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两弹一星之父是谁
两弹一星之父是我国科学家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1)核武器副图源码扩展阅读:
邓稼先研究两弹一星相关介绍: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B. 中国的核武器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但极其严峻的形势也摆到了年轻的共和国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个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烂摊子,科技与经济十分落后,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国的彻底失败,除了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外,还在军事上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且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6月27日,美国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美国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横行霸道。有的好战分子甚至叫嚣要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进行核恐吓。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国主义面前,中国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对核战争,粉碎核讹诈,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就一定要有强大的国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旧中国在原子能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科学家在专门研究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的起步异常艰难。
1946年,由于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的推荐,在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进入了着名的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师从约里奥·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学。解放初期,周恩来号召国外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杨承宗正好完成学业,两次拍电报给先期回国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要求回国,报效生他养他的祖国,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临行前,约里奥·居里先生对他说:“你回去告诉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原子弹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原子弹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约里奥·居里的话语不多,但充满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学生,也相信中国可以而且一定会制造出原子弹。约里奥·居里夫人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给予中国具体的帮助。
1955年初,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工作开始了。周恩来约见钱三强、李四光和刘杰等人,详细询问了中国核科学的研究人员和设备、资源等情况,还向他们了解发展核能技术所需要的条件等。
政治局经过讨论,通过了原子能发展计划,代号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与北平研究院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政府邀请海内外华人科学家帮助创建现代化的科研机构。科学院以外的一些学术团体,如中国物理学会,也积极参加研究工作。该学会约有570名成员,其中包括10名积极从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何泽慧、赵忠尧、邓稼先、朱洪元、杨澄中、杨承宗、戴传曾。在以后的几年里,一些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科学家,如张文裕、汪德昭、王承书、李整武、谢家麟等也陆续回到祖国;还有原来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亚、胡济民、虞福春、卢鹤绂、吴征铠、周光召等都被组织起来了。
1950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其下属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吴有训、钱三强分别担任该研究所的所长和副所长。6月,这些学术带头人决定重点开展原子核研究。中国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选择地邀请一些外国专家访问中国,帮助中国进行建设,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在以后的几年里,核物理研究继续被列为国家的研究重点,并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加速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较强大的骨干队伍。
同年,经周恩来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多次谈判,苏联政府正式通知中国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反应堆和直径为1.2米的回旋加速器,并接受科学技术人员去苏联实习。
1956年4月,周恩来对当时担任军委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任穷说,要从军队里调一个中央委员出来加强地质战线。宋任穷思考了两天,毛遂自荐,对周恩来说:“就把我调出来吧。”周恩来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关于原子能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业部”的建议。毛泽东同意周恩来的意见。1956年11月,国务院正式提交一届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命宋任穷为部长,副部长是刘杰、刘伟、雷荣天、钱三强,后来又增加了袁成隆。
从此之后,中国的原子能发展事业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大跃进”政策失误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尖端武器的研制该“下马”还是“上马”的议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开化。有人认为,国家处于特别困难的时期,肚子都填不饱,就不要花那么多钱去搞一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工作应该停止。有人认为,原子弹、导弹应该搞,但是国家现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应该放慢速度。
陈毅说:“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中央专委在周恩来主持下,3年内召开9次会议,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原子弹、导弹研制工作中的协作攻关等问题。
为了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起一个代号,物理学家朱光亚提议并经核武器研究所所长李觉同意,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即“596”。
