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聯網公司裁員,中年失業找不到工作,大齡程序員的出路在哪裡
對於最近10年互聯網一定是一個最好的賽道和職業發展路徑,年薪百萬也是常事。但是最近一系列的事件,類似國家的互聯網反壟斷,共同富裕,45歲的大齡Java程序員求助總理找不到工作,類似阿里,拼多多等中概互聯網股票都屢創新低。最近又爆出了類似愛奇藝,攜程,去哪兒等很多互聯網企業也開始裁員和人員優化。
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
互聯網行業和就職是否還是一個好的賽道?
在去年我給一個同學的小孩高考填報志願咨詢的時候,小孩就問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IT行業是否都是加班嚴重,第二個是35歲後就業困難是否普遍現象。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
第一就是IT行業整體工作負荷確實會比其它行業大些,但是不是所有公司都一定加班。而且剛參加工作有適當的加班和工作負荷,反而是以時間換空間,快速提升個人技能,為下個階段職業發展儲備經驗的一個關鍵點。
第二就是35歲現象確實存在,IT行業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需要的就是不斷學習而不是吃老本。但是只要你具備足夠的學習能力,不要脫離一線實踐,在35歲後反而更有價值。也就是35歲後精力急速下降,那麼你剛參加工作剛好相反,是需要用空間換時間,這個空間就是你的經驗模式庫。
如何證明你的經驗和學習能力?
最近半年時間,我經常接到別人推薦的簡歷,當然我也會受朋友託付幫忙尋找一些類似總體架構師等關鍵崗位人才。
但是發現一些共性現象。
其一就是年齡,不說35歲,如果超過了40歲一定會慎重又慎重。原因就是擔心這個人的精力和學習能力跟不上。也就是說如果你40歲後再找工作,有時候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多年前公司也招聘過一個年齡比較大的員工,實際這個員工技術底蘊很不錯,在慢節奏下做事情絕對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一遇到一些緊急的項目,緊急的線上故障要處理,自己就反應不過來,響應也明顯慢半拍。
但是IT行業怎麼又可能都是慢條細理的工作?
其二就是大部分的大齡程序員實際是脫離了技術,更是脫離了編碼,都想轉行做管理,或者做下專家參加下評審。但是哪裡有那麼多的管理工作需要做,而且你自己脫離一線實踐,靠吃原來的經驗老本指點江山,最終發現很多經驗已經過時,自己的建議反而是幫倒忙。
就IT行業來說, 逆水行舟,不進就退 。
你原來工作多年的很多實踐經驗不會變成終身有用的經驗,有些 歷史 經驗反而是錯誤的。而不能像類似老中醫看病一樣,所有過往經驗都會有用;也不會像類似醬香型白酒一樣,越放越香,越值錢。
所以要克服年齡問題,唯一的就是證明你持續不斷的學習力。如果你35歲年齡,你的簡歷呈現上還能夠參與一些項目架構設計,還在寫關鍵技術組件的核心代碼,那麼一樣能吃香。
你需要證明的是你的學習能力和技術能力,而不是管理能力。
公司不是養老院,你得到的回報都來源於你的價值創造。工作多年,在自己年紀大後被優化,被裁員,有時候得反過來想想自己是否在自廢武功。
批評他人,指點江山總是最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讓你自己上陣去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就倉促地敗下陣來。企業本想請一個技術高手,最終卻來了一個一線大廠退下來的PPT架構師,而且還想在你這養老。
這個典型矛盾不解決,那麼大齡程序員找工作難的問題就會一直存在。
互聯網行業的職業賽道是否進入一個平穩期?
