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鳥的天堂的資料
鳥的天堂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白鶴、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里游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如今,「鳥的天堂」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吸引了千千萬萬的遊客 小鳥天堂是廣東新會聞名中外的生態旅遊景點,天然賞鳥勝地,它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
380多年前,河中一個泥墩、一棵榕樹長期繁衍,形成枝葉覆蓋1萬多平方米,樹上棲鳥千萬只,鳥類樹相依,人鳥相處,和諧奇特,世間罕有的一道天然美麗風景線。1933年,文學大師巴金先生乘船游覽後嘆為觀止,寫下優美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大師這篇經典作品被鐫刻在景區入口廣場上供遊人品味,美文贊美景,美景更多嬌,使人更加熱愛美,嚮往美。
大榕樹
這棵大榕樹在廣東省新會縣的天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都長出許多氣根,從樹枝上倒掛下來,鑽進土裡,過些日子又長出新的枝幹來。這樣不斷生長,它已長成了榕樹林,佔地達16畝。被當地人稱為「神樹」。「天堂中的樂園」。又因為上面棲息著許多鳥,被人們稱為「鳥的天堂」。
Ⅱ 人與自然:水鄉篇的內容簡介
《人與自然:水鄉篇》指出鑒賞此書,首先,必須清楚人體是美的象徵,知曉裸體作為藝術的歷史淵源。其次,應有健康的審美意識,以高潔的心靈去感悟美、辨別美、分析美,並在審美過程中,陶冶情操,升華靈魂,得到愉悅。再次,還要初懂一點生理學、運動心理學及攝影、繪畫、園林、古建築等方面的基本常識。
Ⅲ 人與自然·田野篇裡面是什麼內容
內容簡介
人與自然,一個永恆的話題。從遠古的「女媧補天」「愚公移山」至今日之「三峽工程」,人與自然的交流從未停止過。
不同的人群,人同的思想,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結論。當一名人體攝影師開始以人體攝影的視角來審視大自然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他已經成熟了;但是他能將人體藝術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說「他成熟了」這么膚淺,而應該是「他領悟了藝術之真諦」。老房子篇,山澗篇,水鄉篇,田園篇,四個切入點,完成了大自然不同元素的結合,造就是最完美的人體藝術。
老房子,是歲月的印記,留下了時間的沉澱;山澗,猶如風之精靈,飄著自然的輕盈;田園,我們真正的衣食父母,撫育了無數的中華兒女;水鄉,大自然的一分子,心靈之香格里拉。自然與人體的最美結合,激發出了最絢麗的心靈之光。你或許會問她們有聯系嗎?其實,世界上沒有兩件事情是兩條絕對的平行線,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看到了不同的交匯點而已。
鑒賞《人與自然》,首先,必須清楚人體是美的象徵,知曉裸體作為藝術的歷史淵源。其實,應用健康的審美意識,以高潔的心靈去感悟美、辨別美、分析美,並在審美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升華靈魂,得到愉悅。再次,還要初懂一點生理學、運動心理學及攝影、繪畫、園林、古建築等方面的基本常識。
Ⅳ 《鳥的天堂》資料
干嗎有那麼多人要這些資料啊啊
——————————————————————————
《鳥的天堂》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肄業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8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回國後曾任《文學季刊》編委,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季月刊》主編,《烽火》雜志創始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9年後歷任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及第、四、五屆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
原來,「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門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歷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白鶴、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里游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如今,「鳥的天堂」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風景點,吸引了千千萬萬的遊客。◆ 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約500年樹齡的大榕樹,它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天馬村天馬河上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河心島上約20多畝土地,獨木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枯藤交錯,猶如原始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白鶴在早晨飛出覓食,至傍晚歸巢;而灰麻鶴正好相反,是晚上飛出覓食,天亮時歸巢休息。它們每天早晚一進一出,盤旋飛舞,交互更替,很有規律,場面頗為壯觀。
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時,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一說是《小鳥的天堂》),更使鳥的天堂美名傳揚四海。現在大榕樹已成了一處旅遊勝地,它的南面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以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等。天馬河中有遊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榕樹常綠喬木,樹干分枝多,樹冠大。葉子橢圓形或卵形,花黃色或淡紅色。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多年生的榕樹,樹枝可長出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樹干。榕樹的葉、根、樹皮均可入葯。
畫眉鳥身體棕褐色,腹部灰白色,頭、後頸和背部有黑色斑紋,有白色的眼圈,叫的聲音很好聽。
「小鳥天堂」四面環水,有一株巨大古榕樹,樹冠的覆蓋面積達一公頃,數以千計的白的、灰的鷺鷥棲息其間。白天,白鷺飛出覓食,夜間歸來。傍晚,灰鷺飛出,晨早歸來。鳥群悠閑自樂,見了人也不受驚。
著名作家巴金曾來此游歷後寫了一篇游記《鳥的天堂》,因而這棵榕樹便有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小鳥天堂」。相傳,此樹植於明代景泰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小鳥天堂位於新會城區以南10公里的天馬村河中。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這里是人們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小鳥天堂是僑鄉廣東新會著名的國際級生態旅遊景點,位於距城區10公里的天馬村。她以數百年的悠久歷史,佔地達18 畝,遠看像一片浮動綠洲的古獨榕,堪稱南國奇觀。而每天棲息在這棵美麗大樹上數以萬計的各種野生鷺鳥,暮出晨歸,嘎嘎而鳴,翩翩起舞,更蔚為壯觀。這一自然景象出現在人口稠密區,生生不息,已延續了384年(明萬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於「雀墩」),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典範,實屬罕見。歷年來,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慕名而至。
