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藏高考有藏语文藏语文什么意思,用藏文回答的语文试卷
看了你的追问知道你的意思,西藏等五省区高考上所谓“藏语文”是指藏文专业考试,汉文考试是另外考的,而你说的在西藏不用非要考藏文的,有藏族中学和一中、二中、三中之分,民族、藏族中学里考民族语言,但1、2等这些就跟平常的一样。
⑵ 求一篇关于西藏历史的小论文,300-500字,主要是关于西藏的过去和现在,谢谢!
西藏各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西藏文化保护的事实证明,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是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还将继续加强。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西藏的进程中,西藏文化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西藏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从2002年开始的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的维修,总投资为3.3亿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拨付,创造了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纪录。从 2006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2008年4月18日,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暨扎什伦布寺保护维修工程启动仪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在西藏实施的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西藏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西藏共有1700 多座寺庙和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僧尼4.6万多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每年到拉萨朝佛的西藏信教群众均达百万人次以上。从2004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恢复藏传佛教格西拉让巴考学制度。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是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组织,并有藏文版会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学院和1所藏文印经院。为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西藏自治区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还明文规定,不准拍摄、围观天葬活动,不得在天葬场所喧哗等。
藏语文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西藏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专门开设有藏文节目频率和频道。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在西藏出版有14种藏文杂志、10 种藏文报纸,1989年以来出版的藏文图书有400多种。此外,藏语文学习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各种藏文软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使用。截至2007 年底,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人,占西藏人口的5.8%。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民间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发掘。1979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整理出版《格萨尔》100多部,总印数达4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7年底,西藏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站20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同时还有18个县级民间艺术团体和500多个群众业余演出队;全区多次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和那曲恰青赛马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创新,成为地区性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西藏自治区7大类、15项、23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西藏有31人榜上有名。
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建立了时代体系完整的历史档案库。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所藏经卷和佛教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90年以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着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2006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标点的佛教经籍——《大藏经》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
藏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重视对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1956年到1958年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就包括对西藏社会的调查与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还组建了一批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前,全国有近50个机构的近3000人从事藏学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和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2006年,中国首次颁发了藏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奖项——“珠峰奖”,这标志着中国藏学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同祖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量游客乘火车进藏旅游,一些着名的文物古迹出现承载压力过重的问题,这进一步促使西藏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严格控制参观人数、精心设计参观线路、科学合理疏导参观流量的办法以减缓这些珍贵而又脆弱的文物古迹的承载压力。青藏铁路使西藏人民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和文化,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积极投身到西藏文化保护中。
