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经网络中自适应的梯度下降优化算法(二)
Adagrad算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参数自适应的采用不同的更新频率,对低频出现的特征采用低的更新率,对高频出现的特征采用高的更新率,因此,对于稀疏的数据它表现的很好,很好的提升了SGD的鲁棒性,在Google的通过Youtube视频识别猫的神经网络训练中有很好的表现。
梯度更新规则:
g(t,i)表示在t时刻目标函数对θ(i)的偏导数。SGD的每个参数的更新过程如下:
Adagrad的每个参数更新过程如下:
G(t)是一个对角矩阵,对角线上的每个元素是t时刻前所有θ(i)的梯度的平方和。ε通常取值在1e-8量级,它的存在是为了避免除数为0。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没有平方根操作,算法的表现就非常糟糕。
Adagrad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分母是平方梯度的累积,它的值会一直增加,最终导致学习率衰减到非常小,从而使得学习算法无法进行下去。
TensorFlow实现:
tf.train.AdagradOptimizer(learning_rate, initial_accumulator_value=0.1, use_locking=False, name='Adagrad')
Adadelta算法主要解决Adagrad的缺陷,它不再累加过去所有的梯度,而是仅累积过去固定个数的梯度。
Adadelta不是采用平方梯度的简单累加,而是采用 历史 平方梯度的衰减的平均。
γ通常等于0.9
分母相当于梯度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d, RMS),即将所有值平方求和,求其均值,再开平方,就得到均方根值。
梯度更新规则:
将学习率η设置为
,我们就不需要提前设定学习率。
RMSprop是Geoff Hinton提出的一种自适应学习率的方法,它与Adadelta方法都是为了解决Adagrad学习率急剧下降问题的。它与Adadelta方法是一致的。
梯度更新规则
超参数设定值:
Hinton建议设定γ=0.9, 学习率η=0.001。
TensorFlow实现:
tf.train.RMSPropOptimizer.__init__(learning_rate, decay, momentum=0.0, epsilon=1e-10, use_locking=False, name='RMSProp')
Adam也是对不同的参数自适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率。它对 历史 梯度和 历史 平方梯度同时采用指数梯度衰减(exponentially decaying average)。
梯度更新规则
Adam作者观察到,如果m(t)和v(t)初始化为零向量,并且衰减率很小时(比如β1和β2都非常接近于1时),在开始的迭代中,m(t)和v(t)总是向零偏移,所以需要做偏移校正。
然后用校正后的值进行梯度更新:
Adam作者建议β1=0.9,β2=0.999,ε=10^{-8}
,在实践中,Adam比其它算法的效果要好。
TensorFlow实现:
tf.train.AdamOptimizer(learning_rate=0.001, beta1=0.9, beta2=0.999, epsilon=1e-08, use_locking=False, name='Adam')
Adam更新规则中的梯度缩放与 历史 梯度的L2范数成反比。
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则泛化到Lp范数。
当p值增大的时候,Lp的值往往会变得不稳定,所以在实践中L1和L2使用的比较普遍。但是Adamax作者发现L∞可以收敛到一个稳定值。
然后我们可以采用u(t)代替
来更新Adam中的梯度。
同时u(t)不需要做零偏校正。默认取值建议:
2. 如何理解近端梯度算法
L1正则化是一种常用的获取稀疏解的手段,同时L1范数也是L0范数的松弛范数。求解L1正则化问题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通过加速近端梯度算法来实现的。
考虑一个这样的问题:
minx f(x)+λg(x)
x∈Rn,f(x)∈R,这里f(x)是一个二阶可微的凸函数,g(x)是一个凸函数(或许不可导),如上面L1的正则化||x||。
此时,只需要f(x)满足利普希茨(Lipschitz)连续条件,即对于定义域内所有向量x,y,存在常数M使得||f'(y)-f'(x)||<=M·||y-x||,那么这个模型就可以通过近端梯度算法来进行求解了。
ps:下面涉及很多数学知识,不想了解数学的朋友请跳到结论处,个人理解,所以也不能保证推理很严谨,如有问题,请一定帮忙我告诉我。
利普希茨连续条件的几何意义可以认为是函数在定义域内任何点的梯度都不超过M(梯度有上限),也就是说不会存在梯度为正负无穷大的情况。
因而,我们有下图所示的推算:
我们可以用f(y) = f(x)+f'(x)(y-x)+M/2*||y-x||2来近似的表示f(y),也可以认为是高维下的泰勒分解,取到二次项。
我们换一种写法,f(xk+1) = f(xk)+f'(xk)(xk+1-xk)+M/2*||xk+1-xk||2,也就是说可以直接迭代求minx f(x),就是牛顿法辣。
