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学问题
可得注意啦~~~相对原子质量是碳十二原子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的,而不是指碳,如楼上说的,碳原子也是有很多种的,有碳十二,碳十四等,然后它们的质量与相应的份数相乘之和才是这个碳的质量~
对于碳十二原子来说,那当然是十二了,而对于碳十四原子呢?它就不是十二了吧~
所以,这不是什么计算的问题,而是必须了解它说的是谁的质量。元素周期表中说的是平均质量,是所有碳原子 的平均质量~
‘贰’ 1mol 碳正离子的CH5+所含的电子数为( )NA】】 带电子的计算都怎么算啊=
每个碳原子含有6个电子,每个氢原子含有1个电子,1个碳原子和5个氢原子共计含有11个电子,每失去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所以1mol 碳正离子的CH5+所含的电子数为(10 )NA
‘叁’ 初中物理、化学公式
速度:v=s/t
密度:ρ=m/v
重力:G=mg
压强:p=F/s(液体压强公式不直接考)
浮力:F浮=G排=ρ液gV排
漂浮悬浮时:F浮=G物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功:W=FS 或W=Gh(克服重力)
功率:P=W/t=Fv
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h/Fs=G/Fn(n为滑轮组的股数)
热量:Q=cm△t
热值:Q=mq
欧姆定律:I=U/R
焦耳定律:Q=(I^2)Rt=[(U^2)/R]t=UIt=Pt(后三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
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http://jtcyh.139.com/
作者: jt砺剑 2007-2-28 20:06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回复:初中物理公式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
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
参考资料:summer123贝 - (可能有重的)
化学: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 CaO +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其他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
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5、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一.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76.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7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
化学方程式 反应现象 应用
2Mg+O2点燃或Δ2MgO 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白色信号弹
2Hg+O2点燃或Δ2HgO 银白液体、生成红色固体 拉瓦锡实验
2Cu+O2点燃或Δ2CuO 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
4Al+3O2点燃或Δ2Al2O3 银白金属变为白色固体
3Fe+2O2点燃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4Fe + 3O2高温2Fe2O3
C+O2 点燃CO2 剧烈燃烧、白光、放热、使石灰水变浑浊
S+O2 点燃SO2 剧烈燃烧、放热、刺激味气体、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2H2+O2 点燃2H2O 淡蓝火焰、放热、生成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高能燃料
4P+5O2 点燃2P2O5 剧烈燃烧、大量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
CH4+2O2点燃2H2O+CO2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和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甲烷和天然气的燃烧
2C2H2+5O2点燃2H2O+4CO2 蓝色火焰、放热、黑烟、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和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氧炔焰、焊接切割金属
2KClO3MnO2 Δ2KCl +3O2↑ 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室制备氧气
2KMnO4Δ K2MnO4+MnO2+O2↑ 紫色变为黑色、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室制备氧气
2HgOΔ2Hg+O2↑ 红色变为银白、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拉瓦锡实验
2H2O通电2H2↑+O2↑ 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电解水
Cu2(OH)2CO3Δ2CuO+H2O+CO2↑ 绿色变黑色、试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铜绿加热
NH4HCO3ΔNH3↑+ H2O +CO2↑ 白色固体消失、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碳酸氢铵长期暴露空气中会消失
Zn+H2SO4=ZnSO4+H2↑ 有大量气泡产生、锌粒逐渐溶解 实验室制备氢气
Fe+H2SO4=FeSO4+H2↑ 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
Mg+H2SO4 =MgSO4+H2↑ 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
2Al+3H2SO4=Al2(SO4)3+3H2↑ 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
Fe2O3+3H2 Δ 2Fe+3H2O 红色逐渐变为银白色、试管壁有液体 冶炼金属、利用氢气的还原性
Fe3O4+4H2 Δ3Fe+4H2O 黑色逐渐变为银白色、试管壁有液体 冶炼金属、利用氢气的还原性
WO3+3H2Δ W +3H2O 冶炼金属钨、利用氢气的还原性
MoO3+3H2 ΔMo +3H2O 冶炼金属钼、利用氢气的还原性
2Na+Cl2Δ或点燃2NaCl 剧烈燃烧、黄色火焰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H2+Cl2 点燃或光照 2HCl 点燃苍白色火焰、瓶口白雾 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制备盐酸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生成、上部为澄清溶液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2C +O2点燃2CO 煤炉中常见反应、空气污染物之一、煤气中毒原因
2C O+O2点燃2CO2 蓝色火焰 煤气燃烧
C + CuO 高温2Cu+ CO2↑ 黑色逐渐变为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冶炼金属
2Fe2O3+3C 高温4Fe+ 3CO2↑ 冶炼金属
Fe3O4+2C高温3Fe + 2CO2↑ 冶炼金属
C + CO2 高温2CO
CO2 + H2O = H2CO3 碳酸使石蕊变红 证明碳酸的酸性
H2CO3 ΔCO2↑+ H2O 石蕊红色褪去
Ca(OH)2+CO2= CaCO3↓+ H2O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应用CO2检验和石灰浆粉刷墙壁
CaCO3+H2O+CO2 = Ca(HCO3)2 白色沉淀逐渐溶解 溶洞的形成,石头的风化
Ca(HCO3)2Δ CaCO3↓+H2O+CO2↑ 白色沉淀、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水垢形成.钟乳石的形成
2NaHCO3ΔNa2CO3+H2O+CO2↑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小苏打蒸馒头
CaCO3 高温 CaO+ CO2↑ 工业制备二氧化碳和生石灰
CaCO3+2HCl=CaCl2+ H2O+CO2↑ 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除水垢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Na2CO3+2HCl=2NaCl+ H2O+CO2↑ 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泡沫灭火器原理
MgCO3+2HCl=MgCl2+H2O+CO2↑ 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uO +COΔ Cu + CO2 黑色逐渐变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冶炼金属
