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位浓度和几何平均值用哪个
中位浓度。
几何平均值易受偏大、偏小数的影响,而中位浓度则不受偏大、偏小数的影响,则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实际情况。所以在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时,可结合使用中位数。
B. GMC的具体配置
做为一款商务旅行车,GMC“商务之星”提供了可以为商务人士实现无缝链接的车载办公设备。一机双卡的摩托罗拉8989车载电话和车载传真机拥有超强接收性能的车外天线;车载电脑在配置了无线网卡后即可实现移动上网,考虑周致的无线键盘和鼠标则省却了接线缠绕的麻烦。除两个前排背和后排中央配置了折叠式全木写字桌外,在中后排的中间位置还有一可拆式办公桌,非常便于中后排车上人员面对面地进行商务或娱乐活动。考虑到所乘贵宾对私密性的特殊要求,具有隔热深色车窗和折叠式隐秘式窗帘的GMC“商务之星”还推出了前后舱完全分开的私密隔屏领袖型。
除看得见的气派和奢华之外,GMC“商务之星”对安全性的关注更是远超一般小型车辆。全车采用了承载式加强型大梁底盘和加厚钢板车身设计,极大地提高了防撞性能。前舱独有的彩色倒显夜视影像系统,可以全天候提供大角度的清晰后视画面,从主动性上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一如大排量的美规风格,GMC为这款自重近三吨的庞然大物选用了通用旗下着名的Vortec发动机,V8引擎迸发出的最大可达295匹马力的能量(不过平均油耗仅为约18L/100公里,远低于想象中的大油耗),确保“商务之星”成为名副其实的陆上头等舱。
吉姆西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及旗下之上海南星行汽车有限公司,携2013全新至尊版PREMIER GMC商务之星,与劳斯莱斯、兰博基尼等一众豪华名车,一齐亮相于2013上海国际车展N1豪华车馆。此次首秀车型,是紧随时尚个性化时代的脚步,推出了Premier GMC商务之星独家个性配件 (Exclusive)服务,可让爱车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内饰,可以自由选择个性化的皮革、木纹颜色,也可以选择座椅式样或者个人专属徽章Logo,甚至还可以选择心仪的专属车身喷漆颜色,由美国Premier GMC原厂直接操刀进行客制化生产 。
C. GMC和GMT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GMC:几何平均浓度。GMT:几何平均滴度。
D. 细菌内毒素检测不同浓度怎么稀释我们用的是 0.25EU/ml的鲎试剂
药典美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测同点比较
1、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CSE)
CP CSE用途及效价进行定义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每1ng细菌内毒素效价应于2EU于50EU
USP未提CSE
2、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CP : 与灵敏度0.03EU/ml或更高灵敏度鲎试剂37±1℃条件24产凝集反应灭菌注射用水;
USP:与鲎试剂限定灵敏度发反应灭菌注射用水或其水
CP:用于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内毒素含量应于0.005EU/ml
USP: 未提
3、实验用具准备
CP:实验所用器皿需经处理除能存外源性内毒素用250℃干烤至少1用其确证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适宜
USP:使用经验证除热原程序所玻璃器皿遇热稳定材料热空气烘箱进行除热原用低温度少间250℃30钟
4、内毒素标准品贮备液标准品溶液制备
CP: 未提
USP:RSE效价定10,000USP EU/支用5ml鲎试剂检查用水复溶1支RSE全部内容物用漩涡混合器间歇混合30钟并用原液作系列稀释原液置于冰柜保存超14作稀释用使用前用漩涡混合器强力混合少于3钟作步稀释前需前面稀释液混合少于30秒要贮存稀释液没数据能证明其吸附作用失性
5、供试品溶液制备