再换一种写法,f(xk+1)=(M/2)(xk+1-(xk+(1/M)f'(xk)))2+CONST,其中CONST是一个与xk+1无关的常数,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可以直接写出这个条件下xk+1的最优取值就是xk+1=xk+(1/M)f'(xk)。令z=xk+(1/M)f'(xk)。
回到原问题,minx f(x)+λg(x),此时问题变为了求解minx (M/2)||x-z||2+λg(x)。
实际上在求解这个问题的过程中,x的每一个维度上的值是互不影响的,可以看成n个独立的一维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最后组合成一个向量就行。
如果g(x)=||x||1,就是L1正则化,那么最后的结论可以通过收缩算子来表示。
即xk+1=shrink(z,λ/M)。具体来说,就是Z向量的每一个维度向原点方向移动λ/M的距离(收缩,很形象),对于xk+1的第i个维度xi=sgn(zi)*max(|zi|-λ/M,0),其中sgn()为符号函数,正数为1,负数为-1。
一直迭代直到xk收敛吧。
3. 极限机学习和梯度学习算法的区别
梯度下降法是一个最优化算法,通常也称为最速下降法。最速下降法是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最简单和最古老的方法之一,虽然现在已经不具有实用性,但是许多有效算法都是以它为基础进行改进和修正而得到的。最速下降法是用负梯度方向为搜索方向的,最速下降法越接近目标值,步长越小,前进越慢。
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是一个最优化算法,通常也称为最速下降法。
常用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当中用来递归性地逼近最小偏差模型。
顾名思义,梯度下降下法的计算过程就是沿递度下降的方向求解极小值(也可以沿递度上升方向求解极大值)。
其迭代公式为
,其中
代表梯度负方向,
表示梯度方向上的搜索步长。梯度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对函数求导得到,步长的确定比较麻烦,太大了的话可能会发散,太小收敛速度又太慢。一般确定步长的方法是由线性搜索算法来确定,即把下一个点的坐标ak+1看做是的函数,然后求满足f(ak+1)的最小值的 即可。
因为一般情况下,梯度向量为0的话说明是到了一个极值点,此时梯度的幅值也为0.而采用梯度下降算法进行最优化求解时,算法迭代的终止条件是梯度向量的幅值接近0即可,可以设置个非常小的常数阈值。
4. 梯度下降法原理和步骤
一、梯度法思想
梯度法思想的三要素:出发点、下降方向、下降步长。
机器学习中常用的权重更新表达式为
:,这里的λ就是学习率,本文从这个式子出发来把机器学习中的各种“梯度”下降法阐释清楚。
机器学习目标函数,一般都是凸函数,什么叫凸函数?限于篇幅,我们不做很深的展开,在这儿我们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凸函数求解问题,可以把目标损失函数想象成一口锅,来找到这个锅的锅底。非常直观的想法就是,我们沿着初始某个点的函数的梯度方向往下走(即梯度下降)。在这儿,我们再作个形象的类比,如果把这个走法类比为力,那么完整的三要素就是步长(走多少)、方向、出发点,这样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对梯度问题的解决豁然开朗,出发点很重要,是初始化时重点要考虑的,而方向、步长就是关键。事实上不同梯度的不同就在于这两点的不同!
梯度方向是
,步长设为常数Δ,这时就会发现,如果用在梯度较大的时候,离最优解比较远,W的更新比较快;然而到了梯度较小的时候,也就是较靠近最优解的时候,W的更新竟然也保持着跟原来一样的速率,这样会导致W很容易更新过度反而远离了最优解,进而出现在最优解附近来回震荡。所以,既然在远离最优解的时候梯度大,在靠近最优解的时候梯度小,我们让步长随着这个律动,于是我我们就用λ|W|来代替Δ,最后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式子:
所以说这时的λ是随着坡度的陡缓而变化的,别看它是个常数。
二、全量梯度下降法(Batch gradient descent)
全量梯度下降法每次学习都使用整个训练集,因此每次更新都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最后能够保证收敛于极值点,凸函数收敛于全局极值点,非凸函数可能会收敛于局部极值点,缺陷就是学习时间太长,消耗大量内存。
第二、随机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一轮迭代只用一条随机选取的数据,尽管SGD的迭代次数比BGD大很多,但一次学习时间非常快。
SGD的缺点在于每次更新可能并不会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参数更新具有高方差,从而导致损失函数剧烈波动。不过,如果目标函数有盆地区域,SGD会使优化的方向从当前的局部极小值点跳到另一个更好的局部极小值点,这样对于非凸函数,可能最终收敛于一个较好的局部极值点,甚至全局极值点。
缺点是,出现损失函数波动,并且无法判断是否收敛。
5. 随机梯度下降算法和梯度下降算法的区别
梯度下降算法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
意思是:
你优化一个函数/分类器时,如何减少它的误差?不妨选择梯度下降方向,该方向很可能是走向最优点的方向。
然后加上一个随机,表示:
既然你知道
方向是:梯度方向了,那么走多长呢?
