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DSP实验 让我用C语言编写程序完成计算sin(2.3π)+cos(1.7π)的值
何编程语言是难学的,真正的工作中有时候学习一个新语法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语法而言都一样,如果还停留在语法层学习的上面,编写程序的道路你就连门都没有入.
但是后续的 数据结构和算法 稍微要看下书了,开始接触算法了,着和语法没有关系,之所以要先学好语法是为了能看懂用语法描叙的算法,学通了用任何语言来描叙都一样,到了这个阶段的就相当于抬起一条腿准备跨到起跑线一样,但还是没有入门.
到编译原理 和 图灵机 再到 自己编写微型的操作系统 就需要有个老师来引导了
我学软件开发就是从C开始一路由 ->国家数据库3级-> 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师考上去然后通过近9年的工作,体会是如果你能够在市面上或者学校里精确买到或者学到的一门知识往往就表示你的层次还是不能让你得兴应手的在行业中创造你能想象的东西,真正的解决问题需要很多本书再加上80%以上的自己创造和理解才能做出来的时候才算真正懂得了你的工作.
一个程序员需要这样的经历
楼上的估计最高学历不过是理工科的一个大学生,应该还没毕业,没有在计算机行业呆过,在做芯片处理的工作中比如DSP芯片设计需要你天天接触算法,但是这和C语言本身有关系吗?傅立叶算法是数学家傅立叶设计出来的数学模型但是不适合做在计算机软件里面(运算量太大了比如离散的傅立叶变换等同于用序列Y(n×1列矢量)乘以n×n矩阵Fn,需要n×n次乘法。若n=1024,则是104,8576次乘法运算。什么概念呢?如果你选用的CPU单周期指令为25ns, 单周期也可以完成一次乘法运算,那么要计算1024点的傅立叶变换则需要26.2144ms,这还不包括加法或其它运算),我给出C算法如下:
void kkfft(double pr[], double pi[], int n, int k, double fr[], double fi[], int l, int il)
{
int it,m,is,i,j,nv,l0;
double p,q,s,vr,vi,poddr,poddi;
for (it=0; it<=n-1; it++)
{
m = it;
is = 0;
for(i=0; i<=k-1; i++)
{
j = m/2;
is = 2*is+(m-2*j);
m = j;
}
fr[it] = pr[is];
fi[it] = pi[is];
}
//----------------------------
pr[0] = 1.0;
pi[0] = 0.0;
p = 6.283185306/(1.0*n);
pr[1] = cos(p);
pi[1] = -sin(p);
if (l!=0)
pi[1]=-pi[1];
for (i=2; i<=n-1; i++)
{
p = pr[i-1]*pr[1];
q = pi[i-1]*pi[1];
s = (pr[i-1]+pi[i-1])*(pr[1]+pi[1]);
pr[i] = p-q;
pi[i] = s-p-q;
}
for (it=0; it<=n-2; it=it+2)
{
vr = fr[it];
vi = fi[it];
fr[it] = vr+fr[it+1];
fi[it] = vi+fi[it+1];
fr[it+1] = vr-fr[it+1];
fi[it+1] = vi-fi[it+1];
}
m = n/2;
nv = 2;
for (l0=k-2; l0>=0; l0--)
{
m = m/2;
nv = 2*nv;
for(it=0; it<=(m-1)*nv; it=it+nv)
for (j=0; j<=(nv/2)-1; j++)
{
p = pr[m*j]*fr[it+j+nv/2];
q = pi[m*j]*fi[it+j+nv/2];
s = pr[m*j]+pi[m*j];
s = s*(fr[it+j+nv/2]+fi[it+j+nv/2]);
poddr = p-q;
poddi = s-p-q;
fr[it+j+nv/2] = fr[it+j]-poddr;
fi[it+j+nv/2] = fi[it+j]-poddi;
fr[it+j] = fr[it+j]+poddr;
fi[it+j] = fi[it+j]+poddi;
}
}
if(l!=0)
for(i=0; i<=n-1; i++)
{
fr[i] = fr[i]/(1.0*n);
fi[i] = fi[i]/(1.0*n);
}
if(il!=0)
for(i=0; i<=n-1; i++)
{
pr[i] = sqrt(fr[i]*fr[i]+fi[i]*fi[i]);
if(fabs(fr[i])<0.000001*fabs(fi[i]))
{
if ((fi[i]*fr[i])>0)
pi[i] = 90.0;
else
pi[i] = -90.0;
}
else
pi[i] = atan(fi[i]/fr[i])*360.0/6.283185306;
}
return;
}
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Ⅱ 关于c语言和dsp编程的问题
