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湖雷峰塔得名的由来
雷峰塔原本是一处建在
西湖南屏山北脉一个小山峰上的人文景观,
因小山峰谓之雷峰而得名。
据说是宋代开宝八年(975年)吴越王钱弘俶贺贵妃黄氏得子而建。塔自建成即为西湖名景,在西湖众多古塔中,卓然风流。
这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芯为红砖砌成,塔檐、游廊、栏杆等均为木质建构,整体建筑呈现着经典的、独具的艺术美感。似乎命中注定雷峰塔劫数难逃。北宋末年,塔遭雷击,南宋初修复时不得已将七级浮屠降为五级,之后“屡毁屡建”;明嘉靖年间,倭寇一把火烧得只剩下砖砌塔芯,但雷峰塔仍以其特殊风姿凌然耸立四百年。
夕阳落照里,湖光山色映衬下,塔影横空,金光耀目,“西湖黄昏暮景中,无有堪与之相匹者”。其历尽沧桑的残缺之美竟倾倒了无数骚人墨客。
‘贰’ 西湖的雷峰塔简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献及民间亦名黄妃塔、王妃塔、黄皮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原塔于1924年坍塌,仅存遗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
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雷峰塔形成着名的雷峰夕照景观,为西湖十景之一。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获救。
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区之一。
(2)雷峰塔和西湖里的源码扩展阅读: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已探明的遗址主要有塔基、地宫、残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围建筑(僧房、道路等)。塔基与塔身均为等边八角形,塔基为外缘包砖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侧计算每边长17米,对径41米,高出地面1.2-2.5米。
塔身基座为石砌须弥座,因地势西高东低,故东侧采用双层须弥座,西侧采用单层须弥座,东侧须弥座上雕刻有象征佛教“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西侧须弥座上雕刻有仰覆莲。塔基外缘与塔身基座之间为副阶,从塔基外缘出土的24块石灰岩方形柱顶石判断,原副阶每面均为四柱三开间,明间与次间面阔均约5米,进深约5.8米。
塔身仅存最底层,残高平均3-5米,为套筒式回廊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套筒、回廊、内套筒和塔心室,与苏州云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为吴越国后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边长10米,对径25米,为现存五代佛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
‘叁’ 雷峰塔是西湖着名景点,雷峰塔真的像故事中那样为了镇压白蛇修建的吗
雷峰塔,又名黄妃塔,这座塔是吴越王为其爱妃所建,而《白蛇传》只是一则故事传说,因此传说是假,塔是真,雷峰塔下的白素贞只是古代爱情故事中虚构的罢了。
雷峰塔下的地宫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虽然在地宫之中有几条小蛇,但这些小蛇也确实不是白素贞的化身,因此雷峰塔下没有白素贞。
‘肆’ 杭州西湖中的雷峰塔介绍一下
进去需要买票,大概40一个人,去塔下有自动扶梯,进塔的电梯人比较多,可以选择爬楼梯,楼梯比较窄注意安全,每层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俯瞰整个西湖很漂亮,塔内有很多雕刻的壁画,金碧堂皇,值得一去
‘伍’ 西湖的雷峰塔简介是什么
雷峰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
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获救。
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区之一。
(5)雷峰塔和西湖里的源码扩展阅读
雷峰塔历朝发展:
1,雷峰塔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
2,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图》),列入西湖十景。
3,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
4,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干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
‘陆’ 雷峰塔的来历
雷峰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
雷峰塔之名,则是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中国民间以地名指称,都叫开了雷峰塔,反而少有知道皇妃塔的。至于雷峰之名的由来,据《淳祐临安志》所载,是因旧有郡人雷就筑庵所居,故名。也有人考证,中峰又称回峰,回峰之回字旧作雷,后人以形致误,错作雷峰。”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后人将雷峰塔景致称“雷峰夕照”,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拓展资料:
雷峰塔初建时为十三层,(雷峰塔原拟建高十三层宝塔,由财力不济,拟改七层,竣工时只造了五层)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壮观,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赭黄色塔身。此后,人们传说塔砖可以驱病健身,底层砖块被挖一空,终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突然倒塌。
雷峰塔下的千年地宫的洞口就位于塔心部位, 距塔首层地面2.6米,洞口四周都是高达数米的塔 身残体。地宫口用一块方型石板密封,石板上则压 着一块据称重达750公斤的巨石,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开始发掘,雷峰塔地宫体积不大,长约0.5米、宽约0.5米,深度据探测,约1米。
‘柒’ 雷峰塔为什么成了西湖十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之一
明朝嘉靖年间,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1555年,雷峰塔再度遭到战争的破坏。那是狡诈残忍的倭寇一路侵掠杀戮后,来到杭州城外,倭酋看见雷峰塔,怀疑其中藏有明军的伏兵,便下令纵火烧掉了塔外围的木构檐廊。灾后的古塔仅仅剩下砖砌的塔身,塔身通体赤红,呈现出沧桑、残缺的风貌。不久后,雷峰塔的顶部也被毁残,长出了野草杂树,招来了雀鸟安巢。年届600岁的古塔从此显得老态龙钟,人们戏称他为“老衲”,但他依然突兀凌空。
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前期,雷峰塔以其裸露的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成了西湖十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之一。
明代末年,杭州的一位名士闻启祥曾将雷峰塔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无不赞叹他的绝句。
20世纪初,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已经岌岌可危。
这时,市井乡间盛传起雷峰塔砖能“辟邪”“宜男”“利蚕”等荒诞不经的传言,芸芸众生中对现实和未来失去信心与希望的人们,纷纷想方设法挖取塔砖,奉为至宝。
‘捌’ 百年前杭州老照片:原生态西湖风光,苏堤和雷峰塔今昔对比鲜明吗
这是现在的苏堤,我们可以做个今昔对比。以前的泥巴路,改成了柏油马路。
在西湖湖面上拍摄宝石山和保俶塔。 宝石山位于西湖之北,山岩中有许多闪亮的红色小石子,太阳一照分外耀眼,因此得名。山上建于五代后周年间的保俶塔巍然挺拔,它是西湖风景线上一个亮丽的标志,清末以来许多关于西湖的影像中,都有她的身影。
这是现在的宝石山和保俶塔风光。
在西湖湖面上拍摄雷峰塔。这里就是着名的“雷峰夕照”美景,也是“白蛇传”故事里法海永镇白娘子之处。每当夕阳西下,金碧照耀,清辉入望,美不胜收。可惜的是,雷峰塔因为年久失修,于1924年倒塌。
这是现在的雷峰塔,2002年重建竣工。
孤山脚下皇帝行宫的大门。康熙帝、干隆帝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年间改为圣因寺。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狮子,是明朝的遗物。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辟建为“中山公园”。
‘玖’ 杭州西湖边着名的雷峰塔,是什么来历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拾’ 杭州西湖雷峰塔的来历是什么
由来: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一塔,高7层,名黄妃塔,后因处雷峰(夕照山)之上名雷峰塔。
建筑规模:
雷峰塔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总高71.679米,总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
塔身对径28米,边长11米,周长88米,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