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會產生霧氣,霧氣又是怎麼消失的
霧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遇到溫度低的界面如玻璃,重新冷凝城液態參數的。消失了就是又重新蒸發成為氣態。
霧的類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也明顯不同。如輻射霧多形成在雨、陰轉晴朗的夜間,主要成因是輻射冷卻使低層濕度加大達到飽和。
平流輻射霧多形成在晴轉多雲的前夕,主要成因有輻射冷卻和平流增濕;平流霧形成在溫度高、濕度大的陰雨天氣或轉陰雨天氣的前期,主要成因是曖濕平流濕度很大。
(1)霧滴冷卻空氣壓縮擴展閱讀:
由於霧滴是由空氣中看不見的水汽冷卻達到趨飽和凝結而成,因而霧的大小與空氣中的水汽多少有關。空氣濕度越大,凝結核(煙粒、塵埃等)越多,冷卻作用越強,凝結的霧滴就越多,霧就有越大越濃的可能。城市由於空氣中粉塵極其豐富,近地建築物多,風速也較郊區小,因而城市比鄉村易於形成霧。
大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霧中微小的水珠溶解和吸附了一些地表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質,其中最主要的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是有害的工業粉塵及廢氣。霧天多屬於變性冷高壓天氣系統,風速較小,且常伴有較強的逆溫,不利於大氣中污染物的擴散,極微小的霧滴使大氣中所含的酸、鹼、酚、胺、苯、鹽、重金屬微粒等有害人體的致病物質滯留積聚,四處彌漫,無法擴散、稀釋,並且各種有害物質彼此間往往會發生較為頻繁的反應,所生成的新的毒性物質比原有的污染物對身體更具危害性。
二是汽車排出的碳氫化合物、一氧化氮和大氣中的二氧化氮在陽光的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產生臭氧、氧化氮、甲醛、乙醛、酚等其他氧化劑、重金屬組成的淺藍色光化學煙霧,不僅會加重霧狀,還會刺激人的眼睛和黏膜,使人產生頭痛、嘔吐、呼吸障礙,容易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使兒童肺功能異常,嚴重時還可致人死亡。
Ⅱ 根據噴霧方式可以分為哪幾種
(1)針對性噴霧。把噴頭對准靶標直接噴霧叫做針對性噴霧,又稱為定向噴霧法。
(2)飄移噴霧法。利用風力把霧滴分散、飄移、穿透、沉積在靶標上的噴霧方法。該法特點是霧滴按大小順序沉降,距離噴頭近處飄落的霧滴多而大,遠處飄落的霧滴少而小。該法工作幅寬內降落的霧滴是多個單程噴射霧滴沉降累積的結果,故又稱為飄移累積噴霧法。
(3)循環噴霧法。在噴霧機的噴灑部件對面加裝單個或多個葯液回收裝置,把沒有沉積在靶標作物上的葯液回收返送回葯箱中,循環利用,以節省農葯,減輕對環境污染的噴霧方法。
(4)泡沫噴霧技術。將葯液形成泡沫狀霧流噴向靶標的噴霧方法。噴葯前在葯液中加入一種能強烈發泡的起泡劑,作業時由一種特製的噴頭自動吸入空氣,使葯液形成泡沫霧噴出。該法主要特點是泡沫霧流擴散范圍窄,霧滴不易飄移,對鄰近作物及環境的影響小。
(5)靜電噴霧技術。通過高壓靜電發生裝置使噴出的霧滴帶電的噴霧方法。帶電霧滴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快速均勻地飛向目標物,由此提高霧滴的命中率。由於霧滴帶有相同電荷,在空間的運動行程中相互排斥,不會發生凝聚現象,所以目標物覆蓋比較均勻,黏附牢固,飄失減少,因此效果好,污染小。但靜電發生裝置結構復雜,成本較高。
(6)手動吹霧技術。屠豫欽針對液力和氣力霧化葯械工作原理和作業方式,吸收了各自的優點,基本上根據彌霧機雙流體(液流及氣流)霧化原理設計了一種手動吹霧機。它是以手動方式提供壓力,以壓縮葯箱內空氣進而對葯液產生壓力,迫使葯液通過霧化器,於葯液出口處在氣流的沖擊下實現霧化。
吹霧機的霧頭是窄幅實心霧錐,霧錐角為25度左右。這種窄幅實心霧錐,以噴出的較強氣流攜帶著霧滴吹向遠方(即霧滴上帶有向前方沖擊的動能),為對靶噴霧提供了有利條件。對靶噴霧是對彌霧法的改進;而噴出的霧滴較小是對手動壓力噴霧法的改造。據在田間小麥上測定,該吹霧法的霧滴在穗、葉、莖及地面上沉積分配率為2.1∶2.92∶1.17∶1。而傳統噴霧分配率為0.17∶0.05∶0.01∶1。換算之,前者散落到土壤中葯劑占總量的14%,而後者為77%。
(7)彌霧技術。採用氣流作動力,通過特製的霧化部件把葯液分散成小於20μm的極細霧滴,並能在空氣中保持較長時間不揮發消失的施葯技術。此類施葯器械統稱為彌霧器或彌霧機(mistblower)。彌霧技術可分為熱法和冷法兩種。熱法採用熱霧機,選用不易揮發的油類作載體,以高沸點燃油所產生的高溫廢氣為動力,使農葯油劑迅速氣化,脫離噴口後在冷空氣中又迅速冷卻而凝聚成極細的油霧,霧滴尺寸1~10μm。熱霧法工效高,可用於森林、竹林和果園等郁閉度高的地方,攜帶型熱霧機還可用於倉庫、車間、場館、劇院、集裝箱等封閉空間的葯劑處理。冷法以空壓機所產生的高壓高速空氣為動力,葯劑可以用水作載體,也可用不易揮發的溶劑作載體。以水為載體的冷法彌霧主要適用於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中。