中国研制核武器胜利在望,少数大国为了保持核垄断的地位,不愿看到中国拥有核武器,想方设法进行阻挠和破坏。
在美、英、苏三国联合遏制中国进行核试验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专家们努力工作,发愤图强,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国终于全面突破了原子弹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制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根据这一情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核爆炸试验。”美国的情报虽然准确,但它是无法阻挡住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开始总装。
9月1日,核试验预演结束。当时传来消息,国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划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破坏,以阻止中国掌握核武器。这样,何时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便更加紧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专委会的议事日程上来。为此,周恩来于16、17日两天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张爱萍、刘西尧关于原子弹预演情况的汇报,综合分析国际形势,慎重研究正式试验的时机。周恩来综合大家意见,提出两个方案:一是早试,将在本月下旬下决心;一是晚试,先抓三线研制基地的建设,选择机会再试。他说:“我们要设想一下原子弹炸响后的情况,再决定爆炸试验的时间,国庆前下决心。”周恩来本人倾向于早试。无论早试还是晚试,准备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至于核试验的具体时间,待报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泽东做最后决定。
9月21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请示爆炸的时间。当晚,毛泽东在信上批示:“已阅,拟即办。”
9月22日,周恩来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汇报了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和中央专委会的试验方案。会议做出了早试的明确决定。
9月23日,周恩来召集贺龙、陈毅、张爱萍、刘杰、刘西尧等开会,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决定。他兴奋地向大家说: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汇报,他们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弹的确是吓人的,主席更大的战略想法是,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这样,任务更重了,不是更轻了。试验的时间看来需在20天以后了。10月有4次好天气,中旬可能赶上也可能赶不上,还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还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风向、放射性微尘飞散距离详细计算,搞出资料。原子弹响了,影响就大了。万一不响;后果如何,还要找参加核试验的专家进行专门研究。
周恩来还指出,为了防备敌人万一进行破坏,由总参谋部和空军研究,做出严密的防空部署;由刘杰负责组织关键技术资料、仪器设备的安全转移;由陈毅组织外交部进行对外宣传工作的准备;张爱萍、刘西尧赶赴试验现场组织指挥;除我和贺龙、罗瑞卿亲自抓以外,刘杰在北京主持由二机部、国防科委组成的联合办公室,负责北京,与试验场的联络;要规定一些暗语、密码。他还郑重地叮嘱:“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专家,东西要转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锤子买卖。”
尽管进行了这样周到细致的准备,但仍有相当的风险。万一试验失败,消息泄露,将造成不利影响。为了绝对保守原子弹试验的秘密,周恩来对与会人员规定了严格的保密纪律。他说:“希望你们对家里人也不说,不要一高兴就说出去。邓颖超同志是老党员、中央委员,不该说的我不向她说。任何人不该知道的,不要知道。”他还对后到会的陈毅说:“你可不能讲啊!”陈毅知道周恩来是提醒他在以外长身份接待外宾时不能说了出去。他操着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讲哇!”
张爱萍和刘西尧返回西北核试验现场,将周恩来的指示传达给现场上万人员。周恩来以身作则的表率行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证了第一次核试验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据气象情况,周恩来将核爆炸的零时选定为1964年10月16日巧时,并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当基地的人们知道这个确切的时间后,他们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个姓杨的技术员,在1964年10月1日国庆节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当他醒来后,冲出帐篷;大喊道:“党中央已经审定通过爆炸时间了!”当别人问他是怎么回事时,他激动地喊着:“我梦见党中央已经确定了爆炸时间,它包括3个‘十五’。”
当时无人能说得清楚,这3个“十五”究竟代表什么意思。现在这个梦有了比较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第一个“十五”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第二个“十五”表示从10月1日起往后数15天即10月16日;第三个“十五”表示原子弹将在那天的15时爆炸。
也许是纯属巧合,也许是后人的编排。不管这个梦是真是假,它已经成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一段趣话了。
10月14日13时,原子弹静卧在铁塔上那个纯金属构造的银灰色小屋里。这个铁塔由8467个构件组成,高102米,重70吨,在耀眼的金色阳光辉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时,有关技术人员完成了原子弹核心部件的装配和几道关键的工序。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带领技术人员作最后一次检查。离开铁塔时,他有点恋恋不舍,便取下相机,想拍张照片留念,但又考虑到现场不准个人拍照,自己不能违例,他就没有拍照,没有留下自己在那伟大的历史时刻的身影。当将军后来回顾当时的情景时,仍然感到有点遗憾。
围着铁塔,在约60公里的范围内,呈放射状地摆列着近百项效应工程和实物:飞机、军舰、大炮、坦克、装甲车、桥梁、铁路、战时工事和民用楼房,还有马、狗、猴于、老鼠、种子以及各种测试仪器设备等。真像一个大干世界,应有尽有。
罗布泊戎装待命,静候震撼世界的庄严时刻。
10月16日凌晨6时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来的人员撤离现场。现场指挥所设在离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挥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核试验。
下午,李觉、张蕴钰和两位工程师最后一次来到塔上,安装了电引线,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当他们在离爆炸零时前50分钟回到地面时,周围的人们关心地询问他们为什么比预定的时间晚下来4、5分钟,李觉回答:“我一定要亲自确认没有任何的差错。”
接着,他们撤离到现场指挥所,李觉把塔的也控装置的钥匙交给了控制室的领导。采取这一安全措施,是为了保证原子弹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这也是爆炸前最后时刻的一个检查环节。
总指挥部的电话全天24小时与北京总理办公室的电话接通,张爱萍最后一次报告说:“总理,安装工作已经结束,一切顺利,请指示。”
周恩来平静地说:“预祝你们成功!”