Fe2O3+3CO高温 2Fe+3CO2 冶炼金属原理
Fe3O4+4CO高温 3Fe+4CO2 冶炼金属原理
WO3+3CO高温 W+3CO2 冶炼金属原理
CH3COOH+NaOH=CH3COONa+H2O
2CH3OH+3O2点燃2CO2+4H2O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蓝色火焰、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热 酒精的燃烧
Fe+CuSO4=Cu+FeSO4 银白色金属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湿法炼铜、镀铜
Mg+FeSO4= Fe+ MgSO4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无色 Cu+Hg(NO3)2=Hg+ Cu (NO3)2
Cu+2AgNO3=2Ag+ Cu(NO3)2 红色金属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 镀银
Zn+CuSO4= Cu+ZnSO4 青白色金属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镀铜
Fe2O3+6HCl=2FeCl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铁器除锈
Al2O3+6HCl=2AlCl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Na2O+2HCl=2NaCl+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2HCl=CuCl2+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2HCl=ZnCl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2HCl=MgCl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CaO+2HCl=CaCl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NaOH+HCl=NaCl+ 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2HCl=CuCl2+2H2O 蓝色固体溶解
Mg(OH)2+2HCl=MgCl2+2H2O 白色固体溶解
Al(OH)3+3HCl=AlCl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Fe(OH)3+3HCl=FeCl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Ca(OH)2+2HCl=CaCl2+2H2O
HCl+AgNO3= AgCl↓+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Cl—的原理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铁器除锈
Al2O3+3H2SO4= Al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H2SO4=Zn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H2SO4=Mg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l(OH)3+3H2SO4=Al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BaCl2+ H2SO4=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2HNO3=Cu(NO3)2+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2HNO3=Zn(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2HNO3=Mg(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CaO+2HNO3=Ca(NO3)2+ H2O 白色固体溶解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蓝色固体溶解
Mg(OH)2+2HNO3=Mg(NO3)2+2H2O 白色固体溶解
Al(OH)3+3HNO3=Al(NO3)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3NH3+H3PO4=(NH4)3PO4
2NaOH+CO2=Na2CO3+ H2O 吸收CO、O2、H2中的CO2、
2NaOH+SO2=Na2SO3+ H2O 2NaOH+SO3=Na2SO4+ H2O 处理硫酸工厂的尾气(SO2)
FeCl3+3NaOH=Fe(OH)3↓+3NaCl 溶液黄色褪去、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AlCl3+3NaOH=Al(OH)3↓+3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Cl2+2NaOH = Mg(OH)2↓+2NaCl
CuCl2+2NaOH = Cu(OH)2↓+2NaCl 溶液蓝色褪去、有蓝色沉淀生成
CaO+ H2O = Ca(OH)2 白色块状固体变为粉末、 生石灰制备石灰浆
Ca(OH)2+SO2=CaSO3↓+ H2O 有白色沉淀生成 初中一般不用
Ca(OH)2+Na2CO3=C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飓风海洋
‘肆’ 请问化学的“化学价”是怎样计出来的
定元素化合价方法例析
)
中学化学中确定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是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入手考虑的。例如,确定K2Mn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是从K元素为+1价,O元素为-2价入手,然后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确定出Mn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笔者认为,除了熟练常握上述确定元素化合价的方法以外,还应学会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一.根据物质的结构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例1.用稀硫酸酸化的双氧水溶液中,加入乙醚后液体分层,再加入少量重铬酸钾溶液并振荡,在乙醚层中出现深蓝色,这是因为生成的CrO5溶于乙醚所致。CrO5的结构如右图。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72- +4H2O2+2H+=2CrO5+5H2O。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r2O72- 被氧化成CrO5 B.H2O2被还原成H2O
C.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此反应可用于检验Cr2O72-
分析:解本题的关键是确定Cr元素和O元素的化合价。本题容易错误地把CrO5中O元素的化合价确定为-2价,从而得出Cr元素为+10价,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答案选为C。其实,Cr元素与O元素形成共价键时,Cr元素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弱于O元素,从CrO5的结构不难看出,Cr与O共形成了6个价键,且有2个过氧键。因此在CrO5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其中1个O为-2价,4个O为-1价,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并没有改变。故答案应为A、B。
又如异氰酸(HNCO),其结构是H-N=C=O,由于N元素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强于C元素,由结构可看出其中N元素为-3价,C元素为+4价。
例2.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结构。指出NH5中元素的化合价,并写出其电子式。
分析:N原子、H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可推知N原子应为八电子结构,H原子应为二电子结构,即在NH5中N原子与4个H原子应形成3个共价键,1个配位键,成为铵根离子,另一个H原子应成为阴离子。故在NH5中,N元素为-3价,其中4个H为+1价,另一个H为-1价;NH5的电子式为(如图)。
二.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例3.S2O8n- 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把Mn2+ 离子氧化成MnO4-离子,若反应后S2O8n- 离子变为SO42- 离子;又已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离子数之比为5∶2。则S2O8n-中n的值和S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7 B.2 ;+6 C.4 ;+7 D.4 ;+6