在互聯網行業,特別是類似進了BAT這些大公司,感覺年薪百萬都是常事。
但是不要被這些所蒙蔽。IT行業整體的薪資水平確實高於其他行業,但是真正要年薪百萬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現在很多985年的研究生畢業,剛畢業就能夠開到40K的高工資。
但是你要思考下2020年高校畢業生800萬人,真正985畢業的本科生也就是20到30萬人,而研究生可能只有2到3萬人的水平。即使所有的人都在互聯網就業,整個比例也就是五百分之一的比例。要進入到985研究生畢業你想下需要付出多大的投入,戰勝多少的競爭對手。拿到這個工資一點都不奇怪。
真正奇怪的反而是很多IT職業培訓機構出來的,本身還非計算機專業畢業,參加一個培訓出來就20-30K的工資,這個才是不正常現象。對於IT行業這個職業賽道,當前情況已經是中低端臨時轉行人員開始過剩。哪些隨便參加一個培訓出來就拿高薪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
人員能力兩級分化自然也帶來薪酬的兩級分化。
百萬年薪的高手你可能很難找到,而不到10K的很多程序員又找不到工作。
低端的一些開發或編碼工作將會逐步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不是所有的應用都有復雜的業務規則要實現,大部分建議應用還真是CRUD操作掛個流程,這種功能完全可能被類似低代碼平台所取代。
一個IT行業的程序員同樣也應該思考這個問題,就是 你每天的工作是否明顯是可重復的事情,你越是感覺你的工作簡單和可重復,那麼你將來失業的可能性就越大。
互聯網行業在國家反壟斷的政策下一定會告別原來的暴利階段,其次就是經濟不景氣下各種燒錢的創投也會減少。這些都會逐步地變成互聯網公司的人員縮編,待遇增長的停滯等。因此,即使互聯網本身還是好賽道,那麼作為職業選手來說也可能不再是最好的賽道。
互聯網發展了黃金10年到20年。
各種技術,各種高並發高可用架構搭建已經相當成熟,哪裡還需要那麼多的具備開創能力的架構師。 對於大部分架構師來說也僅僅是能夠做到能用當前主流架構,而很難談得上去做開創新的突破。
而真正要做底層開創性工作的人本身就不需要太多。
也正是這個原因,在IT行業隨便一個工資待遇就很高的情況一定會逐步回歸,包括有些沒什麼基礎技術能力儲備臨時轉行的人員開始失業,找不到工作也是常事。
IT行業的職業兩級分化會越來越明顯。
大齡程序員的出路?
就通常的說法來看,大齡程序員出路一般都在轉為了技術管理者,或者轉為了業務類顧問,盡量做到以空間換時間,而非體力消耗。
如果真正是失業或被裁員。找工作也可以考慮下傳統的國企或傳統企業內部的IT部門,進去做下項目管理,做下日常的生產系統運維支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你也可以變成一個自由職業者,類似當前主流的自媒體,做些培訓,網課,分享下自己的技術經驗。
但是為何很多人無法做到這點?
個人理解就是一開始在自己的職業上升期就沒有有意識的去鍛煉自己的寫作,演講,溝通,PPT呈現等各種軟技能。並且時刻保持著自己的學習力。
精力下降雖然學習效率和速度會變慢,但是並不是你不學習的理由。
最後總結一個點就是要不斷延長自己的職場保鮮期。
而這個 保鮮期=你通過實踐經驗的輸入>你的經驗輸出。
如果你非真正熱愛IT這個行業,最好的方式還是脫離IT行業,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是送外賣,開下專車也是自力更生,不是什麼壞事。
❷ 年薪100萬的程序員,在B站到底有多強
年薪達到一百萬的技術崗位,無疑是非常令人羨慕的。特別是對於程序員這一職業,不僅技術能力是關鍵,還要有豐富的項目經驗和管理能力。我曾經遇到過一位年薪高達八百多萬的程序員,這足以說明其在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
這位程序員不僅技術精湛,還非常注重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員的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都有了顯著提升。他總是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最新的技術趨勢,並將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推動項目不斷向前發展。
