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幫忙翻譯養正遺規里的幾個典故
分劍追財,同轅觀罪,
分劍追財:是及時出手的反應,最為務實,快捷而又敏銳;雖不是劍劍得手,卻總有一得。
同轅觀罪:轅:舊時指軍營、官署的外門,借指衙署。
默默潛水,暗中得到真諦,捨得一身剮,此法雖魯鈍,卻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Ⅱ 五種遺規之訓俗遺規by陳宏謀電子書txt全集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Xtse_eTJ6y1BAV81wL1gRw
提取碼:9n14
陳宏謀有感於世俗弊端,於是在公務之餘,采錄前人關於養性、修身、治家、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跡,分門別類輯為:《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總稱《五種遺規》。
Ⅲ 陳宏謀的五種遺規
《五種遺規》,清陳宏謀輯。清代社會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學堂修身科教材。輯者有感於世上多有弊端,遂於公務之餘,采錄前人關於養性、修身、治家、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跡,分門別類輯為遺規五種:《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總稱《五種遺規》。
五種《遺規》的成書時間不同,《養正遺規》為乾隆四年(1739年),《從政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分別為乾隆七年七月、九月、十月,《在官法戒錄》則為乾隆八年四月。合刻本《五種遺規》始行於乾隆八年,為南昌府學教授李安民集校本。
各《遺規》單行本甚多,以單本形式收入各類叢書、類書亦甚多。而合刻本則不多,除李安民集校本外,尚有同治七年(1868年)的金陵書局本、楚北崇文書局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浙江書局本等,並收入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輯《四部備要·子部·儒家》。共計十六卷,其中《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教女遺規》三卷,《訓俗遺規》四卷,《從政遺規》二卷,《在官法戒錄》四卷。除通行本外,另有一種刊本,去《在官法戒錄》,改列陳宏謀晚年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輯的《學仕遺規》(四卷,《補編》四卷),主要有光緒十九年(1893年)上海洋布公所振華堂刊本和宣統二年(1910年)學部圖書局本。
Ⅳ 五種遺規之訓俗遺規by陳宏謀小說全集下載的百度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Xtse_eTJ6y1BAV81wL1gRw
Ⅳ 《養正遺規》全文的解釋 譯文,古文實在看不懂。
《養正遺規》是一本書,不可能在這里做全文翻譯。正式出版的,有《養正遺規譯注》,中國華僑出版社,可以買來參考。
Ⅵ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這句話出自清代大學士陳宏謀所著《養正遺規》 ,與《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並稱五大遺規。《養正遺規》主要是關於修身養性的方法,集前人所長,是清代學堂的必修課。
白話譯文:
一個人見識不夠,就容易多慮。一個人威信不足,就容易發脾氣。一個人信譽不好,想要說服別人,就要多費很多口舌。
解讀:
面對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東西,人往往害怕,所以就容易考慮這個考慮那個,瞻前顧後。格局夠大,眼界夠寬的人才有很強的決斷力 。
真正有威嚴的人,是不需要發脾氣的,所謂不怒自威。 那些動不動就暴跳如雷的人,往往是自身能力、境界都沒到。
有信譽的人,往往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 建立信譽很難,但是一旦建立起來,就會節省很多溝通成本。
(6)養正遺規pdf擴展閱讀:
《養正遺規》 中的「人生八不足」
一、才不足則多謀
一個人才華和能力不足,那麼點子就會多一些。
二、識不足則多慮
一個人見識不夠的時候,就容易多慮。
三、威不足則多怒
一個人威信不足,就容易發脾氣。
四、信不足則多言
信譽不足的人,想要說服別人,就要多費很多口舌。
五、勇不足則多勞
沒有勇氣的人,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一點點積累。
六、明不足則多察
智慧不夠的人,要觀察很久,才能得出結論。
七、理不足則多辯
越沒有道理的人,辯解的就越多。
八、情不足則多儀
兩個人感情不夠深厚,往往就更禮貌一些。
Ⅶ 信不足則多疑 出自哪裡
1、出自《養正遺規》(清)陳弘謀輯-古典小說之家-西陸社區
2、識不足則多疑。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理不足則多辨。情不足則多儀。 耆退庵語存雲。教人與用人不同。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 用者不枉其材。教者可以成材。尋常語。卻大...
