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交集和并集运算的结合律、分配律是什么,什么意思
只有交并集合运算时可以自由结合调换,而交并结合时如3,4中,一定要记住他的核心运算时括号里的,举例3中是A和BC集合并集的交集当然可以理解为A先分别与BC交到来再并起来,懂了吗。再举个实际的A{2,5}∩(B{1,2,7}∪C{7,9})=A{2,5}∩{1,2,7,9}={2}也可以这样算(A{2,5}∩B{1,2,7})∪(A{2,5}∩C{7,9})={2}.不管怎样希望能帮到你,加油!
㈡ 什么是子集,交集,并集,补集
子集:对于集合A和集合B,如果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都属于集合B,那么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用Venn图表示为
㈢ 集合的基本运算中的并集和交集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把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两个集合全部元素加起来的全部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
A∪B={xIx∈A或x∈B}
例:集合 {1, 2, 3} 和 {2, 3, 4} 的交集为 {2, 3}。
㈣ 交集和并集的性质是什么
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A∩φ= φ、A∩B = B∩A、A∪A = A、A∪φ= A 、A∪B = B∪A。
集合的基本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4)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法则扩展阅读
集合{1, 2, 3} 和 {2, 3, 4} 的并集是 {1, 2, 3, 4}。数字 9 不属于质数集合 {2, 3, 5, 7, 11, …} 和偶数集合{2, 4, 6, 8, 10, …} 的并集,因为 9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偶数。
更通常的,多个集合的并集可以这样定义:例如,A, B 和 C 的并集含有所有 A 的元素,所有 B 的元素和所有 C 的元素,而没有其他元素。
形式上,x是 A∪B ∪C 的元素,当且仅当x ∈A 或 x ∈B 或 x ∈C。
㈤ 什么是子集,交集,并集,补集
1、子集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
2、集合论中,设A,B是两个集合,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intersection),记作A∩B。
3、给定两个集合A,B,把他们所有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
4、补集一般指绝对补集,即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子集A在S中的绝对补集。在集合论和数学的其他分支中,存在补集的两种定义:相对补集和绝对补集。
(5)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法则扩展阅读:
一、集合特性
1、确定性
给定一个集合,任给一个元素,该元素或者属于或者不属于该集合,二者必居其一,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
2、互异性
一个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认为是不相同的,即每个元素只能出现一次。有时需要对同一元素出现多次的情形进行刻画,可以使用多重集,其中的元素允许出现多次。
3、无序性
一个集合中,每个元素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元素之间是无序的。集合上可以定义序关系,定义了序关系后,元素之间就可以按照序关系排序。但就集合本身的特性而言,元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序
二、运算定律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对偶律:A∩(B∪C)=(A∩B)∪(A∩C);A∪(B∩C)=(A∪B)∩(A∪C)
对偶律:(A∪B)^C=A^C∩B^C;(A∩B)^C=A^C∪B^C
同一律:A∪∅=A;A∩U=A
求补律:A∪A'=U;A∩A'=∅
对合律:A''=A
等幂律:A∪A=A;A∩A=A
零一律:A∪U=U;A∩∅=∅
吸收律:A∪(A∩B)=A;A∩(A∪B)=A
㈥ 并集,交集,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所谓并集,是指两个不一定相同的集合共有的元素,就是两个集合全部元素都放在一起
