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練字的字帖用古帖最好嗎
如果想長期練,要達到一定造詣,首選名家古碑帖,或當代名家對毛筆古碑帖的硬筆臨摹字貼(只練硬筆的話)。如楷體可選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代表碑帖,具體看你自己的喜好。
因為古碑帖是現代毛筆書法和硬筆書法的根源,並且是積累了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經典,代表了書法的最高水準。想要真正入門,當然是先學古碑帖開始。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
當然如果只是想日常寫字好看點,選自己喜歡的名家硬筆字帖就可以了,如錢沛雲、田英章的硬筆楷書、行書字帖,隨心所欲,個人建議錢沛雲,楷書和行書都比較有靈性。
不管練古碑帖還是硬筆帖,最好是輔助一些相關教學視頻或名家臨摹視頻,因為視頻可以直觀的讓你看到書寫者的運筆過程,加深理解,強化你的記憶,事半功倍。
練字只是形成一種正確的,更好的書寫習慣而已,所以練字的訣竅在於:及時檢驗書寫的問題、不足,及時更正,用意識控制手指、肌肉,從而控制筆,按正確的書寫習慣(字貼的字)不斷練習,循序漸進,直到意識、肌肉已經形成記憶習慣,方能入門。練習過程是:1、由淺到深:從基本筆畫部首到間架結構到詞句到篇章;2、由簡到繁:從筆畫少的易寫的字到筆畫多的難寫的字;3、由易到難:從楷書、隸書到行書、草書;4、由專到博:先練一家,出帖小成後再練其它幾家,再入帖至大成,再出帖練百家方能形成自己的風格自成一家。
Ⅱ 推薦個適合初學者臨摹的名家古帖,最好能附上字帖圖片或地址
我練過好多字體,覺得還是顏體最好,容易上手,字帖在當當網就可買到! 還是走二王的路線吧,雋秀,楷書從歐陽詢入手,行書學二王或米芾或趙孟頫,硬
Ⅲ 《歐陽中石毛筆楷書字帖40張高清版整合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歐陽中石毛筆楷書字帖40張高清版整合版》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sKSyUg4LRMvUasrZoYxuFw
Ⅳ 中國古代著名的字帖
有:《蘭亭序》、《九成宮醴泉銘》、《多寶塔碑》、《玄秘塔碑》、《黃州寒食詩帖》等。
1、《蘭亭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2、《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存於陝西麟游縣博物館。
《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九成宮醴泉銘》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庄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准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3、《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是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由當時的文人岑勛撰文、書法家徐浩題額、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是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滿行六十六字,內容主要記載了西京龍興寺禪師楚金創建多寶塔之原委及修建經過。整體秀美剛勁,清爽宜人,有簡潔明快,字字珠璣之感。
用筆豐厚遒美,腴潤沉穩;橫細豎粗,對比強烈;起筆多露鋒,收筆多鋒,轉折多頓筆。結體嚴謹道密,緊湊規整,平穩勻稱,又碑版精良,存字較多,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4、《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是唐會昌元年 (841年)由時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而成,為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敘大達法師在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紀念大達法師之事跡而告示後人。其結體緊密,筆法銳利,筋骨外露,陽剛十足,字跡如刀刻一般,且筆畫粗細變化多端,風格特點顯著。
