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算法导论231

算法导论231

发布时间:2022-11-26 13:28:39

Ⅰ 计算机专业的学业该如何规划

第一年规划建议
在第一年的时候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同时一定要过 PROGRAMMING 2, 那是CODE PAPER。不过的话,后面很多课你都学不到,同时也会影响你毕业时间。
02第二年规划建议
第二年其实就是学习主专业课的一年,SDI,SDP这是2门很重要的课,主要是教你怎么去做软件开发。一般来说都是先学SDI,然后才学SDP,除非你的CODING(*coding,code的现在分词,编程)非常的好,可以申请同时学。
否则的话一般都是第二年第一学期学SDI,第二学期学SDP。如果你顺利通过这2门主要专业课的话,可以说SOFTWARE这个 MAJOR,你就已经学了60%了。
剩下的课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好过的。SDP是和你的FINAL PROJECT挂钩的,如果你的SDP不过的话,你是不能做PROJECT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在SOFTWARE MAJOR,每一个课都是有相互关系的,一个不过就可能导致你的毕业时间延后,其他MAJOR也是一样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03第三年规划建议
到了第3 年,你就会做PROJECT了,这里对于PROJECT选择就是个人爱好了。
不过在最后一年你所读的PAPER一般也都会是LEVEL 7(*新西兰大学的一种课程难度分级制度,数字越大难度越大)的了,LEVEL 7比较难,所以为了不耽误PROJECT的进度,最好是把最难的放在第一学期,比较简单容易过的放在第2学期。
具体哪个简单哪个难要根据你个人的判断了, 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决定。
04注意合理搭配
合理搭配一学期的课。
我个人一般都是最多一个学期选2门CODING的课,然后再搭配2门别的课。如果你要是一个学期选3到4门课都是CODING的话,这个学期你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一般的CODING PAPER都是有很多作业和练习要做的,同时你还要做很多TEST,不是一下就能做好的。再一个就是有可能你的2门或者3门课会在同一时间交作业。
我曾经 就有一次3门课的作业同在一天交,交作业前的那个星期就会非常忙,同时作业的质量也不是很好,对于想拿A成绩的同学来说,一定要合理搭配课程和作业的时 间。
05如果选择读SUMMER
如果想读SUMMER的同学,要注意一下都有什么课在SUMMER可以选择。
一般来说我的很多同学都会把COMMUNICATION 5, MATH 5同时放在SUMMER去读,然后再学点其它的课。这样在你做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时,你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不过在SUMMER学也不是很好,那就是学的 内容很快就结束,那么忘的也就很快,没有在平时学的记忆深刻。

Ⅱ 美国留学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怎么样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介绍
计算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社交网络上查看朋友,还是像天气预报一样复杂。从根本上讲,计算思维导致了从音乐创作到药物设计等广泛的问题。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为本科生提供计算机科学核心领域的课程以及一系列应用和跨学科领域。由于计算思维非常重要,我们希望为每个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提供至少一门计算机科学课程。
由于计算机科学内容广泛,本科生兴趣广泛,学生可以通过AB或BSE学位课程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我们是大学里唯一拥有这种灵活性的部门。除了一小组核心课程之外,学生可以在一个框架内自由设计自己的课程,确保深入了解算法和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程序。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独立工作。每个学生至少会完成一个教员的建议设计或研究项目。这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尖端研究或企业家产品设计。许多项目都是跨学科的。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COS126 - 计算机科学:跨学科方法
COS217 - 编程系统介绍
COS226 - 算法和数据结构
COS231-236 - 自然科学I-IV的综合定量导论
COS306 - 逻辑设计入门
COS315 - 符号音乐计算
COS318 - 操作系统
COS320 - 编译技术
COS323 - 物理和社会科学计算和优化
COS324 - 机器学习入门
COS326 - 函数式编程
COS333 - 高级编程技巧
COS340 - 关于计算的推理
COS351 - 信息技术和公共政策
COS375 - 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
COS396 - 量子计算简介

Ⅲ 美国那些大学的IT专业是强项

Stanford(斯坦福)的CS是个很大的 CS,拥有40人以上的资深教员,其中不乏响当当硬梆梆的图灵奖得主(Edward A .Feigenbaum , John McCarthy)和各个学科领域的大腕人物,比如理论方面的权威DonaldE.K nuth;数据库方面的大牛Je ffre yD.Ullm an(他还写过那本着名的编译原理,此人出自Princeton);以及R ISC技术挑头人之一的John Henn e ssy。相信 CS的同学对此并不陌生。该系每年毕业30多名Ph.D.以及更多的Master。学生的出路自然是如鱼得水,无论学术界还是工业界,Stanford的学生倍受青睐。几乎所有前十的 CS中都有Stanford的毕业生在充当教授。当然同样享有如此地位的还包括其他三头巨牛:UC .Berkeley, MIT和CMU。
毕业于U. of Utah的Jim Clark曾经在Stanford CS当教授。后来就是这个人创办了高性能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可视化方面巨牛的SGI公司。SUN公司名字的来历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 .。顺便提一下,创办YAHOO的华人杨致远曾在斯坦福的 EE攻读博士,后来中途辍学办了YAHOO。

CS科研方面,斯坦福无论在理论、数据库、软件、硬件和AI等各个领域都是实力强劲的顶级高手。斯坦福的RISC技术后来成为SGI / MIPS的Rx000系列微处理器的核心技术;DASH,FLASH项目更是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研究的前沿;SU IF并行化编译器成为国家资助的重点项目,在国际学术论文中SU IF编译器的提及似乎也为某些平庸的论文平添几分姿色。

Stanford有学生14000多,其中研究生7000多。 CS有175人攻读博士,350人攻读硕士,每年招的学生数不详,估计少不了,但不要忘了,每年申请 CS的申请学生接近千人。申请费高达90$。

斯坦福大学位于信息世界的心脏地带———硅谷。加州宜人的气候,美丽的风景使得Stanford堪称CS的天堂。33.1平方公里的校园面积怕是够学子们翻江蹈海、叱咤风云的了。

申请斯坦福是很难成功的,但也并非不可为之。去斯坦福这样的牛校,运气很重要,牛人的推荐也很重要。

附:总的来说,前20的 CS可以分成三波:

一、4个最为优秀的 CS Program � Stanford,UC. Berkeley, MIT, CMU

二、6个其他前十的:UIUC,Cornell,U.of Washington ,Prin ce ton,U. of Tex as-Austin和U. of Wisconsin -Madison,其中UIUC, C ornell,U. of Washington和UW -Madison几乎从未出过前十名。

三、其他非常非常优秀的 CS:CalTech,U. of MarylandatCP, UCLA, Brown, Harvard,Yale, GIT, Pure, Rice,和U. of Michigan.

(注:CS=计算机科学系)

自20世纪40年代世界第一台现代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美国一直执全球计算机学界之牛耳,这同时也是美国计算机产业界占据绝对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引进的教材中绝大多数也都来自美国。计算机学科仍然在高速发展,与此对应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外尤其是美国名校的教学新动态,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即选择了美国计算机学科最负盛名的五所高校,对目前各校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分析。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拥有独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浏览该校的教学手册,最具特色的恐怕要算多门科普性计算机知识讲座了,一般有两到三个单元,涉及面非常之广,从量子计算到数字演员,从计算科学的伟大思想到网络安全,从网上拍卖到使用元编译发现大型开放源代码软件中的大量错误,其中还不乏对技术乌托邦、斯诺“两种文化”、计算机面临的困境以及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开课的老师阵容强大,基本上都是响当当的名教授,甚至包括图灵奖得主John McCarthy。用这种讲座代替计算机科学导论性质的专门课程,可以充分展示计算机科学的丰富内涵,使学生较早地了解学科的轮廓和脉络,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好处。由于美国大学中专业的选择非常灵活,而近年来计算机学科招生受行业影响流失严重(这种情况甚至惊动了比尔·盖茨,今年微软到各大高校招兵买马时,他每站必到,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大讲计算机学科的美妙前景),可以想象,这种讲座同样也肩负着吸引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的重大使命。
斯坦福大学典型的低年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斯坦福大学低年级主要课程设置
数学(至少23个单元)
数学 41(课程号,下同) 微积分 I 5
数学 42 微积分 II 5
统计 116 概率论 3~5
计算机 103 离散结构 4或6
以下任选两门:
数学 51 微积分 5
数学 103/113 线性代数 3
数学 109 应用群论 3
计算机 157 逻辑和自动推理 4
计算机 205 机器人、视觉和图形学数学方法 3
科学(至少11个单元)
物理 53 力学 4
物理 55 电磁学 4
其他
工程基础(至少13个单元)
计算机 106 程序设计抽象/方法学 5
工程 40 电子学基础 5
选修课
技术与社会(3~5个单元)

