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路由算法的类型有
静态路由算法
1.Dijkstra算法(最短路径算法)
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是典型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径算法,在很多专业课程中都作为基本内容有详细的介绍,如数据结构,图论,运筹学等等。Dijkstra一般的表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用永久和临时标号方式,一种是用OPEN,CLOSE表的方式,这里均采用永久和临时标号的方式。注意该算法要求图中不存在负权回路。
Dijkstra算法执行步骤如下:
步骤一:路由器建立一张网络图,并且确定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设为V1和V2。然后路由器建立一个矩阵,称为“邻接矩阵”。在这个矩阵中,各矩阵元素表示权值。例如,[i,j]是节点Vi与Vj之间的链路权值。如果节点Vi与Vj之间没有链路直接相连,它们的权值设为“无穷大”。
步骤二:路由器为网路中的每一个节点建立一组状态记录。此记录包括三个字段:
前序字段———表示当前节点之前的节点。
长度字段———表示从源节点到当前节点的权值之和。
标号字段———表示节点的状态。每个节点都处于一个状态模式:“永久”或“暂时”。
步骤三:路由器初始化(所有节点的)状态记录集参数,将它们的长度设为“无穷大”,标号设为“暂时”。
步骤四:路由器设置一个T节点。例如,如果设V1是源T节点,路由器将V1的标号更改为“永久”。当一个标号更改为“永久”后,它将不再改变。一个T节点仅仅是一个代理而已。
步骤五:路由器更新与源T节点直接相连的所有暂时性节点的状态记录集。
步骤六:路由器在所有的暂时性节点中选择距离V1的权值最低的节点。这个节点将是新的T节点。
步骤七:如果这个节点不是V2(目的节点),路由器则返回到步骤5。
步骤八:如果节点是V2,路由器则向前回溯,将它的前序节点从状态记录集中提取出来,如此循环,直到提取到V1为止。这个节点列表便是从V1到V2的最佳路由。
2.扩散法
事先不需要任何网络信息;路由器把收到的每一个分组,向除了该分组到来的线路外的所有输出线路发送。将来会有多个分组的副本到达目的地端,最先到达的,可能是走了“最优”的路径常见的扩散法是选择性扩散算法。
3.LS算法
采用LS算法时,每个路由器必须遵循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认在物理上与之相连的路由器并获得它们的IP地址。当一个路由器开始工作后,它首先向整个网络发送一个“HELLO”分组数据包。每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路由器都将返回一条消息,其中包含它自身的IP地址。
步骤二:测量相邻路由器的延时(或者其他重要的网络参数,比如平均流量)。为做到这一点,路由器向整个网络发送响应分组数据包。每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路由器返回一个应答分组数据包。将路程往返时间除以2,路由器便可以计算出延时。(路程往返时间是网络当前延迟的量度,通过一个分组数据包从远程主机返回的时间来测量。)该时间包括了传输和处理两部分的时间——也就是将分组数据包发送到目的地的时间以及接收方处理分组数据包和应答的时间。
步骤三:向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广播自己的信息,同时也接收其他路由器的信息。
在这一步中,所有的路由器共享它们的知识并且将自身的信息广播给其他每一个路由器。这样,每一个路由器都能够知道网络的结构以及状态。
步骤四:使用一个合适的算法,确定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的最佳路由。
Ⅱ 路由器选择最佳的路径策略即路由算法是怎么计算的
看你是选用什么的路由协议
广义上讲分为链路状态,距离矢量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spf 它根据cost值来选择路径,说白了就是根据链路带宽,
距离矢量 rip eigrp bgp 它根据跳数来选择路径
Ⅲ 6,路由选择有哪些算法
关于路由器如何收集网络的结构信息以及对之进行分析来确定最佳路由,有两种主要的路由算法:
总体式路由算法和分散式路由算法。采用分散式路由算法时,每个路由器只有与它直接相连的路由器的信息——而没有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的信息。这些算法也被称为dv(距离向量)算法。采用总体式路由算法时,每个路由器都拥有网络中所有其他路由器的全部信息以及网络的流量状态。这些算法也被称为ls(链路状态)算法。
Ⅳ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算法思想
链路状态算法的思想是要求网络中所有参与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路由器都掌握网络的全部拓扑结构信息,并记录在路由数据库中。链路状态算法中路由数据库实质上是一个网络结构的拓扑图,该拓扑图由一个节点的集合和一个边的集合构成。在网络拓扑图中,结点代表网络中路由器,边代表路由器之间的物理链路。在网络拓扑结构图中,每一条链路上可以附加不同的属性,例如链路的状态、距离或费用等。如果没一个路由器所保存的网络拓扑结构图都是一致的,那么个路由器生成的路由表也是最佳的,不存在错误路由或循环路由。
Ⅳ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介绍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又称为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它基于Edsger Dijkstra的最短路径优先(SPF)算法。1它比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复杂得多,但基本功能和配置却很简单,甚至算法也容易理解。路由器的链路状态的信息称为链路状态,包括:接口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网络类型(如以太网链路或串行点对点链路)、该链路的开销、该链路上的所有的相邻路由器。
Ⅵ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算法的优缺点
(1)与距离向量算法相比,链路状态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由于LSP的发布是面向整个网络,使所有路由器都能够利用LSP来迅速建立整个网络拓扑的一个准确视图。这可以有效防止无限技术问题的出现。其次,链路状态路由算法还具有更小的网络开销。LSP只有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才发布,LSP的发布反应的是网络的变化,而不是对整个路由数据库的发布和传输。LSP仅携带与本路由器直接相连的链路,报文长度都很小,且与互联网中的网络数无关,可见链路状态算法更适于大规模互联网。
(2)链路状态算法具有更好的功能扩展能力,很容易地在链路状态中加入新的属性和参数,而无需改变路由交换的规则,是路由计算中能够引用不同的参数来实现新的功能。在链路状态算法中,各路由器使用相同的路由数据库来独立计算路由,而不依赖于其他的路由器,相比距离向量具有更好的防止错误传播的能力。由于LSP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其他路由器修改,易于调试。路由器在本地计算路由,也确保了路由算法的收敛性。
