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程序員入職體檢檢查乙肝嗎
所有的入職體檢都要查乙肝
有乙肝攜帶、小三陽、大三陽,體檢都很難通過
這種事情
可以有人替一下
體檢都能解決問題
㈡ 程序員 職業病有哪些
現在的程序員個人覺得這份工作還是挺辛苦的。因為自己的老公就是一名程序員。近年來,有關程序員從業者患重病、猝死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如今的程序員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也很長,而且每天都是敲代碼,久坐不動。雖然說過度加班不能夠直接致死,但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只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導致一系列的職業病。
再次就是皮膚問題。多數程序員都會出現皮膚問題,尤其是男孩子,譬如青春痘、皮膚過敏之類的,一是由於熬夜的原因,二是由於電腦的靜電屏蔽容易吸收很多灰塵,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皮膚乾燥。在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經常開窗透風,抽空去洗臉,做一下面部的清潔工作,讓肌膚放鬆一下。
所以說每一份職業都不是那麼的容易,都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職業病,希望程序員們能夠好好的愛護自己的身體。
㈢ 程序員入職體檢會查眼底嗎
陳旭岩入職檢查的時候不會查眼底,因為這個對於程序員的要求並不是有太大的關
㈣ 程序員一名,請問程序員入職體檢有什麼項目是否檢查辨色力,我紅綠色弱!不知有沒有影響具體體檢什麼
需要測試英語幾級
㈤ 程序員入職體檢血壓高出一點能通過入職嗎
高出一點可以的,只要別高血壓
㈥ 拿到一個APP後主要的測試項有什麼
我在黑馬程序員學習軟體測試時,當時我們做了APP的測試,主要我主要考慮的有:邏輯測試, 功能測試,界面測試,兼容性測試,弱網測試,壓力測試,中斷測試,漏洞檢測這些東西, 實際操作時根據不同情況和需求調整:
1. 邏輯測試:主要走業務流程,如果是一個電商,就需要把基本的購買,付款,發回收貨,評價等等流程走一下,看一下能不能走通,有沒有功能遺漏
2. 功能測試: 把APP中的主要業務流程中的功能重點覆蓋,甚至能點的所有都點一下, 看一下有沒有問題或者這卡死,閃退
3. 界面測試: 檢查頁面的美觀和同原型的一致性
4. 兼容性測試: 這個是APP測試中最重要的一環, 針對不同機型,和不同系統做適配, 確認APP不會有兼容問題的頁面錯亂和崩潰
5. 弱網測試: 重點觀察不同網路環境下的用戶使用體現和一些提示信息和頁面是否正確
6. 中斷測試: 主要看APP正常使用過程中,強制關閉,斷電斷網,電話(電話/語音電話/視頻電話)等的恢復情況
7. 壓力測試: 密集操作和大量用戶場景下app的流暢度
8. 安裝卸載升級: APP應用的特殊性造成,用戶對其安裝卸載升級操作比較頻繁,所以需要重點驗證不同場景下的正確安裝卸載升級
㈦ 軟體測試
軟體測試知識點
一.軟體測試基本概念
1.軟體質量的概念
功能性:軟體提供明確與隱含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維持規定性能的能力
易用性:被理解學習使用和吸引用戶的能力
效率:相對於所用資源的數量,軟體產品可提供適應性能的能力
可維護性:糾正錯誤,改進功能,適應環境的能力
可移植性:遷移到另一種環境的能力
2.軟體測試目標和原則
目標:以最少的時間和人力,系統地找出軟體潛在的各種錯誤和缺陷
原則:1.盡早和不斷地進行軟體測試;
2.測試用例應該由測試輸入數據和預期輸出結果構成;
3.程序員盡量避免測試自己的程序(最好是獨立於開發組和客戶的第三方測試組和機構)
4.測試應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輸出條件,
5。注意測試中的集群現象(測試後的程序殘存的錯誤數目與已經發現的成正比)
6.嚴格執行測試計劃,排除隨意性7.對每一個結果做全面檢查
8.妥善保管測試計劃用例出錯統計和分析報告
3.軟體測試心理學
1)程序測試過程具有破壞性:測試是為了發現錯誤而執行程序的過程
2)程序員盡量避免測試自己的程序
3)程序設計組織不應測試自己的程序
