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剩余价值的算法

剩余价值的算法

发布时间:2022-07-18 00:52:52

A. 协新价值+剩余价值=附加值

附加值=劳动租=协新价值

《知本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租值最大化,但不是所有的租值都能以货币进行量化,因为产权定价机制的不完全和经济的外部性,许多资源与租值是无法货币化的,例如,有人污染了你的居住环境,但国家没有拍卖或规定污染排放权,直接导致受害人无法索赔,个人的租值受到了损害,却无法科学而准确地要求赔偿。再如,你读了一本坏书或反复观看一部黄碟,最终犯了强奸罪,你只能打落牙齿肚里吞,而无法向黄书或黄碟的销售者索赔,你损失的租值也无法货币化。

人类的一切进步或生产力发展,归根到底都是附加值、劳动租或协新价值等经济增量的合理创造,剩余价值是掠夺别人的增量,不是合理的附加值或劳动租。我们说生产力发展了,是说什么呢?不是说人们加班加点的劳动量增加了,而是说人们的效率与增值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资本构成(资本租)与劳动构成(劳动租)提高了,即劳动租或附加值等经济增量才是生产力的发展内容。由于马克思《资本论》否认了资本道德与资本租,实质上是否定了生产力的真正来源,过分神化工人并妖化资本家,其实是没有发现“附加值即生产力,劳动租即生产力,协新价值即生产力”的发展真相,好在《资本论》的致命缺陷被伟大的《知本论》弥补了,《资本论》与《知本论》成为人类阴阳互补,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的一对哲学传奇!

现在联合国与美国都在带头力推“附加值贸易测算法”,《知本论》作为全球最科学而系统的协新价值学说,将附加值与劳动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并由此发现了附加值的增量分析,才是生产力之本或市场之魂,协新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次要经济规律,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只有协新价值规律,一切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容忍,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不能空忍的,都是不合法的交易费用或非法所得,也都是要严厉打击的,因此,《知本论》对附加值、劳动租和协新价值这三个近似概念的伟大分析,充分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伟大的国家,必有伟大的政党和人民,也必有伟大的学说与名着。

B. 新车每年折旧怎么算

汽车通常的折旧率是通常折旧率为:前3年为11%,第4年起为10%,后3年为9%。前3年每一年折旧率为11%,3年的总折旧率为33%。

第4年起,每年折旧率10%,总折旧率40%;后3年每一年折旧9%,总折旧率27%。小汽车按税法规定:折旧年限5年,残值率5%。

折旧率越高,车辆的车况就越羞,剩余价值也越低。折旧率与成新率一样,都可以用来表示二手车价值(汽车残值)。


有关汽车折旧的几个基本概念:

汽车折旧基数是指以货币表示的汽车价值,当汽车价值增加或减少时,折旧基数也随之变化。

账面残值是指汽车使用期终时的账面价值,主要用于财务计算,它并不等于此时的实际价值。无论何种折旧方法都不考虑账面残值以下的资产价值。

估计残值是指在更新计算时对不同使用年限汽车的估价。

实际残值是指汽车在转卖或报废处理时实际成交的价格。

折旧寿命是指完全回收汽车投资的时间长度。它一般不等于汽车投资有效使用期,也不等于汽车实际使用寿命。

C. mark-up的计算方法

margin是卖价减成本除以卖价等于百分比

mark-up是卖价减成本除以成本等于百分比

Markup在经济学是利润的意思。

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利润的本质,利润是企业盈利的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

利润的不同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成本而言的。

因此,收益一旦转化成了利润,利润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物质生产就被赚了,因而就具有了繁多的赚钱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的本质就是资本的产物,它同劳动完全无关。

如果以W代表商品价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润,那么,随着钱转化为利润,则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构成,即W=c+v+m=k+m,就进一步变成W=k+p,亦即商品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利润。

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范畴很明显地反映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因为它是可变资本的增殖额并且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而利润这个范畴,似乎意味着资本自身就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价值来。这种颠倒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首先,因为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转化为成本价格,从而掩盖了不变资本(c)同可变资本(v)之间的本质区别;

其次,因为劳动力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所以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实质上同劳动者的劳动要素无关,而只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最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为前提,即借助于利润率,才把已转化为成本超过额的利润,进一步转化为预付成本在一定周转期间内超过它自身价格的余额。