(3)路由状态算法还提供了更好的在规模上的可升级性,链路状态算法允许在一个大型网络中划分选路层次。例如,可以将网络中的路由器划分成若干组,在同一组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交换LSP,并建立一个该组统一的拓扑数据库。为了在不同的组之间交换拓扑信息,组内的一个特殊路由器的子集首先总结出该组的拓扑数据库,然后将这些总结性的拓扑数据库在一个LSP钟发送给邻近组中的特定路由器。通过这种方式,减少网络中路由信息交换的开销,同时也将组内拓扑结构的变化对其他族中的路由器隐藏起来。分级的概念是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实现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每个路由器需要有较大的存储空间,用以存储所收到的每一个节点的链路状态分组;计算工作量大,每次都必须计算最短路径。
Ⅶ 链路状态路由采用的算法是:
b和c 例如ospf 区域内是最短路径优先算法,那么区域间呢?区域间为距离矢量算法。
Ⅷ 路由协议中的链路状态法的工作过程是什么
链路状态法工作过程:
1、了解直连网络。
2、向邻居发送Hello数据包。
3、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包。
4、将链路状态数据包泛洪给邻居。
5、构建链路状态数据库。
运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路由器,只将它所直连的链路状态与邻居共享,这个邻居是指一个域内(domain),或一个区域内(area)的所有路由器。
(8)链路状态路由随机选择算法扩展阅读: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更新的是“拓扑”。每台路由器上都有完全相同的拓扑,他们各自分别进行SPF算法,计算出路由条目。
一条重要链路的变化,不必再发送所有被波及的路由条目,只需发送一条链路通告,告知其它路由器本链路发生故障即可。其它路由器会根据链路状态,改变自已的拓扑数据库,重新计算路由条目。
Ⅸ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运行什么算法来计算到达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
一、RIP协议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GatewayProtocol,简称IGP),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是典型的距离向量(distance-vector)协议。文档见RFC1058、RFC1723。RIP通过广播UDP报文来交换路由信息,每30秒发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跃计数(hopcount)作为尺度来衡量路由距离,跳跃计数是一个包到达目标所必须经过的路由器的数目。如果到相同目标有二个不等速或不同带宽的路由器,但跳跃计数相同,则RIP认为两个路由是等距离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数为15,即在源和目的网间所要经过的最多路由器的数目为15,跳数16表示不可达。1.有关命令任务命令指定使用RIP协议routerrip指定RIP版本version{1|2}1指定与该路由器相连的网络networknetwork注:1.Cisco的RIP版本2支持验证、密钥管理、路由汇总、无类域间路由(CIDR)和变长子网掩码(VLSMs)二、IGRP协议IGRP()是一种动态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它由Cisco公司八十年代中期设计。使用组合用户配置尺度,包括延迟、带宽、可靠性和负载。缺省情况下,IGRP每90秒发送一次路由更新广播,在3个更新周期内(即270秒),没有从路由中的第一个路由器接收到更新,则宣布路由不可访问。在7个更新周期即630秒后,CiscoIOS软件从路由表中清除路由。1.有关命令任务命令指定使用RIP协议routerigrpautonomous-system1指定与该路由器相连的网络networknetwork指定与该路由器相邻的节点地址neighborip-address注:1、autonomous-system可以随意建立,并非实际意义上的autonomous-system,但运行IGRP的路由器要想交换路由更新信息其autonomous-system需相同。三、OSPF协议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GatewayProtocol,简称IGP),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system,AS)内决策路由。与RIP相对,OSPF是链路状态路有协议,而RIP是距离向量路由协议。链路是路由器接口的另一种说法,因此OSPF也称为接口状态路由协议。OSPF通过路由器之间通告网络接口的状态来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生成最短路径树,每个OSPF路由器使用这些最短路径构造路由表。文档见RFC2178。1.有关命令全局设置任务命令指定使用OSPF协议routerospfprocess-id1指定与该路由器相连的网络networkaddresswildcard-maskareaarea-id2指定与该路由器相邻的节点地址neighborip-address注:1、OSPF路由进程process-id必须指定范围在1-65535,多个OSPF进程可以在同一个路由器上配置,但最好不这样做。多个OSPF进程需要多个OSPF数据库的副本,必须运行多个最短路径算法的副本。process-id只在路由器内部起作用,不同路由器的process-id可以不同。2、wildcard-mask是子网掩码的反码,网络区域IDarea-id在0-4294967295内的十进制数,也可以是带有IP地址格式的x.x.x.x。当网络区域ID为0或0.0.0.0时为主干域。不同网络区域的路由器通过主干域学习路由信息。
Ⅹ 常见的路由选择算法有哪些
链路状态算法(也称最短路径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那一部分。距离向量算法(也称为Bellman-Ford算法)则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送到邻近结点上。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网络各处,而距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由于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离向量算法更不易产生路由循环。但另一方面,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空间,因此链路状态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除了这些区别,两种算法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