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脑脊液去红细胞算法

脑脊液去红细胞算法

发布时间:2022-04-27 00:52:56

⑴ 脑脊液中 红细胞是不是没有啊

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还算正常,红细胞300/ul如果是新鲜的,形态好的话可能是穿刺损伤所致;生化也没大问题;梅毒抗体(TPPA)阳性也不能说明是神经性梅毒。总之理论上脑脊液中应该没有红细胞,但一般穿刺都会有点,只要形态正常就没事。神经性梅毒主要是出现神经症状,如侵犯视神经可引起视力下降或失明、语音神经则引起语言障碍等等。

⑵ 生化室测的脑脊液蛋白和体液室测的脑脊液蛋白有什么不同

正常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腰池液为0.15-0.45g/l,脑池液为0.1-0.25g/l。
蛋白增高多见于神经系统炎症、脑出血、颅内肿瘤、脊髓压迫症等。
特别是65%-80%脑和脊髓肿瘤脑脊液蛋白定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故对脑和脊髓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含血的脑脊液中,蛋白质亦增高。为鉴别原来有无蛋白增高,可用每立方毫米红细胞700个,增加蛋白0.001g/l来推算:含血脑脊液的蛋白含量,减去含红细胞数所折算成的蛋白质,即为原脑脊液的蛋白质。

⑶ 什么是脑脊液

脑脊液是存在于头颅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总量约140毫升,可以缓冲外力,减少震荡 , 保护脑和脊髓。另外它还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给脑和脊髓运送营养,并带走产生的废物。脑脊液不断产生 , 又不断吸收。若由于外伤、手术等其他原因使蛛网膜和脑膜撕裂,脑脊液流出,就称为"脑脊液漏",从鼻孔中漏出称为"脑脊液鼻漏",从耳中漏出称为"脑脊液耳漏",从手术后的刀口漏出称为"切口脑脊液漏"。更多信息来源(点击查看)

脑脊液漏可导致神经系统感染,其发生率为2%_ 9% 。感染的病人会出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 重型病人还会有意识障碍、人格改变、健忘、行为异常、不会说话甚至出现幻觉、狂想,一病人甚至因精神症状而被误收入精神病院。有的还合并有抽风 ( 癫瘸 ) , 严重的可在数目内死亡。

当脑脊液的包膜损坏,有瘦口时,液体就会流出来,造成脑脊液漏的原因有: 外伤损坏脑膜、肿瘤侵及脑膜产生漏口、手术后脑膜缝合不严等。

诊断 : 脑脊液在化验上有独特的表现,取少量漏液 进行化验即可确诊。有时漏口的位置很难寻找,需要一些检查如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明确诊断。

⑷ 脑脊液是什么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略带粘性。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

⑸ 脑脊液是什么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略带粘性。正常成年人的脑脊液约100-150毫升,其比重为1,呈弱碱性,不含红细胞,但每立方毫米中约含在5个淋巴细胞。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⑹ 脑脊液检查结果为什么几次不一样,让人烦恼

