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gdp的计算公式是
1、生产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收入法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也可看成是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3、支出法
GDP = C + I + G +(X-M)
(1)gdp折算法扩展阅读:
实质GDP和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数学实质GDP的固定价格的基数年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实质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
名义GDP=实质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至于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则是
名义GDP增长率=[(1+实质GDP增长率)×(1+本地平减物价指数升幅)×100%]-1
2. 简述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产法。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物质产品投入+服务投入)。
2、收入法。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2)gdp折算法扩展阅读: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中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3. 请问GDP的几种算法是什么,请把具体公式写出来
GDP核算的基础是国民收入账户(National Accounts),所谓国民收入账户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的账户,它与企业的账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既然是账户它必然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学过会计的人都知道,记账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在国民收入账户中,我们同样要遵守这一基本原则,只不过国民收入账户中保持平衡的理由在于任何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任何社会创造的财富都不会跑到天上去,不是张三拥有,就是李四所有,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所有财富都属于社会,只不过所有权归属个人和机构。因而在国民收入账户中生产和收入是必然相等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从生产角度和从收入角度来计算GDP应当是等价的。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分别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一、生产法
生产法GDP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法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其中,总产出就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商品和服务价值;中间投入就是在生产这些货物和服务过程中投入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其中不包括生产中使用的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生产法是从最终产品来计算GDP,只要是社会生产了一种产品,并且它不是中间产品,我们就按照市场价格乘于生产数量等于产品价值的原则记录下该产品的总价值。有多少种产品我们就可以得到多少种产品的价值,最后我们把所有产品的价值加总获得GDP。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要事先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特别费事,而且容易出错,因而采用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价值的方式来计算最终产品价值。
这里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流量和存量。通俗地说,流量就是一个我们可以把它的过去值进行相加得到现在总值的变量。典型的例子有GDP、个人年收入。而存量就是不能把过去的值进行相加得到现在总值的变量,现在测量到的值就是这一变量的总值。典型的例子有一国的人口数,年底银行的存款余额等。
二、收入法或支出法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收入GDP =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1.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就是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货币工资;(2)实物工资;(3)社会保险费。
2.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者因从事生产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而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者因从事生产活动得到的政府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
3.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指为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而提取的价值或虚拟计算的价值。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
4.营业盈余。营业盈余是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主要指企业的营业利润。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如下:
支出法GDP =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进出口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买、转让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扣除销售和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等建筑物、机器设备等;无形固定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而存货增加值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化的市场价值,及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它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还包括批发零售单位购进的转卖品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在我们的课中实际上就是投资。
在中国1985年才开始实行国民收入账户核算体系,1993年正式成为主要的核算体系,从现在来看,还很不成熟,一是不同的产业部门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二是季报和月报还没有形成制度。
在宏观经济中,收入和支出是一回事,因为你的收入正是他人的支出,因而收入流也可以看作是支出流。在前面我们说到过有生产就必有收入,不可能社会生产的产品会无缘无故消失掉或跑到外太空去。因而我们只要记录下张三今年收入多少,李四今年收入多少,王麻子今年收入多少等等人的收入,然后把所有人的收入加总就可得到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
由于有生产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生产,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水之源,因而我们得到第一个会计恒等式
GDP = NI (2-1)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可能有些产品暂时没有卖出去,有生产却没有“收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引进存货和存货投资的概念。没有卖出去的产品我们把它看作是生产者自己买了自己的东西——存货,然后再把它作为投资支出——存货投资。有收有支,国民账户仍然是平衡的。只不过我们把这种存货称为非意愿的存货和非意愿的存货投资。
4. 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GDP的计算的方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GDP = C + I + G +(X-M)
用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用生产法核算GDP: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5. 什么是GDP折算法
应该是指GDP缩减指数或者GDP折算指数,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
网络的GDP平减指数这个词条有
6. gdp的计算方法通常有
GDP核算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1 生产法, 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畜渔等;矿业建筑业;制造业;公用事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等。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简单的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加总
2 收入法 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GDP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 支出法 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国内生产总值)= C(消费)+I(投资)+G(政府支出)+NX(Export 出口-Import进口) 通常而言,使用支出法衡量GDP最常用
7. GDP有那些计算方法
对应于GDP的三种表现形态,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各行业增加值=各行业总产出一各行业中间投入
GDP=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各行业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各行业增加值之和构成GDP。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的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三项组成。计算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 GDP是如何计算的
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中国GDP增长原因: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稳定增长。
二、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利润较快增长。
三、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商务活动指数持续处于景气区间。
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
五、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六、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者价格由降转升。
八、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