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體資訊 > 助飛器app在哪裡下

助飛器app在哪裡下

發布時間:2025-08-05 02:25:46

1. 導彈可分為幾種,用途,結構,材料

潛艦導彈 是指由潛艇在水下發射攻擊水面艦艇的導彈。
空艦導彈 是指由飛機從空中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也可用於攻擊地面目標。海軍航空兵的主要攻擊武器之一。通常由彈體、彈翼、戰斗部、制導系統、動力裝置等構成。戰斗部有普通裝葯或核裝葯。制導系統,常用尋的制導或復合制導,多數為復合制導,其中以慣性加末段主動雷達制導較普遍。動力裝置,有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或沖壓噴氣發動機。有的空艦導彈可與艦艦導彈、岸艦導彈通用。20世紀80年代服役的空艦導彈,飛行速度多為亞音速,射程數十至數百千米。飛行多採用低彈道,初始段多為下滑飛行,中段轉入超低空平飛,末段高度可降至10米以下掠海面飛行接近目標,可取得隱蔽突然襲擊的效果。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之戰中,英國的"山貓"直升機使用兩枚"海鷗"空艦導彈,擊沉擊傷阿根廷巡邏艇各一艘;阿根廷的"超軍旗"攻擊機使用"飛魚"空艦導彈,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成為空艦導彈擊沉軍艦的成功戰例。中國研製的"鷹擊"6號空艦導彈,於1986年裝備部隊。空艦導彈的發展,主要是採用隱身技術,改進制導系統,增強抗干擾能力,進一步增大射程和速度,提高捕捉目標和全方位機動作戰的能力。
空空導彈 是指從飛機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是殲擊機的主要空戰武器,現代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也多裝備空空導彈。與地地、地空導彈相比,具有反應快、機動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輕等特點。 與航空機關炮相較,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優點。它與機載火控系統、發射裝置和檢查測量設備構成空空導彈武器系統。

組成 空空導彈主要由制導裝置、戰斗部、動力裝置和彈翼等部分組成。制導裝置用以控制導彈跟蹤目標,常用的有紅外尋的、雷達尋的和復合制導等類型。戰斗部用來直接毀傷目標,多數裝高能常規炸葯,也有的用核裝葯。其引信多為紅外、無線電和激光等類型的近炸引信,多數導彈同時還裝有觸發引信。動力裝置用來產生推力,推動導彈飛行,均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彈翼用以產生升力,並保證導彈飛行的穩定。
工作原理 導彈在截獲目標並滿足其他發射條件後被發射,脫離載機,火箭發動機工作一定時間便停止,導彈進入慣性飛行段。在飛行過程中,制導系統不斷測量、計算目標與導彈的相對位置,由偏差形成控制信號,使舵機工作,操縱舵面偏轉,控制導彈飛向目標。當導彈接近目標符合引信工作條件時,引信引爆戰斗部,毀傷目標。導彈的制導方式不同,控制信號的形成方式也有所不同。紅外尋的制導是把探測到的目標熱輻射變換成電信號,經放大,選頻與基準相位信號比較,得到誤差信號,形成控制指令。雷達尋的制導是導彈上的雷達接收目標回波信號,進行計算判斷,形成控制信號。這種制導根據雷達發射機的所在位置不同分為主動、半主動兩種。主動式的雷達發射機裝在導彈上,半主動式的雷達發射機裝在載機上。復合制導有兩種以上的制導裝置,彈道初始段一般採用程序控制或慣性制導等,中段為半主動雷達制導,末段為主動雷達制導。
分類 空空導彈按攻擊方式分為格鬥導彈和攔射導彈;按制導方式分為紅外、雷達和復合制導等;按射程分為近距、中距和遠距3種。格鬥導彈是以攻擊目視距離內的目標為主的導彈,又稱近距格鬥導彈,多採用紅外尋的制導,發射後可以不管。導引頭的跟蹤范圍和跟蹤角速度大,能實施離軸發射,最小發射距離為300~500米。橫向過載30~60g,機動能力強,能對目標實施全向攻擊。迎頭攻擊時,最大發射距離可達18~25千米。攔射導彈有中距、遠距攔射導彈之分。中距攔射導彈的最大發射距離從25千米到100千米不等,多採用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遠距攔射導彈採用復合制導,可由載機在距目標100千米以外連續發射數枚,攻擊不同方向的數個目標。攔射導彈與載機上的脈沖多普勒雷達火控系統相配合,具有下視、下射能力,能攻擊超低空飛行的飛機和巡航導彈,有的兼有近距格鬥能力,可用於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戰。