⑶ 有哪些优秀的新闻作者
北京市
叶用才 北京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石秀冬(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心编辑
马国颖(女)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要闻部副科长
邵延枫 北京青年报社文化版组副主任
天津市
宋子明 天津日报社摄影部记者
王 栋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李秀英(女) 天津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
张虹红(女) 今晚报社重要新闻部主任助理
河北省
王 宁 河北日报社新闻出版中心编委
赵晓蔚(女)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评论部首席主持
乔喜瑞 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李 芳(女) 河北工人报社工会权益部主任
山西省
席殿晋 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尹长虹 山西晚报社副总编辑
孙海军 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宋沈平(女) 黄河电视台国内台《黄河全记录》栏目制片人
内蒙古自治区
张泊寒 北方新报社首席记者
张 萍(女)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副主任
宋国英 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
布仁图(蒙古族) 锡林郭勒日报社主编
辽宁省
张小龙 辽宁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关 金(满族) 沈阳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总监
王 瑄 辽宁电视台对外新闻部主任
赵振江 大连晚报社采编中心编委、主任
吉林省
李文彪 吉林日报社编务中心主任
赵宝玲(女,满族)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王艳春 长春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 荣(朝鲜族) 延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黑龙江省
王敏学 黑龙江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
任季玮(女)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编辑
何 璇(女) 黑龙江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助理
左晓东 哈尔滨广播电视局交通广播频率总监
上海市
郭泉真 解放日报社机动记者部副主任
简光洲 东方早报社中国新闻部首席记者
任 荃(女) 文汇报社科技部首席记者
王 勇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采访一部记者
江苏省
汪晓霞(女) 新华日报社城市生活部记者
王卫刚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新闻广播事业部主任助理
史 燕(女) 常州日报社社会新闻部主任
浙江省
李 杲 钱江晚报社社委会委员、总编辑
陈立波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总监
陈庆港 杭州日报社专刊中心首席摄影记者
田 勇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
安徽省
陆列嘉 安徽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李揽月(女,回族)安徽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记者
纪 斌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蚌端口记者站站长
钱文武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制片人
福建省
庄 研 福建日报社要闻编辑部副主任
唐征宇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科长
杨国昕 泉州晚报社社长
陈育进 闽北日报社总编辑
江西省
桂 榕 江西日报社经济部新闻总监
龙和南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总编辑
温艳霞(女)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台长助理、总监
曾 佳(女) 江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山东省
陈中华 大众日报社特派记者组记者
初化臣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
辛 梅(女)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高文举 聊城日报社总编辑
河南省
平 萍(女) 河南日报社政文新闻采访部副主任
卢慎勇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部副主任
高安宁 安阳日报社副主任
刘 红(女) 开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中央新闻单位
龚永泉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
官建文 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副主任
贾立政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汪大昭 人民日报社体育部记者
钟 嘉(女) 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编辑
吴 兢(女)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编
杨 涌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陈 雁(女) 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清样室副主任
王 丽(女)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
孙承斌 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
陈万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海军支社社长
李 岳 新华社摄影部体育采编室主任
顾钱江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副主任
罗骁兵 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
李卫星 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部副主任
季桂林 解放军报社互联网络宣传部网络部主任
谭道博 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部编辑
付小悦(女)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编辑