进一步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表2 斯坦福大学高年级主要课程设置
程序设计(2门课)
计算机 107(课程号,下同) 程序设计范型 5
计算机 108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4
理论(2门课)
计算机 154 自动机与复杂性理论 4
计算机 161 算法的设计与分析 4
系统(3门课)
电子电气 108B或282 数字系统或计算机体系结构 4
计算机 编译原理 3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3
计算机 操作系统 3
应用(选2门课)
计算机 人工智能 3~4
计算机 数据库 3
计算机 图形学 3
项目(1门课)
计算机 至少3个单元
限选课(多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多独树一帜的地方,尤其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除了有专业导引课程“计算机科学专题”之外,对于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第一门编程课是符号编程入门,采用LISP语言。有一定编程经验或者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多种语言和环境的自主学习(Self-paced)课程,包括C、Fortran、C++、Java,以及UNIX的使用等,这种多元化与伯克利计算机科学与电子电气工程同系有关。但是所有学生在第二学期都要学习一组独特的基础课:61A“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采用MIT Abelson等编着的同名教材(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61B“数据结构”(教材采用自编讲义);61C“计算机结构”(Machine Structures),采用Hennessy的《计算机组织与设计》(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这项规定就是转校生也不例外,可见其中蕴涵了伯克利多年的教学经验结晶。
伯克利其他比较有特点的课程还有:将离散数学和概率论结合讲授的CS70,主讲是名教授Christos Papadimitriou;CS98-1 编程练习课,以主要大学生编程竞赛中的赛题为授课素材;CS 169 软件工程直接用Kent Beck的《极限编程》(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作为教材,非常超前,但是既然连Pressman的《软件工程:实践者方法》新版中敏捷方法都已经成为重头戏,既然IEEE都已经开始制定敏捷方法相关标准,这种课程选材也就不显得那么骇世惊俗了。除了软件工程课程常见内容外,教学侧重实际,贯穿了极限编程的思想,涵盖UML、JUnit单元测试、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和反模式、重构、CVS版本控制、系统和集成测试,最后要求完成一个实际产品,并进行演示。
UIUC(伊利诺依大学厄巴尼-香槟分校)
UIUC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创建于1972年,到1986年基本定型,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UIUC改革前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
其中,数值分析方向课程中,Math225为矩阵论,CS257为数值方法,CS35x代表数值分析导论、常微分数值方法、偏微分与数值逼近和数值线性代数;
理论方向课程中,CS173为离散结构,CS273为计算理论,CS37x包括算法、形式方法、程序验证;
人工智能方向课程中,CS348为人工智能导论,CS34x包括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软件方向,CS125为计算机科学导论,CS225为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原理,CS31x包括数据库、图形学、多媒体,CS32x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设计、分布式系统、编程语言与编译器、并行计算、实时系统、编译器构造、编程语言设计;
硬件方向课程中,CS231为计算机体系结构I,CS232为计算机体系结构II,CS33x包括计算机组成、VLSI系统与逻辑设计、VLSI系统设计、通信网络、嵌入式体系架构与软件。
可以看到,处在图1中最下面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在多门中选择一至三门,整个体系脉络清晰,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与斯坦福不同的是,UIUC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比较简单,只有一门为新生开的计算机科学导向课(CS100),而且并非必修。名为“计算机科学导论”的CS125实际上是以Java语言为主的编程入门课,涵盖了一些算法的内容。此外还有与之配套的实验课。当然,系里所开的许多面向高年级和研究生层次的讲座是对低年级开放的。
2003年,在工程院院长David Daniel的倡导下,计算机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以反映目前社会、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的变化有:
* 在必修要求中增加了两门编程课:CS241 系统编程,采用Gary Nutt的《操作系统》作为主教材,Stevens的《Unix环境高级编程》作为编程教材;CS242 程序设计实验(Programming Studio),教学大纲基本上以Kernighan的《程序设计实践》为蓝本(以上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均出版了中译本和影印版)。
* 必修要求中增加了一年的高级项目,强调团队合作和软件工程实践,包括文档写作、口头表达、项目规划与管理等,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软件工程。这门课也可以用两学期的软件工程或者一年的高级论文代替。仍然充分保留了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 增加了CS173 离散结构的学时,部分原CS273的内容移到这里,同时CS273又新增了原CS375的内容。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对计算机理论的要求。

CMU(卡内基梅隆大学)
与MIT、伯克利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仍然和电子与电气工程同处一系不同,CMU的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65年,是全美最早的,如今它已经升格为计算机科学学院。其研究生项目中除了机器人方向与硬件关系较多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纯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MU的教学体系对于偏软的计算机科学系应该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CMU的教学手册上没有从传统意义上针对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导论课,虽然有名为“计算机科学伟大思想”的两学期课程,但是从内容上看应该是离散数学的替代,因为此外CMU并没有其他离散数学方面的课程。此课程没有教材,内容比传统离散数学要灵活得多,涉及概率、代数、算法、加密理论、复杂性理论、博弈论等,非常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与其他名校相同,CMU对程序设计的重视也给人留下很深印象:本土新生的第一堂课就是“初中级程序设计”,直接讲授Java。然后是中高级程序设计(Java)、C语言编程技巧、高级编程实践(Java)、程序设计原理(用SML语言讲授)。
目前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难点,是硬件课程的设置问题。硬件知识体系本身非常丰富,但是硬件课程多了,又削弱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特色。CMU在这一问题上是怎样处理的呢?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现任院长Randal E. Bryant 亲自给出了回答,他用15~213“计算机系统导论”一门课(12个单元)完成了硬件知识的教学。这项教学改革的成果就是一本厚达900多页的书:《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中译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已经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一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
“本课程的宗旨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因为,我们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人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而大多数学生,甚至是计算机工程师,也要求能日常使用计算机和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我们决定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系统,并采用这样的过滤方法:我们只讨论那些影响用户级C程序的性能、正确性或实用性的主题。
比如,我们排除了诸如硬件加法器和总线设计这样的主题。虽然我们谈及了机器语言,但是不关注如何编写汇编语言,而是关心编译器怎样翻译C的各种构造,比如指针、循环、过程调用和返回,以及switch语句。更进一步,我们将更广泛和现实地看待系统,包括硬件和系统软件,讨论链接、加载、进程、信号、性能优化、评估、I/O以及网络与并发编程。
这种做法使得我们讲授本课程的方式对学生来讲既实用、具体,又能实践,同时也非常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网站上的一些随书配套实验,也独具匠心。因此此书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根据配套网站上的列表,它已经被全球80多所院校采用作为教材。MIT(麻省理工学院)
MIT的课程设置,只能用其学生起点高来解释。该校没有典型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偏软的只有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两个专业。因此没有类似于其他学校的导论课程。
在MIT的电子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中,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如下四门课程:6.001“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当然与伯克利相同,采用的是Abelson等编着的同名教材;6.002“电路与电子学”;6.003“信号与系统”(自编讲义);6.004 “计算结构”(Computation Structures),与伯克利的61C“计算机结构”对等(教材是自编课件)。此外有两门专业基础数学课:“概率系统分析”(教授自编教材)和“计算机科学数学”,后者的教材是国外院校普遍采用的Rosen所着《离散数学及其应用》(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对MIT的学生而言,实验课程有多种选择: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实验,模拟电子实验,数字系统实验,微机项目实验,半导体设备项目实验。此外,无论何种专业,都有软件工程实验课。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生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并没有软件工程课程。也就是说,软件工程的内容都在实践中完成了。带软件工程实验课的是因为提出Liskov替换原则而知名的女教授Barbara Liskov,她刚刚获得了2004年度的冯·诺依曼奖。作为美国工程院和艺术科学院的双院士,她几十年在软件开发研究方面的经验,将有力地保证这门实验课程的质量

Ⅳ 人工智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

人工智能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有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基础、人类的记忆与学习、语言与思维、计算神经工程等。人工智能专业是中国高校人才计划设立的专业,旨在培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

