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python中self是什麼
python中的self就相當於C++中的this指針
也就是指向對象本身的指針
self.name = name 就是當前對象的成員變數name賦值為name。
㈡ 為什麼Python的方法都需要一個self參數,相當於java中this嗎
python的self就與c++、java的this相同,是實例的引用。 只不過python的語法,需要把self放在類實例方法的第一個參數而已。
㈢ python怎麼向類中的函數傳遞參數
Python中函數參數的傳遞是通過「賦值」來傳遞的。但這條規則只回答了函數參數傳遞的「戰略問題」,並沒有回答「戰術問題」,也就說沒有回答怎麼賦值的問題。函數參數的使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函數參數如何定義,二是函數在調用時的參數如何解析的。而後者又是由前者決定的。函數參數的定義有四種形式:
1. F(arg1,arg2,...)
2. F(arg2=<value>,arg3=<value>...)
3. F(*arg1)
4. F(**arg1)
第1 種方式是最「傳統」的方式:一個函數可以定義不限個數參數,參數(形式參數)放在跟在函數名後面的小括弧中,各個參數之間以逗號隔開。用這種方式定義的函數在調用的時候也必須在函數名後的小括弧中提供相等個數的值(實際參數),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順序還必須相同。也就是說形參和實參的個數必須一致,而且想給形參1的值必須是實參中的第一位,形參與實參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即「形參1=實參1 形參2=實參2...」。很明顯這是一種非常不靈活的形式。比如:"def addOn(x,y): return x + y",這里定義的函數addOn,可以用addOn(1,2)的形式調用,意味著形參x將取值1,主將取值2。addOn(1,2,3)和addOn (1)都是錯誤的形式。
第2種方式比第1種方式,在定義的時候已經給各個形參定義了默認值。因此,在調用這種函數時,如果沒有給對應的形式參數傳遞實參,那麼這個形參就將使用默認值。比如:「def addOn(x=3,y=5): return x + y」,那麼addOn(6,5)的調用形式表示形參x取值6,y取值5。此外,addOn(7)這個形式也是可以的,表示形參x取值7,y取默認值5。這時候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想讓x取默認值,用實參給y賦值怎麼辦?前面兩種調用形式明顯就不行了,這時就要用到Python中函數調用方法的另一大絕招 ──關健字賦值法。可以用addOn(y=6),這時表示x取默認值3,而y取值6。這種方式通過指定形式參數可以實現可以對形式參數進行「精確攻擊」,一個副帶的功能是可以不必遵守形式參數的前後順序,比如:addOn(y=4,x=6),這也是可以的。這種通過形式參數進行定點賦值的方式對於用第1種方式定義的函數也是適用的。
上面兩種方式定義的形式參數的個數都是固定的,比如定義函數的時候如果定義了5個形參,那麼在調用的時候最多也只能給它傳遞5個實參。但是在實際編程中並不能總是確定一個函數會有多少個參數。第3種方式就是用來應對這種情況的。它以一個*加上形參名的方式表示,這個函數實際參數是不一定的,可以是零個,也可以是N個。不管是多少個,在函數內部都被存放在以形參名為標識符的tuple中。比如:
對這個函數的調用addOn() addOn(2) addOn(3,4,5,6)等等都是可以的。
與第3種方式類似,形參名前面加了兩個*表示,參數在函數內部將被存放在以形式名為標識符的dictionary中。這時候調用函數必須採用key1=value1、key2=value2...的形式。比如:
1. def addOn(**arg):
2. sum = 0
3. if len(arg) == 0: return 0
4. else:
5. for x in arg.itervalues():
6. sum += x
7. return sum
那麼對這個函數的調用可以用addOn()或諸如addOn(x=4,y=5,k=6)等的方式調用。
上面說了四種函數形式定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調用方式,是分開說的,其實這四種方式可以組合在一起形成復雜多樣的形參定義形式。在定義或調用這種函數時,要遵循以下規則:
1. arg=<value>必須在arg後
2. *arg必須在arg=<value>後
3. **arg必須在*arg後
在函數調用過程中,形參賦值的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按順序把「arg」這種形式的實參給對應的形參
