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java面試題 很急 謝謝
2, 歸並排序(merge sort)體現了分治的思想,即將一個待排序數組分為兩部分,對這兩個部分進行歸並排序,排序後,再對兩個已經排序好的數組進行合並。這種思想可以用遞歸方式很容易實現。歸並排序的時間復雜度為O(nlogn),空間復雜度為O(n)。
實現代碼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common.h"
void merge(int data[], int p, int q, int r)
{
int i, j, k, n1, n2;
n1 = q - p + 1;
n2 = r - q;
int L[n1];
int R[n2];
for(i = 0, k = p; i < n1; i++, k++)
L[i] = data[k];
for(i = 0, k = q + 1; i < n2; i++, k++)
R[i] = data[k];
for(k = p, i = 0, j = 0; i < n1 && j < n2; k++)
{
if(L[i] > R[j])
{
data[k] = L[i];
i++;
}
else
{
data[k] = R[j];
j++;
}
}
if(i < n1)
{
for(j = i; j < n1; j++, k++)
data[k] = L[j];
}
if(j < n2)
{
for(i = j; i < n2; i++, k++)
data[k] = R[i];
}
}
void merge_sort(int data[], int p, int r)
{
if(p < r)
{
int q = (p + r) / 2;
merge_sort(data, p, q);
merge_sort(data, q + 1, r);
merge(data, p, q, r);
}
}
void test_merge_sort()
{
int data[] = {44, 12, 145, -123, -1, 0, 121};
printf("-------------------------------merge sort----------------------------\n");
out_int_array(data, 7);
merge_sort(data, 0, 6);
out_int_array(data, 7);
}
int main()
{
test_merge_sort();
return 0;
}
4.對於有n個結點的線性表(e0,e1,…,en-1),將結點中某些數據項的值按遞增或遞減的次序,重新排列線性表結點的過程,稱為排序。排序時參照的數據項稱為排序碼,通常選擇結點的鍵值作為排序碼。
若線性表中排序碼相等的結點經某種排序方法進行排序後,仍能保持它們在排序之前的相對次序,稱這種排序方法是穩定的;否則,稱這種排序方法是不穩定的。
在排序過程中,線性表的全部結點都在內存,並在內存中調整它們在線性表中的存儲順序,稱為內排序。在排序過程中,線性表只有部分結點被調入內存,並藉助內存調整結點在外存中的存放順序的排序方法成為外排序。
下面通過一個表格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內排序方法,以及比較一下它們之間的性能特點。
排序方法
簡介
平均時間
最壞情況
輔助存儲
是否穩定
簡單排序
選擇排序
反復從還未排好序的那部分線性表中選出鍵值最小的結點,並按從線性表中選出的順序排列結點,重新組成線性表。直至未排序的那部分為空,則重新形成的線性表是一個有序的線性表。
O( )
O( )
O(1)
不穩定
直接插入排序
假設線性表的前面I個結點序列e0,e1,…,en-1是已排序的。對結點在這有序結點ei序列中找插入位置,並將ei插入,而使i+1個結點序列e0,e1,…,ei也變成排序的。依次對i=1,2,…,n-1分別執行這樣的插入步驟,最終實現線性表的排序。
O( )
O( )
O(1)
穩定
冒泡排序
對當前還未排好序的范圍內的全部結點,自上而下對相鄰的兩個結點依次進行比較和調整,讓鍵值大的結點往下沉,鍵值小的結點往上冒。即,每當兩相鄰比較後發現它們的排列順序與排序要求相反時,就將它們互換。
O( )
O( )
O(1)
穩定
希爾排序
對直接插入排序一種改進,又稱「縮小增量排序」。先將整個待排序列分割成為若乾子序列分別進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個序列中的記錄「基本有序」時,再對全體記錄進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
kn ln n
O( )
O(logn)
不穩定
快速排序
對冒泡排序的一種本質的改進。通過一趟掃視後,使待排序序列的長度能大幅度的減少。在一趟掃視後,使某個結點移到中間的正確位置,並使在它左邊序列的結點的鍵值都比它的小,而它右邊序列的結點的鍵值都不比它的小。稱這樣一次掃視為「劃分」。每次劃分使一個長序列變成兩個新的較小子序列,對這兩個小的子序列分別作同樣的劃分,直至新的子序列的長度為1使才不再劃分。當所有子序列長度都為1時,序列已是排好序的了。
O(nlogn)
O( )
O(logn)
不穩定
堆排序
一種樹形選擇排序,是對直接選擇排序的有效改進。一個堆是這樣一棵順序存儲的二叉樹,它的所有父結點(e[i])的鍵值均不小於它的左子結點(e[2*i+1])和右子結點(e[2*i+2])的鍵值。初始時,若把待排序序列的n個結點看作是一棵順序存儲的二叉樹,調整它們的存儲順序,使之成為一個堆,這時堆的根結點鍵值是最大者。然後將根結點與堆的最後一個結點交換,並對少了一個結點後的n-1結點重新作調整,使之再次成為堆。這樣,在根結點得到結點序列鍵值次最大值。依次類推,直到只有兩個結點的堆,並對它們作交換,最後得到有序的n個結點序列。
O(nlogn)
O(nlogn)
O(1)
不穩定
歸並排序
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序子表合並成一個新的有序表。對於兩個有序子表合並一個有序表的兩路合並排序來說,初始時,把含n個結點的待排序序列看作有n個長度都為1的有序子表所組成,將它們依次兩兩合並得到長度為2的若干有序子表,再對它們作兩兩合並……直到得到長度為n的有序表,排序即告完成。