交集是指两个不一定相同的集合都有的元素,就是两个集合相同的元素放在一起
补集就是其中一个集合在全集中剩下的部分
㈦ 怎么才算交集,并集
并集:以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或B∪A),读作“A并B”(或“B并A”),即A∪B={x|x∈A,或x∈B}
交集: 以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或B∩A),读作“A交B”(或“B交A”),即A∩B={x|x∈A,且x∈B}
例如,全集U={1,2,3,4,5},A={1,3,5},B={1,2,5} 。那么因为A和B中都有1,5,所以A∩B={1,5} 。A中有3,B中没有,B中有2,A中没有。A∪B={1,2,3,5}。
集合的知识点:
1、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为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2、若元素a在集合A中,就说元素a属于集合A,记作a∈A。
3、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N*;有理数集Q;实数集R。
4、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5、含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有限集;含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无限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作空集。
㈧ 并集和交集的举例
假设有三个集合,A{1,2,3,4,5} , B{3,4,5,6,7} , C{1,2,3,4,5,6,7,8,9}
交集:A交B为:{3,4,5},就是集合当中共同具有的那一部分。
并集:A并B并C:{1,2,3,4,5,6,7,8,9}就是包含的所有的元素的总和。
补集:C对A的补集为:{6,7,8,9},就是集合C中A以外的元素。
给定两个集合A,B,把他们所有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
集合论中,设A,B是两个集合,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intersection),记作A∩B。
关于并集有如下性质:
A∪B,B A∪B,A∪A=A,A∪∅=A,A∪B=B∪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集合{1, 2, 3} 和 {2, 3, 4} 的并集是 {1, 2, 3, 4}。数字 9 不属于质数集合 {2, 3, 5, 7, 11, …} 和偶数集合{2, 4, 6, 8, 10, …} 的并集,因为 9 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偶数。
更通常的,多个集合的并集可以这样定义:例如,A, B 和 C 的并集含有所有 A 的元素,所有 B 的元素和所有 C 的元素,而没有其他元素。
形式上,x是 A∪B ∪C 的元素,当且仅当x ∈A 或 x ∈B 或 x ∈C。
(1)若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为空,则说他们没有公共元素,写作:A∩B= ∅。例如集合 {1,2} 和 {3,4} 不相交,写作 {1,2} ∩ {3,4} = ∅。
(2)任何集合与空集的交集都是空集,即A∩∅=∅。
(3)更一般的,交集运算可以对多个集合同时进行。例如,集合A、B、C和D的交集为A∩B∩C∩D=A∩[B∩(C∩D)]。交集运算满足结合律,即A∩(B∩C)=(A∩B) ∩C。
㈨ 并集与交集的运算性质
并集与交集的运算性质:
交集是属于A且属于B的全体元素的集合.
并集是属于A或属于B的全体元素的集合.
㈩ 并集和交集的公式是什么
交集?并集?
你还记得高中数学的第一课吗?讲的是集合,具体定义去网络,里面有两个运算法则:交集和并集。也许你当时觉得很容易,那么今天还是回头想想它在讲什么。
一、两个集合
一切运算都是两个相对的集合间的关系法则,既然是高中数学,那么就略谈一下教育,其实很多人会说“你考好了说明学好了”,然而我想说的是考试和教学是两个集合。
我们看看中国过去的八股文,包括今天的高考,受到那么多诟病,但是为什么还是继续这么做?因为相关部门不知道,无作为?我觉得要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考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工具,那选拔什么样的人呢?是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的人;还是那些面对一个目标,能持之以恒地找方法达成,坐得住、能下功夫的人呢?