Ⅳ 如何自学人工智能

数学知识
我想在大多数学校里,数学都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都比较基础实用,我觉得这个数学基础对入门人工智能足够了,人工智能应用数学最多的也就是求导、矩阵的运算和分解、概率的统计与分析。
编程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工智能方向编程语言使用最多的应该就是Python了,在很多学校理工科学生应该都会必修一门编程课,有的是C,有的是C++,就算这些都没用过,也应该对Matlab了解一些,我觉得有一些编程基础入门Python算是比较简单的,网上资源很多,社区支持也很强大。
机器学习
我这里所说的机器学习是广义上的机器学习,涵盖深度学习。无论是做传统的机器学习回归和分类,还是做深度学习,无论是做计算机视觉,还是做自然语言处理,都离不开机器学习,后面我会介绍一些我认为比较好的学习资源,对于机器学习,我划分为两个方面:(1) 框架层面;(2) 理论层面。

Ⅵ 留学美国大学本科计算机系需要什么条件

20 世纪40年代世界第一台现代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美国一直执全球计算机学界之

牛耳,这同时也是美国计算机产业界占据绝对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成批量地引进
的国外众多优秀教材绝大多数也都来自美国。计算机学科仍然在高速发展,与此对应的
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外尤其是美国名校的教学新动态
乃至培养思路和教育思想,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即选择了美国计算机学科最负盛名的五所高校,对目前各校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分析。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拥有独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浏览该校的教学手册,最具特色的恐怕要算多门
科普性计算机知识讲座了,一般有两到三个单元,涉及面非常之广,从量子计算到数字
演员,从计算科学的伟大思想到网络安全,从网上拍卖到使用元编译发现大型开放源代
码软件中的大量错误,其中还不乏对技术乌托邦、斯诺“两种文化”、计算机面临的困
境以及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开课的老师阵容强大,基本上都是响当当的
名教授,甚至包括图灵奖得主John McCarthy。用这种讲座代替计算机科学导论性质的专

门课程,可以充分展示计算机科学的丰富内涵,使学生较早地了解学科的轮廓和脉络,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好处。由于美国大学中专业的选择非常
灵活,而近年来计算机学科招生受行业影响流失严重(这种情况甚至惊动了比尔·盖茨,

2004年微软到各大高校招兵买马时,他每站必到,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大讲计算机学

科的美妙前景),可以想象,这种讲座同样也肩负着吸引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的重大使命



斯坦福大学典型的低年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斯坦福大学低年级主要课程设置

数学(至少23个单元)

数学 41(课程号,下同) 微积分 I 5

数学 42 微积分 II 5

统计 116 概率论 3~5

计算机 103 离散结构 4或6

以下任选两门:

数学 51 微积分 5

数学 103/113 线性代数 3

数学 109 应用群论 3

计算机 157 逻辑和自动推理 4

计算机 205 机器人、视觉和图形学数学方法 3

科学(至少11个单元)

物理 53 力学 4

物理 55 电磁学 4

其他

工程基础(至少13个单元)

计算机 106 程序设计抽象/方法学 5

工程 40 电子学基础 5

选修课

技术与社会(3~5个单元)

进一步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表2 斯坦福大学高年级主要课程设置

程序设计(2门课)

计算机 107(课程号,下同) 程序设计范型 5

计算机 108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4

理论(2门课)

计算机 154 自动机与复杂性理论 4

计算机 161 算法的设计与分析 4

系统(3门课)

电子电气 108B或282 数字系统或计算机体系结构 4

计算机 编译原理 3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3

计算机 操作系统 3

应用(选2门课)

计算机 人工智能 3~4

计算机 数据库 3

计算机 图形学 3

项目(1门课)

计算机 至少3个单元

限选课(多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伯克利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多独树一帜的地方,尤其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除了有专业导
引课程“计算机科学专题”之外,对于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第一门编程课是符号编程
入门,采用LISP语言。有一定编程经验或者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多种语言和环
境的自主学习(Self-paced)课程,包括C、 Fortran、C++、Java,以及UNIX的使用等,
这种多元化与伯克利计算机科学与电子电气工程同系有关。但是所有学生在第二学期都
要学习一组独特的基础课:61A“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采用MIT Abelson等编着
的同名教材(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61B“数据结

构”(教材采用自编讲义);61C“计算机结构”(Machine Structures),采用Hennessy的

《计算机组织与设计》(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
这项规定就是转校生也不例外,可见其中蕴涵了伯克利多年的教学经验结晶。

伯克利其他比较有特点的课程还有:将离散数学和概率论结合讲授的CS70,主讲是名教
授 Christos Papadimitriou;CS98-1 编程练习课,以主要大学生编程竞赛中的赛题为
授课素材;CS 169 软件工程直接用Kent Beck的《极限编程》(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中

译本)作为教材,非常超前,但是既然连Pressman的《软件工程:实践者方法》新版中敏

捷方法都已经成为重头戏,既然IEEE都已经开始制定敏捷方法相关标准,这种课程选材
也就不显得那么骇世惊俗了。除了软件工程课程常见内容外,教学侧重实际,贯穿了极
限编程的思想,涵盖UML、JUnit单元测试、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和反模式、重构、CVS版

本控制、系统和集成测试,最后要求完成一个实际产品,并进行演示。

UIUC(伊利诺依大学厄班纳-香槟分校)

UIUC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创建于1972年,到1986年基本定型,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其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UIUC改革前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

其中,数值分析方向课程中,Math225为矩阵论,CS257为数值方法,CS35x代表数值分析

导论、常微分数值方法、偏微分与数值逼近和数值线性代数;

理论方向课程中,CS173为离散结构,CS273为计算理论,CS37x包括算法、形式方法、程

序验证;

人工智能方向课程中,CS348为人工智能导论,CS34x包括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软件方向,CS125为计算机科学导论,CS225为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原理,CS31x包括数据

库、图形学、多媒体,CS32x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设计、分布式系统、编程语言与编

译器、并行计算、实时系统、编译器构造、编程语言设计;

硬件方向课程中,CS231为计算机体系结构I,CS232为计算机体系结构II,CS33x包括计
算机组成、VLSI系统与逻辑设计、VLSI系统设计、通信网络、嵌入式体系架构与软件。

可以看到,处在图1中最下面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在多门中选择一至三门,整个体系脉络清

晰,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与斯坦福不同的是,UIUC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比较简单,只
有一门为新生开的计算机科学导向课(CS100),而且并非必修。名为“计算机科学导论”

的CS125实际上是以Java语言为主的编程入门课,涵盖了一些算法的内容。此外还有与之

配套的实验课。当然,系里所开的许多面向高年级和研究生层次的讲座是对低年级开放
的。

2003年,在工程院院长David Daniel的倡导下,计算机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以反
映目前社会、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的变化有:

* 在必修要求中增加了两门编程课:CS241 系统编程,采用Gary Nutt的《操作系统》作

为主教材,Stevens的《Unix环境高级编程》作为编程教材;CS242 程序设计实验(Progr

amming Studio),教学大纲基本上以Kernighan的《程序设计实践》为蓝本(以上教材机
械工业出版社均出版了中译本和影印版)。

* 必修要求中增加了一年的高级项目,强调团队合作和软件工程实践,包括文档写作、
口头表达、项目规划与管理等,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软件工程。这门课也可以用两学
期的软件工程或者一年的高级论文代替。仍然充分保留了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 增加了CS173 离散结构的学时,部分原CS273的内容移到这里,同时CS273又新增了原C

S375的内容。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对计算机理论的要求。

* 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了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和高级图形学。

CMU(卡内基梅隆大学)

与MIT、伯克利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仍然和电子与电气工程同处一系不同,CMU的计算机科
学系成立于1965年,是全美最早的,如今它已经升格为计算机科学学院。其研究生项目
中除了机器人方向与硬件关系较多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纯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

MU的教学体系对于偏软的计算机科学系应该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CMU 的教学手册上没有从传统意义上针对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导论课,虽然有名为“
计算机科学伟大思想”的两学期课程,但是从内容上看应该是离散数学的替代,因为此
外CMU并没有其他离散数学方面的课程。此课程没有教材,内容比传统离散数学要灵活得

多,涉及概率、代数、算法、加密理论、复杂性理论、博弈论等,非常注重学习的趣味
性和实用性。

与其他名校相同,CMU对程序设计的重视也给人留下很深印象:本土新生的第一堂课就是

“初中级程序设计”,直接讲授Java。然后是中高级程序设计(Java)、C语言编程技巧、

高级编程实践(Java)、程序设计原理(用SML语言讲授)。

目前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难点,是硬件课程的设置问题。硬件知识体系本
身非常丰富,但是硬件课程多了,又削弱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特色。CMU在这一问题上是