分析:本题易错设S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中降低X价,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列式,即5×2X=2×5,解得X=1,从而得出S2O8n-离子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7价,由S2O8n-离子中O元素为-2价,求得n=2,得出答案为A。其实,S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ⅥA族,由于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族数,所以S元素的最高正价应为+6价,则S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没有变化,由此可推知作为氧化剂的S2O8n- 离子中必存在着-1价的氧,在反应中-1价的氧元素化合价降低到-2价。设S2O8n-离子中-1价的氧为Y个,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列式,即5×Y=2×5,求得Y=2。因此S2O8n- 离子中-1价的氧为2个,-2价的氧为6个,可求得n=2。正确答案应为B。
又如过硝酸钠(NaNO4)中,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ⅤA族,其最高正价为+5价,由此可推知NaNO4中,有2个氧为-2价,2个氧为-1价。
三.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例4.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氟的含氧酸不可能存在,但是,自1971年斯图杰尔和阿佩里曼(美国)成功地合成次氟酸后,这种观点被强烈地动摇了。他们在0℃以下将氟从细冰末的上面通过,得到毫克量的次氟酸。请写出次氟酸的结构式,并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分析:氟与氯是同主族元素,与次氯酸的结构进行类比,不难写出次氟酸的结构式为H—O—F;在次氯酸(HClO)中,Cl元素为+1价,但在次氟酸中氟元素的化合价不能与次氯酸中的氯元素进行类比,因为F元素吸引电子对的能力比O元素强,在次氟酸中F元素呈-1价,H元素为+1价,则O元素呈零价。
又如甲醛(HCH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也为零价。由此可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也可能是零价。
例5.本世纪初期,化学家合成出了NaBH4。在强碱性条件下NaBH4可使许多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原子,故被称为万能还原剂。NaBH4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产生H2,同时硼以BO2- 形式存在。试写出NaBH4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解本题的关键是确定NaBH4中B元素和H元素的化合价。B是第ⅢA族元素,当B元素与H元素形成共价键时,H元素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强于B元素。因此,在NaBH4中B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H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B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并没有变化,NaBH4与水反应的实质是NaBH4中-1价的H元素与水中+1价的H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BH4-+2H2O= BO2-+4H2↑。
可见,B元素与其它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呈+3价;H元素与金属元素及B元素化合时呈-1价,H元素与除B以外的非金属元素形成共价键时呈+1价。
四.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例6.金属铁分别与单质Cl2、Br2反应可以制得氯化铁、溴化铁,当把铁粉与碘粉混在一起研磨时,则生成相当于Fe3I8的产物,在此产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根据铁元素的化合价把产物Fe3I8写成碘化物形式应为 。
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铁元素有+2、+3价,如果仅仅依据金属铁分别与单质Cl2、Br2反应可以制得氯化铁、溴化铁的信息进行类推,得出Fe3I8中铁元素为+2、+3价,产物Fe3I8写成碘化物形式为2FeI3•FeI2,则是错误的。原因是Fe3+离子有较强的氧化性,能氧化I-离子,亦即Fe3+、I-不能共存。其实,卤族元素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半径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单质碘与变价金属反应时只能将变价金属氧化为低价态。故在产物Fe3I8中,铁元素只呈+2价,碘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和零价,Fe3I8写成碘化物形式应为3FeI2•I2。
五.根据化学反应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例7.目前,世界各国不少科学家致力于高效、安全、无毒的饮用水消毒剂的研究。一氯氨(NH2Cl)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是一种强消毒杀菌剂,常用于城市自来水消毒,其原理是一氯氨溶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杀菌物。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一氯氨中N元素和Cl元素的化合价。
分析:解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摄取,即一氯氨溶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杀菌物,根据已学的知识不难推出杀菌物应为H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2Cl+H2O=NH3+HClO。由于此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则一氯氨中N元素为-3价,Cl元素为+1价。
又如NCl3中N元素为-3价。可见N元素与Cl元素形成共价键时,N元素呈负价。
例8.G、Q、X、Y、Z均为含氯元素的物质。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变关系(未配平): ①G→Q+NaCl
②Q+H2O X+H2 ③Y+NaOH→G+Q+H2O ④Z+NaOH→Q+X+H2O
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A.QGZYX B.GYQZX C.GYZQX D.ZXGYQ
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这一规律,对于反应①中,G→NaCl,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G→Q,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必然升高,亦即Q中氯的化合价高于G中氯的化合价;同理,由②可判断X中氯的化合价高于Q中氯的化合价;由③并结合Q中氯的化合价高于G中氯的化合价,可判断Q中氯的化合价高于Y中氯的化合价高于G中氯的化合价;由④并结合X中氯的化合价高于Q中氯的化合价,可判断氯的化合价是X中氯的化合价高于Z中氯的化合价高于Q中氯的化合价。综合之,答案为B。
六.根据离子反应前后电荷守恒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例9.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氟气可发生反应:RO3n-+F2+2OH- =RO4-+
2F-+H2O。则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
A.+4 B.+5 C.+6 D.+7
分析:本题若能求出RO3n-中的n值,其R的化合价就不难确定。从题给出的离子方程式不难发现,反应后微粒所带的总负电荷为3个单位,那么反应前微粒所带的总负电荷也应为3个单位,所以n=1。在RO3n-中O元素为-2价,则R的化合价应为+5价。答案是B。
七.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总数相等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例10.某单质能与足量浓硝酸反应放出NO2气体,若参加反应的单质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a,则该元素在反应中所显示的化合价可能是( )
A.+2a B.+a C.+a/2 D.+a/4