叶 辉 光明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
张玉玲(女) 光明日报社经济部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新疆记者站站长
陈建辉(女) 经济日报社政科文新闻部副主任
李 力(女) 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武 力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常务副主任
钟华林(土家族) 经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站长
王 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德庆白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记者
(女,藏族)
梁永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采访部主任
任 捷(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主任
罗 京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毛财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军事节目部制片人
任永蔚(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制片人
张泉灵(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记者、主持人
李武军 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部记者
王茫茫(女)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英语频道记者
庄元元(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制片人
江爱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国际报道部副主任
夏勇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中心土耳其语广播部主任
苑听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俄语广播部副主任
张雯雯(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亚中心副主任
黄向阳 中国日报社发稿部副主任
邢志刚 中国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刘百家 中国日报社北京新闻编辑部主编
陈 磊(女) 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孙明河 科技日报社山东记者站站长
杨祝夫 工人日报社编委、中工网常务副总编辑
刘文宁(女) 工人日报社新闻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女) 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主任
曹 竞(女) 中国青年报社体育新闻部主任
王长路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室记者
韩晓红(女) 中国妇女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周 铮(女) 农民日报社科教部主任
沈建华 农民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张金茹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要闻部编委、部主任
史文杰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记者部主任
邓新建 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
张大强 法制日报社编委
李德华 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社长
秦 朗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刘小渡(女) 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政工处记者
侯保和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编辑
陈建平 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处长
李通斌(苗族) 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报编辑三室主任
魏文利(女)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
何立新 武警新疆总队政治部新闻电视工作站站长
姜书范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
吴峥岚(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编
赵屾 中国航天报社编辑部总编助理、部主任
殷敖佗 中国建设报社住房编辑部主任
李洪明 中国电力报社江西记者站副站长
李 仑 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张民生 边防警察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陈金国 中国石油报社经济部主任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
湖北省
胡祥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黄冈记者站站长
梁 延(女)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采访部主任
喻 敏 武汉晚报社扶助行动工作室主任
李海昌 荆州电视台台长
湖南省
文热心 湖南日报社编辑部编委
朱皓峰 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节目中心主任
张冬萍(女) 潇湘晨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财经记者
廖 岚(女) 岳阳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广东省
郎国华 南方日报社要闻编辑中心副主任
郜国欣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任助理
林 丹(女) 羊城晚报社珠海记者站站长
陈 洁(女)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频率执行监制
海南省
谭丽琳(女,回族)海南日报社政文部首席记者
赵宇瑛(女)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主持人
彭 桐 海口晚报社经济部记者
华 斌 琼海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周仕兴 广西日报社科教部记者
江柳明(女)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教育生活广播心子工作室制片人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报道科科长
王 庆 广西新闻网总编辑
重庆市
曾晓云 重庆日报社编辑出版中心常务副主任
穆黎一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心采编部记者
邵 华(女)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新闻频率采访部副主任