簡史 1944年4月德國首先製成x—4型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告結束。戰後,空空導彈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空空導彈只能對機動性能比較差的亞音速轟炸機實施尾追攻擊,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響尾蛇"aim—9b,前蘇聯的aa—1導彈。第二階段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超音速轟炸機的出現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促使空空導彈的射程、橫向過載、適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制導規律普遍採用比例導引,導彈具有一定的攔射和全天候作戰的能力,主要有美國的"麻雀"aim—7e導彈等。但在越南和中東戰爭中的使用結果證明,這類空空導彈不宜用於攻擊高速度、大機動飛行的目標。第三階段是60年代後期至90年代。空空導彈在遠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攔射和近距格鬥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如美國的"不死鳥"aim—54c、"鷹"aim—120、"響尾蛇"aim—9l(圖1),前蘇聯的aa—11,法國的"魔術"2,美、英、聯邦德國等國家合作研製的aim—132(圖2)等。1981年以來,美國和利比亞、敘利亞和以色列、英國和阿根廷等在空戰中,都使用了近距格鬥導彈,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空空導彈在空戰中的地位。中國從50年代以來先後研製出數種空空導彈,裝備部隊使用。
展望 格鬥導彈, 將採用新型的紅外探測元件,提高導彈全向攻擊能力,適應更大離軸角的要求。攔射導彈,將進一步增強對目標的分辨能力,提高導引精度和抗干擾能力。此外,研製供直升機使用的空空導彈,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向。

地空導彈
是指從地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又稱防空導彈。它是組成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核心。
地空導彈的分類方法很多,主要的有:按射高分為高、中、低空;按射程分為遠、中、近程和短程。劃分的標准各國也不盡相同,多數國家把最大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稱為遠程,20~100千米之間的稱為中程, 10~20千米的稱為近程, 10千米以內的稱為短程。按制導方式分為遙控、尋的、復合制導等類型。其中尋的制導又分為主動尋的、半主動尋的和被動尋的3種。最初的地空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研製的"萊茵女兒"等。戰後,美、蘇、英等國相繼發展地空導彈, 並於50年代先後裝備第一代地空導彈;60至70年代裝備了第二代地空導彈;70年代以來又研製和裝備了第三代地空導彈。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繁衍成一個龐大的地空導彈家族,形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地空導彈系列。在60年代以後的歷次局部戰爭中,廣泛使用了地空導彈武器,極大地提高了地面防空的效能,使其成為地面防空火力的骨幹,構成對突防飛機的主要威脅,迫使空襲飛機採取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並尋求在防空火力圈外發射空地導彈等新的突防樣式,從而使防空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空防斗爭的推動下,地空導彈將主要朝著抗干擾、多用途和復合制導的方向發展。
艦空導彈 是指從艦艇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亦稱艦艇防空導彈。艦艇主要防空武器之一。與艦艇上的導彈射擊控制系統、探測跟蹤設備、水平穩定和發射裝置等構成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按射程分為遠程艦空導彈、中程艦空導彈和近程艦空導彈;按射高分為高空艦空導彈、中空艦空導彈、 低空艦空導彈和超低空艦空導 彈;按作戰使命分為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和單艦防空艦空導彈。射程從數千米至120千米,射高為數米至3萬米,飛行速度一般為ma1.5~3.5,最大為ma6。