Ⅲ 霧這種天氣是怎樣形成的什麼樣的天氣容易形成霧
【霧的定義與分類】
貼近地層空氣中懸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體,使水平能見度距離降至1千米以下時稱為「霧」,當能見距離在1~5千米時稱為「輕霧」。厚度一般在幾十到幾百米,厚的也可到1千米以上,厚度不到兩米的霧,叫做淺霧。霧的形成機制:形成霧的機制是近地面空氣由於降溫或水汽含量增加而達到飽和,水汽凝結或凝華而形成霧。
霧的分類
根據空氣達到過飽和的具體條件不同,通常把霧分為以下幾種:
陸地上最常見的是輻射霧:
這種霧是空氣因輻射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主要發生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這時,天空無雲阻擋,地面熱量迅速向外輻射出去,近地面層的空氣溫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氣中水汽較多,就會很快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霧。
另外,風速對輻射霧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如果沒有風,就不會使上下層空氣發生交換,輻射冷卻效應只發生在貼近地面的氣層中,只能生成一層薄薄的淺霧。如風太大,上下層空氣交換很快,流動也大,氣溫不易降低很多,則難於達到過飽和狀態。只有在l一3米/秒的微風時,有適當強度的交流,既能使冷卻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響下層空氣的充分冷卻,因而最利於輻射霧的形成。
輻射霧出現在晴朗無雲的夜間或早晨,太陽一升高,隨著地面溫度上升,空氣又回復到未飽和狀態,霧滴也就立即蒸發消散。因此早晨出現輻射霧,常預示著當天有個好天氣。"早晨地罩霧,盡管曬稻穀"、"十霧九晴"就是指的這種輻射霧。
第二種霧為平流霧:
當溫暖潮濕的空氣流經冷的海面或陸面時,空氣的低層因接觸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的霧就是平流霧。
只要有適當的風向、風速,霧一旦形成,就常持續很久,如果沒有風,或者風向轉變,暖濕空氣來源中斷,霧也會立刻消散。
第三種霧為蒸汽霧:
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氣是冷的,當它們溫差較大的時候,水汽便源源不斷地從水面蒸發出來,闖進冷空氣,然後又從冷空氣里凝結出來成為蒸氣霧。
一般在南方的暖洋流進到極地區域時,極地的冷空氣覆蓋在暖水面上而形成蒸汽霧。例如北大西洋上就有一股強大的墨西哥灣流的暖洋流,經常突入北極的海洋上,造成北極洋面上大規模的蒸汽霧。有時候,北極的冷空氣停留在冰面上,在冰面裂開的地方,冰下較暖的水就露出來,形成局部的蒸汽霧,蒸汽霧大都出現在高緯度的北極地區,所以人們常稱它為"北極煙霧"。
除了極地區域外,冷空氣覆蓋暖水面的情形還常出現在內陸湖濱地區。夜間湖水面比陸面暖,當夜間陸風吹到暖的湖面上時,在湖面上就會形成一層比較淺薄的蒸汽霧。秋、冬季節,每當冷空氣南下以後,在天睛風小的早晨,暖水面還來不及冷卻時,就彌漫著這種蒸汽霧。
第四種霧為上坡霧:
這是潮濕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濕空氣必須穩定,山坡坡度必須較小,否則形成對流,霧就難以形成。
第五種霧為鋒面霧:
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鋒前鋒後均有,但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霧是由於鋒面上面暖空氣雲層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經蒸發,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形成;而鋒後霧,則由暖濕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占據過的地區,經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因為鋒面附近的霧常跟隨著鋒面一道移動,軍事上就常常利用這種鋒面霧來掩護部隊,向敵人進行突然襲擊。
其他霧: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又增添了許多新霧。比如:工業排放廢氣形成的廢氣形成的光化學煙霧,鍋爐、窯爐和生活小煤爐排放的黑色煙霧等。
小實驗:霧的形成
[設計] 霧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的凝結現象。霧的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氣溫低。如果人工模擬霧的形成條件,以瓶中溫水蒸發的水蒸氣表示空氣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用冰使空氣受冷,便可以看到霧的發生。通過此實驗可以使學生學習模擬實驗的設計方法。
[器材] 大口罐頭瓶(或用燒杯代替)、溫水、冰塊(天然冰、人造冰、冰棍均可)。
