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么推算时间
B.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算的
古代时间的计算:
一、古代一日时间的计算
1、中国古人的每日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其中,十二时辰制应用最为广泛。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2、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的换算
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以此类推。
二、古代历法对年月日的定义
中国古代一般采用的是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2)时间的推算法扩展阅读
古代的计时工具
一、圭表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二、刻漏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着《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四、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C. 怎样计算时间
耶稣诞生在公元元年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和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纪年法。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期(未期),指一个世纪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
从理论是讲,每一个世纪分为几个年代,每一个年代为10年。但是习惯上人们并不具体称每个世纪的前20年(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为19年)为某年代。而是笼统的称之为某世纪初,把以后的20~29年称为20年代,30~39年称为30年代,……,90~99年称为90年代。这样每个世纪实际上只有8个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几处用了“千年代”这个概念,如在讲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遗址时说“这些城市开始兴建于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个“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个一拮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间。
在使用公元纪年时,应当指出的一点是: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与单纯的计算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时间有所不同,即必须在计算出的 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如计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间有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这种算法归纳成一个简单公式“前后相加再减一”。这里之所以要减出一年是因为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不能按照数学上的正负数的概念来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间。
D. 求天干地支 月 日 推算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E. 时间怎么计算
时间加减法:
时间是60进制
例:
16:30-10:45 = 5小时45分钟
讲解,当30分钟不够减去45分钟时,要向前借1当60;那么就成了30+60-45=45分钟
16被借走了1,剩下15-10=5小时;所以答案为:5小时45分。
(5)时间的推算法扩展阅读:
时间加减法应用:
一辆车从早上9时35分出发,一直开到目的地时是21时10分,问它开了多少时间?算经过时间就用减法做,10分-35分不够减,就是1小借来21时10分=20时70分;70-35=35分,时减时,20-9=11时,所以车开了是11时35分。
一辆车从早上9时35分出发,一直开,开了2小时45分到达目的地,到目的地是几时?35+45=80分,时加时,9+2=11时,所以是11时80分,但满60分就进1时,所以是12时20分。
F. 推算时辰的正确方法
首先晚23一第二天1时为子时,如癸亥日23时起至甲子日(第二天)1时为甲子日的子时辰。再依命学“五鼠遁日起时诀”推出时辰的天干是什么。口诀:“甲己还从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寻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法,壬子是真途。”即如果是甲日或己日出生的人,生时从甲(天干)子时开始推算,如甲子日辰时(7一9时),则为戊辰时。如果是戊日或癸日生人,从壬子时开始推算,此日辰时为丙辰龙时。其余皆依此类推。顺颂祺瑞!
G. 时间倒推计算
什么是目标倒推法?假设你五年内想要种一百颗树。那么在第三年,你应当种下六十颗树,第二年四十颗。假设今年已经过了六个月了,你还剩下六个月,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每个星期,你需要种下一颗树。倒推法从剩下的时间反推算出每天该做的事。
有一个简洁的步骤,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和工作量。不论是团队还是个人,这个步骤都是适用的。
确定一个时间段,列出可衡量目标
例如一个季度,列出这个季度的目标。
列出工作清单
如果是团队,邀请所有人员参与,这个工作清单肯定是自上而下的,一层层细化的。先不急于衡量时间是否充裕,按最理想的状态列出目标需要的步骤。这里可用Mindjet思维工具进行发散性考虑。
列出每个工作模块的负责人
只有一个负责人,维一的一个,即使是一个人的目标,在工作过程中也可能需要等待其他人的反馈。
确定一个时间段,列出可衡量目标
尽可能地具体化任务,不要用名词,也不要用形容词来描述。那么细化需要细化到何种程度才算是正确的呢?我们的几个大原则:
①最大的任务可跨越的天数最长为五天。
②细到可以为它正确预估时间,个人任务最好以小时为单位,团队任务可以天为单位。
③完成任务是有衡量标准的。在描述任务是可以尽量向5W2H原则靠近。
为所有任务建立一个工作序列,确立任务之间的偶合度,以及人员的调配
根据每一个任务的时间,得到一个预估出来的总时间
一般来说,这个反馈回来的时间,可能比理想中的时间长很多。这个时候,就要做取舍了。要么加人工,要么重新制定计划。
得到最后的排程之后,确保没有偏差
如果是团队项目,反馈给所有人员确认。
设置小目标检查点
如此,我们就得到一个根据目标倒退出来的初步计划。在实际过程中,我们用工具来实现这些步骤,方便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