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注重與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他會利用業余時間在B站等平台分享自己的技術見解,解答其他程序員的疑問。他的視頻講解深入淺出,深受廣大程序員的喜愛。在B站上,他擁有了大量的粉絲,成為了技術社區中的佼佼者。
這位程序員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金錢上,更在於他通過技術為社會創造了巨大價值。他開發的應用程序幫助了許多人解決了實際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利用自己的技術知識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總的來說,年薪百萬的程序員在B站上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他們不僅能夠分享自己的技術經驗,還能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於技術領域,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他們的存在,無疑為整個技術社區注入了活力。
❸ 阿里巴巴程序員工資一般多少 收入高嗎
阿里程序員工資一般在1萬到2萬之間,佔比是37.5%,其次是8000-12000元,佔比是25%。阿里工資結構一般是:12個月工資 + 1個月工資 + 3個月年終獎 = 16薪。
阿里巴巴程序員每月工資多少錢
應屆生畢業後加入阿里巴巴程序員,職級一般能給到P5,優秀者更是能達到P6級別。阿里巴巴員工工資標准顯示,P5級別平均年薪工資在33.5W,而P6則是53.4W工資。這些應屆生的能拿到的數字,估計是其他行業資深專家或者高管的工資級別了。
在阿里程序員,P5級對應中位數工資大概為33.5w,P6級中位數薪資大概為53.4w,P7級中位數工資大概為100.7w,P8級中位數工資大概為214.1w,P9級中位數工資大概為290w,做到P7,就已經可以達到年薪工資百萬了,去行業內二三梯隊的互聯網公司一般也是總監級別。
據統計,全國程序員的平均工資為15052元,中位數為13000元。平均工資最高的城市北京,平均工資更是達到了18455元,中位數為17000元,也遠高於其他行業的平均工資。
阿里巴巴程序員好進嗎
阿里巴巴程序員比較難進,不過可以試一下,基本上只能面試到P5,阿里現在社招很少招聘p5了,基本上校招才招聘。如果你打算面試的話,可以試試,有些崗位還是在招應屆生的。那就要准備jvm、並發編程方面的基礎知識,同時,要對開源框架的源碼有些了解。現在形勢不太好,不過可以試試。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的火熱發展,需要大量的程序員,程序員軟體編程工資待遇一直比較高,而且京東,阿里又要招聘相關從業人員,而且凡是進入這個行業的開發人員工資都是水漲船高,有個幾年年的工作經驗的反而會更好找工作,工資會越來越高
程序員算是一個門檻比較高的職業了,長期以來都是供不應求的,而且從這么多年看來,需求量始終不減,工資一直都是比較高的,即使之後學編程的人越來越多,只要是屬於前20%的,何愁應聘時工資會降低呢。
❹ 年薪百萬的阿里P8,為何淪為「水貨」
最近聽到一個故事,讓我感觸頗深。
說的是一個創業公司砸百萬年薪,請來阿里P8做CTO,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公司認為阿里P8名不副實,公司用GO語言,P8隻會JAVA;公司要做APP,P8隻會寫Web;公司要造自己的輪子,P8隻會用開源工具,更重要的是,這位P8前端、演算法一竅不通。
引得團隊抱怨連連,「阿里P8怎麼這么水!」
而在阿里能升到P8,自然不可能是「水貨」,所以在這位P8看來,是公司流程不規范,讓自己一身才能無處施展,堂堂技術大牛,淪為打雜幫工。
但仔細一看,雙方說得都沒毛病,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其實就是創業公司需要軟體開發全才,卻招來了大廠出身的技術專才,到頭來就是牛頭不對馬嘴,鬧得雙方都不愉快。
軟體工程作為一個發展超過50年的成熟行業,在一線互聯網公司,軟體開發已經是一個成體系的流水線式作業。
阿里巴巴作為國內最有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其軟體開發已成規模,開發模式就是一條完備的流水線式作業。