这个问题太常见了呀,原因是路径设置错了。
进入界面后,选择OPTIONS--选择Directories
然后设置路径,(以下是我的设置,你参考)
1:INCLUDE文件夹所在路径,Include directories: E:\TC2\INCLUDE
2:Library文件夹所在路径,Library directories: E:\TC2\LIB
3:OuPut文件夹即文件编译输出到哪个目录下
4:TurbroC程序所在的目录
最后选择 OPTIONS下的SAVE OPTIONS即可。一定要SAVE呀。
Ⅲ 如何将汇编语言与C语言整合至DSP
随着DSP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以及编译器最佳化技术的进步,曾经红极一时、仅用汇编语言编写DSP应用程序的作法已逐渐被淘汰。今天,几乎每个DSP应用程序都使用C语言程序代码和汇编程序码混合的方式。对于一些性能需求极高的关键功能,DSP工程师会继续使用高度最佳化的汇编程序码;而一些次要的功能现在也使用C语言编写,使程序代码更容易维护和移植。对于C语言和汇编程序码的结合,每位DSP工程师都需要掌握特殊的工具和方法。 众所皆知,汇编语言编码具有更高的性能优势,而用C语言编码则较容易且速度也更快。为了解其中原因,以下我们进一步比较汇编语言编码与C语言编码的优缺点: 汇编语言编码的优点: 汇编语言编码可以充分利用处理器的独特指令以及各种专门的硬件资源。而C语言程序代码是通用型程序代码,必须支持各种硬件平台,因此很难支持特殊平台程序代码。 汇编程序设计人员通常对应用程序非常熟悉,可以作出编译器无法作出的假设。 汇编程序设计人员可以发挥人类的创造性;而再先进的编译器也只是一个自动化的程序。 汇编语言编码的缺点: 汇编程序设计人员必须解决耗时的机器级问题,如缓存器分配和指令排程。若使用C语言程序代码,这些问题可以由编译器解决。 使用汇编语言编码的程序设计人员必须了解DSP架构及其指令集的专业知识;而C语言编码只需要掌握相当普及的C语言知识。 若使用汇编语言,将应用程序从一个平台移植到另一个平台非常困难也相当耗时;而C语言应用程序的移植相对而言非常容易。 图1显示了如何利用专用硬件机制来获得高度最佳化的汇编程序码。左边的C语言编码利用模块算法设计出一个循环缓冲区P1;右边高度最佳化的汇编程序码中,等效的缓冲区是利用CEVA-TeakLite-III DSP核心的模块运算机制(Molo Mechanism)设计产生的。只要缓冲区指标(本例中的r0)有更新,模块运算机制便会自动执行模块运算。这种运算与指针更新在同一个周期发生,因此汇编程序码比C语言程序代码更加高效,可为模块运算产生独立的指令。 点击看原图图1:右边的CEVA-TeakLite-III汇编程序码可以建置成左边的C语言程序代码。 为DSP应用选择C/汇编程序码 混合使用的问题就在于该如何划分C语言程序代码和汇编程序码的界限,而答案取决于剖析器提供的性能分析结果。然而在使用剖析器之前,DSP工程师需要为应用程序定义清晰的对象,一些典型的对象包括循环数、程序代码大小和数据大小。一旦这些对象确定后,所有应用程序都应该先以C语言编写和制作,随后使用剖析器来分析性能。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控制应用,用C语言层级的编码就足够了;但大多数情况下,原始C语言层级应用程序版本不会遵从一个或多个对象,这也意味着需要使用一些汇编程序码来完成。在求助于汇编语言编码之前,C语言编码可提供许多方法来提高性能,但这些方法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假设所有C语言级的方法全用完了,并且准备使用汇编语言编码,这时强烈建议将原始C语言程序代码保存起来。这样不仅方便除错,而且一旦条件许可(比如转移到更强大的平台)还可以回复原始的C语言。 程序代码中的汇编语言部份应尽可能维持在最少,这样便能分析从剖析器得到的性能结果,并定义应用程序中的关键函数。关键函数会占用大部份执行时间,必须用汇编语言重写才能满足性能对象。当两到三个最关键的函数重写后,需要重新进行性能测量,若应用程序仍然不能满足对象需求,那么必须使用汇编语言定义并重写额外的关键函数,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直到满足性能对象需求为止。 汇编语言设计师的编译器考虑 在编写会与C语言程序代码结合的汇编程序码时,汇编程序设计人员必须了解编译器的惯例和假设。其中有个重要的编译器惯例是函数呼叫惯例,也称为函数参数传递惯例。这个惯例描述了编译器如何在一个函数呼叫另一个函数时传递参数。为了使汇编语言函数能被C语言函数成功呼叫;反之亦然;汇编语言函数必须截取参数,然后将参数发送到由函数呼叫惯例定义的硬件资源上,通常为缓存器或堆栈内存。 汇编程序设计人员还必须了解编译器的缓存器使用惯例。这些惯例将硬件缓存器分成被呼叫者保存(callee-saved;或呼叫者使用,caller-used);以及被呼叫者使用(callee-used;或呼叫者保存,caller-saved)缓存器。编译器假设被呼叫者保存缓存器在函数呼叫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值,若汇编程序设计人员希望使用这种缓存器,他们必须先将缓存器的值备份,然后在返回到C语言程序代码之前恢复这些缓存器的内容;相反的,被呼叫者使用缓存器被认为在函式呼叫过程中不会保持一定的值。这意味着汇编程序设计人员使用这些缓存器之前无需进行备份,不过他们必须记住,当汇编语言函数呼叫C语言函数时,被呼叫者可以对这些缓存器进行覆写。 图2为一个从CEVA-X1641 DSP核心FFT实作中截取的汇编程序码案例。其中以黄色标示的add指令遵循CEVA-X1641编译器的呼叫惯例,在r0地址缓存器中传递指针参数。标为蓝色的pushd指令用于备份,随后函数会使用的被呼叫者保存缓存器。