「識不足則多慮」,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狐疑、沒有安全感。所以有時候,多思多慮、惶恐不安的生活並不是外界給我們的,而是自己見識淺薄造成的。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充實自己,開闊眼界。
「讀經長學問,讀史長見識」——多讀前人的優秀書籍,借鑒前人的智慧經驗,遇到事情自然心開意解,知道如何應對處理。
3、「威不足則多怒」,威德不足以服眾就會容易發怒。有人用發怒來樹立威望,其實會事與願違的,因為發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威望都是從德行而來,道德的力量可以攝服一切大眾。而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表現出的,必定是謙虛恭敬和平易近人,哪裡會用憤怒去招眾人的怨恨呢?
4、「信不足則多言」,信用不足的人,說話別人不相信,通常就會費盡口舌去講更多的話。《易經》又言: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話多有時候從側面表現出了一個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7)養正遺規pdf擴展閱讀:
其中《養正遺規》主要是有關養性、修身、兒童及青少年啟蒙教育、讀書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論述。誠如陳宏謀序中所言:「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聞巷始,人材之成,自兒童始。
鑒於《養正遺規》對於童蒙教育的重要借鑒意義,為了讓更多的人更直接地了解從小教育孩子讀書、修身的方法,編者對《養正遺規》進行了譯注,對其中的艱深字詞做了詳盡注釋,並對每篇文章做了淺顯易懂的翻譯,以便令人更好的學習和閱讀此書!
Ⅷ 四部備要的子部
周秦諸子
荀子(二十卷校勘補遺一卷)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 FB.59:9.264(1)
孔叢子(七卷釋文一卷) (漢)孔鮒撰 FB.59:9.264(2)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敘錄一卷遺說一卷) (宋)吉天保輯 FB.59:9.265
吳子(二卷) (戰國)吳起撰 FB.59:9.266(1)
司馬法(三卷) (春秋)司馬穰苴撰 FB.59:9.266(2)
管子(二十四卷文評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齡注 FB.59:9.267
慎子(一卷遺文一卷)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並輯逸文 FB.59:9.268(1)
商君書(五卷附考一卷) (戰國)商鞅撰、(清)嚴可均校 FB.59:9.268(2)
鄧析子(一卷) (春秋)鄧析撰 FB.59:9.268(3)
韓非子(二十卷識誤三卷) (戰國)韓非撰、佚名注 FB.59:9.269
尹文子(一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尹文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0(1)
墨子(十六卷) (戰國)墨翟撰、(清)畢沅校注 FB.59:9.270(2)
鬼穀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復校 FB.59:9.271(1)
公孫龍子(一卷) (春秋)公孫龍撰、(宋)謝希深注 FB.59:9.271(2)
屍子(二卷) (戰國)屍佼撰、(清)孫星衍輯 FB.59:9.271(3)
鶡冠子(三卷) (宋)陸佃解 FB.59:9.271(4)
燕丹子(三卷) (清)孫星衍校 FB.59:9.271(5)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 FB.59:9.272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義一卷) (春秋)李耳撰、(晉)王弼注 FB.59:9.273(1)
關尹子(一卷) (戰國)尹喜撰 FB.59:9.273(2)
列子(八卷)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 FB.59:9.273(3)
莊子(十卷)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 FB.59:9.274
文子(二卷校勘記一卷) (戰國)辛鈃撰、(清)錢熙祚校勘 FB.59:9.275(1)
文子纘義(十二卷) (元)杜道堅撰 FB.59:9.275(2)
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別下齋補刻宋本第六卷) (唐)馬總輯 FB.59:9.275(3)
儒家
揚子法言(十三卷音義一卷) (漢)揚雄撰、(唐)李軌注 FB.59:9.276(1)
新語(二卷) (漢)陸賈撰 FB.59:9.276(2)
新書(十卷) (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 FB.59:9.276(3)
鹽鐵論(十卷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王先謙撰校勘小識 FB.59:9.276(4)
論衡(三十卷) (漢)王充撰 FB.59:9.277
潛夫論(十卷)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 FB.59:9.278(1)
桓子新論(一卷) (漢)桓譚撰、(清)孫馮翼輯 FB.59:9.278(2)
申鑒(五卷)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 FB.59:9.279(1)
人物誌(三卷) (魏)劉邵撰、(北魏)劉曌? FB.59:9.279(2)
中說(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 FB.59:9.279(3)
明夷待訪錄(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79(4)
周子通書(一卷) (宋)周敦頤撰 FB.59:9.279(5)
二程全書(六種) (宋)程頤、(宋)程顥撰 FB.59:9.280-281
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1)
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 (宋)朱熹輯 FB.59:9.280(2)
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3)
伊川文集八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 (宋)程頤撰 FB.59:9.280(4)
伊川易傳(四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1)
伊川經說(八卷) (宋)程頤撰 FB.59:9.281(2)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訂定 FB.59:9.281(3)