《玄秘塔碑》為柳公權書法創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5、《黃州寒食詩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Ⅳ 古今對聯集錦鋼筆行書字帖.pdf
古今對聯集錦鋼筆行書字帖.pdf
https://wenku..com/view/565e086348d7c1c708a1453a.html
Ⅵ 什麼是書法古貼
通常指碑帖。
「帖」原是指書法家的墨跡真筆。為傳播、學習需要,宋代以後出現將匯集的名家真跡,經鉤勒上石或上棗木板,經鐫刻捶拓,這樣的匯帖刻本,也稱「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閣帖」、「寶晉齋法帖」。「碑帖」已合為一辭,用來泛指供學習書法取法的範本。----《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匯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
Ⅶ 可以推薦幾個適合硬筆臨寫的古帖嗎
照著古帖練硬筆是正規路子。從實用性上,推薦趙孟頫文徵明的小楷和行草。
Ⅷ 古字帖要怎樣鑒定
《上虞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一件信札,真跡已失。傳世的僅是後人的摹本,歷來為人們所珍重,其上就蓋有宋代趙佶(宋徽宗)的收藏印章和明代王府的收藏印章。一般認為,該摹本是唐摹本,但也有不同看法,因為《上虞帖》在宋時有過刻本,刻本與摹本的字形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對摹本的鑒定,一直懸而未決,爭論頗多。
以往,文物工作者通過對書法風格的比較分析,特別是將《上虞帖》與其他經趙佶收藏過的書畫比較,發現趙佶收藏印章和蓋印的格式相同。由於此印章比較清楚,在鑒定中沒有遇到什麼特殊的困難,認定該摹本存在於宋徽宗之前沒有疑問。不過,摹本的確實年代,仍然沒有解決。要知道,從東晉到宋徽宗,其間有七八百年的時間!
怎麼辦?文物工作者發現,該摹本上還有一方朱印,但已完全看不清,以致在它的位置上,重疊蓋有另一方小印。看來,要搞清《上虞帖》的年代,這方幾乎看不見的朱印,是希望之所在。
為了弄清這方印章,文物工作者使用了軟X射線攝影術,從而使《上虞帖》左下方的一顆「內合同印」清晰地顯示出來。「內合同印」是五代唐後主(李煜)宮廷的收藏印。在國內現存的書畫中,從未見過其廬山真面目,印文僅散見於有關記載。現在,竟然在《上虞帖》中找到了它,不僅使我們第一次見到南唐王室收藏印的真容,而且為《上虞帖》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它向人們指出,該摹本南唐時已藏入宮廷,遠遠早於北宋,則《上虞帖》當是唐代摹本,基本上可以肯定下來了。
軟X射線技術是8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所謂軟X射線,其射線的波長比通常所說的X射線長,約在0.6×10^-10~0.9×10^-10米之間。X射線的波長愈短,其穿透能力越強。軟X射線的波長較長,對於重金屬來說,它無力穿透,但對於低原子序數的非金屬、輕金屬、動植物以及人體軟組織等,就比較容易穿透。《上虞帖》上的「內合同印」,雖經歷久遠的年代,早已模糊不清,但它是蓋在紙上的,總會有部分印泥(氧化汞)滲透入紙層內部。所以,根據軟X射線能穿透紙張而對重金屬汞元素不易穿透的道理,就不難理解所拍攝得的照片為什麼能使原來模糊的印章清晰地顯現出來。
Ⅸ 古帖數量詞是什麼
古貼就是古時候的書法名家的字帖 。
以下都是比較有名的古貼: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自書告身貼》,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魏碑中的《張猛龍碑》以及《張玄墓誌》,柳體,趙體 楷書臨帖以及楷書創作 《集王羲之聖教序>以及米芾,趙孟頫等二王書派書法家的尺牘;考隸書臨帖,常見的有《曹全碑》《張遷碑》《乙瑛碑》,《石門頌》,漢隸,漢碑;小篆,常見的有《嶧山碑》以及吳讓之,鄧石如等清代書家的小篆。
Ⅹ 誰推薦幾本行書古帖
初學以趙孟頫行楷《妙嚴寺》、《膽巴碑》過度,再以《赤壁賦》、《吳興賦》入手,然後可以臨文徵明等二王一路的帖。或者直接以李邕《法華寺》入手。以上字帖,要下大功夫臨摹,專注一本,長期熏修,悟到行書精髓,然後可以遍臨諸家,不論二王一路,還是如顏真卿、王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