分析:与浓硝酸反应的单质可能是金属或非金属。设组成该单质的元素在反应中所显示的化合价为+X价。当单质为金属时,反应产物中必有硝酸盐生成, 1mol单质能还原HNO3的物质的量为a-Xmol,且浓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总数相等的规律,则有X= a-X,即X= a/2;当单质为非金属时,1mol单质能把a mol HNO3全部还原成NO2气体,则有X= a。故答案为B、C。
例11.用0.2mol/L Na2SO3溶液32mL还原含2×10-3mol X2O72-的溶液,过量的Na2SO3用0.1mol/L酸性KMnO4溶液氧化(KMnO4被还原成Mn2+),共消耗酸性KMnO4溶液1.6mL,则元素X在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应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设X2O72-离子在反应过程中,X元素的化合价降低a价,则有:
2×10-3mol×2a+0.1mol/L×1.6×10-3L×5=0.2mol/L×32×10-3L×2
解得a=3,在X2O72-中X的化合价为+6价,所以元素X在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故答案为C。
八.根据化合物的式量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例12.某金属元素的磷酸正盐的式量为m,相同价态的该元素的硝酸盐的式量为n。则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如果用m、n的代数式表示,可能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分析:设金属元素为M,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R,在盐中的化合价为+X价。当X=1,2,4,5等时,则磷酸正盐的化学式可表示为M3(PO4)X,当X=3,6等时,则磷酸正盐的化学式可表示为M(PO4)X/3;硝酸盐的化学式可表示为M(NO3)X,则有:3MR+95X=m或MR +95X/3=m;MR +62X=n,故X=(3n-m)/91或X=3(n-m)/91,答案为B。
‘伍’ 混合溶液物质的量的计算 ((((高一)))))))))))))
在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后,Fe3+和Cu2+均可与铁发生反应,但由于氧化性Fe3+>Cu2+,所以 Fe应首先还原Fe3+,即首先发生反应:Fe+2Fe3+=3Fe2+,但不可以只发生此反应,原因有二:第一是若只发生此反应则说明铁粉较少,已完全反应无剩余,则不可能有5.2g不溶物;第二,若只发生此反应可依此反应计算出生成的FeSO4为(6g÷56g/mol)×3=0.32mol> 0.1mol。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Fe在把全部的Fe3+还原后,不发生了还原Cu2+的反应,此时的Fe是否有剩余呢?也就是余5.2g固体中肯定有Cu,是否含Fe呢?这就是此题的关键所在,需通过计算推导确定。
[解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Fe+Fe2(SO4)3=3FeSO4 ②Fe+CuSO4=Cu+FeSO4
两个反应共生成FeSO4为:0.2L×0.5mol/L=0.1mol
观察两个反应不难发现,若生成同样的FeSO4,②式消耗的铁更多。假设0.1molFeSO4全部为②式产生,则此时消耗的铁将达最大量为a。
Fe ~ FeSO4
1mol 1mol
a 0.1mol
a=0.1mol,即铁为5.6g,则5.2g固体中含Cu也含剩余的Fe,设原溶液的Fe2(SO4)3和Cu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
Fe+Fe2(SO4)3=3FeSO4 Fe+CuSO4=Cu+FeSO4
X x 3x y y y y
由题意得 3x+y=0.1mol
6g-56g/mol×(x+y)+64g/mol×y=5.2g
解得:x=0.02mol y=0.04mol
则生成铜:0.04mol×64g/mol=2.56g
原Fe2(SO4)3和物质的量浓度为0.02mol/0.2L=0.1mol/L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 HCl、固体NaCl 均不导电,所以 HCl、NaCl 均是非电解质
B、NH3、CO2的水溶液均导电,所以 NH3、CO2 均是电解质
C、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化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2、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
A B C D
强电解质 Fe NaCl CaCO3 HNO3
弱电解质 CH3COOH NH3 H3PO4 Fe(OH)3
非电解质 C12H22O11 BaSO4 C2H5OH H2O
3、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Cl2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质量增大,把Z投入Y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减小,则这三种金属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Y>X>Z
C、Z>Y>X D、Z>X>Y
4、离子方程式 BaCO3+2H+ CO2↑+H2O+Ba2+ 中的 H+ 不能代表的物质是
( )
①HCl ②H2SO4 ③HNO3 ④NaHSO4 ⑤CH3COOH
A、①③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
5、下列各组离子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用酸酸化后,溶液仍然澄清透明且颜色有变化的是( )
A、Na+、K+、S2O 、 B、Na+、Ca2+、Cl-、HPO
C、Na+、K+、OH-、AlO D、Mg2+、Fe2+、NO 、
6、对于化学反应 CaH2+2H2O=== Ca(OH)2+2H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H2只是氧化产物 ②H2只是还原产物 ③H2O是氧化剂
④CaH2中的H元素被还原 ⑤此反应中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分子数之比是1:1
A、①④⑤ B、②④
C、① D、③⑤
7、一种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可能存在NO 、I—、Cl- 和Fe3+中的一种或多种离子,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单质被还原,由此推知该溶液( )
A、含I—,不能确定是否含Cl- B、含NO
C、含I—、NO 、Cl- D、含Fe3+
8、下列反应均可在溶液中进行,并且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Ca(NO3)2、CaCl2 分别与 Na2CO3、K2CO3 反应
B、Ba(OH)2、BaCl2 分别跟H2SO4 反应
C、Na2CO3、BaCO3分别与盐酸反应
D、Na2S、NaHS 分别与盐酸反应
9、光合细菌有特殊本领,它利用剧毒H2S作还原剂,把CO2还原为有机物:
6CO2 +12H2S C6H12O6+6H2O+12S
请问每生成1mol C6H12O6,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A、6mol B、12mol
C、24mol D、48mol
10、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H2SO3+I2+H2O=2HI+H2SO4
2FeCl3+2HI=2FeCl2+2HCl+I2
3FeCl2+4HNO3=Fe(NO3)3+2FeCl3+2H2O+NO
A、H2SO3>I >Fe2+ >NO B、I >Fe2+ >H2SO3>NO
C、Fe2+ >I >H2SO3>NO D、NO>Fe2+ >H2SO3>I
11、 已知 11P4+60CuSO4+96H2O== 20Cu3P+24H3PO4+60H2SO4,若有 9mol 的CuSO4参加反应,则被硫酸铜氧化的磷有( )
A、 mol B、 mol
C、 mol D、 mol
12、 有一无色未知溶液中检验出有Ba2+、Ag+,同时又测得其酸性很强。某学生还要鉴定此溶液中是否大量存在①Cu2+ ②Fe3+ ③Cl- ④NO ⑤S2— ⑥CO
⑦NH ⑧Mg2+ ⑨Al3+ ⑩AlO 。其实这些离子中有一部分不必再鉴定就能加以否定,你认为不必鉴定的离子组是( )
A、③⑤⑥⑦⑩ B、①②⑤⑥⑧⑨
C、③④⑦⑧⑨ D、①②③⑤⑥⑩
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铝片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 AlO +H2↑
B、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 BaSO4↓
C、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CH3COOH== Ca2++2CH3COO-+H2O+CO2↑
D、铜片跟稀硝酸反应:Cu+ +4H+== Cu2++NO↑+2H2O
1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过量氯气通入溴化亚铁溶液中
3Cl2+2Fe2++4Br== 6Cl +2Fe3+ +2Br2