张爱萍发出最后指令。
在主操纵员读秒到达零时,“起爆”命令发出的一瞬间,只见罗布泊大漠深处出现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紧接着,腾空而起一个巨大的火球,犹如出现第二个太阳,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红;爆炸形成的蘑菇云不断上升扩张;稍后,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震耳欲聋,好像要把苍穹撕裂似的。
这时,试验现场欢声雷动,全体参试人员激动万分,热泪盈眶,互致祝贺。
15时4分,张爱萍眼望高耸蓝天的蘑菇云,问王淦昌:“这是一次核爆炸吗?”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后,张爱萍给北京的二机部打电话:“请找刘杰同志。”
在二机部原子弹试验办公室里,刘杰正和几名干部焦急地等待着。电话铃突然响了,接电话的同志太紧张了,以至把话筒掉到了桌子上。刘杰一把捡起来,听到张爱萍激动的声音:“请报告周总理和毛主席,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
“再说一遍。”
“原子弹爆炸了,已经看到了蘑菇云!”
“我马上报告!”接着,刘杰抓起了专用电话:“我是刘杰,请周总理讲话!”
“我是周恩来!”
“总理,张爱萍同志从试验基地打来了电话,原子弹已经爆炸了,看到了蘑菇云!”
“好,我马上报告毛主席。”
几分钟后,周恩来给刘杰回电话:“毛主席指示我们,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让外国人相信!”
刘杰立刻把毛泽东的指示传达给张爱萍。张爱萍回答说,这确实是一次核爆炸,这一点已经被充分证明了。
这时,刘杰不由自主地开始抖动,他又给周恩来打了电话:“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这是一次成功的核试验!请党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张爱萍向周恩来报告后,随即赶赴爆区,检查爆后的各种效应情况。两个多小时后,张爱萍、刘西尧等签发一份经多方专家认定的关于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报告,将它电告毛泽东、周恩来、林彪、贺龙、罗瑞卿:确实实现了核爆炸,威力估计在2万吨TNT当量以上。
张爱萍这位儒将诗兴大发,怀着喜悦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乐·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一词:
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
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
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是啊,这一欢隆的历史时刻终于来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时,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3000多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他满面春风地向大家宣布:“同志们,毛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内,中国人民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对国防力量的增强欢欣鼓舞;在国外,友好国家和团体认为,中国有了原子弹,显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亚洲历史上的一个辉煌功绩。
C. 中国的核武器由谁发明的它有什么威力呢
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 身患重病的邓稼先在医院与同行探讨学术问题
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他逝世后13年,被追授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 邓稼先同志
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D. 请问俄罗斯和美国具体各有多少核弹头
俄罗斯核力量大约有700枚陆基、海基战略导弹,大约可携带3000多枚核弹头,主要型号包括着名的“白杨”、“白杨M”、“索特基”、“首领”等;美国有500枚“民兵”洲际导弹,18艘装有432枚核弹头导弹的核潜艇和至少240架战略轰炸机。总共有大约6000枚核弹头,还有一大部分退役核弹头封存在仓库里,一旦战争来临可迅速启用,不过美国不敢轻易向俄罗斯使用核武器,即使美国使用饱和攻击,第一波核打击也只能将俄军90%的陆基发射井、白杨机动洲际导弹、基地中的图系列远程轰炸机和基地里的核潜艇摧毁,但是俄军仍会有大约15-25枚陆基核导弹、20艘核潜艇和80枚采用苏-30等多用途战斗机发射的空射型核导弹用来反击,这就够美国喝一壶的了。。。还有,美国虽然在本土和国外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但只能拦截大约500枚来袭导弹,而上面提到的俄军残存导弹至少每枚携带3个核弹头,大约有600枚核弹头飞向美国,很有可能突破导弹防御系统。这只是理论推算,但我希望这种推算永远只是理论推算,如果变为现实,我们人类会像恐龙一样,成为下一个新物种研究讨论的对象。。。
E. 星际里人族核武器怎么造
一.造出重工业里的研究所,并升级它的第二个附件(另一个是升级大和的)
二.升级主基地第二个附件(另一个是雷达),并用它造出核弹
三.在兵营出幽灵兵(GHOST)
四.用幽灵兵用最后一个技能(那个看上去像蘑菇云一样的技能)放核弹(最好升级幽灵兵的电子眼,这样放核弹可以放的远,如果不升级电子眼,核武器下来你不动就会因为离核弹太近被炸死)
F. 中国核武器研究史
http://tieba..com/f?kz=198823611
中国从一九六四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现在,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相继研制成功中程、中远程、洲际、潜地导弹,与其配套的核弹头也先后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第一代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陆基导弹、潜射导弹和轰炸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奠定了中国核大国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第一代核武器在总体上规模相对较小,大约只有三百三十多个核弹头,而且技术陈旧,实际的威慑能力有限。