在现实生活中,产业厂商通常也是从既定的利润率水平出发,然后以利润率乘预付成本得出预期的利润量,而它并非主观幻觉之物,而是客观上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东西。

科学的论证和实践表明:这个利润量其实是由可变成本所带来的增额。总之,利润是内在的本质或实体,而剩余则是外在的现象或形式。

拓展资料:

在金融领域,margin即保证金是指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必须存入交易对手方(通常是他们的经纪人或交易所)的抵押品,以覆盖持有人为交易对手方造成的部分或全部信用风险。

若持票人有下列行为之一,可能会出现此风险:

1.向交易对方借入现金购买金融工具;

2.借入金融工具卖空;

3.订立衍生合约。

保证金账户的抵押品可以是存入账户或提供证券的现金,代表账户持有人可用于进一步股票交易的资金。在美国期货交易所,保证金以前被称为履约债券。

今天大多数交易所使用的是由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于1988年开发的“风险的标准投资组合分析”方法来计算期权和期货的利润。

D. 进价、售价和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公式:进价=售价-【售价*利润率】,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售价-进价)÷售价,售价=卖出去的价格,进价=买商品的价格。

例如:

买一台电脑花费3000元(进价)

卖出去的价格是3500元(售价)

3500-3000=500(利润)

需知:

进价:通常是指“含税进价”(注:电脑系统实际是以“未税进价”,来计算毛利的),进价决定的因素包括:“采购及销售人员的素质与谈判技巧,买卖双方的实力,供需的状况,付款条件,其他交易的条件与要求。

供应商的地区性营销策略,供应商的获利状况,及买方的市场定位,或进货数量,原材料价格,汇率”等等。“含税进价”在电脑系统上是指扣除“折扣”后的进货价格。

E. 利润率的算法公式!!!!谁可以告诉我吗

政治经济学中是这么说的:
利润率=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即P′=m/(c+v),也就是说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之比。
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X100%
或者
利润率=(售价-成本)/成本=(售价/成本)-1

F. 固定资产余值与残值区别

一、含义不同

1、固定资产残值,是指固定资产报废时回收的残料价值。

2、固定资产余值就是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

二、计算方式不同

1、固定资产残值主要是在固定资产丧失使用价值以后,经过拆除清理所残留的、可供出售或利用的零部件、废旧材料等的价值。

2、固定资产余值的计算是用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金额后的金额,即固定资产余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三、适用条件不同

1、固定资产残值是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收回的一些残余材料的价值。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一般要预计固定资产残值。

2、固定资产余值是在计算固定资产现有价值时使用的,即固定资产净值。

G. 固定资产折旧残值率计算方法

这个比固定资产折旧残值率更有价值,是从网络文库里的九篇论文整合而来的,望采纳
内 容 摘 要: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它作为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长期服务的有形资产,其价值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产的使用而发生损耗,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颇多且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差异,作为一个企业,要针对各折旧方法的利弊选择适合本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时,涉及多种折旧方法的比较问题,因此,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本文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固定资产具有潜在的为企业谋取利益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以折旧的形式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而逐渐消退直到消失。固定资产的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折旧的计提也就是固定资产在资产使用年限内系统和合理的分配过程。目前,我国采用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以及加速折旧方法中的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些折旧方法都被认为满足了系统性。探讨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几种固定资产折旧法的比较和分析。因此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和分析主要集中在其适用性上,比较分析不同折旧方法的理论依据,优缺点以及适用对象。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特点、折旧方法的比较、折旧方法的分析。