B、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
Ca2++2ClO-+H2O+SO2 = CaSO3↓+2HClO
C、在溶液中亚硫酸氢铵与等物质的量氢氧化钠混合
NH + +2OH== +NH3↑+2H2O
D、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石灰水
Mg2++2 +Ca2++2OH == CaCO3↓+2H2O+MgCO3↓
15、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Al3+、Na+、NO 、Cl- B、K+、Na+、Cl-、NO
C、K+、Na+、Cl-、 D、 K+、NH 、 、NO
16、能用 CO +2H+== H2O+CO2↑来表示的化学方程式是( )
A、CaCO3+2HCl== CaCl2+H2O+CO2↑
B、Na2CO3+2HCl== 2 NaCl+H2O+CO2↑
C、NaHCO3+2HCl== NaCl+H2O+CO2↑
D、Na2CO3+H2SO3== Na2SO3+H2O+CO2↑
17、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反应:2FeCl3+Cu 2FeCl2+CuCl2,FeCl3溶液跟铁粉也能反应2FeCl3+Fe 3FeCl2。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烧杯中有铜无铁 B、烧杯中有铁无铜
C、烧杯中铁、铜都有 D、烧杯中铁、铜都无
18、向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其导电性符合图示变化
趋势的实验操作是( )
A、NaOH溶液中通入Cl2 至过量
B、硫酸镁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
C、氨水中加入乙酸溶液至过量
D、磷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陆’ 九年级化学
初三化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处理原则: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一斜二放三慢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一捏二吸悬空滴")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
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四、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五、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六、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七、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 铝箔 碳 铁丝 磷 )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撤: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提纲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H2O O2 H2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五、 原子和分子比较
1、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具有微观粒子的共性。
2、不同点:分子在化学变化可以再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3、联系: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3、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
(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复习提纲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元素和原子比较
(1)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一类原子的总称
5、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可以表示氧元素,也可表示一个氧原子。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7、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固态、液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8、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CO2的意义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1、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2、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大纲
一、定义:表示一种化学变化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1、2H2+02燃烧=2H20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H20 水
2、↑左边是反应物 右边的是生成物而等号上面的是反应的条件
3、化学变化的鉴别方式是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4、实验室里面的化学反应
2KmnO4加热=K2Mn04+Mn02+02↑ 制取氧气的 式子
2KCl03加热=2KCl+3O2↑ 同上
CaO+H2O=Ca(OH)2 生石灰+水 生成 熟石灰〈石灰水〉
2H202=2H20 + 02↑ 双氧水制取氧气 〈连接:双氧水有消毒功能〉
Ca(OH)2+CO2=CaCO3↓+H2O 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Fe + H2SO4= FeSO4 +H2↑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Fe2O3+ 3H2SO4= Fe2(SO4)3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
(+3价的铁才叫铁 +2价的铁就叫亚铁哦 如上面的2条式子)
2H2+O2=2H20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2H20=2H2↑+O2↑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Fe2O3+3CO2=2Fe+CO2 高炉练铁 又叫还原氧化铁
CuO+H2=Cu+H2O 实验室里面的还原氧化铜
5、化学方程书写
① 在等号左右各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 配平就是左边有什么原子有多少个 都 等于右边的全部原子
1.知道了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后
2. 列出式子 H2+O2=H2O 很明显 左边有2个O 但是右边只有一个
3. 配平在H2前面加2 在后面生成的H2O前也加2
变成 2H20=2H2+O2
4. 注意还没完如果反应物里面没气体的 而后面有气体的话要加↑哦
所以最后的式子应该是2H20=2H2↑+O2↑
四.反应了类型
最基本的四个类型 化合分解 置换 复分解
① 化合 2种物质作者2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例子如下
CaO+H2O=Ca(OH)2
2H2+O2=2H20
② 分解刚刚好和化合相反 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2种或者2种以上物质
2KmnO4加热=K2Mn04+Mn02+02↑
2KCl03加热=2KCl+3O2↑
2H202=2H20 + 02↑
③ 置换一种单质把其他物质里的单质置换出来
Fe + H2SO4= FeSO4 +H2↑
还有一些也是不是基本的
还原反应 把氧置换出来的反应
氧化反应 得到氧的的反应
五、 计算
① 设你要求的东西为X
② 列已经配平的方程式
③ 在要求的和已经知道的化学式下面写不他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 给出实际的已经知道的
⑤ 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⑥ 答
例子题目有4g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多少g的水?
解:设生成Xg的水 ①要求水所以设水为X
2H2 + O2 = 2H20 ② 已经配平的方程式
4 36 ③因为要求水和已知氢就只列水和氢的就好了
4g X ④把知道的氢和未知数列进去
4/4g=36/X ⑤ 列出方程
X=36g ⑥求出结果
答:生成36g的水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大纲
一、碳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1)石墨、金刚石、碳60的物理性质