一、中国的陆基弹道导弹
中国第一代战略核力量以陆基弹道导弹为主,主要由东风二、 三、四和五共四个型号的地地战略弹道导弹组成。这些陆基导弹基本都是用六十和七十年代技术制造的,每枚导弹只能装载一个弹头,命中精度也较差。此外,所有四型导弹都使用液体推进剂,不仅体积大,难于机动,不便贮存,而且发射时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
东风二型导弹: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近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零年开始研制,一九六四年试验成功,最大射程一千二百公里;该型导弹可携带两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一枚,现已退役,但估计目前仍保留近三十枚。
东风三型导弹: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五年开始研制,一九六七年试验成功,最大射程在三千公里;一九八五年又进行增程改型试验,最大射程提高到四千五百公里左右;该型导弹由陆地机动射,至今大约共部署了七十多枚。
东风四型导弹: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远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四年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试验成功,一九七六年又进行了增程试验,最大射程提高到近八千公里;该型导弹固定在地下导弹发射井发射,携带三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枚,相信至今已部署了二十枚左右。
东风五型导弹: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五年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首次科研飞行试验成功,一九八零年实弹飞行试验成功,最大射程可达一万两千公里;该型导弹也固定在地下导弹发射井中发射,可携带五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枚,目前部署了约十枚。
二、潜射弹道导弹
中共在一九五八年决定研制核潜艇,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三十年,直到八十年代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导弹才相继研制成功,建成了水下战略核力量。
夏级导弹核潜艇:中国于一九六五年正式开始研制核潜艇工程,考虑到自己的技术力量薄弱,经验不足,中国决定核潜艇制造计划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研制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导弹核潜艇。一九六八年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开工建造,一九七一年下水,一九七四年交付中国海军使用,西方称其为汉级核潜艇。导弹核潜艇则从一九七零年开始研制,一九八一年下水,一九八三年加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西方称其为夏级导弹核潜艇。该导弹核潜艇排水量为八千吨,一百二十米长,航速二十二节左右,最深潜水可达三百米。该潜艇有十二个导弹发射筒,装有十二枚巨浪一潜射弹道导弹。到一九九零年,中国已建成两艘夏级核潜艇,还有三艘在建造中。 据估计整个夏级核潜艇的建造计划将在四到六艘之间,以维持经常有两艘到三艘进行战备巡逻。
巨浪一型导弹: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中程潜地战略弹道导弹。一九六七年正式开始研制,一九八二年在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发射试验成功,但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在夏级核潜艇上发射试验时失败,三年后的一九八八年第二次试验终获成功; 该型导弹与中共其它的战略导弹不同,使用的是固体推进剂,载有二百万吨级当量的弹头一个;该型导弹的最大弱点是射程仅有三千公里,必须迫近敌方海岸才能进行攻击,因此很容易受对方的反潜力量的牵制。巨浪一型潜射导弹现已生产了近五十枚。
三、中国的空中核武力
中国的第三支核力量是由轰六型轰炸机和强五型强击机所携带的核炸弹所组成。据估计中国现有近一百五十枚供飞机投放的核弹。轰六和强五都是以五、六十年代的技术研制出的飞机,对付现代空防的能力不足。而且这两种飞机也没有装备带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因此能发挥的实际核作战能力有限。
轰六型轰炸机:中国仿制苏式图十六轰炸机生产的亚音速中型轰炸机。一九五九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两架图十六轰炸机的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一九六三年中国开始仿制图十六轰炸机,经过五年在一九六八年生产出轰六型轰炸机。该型飞机最高时速一千公里,最多可载弹九吨,作战半径近三千公里,能覆盖亚洲大部分地区和俄国的远东与中亚地区。该机稍经改装可投放核弹,中国首次原子弹和氢弹的空爆试验都是由该型飞机进行的。中国现有一百二十多架轰六型飞机在服役。
中国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
近年来中国加紧进行核试验,从各方面的分析看,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国根据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则, 开始了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发展的预先研究和理论设计。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检验了设计原理的正确性,突破了如多弹头分导等重大关键性技术,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的发展已进入最后的阶段。中国目前发展的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每枚导弹将至少可携带三枚核弹头,多者达六到十枚,每个弹头均可攻击独立的目标,准确度也会大幅度提高;