Ⅳ 舞台用乾冰噴霧機的原理是什麼
原理:利用極低溫的乾冰顆粒,在壓縮空氣作用下,噴射向被處理物件,使其表面污垢急劇冷凍到脆化及爆裂,當乾冰粒鑽進污垢的裂縫後,隨即汽化,其體積瞬間膨脹近600倍,從而把污垢帶離物體表面。
第一、利用沖擊剝離污垢;
第二、利用溫差使剝離提升;
第三、利用升華作用清除附著物。
二氧化碳由固體變成氣體時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空氣的溫度降的很快,空氣溫度降了,它對水蒸氣的溶解度變小,水蒸氣發生液化反應,放出熱量,就變成了小液滴,就是霧了。這個和夏天冰棍冒「白霧」是一個意思,都是小水滴,而不是氣態的其他物質。
(4)霧滴冷卻空氣壓縮擴展閱讀
乾冰被成功地工業性大量生產是在1925年的美國設立的乾冰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將製成的成品命名為乾冰,但其正式的名稱叫固體二氧化碳。1928年日本從乾冰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製造銷售權,成立了日本乾冰株式會社,也就是現在的昭和碳酸株式會社的前身。
1、比噴砂和高壓噴水清洗更具優越性。首先它無二次污染,便於在線操作和縮短廢棄物清掃時間,其次能清除橡膠模具、塑料模具以及狹縫油污等難清除污
2、能帶電清洗輸變電設備。
Ⅳ 從物理的角度看:霧是如何形成的
先說什麼是「霧」:
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
霧形成的條件:
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
霧的種類:
1、輻射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2、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
3、混合霧:有時兼以上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4、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5、煙霧: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
一般來說,秋冬早晨霧特別多,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了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這就是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這樣說來,霧既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自地而出?是空氣中凝結的水汽。不過他與天上和地面的溫度、濕度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靠近地面的大氣中,空氣里飄浮著無數直徑約千分之幾毫米的小水珠,使天地間白蒙蒙的一片,能見距離較小,這種天氣現象稱之為霧。
那麼,霧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知道,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達到最大限度時,就稱為水汽飽和。氣溫越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越多。
例如,在氣溫為4℃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每立方米的空氣中的水汽飽和量為17.30克。
如果,空氣中所含有的水汽多於某一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時,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小水滴或冰晶,所以,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就要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隨著氣溫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熱量的散失,會使地面溫度下降,同時會影響接近地面的空氣,使空氣的溫度也降低。如果地面附近的空氣相當潮濕,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空氣中的部分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靠近地面的空間里。如果靠近地面的空氣層里的小水滴多了,能見度低了,這就形成了霧。
霧和雲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只是霧生成在大氣的近地面層中,而雲生成在大氣的較高層而已。霧既然是水汽凝結物,因此應從造成水汽凝結的條件中尋找它的成因。大氣中水汽達到飽和的原因不外兩個:一是由於蒸發,增加了大氣中的水汽;另一是由於空氣自身的冷卻。對於霧來說冷卻更重要。當空氣中有凝結核時,飽和空氣如繼續有水汽增加或繼續冶卻,便會發生凝結。凝結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千米以內時,霧就形成了。