引言: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发生磨损或损耗,其损耗价值逐渐转移到成本费好用中,构成企业的经营成本。这部分随固定资产损耗而转移的价值就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前者是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发生的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上的损失;后者是由于技术上的进步,高效能固定资产的出现和推广,使原有固定资产效能相对降低而一起的损失。为了使企业将来有重置固定资产的资金实力,同时实现期间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企业必须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内把固定资产的成本合理分配于各个受益期,计提一定数额的折旧费。因此,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对于企业发展需要至关重要。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因素
1.1、折旧基数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首先要考虑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或账面价值,及折旧基数。不同的折旧方法,折旧基数是不同的。
1.2、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是无法预先准确计量的,因此需要事先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是由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所决定的,但实质上,耐用年限一般以考虑技术进步的无形损耗为主,即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决定技术寿命。
1.3、净残值
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是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满时的残值收入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余额。其中残值收入亦称处置收入,它包括固定资产报废时残料收入以及固定资产未到报废时发生的出售、抵债、投资转让、非货币型交换等项交易产生的收入。清理费用亦称处置费用,于处置收入相对应,即固定资产报废时发生的拆卸、搬运等费用。它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追加,应事先加以估计。
1.4、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很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规定,采用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二、几种固定资产折旧法的比较和分析
2.1、直线法
亦称年限平均法,该种方法要求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中分期等额计提折旧。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使用该折旧方法的前提是,假设固定资产的折旧是由于时间推移的关系,而不是固定资产因使用而造成的有形磨损。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根据这种方法的特点,企业在固定资产生肖使用期限内,计提的折旧额相等,使得企业产品相对稳定,它适用于各产量相对稳定的企业。
由于直线法模式简单,只有在以下各项条件之下才是正确的:(1)利息因素可以略而不计,或投资成本假定为零;(2)修理和维修费用在整个资产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3)最后一年资产的效率与最初一年是相同的;(4)使用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或现金流量)在整个使用年限内是固定不变的;(5)各种必要的估计(包括预期使用年限)都是可予以相当确定的预计的。
由于以上各项因素的不确定性,要使任何折旧方法对所有各种因素都考虑到是有困难的。如果有些因素可以适当抵消,通常都认为直线法最为适宜。例如:操作效率的降低及修理和维修费用的增加,恰好为收入的增加及保险费和财产税的减少所抵消。此外,由于直线法通俗易懂,核算简便,同时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各年度或月份提取的折旧额相等,使企业产品成本稳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同时直线法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它忽略了折现因素,按直线法计算的净利,会给人们以投入资本总额的收入率在不断提高的假象。
随着固定资产的损耗,它所需要的修理、保养等费用也逐渐增加,而直线发下个期计提的折旧额相等,使得从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来看,其各年使用年度折旧不均匀。而是直线法不重视资产使用情况,而只看其使用时间。
2.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按固定资产预计完成的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单位工作量应计提折旧额×年实际工作量
=(原值-净残值)÷估计工作总量×年实际工作量
根据公式可以看出,工作量越大,计提的折旧额越大,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价值损耗情况。它适用于那些价值大而又不均衡使用的固定资产。
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规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由于各种专业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量指标,因而,工作量法又有行驶里程折旧法和工作小时折旧法之分。工作量法假定折旧是一项变动的,而不是固定的费用,即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
对于许多种资产来讲,工作量法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别是在有形磨损比折旧更为重要。
因而,如果某项资产在年度内没有使用,就不应计列折旧费用,因为资产的服务价值并没有降低。即使折旧是确定资产预期使用年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其折旧是可以预见的,并且,资产的大概使用状况是可以估计的,就可以使用以经营活动为依据的折旧方法,使用这种折旧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按每个服务单位分配投入价值,对服务价值降低的计量则是次要的。
尽管在资产的服务价值随使用而降低的情况下,工作量法看来还是十分理想,但在使用中它往往存在一些严重缺点:(1)即使每年的折旧费用是变动的,工作量法仍然类似于直线法。因为它假定每一服务单位分配等量的折旧费,但是,假定每一服务单位的成本相等是没有根据的。而且,由于在后期有些服务单位尚有待于日后使用,整个服务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并不是均匀的,除非假定利率为零。(2)工作量法未能考虑到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
2.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直线法折旧率的双倍去乘以固定资产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期初账面价值的折旧方法。
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双倍直线折旧率
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各项条件是:(1)在不考虑资本的利息或成本的情况下递减每年的服务贡献;(2)操作效率的降低会导致其他业务费用的增加;(3)资产价值早期降低很多,后期降低较少;(4)即使早期和后期耗用的服务价值相同,其折现价值也不同,因而早期服务价值成本要比后期大;(5)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6)现金收入逐年降低;(7)由于存在着折旧的可能性所造成的以后年度收入的不确定性。
主张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主要论据是资产净收入贡献的递减与操作效率是相互关联的,并对各期应负担的折旧费具有同样的。资产净收入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资产在后期需要更多的修理时间和修理费用,或过度使用易于发生事故,因而减少使用,也可能是由于操作效率降低而产量减少。操作效率降低还会造成燃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升高,或者在原料使用方面造成较大的浪费。所有这些均说明资产的净收入在后期要少于早期,因而,即使不计利息成本,资产净收入的减少也证明使用加速折旧法是合理的。