脑脊液培养+药敏试验 无菌生长 脑脊液培养+药敏试验是脑脊液感染时的一种检查 细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胆红素 阴性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阳性: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贫血等 脑脊液葡萄糖 婴儿3.9~5.0mmol/L;儿童2.8~4.5mmol/L;成人3.6~4.5mmol/L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增高:糖尿病,静脉输入葡萄糖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 降低:低血糖症(胰岛素瘤、糖原累积病等),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等 乳酸 <2.8mmol/L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增高:脑缺血、缺氧,颅脑损伤,颅高压综合征,惊厥,颅内出血,脑脓肿,多发性硬化症,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病毒性脑膜炎不增高 色氨酸试验 阴性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阳性: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黄疸等 脑脊液氯化物 以NaCl计 婴儿110~122mmol/L;儿童117~127mmol/L;成人119~129mmol/L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方法 增高:脑炎,脊髓炎,尿毒症,高氯性酸中毒,糖尿病等。降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风湿性脑病,小脑肿瘤,急性感染性疾病等 脑脊液乳酸脱氢酶 血清值的0.01以内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脑脊液LDH比值增高:脑肿瘤 脑脊液压力 新生儿0.29~0.78kPa;儿童0.69~1.96kPa;成人0.69~1.76kPa 脑脊液的常规检查方法 增高:颅高压综合征(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脓肿、脑肿瘤、高血压脑病、脑水肿、水中毒等),心衰,心包积液,纵隔肿瘤,颈部肿瘤,巨大甲状腺,气胸,屏气,腹肌紧张,精神紧张,惊厥,躁动,咳嗽,癫痫持续状态等。降低:颅低压综合征,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休克,椎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穿刺针位置不当或不通畅等 压颈试验 指数=〔终压×放出脑脊液量(ml)/初压〕=5~7 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上升,于10~20s内达 到1.5~2.9kPa。解除后,立即降至初压水平 作压颈试验前,应先作压腹试验,检查者以手掌患者的腹部10~20s,脑脊液压力迅速上升,松手后20s内恢复初压水平,如无上述反应,表示穿刺位置不当或穿刺针不通畅。压劲后,压力缓慢上升,达到最高水平时间>20s,压颈解除后压力迅速下降,提示脊髓蛛网膜腔有不完全阻塞。压颈时脑脊液压力毫无变化,或初压虽正常,但当放出4~5ml脑脊液后压力降低超过0.5kPa,提示脊髓蛛网膜下腔有完全性阻塞。放出4~5ml脑脊液后压力下降很少,且迅速恢复初压水平,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高压。一侧压颈试验正常,对侧无反应,提示该侧有侧窦栓塞或颈静脉血栓可能,或有其他侧窦或颈静脉性病变。指数<5提示有椎管阻塞或颅内肿瘤可能、>7提示有脑积水、脑萎缩和浆液性脑膜炎可能 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40%~80%,单核细胞15%~45%,中性粒细胞0~6%,其他细胞罕见 指对脑脊液中的全部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各种细胞类型。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 脑脊液的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常达(1~20)×109/L;早期病毒性脑膜脑炎、早期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很少超过1×109/L。也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后。反复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异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等。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脑炎、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寄生虫病等。此时常出现混合性细胞反应(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数常达1×109/L。也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发性神经炎、过敏性反应、脑淋巴细胞白血病。4.嗜碱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脑膜。5.单核细胞常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细胞见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对脑脊液中出现红细胞、异物、脂肪等的反应。摄入布洛芬、磺胺甲基异恶唑、苏灵大等药物可使脑脊液细胞数增加 脑脊液β2微球蛋白 脑脊液1.16~1.38mg/L 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β2-微球蛋白产生于淋巴细胞 增高:见于近端肾小管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肝病、脏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艾滋病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Fanconi综合征、Wilson病、镉金属中毒,以及摄入庆大霉素、硝苯地平(心痛定)、妥布霉素等药物。减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脑脊液细胞计数 红细胞:无。单个核细胞计数:成人,腰椎穿刺少于10×106个/L,脑室穿刺少于5×106/L;儿童,少于15×106/L;新生儿,少于30×106/L 指对脑脊液中的全部细胞进行计数。脑脊液不含红细胞,无白细胞或含极少量的白细胞 脑脊液的细胞计数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常达(1~20)×109/L;早期病毒性脑膜脑炎、早期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很少超过I×109/L。也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后。反复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异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等。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脑炎、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寄生虫病等。此时常出现混合性细胞反应(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数常达1×109/L。也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发性神经炎、过敏性反应、脑淋巴细胞白血病。4.嗜碱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脑膜。5.单核细胞常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细胞见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对脑脊液中出现红细胞、异物、脂肪等的反应。