另外,過大的風速和強烈的擾動不利於霧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於空氣低層冷卻的地區,如果水汽充分,風力微和,大氣層結穩定,並有大量的凝結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霧。一般在工業區和城市中心形成霧的機會更多,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凝結核存在。
一早出門,一片煙霧飄渺總是給人些許遐想。那麼霧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知道,空氣里有一定量的水汽,氣溫高水汽多,氣溫低水汽少。按照這個道理,溫度較高的白天里,空氣中存在著水汽,在等到夜晚溫度下降之後,空氣冷卻,就凝結成了小水滴或者是冰晶,浮游在接近地面的大氣中,霧就形成了。凌晨時分氣溫最低,所以大霧經常出現在早晨,而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小水滴或是冰晶又變成了水汽,霧也就漸漸消散了。
至於霧有哪些類型,我們提到了陸地上最常見的,主要發生在晴朗、微風而且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是早晨的輻射霧;還有我國春夏季在沿海一帶經常出現的海霧,我們也叫它平流霧;以及大多出現在高緯度北極地區的蒸汽霧;另外還有上坡霧和鋒面霧。它們形成的原理和其他種類大同小異,都是冷暖氣流互相作用形成的。
當然,霧是有不少危害的。這當中除了我們都知道的對交通出行的嚴重影響外,因為它具有的較強吸附性,所以含了大量污染物的霧滴,還會加劇人們罹患鼻炎、咽炎、支氣管炎和肺癌的危險,那在這兒,我們也順便建議您,在有霧的天氣,應該暫停到室外運動;另外,霧滴當中的化學成分還會對金屬有很強的腐蝕作用;霧滴落在農作物上,也會造成農作物的減產。
那我們又該怎麼來對付它呢?通常情況下,我們把霧分成暖霧和冷霧兩種,溫度高於0度就是暖霧、低於0度就是冷霧。
消除暖霧有三種辦法,一是加熱法,這是對小范圍區域比如機場跑道採用的方法,就是加熱空氣讓霧滴蒸發而消失;二是吸濕法,就是撒一些鹽或是尿素等等吸濕物質來做催化劑,讓霧氣蒸發;第三種叫做人工擾動合成法,就是用直升機在霧區上空緩緩飛行,把霧頂的乾燥空氣驅趕下來和霧里的空氣混合,以讓霧氣蒸發消失。
而人工消冷霧的方法是把碘化銀、乾冰和液化丙烷這些催化劑撒到霧中,產生大量的冰晶,這些冰晶會吸收霧里的水汽而不斷長大,之後降落到地面,霧也就隨之而消失了。這種方法效果顯著。
人類想了這么多方法來消除霧,其實也不能就這么否定它,因為,在很多時候,霧也是有它可愛之處的。比如說,霧里含有的水分能夠滋潤土地,滋養農作物,在一些乾旱地區,人們常常收集霧水去灌溉農作物,海邊住的人還收集霧水來喝。不僅如此,冬天的霧還能起到保溫的作用,減少地面熱量的散發,讓農作物不至於受凍,這個對農作物過冬特別有好處。而那些喜歡溫暖和水的植物,比如茶葉、咖啡和葯材等,都是在多霧的地方生長的十分茂盛。而在很多的旅遊勝地,也都是因為有霧,別具一番景緻。比如我國湖北省的神農架就是一個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不僅有很濃厚的神秘感,還盛產許多的名貴中葯材;還比如煙波浩淼的鄱陽湖環繞中的廬山,也是因了無數的霧滴,隱隱現現,讓我們總是很難一睹它的真面目。
這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大霧,可是在上周好好的「風光」了一把。不過,討厭的霾也悄悄地溜出來走了一遭。變化無常的霾,形成的環境與沙塵暴有所不同。沙塵暴大多形成在極為乾燥的地區,霾常常形成在濕空氣當中。霾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通常是由於地面沙塵吹起,或者是大氣中排放大量的干粒子污染物如煙氣粒子等,使大氣中漂浮著氣溶膠粒子,它們對陽光進行散射而產生大氣渾濁現象。氣溶膠粒子對陽光的散射規律,至今尚未弄清楚,由於這種復雜的散射使人感到大氣不怎麼透明,透過霾層看遠處時,如果背景明亮,則遠處本來光亮的物體就呈現微黃色或者紅色,如果背景發暗,遠處原本比較暗的物體就會呈現淺藍色。
和霾一樣,煙霧也是一種在冬天裡經常能看到的天氣現象。它主要是由城市、工礦區或森林火災等排出的大量煙粒彌漫在空中形成的。在逆溫層存在的情況下,它會更明顯和嚴重。這個逆溫層就是指發生了空氣逆溫,不能自動凈化的大氣層。煙霧出現的時候,天空會變成黑色、灰色或者是褐色。如果是日出或黃昏的時候出現了煙霧,那我們看到的太陽則會變成紅色。和霾不同的是,煙霧在白天是比較少見的,它經常會出現在早晚。
您瞧瞧,這一會兒黑,一會兒灰的,還不如我們一起去看看發生在日本北海道的美麗極光呢。極光就好比是一位千面女郎,不僅奇麗多姿,而且變化莫測。有的極光剛出現不久就會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有的則可以在天空中保持幾個小時;有的十分明亮,甚至掩蓋了星月的光輝,有的則極為清淡,就像一絲淡淡的雲彩。這些美麗的極光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大磁場,強大的太陽風帶電粒子流會猛烈地沖向它,在穿過地球大氣層的時候,粒子流和大氣中不同的氣體分子相互碰撞,於是便激發出了這些色彩絢麗的極光。