第二,绝大多数导弹将用固体推进剂代替液体推进剂,从而使整个导弹体积变小,发射反应时间缩短,并且易于保存和机动运输;
第三,提高导弹射程,陆上机动导弹和潜射导弹将达八千公里左右,地下井固定发射导弹将达一万五千公里: 第四,加速研制射程超过两千公里的装有核弹头的空地巡航导弹,以延长了空中核打击力量,并避免面对突破敌方空防的危险。
G. 核武器是什么
核武器,就是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毁伤破坏效应的武器。
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从广义上说核武器是指包括投掷或发射系统在内的具有作战能力的核武器系统。核武器通常指狭义的核武器,即由核战斗部与制导,突防等装置装入弹头壳体组成的核弹。核战斗部的主体是核爆炸装置,简称核装置。
核武器是迄今人类制造的杀伤破坏威力最大的武器。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是其爆炸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转化出的多种杀伤破坏因素造成的。
这些杀伤破坏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作用时间仅为数十秒,称为瞬时杀伤因素,包括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等4种;第二类作用时间可持续几天甚至更久,主要是指爆炸产物的放射性沾染。
在各种国际论坛中,世界各国关于核武器问题作出了许多努力,大家一致认为核武器对维护国际安全环境具有特别的责任,冷战期间和冷战以后,两个超级大国已在减少核战争危险问题上达成多次协议,大大地减少了核战争的威胁。
关于核武器和不扩散问题的多边协定《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作为所有裁军协议的基础于1968年首次签署,1970年生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全球不扩散核武器的基石,是寻求核裁军的根本保证。2000年不扩散条约审议大会通过了一个最终决议,使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担负起……责任以期完全关闭他们的核工厂。”
H. 中国是怎样掌握核技术的
其实是苏联美国都有一点.据说中苏关系最好的时候苏联人甚至都快要卖给中国没装铀的原子弹(其实问题出在赫鲁晓夫身上,当时他地位不稳,需要一个一个国家支持他).而中国国产的那些专家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可以说中国的核技术也有美国的一部分.
以下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历程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严酷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意识到,中国要生存、要发展,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铸造自己的利剑和盾牌。1955年1月,中国政府决定创建中国自己的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在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确定了12项发展重点,原子能技术被列为首位;1958年,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研制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国已拥有了一支精干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
原子弹教学模型复算了九次
中国核武器起步之时,没有更多的技术基础,只有1954年—1955年先后建成的一些加速器和反应堆。
那时,无论是从各方面调来的科技专家,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都没有搞过原子弹,对如何处理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的关系也众说纷纭。九局及时作出决议,提出“以任务为纲,任务带学科”、“边干边学,出成果出人才”的方针。以朱光亚、邓稼先为首的技术业务领导,很快把任务总体进行分解,按大的学科安排了主攻方向。
以理论设计为例,环绕原子弹的物理过程,分解出炸药爆轰、内爆物理、中子输运、状态方程、计算方法等几个方面,分头组织人力攻坚。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掌握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当时的实际,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遇到的问题,不仅要求知其然,而且要尽量知其所以然。
1960年7月,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带走了图纸和资料。中国研究人员仅有的资料只是苏联专家向宋任穷等几位部局领导讲解原定提供给我国的原子弹教学模型时记录下来的一些数据。而对于从未接触过原子弹研究的中国研究者来说,这无异是本“天书”。
中国科学家复算原子弹教学模型时使用的手摇式计算器
为了熟悉和掌握设计技术,邓稼先带领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天书”进行了复算,我也有幸参与其中(编者:本文作者当时担任理论部状态方程组组长)。那时使用的计算器起初是手摇的,稍后才是电动的,但计算器的数量不多,速度也很慢,所以计算只能采用机器不停、人员三班倒的做法。每一班8个小时摇机器,8个小时把计算结果画在图上。复算过程开始比较顺利,但算到某一关键位置时,发生了计算结果与苏联专家介绍不符的情况。由于计算方法、公式、参数都是我们自己摸索确定的,这让我们不得不反复考虑所进行的计算到底对不对,是不是哪里出现了疏漏?