張子全書(十五卷)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 FB.59:9.282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目錄二卷) (宋)朱熹著 FB.59:9.283-289
陸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陸九淵撰、(清)李紱評點 FB.59:9.290
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92
王文成公傳習錄(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1)
王文成公文錄(五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2)
王文成公別錄(十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1(3)
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1)
王文成公文錄續編(六卷) (明)王守仁撰 FB.59:9.292(2)
王文成公年譜(三卷附錄二卷) (明)錢德洪編、(明)王畿輯附錄 FB.59:9.292(3)
王文成公世德紀(一卷附錄一卷) (明)錢德洪,(明)王畿輯 FB.59:9.292(4)
五種遺規(十六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94
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1)
訓俗遺規(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3(2)
從政遺規(二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1)
教女遺規(三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2)
在官法戒錄(四卷) (清)陳弘謀輯 FB.59:9.294(3)
小學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陳選注 FB.59:9.295(1)
御纂性理精義(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輯 FB.59:9.295(2)
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呂祖謙撰 FB.59:9.295(3)
宋元學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296-299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師說一卷) (清)黃宗羲撰 FB.59:9.300-301
國朝學案小識(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鑒撰 FB.59:9.302
國朝漢學師承記(八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1)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2)
國朝宋學淵源記(二卷附記一卷) (清)江藩撰 FB.59:9.303(3)
風俗通義(十卷) (漢)應劭撰 FB.59:9.303(4)
古今注(三卷) (晉)崔豹撰 FB.59:9.303(5)
中華古今注(三卷) (晉)馬縞撰 FB.59:9.303(6)
困學紀聞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 FB.59:9.304-305
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刊誤二卷續刊誤二卷) (清)顧炎武撰 FB.59:9.306-308
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余錄三卷) (清)錢大昕撰 FB.59:9.309
東塾讀書記(二十五卷) (清)陳澧撰 FB.59:9.310
農家
齊民要術(十卷) (北魏)賈思勰撰 FB.59:9.311(1)
農桑輯要(七卷) (元)司農司撰 FB.59:9.311(2)
蠶事要略(一卷) (清)張行孚撰 FB.59:9.311(3)
醫家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唐)啟玄子注、(宋)林億等校正 FB.59:9.312(1)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一卷) (宋)劉溫舒原本 FB.59:9.312(2)
難經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輯 FB.59:9.313(1)
本草經(三卷) (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 FB.59:9.313(2)
註解傷寒論(十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編 FB.59:9.314
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 (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 FB.59:9.315(1)
黃帝內經靈樞(十二卷) (唐)王冰注 FB.59:9.315(2)
演算法術數
周髀算經(二卷音義一卷)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述 FB.59:9.316(1)
歷代長術輯要(十卷古今推步諸術考二卷) (清)汪曰楨撰 FB.59:9.316(2)
易林(十六卷) (漢)焦贛撰 FB.59:9.317(1)
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馬光撰 FB.59:9.317(2)
皇極經世書緒言(八卷卷首一卷雜著一卷) (宋)邵康節撰 FB.59:9.318
雜家
淮南子(二十一卷)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清)庄逵吉校 FB.59:9.319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晉)葛洪撰 FB.59:9.320
顏氏家訓(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補正一卷注補並重校一卷) (北齊)顏之推著 FB.59:9.321
小說家
博物志(十卷) (晉)張華撰、(宋)周日用等注 FB.59:9.322(1)
世說新語(三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FB.59:9.322(2)
續世說(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 FB.59:9.322(3)
釋道家
弘明集(十四卷) (梁)釋僧佑撰 FB.59:9.323
廣弘明集(四十卷) (唐)釋道宣撰 FB.59:9.324-325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清)錢熙祚校 FB.59:9.326(1)
諸子大意
子略(四卷) (宋)高似孫撰 FB.59:9.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