Ⅳ DSP怎样用C语言写程序啊
TI有C语言的例程的,是一个安装文件,安装之后才会出现那个文件夹。文件夹里面是芯片上外设的使用方法的程序,很简单,学过ANCIC的人能够看懂。
Ⅳ 在DSP中实现FFT算法,C语言编写,编译成功,但是链接失败,报错为重复定义宏变量,请高手指教。
遇到过相同的问题,是调用的函数在dsp的编译环境中不支持。
比如ITOA()等,编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链接的时候就会出错。
检查一下使用的函数是不是可以被使用吧。
Ⅵ 对DSP而言,CCS用C语言编程和汇编编程,二者的效率相差多少
我用的是28XX系列的,不知道经验对你有没有用,因为不同系列的芯片多少有些差别。
TI提供的库已经相当可以了,兼顾易用与效率。我当时做过这样的测试
1. 用IQMATH实现
2. 直接C语言实现
3. C语言优化实现
4. 原生汇编实现
IQMATH的运行周期在1000左右,比方案3快几十个周期,比方案4慢几个周期,方案2是10000多个周期。
另外,因为只是单独测的算法,汇编之所以快是快在寄存器的使用上,操作数可以直接入寄存器,但是考虑到程序其他部分是用C语言编写的话,把操作栈的时间也加上,并不比方案1快。毕竟我对TI的汇编吃的也不透。
在编写上,无疑是方案1提供了最接近C语言风格的实现,几乎不用考虑ISA方面的问题。
另外对于执行效率,我觉得主要考虑三点:
1.分支的使用
CCS对C语言的优化我没做过太多比对。其实单从反汇编的结果看,我接触过的嵌入式开发环境的编译器都能做出很好的优化。但是几乎每个编译器都会在逻辑的优化上有欠缺——它只能对一些显而易见的判断条件进行优化,而在写程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出于易读性的考虑,或者稳定性的考虑,或者其他的考虑加入几乎不会发生的分支,这样的分支判断会消耗一定比率的代码段执行效率,视乎代码段内有用功能的长度而定,越长这个比率越小,越短这个比率越高。
2.一般操作,就是各种赋值操作
在一般的操作上,编译器的优化已经很令人满意了,基本上可以作为编写汇编的范本。我觉得所谓效率能达到90%就是针对这个部分说的。
3.特殊操作,比如对整块内存的操作,或者是浮点运算上。
在一些特殊的操作上,就要看是否有现成的库,或者看硬件是否支持。比如对整块内存操作就别用循环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搬了。
以上三点都能考虑到的话,相信执行效率方面已经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了。
另外如果你的代码发生在初始化部分,也就是只在系统运行开始的时候运行一次,那么优化不优化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除非你对系统初始化的时间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如果你的代码是作为任务要被反复运行的,那就有优化的必要了。
在CCS里有代码消耗时钟周期的统计,如果你觉得某段代码效率低下的话,可以先分段进行消耗时钟周期的计算,这样优化比较有针对性。
Ⅶ 用DSP的CCS软件编写C语言程序,出现以下错误……
应该是工程配置问题,你可以上设置里面找obj的路径设置,把他设置为缺省再重新编译试试
Ⅷ 运用C语言对DSP编程的问题
不同的厂商提供了不同的库文件包,比如TI给64x系列另外开发了图像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库文件,AD公司等都有自己的文件包,dsp的c语言先把基本的语法学好就可以了,包括文件操作部分,完了结合不同型号的DSP再学习。英文资料不少,中文资料有但是好多是骗人的,最好看看老外写的东西。
Ⅸ 怎么学好DSP 的c语言编程
汇编忽略它 做接口或病毒可以考虑下下
VB太低级,不过可以做实实在在的程序
C语言是中级语言,通过C可以掌握面向过程编程的精髓,前提是你得学得下去才行。
java面向对象,现在主流。入门不难。
个人建议:C --> C++ --> java
Ⅹ 新手学习DSP的C语言编程,请高手指点:
C6713没用过,我用过TMS320F2812的芯片。建议你先熟悉一下CCS开发环境,然后再认真的看代码。TI的DSP,封装了很多的头文件,没有必要全部都要看看头文件里是怎么写的。最好先把整个程序的运行流程看懂。然后结合芯片手册,看看每一步怎么做的,是如何通过配置寄存器、如何使用外设等等。关键还是看芯片手册。等熟悉了之后,再深入看头文件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