由彈體、戰斗部、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電源等構成。戰斗部多採用普通裝葯和復合引信起爆。動力裝置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用沖壓噴氣發動機的。制導系統,一般採用復合制導或半主動尋的制導。有的採用主動尋的、被動尋的、無線電指令和波束制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海軍曾研製一種以超音速沖壓發動機為動力的艦空導彈; 1955年,美國首先在 "波士頓"號巡洋艦上裝備"小獵犬"中程、中低空艦空導彈;1959年,製成"黃銅騎士"遠程、中高空艦空導彈,裝備在"加爾維斯頓"號等9艘巡洋艦上;1961年,又製成"韃靼人"中近程、中低空艦空導彈,裝備在驅逐艦和巡洋艦上,與"小獵犬"、"黃銅騎士" 形成美國海軍第一代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系 列。為防禦超低空飛機和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的襲擊,自6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拉姆"、英國的"海狼"、法國的"海響尾蛇"等超低空、快速反應的單艦防空艦空導彈武器系統,先後被研製成功。1983年,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裝備的"宙斯盾"全天候、全空域艦艇編隊防空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採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8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導彈護衛艦裝備近程、中低空艦空導彈。海戰實例表明,艦空導彈是一種有效的艦艇防空武器。1968年5月9日,美國"長灘"號巡洋艦發射"黃銅騎士"艦空導彈,在105千米距離上擊落越南"米格"-17飛機2架。1982年,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之戰中,英國護衛艦發射"海標槍"、"海貓"艦空導彈擊落阿根廷飛機多架。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海標槍"艦空導彈擊落一枚伊拉克"蠶"式導彈。

艦空導彈主要發展趨勢是:採用垂直發射、復合 制導、抗干擾技術和智能技術等,使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成為快速反應、高發射率、高速機動、高殺傷力和自動尋的精密制導與多種防空武器聯合作戰的系統。
地地導彈 是指從陸地發射打擊陸地目標的導彈。按飛行彈道可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地地巡航導彈;按射程可分為洲際、遠程、中程、近程地地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地地戰略導彈和地地戰術導彈。 地地戰略彈道導彈通常攜帶單個或多個核彈頭,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於打擊各種戰略目標。地地戰術導彈攜帶常規彈頭(戰斗部)或核彈頭(核戰斗部),尺寸小,質量輕,射程近,機動性好,可用汽車、火車、飛機、艦船運輸,陸地機動發射,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目標。最早的地地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使用的v-1導彈和v-2導彈。戰後美國和前蘇聯等國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各種地地戰術導彈,以及中程、遠程和洲際地地戰略導彈。地地導彈發展迅速,種類繁多,裝備數量大。地地戰略導彈是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是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有的打擊地面固定目標,有的打擊地面活動目標;有的打擊地面面(軟)目標,有的打擊地面(地下)點(硬)目標;可採用地面、地下、固定、機動、垂直、水平、傾斜及自力、外力等多種發射方式。地地導彈與機載、艦載導彈相比,定位容易,地面上發射點的位置、發射方位和重力異常等數據都可預先精確測定,能較好地保證導彈初始瞄準的精度,但機動性和生存能力不及機載、艦載導彈。地地導彈射程有的近至幾十米,如地面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有的遠達上萬千米,如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從導彈發射井發射的地地戰略彈道導彈,由於陣地固定,平時易被對方偵察發現,其生存受到威脅。