参与指导研究的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都从各自熟悉的专业角度对结果进行审议,提出不同的分析意见和疑问;直接从事计算的年轻技术人员则尽量详细地解释自己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辩论往往很激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还要持续好几天。在提出一些改进条件之后,又开始新一轮计算。这样的计算反复进行了九次,结果都差不多。最后,年青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用热力学的“最大功原理”判定苏联专家给的数据有误,才使复算工作得以继续下去。
虽然这个事件多花了我们半年多的时间,但反复计算的过程,也使我们比较深入地认识了原子弹的内爆过程,扫清了设计原子弹的障碍,熟练掌握了特征线计算方法。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中国自行设计的原子弹理论方案终于成形了,理论设计部门的学科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1964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两个月后,氢弹原理性试验爆炸成功。又过了半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严酷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意识到,中国要生存、要发展,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铸造自己的利剑和盾牌。1955年1月,中国政府决定创建中国自己的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在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确定了12项发展重点,原子能技术被列为首位;1958年,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研制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国已拥有了一支精干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
两年零八个月:从原子弹到氢弹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五个月,前苏联用时四年,英国是五年零六个月,法国则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只用了短短两年零八个月。
我国氢弹研制的迅速突破,得益于技术上的未雨绸缪。在原子弹成功前一两年,钱三强等核工业部领导就觉得氢弹的探索应该及早安排。为此在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后来扩大到四十余人的研究室,负责开展氢弹的基础工作和技术准备。1963年底,原子弹的方案刚刚完成,这个队伍立即整体转移到核武器研究所,在统一的指挥下,迅速展开规模更大的氢弹攻坚战。
突破氢弹原理的J501大型电子计算机
为了掌握氢弹的内在物理规律,当时还是青年的黄祖洽、于敏和周光召同志在老科学家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各领一支队伍,分路探索。他们运用“矛盾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分析内因入手,即先初步掌握点燃热核反应并使材料充分燃烧的温度、密度条件和相关规律;再研究外因,即如何利用原子弹产生的能量提供实现热核爆炸所需的外部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就明确了技术攻关的重点,为迅速掌握氢弹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我国氢弹技术突破的过程,同样也是发扬学术民主、激励群体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生动典范。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专家们经常结合典型的计算结果,给大家作详尽的分析报告,报告厅里常常挤得水泄不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那时候确实很难一下子判断某一个设想行还是不行,因为没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实际上大家都在摸索逼近氢弹的道路。当通过计算分析最终发觉某一个设想确实走不通时,那就干脆放弃,另辟蹊径。人们不断地提出设想,又不断地否定和更新,不断地逼近氢弹的目标。
终于,在这场群体攻坚战中, 于敏同志率领的几十个人的小分队,在上海率先牵到了氢弹的“牛鼻子”,并很快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经过理论部的反复讨论验算,方案更趋完善,又在各方面(设计、实验、材料、生产、测试设备、试验场地)的通力合作下,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氢弹的核试验。有人推崇于敏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总是谦虚地说,这是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的成果。彭桓武先生用一副对联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I. 中国用了多长时间研制核武器
955年,中国地质部门就开始了铀矿的勘探,并找到了丰富的铀矿。1956年,国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即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院长由钱学森担任。1958年秋天,34岁的物理学家邓稼先担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设计院的理论部主任。
他在北京大专院校选择了28名专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1959年,中国科学家们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获得了成功,以祝麟芳任厂长、姜圣阶任总工程师的核工业企业的建设也初获成效。在苏联撤走专家之后,中国重新调整计划,代号为“596工程”。1964年10月,中国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组装。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6月17日,中国又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上空,成功试验爆炸了一颗氢弹,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和拥有各种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J. 辩论:发明核武器是为了战争还是和平
核武器的发明就是为了在战争是对各方有制约,从而达到和平的目的!它不是以战争为目的而造,而是解决至少是缓解战争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