(2)各物质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
(2)可燃性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3)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4)煤炉中发生的三个反应:(几个化合反应)
煤炉的底层:C + O2 点燃 CO2
煤炉的中层:CO2 + C 高温 2CO
煤炉的上部蓝色火焰的产生:2CO + O2 点燃 2CO2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与性质:
1、制法
(1)、原理: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见课本探究实验
2、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H2O + CO2== H2CO3
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CaCO3 高温 CaO + CO2↑
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Ca(OH)2 + CO2 === CaCO3 ↓+ H2O
3、用途:光合作用、气体肥料、化工原料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3、用途:燃料、冶炼金属
其它反应: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提纲
一、燃烧和灭火
1、物质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
(3)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三、化石燃料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四、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可以的把分给我哈
‘柒’ COD值的理论计算公式是什么啊
COD值理论计算:
.COD即氧化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所消耗的氧量,对于有机物来说,即是将其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可根据化学式中碳、氢、氧原子数计算COD的理论值。
换算系数=(碳原子数*2+氢原子数*0.5-氧原子数)*16/分子量
如:磷酸三丁酯 (C4H9O)3PO 分子量为266
其换算系数为:3*(8+4.5-1)*16/266=2.1
(7)一氧化碳离子计算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使用0.4g硫酸汞络合氯离子的最高量可达40mg,如取用20.00mL水样,即最高可络合2000mg/L氯离子浓度的水样。若氯离子的浓度较低,也可少加硫酸汞,使保持硫酸汞:氯离子=10:1(W/W)。若出现少量氯化汞沉淀,并不影响测定。
2、对于化学需氧量小于50mg/L的水样,应改用0.0250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回滴时用0.01mol/L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
3、水样加热回流后,溶液中重铬酸钾剩余量应为加入量的1/5—4/5为宜。
4、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检查试剂的质量和操作技术时,由于每克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理论CODCr为1.176g,所以溶解0.4251g邻苯二甲酸氢钾(HOOCC6H4COOK)于重蒸馏水中,转入1000mL容量瓶,用重蒸馏水稀释至标线,使之成为500mg/L的CODcr标准溶液。用时新配。
5、CODCr的测定结果应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每次实验时,应对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标定,室温较高时尤其注意其浓度的变化。
所谓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气的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
高锰酸钾(K2MnO4)法,氧化率较低,但比较简便,在测定水样中有机物含量的相对比较值时,可以采用。重铬酸钾(K2Cr2O7)法,氧化率高,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机物的总量。
‘捌’ 化学方程式
我分几次给你
初中化学全一册 - - 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2CuO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2Al2O3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2H2O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2P2O5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SO2
碳在空气中燃烧:C+O2CO2
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化合反应)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CO2+2H2O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2CO2+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
碳酸不稳定分解:H2CO3==H2O+CO2↑
加热氧化汞:2HgO2Hg+O2↑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2H2O2 2H2O+O2↑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4Fe+3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Cu+CuO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2Fe+3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锌和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
铁和稀硫酸反应:Fe+H2SO4==FeSO4+H2↑
27镁和稀硫酸反应:Mg+H2SO4==MgSO4+H2↑
28铝和稀硫酸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
29锌和稀盐酸反应:Zn+2HCl==ZnCl2+H2↑
30铁和稀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
31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
32铝和稀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3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4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SO4==ZnSO4+Cu
35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Hg(NO3)2==Cu(NO3)2+Hg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36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37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H2O
38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
39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
40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H2SO4==MgSO4+H2O
41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4)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42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CO2==Na2CO3+H2O
43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SO2==Na2SO3+H2O
44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SO3==Na2SO4+H2O
45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CO2==CaCO3↓+H2O
46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SO2==CaSO3↓+H2O
(5)酸+碱==盐+水
