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美國記者中東見聞錄》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美] 托馬斯·弗里德曼)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v6gU0MfNS7PqDUomHqOQfw
書名: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
作者:[美] 托馬斯·弗里德曼
譯者:天津編譯中心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2
頁數:524
內容簡介:
「本書是近年來西方描繪阿以沖突和黎巴嫩內戰的一部有影響的作品。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是美籍猶太人,通曉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1979年作為合眾國際社記者被派駐貝魯特,兩年後改任《紐約時報》駐貝魯特辦事處主任,1984年調任該報駐耶路撒冷辦事處主任,直至1989年1月。本書即根據作者在中東現場的親身經歷和采訪寫成。……」
——摘自該書《出版說明》
⑵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bVPQY1mcq_cL8OCaYsK1YA
⑶ 《博弈論經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博弈論經典》(約翰·F·納什)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博弈論經典
作者:約翰·F·納什
譯者:韓松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406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了自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奧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 stern)出版《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44)以來,對這一領域具有基礎貢獻的經典文章。博弈論最先由馮•諾依曼在1928年的文章中給出了嚴格的公式表述,是數學和經濟學的分支,它是用來模型化個人間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分析工具。該研究的「英雄時代」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並奠定了現代理論的基礎。在過去的15年裡,博弈論已成為經濟理論的主流模型,並且對政治科學、生物學和國際安全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博弈論在經濟理論中的重要作用的見證是: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先驅的博弈理論家約翰•海薩尼、約翰•納什和萊因哈德•澤爾騰。他們獲獎的基礎研究都包含在這本書中。本書編者哈羅德•庫恩因為對擴展型博弈的重新表述而對博弈論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書精選了對現代博弈論具有核心貢獻的18篇文章。從各方面來說,它們對從事博弈論的研究者,對於經濟學、政治科學和生物學的學生來說,其價值是無限的。
作者簡介:
約翰•納什(John Nash),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50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根據納什事跡改編的電影《美麗心靈》獲得第74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4項大獎。
勞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54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約翰•海薩尼(John Harsanyi),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5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自1964年起至退休一直執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萊因哈德•澤爾騰(Reinhard Selten),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61年獲得法蘭克福大學數學博士學位,自1984年起至退休一直執教於德國波恩大學。
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5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博士學位,現為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數學研究院教授。
哈羅德•庫恩(Harold Kuhn),世界知名的經濟學家,在博弈論領域有巨大貢獻,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數理經濟學教授。
⑷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類簡史》([以] 尤瓦爾·赫拉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FSSfqnzU_QFTWO-PU2ol0g
書名:人類簡史
作者:[以] 尤瓦爾·赫拉利
譯者:林俊宏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2017-2-1
頁數:417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代表作品,書寫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將科學和歷史編織在一起,從全新的角度闡述地球上智人的發展歷史。
全書從三大線索理清人類發展脈絡,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認知革命使人類成為想像的共同體,農業革命使人類陷入奢侈生活的陷阱,科技革命終將使人類成為神一樣的存在。人類通過想像和虛構的能力將彼此連接、有效合作,國家、宗教、企業都是想像和虛構的現實,人類依靠這種想像來尋找認同、開展合作,由此一步步登上食物鏈的頂端,抵達其他生物無法企及的地位。
作者簡介: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青年怪才,令人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第十屆文津圖書獎得主。他擅長世界歷史和宏觀歷史進程研究,在歷史學之外,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信手拈來,從宏觀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出頗具新意而又耐人尋味的觀點,受到讀者的廣泛追捧。
譯者介紹:
林俊宏,台灣師范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簡史》《未來簡史》《英語的秘密家譜》《建築為何重要》《大科學》《群的智慧》《天空的女兒》等書。
