別開來為由,禁止私人貿易。

Ⅳ 初中音樂課本目錄

花城初中音樂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1wxWfWWq6NkWw5NliC1lQ

?pwd=gf8u 提取碼: gf8u

花城音樂初中|七年級 下學期 音樂 花城出版社 電子教材 高清【精品資料】.pdf|七年級 上學期 音樂 花城出版社 電子教材 高清【精品資料】.pdf|九年級 下學期 音樂 花城出版社 電子教材 高清【精品資料】.pdf|九年級 上學期 音樂 花城出版社 電子教材 高清【精品資料】.pdf|八年級 下學期 音樂 花城出版社 電子教材 高清【精品資料】.pdf|八年級 上學期 音樂 花城出版社 電子教材 高清【精品資料】.pdf

Ⅳ 四大名螺是什麼

海南四大名螺指的是萬寶螺、唐冠螺、鳳尾螺和鸚鵡螺,也並稱為世界四大名螺,屬珍貴海螺,海南旅遊的絕佳紀念品,具有相當高的觀賞性的收藏價值。

海南四大名螺

萬寶螺
萬寶螺

拉丁文名稱:Cypraecasis rufap
英文名稱:Bull』s-mouth Helmet
世界分布范圍: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熱帶區域內的珊瑚礁周圍
中國分部區域:中國絕多部份產於海南島東北海域
萬寶螺屬大型貝類,是該屬螺類中最具觀賞性的,該貝殼厚而沉,整體色彩主要由紅褐色和少量白色交叉溶合。該螺不僅可作為觀賞收藏,還可以置於手掌中進行按摩保健。

其整體顏色金黃,尊貴無比,手感光滑而溫潤,數量稀少難捕捉,收藏、觀賞、裝飾價值一流。據民間傳說收藏家中可以招財進寶。萬寶螺的擺放位置也講究方位,唇口面向大門寓意迎貴人,財寶來。

唐冠螺
唐冠螺

拉丁學名:Cassis cornuta
世界分布范圍:分布在東非沿岸、加羅林群島、薩摩阿群島、夏威夷群島、日本南部、中國南部等。
中國分部區域:中國分布於台灣和西沙群島,產於小琉球,台灣南部海域、南海一帶。
唐冠螺貝殼大而厚重,長和高都可以達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黃色,具金屬光澤,形狀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個角狀突起。內、外唇擴張,呈桔黃色的盾面。外唇內緣有5~7個齒。

目前現存80多種。這種軟體貝類動物通常螺塔低,貝殼膨脹,體層豐滿,一般具有結節、肋或縱脹肋。雌雄形態有別,喜棲息於砂底。大多數以海膽為食。因其內唇擴張如帽緣,體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足的背後有一個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厴,當身體縮入殼內後,可用厴完全關閉殼口。

貝殼的表面為灰白色,有不規則的紅褐色斑紋,在近殼口處有很大的紅褐色斑塊。貝殼大而堅厚,殼的頂端較尖。共同特點是螺殼個體大,形狀獨特而美麗,是具家陳設和把玩的珍品,其市場價格也不菲。

鳳尾螺
鳳尾螺

拉丁學名:Trumpet Triton
世界分布范圍: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日本南部、大洋洲、西南太平洋
中國分部區域:中國以南海為最多
鳳尾螺又稱法螺,鳳尾螺塔高而尖,高度低於總殼高的一半,螺頂常缺損。每層寬大的體層常有兩條明顯的縱脹肋。殼表為乳白色,有深褐色斑紋和新月形斑紋。殼口橙褐色,外唇齒間有白色溝槽。軸齒白色,齒間為深褐色。可作號角。

該螺棲息與珊瑚礁中,花紋如「鳳尾」般絢爛。其雄壯而神氣的外觀是力量的象徵,據說能驅魔辟邪、保佑平安,海民和山民常用來作號角驅魔,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重要法器,倍受尊崇。

鸚鵡螺
鸚鵡螺

拉丁文名稱:Nautiloidea
英文名稱:Nautilus
世界分布范圍:主要分布於西南太平洋熱帶海區,向西則從西南太平洋一直散布到印度洋。
中國分部區域:中國的西沙群島、海南島南部,從台灣東部沿著琉球群島均有發現。
其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Ⅵ 《中國民間宗教史(上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民間宗教史》(馬西沙)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cmTxK8DGss_NXtwGFybIsg

提取碼:g49w

書名:中國民間宗教史

作者:馬西沙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2年12月

頁數:1453

作者簡介:

馬西沙:

北京人,1943年11月生。中學就讀於北京四中。1964年至196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遼寧、河北農村高中及北京語言學院任教。1979年至198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讀研究生,獲歷史學碩士。1982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任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哲學片研究員資格格評審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主要著作:《清代八卦教》、《民間宗教志》、《中國民間宗教史》(兩人合著)、《中國道教史》(具體組織並參與寫作),並著論文若干篇。1992年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韓秉方:

北京人,1937年4月生。中學就讀於北京二中和北京四中,1958年至196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1979年以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從事中國民間宗教及道教研究。1994年被評定為研究員。撰有專著《道教與民俗》、《中國民間宗教史》(兩人合著)、《中國道教史》(合著)以及學術論文若干篇。

Ⅶ 《盜墓筆記6陰山古樓》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盜墓筆記6·陰山古樓》(南派三叔)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pQU23D4wCJSY7pl2-XxZ9g

提取碼:jtqq

書名:盜墓筆記6·陰山古樓

作者:南派三叔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9

頁數:274

內容簡介:

在十萬大山的腹地,在廣西巴乃,為了幫助悶油瓶找回記憶,吳邪與胖子再入險境,搜集西沙事件殘存的蛛絲馬跡。死而復生的考古隊隊員,充滿奇怪氣味的鐵塊,離奇暴斃的當事人……經由盤馬老爹的口述,一切更加撲朔迷離。而噩夢只是剛剛開始,他們幾入魔湖,發現了位於水下數百米的瑤族古寨,發現了隱藏其中的漢式大院,更發現了比古墓更令人膽寒的所在!驚悚的事件遠不止此:鐵人葬、雷王像、石中影、活人祭……他們九死一生,「它」的意圖如此不可捉摸……這個被水淹沒的千年瑤寨到底隱藏了怎樣的大陰謀?隨著麒麟文身與古寨的呼應,悶油瓶的身世前所未有地明朗起來……

作者簡介:

南派三叔:本名徐磊,浙江人,現居杭州。

小說中的主人公,正是因為當年盜墓的爺爺入贅杭州,而在杭州開了一家小小的古董鋪子,守護著那群長沙土夫子從古墓不知名怪物手中拚命搶出的戰國帛書。小說中的主人公和作者是不是有什麼聯系呢……

Ⅷ 《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龍旗飄揚的艦隊》(姜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f22D4g71Ng7fSYNwIO2kUw

提取碼:hud7

書名:龍旗飄揚的艦隊

作者:姜鳴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9

頁數:736

內容簡介:

本書(共上下兩冊)詳細記錄和剖析了中國近代海軍在晚清五十年間(1861—1911)創建、發展及衰落的曲折歷史,對海軍購艦、教育、訓練、基地建設、經費收支、海軍戰略等領域,都進行了獨到的觀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軍同中國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聯系。

作為我國近代海軍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書既有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獨立見解,又有對鮮為人知的幕後問題的闡幽發明;既有統攝全局的廣闊視野,又有考證細節的精確功夫;既有對近代海軍發展過程的動態研究,又有對諸如艦船性能等問題的靜態專題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軍發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態圖。這部以史立論的著作,對奮戰在軍隊現代化建設一線的三軍官兵和對海軍史、近代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都是不容錯過的。

在本次增訂中,作者特地對清末龍旗做了研究,補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鴻章故居陳列館、英國海事博物館珍藏的兩面龍旗實物照片,以及北洋海軍「靖遠」艦官兵合影這樣的珍貴舊照,全書插圖400餘幅。另外,增加「收復東沙,巡閱西沙 」一節,充實了對廣東海軍的歷史研究,也以此向當年為保衛國家南海權益的先輩和當下奮戰在南海一線的軍隊致敬。

作者簡介:

姜鳴,1957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歷史學者。長期致力於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曾經擔任大學教師、機關幹部、企業高管、股權基金負責人和高校領導。為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1991、2002、2014、2021)、(《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1994)、《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2017)、《天公不語對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2006)、《秋風寶劍孤臣淚: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續編》(2015)、《卻將談笑洗蒼涼: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編》(2020)等。

閱讀全文

與西沙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rk命令 瀏覽:39
seal是不是對稱密鑰演算法 瀏覽:29
免費學習的app在哪裡下載 瀏覽:177
rfid與單片機 瀏覽:589
5s相當於安卓什麼手機 瀏覽:689
哈佛商學院pdf 瀏覽:978
app的ip哪裡買 瀏覽:909
移動天文台app在哪裡下載 瀏覽:923
phpjsonencode亂碼 瀏覽:587
t3的伺服器名是什麼幾把 瀏覽:69
高中演算法語句 瀏覽:549
安卓充電接頭壞如何直接線 瀏覽:2
mcu編譯成庫 瀏覽:296
python官網訪問不了了 瀏覽:98
庫卡邏輯編程 瀏覽:919
加密幣驅動 瀏覽:982
怎麼解壓後的文件夾沒有激活工具 瀏覽:808
java自帶加密 瀏覽:619
關閉表命令 瀏覽:510
黃大龐健康妙方pdf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