4.軟體測試的經濟學:不能發現」所有」的缺陷和錯誤
1.黑盒測試(數據驅動測試/輸入輸出驅動測試):測試人員完全不考慮程序內部的特性,和邏輯結構,只根據程序的需求規格說明書,檢查程序是否符合他的功能說明
2.白盒測試(邏輯驅動測試):對程序的邏輯結構進行檢查
5.軟體質量保證』
二.軟體測試類型以其地位
1.軟體開發階段:
1.生存周期:制定規劃(功能需求可靠性介面可行性資源,可行性報告)——系統與軟體需求定義——軟體設計(技術核心)——編程和單元測試——系統與集成測試——運行和維護
2.測試信息流:軟體配置,測試配置,測試工具
2.規劃階段的測試:目標闡述(不太詳細也不具體),需求分析,功能定義,規劃階段的測試
3.設計階段的測試:外部設計(用戶界面),內部設計(結構設計,數據設計,邏輯設計),偽代碼分析
4.編程階段的測試: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結構測試與功能測試,路徑測試:覆蓋准則,增量測試與大突擊測試
三.代碼檢查、走查和評審
1.桌面檢查:程序員檢查自己編寫的程序,是在進行單元測試之前對代碼進行分析
2.代碼檢查:以小組為單位閱讀代碼,
1.協調人:主持、引導代碼檢查的過程
2.開發人員:檢查項目的生產者
3.檢查人員:檢查小組每一個人都可以認為是一個檢查人員,可以兼任不同的角色。
4.解說員5.記錄員
項目:變數是否喂賦值或者初始化?上下標是否在界限之內?是不是整數?是否分配了數值的內存單元?變數的數據類型是否與編譯器所預期的一致?
3.走查:與代碼檢查類似,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進行一些列規程的錯誤檢查技術的集合
4.同行評審:通過作者的同行來確認缺陷和需要變更區域檢查的方法
評審的方法和技術:
1. 臨時評審:一位程序員臨時請另一位花幾分鍾時間查找一個缺陷
2. 桌上檢查或輪查:多人進行的並行桌上檢查
3. 結對評審:作者請另一位同行進行桌上檢查
4. 走查:5.小組評審。6.正式審查
四.覆蓋率測試
1.概念:度量測試完整性的手段
覆蓋率=被執行的項目數/項總數 ×100%
2.邏輯結構的覆蓋測試
◇判定,□語句,○程序的開始或者結束,
1.語句覆蓋率=被評價用到的語句數/可執行的語句總數 ×100%
2.指令塊:不存在(會引起分支)的控制語句,IB
IB覆蓋率=被執行的語句塊數量/程序中的指令塊總數 ×100%
3.判定覆蓋率=被執行的分支數量/程序中的分支總數 ×100%
DDP覆蓋率=被評價到的判定路徑數量/程序中的判定路徑總數 ×100%
5. 條件覆蓋=被評價到的條件取值數量/條件取值總數 ×100%
3.路徑測試覆蓋:
1.分支結構的路徑測試:①對於嵌套型分支結構,若有n個判定語句,則存在n+1條不同的路徑
②對於串聯型分支結構,若有n個判定語句,則有2n個路徑 →減少測試用例,構造正交表P71
2.循環結構的路徑測試:簡單循環,嵌套循環,連鎖循環,非結構循環
4.數據流測試:關注在一條路徑上變數在何處賦值,在何處引用
傭金問題偽代碼描述:P79
5.基於覆蓋測試的數據選擇
如何使用覆蓋率①覆蓋率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②不能針對所有的覆蓋率指標進行測試③不能追求100%的覆蓋率
五.黑盒測試
1.等價類測試:降數目極多的數據化成等價類,然後測試某類的代表值
原則:①如果確定了取值范圍或者取值的個數,則可以確立一個有效等價類和兩個無效等價類
②如果輸入條件規定了輸入值的集合,則可以有一個有效和一個無效等價類
2.邊界值測試:用例:剛達到這個范圍的值,比最大范圍多1或者少1,如果輸入輸出域是有序集合,則採用邊界
3.基於因果圖的測試:E互斥,I包含(至少一個成立)O唯一 R要求(a→b)M屏蔽(a1則b0)
4.基於狀態圖的測試:P105
六.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
1.單元測試的目標和模型:
1.單元:可以編譯和執行的最小軟體構件、不會指派給多個設計人員開發
2.目標:驗證代碼是與設計相合的,跟蹤需求和設計的實現和缺陷,發現編碼過程中引入的錯誤
3.模型:(與集成,系統測試區別:P120)
2.單元測試的策略
1.自頂向下:逐層打樁 2.自底向上:自下向上打樁 3.孤立測試:為每個模塊單獨打樁
4.綜合測試
3.單元測試分析:
1.模塊介面
2.局部數據結構:保證臨時存儲在模塊內的數據的完整正確
3.獨立路徑:保證每個模塊的每條語句至少執行一次
4.出錯處理:預見各種出錯條件,進行適當的處理
5.邊界條件.