预期现金收入的递减也是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一个理由,可以认为,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早期获取收入过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后期大,因此早期折旧费应大于后期。
修理和维修费是逐年递增的,为了补偿递增的修理和维修费,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修理和维修费用与折旧是相关的,应该包括在服务的总成本或净收入的计算中。
折旧费分配中最难处理的一个因素是不确定性。预期使用年限、预期净收入和未来的修理和维修费用,均具有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确定性可根据风险选择所调整的期望值,将不确定数值转化为单一的确定数值。收入的不确定性为加速折旧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因为早期收入比晚期收入更有把握,在开始指定投资决策时,对晚期收入所打的折扣应当更大些,所以,应将大部分资产成本分配于早期。虽然这些不确定因素不足以证明加速折旧法就是合理的,但相对其他方法而言,加速折旧是最趋于现金收支的一种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能低于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因此,企业采用这种方法在计提折旧额时要分清况对待。但为了简化计算,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2.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以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总额为基数,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折旧率来计算各年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
=应计提折旧总额×固定资产当年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均属于加速折旧法。采用这种方法前期折旧费用总大于后期折旧费用,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法,它们都综合考虑了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中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诸多因素,正好弥补了直线法的缺陷。其优点表现为:①考虑到了固定资产后期实际使用效能或作用的降低对企业的影响。②因前期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比较大,因此取得效益亦多,采用加速折旧法使得收入与费用配比恰当。③今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固定资产使用及更新周期明显缩短,采用加速折旧法可减少这种无形损耗,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企业在选择加速折旧法时要考虑两点:一是其能够促进固定资产更新,刺激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二是采用加速折旧法后,由于初期经营费用较大,使得经营利润降低,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它适用于效益较高的企业。
三、国外(美国)固定资产折旧法介绍
国外目前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很多,并且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几种折旧方法: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定律递减法、使用年限总和折旧法、年金法、偿债基金法等,若按年折旧额与年限的关系可归纳为三种基本折旧模式,即均衡折旧模式、递减折旧模式和递增折旧模式三种。
3.1、均衡折旧模式
均衡折旧模式是每年折旧额相等的折旧方法,如直线法、年金折旧法。下面以直线法为例加以说明。直线法的计算公式为:Dt=(C-S)/n
式中:Dt——第t年折旧额;
C——固定资产原值;
S——估计残值;n——使用年限。
3.2、递减折旧模式
递减折旧模式是年折旧额逐年递减的折旧方法。如定律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以定律递减法为例计算折旧公式为:Dt=Bt-1*R
R=1-n*(S/C)1/2
式中:Dt——年折旧率;
R——折旧百分率;
Bt-1——固定资产期初净值;
S——固定残值;
C——固定资产原值。
3.3、递增折旧模式
递增折旧模式是年折旧额逐年增加的折旧方法。如偿债基金法,这是国外折旧计算方法中考虑利息因素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Dt=R(1+i)t-1
R=(C-S)/Sni
式中:Dt——年折旧额;
C——固定资产原值;
S——估计残值;
R——年提取基金;
Sni——年金终值系数;
i——利率(10%)。
而美国主要以以下三种为准:
(1)市场折旧
这是机器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减少。如果4年前用$105 000购买1台装卸卡车,用于作业,并在公开市场中以$40000售出,则4年来的市场折旧为$65 000。
(2)账面折旧
这是公认的会计原则,要求从生产资金的购进价值中减去的数量,认可它是已在作业中“用掉”的价值。如果认为该装卸卡车能工作5年,此后就无价值了,则5年中我们按每年$21 000对该设备折旧,这笔收费被视为卡车作业的一项成本。
(3)税务折旧
这是税制允许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中扣除的量。税务折旧认可生产资金的磨损和耗损类作为运营成本的损耗。如果税制允许将装卸卡车在7年中按直线率折旧到剩余价值为零,则保有该卡车并用它产生收入,就可以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以后7年中每年减少$15 000。
这3种折旧形式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明确不变的规则——市场折旧是长期唯一起作用的。账面折旧和税务折旧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会计习惯和税务的年度估算。它们对任一给定年份确定折旧费用是必要的,但在机器出售,而且已知实际损失值时,要加以调整,使之等于市场折旧。有些人将该赢利看作一件好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增加了设备保有成本的预算,使作业收费提高,并且减少了投标竞争力。和账面折旧一样,有实际意义的是市场折旧——实际的价值损失。
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实例比较
4.1、有一台10万元的设备,预计净残值率为5%,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
(1)按我国政策,每年折旧多少钱?
(2)按欧美折旧政策,每年折旧多少钱?
(3)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限总额法,求逐年的年折旧额。
(4)分析比较几种折旧方法,指出那种方法最有益,为什么?
4.2解:(根据中美的不同算法计算)
(1)根据上面年折旧额计算方法可得:
年折旧额=买入价X(1-残值率)/折旧年限 即:
=10000*(1-5%)/10
=9500
(2)根据欧美国家折旧方法计算可得:
年折旧额=买入值/折旧年限
=100000/10
=10000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各年的折旧额如下表所示:
使用年份 折旧率(%) 折旧基数 折旧额 账面净值
1 20% 100000 20000 80000
2 20% 80000 16000 64000
3 20% 64000 12800 51200
4 20% 51200 10240 40960
5 20% 40960 8192 38182
6 20% 32768 6554 26214
7 20% 26214 5243 20971
8 20% 20971 4194 16777
9 50% 16777 8388.5 8388.5
10 50% 16777 8388.5 0
(4)年限总额法
折旧基数为100000元,根据计算得知逐年折旧额如下表所示:
使用年份 折旧率(%) 折旧额 累计折旧额 折余价值
1 18.18% 18182 18182 81818
2 16.36% 16364 34546 65454
3 14.55% 14545 49091 50909
4 12.73% 12727 61818 38182
5 10.91% 10909 72727 27273
6 9.09% 9091 81818 18182
7 7.27% 7273 89091 10909
8 5.45% 5455 94546 5454
9 3.64% 3636 98182 1818
10 1.82% 1818 100000 0

