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找到古羅馬的老普林尼寫的《自然史》一書,誰能告訴我在哪裡買或者哪裡有電子版啊,萬分感謝!!!
我告訴你吧,網址是pdf格式的。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006684.html?from=like
Ⅱ 求愛因斯坦、摩爾根、居里夫人、李四光、海森堡、華羅庚、拉馬克等這幾位科學偉人的著作。
愛因斯坦
主要成就: 提出相對論及質能方程
解釋光電效應
推動量子力學的發展
代表作品: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重要貢獻 相對論
E=mc^2
光電效應
「上帝不擲骰子」
宇宙常數
摩爾根
主要有《進化與適應》、《實驗胚胎學》和《胚胎學與遺傳學》、《基因論》等。
居里夫人
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有傳記《居里夫人》
李四光
晚年的兩部重要著作《地質力學概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
海森堡
自傳《物理與物理之外》《原子核科學的哲學問題》、《物理學與哲學》,《自然規律與物質結構》、《部分與全部》、《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和社會》
華羅庚
1953年《堆壘素數論》中文版出版。
1957年所著《多復變函數論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出版。
1957年出版了六十多萬字的《數論導引》。
1958年著《高等數學引論》第一卷,作為講義。
1959年《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一書在東德出版,1963年被譯成中文。
1962年著《從單位圓談起》。
1963年《典型群》出版。
1964年寫出《統籌方法平話》和《統籌方法平話及其補充》。
1967年著有《優選法》和《優選法平話》。
198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
拉馬克
《動物哲學》
Ⅲ 《雜食者的兩難食物的自然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雜食者的兩難》([美] 邁克爾·波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PSFS605C49qZQEpQxtQz0Q
書名:雜食者的兩難
作者:[美] 邁克爾·波倫
譯者:鄧子衿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2017-7
內容簡介:
自從人類開始圍坐在一起共同進餐,飲食之道就與文化而不僅僅是生理需求,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透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數百萬年來,人類已經整合匯編了明智的飲食之道,包括飲食的禁忌、儀式和烹調方式。讓我們避開有害的食物,攝取有益的食物,身為雜食者的人類便無須餐餐面對吃與不吃的兩難。
然而,20世紀後半期,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來越遠,而人類則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喪失了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更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哪些不該吃。於是我們發現自己在的賣場與餐桌前面臨雜食者的兩難:要吃有機蘋果還是普通蘋果?如果要吃有機蘋果,那要吃本地的還是進口的?要吃野生魚還是養殖魚?應該吃肉還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純素還是乳素食?
作為美國飲食界的引領者,邁克爾·波倫長期關注飲食議題,企圖在工業社會與田園自然中尋求調和。在本書中,他以田園調查的方式走訪農場、研發室、牧場、食品加工廠和超市,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如偵探般地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追尋現代飲食如何成為人類疾病的來源,給出了雜食者「到底要吃什麼」的答案。
作者簡介:
邁克爾·波倫 Michael Pollan,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其作品多次獲得具有「美食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
2009年獲選《新聞周刊》十大思想領袖,2010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百位影響力人物」,2013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食物之神」。代表作《雜食者的兩難》《烹》《為食物辯護》《吃的法則》至今仍是飲食寫作的典範。
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新聞學教授及科學和環境新聞學奈特項目的主任,但邁克爾·波倫更像是一位熱愛田野調查的美食偵探,從農場到超市,再到製作出各種美食的廚房,研究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同時對飲食文化背後的人類社會困境進行思考。他也是自然愛好者,他將走訪田園的體驗化作優美而幽默的文字,為工業化食物鏈下的人類,指出一條古樸、美好且真實可行的路。
Ⅳ 《自達爾文以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自達爾文以來》([美國] 斯蒂芬·傑·古爾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IauqXHjOkf5hH4wqp7Lg5Q
書名:自達爾文以來
作者:[美國] 斯蒂芬·傑·古爾德
譯者:田洺
豆瓣評分:7.6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5
內容簡介:
社推薦語
之所以生存下來,一切只是大自然的選擇進化論的核心不在於進化,而在於長時間被拒絕和忽視的自然選擇。很多人認為:最適者生存,那麼誰是最適者?就是生存下來的那個。但古爾德指出,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博物學大師講進化論的真相和進化的奇跡進化論的普及讀本,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進化論,它又是如何被人誤用的《自達爾文以來》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作者文筆老道、學識深厚,本書堪比文壇上司湯達、普魯斯特的文學評論。
——《科學》書評古爾德是個有著深刻見解的學者,他的才智、經驗和學識遠遠超出了生物學領域……他是卓越的自然史評論家。
——《芝加哥論壇報》書評
這本科學家撰寫的散文傑作,收集了古爾德在《自然史》雜志上發表的科學隨想。作者在哈佛大學教生物學,是科學內行,又有歷史家的眼光。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達爾文在確立了進化論之後,為什麼遲了20年才發表?古爾德說,這是因為他清楚進化論的含義比一般人所意識到的更為離經叛道。然而自達爾文以來,進化論已經發展了快二百年,可許多人仍然對進化論一無所知。大家不知道進化這個概念在開始就是誤用的。達爾文自己並不用這個概念,他只是在《物種起源》的最後一段才用到這個詞,而且是作為權宜性對比才這樣用的,他自己的用法是「經過改變的繼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自然選擇本身就是對環境的適應,並沒有從低到高的方向性,並不代表進步。從「經過改變的繼承」到進化,人們保留了人類的中心地位,保留了世界觀(進化論最初是為了與關於上帝的信仰相協調,後來它取代了上帝),不過卻離大師本人的思想越來越遠。
錯綜復雜的學術爭論,撲朔迷離的歷史往事,都因古爾德的生花妙筆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斯蒂芬·傑·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是當今世界上著名的進化論者、古生物學家、科學史學家和科學散文作家。他和埃爾德里奇(Niles Eldredge)在1972年共同提出間斷平衡學說,對達爾文學說進行了修正。在他的著作《個體發生和種系發生》(1977)、《人智的錯誤量度》(1981)、《時間之箭、時間之環》(1987)和《奇妙的生命》(1989)等書中,他論述了進化生物學、智力測驗、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等學科發展史中各種爭論的來龍去脈及其意義。從1974年起,古爾德定期為《自然史》雜志撰稿,這些稿件已經收集成幾個集子,包括《自達爾文以來》(1977)、《熊貓的拇指》(1980)、《母雞的牙齒和馬的腳趾》(1983)等。他的科學文章文風典雅,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