「一株榕樹便天堂」,一句詩概括了小鳥天堂的特點。三百八十多年前,這里原是一個水中泥墩,一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面積達一公頃的「獨木林」,泥墩也成為綠島。島上的榕樹長期棲息著數萬只的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鷺和灰鷺最多。白鷺朝出晚歸,灰鷺暮出晨歸,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盤旋飛翔,嘎嘎而鳴,蔚為奇觀,形成「獨木成林古榕樹、百鳥出巢、百鳥歸巢」三大自然奇觀。380多年來,天馬人一直用「愛樹護鳥,愛護自己,愛護子孫」的祖訓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用各種各樣方式保護這個賴以生存的環境,使這個自然奇觀完好無損地保護至今。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後寫了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從此得名。
————————————語言大師巴金的文章,流暢自然,朴實生動,富有熱情。《鳥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語言上准確生動,樸素優美,簡潔灑脫,富有節奏感。
一、准確傳神,生動形象
巴金善於運用確切的詞語,描繪事物的性質、狀貌,恰到好處地抒情表意。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里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 」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涌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准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於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第二次去看榕樹,寫群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極言場面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 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二、節奏明快,情深意厚
《鳥的天堂》全文節奏鮮明,聲音鏗鏘,自然流暢,琅琅上口。課文開頭多用短句,簡潔明快,令人漸入佳境。寫靜態的榕樹,多用長句,具體生動,情深意厚,耐人尋味。寫群鳥嬉戲,以詞為句,長短錯落,生動熱鬧,給人以急促的動感。作者又用「連環」「頂真」等寫法,「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讀時就給人以「應接 不暇」的感覺。作者又較多運用排比、復迭的句子,體現熱鬧歡騰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於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如在劃船途中「三隻槳有規律地在水裡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寫景抒發內心的愉快。當沒看到鳥後失望、迷惑「鳥的天堂里沒有一隻鳥,我不禁這樣想」。明寫想法暗寫心情。當被大榕樹生命力所傾倒和被群鳥的歡樂所感染時,直接抒情:「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那歌聲真好聽」前面的間接抒情對後面的直接抒情又給予襯托鋪墊,使結尾的抒情顯得異常強烈,震撼人心,結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三、欲揚先抑,氣韻貫通
文貴曲忌直,本文圍繞作者的思想變化,欲揚先抑。先寫第一次看到是幾株大榕樹的錯覺,先抑,後寫真是一株大榕樹,後揚;先寫沒有看到鳥的遺撼,又抑,後又突出寫群鳥嬉戲的場面,再揚。證實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前後對比,波瀾起伏,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全文讀之自然流暢,誦之琅琅上口,歸功於文章的氣韻貫通,寫動態的第一段,作者用兩個表時間的名詞「起初」「後來」,用兩個寫拍手的短句,連起了由靜寂到有鳥,再到鳥開始飛起,最後到處是鳥,各具情態的整個場面變化過程。下面的一段,則體現了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描寫到局部刻畫的連通:由「眼睛應接不暇」的概寫,到「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再到一隻畫眉鳥的細寫,連貫流暢,緊湊而又有變化。
《鳥的天堂》一文,自然樸素而又細致周密,看似平常中,顯示作者嫻熟的技巧,奏響一曲自然與生命的贊歌。
——————————————————————
Ⅳ 醉人心脾是成語嗎
醉人心脾是成語,感人心脾沁人心脾 才是成語。
沁人心脾
qìn rén xīn pí
【解釋】沁:滲入。原指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使人感到舒適。也形容詩歌和文章優美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
【出處】宋·林洪《冷泉亭》詩:「一泓清可沁詩脾。」
【結構】動賓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人;不能讀作「yén」。
【辨形】心;不能寫作「新」。
【近義詞】感人肺腑、沁人肺腑
【反義詞】空氣污染
【辨析】~和「沁人肺腑」;都表示吸入芳香、涼爽之氣;使人感到舒適。但~主要比喻詩文美好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受;「沁人肺腑」主要表示內容令人深受感動。
【例句】
(1)晚風送來荷花的清香;~。
(2)這個短篇小說描寫水鄉人民的斗爭生活;生動親切;明快自然;讀起來~。
Ⅵ 有人看過文化苦旅這本書么講的什麼概括一下。
在《文化苦旅》[3] 中,余秋雨為了奠定藝術真實的基礎,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陽關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淀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發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人情演繹得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縱觀《文化苦旅》,盡管紛紜叢生,但余秋雨卻能出神入化,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地付諸於筆端,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文化苦旅·筆墨祭》一章中,曾有著一大段描寫「五四運動」文化史的文字,將文人、文化和歷史,三者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描寫得淋漓盡致。按理說作者非常擅長寫文化史論,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這並非難事,但真正將「厚重」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不是用枯燥和嚴密的考證,將文學的靈性和飄逸淹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非常難得的。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將沉鬱古風和空靈筆法有機的糅合為一個整體,讓歷史人物起死回生,賦予山水風物以靈性。《夜航船》中,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想到現實中的夜航船,最後又聯想到故鄉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光耀門庭的暴發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後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於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於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鬱。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借著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寄情於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從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成功嘗試。也許,在中國當代散文中,《文化苦旅》還稱不上是問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為中國當代散文領域,開墾了一塊嶄新的土地,並提供了恢弘壯闊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