Ⅵ 霧怎麼形成的和消失的
形成的原因:
在水汽充足、微風及大氣穩定的情況下,相對濕度達到100%時,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這種天氣現象稱為霧。
多出現於春季二至四月間。 形成的條件: 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 種類有輻射霧、平流霧、混合霧、蒸發霧等。
消散的原因:
一是由於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
二是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雲;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
(6)霧滴冷卻空氣壓縮擴展閱讀
霧的危害:
霧天能見度惡化,易引發交通事故,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中,因濃霧等惡劣天氣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不僅阻礙交通,更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原因:由於霧的濃淡不均,會造成視覺錯誤,駕駛員對距離和車速的判斷都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視距變短,容易發生與前車相撞事故。尤其是高速公路上車速較高,一旦發生交通事故,經常會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形成嚴重交通事故。
Ⅶ 氣體壓縮式空氣壓縮霧化器的使用時需注意
1)每次霧化吸入時間不應超過20分鍾,如用液體過應計入液體總入量內。若盲目用量過大有引起肺水腫或水中毒的可能。
(2)有增加呼吸道阻力的可能。當霧化吸入完幾小時後,呼吸困難反而加重,除警惕肺水腫外,還可能由於氣道分泌物液化膨脹阻塞加重之故。
(3)預防呼吸道再感染。由於霧滴可帶細菌入肺泡,故有可能繼發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細菌來源:患兒口腔、上呼吸道、霧化液的感污染。所以不但要加強口、鼻、咽的衛生護理,還要注意霧化器、室內空氣和各種醫療器械的消毒。
Ⅷ 什麼是壓縮霧化
氣體壓縮式空氣壓縮霧化器是採用節能低噪音專利技術製造的壓縮機把通過抗菌網綿基濾過的潔凈空氣壓縮為一股氣流由噴氣口噴出來沖擊葯水杯內的液體使其氣化,再有出霧口配出供口鼻吸入達到對肺、支毛細血管的用葯的醫療保健產品。
基本信息
氣體壓縮式空氣壓縮霧化器主要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如感冒、發熱、咳嗽、哮喘、咽喉腫痛、鼻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
氣體壓縮式霧化器與超聲波霧化器的區別:
功能基本相同,兩者區別僅在於製造原理不同。氣體壓縮式霧化器具有方便、無痛苦、療效顯著、葯物副作用小等優點。該產品操作簡單方便,治療效果一流。氣體壓縮式霧化器,採用節能低噪專利技術製造的壓縮機(60分貝左右),利用壓縮機把通過抗菌網綿基濾過的潔凈空氣壓縮為一股強大的氣流由噴氣口噴出來沖激葯水杯內的液體,將其葯水氣化,再由出霧口噴出供口鼻吸入,由於葯霧顆粒微細,容易通過呼吸深入到肺、支毛細血管部位,且用葯量少,適合人體直接吸收,是提高療效,加快痊癒,增進健康的醫療保健產品。
使用時需注意
1)每次霧化吸入時間不應超過20分鍾,如用液體過應計入液體總入量內。若盲目用量過大有引起肺水腫或水中毒的可能。
(2)有增加呼吸道阻力的可能。當霧化吸入完幾小時後,呼吸困難反而加重,除警惕肺水腫外,還可能由於氣道分泌物液化膨脹阻塞加重之故。
(3)預防呼吸道再感染。由於霧滴可帶細菌入肺泡,故有可能繼發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細菌來源:患兒口腔、上呼吸道、霧化液的感污染。所以不但要加強口、鼻、咽的衛生護理,還要注意霧化器、室內空氣和各種醫療器械的消毒。
作用機理
呼吸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肺泡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據測定,整個肺泡的表面是100m2左右,吸收面積比胃腸的面積大得多。葯氧吸入的主要成分為氧氣與葯物的混合體——葯氧氣溶膠。葯氧能有效的改善組織的無氧代謝和乏氧代謝,糾正酸中毒和排泄機能。增加組織的儲氧量的氧分壓。通過壓縮的空化作用,使液體在氣相中分散,將葯液變成霧狀顆粒(氣溶膠)。通過吸入直接作用於呼吸道病兆局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利用該技術產生的氣霧其霧量大,霧粒小(0.5~5um)而均勻。吸入時可深達肺泡和樹狀支氣管,使葯液在呼吸道深部沉積。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