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取抗核加固措施來提高在核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艦地導彈 艦地導彈 是指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導彈。也可攻擊海上設施,是艦艇主要攻擊武器之一。與艦艇上的導彈射擊控制系統、探測跟蹤設備、水平穩定和發射裝置等構成艦艦導彈武器系統。通常採用復合制導;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少數為超音速。同艦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威力大;但連續作戰能力差。通常由彈體、戰斗部、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電源等構成

空地導彈 空地導彈 是指從航空器上發射攻擊地(水)面目標的導彈。是航空兵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武器之一,裝備在戰略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武裝直升機及反潛巡邏機等航空器上。空地導彈與航空炸彈、航空火箭彈等武器相比,具有較高的目標毀傷概率,機動性強,隱蔽性好,能從敵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發射,可減少地面防空火力對載機的威脅;但造價高,使用維修復雜。空地導彈與航空器上的火控系統、發射裝置和檢查測量設備等構成空地導彈武器系統。武器系統的具體組成取決於空地導彈類型、導引方法和發射方式等因素。航空器可從不同高度以亞音速或超音速發射導彈,攻擊一個或多個目標。
組成與分類 空地導彈主要由彈體、制導裝置、動力裝置、戰斗部等組成。彈體的氣動布局通常為常規式、鴨式。制導裝置用以控制導彈按確定的導引規律飛向目標,其構成隨制導方式而定。制導方式有自主式制導、遙控制導、尋的制導和復合制導。動力裝置用以產生推力推動導彈飛行,有固體火箭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戰斗部用以摧毀目標,有常規裝葯與核裝葯。空地導彈有多種分類方法。按作戰使用分,有戰略空地導彈和戰術空地導彈;按用途分,有反艦導彈(空艦導彈)、反雷達導彈、反坦克導彈、反潛導彈(空潛導彈)及多用途導彈;按飛行軌跡分,有彈道式空地導彈和機載巡航導彈;按射程分,有近程、中程、遠程空地導彈。此外,還可按制導方式、發射方式、動力裝置類型等進行分類。
戰略空地導彈 為戰略轟炸機等作遠距離突防而研製的一種進攻性武器,主要用於攻擊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等重要戰略目標。多採用自主式或復合式制導,命中精度高,最大射程可達3000千米,彈重數噸,速度可達ma3以上,通常採用核戰斗部。從技術發展看,它大致經歷了三代。第一代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裝備使用。如美國的"大獵犬"agm-28、前蘇聯的as-5、英國的"藍劍"等,其特點是體積大,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較差,一架載機只能攜帶一枚或兩枚。這一代導彈裝備量不大,基本已退出現役。第二代在60年代中開始研製,70年代初開始裝備使用。如美國的"近程攻擊導彈"agm-69a,前蘇聯的as-6等,其特點是擺脫了機型結構,體積、重量大大減小,最大速度為ma3,增強了突防能力,仍採用慣性制,遠射受精度限制。第三代在70年代初開始研製。其中一類是亞音速的,如美國的agm-86b,前蘇聯的as-15,均已裝備部隊,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飛行高度低,精度高,射程遠等特點;另一類是超音速的,如法國的中程空地導彈asmp,除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等特點外,還具有地形跟蹤和半彈道式飛行彈道等多種突防能力。
戰術空地導彈 裝備殲擊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武裝直升機、 反潛巡邏機等機種,用以攻擊雷達、橋梁、機場、坦克、車輛及艦船等戰術目標。動力裝置一般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多採用無線電指令、紅外、激光或雷達尋的等。 射程大多在100千米以內,彈重數十至數百千克,通常採用常規戰斗部。