4.集成測試的基本概念
1.定義:對系統介面和集成後的功能的正確性進行檢驗
2.與系統測試區別:
①測試對象 集成:各個模塊的構件 系統:軟硬體以及相關的外圍設備,數據採集傳輸等
②測試時間 集成介於單元和系統測試之間
③ 測試方法:單元白盒,集成灰盒,系統黑盒
5.集成測試策略:
1.基於分解
①一次性集成測試②自頂向下增量式測試③自底向上的增量式集成測試④三明治集成
2.基於功能的集成:採用增量式集成測試方法
3.基於調用圖的集成:成對測試,相鄰測試
4.基於路徑的集成 5.基於進度的集成
6集成測試分析
1.體系結構分析:
①根據需求分析,劃分結構層次圖
②對各個結構之間的依賴關系進行分析,確定測試模塊的大小
2.模塊分析 3.介面分析 4.可測試性分析
七.系統測試
1.概念:軟體開發完成後,還要與系統的其他部分結合起來才能運行,系統測試的目的就是對各部分進行集成和確認測試
2.系統測試的方法:
①功能測試:是否有不正確或者遺漏的功能,能否滿足系統和用戶的隱式需求,能否正確接受輸入
②協調一致測試
③性能測試:度量系統的性能與預先定義的目標有多大差距:壓力測試:
④壓力測試:測試者想要破壞程序,邊界測試
⑤容量測試⑥安全性測試⑦失效恢復測試⑧備份測試GUI圖形化用戶介面測試⑩健壯性測試
易用性測試、安裝測試、文檔測試、在線幫助測試
3.系統測試的實施
①確認測試:有效性測試
②α測試和β測試:內部用戶/內測
③驗收測試:
④回歸測試:軟體變更後對其進行重新測試
八.軟體性能測試和可靠性測試
1.軟體性能的概念:完成某項功能時展現出來的及時性
指標:響應時間(平均,最大),吞吐量,並發用戶數,資源利用率
2.性能測試的執行:
3.軟體可靠性的概念:在規定時間條件內,軟體不引起失效的概率
軟硬體可靠性區別:
① 唯一性:軟體每份拷貝都相同,硬體不能相同
② 物理退化:硬體可靠性下降
③ 邏輯復雜性:軟體是純邏輯產品,其失效也主要是邏輯錯誤
④ 版本更新:硬體較慢,軟體較快
4.軟體可靠性預計:
①軟體的運行剖面與可靠性剖面一致②一旦發生故障,立即修復,不引入新的故障③故障和失效是相互獨立的④每個故障發生的概率相等
九.面向對象的軟體測試
1. 面向對象的軟體測試的問題
1.封裝:信息隱蔽,一組相關變數和方法被封裝在同一個類中
2.繼承:子類直接獲得父類的屬性和方法 充分性,誤用
3.多態
2. 面向對象的軟體測試模型:分析測試(OOA),設計測試(OOD)編程測試(OOP)
3. 面向對象的軟體測試策略:檢查分析結果是否附和相應的面向對象分析方法要求,分析檢查結果是否滿足軟體需求
十:WEB應用測試
1. 應用伺服器的分類:
① 面向的領域:通用應用伺服器(提供多方面服務),專用應用伺服器
② 循環的規范:
2. WEB應用的測試策略
1. 表示層的測試:拍板結構,鏈接結構,客戶端程序,瀏覽器兼容性
2. 業務層的測試:單個程序(盡可能白盒測試),對一組程序
3. 數據層的測試:
3.WEB軟體的測試技術:
1.功能測試:鏈接測試,表單測試,Cookies測試
2.性能測試:並發測試,負載測試和性能調優
3.安全性測試:伺服器,客戶端,Cookies,日誌功能
4.介面測試:使用介面,提供介面
4.系統安全檢測與防護
1.入侵檢測 狹義:黑客進入一個系統 廣義:竊取數據,濫用伺服器,發送垃圾郵件