周 立(女) 重庆晚报社记者
四川省
青兴海 华西都市报社地方新闻部记者
雷小雪(女) 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主播
范潇涵(女) 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总制片人
李 涛 绵阳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贵州省
孙雁鹰(女) 贵州都市报社总编辑
魏和平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安顺记者站站长
孙凤岐 贵阳日报社社长
王先宁 黔南电视台台长
云南省
陈敏锐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网络中心副总监
牛 燕(女)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主任
孔维华 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戴振华 春城晚报社州市新闻中心西双版纳记者站站长
西藏自治区
索 朗(藏族) 西藏日报社藏文编辑部编译
边巴次仁(藏族)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总监
次仁多吉(藏族) 西藏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刘 斌 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陕西省
李佑民 陕西日报社农业新闻部记者
刘晓兵(女)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总监
邱 陆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副主任
胡国庆 华商报社新闻摄影部首席记者
陈若星(女) 文化艺术报社总编辑
甘肃省
蹇勇德 甘肃日报社出版部主任
左玉丽(女) 甘肃日报社时政部副主任
刘永兰(女)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周尚业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青海省
韩国宁 青海日报社出版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张 玲(女,藏族)青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邢玉春 西宁晚报社政文部摄影记者
施建华(女) 黄南州报社编辑部副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 鹏(女) 宁夏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
胡 毅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
于小龙 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
张心译(女,满族)银川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买买提·艾力 新疆日报社维文编报部编译
(维吾尔族)
阿米娜·热合曼 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哈编部副主任
(女,哈萨克族)
杜宗阳 新疆经济报社第一编辑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阎旭光 喀什日报社总编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吴国平 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
蒋 革 准噶尔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曾 治 兵团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⑷ 关于藏文信息化处理(藏文软件)的任何资料
藏语言文字
(1)藏语言文字概况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口约有459.33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是藏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或相邻的藏族人民,也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藏文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字。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左右,藏族人民创制了藏文,藏文从创制初期就广泛应用于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和文献的保存起了重大作用。建国以后,藏文走出寺院、私塾,进入中小学和大学,进入新闻、出版、科研等各个领域。藏文是拼音文字,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具有完整的语法理论和较强的表达能力。藏文书面语和现代口语有一定距离,但是藏文有统一的正字法,而且各个方言区又都有一套自己的语音与文字之间的读音规律,因此不同方音的人可以用共同的书面语进行交流。
(2)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和信息处理情况
30年来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方面是词典的编纂。现已陆续出版一批藏文辞书,主要有:《格西曲扎藏文辞典》、《藏文大词典》、《藏汉口语词典》、《汉藏对照词汇》、《藏汉词汇》、《藏汉词典》等。1996年还举办了《全国藏文印刷字体审定会》,审定通过了22种藏文印刷字体。
藏文术语标准化工作开始起步。1995年开始,在全国术语标准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程序和国家标准的要求,着手开展《藏语文术语标准化翻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确定理论原则,现已完成初稿的起草任务。1996年举办全国藏语文术语培训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加大了新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工作的力度,先后召开了6次专家研讨会,审定统一了3000余条有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藏文术语;已经通过审定的部分新词术语,以活页形式下发区内各地(市)编译机构和区直新闻等有关单位,发送到五省区编译系统、语委、院校和内地有关部门,以便及时交换意见,达到五省藏区内新词术语在使用上的统一。
藏文于1984年实现了信息处理,后来又开发出与汉英兼容的藏文操作系统,实现了藏文精密照排。藏文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93年,在国际上“以我为主”地开展了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的研制工作,并着手起草和制定国内标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经过藏文专家和计算机专家、信息标准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最终方案的任务,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多道严格的程序和数轮投票,于1997年7月在第33届WG2会议及SC2会议上正式获得通过,使藏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与此同时,国家公布了《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和《信息技术 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点阵字形 第一部分:白体》两项国家标准。1997年10月后又着手进行《藏文编码字符集 辅助集》的研制工作。藏文软件开发工作也于1998年列入自治区科委863计划。