怎样处理的呢?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现任院长Randal E. Bryant 亲自给出了回答,他用15

~213“计算机系统导论”一门课(12个单元)完成了硬件知识的教学。这项教学改革的成

果就是一本厚达900多页的书:《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
中译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已经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一书。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



“本课程的宗旨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因为,我们的学生中几乎没有
人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而大多数学生,甚至是计算机工程师,也要求能日常使用计
算机和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我们决定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系统,并采用这样的过滤
方法:我们只讨论那些影响用户级C程序的性能、正确性或实用性的主题。

比如,我们排除了诸如硬件加法器和总线设计这样的主题。虽然我们谈及了机器语言,
但是不关注如何编写汇编语言,而是关心编译器怎样翻译C的各种构造,比如指针、循环

、过程调用和返回,以及switch语句。更进一步,我们将更广泛和现实地看待系统,包
括硬件和系统软件,讨论链接、加载、进程、信号、性能优化、评估、I/O以及网络与并

发编程。

这种做法使得我们讲授本课程的方式对学生来讲既实用、具体,又能实践,同时也非常
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网站上的一些随书配套实验,也独具匠心。因此此书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根据配套网
站上的列表,它已经被全球80多所院校采用作为教材。

MIT(麻省理工学院)

MIT的课程设置,只能用其学生起点高来解释。该校没有典型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专业,

偏软的只有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两个专业。因此没有类似于其他学校的
导论课程。

在MIT 的电子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中,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如下四门课程:6.001“计

算机程序的结构与解释”,当然与伯克利相同,采用的是Abelson等编着的同名教材;6.

002“电路与电子学”;6.003“信号与系统”(自编讲义);6.004 “计算结构”(Comput

ation Structures),与伯克利的61C“计算机结构”对等(教材是自编课件)。此外有两
门专业基础数学课:“概率系统分析”(教授自编教材)和“计算机科学数学”,后者的
教材是国外院校普遍采用的Rosen所着《离散数学及其应用》(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

对MIT的学生而言,实验课程有多种选择: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实验,模拟电子实验,

数字系统实验,微机项目实验,半导体设备项目实验。此外,无论何种专业,都有软件
工程实验课。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生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并没有软件工程课程。也就是
说,软件工程的内容都在实践中完成了。带软件工程实验课的是因为提出Liskov 替换原

则而知名的女教授Barbara Liskov,她刚刚获得了2004年度的冯·诺依曼奖。作为美国
工程院和艺术科学院的双院士,她几十年在软件开发研究方面的经验,将有力地保证这
门实验课程的质量。

分析与总结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各个学校的教学体系之间还是有不小差异的。这首先得归因于
历史沿革形成的专业侧重、机构设置上的不同。其中MIT算是一极,由于和电子电气专业

深深地融合,计算机专业带有很强的“硬派”色彩。而CMU可以算作另一极,计算机科学

有自己的独立学院,非常罕见,因此它的课程设置“软化严重”——与硬件相关的只用
一门课就解决了。UIUC和斯坦福由于都拥有独立的科系,所以可以归入后一阵营。伯克
利可以认为处于两极中间,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它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目前虽然仍属于电
子电气和计算机科学系,但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1973年创立以来,一直有自己的主席
和教学安排,所以离后者更近一些。

此外,各校在专业导入课程的设置上差别也非常明显。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按
IEEE-ACM《Computer Curricula 2001》(以下简称CC2001)的分法,斯坦福属于广度优先

(有明确的注重广度的导引课程),MIT的属于函数为先(采用函数式语言),CMU和 UIUC属

于对象为先(直接采用Java)。伯克利有些特殊,它有导引课,但是广度稍差,紧接着又
采用函数语言,同时开设学生自学为主可以任选的多种语言课程,属于混合多元型。应
该说各个学校在刚入门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对专业的感情上都有自己的思考。
无论哪种类型,将课堂变得有趣,能够容纳更多计算机科学的方面,都已经成为一种趋
势。

无论如何,各校存在的差异并不妨碍各自培养出同样优秀的人才,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
种有益的启示,办学思路和方法应该是因地制宜的。

当然,总的来说,各学校之间的共性还是主要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值得我
们思考:

1. 硬件课程整体在减少

偏软类的三所院校中,CMU最为彻底,硬件课程只有一门课,而UIUC也只有两门必修(两
门体系结构),斯坦福也是两门(电子学、体系结构或数字系统)。其中的原因,前面引述

的Randal E. Bryant所言作出了解释,毕竟计算机科学需要关注的在计算机系统层次中
已经越来越高,底层越来越变得透明了。事实上,CC2001中制定的硬件课程也只有一门
。而国内目前一般还开设数字逻辑、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实验等硬件类
课程。

2. 程序设计日益重视

在CMU, UIUC和斯坦福,必修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往往在四五门左右。伯克利加起来也有
四门。MIT虽然没有大量前导性的编程课程,但是由于在后面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语

言工程、软件工程实验、Web软件工程诸课程都有实际的项目要完成,所以实际学时也很

多,UIUC的改革更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还出现了强调提高程序设计技巧,与软件工程
环境和工具相结合,提倡团队合作,高级程序设计课程与数据结构、算法课融合的趋势
。这方面的代表有斯坦福。该校副系主任Eric Roberts曾执教入门类课程多年,总结了
一套在语言教学中融入软件工程和现代程序设计观念,结合算法和数据结构教学的经验
。其成果就是《C语言的科学和艺术》和《C程序设计的抽象思维》两本书(影印版已由机

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CC2001工作组两位主席之一,他在C语言教学中强调库与接口
设计、编程风格的重要性,并进而介绍抽象、封装的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反观国内
目前很多学校的语言教学和程序设计教学,不仅学时偏少,与其他课程孤立,而且脱离
实际,造成语言学习和相关专业课学习都变得非常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该说,这些名校的教学体系、教材和经验都是丰富的宝藏,值得好好挖掘,比如每门
核心课程的教学法,实验课程的安排,各门课程的衔接,大型项目的选材等。

美国大学本科的基本入学条件是

1. 要有SAT成绩:至少1600分
2.平均分/GPA 成绩至少80分/GPA 3.0以上
3.IBT成绩85分

Ⅶ CAD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有哪些应用

一些软件公司为此开发了专门的封装CAD软件,有实力的微电子制造商也在大学的协助下或独立开发了封装CAD系统。如1991年University of Utah在IBM公司赞助下为进行电子封装设计开发了一个连接着目标CAD软件包和相关数据库的知识库系统。电性能分析包括串扰分析、ΔI噪声、电源分配和S-参数分析等。通过分别计算每个参数可使设计者隔离出问题的起源并独立对每个设计参数求解。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或者一套设计规则来分析其参数。可布线性分析用来预测布线能力、使互连长度最小化、减少高频耦合、降低成本并提高可靠性;热性能分析程序用来模拟稳态下传热的情况;力学性能分析用来处理封装件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行为;最后由一个知识库系统外壳将上述分析工具和相关的数据库连接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友好的设计界面,它的规则编辑功能还能不断地发展和修改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使系统具有推理能力。

NEC公司开发了LSI封装设计的CAD/CAM系统——INCASE,它提供了LSI封装设计者和LSI芯片设计者一体化的设计环境。封装设计者能够利用INCASE系统有效地设计封装,芯片设计者能够通过网络从已储存封装设计者设计的数据库中寻找最佳封装的数据,并能确定哪种封装最适合于他的芯片。当他找不到满足要求的封装时,需要为此开发新的封装,并通过系统把必要的数据送达封装设计者。该系统已用于开发ASIC上,可以为同样的芯片准备不同的封装。利用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设计流程,减少交货时间。

University of Arizona开发了VLSI互连和封装设计自动化的一体化系统PDSE(Packaging Design Support Environment),可以对微电子封装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PDSE提供了某些热点研究领域的工作平台,包括互连和封装形式以及电、热、电-机械方面的仿真,CAD框架的开发和性能、可制造性、可靠性等。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开发了电子封装的交互式多学科分析、设计和优化(MDA&O)软件,可以分析、反向设计和优化二维流体流动、热传导、静电学、磁流体动力学、电流体动力学和弹性力学,同时考虑流体流动、热传导、弹性应力和变形。