⑸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德國] 漢娜·阿倫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m-HqX04yk7ztSX8fXHGtXQ
書名: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作者:[德國] 漢娜·阿倫特
譯者:孫傳釗
豆瓣評分:6.8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1
頁數:304
內容簡介:
漢娜·阿倫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關於邪惡之強制性報告》一書出版後,引發了廣泛的爭議。本書就以此著及相關討論為窺鏡,希望作現代倫理中一些關乎基準(這些基準是人類良知得以生長的土壤)的思考。
作者簡介:
漢娜· 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於德國漢諾威一個猶太人家庭,在馬堡和弗萊堡大學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後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國,1951年成為美國公民。同年,《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出版,為她奠定了作為一個政治理論家的國際聲望。
流亡之前,阿倫特以一個猶太人的身份協助猶太組織工作,為此曾被納粹政府關押過。去美國之後,她為流亡者雜志《建設》撰寫評論等;做過肯捨出版社的編輯;1952年擔任過「猶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負責人。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紐約布魯克林學院開辦講座;後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隨著《人的狀況》、《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論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的矚目人物,近年來聲譽日隆。1975年12月阿倫特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⑹ 《如嘗橄欖: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如嘗橄欖: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uRmWSGsDm7Amobd_ATZKiA
⑺ 《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孫亦平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
作者:孫亦平 編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5
頁數:1005
內容簡介:本書收錄的主要是西方宗教學創立以來的著名學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期通過這些著作來反映西方宗教學的大致風貌。根據實際情況,本書以中譯本的西方宗教學名著為主,同時也適當收入了少量十分重要而尚未譯成中文的外文原著,以使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 本書從已譯成中文的當代基督教神學著作中選擇了少量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放在宗教學名著之後,供讀者參閱,以便從更廣闊的背景或領域來了解當代西方宗教學的發展態勢以及與基督教神學互動發展的進路與特色。
【圖書目錄】 - 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
呂大吉 序一
卓新平 序二
孫亦平 前言
麥克斯·繆勒 《宗教學導論》(1870年)
愛德華·泰勒 《原始文化》(1871年)
麥克斯·繆勒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 《宗教經驗之種種》(1902年)
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1905年)
列維·布留爾 《原始思維》(1910-1922年)
愛彌爾·杜爾凱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圖騰與禁忌》(1913年)
馬克斯·舍勒 《愛的秩序》(1913-1917年)
馬克斯·韋伯 《儒教與道教》(1915年)
魯道夫·奧托 《論「神聖」》(1917年)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金枝》(1922年)
馬丁·布伯 《我與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爾 《神話思維》(1925年)
馬林諾夫斯基 《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 《原始宗教與神話》(1930年)
亨利·柏格森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1932年)
范·德·萊烏 《宗教的本質與表現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 《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學論》(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摩西與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亞德 《宇宙和歷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 《精神分析與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 《原始社會的結構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亞德 《神聖與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1958年)
約阿欣·瓦哈 《比較宗教學》(1928年)
約翰·希克 《宗教哲學》(1963年)
埃文斯·普理查德 《原始宗教理論》(1965年)
彼得·貝格爾 《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1967年)
彼得·貝格爾 《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的再發現》(1969年)
羅伯特·N·貝拉 《超越信仰:後傳統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 《宗教的科學研究》(1970年)
R·露伊卡 《宗教與現代科學的興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 《比較宗教學史》(1975年)
約翰·麥奎利 《20世紀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學與神學之邊緣》(1981年)
賴齊克·柯拉柯夫斯基 《宗教:如果沒有上帝……》(1982年)
羅納德·L·約翰斯通 《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1983年)