霧化的原理
1.我們做霧化,首先要明白,霧化的顆粒越小,對我們的治療效果也越好。
2.霧化器產生的霧化顆粒在5個U以下的時候,就是在5乘以10的負6次方的時候對治療是最有效果的。
3.所以在你所謂的肉眼看到的霧化量大的機器,往往是霧化顆粒大,你的肉眼看到的才明顯。
4.國際標准:霧化治療儀的霧化顆粒在5U以下,肉眼看到的顆粒不明顯,但實際霧化顆粒在5U才是最好的。
5.很多人往往知道霧化的霧氣大,就好,如果這是對的,為什麼買個加濕器,那個霧氣大,也便宜呀,何必要醫用的霧化機。
性能指標
項目
性能指標
型號
KYWH1004
電壓/頻率
220V/50Hz
電流
≤ 0.8A
查看完整表格
性能特點
1)高效無油活塞式壓縮機,霧化時不需冷卻水、日常免維護、操作更簡單方便;原葯霧化,不需稀釋,臨床效果好;幾乎沒有葯物殘留量,葯物利用率高;
2)操作使用更方便,產品備有2米氣管一根,活動餘地大,坐、躺都能用,霧化組件輕巧,佩帶、手扶方便;
3)霧化使用原葯霧化,在相對的治療時間內吸入的霧化量適宜,不易造成氣管內壁黏膜發漲,造成氣管堵塞,霧化的顆粒超細,並且不易碰撞結合,人體吸入舒適,而且能進入支氣管、肺部等器管,臨床效果極佳,特適宜下呼吸道疾病治療;
4)純機械性產品,故障率極低,維修費用低;使用壽命長,一般正常使用5-10年。
霧化吸入療法,是目前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以不同的霧化器利用氣體射流的原理將液體撞擊成微小顆粒,懸浮在氣流中,輸入呼吸道,進行局部濕化;同時,霧化液中還可以加入溶解粘液劑(如α-糜蛋白酶、痰易凈、必嗽平等)、支氣管擴張劑(如異丙基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氨茶鹼等)、抗生素(慶黴素、紅黴素等),以達到消炎、解痙、祛痰等局部治療目的,從而減少了全身給葯的毒副作用
霧化吸入時霧滴的大小決定了它在呼吸道中的沉降部位。霧滴直徑1~5μm,沉積部位在細支氣管及肺泡;直徑5~20μm,沉積在支氣管;20~40μm,沉積在鼻、咽、喉及上部氣管。故臨床上,根據所治療呼吸道疾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霧化器。一般臨床所需霧滴直徑以1~5μm宜。
Ⅸ 氣象學問題。。。關於霧的形成
霧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的凝結現象。霧的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氣溫低。
以下是各種霧的分類及形成原因:
陸地上最常見的是輻射霧:
這種霧是空氣因輻射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主要發生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這時,天空無雲阻擋,地面熱量迅速向外輻射出去,近地面層的空氣溫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氣中水汽較多,就會很快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霧。
另外,風速對輻射霧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如果沒有風,就不會使上下層空氣發生交換,輻射冷卻效應只發生在貼近地面的氣層中,只能生成一層薄薄的淺霧。如風太大,上下層空氣交換很快,流動也大,氣溫不易降低很多,則難於達到過飽和狀態。只有在l一3米/秒的微風時,有適當強度的交流,既能使冷卻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響下層空氣的充分冷卻,因而最利於輻射霧的形成。
輻射霧出現在晴朗無雲的夜間或早晨,太陽一升高,隨著地面溫度上升,空氣又回復到未飽和狀態,霧滴也就立即蒸發消散。因此早晨出現輻射霧,常預示著當天有個好天氣。"早晨地罩霧,盡管曬稻穀"、"十霧九晴"就是指的這種輻射霧。
第二種霧為平流霧:
當溫暖潮濕的空氣流經冷的海面或陸面時,空氣的低層因接觸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的霧就是平流霧。
只要有適當的風向、風速,霧一旦形成,就常持續很久,如果沒有風,或者風向轉變,暖濕空氣來源中斷,霧也會立刻消散。
第三種霧為蒸汽霧:
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氣是冷的,當它們溫差較大的時候,水汽便源源不斷地從水面蒸發出來,闖進冷空氣,然後又從冷空氣里凝結出來成為蒸氣霧。
一般在南方的暖洋流進到極地區域時,極地的冷空氣覆蓋在暖水面上而形成蒸汽霧。例如北大西洋上就有一股強大的墨西哥灣流的暖洋流,經常突入北極的海洋上,造成北極洋面上大規模的蒸汽霧。有時候,北極的冷空氣停留在冰面上,在冰面裂開的地方,冰下較暖的水就露出來,形成局部的蒸汽霧,蒸汽霧大都出現在高緯度的北極地區,所以人們常稱它為"北極煙霧"。