Intel公司开发了可以在一个CAD工具中对封装进行力学、电学和热学分析的软件——封装设计顾问(Package Design Advisor),可以使硅器件设计者把封装的选择作为他的产品设计流程的一部分,模拟芯片设计对封装的影响,以及封装对芯片设计的影响。该软件用户界面不需要输入详细的几何数据,只要有芯片的规范,如芯片尺寸、大概功率、I/0数等就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其主要的模块是:力学、电学和热学分析,电学模拟发生,封装规范和焊盘版图设计指导。力学模块是选择和检查为不同种类封装和组装要求所允许的最大和最小芯片尺寸,热学模块是计算θja和叭,并使用户在一个具体用途中(散热片尺寸,空气流速等)对封装的冷却系统进行配置,电学分析模块是根据用户输入的缓冲层和母线计算中间和四周所需要的电源和接地引脚数,电学模拟部分产生封装和用户指定的要在电路仿真中使用的传输线模型(微带线,带状线等)的概图。

LSI Logic公司认为VLSI的出现使互连和封装结构变得更复杂,对应用模拟和仿真技术发展分析和设计的CAD工具需求更为迫切。为了有效地管理设计数据和涉及电子封装模拟和仿真的CAD工具,他们提出了一个提供三个层面服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框架。框架的第一层支持CAD工具的一体化和仿真的管理,该层为仿真环境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第二层的重点放在设计数据的描述和管理,在这一层提供了一个面向对象的接口来发展设计资源和包装CAD工具;框架的第三层是在系统层面上强调对多芯片系统的模拟和仿真。

Tanner Research公司认为高带宽数字、混合信号和RF系统需要用新方法对IC和高性能封装进行设计,应该在设计的初期就考虑基板和互连的性能。芯片及其封装的系统层面优化要求设计者对芯片和封装有一个同步的系统层面的想法,而这就需要同步进入芯片和封装的系统层面优化要求设计者对芯片和封装有一个同步的系统层面想法,而这就需要同步进入芯片封装的设计数据库,同步完成IC和封装的版图设计,同步仿真和分析,同步分离寄生参数,同步验证以保证制造成功。除非芯片及其封装的版图设计、仿真和验证的工具是一体化的,否则同步的设计需要就可能延长该系统的设计周期。Tanner MCM Pro实体设计环境能够用来设计IC和MCM系统。

Samsung公司考虑到微电子封装的热性能完全取决于所用材料的性能、几何参数和工作环境,而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且是非线性的,由于包括了大量可变的参数,仿真也是耗时的,故开发了一种可更新的系统预测封装热性能。该系统使用的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训练建立一个相当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在封装开发中对于大量的可变参数不需要进一步的仿真或试验就能快速给出准确的结果,提供了快速、准确选择和设计微电子封装的指南。与仿真的结果相比,误差在1%以内,因此会成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率的技术。

Motorola公司认为对一个给定的IC,封装的设计要在封装的尺寸、I/0的布局、电性能与热性能、费用之间平衡。一个CSP的设计对某些用途是理想的,但对另一些是不好的,需要早期分析工具给出对任何用途的选择和设计都是最好的封装技术信息,因此开发了芯片尺寸封装设计与评价系统(CSPDES)。用户提供IC的信息,再从系统可能的CSP中选择一种,并选择互连的方式。

系统就会提供用户使用条件下的电性能与热性能,也可以选择另一种,并选择互连的方式。系统就会提供用户使用条件下的电性能与热性能,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以在这些方面之间达到最好的平衡。当分析结束后,系统出口就会接通实际设计的CAD工具,完成封装的设计过程。

2.4 高度一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芯片已发展到UL SI阶段,把裸芯片直接安装在基板上的直接芯片安装(DCA)技术已开始实用,微电子封装向系统级封装(SOP或SIP)发展,即将各类元器件、布线、介质以及各种通用比芯片和专用IC芯片甚至射频和光电器件都集成在一个电子封装系统里,这可以通过单级集成组件(SLIM)、三维(简称3D)封装技术(过去的电子封装系统都是限于xy平面二维电子封装)而实现,或者向晶圆级封装(WLP)技术发展。封装CAD技术也进入高度一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时期。

新阶段的一体化概念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体化。此时的一体化已经不仅仅是将各种不同的CAD工具集成起来,而且还要将CAD与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PDM(产品数据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等系统集成起来。这些系统如果相互独立,很难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系统集成的核心问题是数据的共享问题。系统必须保证数据有效、完整、惟一而且能及时更新。即使是CAD系统内部,各个部分共享数据也是一体化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数据格式标准化。目前有很多分析软件可以直接输入CAD的SAT格式数据。当前,数据共享问题仍然是研究的一个热点。

智能CAD是CAD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Intelligent Design)和基于知识库系统(Knowledge-basedSystem)的工程是出现在产品处理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数据库技术发展到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又进一步发展到知识库(Knowledge Repository),从单纯的数据集到应用一定的规则从数据中进行知识的挖掘,再到让数据自身具有自我学习、积累能力,这是一个对数据处理、应用逐步深入的过程。正是由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系统高度智能化成为可能。 二维平面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封装产品的设计要求,基于整体的三维设计CAD工具开始发展起来。超变量几何技术(Variational Geometry extended,VGX)开始应用于CAD中,使三维产品的设计更为直观和实时,从而使CAD软件更加易于使用,效率更高。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也开始应用于CAD中,可以用来进行各类可视化模拟(如电性能、热性能分析等),用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又给电子封装CAD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空间。局域网和Intranet技术用于企业内部,基本上结束了单机应用的历史,也只有网络技术的发展才使得CAD与CAM、CAPP、PDM和ERP等系统实现一体化成为可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重要的商务系统与关键支持者(客户、雇员、供应商、分销商)连接起来。为配合电子商务的发展,CAD系统必须实现远程设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企业的CAD系统基本能实现通过网络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并完成部分设计进程。

Ⅷ ATM128单片机编程应用。

电子技术书籍

音响技术
74 立体声音箱的结构、应用和制作
75 电子产品维修技术丛书 音响原理与电路分析
76 家用电器维修丛书 家用音响电路原理与检修方法
77 现代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大全
78 高保真音响设计制作
79 实用音响工程与调音技术
80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高保真扩音机制作
81 现代扩声技术与工程
82 现代音响工程
83 新编HI-Fi音响原理及检修技术
84 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精华
85 家庭影院组建
86 怎样配置、调试家庭影院系统
87 音响爱好者

硬件编程
95 VHDL 与数字电路设计
96 复杂数字电路与系统Verilog HDL设计技术
97 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
98 ahdl入门

仪器仪表
99 常用仪表的使用方法
100 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原理、维修、检定与应用
101 常用仪表的使用方法
102 电子示波器及其应用
103 高压兆欧表
104 胜利牌数字仪器仪表原理与检修指南
105 无线电实验丛书 常用无线电仪器和器件手册
106 现代电信仪表原理与应用
107 常用电子仪器原理、使用、维修
108 电子示波器及其应用
109 模拟与数字万用表检测及应用技术
110 实用万用电表检修
111 万用电表检修技巧与实例
112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怎样用万用电表检测集成电路
113 线电爱好者丛书精品系列 万用电表使用技巧与实例
114 新型万用表的使用技巧
115 新型万用表实用手册
116 用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器件
117 指针式万用表实用测量技法与故障检修
118 万用表测试元器件大全
119 新型数字万用表原理与维修
120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怎样用万用电表检测集成电路

显示技术
121 液晶电视――液晶显示的原理和应用
122 液晶器件工艺基础
123 液晶显示应用技术
124 高新技术丛书 平板显示器件原理及应用
125 LED显示屏系统原理及工程技术
126 VGA、SVGA彩色显示器的原理、维修及图集
127 电子显示技术
128 光栅数字显示技术及其应用
129 计算机数据显示器原理与设计
130 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实用维修技术与实例
131 显示技术(译文集)
132 显示器电路原理与维修
133 显示器维修大全
134 荧光屏上的示波测量法 电子示波器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35 示波器技术

微波技术
136 微波电路
137 微波技术基础(第二版)
138 微波通信与卫星通信
139 微波电路设计
140 微波技术基础与应用_陈振国
141 微波原理_吴下娴

微电子技术
142 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应用
143 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44 集成电路名词术语解释
145 集成电路入门
146 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与制造
147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148 集成电子技术教程
149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设计、应用)
150 专用集成电路高级综合理论
151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15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
153 集成电路及应用
154 微电子电路设计原理及应用
155 微电子焊接与封装
156 微电子技术概论
157 微电子技术基础 双极、场效应晶体管原理
158 微电子器件应用可靠性技术
159 微电子设备的换热
160 微电子学丛书 ULSI器件、电路与系统
161 微电子学丛书 碳化硅宽带隙半导体技术
162 微电子学丛书 小尺寸半导体器件的蒙特卡罗模拟
163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微电子器件可靠性