⑸ "周炜"这个名字的含义
周炜目录
【路矿专家周炜】
【藏学学者周炜】
【副教授周炜】
【演员周炜】
〖主要作品〗
〖主要奖项〗
〖主要经历〗
[编辑本段]【路矿专家周炜】
周炜(1885-1958)号映彤。郫县人。路矿专家。英籍女作家韩素英之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留学比利时,学习铁路和采矿工程。回国后长期从事铁路技术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建工部总工程师。�
[编辑本段]【藏学学者周炜】
周炜,1958年3月24日出生于西藏昌都沙共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所长。
1996-1997年11月在西藏山南曲松县下江插队锻炼。
1977年考入西藏民院语文系藏语文专业, 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2月至1985年9月任《西藏日报》藏文版编辑和记者。
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藏族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指导老师佟锦华教授。
1988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藏族古典小说研究》。
1988年7月至1995年9月一直担任《中国藏学》(汉文版)的编辑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藏学研究。
1995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藏语。指导教师胡坦教授。1997年3月至1998年 4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选派到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部留学,并兼任客座研究员,指导老师长野泰彦教授。
1998年6月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米拉日巴传”的语法特征及比较》,32万字。2000年8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从事西藏语言文化的研究。并与胡坦教授等同志一起承担藏学中心的研究课题《西藏现代化进程中的藏语文问题》。
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与西藏语言和社会文化问题。博士后出站报告(论文)《西藏城乡居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使用、双语现象及文化交融》,36万字。并被评为2001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报告。
[编辑本段]【副教授周炜】
姓名:周炜
学位:文学硕士
职称:副教授
教师简介:1982年9月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9年7月毕业于英语系英美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受聘于英国海外发展委员会(ODA),担任项目助理。1995年5月至8月,参加世妇会宣传资料的编译工作,并在会议期间担任非政府组织会议的同声传译工作。
海外经历:1996年10月-12月: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进修,获“英语外语教学与测试”证书。
2001年10月-2002年9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课题:美国戏剧,欧洲戏剧史,英语教学与测试。
出 版 物:
《剑桥商务英语自学辅导指南》
《即战英语字词搭配3000》
《新思路单项技能教材·听力》(第一级)
《新思路单项技能教材·口语》(第三级)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学生辅导用书》(1、2)(合着)
“大瀑布城”等短篇小说译作多篇发表于《外国文学》
[编辑本段]【演员周炜】
姓名:周炜
籍贯:天津
师承:相声拜唐杰忠为师
所属团体:二炮文工团
爱好:读书
最喜欢的地方:家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睡觉
最喜欢吃的食物:面条
身高:1米78
个人简介:
二炮文工团演员,唐杰忠的学生.第三届相声大赛-专业组“最佳逗哏奖”得主。
1990—1993 就读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
1992、1994 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
1997—2000 进修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相声 《我惯着他》《聊天》《好哥俩》《万事通》
小品 《真情三十秒》《女兵王燕》《一座大山三个兵》《冰峰雪莲》《情书专业户》《留守兵》《班务会》《铁打的营盘》《妈妈你听我说》《连队情歌》《不择手段》等
影视 《零号特区》《我是一个兵》《五个光头兵》《交警五个半》《健康快车—有啥别有病》 《梦电影》《炊事班的故事》《风帆》《有这么一群兵》《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阿贵与阿香》《超级社区嘿哈》《武林外传》客串:平谷一点红(二十三集:卖私盐厨子遭盘查,换身份贼头变捕快)等
2005年春节,举办《绿逗情缘》相声小品个人专场,在央视播出。
2006年在央视《周末喜相逢》举办周炜相声小品专场 。
2008年春晚与句号、韩雪合作小品《街头卫士》
[编辑本段]〖主要奖项〗
全国相声大赛最佳逗哏奖
中国曹禺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一等奖
全军曲艺比赛一等奖
央视春节晚会观众评选我最喜爱节目二等奖
[编辑本段]〖主要经历〗
曾多次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首长汇报演出
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及各省卫星台春节晚会
曾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大型晚会
曾多次参加央视及各省台地方台的各种综艺晚会
曾多次荣立二,三等功
⑹ 刘立千的人物经历
幼年在家乡读小学,民国10年(1921)小学毕业后因家贫无力升学,入私塾读古代汉文典籍近8年。后考入成都瀛寰中学(后改名为荫唐中学)。19年(1930)到重庆,考入川康平民银行工作,结识了两位佛教人士,产生了对佛学的兴趣,常去听法师和活佛讲经。由于语言不通,在学习藏传佛教时遇到了困难,遂决定到藏区去学习藏语文。22年(1933)辞去银行的工作前往康定,跟随藏族学者谢国安学习藏语文。在基本掌握了藏语文后便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学习宁玛派教法、萨迦派教法和格鲁派教法,不仅掌握了佛教知识,藏语文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25年(1936)离开康定到成都,为传授宁玛派教法《大圆胜慧》的根桑活佛当翻译。随后又随根桑到湖南长沙传法。27年(1938)返回康定,与谢国安之女谢建君结婚。后在康定师范学校和国立师范学校任教。29年(1940)开始翻译第一部藏文典籍《西藏政教史鉴》(即《西藏王统记》)。32年(1943)接受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李安宅的聘请,举家迁回老家德阳县孝泉镇,并于 33年(1944)进入边疆研究所从事藏族宗教、历史研究工作,任副研究员,直到1949年。在此期间,编写出《印藏佛教史》,编译了《续藏史鉴》,翻译了《土观宗派源流》,重新校译《西藏政教史鉴》和《玛尔巴译师传》(后译稿遗失),还译出《米拉日巴传》、《格萨尔王传》等。