多用途的戰術空地導彈能攻擊多種目標,如美國70年代初開始發展的"小牛"系列,按模塊化多用途原則設計,有電視型、激光型、紅外成像型,其戰斗部按反艦、反坦克和對地堡、橋梁實施攻擊的要求設計,已大量生產。法國有採用激光制導的as.30l空地導彈,以用來攻擊堅固目標。美國的agm-130導彈,由電視和紅外成像制導的gbu-15制導炸彈加裝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而成,既保留了原來的低成本、高精度的特點,又能在防空區外實施遠距離控制。從航空器上發射攻擊艦船的空艦導彈,有的可用於攻擊陸上目標。70年代後期,有的導彈採用無線電高度表控制飛行高度,以數米高度差作掠海飛行,末段採用雷達主動尋的制導。空艦導彈主要有法國的 "飛魚"am.39、美國的"魚叉"agm-84a、聯邦德國的"鸕鶿"as.34、日本的asm-1、英國的"海鷗" 等。機載反坦克導彈大多是把地面的反坦克導彈裝備到武裝直升機和某些輕型飛機上,載機相應地加裝瞄準、懸掛和發射裝置,能機動靈活地對坦克等裝甲目標進行攻擊,彈重數十千克,最大射程數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陶"、"獄火",聯邦德國、法國合制的"霍特"等。空地反雷達導彈主要用以攻擊地空導彈制導雷達和高射炮瞄準雷達,這類導彈主要有美國的"百舌鳥"agm-45a、"高速反雷達導彈"agm-88a,法、英合制的"戰槌"as.37,法國的"阿瑪特",前蘇聯的as-9等。空潛導彈是專門攻擊潛艇的導彈,它同反潛魚雷相比,具有速度快,射程遠等優點。
簡史和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首先研製並使用hs293導彈擊沉過許多商船,還曾將v-1導彈裝在飛機上,用以襲擊英國倫敦。戰後,隨著地空導彈等防空兵器的使用和發展,為了有效地攻擊目標和減少對載機的威脅,美、英、前蘇聯、法等國研製和裝備了多種空地導彈。60年代~90年代初,已有10餘種戰術空地導彈分別在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中多次使用,戰果顯著。實踐證明,空地導彈與其他攻擊武器配合使用,能提高突擊效果。空地導彈將主要朝著增大射程和速度,進一步提高抗干擾,全天候突防和攻擊多目標的能力以及一彈多用的方向發展。
潛地導彈 潛地導彈 是指由潛艇在水下發射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戰略導彈。與潛艇的導彈射擊控制、檢測、發射系統和導航系統等構成潛地導彈武器系統。隱蔽性、機動性好,生存能力強,便於實施核突擊。主要用於襲擊敵方政治和經濟中心、交通樞紐 、重要軍事設施等戰略目標。戰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潛地導彈分為潛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巡航導彈。潛地彈道導彈,全長8.7~17米,直徑1.4~2.1米,射程650~11000千米,起飛重量10~60餘噸,投擲重量0.5~2.5噸,命中精度3700~130米。核彈頭有單彈頭、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 。多彈頭導彈有3~10個分彈頭,總爆炸威力為30~300餘萬噸梯恩梯當量。制導方式採用慣性制導或星光加慣性制導。動力裝置,大多採用2級或3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也有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戰略導彈潛艇導彈艙有12~24具垂直發射筒。潛艇在水下機動時,導航系統能為導彈發射連續提供有關艦位、航向、航速和縱橫傾角等數據,連同預先裝定的目標坐標,通過射擊指揮系統隨時計算出每枚導彈的射擊諸元,並將其裝定到導彈制導計算機內,迅速完成導彈發射准備。發射時,通常採用冷發射(動力發射)方式,一般用燃氣蒸汽作能源,以較大的推力將導彈從發射筒推出,在水中上升,出水前或出水後導彈自身發動機點火,按預定彈道射向目標。潛地巡航導彈裝備在攻擊潛艇上,是一種體積小、重量輕、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較強的戰略武器。其戰斗部用常規裝葯或核裝葯;動力裝置通常採用渦輪風扇發動機;制導方式為慣性加地形匹配復合制導。藉助潛艇內的魚雷發射管或專用垂直發射筒發射。當導彈出水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彈翼自動展開,火箭助推器脫落,渦輪風扇發動機工作,導彈轉為水平巡航飛行,進入陸地後,能隨地形起伏飛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部隊的"戰斧"bgm-109a型潛地巡航導彈,全長6.17米,直徑0.53米,翼展2.65米(可折疊),射程2500千米,巡航高度7~152米,命中精度30米。1991年海灣戰爭中首次用於實戰。前蘇聯裝備部隊的ss-n-21潛地巡航導彈,直徑0.53米,射程約3 000千米,命中精度120米。