2.漏洞掃描 操作系統漏洞,網路漏洞,資料庫漏洞
3.安全策略 ①物理破壞防護:遠離火災,人為破壞
②信息竊取防護:入網訪問控制,許可權控制(用戶許可權,操作許可權),伺服器和節點安全控制,網路監測控制,防火牆控制
③信息加密:保護策略,加密演算法
十一.其他測試
1. 兼容性測試①不同的硬體配置影響軟體性能②軟體使用了硬體的特定功能
1. 軟體兼容性測試:與操作系統,資料庫,瀏覽器,中間件,其他軟體 兼容性
2. 數據兼容性:不同版本數據,不同軟體間兼容性
2.易用性測試
1.易安裝性測試:安裝手冊自動化程度,靈活性,中斷處理,安裝和卸載,多環境安裝支持
2.功能易用性測試:業務符合度,功能定製性,功能關聯度,數據共享度,用戶約束的合理性
3.用戶界面測試:界面整體(合理一致規范),界面元素,輸入測試
3.構件測試:
4.極限測試:
1.極限編程:①特性:簡單的分析設計,頻繁的客戶交流,增量式開發,連續的測試
②優點:隨時應對新增或改變的需求
2.極限測試①單元測試:最重要的發現錯誤的手段,由編碼人員完成,在編程之前測試
②極限測試的實施:單元測試用例的生成
5.文檔測試:只能以文檔審查的方式進行
內容:宣傳和包裝材料,用戶許可說明書,手冊,在線幫助,示例和模板
文檔的測試
㈧ 程序員在交接過程中應做哪些工作
如果能事先確定接替他的工作的人選,交接應該在接替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如果有一段交接期就更好了,可以讓接替人在這段時間內參加交接人的項目,根據該程序員的重要性按下面順序[重要性遞增],交接工作主要針對未完成的項目任務進行:
1.目前未完成的軟體代碼和文檔,代碼和文檔應相對應,關鍵代碼應該有詳細注釋,各個模塊的解釋性文檔,設計文檔等.[這塊如果公司有好的規范是很方便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規范一般只有代碼沒有文檔就很麻煩了,要求重新寫出代碼說明,規范代碼注釋.對關鍵代碼要求交接人和接受人之間有口頭的說明和解釋]
2.目前未完成的設計任務,其中按其擔當職責不同有下面幾個東西需要交接:模塊設計文檔[系統架構/主程序員],模塊變動文檔[主程序員],模塊測試文檔[主程序員/程序員],系統測試文檔[主程序員/系統架構],系統分析書[系統架構],需求分析書[系統架構/主程序員].要求所有交接必須項目經理,交接人,接收人三人在場,並口頭解釋說明.
3.人事關系交接,這塊應該不屬於項目交接了呵呵.
4.長期有效的聯系地址或電話.
交接工作的成效考核:接收人必須對原有項目有充分的認識,能夠完全代替交接人進行工作.所有文檔符合規范,代碼有充分的注釋.已完成的測試文檔必須詳細.至此交接工作應該算是圓滿完成了.
上面是一般性交接工作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個好的交接必須有完善的規范做支撐,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對LZ有幫助.
㈨ 程序員要不要做背調一般應該查些什麼
微盟的程序員因為網路賭博和網貸刪庫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