除了極地區域外,冷空氣覆蓋暖水面的情形還常出現在內陸湖濱地區。夜間湖水面比陸面暖,當夜間陸風吹到暖的湖面上時,在湖面上就會形成一層比較淺薄的蒸汽霧。秋、冬季節,每當冷空氣南下以後,在天睛風小的早晨,暖水面還來不及冷卻時,就彌漫著這種蒸汽霧。
第四種霧為上坡霧:
這是潮濕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濕空氣必須穩定,山坡坡度必須較小,否則形成對流,霧就難以形成。
第五種霧為鋒面霧:
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鋒前鋒後均有,但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霧是由於鋒面上面暖空氣雲層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經蒸發,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形成;而鋒後霧,則由暖濕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占據過的地區,經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因為鋒面附近的霧常跟隨著鋒面一道移動,軍事上就常常利用這種鋒面霧來掩護部隊,向敵人進行突然襲擊。
其他霧: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又增添了許多新霧。比如:工業排放廢氣形成的廢氣形成的光化學煙霧,鍋爐、窯爐和生活小煤爐排放的黑色煙霧等。
Ⅹ 霧是怎樣形成和消散的
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
一般來說,秋冬早晨霧特別多,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了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這就是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為霧.特別在秋冬季節,由於夜長,而且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秋冬的清晨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
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可以看出,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
霧消散的原因,一是由於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二是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雲;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
霧的持續時間長短,主要和當地氣候干濕有關:一般來說,乾旱地區多短霧,多在1小時以內消散,潮濕地區則以長霧最多見,可持續6小時左右.
什麼是霧?
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氣冷卻至某程度時,空氣中的水氣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這種天氣現象稱為霧.霧的出現以春季二至四月間較多.
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千
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
霧形成的條件:
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
霧的種類:
1、輻射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2、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
3、混合霧:有時兼以上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
4、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5、煙霧: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
一般來說,秋冬早晨霧特別多,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了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這就是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這樣說來,霧既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自地而出?是空氣中凝結的水汽.不過他與天上和地面的溫度、濕度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