前蘇聯從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潛地彈道導彈,並於1955年9月首次在常規動力潛艇上由水面發射成功。此後,裝備潛艇的有ss-n-4、ss-n-5、ss-n-6、ss-n-8、ss-n-18、ss-n-23六種液體燃料的和ss-n-17 、ss-n-20 兩種固體燃料的潛地彈道導彈。ss-n-23導彈,射程8500千米,投擲重量為1.52噸,可攜帶6~8個分導式彈頭,命中精度600米。美國從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潛地彈道導彈, 1961年在"喬治·華盛頓" 號核動力潛艇上首次水下發射成功。先後研製出"北極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Ⅰ(c4)(圖1)和"三叉戟"-Ⅱ(d5)六種型號潛地導彈,分別於1960年、1962年、1971年、1979年和1990年裝備潛艇;"三叉戟"-Ⅱ(d5)潛地導彈,射程11000千米,命中精度130~185米,裝有8個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威力為47.5萬噸梯恩梯當量。法國於1965年開始研製m-1型潛地導彈,射程2500千米,1971年裝備潛艇;其後研製的還有m-2、m-4,分別於1974年、1976年和1985年裝備核動力潛艇。中國於1982年10月和1988年9月,由潛艇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標志著中國潛地導彈(圖2)已進入實用階段。
在現代條件下,潛地導彈是戰略核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強的武器。其發展方向是:減少品種型號,提高質量,增大射程,擴大打擊目標范圍和提高生存能力;進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和載荷能力,增大對硬目標的摧毀能力;完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發展機動彈頭和隱身技術,增大突防能力;改善發射和測控系統,縮短發射時間。潛地巡航導彈發展方向是:提高射程、速度、制導精度和目標識別能力。
岸艦導彈 是指從岸上發射攻擊艦船的導彈。亦稱岸防導彈。海軍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兩側。與海岸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破壞威力較大;但易受干擾。岸艦導彈由彈體、戰斗部、動力裝置和制導系統等構成。射程數十至數百千米,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由飛機、直升機、艦艇或衛星進行中繼引導時,可攻擊雷達視距外的海面目標。與地面指揮控制、探測跟蹤、檢測、發射、技術保障系統等構成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分為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和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的導彈及其發射控制系統,配置在堅固的永備工事內,有固定的發射點和射擊區域,陣地分散隱蔽,能連續作戰;為獲得較遠的作戰距離,其目標搜索指示雷達通常配置在高地上。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及其指揮操作人員,裝載於車輛上,戰時可駛入預先或臨時選定的陣地投入戰斗,並可隨時轉移;為能連續作戰,每個機動式岸艦導彈部隊,都擁有供應維修車和裝載導彈的重新裝填車。岸艦導彈通常是由艦艦導彈、空艦導彈或地地導彈改裝而成。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首先研製岸艦導彈。60年代後,中國、法國、義大利、瑞典、挪威、英國等,相繼研製生產岸艦導彈。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之戰中,1982年6月12日,阿根廷部隊從岸上臨時陣地發射"飛魚"mm-38導彈,擊中英國"格拉摩根"號導彈驅逐艦,使其受創。其發展趨勢主要是增大射程,研製機動式岸艦導彈,建立指揮控制中心和數據鏈傳輸系統,實施隱蔽攻擊,提高機動能力、抗干擾能力和生存能力。