五、改进固定资产折旧的建议
上述折旧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武断性,而且其所依据的数据,如现金流量或净收入是相当难于计量的变数,因此,折旧方法还需要不断的更新、完善。可考虑使用的备选方案是:
(1)不需分配的方法而以每期期末的市价来计量剩余资产的价值;
(2)以现金流转和资金流转表代替收益表,避免折旧分配;
(3)侧重于使用能够预测的统一折旧方法,而不管其逻辑性;
(4)尽量采用折中的分配方法。
从本质上讲,折旧也是一种费用,只不过这一费用没有在计提期间付出实在的货币资金,但这种费用是前期已经发生的支出,而这种支出的收益在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有效使用期内实现,无论是从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还是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来讲,计提折旧都是必要的,企业要根据各类折旧方式所适用的条件,合理地选择折旧方法。
六、总结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确保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能够被科学、清晰地反映出来,同时企业也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准确的计提折旧额,则该种方法就是合理、科学的。本人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以及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上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方面能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再生产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以备固定资产的升级和更新。相信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选择能够给中小型企业带来大的发展,从而使祖国的经济更加的繁荣。

H. 假定工作8小时得工资2元,每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为1元,剩余价值率为()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用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本例的剩余价值是8-2=6,可变资本是2,

所以剩余价值率是6/2=300%

阅读全文

与剩余价值的算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喷油螺杆制冷压缩机 浏览:577
python员工信息登记表 浏览:375
高中美术pdf 浏览:158
java实现排列 浏览:511
javavector的用法 浏览:979
osi实现加密的三层 浏览:230
大众宝来原厂中控如何安装app 浏览:911
linux内核根文件系统 浏览:240
3d的命令面板不见了 浏览:521
武汉理工大学服务器ip地址 浏览:144
亚马逊云服务器登录 浏览:521
安卓手机如何进行文件处理 浏览:69
mysql执行系统命令 浏览:926
php支持curlhttps 浏览:142
新预算法责任 浏览:443
服务器如何处理5万人同时在线 浏览:247
哈夫曼编码数据压缩 浏览:424
锁定服务器是什么意思 浏览:383
场景检测算法 浏览:616
解压手机软件触屏 浏览: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