遥控遥测技术
164 实用遥控电路原理与设计速成
165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实用无线电遥控(修订本)
166 无线电遥测
167 遥测遥控技术
168 遥感遥测及计算机应用
169 遥测遥控信息传输原理

嵌入系统设计
嵌入式系统开发圣经

电磁兼容技术
170 机电一体化电磁兼容设计
171 电磁兼容标准汇编·通信、信息技术设备类及系统间卷
172 通信系统中的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
173 无线电工程中的电磁兼容
174 电磁兼容性原理及应用
175 电磁兼容标准与认证
176 电磁兼容标准汇编·电工、电子产品类卷
177 电磁兼容设计

电子工艺技术
178 电子工业生产技术手册(3)电子元件卷
179 电子工艺及电子工程设计
180 电子工艺实训教程
181 电子装配工艺
182 电子组装技术
183 高等学校教材 电器制造工艺学(第2版)
184 高等学校教材 电子工艺基础
185 晶体管原理与工艺
186 现代电子工艺技术指南
187 电工产品学

防干扰技术
188 电子设备的防干扰设计
189 电子电路实用抗干扰技术
190 屏蔽技术
191 电子对抗原理(上册)
192 电子电路实用抗干扰技术
193 密封技术
194 密封

静电技术
195 电机工程手册(第二版)(7) 应用卷(二) 第5篇 静电技术和电的其他
196 电子产品防静电技术要求
197 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
198 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
199 esd 保护设计
200 ESD知识介绍
201 接地技术

自动化技术
202 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 检测自动化
203 电气控制与PLC
204 高等工科学校适用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20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手册
206 工业自动化仪表丛书 射流技术及其应用

光电技术
207 光电技术
208 光电子学及其应用
209 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
210 高等学校教材 光测原理和技术
211 光电检测技术
212 光电子学及其应用
213 红外技术基础与应用
214 激光工艺与微电子技术
215 无损检测技术丛书 激光全息检验
216 现代高技术丛书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
217 红外电子学
218 红外技术原理手册
219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红外线与超声波遥控
220 光电图像处理
221 激光等离子体原理
222 激光技术和应用
223 激光器件原理与设计
224 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
225 固体激光技术基础丛书之二 激光晶体

电工技术
226 安装与维修电工技术 (第2版)
227 带电作业技术
228 低压电工实用技术
229 电动机应用技术丛书 变频器应用技术及电动机调速
230 电工基础
231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下册
232 电工类实用手册大系
233 电工与电子基础
234 供配电设计手册
235 交流电机的非正弦供电
236 节电技术与节电工程
237 输配电工程学
238 常用电工计算
239 电工必读丛书 电工电气线路与设备故障检修600例
240 电工基础
241 电工实用技术丛书 常用电工测量技术
242 电工实用技术丛书 如何保证安全用电
243 电工实用手册
244 现代家庭生活常识丛书 电工常识百问百答
245 现代家庭实用电工技术
245 袖珍电机修理工手册
247 最新电工实用经典线路范例
248 交流步进传动系统
249 交直流传动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250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
251 执行电动机
252 直流无刷电动机原理及应用

对讲机
253 集群移动通信机和对讲机原理、使用及维护手册
254 对讲机原理、使用及纵图集(二)
255对讲机原理、使用及纵图集(三)

通信技术
256 GSM手机维修培训教程
257 OHM科学丛书 图解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258 可视图文业务网
259 通信基础知识
260 现代通信系统原理
261 射频通信电路
262 综合业务数字网导论
263 综合宽带接入技术
264 宽带城域建设与管理
265 专用移动通信网组网技术及维护
266 渔业电子技术丛书 单边带通信原理
267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通信技术专业) 手持移动电话原理与维
268 有线电视模拟-数字光纤与微波传输技术
269 异步转移模式――ATM技术及应用
270 异步传递方式宽带ISDN技术
271 移运通信前尚技术丛书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
272 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丛书 GSM网络与GPRS
273 曜高技术普及丛书 虚拟专用网
274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丛书 蓝牙协议及其实现
275 无线寻呼机(BB机)原理与维修
276 无线寻呼系统
277 无线电寻呼和无绳通信
278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的使用与维修
279 微机通信指南
280 微机通信原理与实用技术
281 微波与光导波技术
282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丛书 电子商务站点黑客防范
283 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及其应用
284 完全手册系列丛书 MODEM完全手册
285 网络与通信译林精选系列 ADSL/VDSL原理
286 通信原理与技术
287 通信原理(第4版)
288 通信网原理及其实现技术
289 锁相与频率合成技术
290 数字移动通信及ISDN
291 数字移动电话机原理及维修技术
292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技术
293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及设备
294 数字通信:第三版
295 实用卫星电视接收技术 ――原理、安装、测试和检修
296 时分双工CDMA移动通信技术
297 时尚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二)
298 雷达原理(修订版)
299 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通信技术领域 信号复制生成理论及应用
300 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通信技术领域 编码密码学
301 宽带无线接入和无线局域网
302 宽带网络技术及测试
303 宽带Zooe丛书 xDSL技术与应用
304 宽带Zone丛书 宽带接入技术
305 纠错编码技术和应用
306 精通串行通信
307 介质光波导器件原理
308 集成锁相环路 原理 特性 应用
3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综合业务数字网与异步转移模式ISDN
310 光纤通信设计
311 光纤接入网技术
312 光纤技术及应用
313 蜂窝移动通信――模拟和数字系统
314 分组变换技术及其应用
315 调制解调器实用技术
316 调制解调器初学者指南
317 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工作原理及标准
318 cdma 2000技术
319 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320 通信流理论基础与多媒体通信网
321 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管理
322 信息高速公路实用教材 宽带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323 信息编码技术及其应用大全
324 异步传递方式宽带ISDN技术
325 GSM标准
32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设计IS-95 CDMA和cdma2000

单片机
32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328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实用技术
329 位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330 单片机开发与典型应用设计
331 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技术
332 IBM PC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333 MCS-51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修订版
334 北京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培训教材 单片机――原理·操作·实验·应用
335 单片机实用技术_整机设计、多机通信、实用技术
336 EM78系列单片机简介
337 单片机器件应用手册
338 MCS 96 MC68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339 数字PID及其算法

家用电器电器维修技术
340 45种厨房电器使用与维修
341《家用电器常识丛书》 声像·厨房家用电器分册
342 DVD机维修技术原理与方法
343 OHM科学丛书 图解数字磁带录音机
344 VCD、CVK、SVCD、DVD激光影碟机实用指南
345 VCD/DVD视盘机原理与维修
346 VCD/SVCD/DVD机维修宝典丛书 十大主板名牌VCD/SVCD/DVD机维修精
347 VCD/SVCD/DVD机维修宝典丛书 十大主板拼装VCD机维修精要与实例
348 百种家用电器实用手册
349 彩色显示器原理与检修技术速成
350 初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含视频设备维修工、音频设备维修工)
351 磁带录像机原理与调试
352 大彩电、摄录机、影碟机 原理·调测·检修
353 大哥大 BP机 住宅电话使用手册
354 大屏幕遥控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
电子基础
442 图解电子学入门[日]OHM
443 变流技术基础及应用
444 超高频技术
445 磁路与磁场
446 等离子体电子工程学
447 低频电子线路
448 电子工程师便携手册
449 电子高新技术丛书 第6分册
450 电子调节技术入门
451 电子工程中的积分变换
452 电子模拟数字转换器
453 电子技术教育丛书 电子特技原理及应用
454 电子设计技术
455 电子线路(提高版·模拟电路与脉冲数字电路)
456 电子学基础及应用集成和分立系统
457 电子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
458 电子学重要公式活用手册
459 高等电路
460 高等学校教材 数字电路
461 固态高频电路
462 高频电子线路 第三版
463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无线电技术
464 脉冲与数字电路
465 实用电气线路及原理
466 实用电子公式手册
467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468 数字集成电子技术基础
469 数字信号处理(修订版)
470 数字原理
471 现代工程师实用数字化技术
472 线性与非线性电路
473 线性系统理论和设计
474 新旧电气图形符号对照读本
475 现代电子学辞典――英汉、汉英名词对照
476 信号变换与处理
477 袖珍电子工程师手册
478 优化方法与电路优化设计
479 与电子爱好者谈电子技术
480 怎样看电气线路图
481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第三版)
482 电子工程师指南
483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精品系列 无线电爱好才读本
484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精品系列 无线电爱好才读本(上)
485 21世纪电子电气工程师系列 数字电路
486 数控技术
487 数字控制系统――原理、硬件与软件
488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489 数字电子技术分析及其实用电路设计
490 21世纪电子电气工程师系列 数字电路
491 数字系统现场集成技术丛书
492 图解数字电路的计算
493 无线电接收
494 通讯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
495 电子电路资料荟萃
496 超高频技术和器件(上册)超高频技术
497 磁偏转线圈设计理论基础
498 电器照明设计
499 电子爱好者电子线路设计应用手册
500 电子电路系统及标准最佳设计及实践
501 电子线路设计手册
502 蓄电池快速充电的原理与实践
502 非线性半导体电阻及其应用
503 变容二极管的应用
504 常用电子元器件简明手册
505 常用新颖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506 磁性材料基础
507 电力电子电路精选 ――常用元器件·实用电路·设计实例
508 电介质材料及其介电性能
509 电力电子新器件及其应用技术
510 电子电路及电子器件
511 电子工程师手册 上册 第4篇 电子元器件
512 电子工程师手册 上册 第1篇 常用资料
513 电子电路及电子器件
514 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513 无线电元器件精汇
514 无线电元器件检测与修理技术入门
515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丛书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及应用
516 最新电子元器件产品大全第三册--真空电子器件与显示器件
517 最新电子元器件产品大全第一册--分立半导体器件
518 固态继电器