艦艦導彈 是指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也可攻擊海上設施,沿岸和島礁目標。艦艇主要攻擊武器之一。與艦艇上的導彈射擊控制系統、探測跟蹤設備、水平穩定和發射裝置等構成艦艦導彈武器系統。射程多為40~50千米,有的可達數百千米;通常採用復合制導;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少數為超音速。同艦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威力大;但連續作戰能力差。通常由彈體、戰斗部、動力裝置、制導系統和電源等構成。戰斗部,有聚能破甲型、半穿甲型和爆破型,可採用普通裝葯或核裝葯,裝有觸發引信或近炸引信、指令引信等;動力裝置,多採用火箭發動機或渦輪噴氣發動機;制導系統,多為慣性、自控加雷達或紅外末制導。艦艦導彈發射時,由固體火箭助推器助飛,爬高升空後,靠主發動機的動力繼續飛行。飛行彈道分初始段(發射段)、自控段和自導段。在自控段由自動駕駛儀(或慣導系統)和無線電高度表控制,按預定彈道飛行,巡航高度為數米至數百米;在自導段由末制導裝置和自動駕駛儀(或慣導系統)、無線電高度表控制導向目標。
20世紀50年代, 裝備艦艇的艦艦導彈有瑞典的 "羅伯特"315、蘇聯的"掃帚"ss-n-1和"冥河"ss-n-2等。60年代,中國海軍艦艇裝備了"上游"1號、"海鷹"1號艦艦導彈。1967年10月21日,埃及導彈艇發射蘇制ss-n-2艦艦導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軍艦的首次戰例。實戰證明了艦艦導彈的有效性和戰斗威力,引起各國海軍的重視,許多國家海軍相繼裝備艦艦導彈。70年代以來,新型艦艦導彈應用精確的慣性制導、微型數字電子計算機、頻率捷變雷達、無線電高度表和效率高的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等新技術,使艦艦導彈技術戰術性能有顯著提高。1972年,法國研製的"飛魚"mm-38艦艦導彈,應用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使導彈末段能在2.5~4.5米高度掠海面飛行。中國研製了雷達反射面積小、掠海面飛行的"鷹擊"-8艦艦導彈。蘇聯研製了ss-n-19遠程超音速、掠海面飛行艦艦導彈。80年代初,美國研製的"戰斧"bgm-109b戰術艦艦巡航導彈可以從艦艇垂直發射筒發射,射程達450千米左右。美國還研製了127毫米艦炮發射的導彈,每分鍾可發射導彈20枚,1981年8月裝備在"布里斯科"號驅逐艦上。這種導彈裝有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半主動激光導引頭,用mk45-v5型127毫米艦炮作為發射裝置,既可發射導彈,也可發射炮彈。這是導彈與艦炮結合的新發展。今後,還將繼續研製203毫米、406毫米大口徑艦炮發射的導彈。
艦艦導彈將向中遠程、隱身、精確制導、微電子 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導彈速度、制導精度和機動性、隱蔽性,增強抗干擾和突防能力。

反坦克導彈 是指用於擊毀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導彈。是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反坦克炮相比,重量輕,機動性能好,能從地面、車上、直升機上和艦艇上發射,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射程遠,是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導彈主要由戰斗部、動力裝置、彈上制導裝置和彈體組成。戰斗部通常採用空心裝葯聚能破甲型。有的採用高能炸葯和雙錐鍛壓成形葯型罩,以提高金屬射流的侵徹效率。還有的採用自鍛破片戰斗部攻擊目標頂裝甲。破甲威力主要用靜破甲厚度和動破甲厚度表示,有的導彈戰斗部靜破甲厚度可達1400毫米。動力裝置通常指安裝在導彈上的發動 機,用固體推進劑產生推力,以保證導彈獲得所需速

閱讀全文

與助飛器app在哪裡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工智慧演算法是多少位進制 瀏覽:920
發出命令的人 瀏覽:515
androidmainxml 瀏覽:109
des可逆加密演算法 瀏覽:249
aix查看系統信息常用命令 瀏覽:154
phpmemcache實例 瀏覽:249
爆槍源碼 瀏覽:567
編程大佬能記住所有代碼 瀏覽:859
如何批量注冊國家反詐app 瀏覽:527
實現ping命令 瀏覽:19
cmd進入管理員命令 瀏覽:479
pdf在線編輯修改 瀏覽:967
文件夾是只讀是什麼意思 瀏覽:88
伺服器如何知道訪問域名 瀏覽:319
java網路編程實驗總結 瀏覽:87
linux下dns伺服器配置 瀏覽:707
我的命令是絕對的 瀏覽:932
助飛器app在哪裡下 瀏覽:65
無廣告win10解壓縮 瀏覽:477
台灣的伺服器怎麼選雲伺服器 瀏覽: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