摄入布洛芬、磺胺甲基异恶唑、苏灵大等药物可使脑脊液细胞数增加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未找到肿瘤细胞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在腰椎(或其他部位)穿刺后获取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脑脊液中有无恶性肿瘤细胞 脑脊液细胞检查主要用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转移性肿瘤多见,如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原发性肿瘤较少见,如髓母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松果体瘤和脉络丛状瘤等 脑脊液葡萄糖 成人2.5~4.4mmol/L;儿童1.9~4.1mmo/L 脑脊液葡萄糖指测定脑脊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仅为血糖的2/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葡萄糖多减低。减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降低最为明显,常低于2.2mmol/L或变为0mmol/L;还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脑肿瘤、神经梅毒、低血糖等。增高:见于糖尿病、血性脑脊液、早产儿和新生儿、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葡萄糖可正常,此点可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 脑脊液氯化物 成人 118~132mmol/L;婴儿 110~130mmol/L 脑脊液氯化物指测定脑脊液中含氯化合物的含量。正常时,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不能全部出入循环 任何引起血浆氯化物增高或减低的情况均可使脑脊液中的氯化物发生同样变化。增高:见于尿毒症、肾炎、心力衰竭。减低: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还见于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肾病变。但病毒性脑炎和脑肿瘤时常不降低或稍降低。注意,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低于8.5mmol/L时,可能导致呼吸停止,此时应及时通报 脑脊液常规检验 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蛋白定性 潘氏法:阴性或弱阳性。罗琼法:阴性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大大低于血液中的蛋白质 脑脊液蛋白质测定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病变。阳性: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脑脊液循环梗阻等疾病。阿司匹林、氯丙嗪、水杨酸盐、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可干扰试验 脑脊液蛋白定量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新生儿400~1200mg/L;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疾病 蛋白质(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脑炎 150~1000肿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脑出血 300~1500 神经梅毒 500~1500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脑脓肿 200~1200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 轻度增加 浆膜腔积液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项目 正常范围 检查介绍 临床意义 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未找到肿瘤细胞 浆膜腔表面由一层间皮细胞覆盖,肿瘤细胞可以侵犯和破坏浆膜,产生恶性积液 若报告为“找到肿瘤细胞”,提示是肿瘤性疾病,约95%是转移性肿瘤,即发生肿瘤的部位不是浆膜腔,而是其他组织或器官,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食管癌、宫颈癌、胆囊癌、胆管癌和淋巴瘤等;原发性肿瘤是间皮瘤,较少见。胸水中找到肿瘤细胞,常见为肺癌、乳腺癌和间皮瘤等。腹水中找到肿瘤细胞,常见肿瘤为胃癌、大肠癌、卵巢癌、肝癌、胆囊癌、胆管癌和淋巴瘤等。心包积液中找到肿瘤细胞,常见肿瘤为肺癌、乳腺癌。男性病人积液中的肿瘤细胞以肺癌、淋巴瘤、胃癌。大肠癌、肝癌等为主;女性病人积液中的肿瘤细胞以乳腺癌、肺癌、卵巢癌、淋巴瘤、胃癌。大肠癌等为主;10岁以下儿童积液中少见肿瘤细胞,若出现,多为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淋巴瘤或白血病 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 正常人无积液 细胞计数是测定积液中细胞的数量。一般用显微镜计数法和标本稀释法。直接计数法适用于外观清晰、细胞数 本检查用于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漏出液的细胞数量多低于100 ×106/L,渗出液的细胞数量多高于500×106/L。1.红细胞 如超过0.1×1012/L,可见于肿瘤、肺栓塞、创伤和结核病等。2.白细胞 如超过200×106/L,可见于结核病。肿瘤等;如超过1000×106/L,可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等。 3.分类①中性粒细胞数量:如增高占85%~95%以上,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结核早期感染。②嗜酸性粒细胞:如增高占2%~5%以上,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反复多次穿刺采集积液、结核病的吸收期、气胸、系统性红斑狼疮、肺梗死、真菌感染和肿瘤等。③淋巴细胞:如增高,见于结核病、梅毒、肿瘤、骨髓瘤和慢性非结核性胸膜炎等。④间皮细胞:通常占15%~20%,多出现在漏出液中,也可见于渗出液,表示胸膜受到 浆膜腔积液葡萄糖 正常人无积液 浆膜腔积液葡萄糖定量指检测积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以区别漏出液和渗出液 本检测主要用于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①漏出液:因肾脏病、营养不良、晚期肝硬化。严重贫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丝虫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大于3.3mmol/L。②渗出液:因化脓性细菌感染、结核病、肿瘤、类风湿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小于3.3mmol/L。结核病病人积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为(O.25~0.93):1。肝硬化病人积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为(1.00~3.68):1 浆膜腔积液 正常人无积液形成 在疾病情况下,胸腔、腹腔或心包腔(总称为浆膜腔)内积聚的过多液体总称为浆膜腔积液 出现积液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区分积液的性质。漏出液一般呈淡黄色,透明,比密低。渗出液多呈各种颜色且色深,比密高。例如:呈红色,见于结核病、各种肿瘤、血友病。肝破裂、脾破裂等;呈黄色,见于黄疸、肺炎链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呈白色,见于丝虫病。肿瘤、淋巴管堵塞等;呈绿色,见于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积液中有大量细胞、细菌、脂肪时呈现混浊。有大量纤维蛋白时可出现凝块。积液的量随病情不同而多少不等。积液中蛋白质含量越高,比重越高 浆膜腔积液蛋白 正常人无积液 浆膜腔积液蛋白指检测积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与血液中蛋白质测定方法相同 本测定用以区别漏出液和渗出液:①漏出液:蛋白质含量多小于30g/L,主要成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含量较低,没有纤维蛋白。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积液中蛋白质含量多为1~10g/L;肝硬化病人积液中蛋白质含量多为5~20g/L。②渗出液:蛋白质含量多大于 30g/L,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等组成。例如,肿瘤病人积液中蛋白质含量多为 20~40g/L;化脓性细菌感染、结核病病人积液中蛋白质含量多大于40g/ L