如此,軟體開發就要求流程化、規范化,需求、設計、開發、測試、修BUG、發布、維護,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大家宴灶各司其職,互不幹涉。
看起來像生產車間的開發模式,是經過阿里多年沉澱得出的行之有效的結果。
在大公司,開發需要多人甚至多個團隊協作,如果分工不清,必定亂成一鍋粥。
所以規模越大的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乾的事情反而越機械,在軟體開發的流水線上做著增刪查改的螺絲釘。
這樣做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肯定是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有人離職,不會對其他開發環節造成影響,並且這種專人專崗也更容易找到頂替者。
而小公司難以支撐這么大的團隊,只能找最少的人,干最多的活。
這種人才就是全棧工程師,典型特徵就是會很多技術,前端後端都精通,既能寫代碼,又能做測試搞運維,無論是寫網站還寫APP都不在話下。
乍一看,一個人搞定軟體開發全流程,這也是初創公司喜歡找全棧工程師的主要原因晌余扮。
但對於個人來說,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很難做到技術廣度和深度兼顧,所以很多全棧工程師看起來牛逼轟轟,但實際上外強中干,這也是很多大公司沒有全棧工程師的原因。
所以小公司即使有了全棧工程師,也不能就此高枕無憂。
雖然全棧工程師一個人可以完成一個團隊的工作,看起來控制了成本,實際上卻在無形中增加了隱性成本。
一方面,如果項目臨時出BUG,沒有專業人才來解決,而全棧工程師或因分身乏術,或因技藝不精,毀亂使得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極有可能分分鍾就損失幾十上百萬。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項目進行到一半,全棧工程師走了,想要找到另一個能完全匹配該項目的全棧,可謂是難上加難。要知道,創業公司因為技術團隊關鍵人物離職直接導致項目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
小公司想要省點錢真的就這么難嗎?
說來說去,這問題都是出在人身上。軟體工程這個行業看著風光,實際上還在使用最原始的手工作坊模式,每一行代碼都要手工敲寫、測試。
這也是互聯網大廠開發項目應用流水線模式作業的根本原因,可就是苦了小公司,大規模團隊養不起,全棧工程師又極有可能不靠譜。
話說回來,製造業手工作坊現在都是機器作業,那軟體工程是否能實現自動化呢?
程序員只需要設計軟體,代碼的編寫、測試,以及後期軟體運維,直接讓工具完成。
這樣一來,公司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就可以完成軟體開發,簡直是直接治癒小公司的痛處啊。
可這樣的工具真的存在嗎?
存在!
近些年聲勢浩大的低代碼平台,不就是解放程序員敲代碼的雙手嗎?
就如阿里出品的釘釘宜搭和騰訊出品的微搭,都是不需要敲寫代碼就能完成程序的搭建。
但它們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產生的服務或應用則都必須與平台綁定,導致諸多的特性都需依賴於特定的低代碼平台才可以實現,這樣一來,很大程度上無法保證系統的品質及安全。
那麼有沒有能實現一次開發、到處部署,後續不與平台本身強綁定的全自動工具呢?
有!它就是飛算SoFlu全自動軟體工程平台,其理念就是把軟體工程從「人治」變成「法治」,讓軟體工程擺脫對人的依賴。
只要通過拖拉拽組件的方式輸入流程圖,平台就能自動完成開發、測試、運維。把中小企業控製成本的痛點拿捏得死死的。
在硬體方面,飛算SoFlu提供的是SaaS服務,在瀏覽器就能進行軟體開發,無需搭建環境,對硬體基本沒有要求。
在人員方面,無需敲寫代碼的可視化開發,大幅降低軟體開發的技術門檻,即使是沒有任何開發經驗的小白,經過短時間培訓也能輕松上手。
由於大部分工作由平台自動完成,所以應用飛算SoFlu,一個人就能完成傳統開發模式下10人的工作量,極大減少企業人力成本支出。
且標准化的組件會將開發經驗都會積累在平台內部,即使項目主要參與者離開,也不會影響其正常進度。
簡直就是有技術需求的中小企業的福音!
據了解,飛算SoFlu現在有30天的免費試用期,用一下就知道香不香了。
趕快去官網申請使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