电子制作技术
519 电子镇流器原理与制作
520 实用电子装置制作精选·续集·
521 新颖实用电子设计与制作
522 无线电制作精汇

电视技术
523 背投影式彩色电视机检修手册 1
524 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
525 闭路电视系统设计与应用
526 彩色电视和立体电视
527 超高频电视调谐器设计与原理
528 大屏幕电视
529 大屏幕遥控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
530 等离子体电子工程学
531 电视机元器件检修大全(下)
532 电视机原理与检修
533 电视技术与应用
534 电视墙显示及控制技术
535 电视天线放大器原理、制作与维修
536 电信技术普及丛书 大屏幕电视
537 电信新技术培训系列教材 会议电视
538 高清晰度电视(HDTV)
539 工业电视摄象机
540 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修订本)
541 广播电视设备原理·使用·维修系列教材 有线电视原理·设计·维修
542 家用电器维修金例丛书 大屏幕及背投彩电维修金例
543 监控电视系统原理与设计
544 开路与闭路电视原理及维修
545 看图学修家丛书 看图学修彩色电视机
546 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和DVB
547 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
548 数字电视技术:高清晰度数字视频原理与应用 (第三版)
549 数字电视原理
550 天线原理
551 图文电视系统原理与应用
552 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技术
553 电视与有线电视技术(修订本)
554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电视接收天线
555 相控阵和频率扫描天线原理
556 新型电视接收天线
557 有线电视模拟-数字光纤与微波传输技术
558 有线电视系统性能检测
559 最新实用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第二版)

电源技术
560 电源技术
561 电子工业技术词典 电源
562 不间断电源的原理安装调试和维修
563 电子设备电源技术普及丛书 逆变器知识
564 开关集成稳压器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
565 特种集成电源最新应用技术
567 微型计算机电源原理与维修
568 新型单片开关电源的设计与应用
569 转换式电源供给器原理与设计
570 PWM开关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571 UPS不间断电源剖析与应用
572 UPS应用及其维修技术
573 不连续导电模式高功率因数开关电源
574 集成开关电源的设计制作调试与维修
575 开关电源
576 开关电源的设计
577 开关电源的设计与应用
578 开关式稳压电源
579 开关稳压电源――原理、设计与实用电路
580 实用电源电路集锦
581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精品系列 新型实用电源电路集锦
582 现代电源设计大全
583 新型特种集成电源及应用

变频技术
584 变频高速应用技术
585 变频器基础及应用
586 变频器应用手册
587 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丛书 SPWM变频调速应用技术
588 交流调速技术
589 脉宽调速系统
590 PWM变频调速技术
591 SPWM变频调速应用技术 第二版
592 大功率交-交变频调速及矢量控制

变压器技术
593 电力变压器安装
594 变压器应用与维修
595 变压器全书 (电力变压器实用技术)
596 电力变压器的安装、运行和维修
597 电力变压器绝缘技术
598 电流互感器
599 电能表修校及装表接电工
600 继电保护丛书 发电机变压器 整流型保护继电器原理
601 脉冲变压器设计
602 新编变压器实用技术问答

程控交换技术
603 EWSD数字电子交换系统
604 程控交换机原理及维护
605 程控数字交换与现代通信网
606 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列教材 程控交换与综合业务通信网
607 数字程控交换原理与应用
608现代交换原理

传感器技术
609 传感器
610 传感器的理论与设计基础及其应用
611 传感器原理 设计与应用(第三版)
612 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通用传感器电路
613 新编传感器技术手册

DSP技术
614 DSP基础与应用系统设计
615 DSP控制器及其应用
616 DSP芯片的原理与开发应用(第2版)
617 DSP原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618 TMS320C6000系列DSPs的原理与应用
619 DSP开发技术
620 DSP原理及应用
621 DSP广度与深度
622 DSP指导

USB技术
623 USB系统体系

SMT技术
624 实用表面组装技术
625 表面安装技术设计指南
626 自动装置元件及其动态特性
627 表面组装工艺通用技术要求
628 表面组装用胶粘贴通用规范
629 表面组装元器件焊接实验
630 表面组装组件焊点质量评定
631 贴片代码手册

PLC技术
632 CAD应用系列丛书 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
633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应用技术
634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技术
635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原理及应用
636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
637 可编程序控制器基础与编程技巧
638 逻辑与可编程控制系统
639 现代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640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原理与应用
641 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
642 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开发与应用

PCB技术
641 无线电电子设备印制板的设计和生产的自动化
642 印制电路技术
643 印制电路设计标准手册
644 高速PCB设计指南
645 PCB设计基础教程
646 PCB设计基本工艺要求
647 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原则和抗噪声措施
648 印刷电路板的平衡设计
649 PCB Designer’s SI Guide

半导体技术
650 CMOS模拟电路设计
651 半导体变流技术
651 半导体超晶格材料及其应用
652 半导体导波光学器件理论及技术
653 半导体电路原理及应用
654 半导体发光材料和器件
655 半导体和半导体器件
656 半导体器件物理
657 半导体手册 第二编 材料
658 半导体应用知识

FPGA/CPLD技术
659 CPLD技术及其应用
661 CPLD数字电路设计--使用MAX+plusⅡ入门篇
662 PLD与CPLD数字电路设计――使用machxl
663 FPGA高级设计
664 FPGA原理、设计与应用
665 可编程逻辑陈列FPGA和EPLD
666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与应用
667 FPGA设计指导手册
668 FPGA集成培训
669 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CPLD

Ⅸ 工程测量参考文献

工程测量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着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关于工程测量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以下是我整理的工程测量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工程测量参考文献 篇1

[1] 李青岳. 工程测量学[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84

[2] 李青岳, 陈永奇. 工程测量学[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5

[3] 张正禄. 工程测量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正禄等. 工程的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7

[5] 张正禄等. 地下管线探测和管网信息系统[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07

[6] 黄声享,郭英起,易庆林.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M]. 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7] 张希黔,黄声享,GPS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8] 黄声享,尹 晖,蒋征.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9] 张正禄主编. 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0] 尹晖 编着.时空变形分析与预报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

[11] 张正禄等. 工程测量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12] 齐民友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3] 张正禄等. 科傻系统使用说明书[M], 2006.

[14]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5] 潘正风,杨正尧等.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16] 李庆海,陶本藻. 概率统计原理和在测量中的应用[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82

[17] 张正禄, 吴栋材等. 精密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2

[18] 吴翼麟, 孔祥元等. 特种精密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3

[19] 陈龙飞, 金其坤. 工程测量[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20] 于来法, 杨志藻. 军事工程测量学[M]. 北京: 八一出版社, 1994

[21] 覃辉等. 土木工程测量[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22] 王兆祥等. 铁道工程测量[M] . 北京: 铁道出版社, 1998

[23] 陈永奇, 李裕忠等. 海洋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1

[24] 吴子安, 吴栋材. 水利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0

[25] 钱东辉. 水电工程测量学[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6] 秦昆, 李裕忠等. 桥梁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1

[27] 吴栋才, 谢建纲等. 大型斜拉桥施工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6

[28] 张项铎, 张正禄. 隧道工程测量[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8

[29] 田应中,张正禄等. 地下管线网探测与信息管理[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8

[30] 冯文灏. 工业测量[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工程测量参考文献 篇2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7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

[3]陈泽民.中国矢量数据交换格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5):451-455.