斯特倫 《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 《宗教心理學》(1987年)
鄧尼絲·卡莫迪 《婦女與世界宗教》(1989年)
加里·W·特朗普 《宗教起源探索》(1990年)
卡爾·巴特 《教會教義學》(1932年)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 《獄中書簡》(1951年)
保羅·蒂里希 《文化神學》(1959年)
約翰·麥奎利 《談論上帝》(1967年)
漢斯·昆 《論基督徒》(1974年)
小約翰·科布、大衛·格里芬《過程神學:一個引導性的說明》(1976年)
J·B·默茨 《歷史與社會中的信仰》(1977年)
H·奧特 《不可言說的言說》(1978年)
孫亦平 後記
⑻ 《為你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為你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LRA1hvQ_p8YunXBL68yr9Q
⑼ 《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今日簡史》([以] 尤瓦爾·赫拉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wMHkRcl8eXBoSIpKRJVl3w
書名:今日簡史
作者:[以] 尤瓦爾·赫拉利
譯者:林俊宏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2018-8
頁數:353
內容簡介:
2014年,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橫空出世,顛覆了我們關於人類進化的認知。2016年,他的《未來簡史》再度驚艷四座,刷新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掀起了全球關於人工智慧討論的新思潮。現在,「簡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簡史》推出,將目光聚焦到當下,直面今天關乎我們每個人命運的 問題和挑戰。
尤瓦爾•赫拉利認為,智人之所以能夠崛起成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於其具備了虛構故事的能力。然而,在當前這樣一個分化的世界,我們對舊故事已失去信心,對新故事亦遠未達成共識。
《今日簡史》提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著科技顛覆、生態崩潰和核戰爭三大挑戰。「國家」這一身份認同已不足以應對今天的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解決全球性問題。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正在顛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分配方式,數據成為最重要的資源。
當數據巨頭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當「在線」成為一種生存方式,如何規范數據的所有權?能否建立起一個維護人類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已使人類掌握了重塑和重新設計生命的能力。我們該如何運用這種能力,上演另一出全新大戲?
在一個信息爆炸卻多半無用的世界,清晰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對於關乎人類命運的種種議題,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沒有簡單給出答案,而是引發了我們進一步思考。
作者簡介:
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暢銷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其關注的領域橫跨歷史學、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他從宏觀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到頗具新意而又耐人尋味的觀點,引發全球廣泛關注。
⑽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德國] 漢娜·阿倫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U_OMaaWaVn6X3sC47odJeQ
書名:《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
作者:[德國] 漢娜·阿倫特
譯者:孫傳釗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1-1
頁數:328
內容簡介: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由賀君照田主編,其中有譯有評,最近幾輯尤注意中西歷史交叉延入"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
作者簡介:
1963年出版。阿道夫·艾希曼1906年生,曾在屠殺猶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戰後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獲,1961年在耶路撒冷對其舉行了刑事審判。阿倫特作為《紐約客》的特派記者前往報道該審判,最終形成了這本書。
從閱讀有關卷宗開始,到面對面冷眼觀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克曼,以及聽他滿嘴空話地為自己辯護,阿倫特斷定被人們描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的這個人,實際上並不擁有深刻的個性,僅僅是一個平凡無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個人素質是極為膚淺的」。
因此,阿倫特提出的一個著名觀點是:「平庸無奇的惡。」他之所以簽發處死數萬猶太人命令的原因在於他根本不動腦子,他像機器一般順從、麻木和不負責任。她再次運用極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性質來分析這樣一個平庸無奇的人為什麼捲入深淵般的惡而無法自拔,問題在於納粹通過使用新的「語言規則」來解說他們的反常行為:「滅絕」、「殺掉」、「消滅」都由「最終解決」、「疏散」、「特殊處理」來表達。對於追求觀念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
在這本書中,阿倫特對於猶太人在歷史上處於邊緣狀態的「無根基性」、「無政治性」,以及猶太組織的領導的消極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導致了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軒然大波。盡管對審判的結果同樣表示滿意,但阿倫特對審判的性質和過程還是表達了疑問——「審判的目的是表現正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不是「復仇」及展示「恥辱」。這種眼光超出了對於種族和地方的認同,她著眼的不是受害者,而是行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阿倫特認為艾克曼應為他的「反人類罪」而不是「反猶太人罪」受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