⑺ 脑脊液检查的生化检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正常值:
婴儿(0~20)×106/L
儿童(0~10)×106/L
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
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着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⑻ 脑脊液的显微镜检查

细胞计数及分类: 脑脊液中正常无红细胞,仅有少数白细胞(淋巴细胞).
正常值:成人:(0--5)×106/L
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化脑:细胞数可达1000×106/L,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脑:细胞数<500×106/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同时存在为特征。
病脑:细胞数 几十×1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
脑膜白血病:幼稚细胞 。

⑼ 脑脊液生化正常值中的细胞总数的标准是多少

成年人脑脊液细胞总数的值为(0-8)*10^6/每升,儿童的数值为(0-15)*10^6/每升,新生儿的数值为(0-30)*10^6/每升。

正常的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如果出现出血或者是蛋白质含量过高,脑脊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脑脊液正常为透明清晰,其总蛋白为0.15-0.45g/L;葡萄糖为2.8-4.5mmol/L,;氯化物为120-132mmol/L;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和单核细胞少量,间皮细胞偶见;蛋白定性阴性,细菌及寄生虫阴性;白细胞计数0-8X10的6次方。

(9)脑脊液去红细胞算法扩展阅读

1、脑脊液蛋白:正常时多为阴性或极弱阳性。有脑组织和脑脊髓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脊髓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

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2、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无红细胞,仅有少量白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其增多的程度及细胞的种类与病变的性质有关。

3、病毒感染、结核性脑脊髓膜炎时,细胞数可中度增加,一般为(50-500)×106/L,病毒性脑膜炎常以淋巴细胞为,结核性脑膜炎时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同时存在是特点。

4、细菌感染时(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细胞数显着增加,一般为(500-2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5、真菌性脑膜炎时,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达1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而后以淋巴细胞为主。需用墨汁染色做隐球菌检查以确诊。

6、脑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7、脑室或蛛网膜下隙出血时,脑脊液内可见多数红细胞,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⑽ 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脑脊液的产生: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432ml。侧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脉络丛主要分布在侧脑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脑室的顶部,其结构是一簇毛细血管网,其上覆盖一层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绒毛。此微绒毛犹如单向开放的膜,只向脑室腔和蛛网膜下腔分泌脑脊液。也有人认为室管膜和脑实质也有产生脑脊液的作用。

脑脊液的循环:

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

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10)脑脊液去红细胞算法扩展阅读:

脑脊液可以用作诊断多种神经失调的测试。从腰椎穿刺可以获取脑脊液,并从中测出细胞的数量及脂肪与葡萄糖的分量。这些资料本身已经对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如脑膜炎等,有所帮助。再者,脑脊液的培植测试可以获得产生感染的微生物。

若使用尖端的技术,如侦测寡克隆区,可以确定正在发炎的情况(如多发性硬化症)。β-2转铁蛋白的分析是高度独特及敏锐于侦测脑脊液外漏。腰椎穿刺亦可以用作量度在某些脑水肿的种类下会增加的颅内压。

阅读全文

与脑脊液去红细胞算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约束边缘构件钢筋加密绑扎 浏览:994
单片机的表 浏览:699
南京程序员喷香水事件 浏览:647
关掉服务器为什么还是被d 浏览:991
ip反查域名命令 浏览:299
编译软件c语言 浏览:143
大同压缩机有限公司 浏览:68
什么是win32编程 浏览:904
应用程序怎么提取源码 浏览:190
如何查询公司网站服务器地址 浏览:10
微博群里的图片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274
半导体除湿压缩机除湿 浏览:108
程序员失恋怎么办 浏览:727
怎么把android编译成mk 浏览:896
遗传算法个体变少 浏览:267
货拉拉app在哪里选收藏司机 浏览:543
如何从安卓转移照片到ipad 浏览:499
马士兵java全集 浏览:92
农行APP未付款订单怎么付 浏览:160
生成编译 浏览: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