第二,把「arg=<value>」這種形式的實參賦值給形式
第三,把多出來的「arg」這種形式的實參組成一個tuple給帶一個星號的形參
第四,把多出來的「key=value」這種形式的實參轉為一個dictionary給帶兩個星號的形參。
例子:
1. def test(x,y=5,*a,**b):
2. print x,y,a,b
就這么一個簡單函數,來看看下面對這個函數調用會產生什麼結果:
test(1) ===> 1 5 () {}
test(1,2) ===> 1 2 () {}
test(1,2,3) ===> 1 2 (3,) {}
test(1,2,3,4) ===> 1 2 (3,4)
test(x=1) ===> 1 5 () {}
test(x=1,y=1) ===> 1 1 () {}
test(x=1,y=1,a=1) ===> 1 1 () {'a':1}
test(x=1,y=1,a=1,b=1) ===> 1 1 () {'a':1,'b':1}
test(1,y=1) ===> 1 1 () {}
test(1,2,y=1) ===> 出錯,說y給賦了多個值
test(1,2,3,4,a=1) ===> 1 2 (3,4) {'a':1}
test(1,2,3,4,k=1,t=2,o=3) ===> 1 2 (3,4) {'k':1,'t':2,'o':3}
㈣ 我解釋一下python的類方法為什麼要寫一個self參數
類(class)初始化之後會得到實例(instance)。
self就是用於代表初始化的到的實例。
明確地寫一個self參數,使得類的方法(method)和普通的函數(function)本質上沒有差異,所有的輸入參數都顯示地傳遞到方法/函數當中。
當然作為類的方法,作用的對象一定會是實例,因而在Python的設計之初,完全可以設計成self不作為一個參數,但是那樣就需要一個關鍵字代表實例,比如在javascript中就是this。
然而Python的哲學是"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顯示要比隱示好,因此Python類的方法需要一個self參數代表實例是符合邏輯的。
㈤ 初學Python,為什麼可以給self.hidden傳遞一個參數,它不是一個類的實例嗎這個x到底傳給誰了
self.hidden它不是一個類實例,從代碼中可以看到,它是一個函數的實例,所以可以使用self.hidden(x)這樣的格式來調用它,x的值首先傳遞給他。
給它以後,在函數內部做了計算,然後返回一個結果,把這個結果重新賦值給x,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x是經過一次函數計算後的結果。
然後再把計算後的x作為參數傳遞給第二個函數實例self.predict()做第二次計算,第二次計算結果賦值給x,然後返回x的值。
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x的值經過兩個函數處理,變化了兩次。
㈥ 為什麼Python類的方法需要加self作為第一個參數
類(class)初始化之後會得到實例(instance)。 self就是用於代表初始化的到的實例。 明確地寫一個self參數,使得類的方法(method)和普通的函數(function)本質上沒有差異,所有的輸入參數都顯示地傳遞到方法/函數當中。 當然作為類的方法,作用的對
㈦ Python中的self有啥用 self.name=name這句話有啥作用
self是對「對象」自身的引用。相當於c++中的this。python中self在類的方法中必須以傳入參數寫在函數的參數列表中。它實際上是指向類的對象的一個類似於C++中指針的私有變數。
python規定:訪問類成員時,需要在前面加上this。這里,this.name = name表示為Person類添加了屬性name。
如果變數前不加this,則視為局部變數。這個變數會在方法運行結束後失效。而屬性在整個類的范圍內都是有效的。
self是只有在類中才會有的。self在定義類的方法時是必須有的,雖然在調用時不必傳入相應的參數。
(7)pythonself傳參擴展閱讀:
1、if 語句
1)基本用法:
if 要判斷的條件:條件成立的時候,要做的事情
else:條件不成立的時候,要做的事情
if和else語句以及各自的縮進部分都是一個完整的代碼塊
2、if 邏輯運算
and:
# 條件1 and 條件2
# 兩個條件同時滿足,就返回True
# 兩個條件都不滿足,返回False
㈧ python傳參問題求解
def test(self,locator,timeout=10):。。。。
一般來說,self是python中類方法的默認參數,用來表示當前這個對象是誰的。。
你這是從哪個地方的吧,去掉self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