47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
48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KOH==KCl+H2O
49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Cu(OH)2==CuCl2+2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51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Fe(OH)3==FeCl3+3H2O
52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
53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54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2KOH==K2SO4+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2Fe(OH)3==Fe2(SO4)3+6H2O
57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NaOH==NaNO3+H2O
(6)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58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59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60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MgCO3+2HCl==MgCl2+H2O+CO2↑
61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
62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
63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
(7)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64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65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FeCl3==Fe(OH)3↓+3NaCl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MgCl2==Mg(OH)2↓+2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CuCl2==Cu(OH)2↓+2NaCl
68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Na2CO3==CaCO3↓+2NaOH
(8)盐+盐==两种新盐
79氯化纳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AgNO3==AgCl↓+NaNO3
70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BaCl2==BaSO4↓+2NaCl
五.其它反应:
71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H2O==H2CO3
7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73氧化钠溶于水:Na2O+H2O==2NaOH
74三氧化硫溶于水:SO3+H2O==H2SO4
75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CuSO4+5H2O
76无水硫酸铜作于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
林俊杰(735979509) 15:17:28
2006年中考化学试题(课改实验区)(附答案)
(考试形式:闭卷 试题共六大题28小题 卷面分数:100分 考试时限:90分钟)
我要注意:本卷共8页,分为I、II两卷。其中第I卷选择题2页,第II卷非选择题6页;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在第II卷相应的地方,交卷时只交第II卷。
第I卷(选择题)
一、我会选择(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2题,每小题2分; 13~16题,每题3分,计36分)
1.研究表明,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可从海带中补碘。这里的“碘”是指
A.碘原子 B.碘分子 C.碘离子 D.碘元素
2.下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对玻片呼气 B.蜡烛燃烧 C.湿衣晾干 D.灯泡通电发光
3.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
A.填充空气 B.填充氮气 C.填充二氧化碳 D. 抽成真空
4.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泥土 C.食盐 D.植物油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未检验纯度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注入浓硫酸中
C.过滤时,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D.加热完毕时,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
6.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B.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
C.氢气燃烧--分子发生改变
D.一滴水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7.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H2O C.KClO3 D.NaOH
8.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发现厨房煤气泄漏,可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B.进入气体不畅通的溶洞,可用蜡烛做灯火试验
C.用煤炉取暖,可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以防煤气中毒
D.防止浪费粮食,可将霉变花生、大米等用水清洗后食用
9.以下常见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A.硫酸钾(K2SO4) B.尿素[CO(NH2)2]
C.磷酸二氢铵(NH4H2PO4) D.磷酸钙[Ca3(PO4)2]
10.二氧化铅(PbO2)中铅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1 C.+2 D. +4
11.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列保护资源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铁栏杆上刷一层油漆,以保护金属资源
B.工厂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以节约水资源
C.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以节约石油资源
D.严禁使用一次性木筷,以保护森林资源
12.下列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煤炭发电 B.风能发电 C.水能发电 D.太阳能发电
13.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D.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14.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小红对它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该原子失去电子后带负电荷
15.区分下列常见的各组物质时,所用方法错误的是
A.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B.毛织品和棉织品--燃烧后闻气味
C.一氧化碳和甲烷--点燃后观其火焰颜色
D.食盐和小苏打( NaHCO3)--滴加醋酸
16.小军用右图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了乙、丙、丁……下列关系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甲甲 乙、丙、丁……乙、丙、丁…… 甲 乙、丙、丁……
AA 常见的干燥剂常见的干燥剂 石灰石、浓硫酸、生石灰石灰石、浓硫酸、生石灰 A 常见的干燥剂 石灰石、浓硫酸、生石灰
BB 常见的合金常见的合金 不锈钢、焊锡、生铁不锈钢、焊锡、生铁 B 常见的合金 不锈钢、焊锡、生铁
CC 常见营养素常见营养素 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 C 常见营养素 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