[4]吴文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29.

[5]Kang-tsungChang着,陈建飞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3-44.

[6]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7]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30-133.

[8]陈先伟,郭仁忠,闫浩文.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图斑拓扑关系的创建和一致性维护[J].武汉大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370-373.

[9]毋河海.关于GIS中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J].1997,22(4):358-364.

[10]张国辉,胡闻达,李慧智.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及边界描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7(3):292-232.

[11]冯花平,连文娟,卢新明.求缓冲区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57-59.

[12]张欣,陈国雄,钟耳顺.优化栅格细化算法的线状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2007,9(3):25-27.

[13]潘瑜春,钟耳顺,刘巧芹.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4(6):12-17.

[14]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15]尹为华,刘盛庆.ARCGIS在地类面积统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9.

[16]刘洪江,曹玉香.基于ArcGIS实现地类图斑净面积的计算[J].城市勘测,2012(10)114-116.

[17]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18]任娜,张道军.基于空间推理及语义的图斑扣除线状地物面积关键算法及其在土地调查建库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39(35):22013-22016.

[19]计长飞.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化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4):159-163.

[20]马欣,吴绍洪,康相武.线状地物的区域影响模型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1):87-94.

工程测量参考文献 篇3

[1]吴战广,张献州,张瑞,杨龙杰。基于物联网三层架构的地下工程测量机器人远程变形监测系统[J].测绘工程,2017,02:42-47+51.

[2]付海军。浅谈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6:5-6.

[3]赵红强,成晓倩,韩瑞梅。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12:33-36.

[4]张冠海。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7,01:84.

[5]何屹雄,花向红,许承权,姚周祥,黎洋。全站仪建筑物立面图测量方法研究及工程实践[J].测绘地理信息,2017,01:10-13.

[6]冯志成。工程测量中应用GPS控制测量平面及高程精度[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1:111-113.

[7]练伟东。提高水利工程测量水平的措施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285.

[8]丛林,孙梅君。城市规划管理中工程测量的作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142.

[9]黄维。建筑工程测量模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196.

[10]程永刚。浅谈建筑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的作用和意义[J].江西建材,2017,02:228.

[11]缪健军。建筑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应用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68-69.

[12]尤潇华。大伙房输水工程TBM2标隧洞测量贯通控制技术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7,01:8-10+71.

[13]张健,魏峰,詹勇。现代工程测量新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3:219-220.

[14]岳太恒。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施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1:251.

[15]高爽。浅析摄影测量与遥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3:98.

[16]胡杨。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7,03:157-158.

[17]史雨露,李宗义。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7,01:340.

[18]崔继忠。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4:282.

[19]卢秋羽,殷润浩,张俊毅。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7,01:282.

[20]杨紫薇。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2:95-96.

[21]赵海龙。工程测量技术现状与发展[J].门窗,2017,01:235.

[22]吴涌泉,石频。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门窗,2017,01:240.

[23]胡斐。施工测量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7,03:205-206.

[24]张建媛。浅论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03:216.

[25]汤棹颖。路桥工程测量中GPS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福建建材,2017,01:27-28.

[26]王献奇,张翠萍。激光跟踪测量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工程的应用[J].水电与新能源,2017,02:22-25.

[27]徐辉,袁子喨。发电工程测量中UTM投影变形的处理与实践[J].工程勘察,2017,03:53-58.

[28]罗毅。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2:48+50.

[29]王芳,戴建安,晏承志,孟伟。工程测绘中GPS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01:129-130.

[30]王学强。工程测量中GPS控制测量高程精度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08-209.

[31]罗琼。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电力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2016,23:179-180.

[32]杨天。精密工程测量中全站仪三角高程精度分析[J].四川建材,2017,02:187+191.

[33]陆立飞。浅论GPS(RTK)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其优点[J].世界有色金属,2017,01:83+85.

[34]李宇。工程测量中GPS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7,01:69+71.

[35]熊金鹤。现代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1:57+59.

[36]史晓峰。影响工程测量中的精度因素及控制分析[J].地下水,2017,01:117+172.

[37]庞秀淼,李胜利。免棱镜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01:116-117.

[38]陈晨。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01:126-127.

[39]唐信东。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14.

[40]张树升。建筑工程中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5:217+221.

工程测量参考文献二:

[41]杨雪芬。浅析工程测量技术及应用[J].低碳世界,2017,03:97-98.

[42]张城泉。探讨RTK技术在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2:7-8.

[43]朱庆伟,王家伟,王涛。工程测量中高精度对中杆设计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02:280-284.

[44]王文贤。工程测量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关系[J].交通世界,2017,08:126-127.

[45]刘勇。GPS测量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2:92-93.

[46]张欣,王章朋,罗斌,丁剑。基于参考线方法的大型建筑工程放样测量[J].施工技术,2017,06:136-138.

[47]李宗义,史雨露。工程测量在信息化测绘战略跨越中的拓展[J].四川水泥,2017,02:278.

[48]潘雨竹。公路工程中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7,06:225+228.

[49]章锦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课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2:63-65.

[50]姚海军。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77+105.

[51]张莞玲。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78+102.

[52]田峰,苏宗跃。基于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08:88-89.

[53]许东昕。电力线路设计工程中的测量设备结合卫星地图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121+126.

[54]胡兴强。浅论GPS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03:272.

[55]李晓伟。轨道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在地铁轨道运营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勘察,2017,02:1-6.

[56]王素权。RTK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01:276-277.

[57]黄勇。对于工程测绘测量技术应用的分析与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03:198-199.

[58]郭伟。GPS实时动态(RTK)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07:54-55+58.

[59]张元。建筑工程测量模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7,03:16-17.

[60]娄义康。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3:13-14.

[61]何民华。浅谈建筑工程测量在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7,09:29.

[62]付鹏程。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7,06:161+163.

[63]王秀春。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建材,2017,10:215+219.

[64]屈秀杰。工程测量与三维测绘技术的发展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05+207.

[65]黄勇。工程测量的重要性与测量技术及其发展方向[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30-231.

[66]王恩强。地质工程测量中新型测绘技术的应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38+240.

[67]孙立业。论工程测量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03-204.

[68]李石贵。浅谈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特点[J].价值工程,2017,15:126-127.

[69]李贝,陈羽,孙平,李冰,刘万锋。滚动摩擦系数工程测量方法与验证[J].工程机械,2017,04:29-32+7-8.

[70]许康艳。浅谈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11:215+218.

[71]宁林春,方荣华,黄辰虎,王玉春。海港工程浚后测量的实施[J].海洋测绘,2017,02:39-41+50.

[72]王朕。论建筑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测量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1:71-72.

[73]何小文。建筑工程测量施工的放样方法及具体运用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7:170-171.

[74]王恩强。地质工程测量中新型测绘技术的应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7,04:238+240.

[75]郭刚,贾卫国,张社安,李静,张静波。配电网工程电缆长度测量仪的研制与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7,02:19-21.

[76]何小文。建筑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8:155-156.

[77]廖全军。浅析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8:165-166.

[78]赵敏。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完善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17,05:70-71.

[79]冯宇华。工程测量与三维测绘技术发展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149-150.

[80]霍栋良。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及控制分析[J].江西建材,2016,01:243.

;
阅读全文

与算法导论231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查以前电影的场次 浏览:465
穿越古代猎艳 浏览:805
python语言参考手册 浏览:824
买药上门app哪个靠谱 浏览:901
电影鬼片大全免费观看 浏览:259
三个外国妹子上山碰到三个鬼电影 浏览:139
铁雨3迅雷下载 在线播放 浏览:68
python库文件下载 浏览:131
兔老大电影 浏览:210
单片机实验键盘和数码 浏览:546
免费投屏电影网 浏览:880
甘肃酒泉发票服务器地址 浏览:357
程序员专用诗集 浏览:209
微信租车系统源码 浏览:984
中国抗日狙击手电影 浏览:420
千王之王2000百度网盘资源 浏览:515
phpsocketepoll 浏览:726
小孩和熊的电影 浏览:241
python写网页界面的框架 浏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