不好意思,答案很可能是后者。
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有这样的体会。招人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是倾向于招那些有经验的人,而倾向学习能力好、沟通能力强、对自己要求严、有自我驱动能力的人。因为创业公司本来做的就是全新的事情,经验这个东西是有益还是有害,说不清楚。但是面对任何新的情况,都能找到方法、诉诸行动、不丢目标的人,才是创业公司需要的。前一阵还有一位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跟我说,他发现优秀的大学生,比行业里的老鸟好用。
这种优秀的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题目,哪怕是八股文,也一样可以坐得住、下苦功,最后考出好成绩。这样的人走入仕途,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任务,也一样会表现优秀。事实上,明清两代那么多能人都是靠八股文选拔出来的,比如我们熟悉的王阳明和曾国藩。
再回头来说我们的高考。
这几年,高考的发展趋势和八股文正好相反的,这也是很多人呼吁和推动的结果。各地高考越来越强调地方特色,越来越多地考核学生的所谓“综合素质”。这种发展方向看似正确,但是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情况差异巨大,社会阶层也差异巨大。只有坚持全国的统一性,才能确保人才通过高考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和交流,维持整个国家的内在联系和国家认同。不夸张地说,如果高考的全国统一性消失了,中国各个地方的内在联系会被严重削弱。
我们不能把高考仅仅看作是教育的一个环节,高考是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事关国家的完整统一和治理水平。
其次,虽然不必恢复到八股文那样死板的形式,但高考仍然要尽量维持简单、明晰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一言以蔽之,永远要确保,学生只靠几本教科书、只比拼硬功夫、笨功夫就能取得好成绩。
和科举一样,高考不是教育工具,高考是人才选择的工具。它把各个社会阶层里奋发向上,能坐得住、下苦功夫的人挑选出来,保持这个社会的活力和公平。这才是高考在当前中国社会的真实作用。
然而,所谓教育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思维模式的锻炼,比如我们讲集合,你不光会做题还要会应用,比如将学习数学思维和考试分开来,当然它们之间有交集,就是你既能坐下来刷题总结,又能进行发散和转化,你要既能学好集合又能考好集合这就是交集,而你只是明白自己要好好学习并且考试优异这就是并集。其实大多数人在看问题的时候喜欢用并集,这样比较省事,也符合原始的认知方式,然而今天这种方式与时代有所不匹配啦,这种人就是那些现在边缘只求安全感,却不愿多向集合内多走一步深入了解的人。我们在许多问题上可以有所区分,比如人工智能就是未来一切的引导?关系问题一定是其中一个人有问题或者两个人有问题?
二、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的全部模拟?
这个的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人工智能是完全通过算法运行的,这些算法都来自于各个学科的模型计算,你去翻翻书,所以学科都有一个所谓的理想假设,这个假设通俗的讲就是,如果世界只有XX学科来指导运行的话。所以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任意学科,但是这是不同的集合,交集并不能完全模拟,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融合了那么交集自然呈现啊,其实不然。举个例子,一些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在处理感情纠葛问题时,会说他面对的是三个人,夫妻双方和他们的关系,而关系就是交集的结果,所以关系问题不一定是个人或者两个人的问题导致,也有可能是他们的交集,也就是产生的关系导致。再者人工智能更偏向科学,而科学思维和技术仅仅是社会中的小部分,还有大部分的人性,也就是社会科学,例如人工智能的围棋站,输的那一局就是输在人性上,所以任何复杂问题回答时,可以考虑下是否存在两个及以上集合,因为可能存在第三者。(上述问题因本文需求,不多做拓展)这样一个是非问题只有两个答案,却可能有三层认知。
三、认知三级跳
最近中子星的新闻应该都看过了,那么问个看问题,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回答宇宙是有限大的,那说明这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果他回答宇宙是无限大的,那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个人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另一种可能,却是他对天体物理学的最新进展非常了解。
第一层,无限大,从小就知道宇宙浩瀚无边,没有天边,所以无限大。
第二层,有限大,知道宇宙大爆炸,就知道宇宙是个正在被吹大得气球,不管怎么变大,气球总还是有边界的,于是有限大。
第三层,无限大,根据2013最新发现,宇宙质能比例系数为1±0.004,以及宇宙背景辐射的数据,证明在欧几里得空间内,宇宙是一个平面,无限延伸。
那么又会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况,二八理论,如果去统计下会发现中间层的人会有80%,所以当你和很多别人的观点一样的时候就要警惕啦,你是不是中间层?你也许离出现集合只有一步,而你却沾沾自喜。
同样的事情我们看看对朋友圈的认识,最早用的时候,很多人不习惯的,认为不好所以希望不要有。当发现里面信息多样化,被设计吸引后,几乎大多数人都爱它。而像我自从写出那篇朋友圈是黑暗森林后,至今朋友圈没看过,而我并没有过不下去,或者对我的生活学习工作没有太大影响,那我还去看了干嘛,花去巨大的时间成本,却基本没有收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