DD 常见的盐常见的盐 食盐、纯碱、高锰酸钾食盐、纯碱、高锰酸钾 D 常见的盐 食盐、纯碱、高锰酸钾
第Ⅱ卷(非选择题)
我要注意:1.认真审题,仔细检查;字迹工整,化学符号书写规范。
2.答案可采用文字或表格或图示等形式表达。
3.答题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和资料:
(1)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2)20℃时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
OH-OH- NO3-NO3- Cl-Cl- SO42-SO42- CO32-CO32- OH- NO3- Cl- SO42- CO32-
H+H+ -- 溶、挥溶、挥 溶、挥溶、挥 溶溶 溶、挥溶、挥 H+ -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Na+Na+ 溶溶 溶溶 溶溶 溶溶 溶溶 Na+ 溶 溶 溶 溶 溶
Ca2+Ca2+ 微微 溶溶 溶溶 微微 不不 Ca2+ 微 溶 溶 微 不
Ba2+Ba2+ 溶溶 溶溶 溶溶 不不 不不 Ba2+ 溶 溶 溶 不 不
Cu2+Cu2+ 不不 溶溶 溶溶 溶溶 不不 Cu2+ 不 溶 溶 溶 不
二、我会填空(共4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3分,其余每空1分,计18分)
17.(6分)填写下列表格:
(1)(1) (2)(2) (1) (2)
化学符号化学符号 HH 2P2O52P2O5 Al3+Al3+ 化学符号 H 2P2O5 Al3+
名称或意义(只写一种)名称或意义(只写一种) 2个铁原子2个铁原子 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臭氧分子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 名称或意义(只写一种) 2个铁原子 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臭氧分子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
18.(4分)右图是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此我能回答下列问题:
⑴ 40℃时,甲物质溶解度为 g。
⑵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比较大的物质是 。
⑶ 3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乙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9.(5分)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⑴ 2005年末,吉林某化工厂发生爆炸,大量有毒物流入松花江。环保部门及时向水中投入活性炭以减少污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⑵ 自2005年12月1日起,我省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即在汽油中添加适量乙醇,使用乙醇汽油的好处是 ,乙醇(C2H5OH)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玖’ 焦油量,烟气烟碱量,烟气一氧化碳量各指的什么意思啊
烤烟型 :是指烟叶的类型(有烤烟型和晒烟型); 焦油量 、烟气烟碱量 、烟气一氧化碳量 等是指烟叶的成分含量。香烟中有2540多种成分,燃烧后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产生的烟气中有40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10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烟碱、焦油、一氧化碳、氰化物及放射性物质。 烟碱又称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是一种吡啶化合物,系统命名为N-甲基-2[α(β,γ)]-吡啶基四氢吡咯, γ-烟碱烟碱是烟草中存在的一种植物碱,为无色油状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味辛辣,具有特殊的烟臭味,沸点为248℃,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有挥发性,有与水蒸气挥发而不分解的性质。 烟碱属于弱碱,可与酸反应生成盐,也可与植物碱试剂产生显色反应。烟碱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有强烈的刺激和麻醉作用,少量使人兴奋,大量则会引起晕眩、呕吐甚至中毒死亡。 一支烟所含的尼古丁足以杀死一只小白鼠。吸一支烟通常可吸入0.2~0.5mg,成年人一次吸入40~60mg尼古丁就可能致命。 焦油是卷烟中有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焦油是多种烃类及烃的氧化物、硫化物和氮化物的复杂混合物。烟气焦油中99.4%的物质是有害的,0.2%是致癌的引发剂,0.4%是癌的协同剂。目前认为烟气中的焦油是最重要的有害物,这就是为什么香烟盒都标出焦油含量(高、中、低)的缘故。焦油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最多,且都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如苯并芘、二苯吡、二苯蒽,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可诱导人体组织中的芳烃羟化酶,这种酶能把多环芳烃代谢为可以与DNA分子发生共价结合的致癌物。 另外还发现有些物质具有辅助致癌物质的特性,即所谓的癌的促进物质(协同剂或促癌剂)。目前认为焦油3,4-苯并芘是最强有力致癌物,它的化学式为C20H12,结构式为:3,4-苯并芘它的沸点是179℃,一支烟中大约有0.02~0.10μg。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 香烟烟雾中存在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大量吸入人体内便与血红蛋白结合,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氰化氢是一种无色气体,是香烟烟气中最具有纤毛毒性的物质,它主要来源于烟草中的含氮化合物如硝酸盐、蛋白质、含氮杂环化合物。烟雾中含有放射性钋-210,它能产生辐射离子,这种离子易杀死人体细胞,并使之成为癌细胞。 专家们估计,每日吸30支烟,相当于每年300次X射线胸透的射线量。吸烟有害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吸烟时对别人的危害比对他自己的危害更大,妻子不吸烟但丈夫吸烟的妇女,其肺癌死亡率是其丈夫的2.4倍。这种危害对儿童最为严重,吸烟者的子女患肺炎、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危险性要比正常儿童大得多。由于吸烟与致病之间有个漫长的过渡期,其病变甚至于在20年后才发生,致使一些人误认为吸烟是否有害尚无定论。 事实上,吸烟有害健康是毋庸置疑的。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将吸烟列为全球性流行病,并确认烟草是目前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已开始行动起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欧洲已有33个国家决定到2000年消除吸烟现象。我国已采用了一些措施如限制卷烟产量、在公共场所、工作地点禁止吸烟等。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吸烟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吸烟者的年龄更趋年轻,这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戒烟宣传力度,把青少年作为控烟的重点,这无疑可以减少烟民的后备队伍。 吸烟的危害: 吸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恶习。现代医学科学证明,烟草燃烧时会释放出 1000多种化合物,绝大多数对人体有害,且有不少于44种的致癌物质。如烟焦油、烟碱(如尼古丁)、一氧化碳、醛类(如苯甲醛)、胺类(如联苯胺)等。最近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烟雾中还含有迄今为止已知物质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二恶英"。它们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气管炎、高血压、骨质增生、各种心脑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道粘膜容易受损,吸烟的危害性更大。参考资料: http://healthy.mz16.cn/yinshiyingyang/index.html
‘拾’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这个很全,但建议楼主不要死记硬背,理解万岁)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