O(nlogn)
O(nlogn)
O(n)
穩定
後面根據各種排序演算法,給出了C語言的實現,大家在復習的時候可以做下參考。
u 選擇排序
void ss_sort(int e[], int n)
{ int i, j, k, t;
for(i=0; i< n-1; i++) {
for(k=i, j=i+1; j<n; j++)
if(e[k]>e[j]) k=j;
if(k!=i) {
t=e[i]; e[i]=e[k]; e[k]=t;
}
}
}
u 直接插入排序
void si_sort(int e[], int n)
{ int i, j, t;
for(i=0; i< n; i++) {
for(t=e[i], j=i-1; j>=0&&t<e[j]; j--)
e[j+1]=e[j];
e[j+1]=t;
}
}
u 冒泡排序
void sb_sort(int e[], int n)
{ int j, p, h, t;
for(h=n-1; h>0; h=p) {
for(p=j=0; j<h; j++)
if(e[j]>e[j+1]) {
t=e[j]; e[j]=e[j+1]; e[j+1]=t;
p=j;
}
}
}
u 希爾排序
void shell(int e[], int n)
{ int j, k, h, y;
for(h=n/2; h>0; h=h/2)
for(j=h; j<n; j++) {
y=e[j];
for(k=j-h; k>0&&y<e[k]; k-=h)
e[k+h]=e[k];
e[k+h]=y;
}
}
u 堆排序
void sift(e, n, s)
int e[];
int n;
int s;
{ int t, k, j;
t=e[s];
k=s; j=2*k+1;
while(j<n) {
if(j<n-1&&e[j]<e[j+1])
j++;
if(t<e[j]) {
e[k]=e[j];
k=j;
j=2*k+1;
}else break;
}
e[k]=t;
}
void heapsorp (int e[], int n)
{ int i, k, t;
for(i=n/2-1; i>=0; i--)
sift(e, n, i);
for(k=n-1; k>=1; k--) {
t=e[0]; e[0]=e[k]; e[k]=t;
sift(e, k, 0);
}
}
u 快速排序
void r_quick(int e[], int low, int high)
{ int i, j, t;
if(low<high) {
i=low; j=high; t=e[low];
while(i<j) {
while (i<j&&e[j]>t) j--;
if(i<j) e[I++]=e[j];
while (i<j&&e[i]<=t) i++;
if(I<j) e[j--]=e[i];
}
e[i]=t;
r_quick(e,low,i-1);
r_quick(w,i+1,high);
}
}
另外,外排序是對大型文件的排序,待排序的記錄存儲在外存中,在排序過程中,內存只存儲文件的一部分記錄,整個排序過程需進行多次的內外存間的交換。
*** 查找
查找就是在按某種數據結構形式存儲的數據集合中,找出滿足指定條件的結點。
按查找的條件分類,有按結點的關鍵碼查找、關鍵碼以外的其他數據項查找或其他數據項的組合查找等。按查找數據在內存或外存,分內存查找和外存查找。按查找目的,查找如果只是為了確定指定條件的結點存在與否,成為靜態查找;查找是為確定結點的插入位置或為了刪除找到的結點,稱為動態查找。
這里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查找方法。
u 順序存儲線性表的查找
這是最常見的查找方式。結點集合按線性表組織,採用順序存儲方式,結點只含關鍵碼,並且是整數。如果線性表無序,則採用順序查找,即從線性表的一端開始逐一查找。而如果線性表有序,則可以使用順序查找、二分法查找或插值查找。
u 分塊查找
分塊查找的過程分兩步,先用二分法在索引表中查索引項,確定要查的結點在哪一塊。然後,再在相應塊內順序查找。
u 鏈接存儲線性表的查找
對於鏈接存儲線性表的查找只能從鏈表的首結點開始順序查找。同樣對於無序的鏈表和有序的鏈表查找方法不同。
u 散列表的查找
散列表又稱雜湊表,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查找技術。它的原理是在結點的存儲位置和它的關鍵碼間建立一個確定的關系,從而讓查找碼直接利用這個關系確定結點的位置。其技術的關鍵在於解決兩個問題。
I. 找一個好的散列函數
❷ 實現兩個鏈表的合並,使用java語言編寫一程序,將A表和B表歸並成一個新的遞增有序的單鏈表C,值
importjava.util.Collections;
importjava.util.LinkedList;
importjava.util.List;
publicclassTestMouse1{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gse){
List<Integer>list1=newLinkedList<Integer>();
Collections.addAll(list1,30,41,15,12,56,80);
List<Integer>list2=newLinkedList<Integer>();
Collections.addAll(list2,23,56,78,23,12,33,79,90,55);
test1(list1,list2);
}
publicstaticvoidtest1(List<Integer>list1,List<Integer>list2){
list1.removeAll(list2);//list1中刪除和list2中交集的元素
list2.addAll(list1);//合並
Collections.sort(list2);
for(Integerinteger:list2){
System.out.print(integer+"");
}
}
}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