答案是:随机。所以,梯度下降算法包括
随机梯度下降算法。
6. 机器学习中的降维算法和梯度下降法
机器学习中有很多算法都是十分经典的,比如说降维算法以及梯度下降法,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学习机器学习一定要掌握这些算法,而且这些算法都是比较受大家欢迎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降维算法和梯度下降法。
降维算法
首先,来说一说降维算法,降维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其主要特征是将数据从高维降低到低维层次。在这里,维度其实表示的是数据的特征量的大小,当特征量大的话,那么就给计算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降维计算,把维度高的特征量降到维度低的特征量,比如说从4维的数据压缩到2维。类似这样将数据从高维降低到低维有两个好处,第一就是利于表示,第二就是在计算上也能带来加速。
当然,有很多降维过程中减少的维度属于肉眼可视的层次,同时压缩也不会带来信息的损失。但是如果肉眼不可视,或者没有冗余的特征,这怎么办呢?其实这样的方式降维算法也能工作,不过这样会带来一些信息的损失。不过,降维算法可以从数学上证明,从高维压缩到的低维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数据的信息。所以说,降维算法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那么降维算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具体就是压缩数据与提升机器学习其他算法的效率。通过降维算法,可以将具有几千个特征的数据压缩至若干个特征。另外,降维算法的另一个好处是数据的可视化。这个优点一直别广泛应用。
梯度下降法
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梯度下降法,所谓梯度下降法就是一个最优化算法,通常也称为最速下降法。最速下降法是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最简单和最古老的方法之一,虽然现在已经不具有实用性,但是许多有效算法都是以它为基础进行改进和修正而得到的。最速下降法是用负梯度方向为搜索方向的,最速下降法越接近目标值,步长越小,前进越慢。好比将函数比作一座山,我们站在某个山坡上,往四周看,从哪个方向向下走一小步,能够下降的最快;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梯度下降只是其中一个,还有很多种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关于机器算法中的降维算法以及梯度下降法,这两种方法是机器学习中十分常用的算法,降维算法和梯度下降法都是十分实用的,大家在进行学习机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习这两种算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理解这两种算法。
7. 梯度上升算法与梯度下降算法求解回归系数怎么理解
函数的梯度是指它在这一点处增长最快的方向,显然负梯度方向就是下降最快的方向。
梯度下降方向就是和负梯度方向的夹角小于90度的方向,也就是和负梯度方向的内积小于0,沿着梯度下降方向移动,函数的值会减小。
因此最小化一个函数的通常做法是:从某一点出发,找到该点的梯度下降方向)沿着这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不断迭代,直到满足终止准则。
目前几乎所有的机器学习求解算法都是基于梯度下降的,例如OWLQN、SGD、Async-SGD等
8. 梯度下降法是什么
梯度下降法,是一种基于搜索的最优化方法,它其实不是一个机器学习算法,但是在机器学习领域,许多算法都是以梯度下降法为基础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寻找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在求解损失函数的最小值时,可以通过梯度下降法来一步步的迭代求解,得到最小化的损失函数和模型参数值。反过来,如果我们需要求解损失函数的最大值,这时就需要用梯度上升法来迭代了。在机器学习中,基于基本的梯度下降法发展了两种梯度下降方法,分别为随机梯度下降法和批量梯度下降法。
常用的梯度下降法有3种不同的形式:
(1)批量梯度下降法,简称 BGD,使用所有样本,比较耗时;
(2)随机梯度下降法,简称 SGD,随机选择一个样本,简单高效;
(3)小批量梯度下降法,简称 MBGD,使用少量的样本,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