1949年成都解放后,他响应政府的号召投笔从戎,准备入藏参加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1950年随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入拉萨,在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统战部、宣传部、西藏军区编审委员会等单位工作,编写资料,并翻译《拉萨周报》。1955年调往北京,任国务院翻译局藏文处副主任。1958年调到民族出版社,任副主任。在民族出版社工作10多年,主要任务是翻译和审定《毛泽东选集》、《红旗》、《民族画报》的藏文版以及藏文读物、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藏文本等。1972年因病退休回成都。1979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后又担任四川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等职。1980—1990年将旧稿重新审定、注释,交出版社出版。
⑺ 藏文考试在那里能找的到
新华网拉萨4月27日电(记者薛文献)西藏大学的本专科学生从本学期起,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共藏文四级考试。这标志着西藏大学公共藏文等级考试从试行走向正规。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现有农学院、医学院两个学院以及藏语言文学系、数理系、艺术系、计算机科学系等八个系和一个留学生部,在校生5000多人。藏语文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据西藏大学教务处介绍,他们从两年多前就试行了公共藏文三级考试,深受学生的欢迎。现在完全成型的公共藏文等级考试分预备级(一级)、初级(二级)、中级(三级)和高级(四级)四级。学校依据入校生高考藏文单科成绩,规定其应达到的等级标准。没有藏文成绩的非藏族学生应修公共藏文预备级。本专科学生通过藏文课程学习,毕业时达到规定的等级标准,方可毕业。 根据等级考试标准,学生达到预备级要掌握500个左右的单词,能用藏语进行初步的生活会话。考核方式为口试和笔试。学生达到高级要有较强的藏文听说能力,有较强的古近代藏文阅读及较好的写作能力。基本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考核方式为笔试。 学校每年组织两次公共藏文等级考试,时间为每学期末。学生可根据分级要求报考相应的等级,也可以提前或超级申请等级考试。考试合格者学校发给相应的等级证书,考试成绩记入学籍管理档案。 此外,为使学生在校期间藏文学习不断线,进一步提高藏文水平,学校在公选课程中还设置了大学藏语文、藏文写作、藏汉翻译、速成口语、应用写作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同时学生也可在原过级基础上修读高一级藏文等级教学课程,合格者可按相应等级对待。(完)
⑻ 有教藏语的网址吗
1.在线学藏语: http://www.tibet.cn/zw/tibetzw_news_media/voice/No_01_01.htm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藏文版的栏目,以拉萨音为准,分为若干节课程,循序渐进讲解藏文、藏语,适合想深入学习藏文的初学者。 2.常用藏语100句: http://www.xzzyw.cn/model/jsp/ne ... p;dir=zyrm&lx=1, 常用藏文单词: http://www.xzzyw.cn/model/jsp/ne ... p;dir=zyrm&lx=2 西藏藏语言文字网中的栏目,也是以拉萨音为基准,汇集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语句,适合短期入藏的旅游者,非常实用。 3.藏文教学: http://buddhism.lib.ntu.e.tw/BDLM/index.htm 台湾“佛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网”的藏文教学课程,也是较早出现在网络上的藏语文类教程,从文字结构讲起,同样适合想深入学习藏文的初学者。4. 想学藏文者请到 http://www.budd.cn/buddmultimedia/index.htm 下载相关资料,在该页的左下方。里面有课本的扫描版和相关课程的录音。
⑼ 藏文的使用地区
藏文主要在藏、川、青、甘、滇五省区和锡金、不丹、印度和巴基斯坦拉达克地区使用。藏文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以藏文教学的学校遍及整个藏族聚居区,全国藏文报刊有20多家,报出版藏文书籍的出版社有8家,承印藏文书报的现代化印刷厂有20多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0年6月发布的《西藏文化的发展》中对藏语文在西藏的使用和发展作了全面、扼要的介绍,我们不妨摘录于此,从中可以管窥藏文在藏族地区使用的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藏族聚居地区,藏族人口占95%以上,藏语言文字是全省通用的语言文字。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维护和保障藏族人民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西藏各级政府依法落实保护和发展藏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定,在保障藏族人民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同时,使藏语言文字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藏语言文字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使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各单位的公章、证件、表格、信封、信笺、稿纸、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影剧院、体育馆的标牌和街道名称、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西藏自治区的广播电视每天藏语播出时间达20多小时。1999年10月1日西藏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之后,每天都播放藏语节目和藏语译制片。电影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牧区,每年保证有25部新译制的藏语电影在各地放映。藏文图书报刊发展很快,仅1989年以来的10年间就出版藏文图书441种,许多高质量的藏文图书还在国内外获奖。据统计,西藏现有藏文杂志14种,藏文报纸10种。《西藏日报》藏文版每天出版,大量稿件直接用藏语文采写、编辑,此外还投巨资建立了计算机藏文编辑排版系统,结束了铅字排版的历史。《西藏科技报》和《西藏科技信息报》都创办了藏文版,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西藏所有文艺团体都用藏文创作节目,用藏语表演。
藏语文学习依法得到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藏语文的词汇和语法得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藏文的信息化正在走向世界。
⑽ 西藏 用藏文怎么写
“西藏”用藏文是这样写的: तिब्ब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