CP:|某些供试品需进行复溶、稀释或水性溶液浸提 用LRW复溶或稀释药品或抽提医疗器械某些物质能更适于用其水性溶液溶解、稀释或抽提
于酸、碱或本身缓冲能力供试品需调节测溶液(或其稀释液)pH值般要求供试品溶液pH值6.0-8.0范围内
USP:用LRW复溶或稀释药品或抽提医疗器械某些物质能更适于用其水性溶液溶解、稀释或抽提
需要调节待测溶液(或其稀释液)pH值使鲎试剂品混合物pH范围落鲎试剂产商指定范围内通适用于pH值6.0-8.0范围内产品
6、内毒素限值建立
CP:药品、物制品细菌内毒素限值(L)般按公式确定:L=K/M
L 供试品细菌内毒素限值般 EU /ml、EU / mg 或 EU / U (性 单位)表示; K 每千克体重每接受内毒素剂量 EU / ( kg · h )表示注 射剂 K = 5EU/(kg?h ) 放射性药品注射剂 K=2.5EU / (kg· h ) 鞘内用注射剂 K = 0.2EU / (kg· h ) ; M 用每千克体重每供试品剂量 ml / ( kg · h )、mg / ( kg · h ) 或 U / ( kg · h )表示均体重按 60kg 计算体表面积按 1.62m2 计算注射间若足 1 按 1 计算供试品每平米体表面积剂量乘 0.027 即转换 每千克体重剂量(M)
USP:非经肠道药品内毒素限值剂量定义等于K/M
除鞘内给药外任何给药途径K均5 USP-EU/kg鞘内给药K0.2 USP-EU/kg于非鞘内给药放射性药品内毒素限值计算175/VVmL单位推荐剂量于鞘内给药放射性药品其内毒素限值14/V于按每平体表面积计算给药剂量(通抗肿瘤药品)计算公式K/M其K=5EU/kgM(剂量/m2/×1.80m2)/70kg
7、灵敏度复核实验
CP:浓度2.0λ管阳性低浓度0.25λ管均阴性阴性照管阴性实验效按式计算反应终点浓度几何平均值即鲎试剂灵敏度测定值(λc):λc=lg-1(ΣX/4)
USP:|浓度低标准品溶液所重复管均阴性实验效
用式计算终点浓度数值平均值再计算该平均值反数:终点浓度几何平均值= antilog(Σe/f)
Σe稀释系列终点浓度数值f重复管数反应终点浓度几何平均值即鲎试剂灵敏度测定值
8、凝胶限量实验:
CP:溶液制备添加内毒素溶液供试品溶液’---USP:经稀释供试品溶液
CP:使用稀释倍数MVD并且已经排除干扰供试品液制备溶液AB----USP;使用稀释倍数超MVD稀释液制备溶液AB
CP:复试溶液A需做4支平行管所平行管都阴性供试品溶液符合规定
------------USP:复试溶液A两支平行管均阴性供试品溶液符合规定
USP:供试品溶液超MVD某稀释倍数稀释检测结阳性进步稀释供试品溶液能超MVD再重新进行试验------CP;规定
.
E. GMC是什么意思
英文名:Game Chain
简称:GMC
中文名:邮币
发行时间:2015-3-18
应用领域:商业贸易、跨境支付
GMC
简介
由公司注册地在马恩岛的Bitpay公司于2015年3月的中下旬发布,全球恒量发行1.7亿枚且永不增发。GMC(邮币)起初只是为应对国际美元和欧元的不稳定性而在欧盟及南美几个国家针对有和亚洲企业的小范围内的商业性数字货币来应用,随后竞争性平台Poloniex交易所也声称将支持GMC交易,但Bitpay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K EYVI DER鉴于发行作为稳定币的初衷及应用范围和全球发行总量的考量,认为Poloniex交易所的介入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GMC的暴涨而扰乱了原有应用生态环境。于是在2015年的5月份取消了钱包等功能,改成在一家以公司名Bitpay命名的交易所上以C2C的形式交易后才把GMC(邮币)的兑换亚洲某国的法币稳定在1:1的愿望得以实现。其发行方宣称严格遵守1:1的准备金保证,及每发行1枚GMC稳定币,其银行账户就会有1元的资金保障。
在合规方面,所有涉及的法币的操作都被要求必须完成KYC认证。
特点
稳定的货币
Bitpay将现金转换为GMC(邮币),将价值的锚定或限制为亚洲几个国家货币的价格。
安全性
Bitpay的区块链技术可提供世界一流的安全性,同时符合国际合规标准和法规。
为互联网建立的代币
无论您使用数字货币做什么,现在都可以使用数字现金。
区块链公司;
.以各种数字货币提供您的服务;
.已用户熟悉的货币定价商品和服务;
.绕过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和时间;
个人/贸易商
.成为您自有资金的监护人并消除交换监管风险;
F. 利伐沙班的药代动力学
吸收利伐沙班吸收迅速,服用后2-4小时达到最大浓度(Cmax)。口服利伐沙班几乎完全吸收。不管是在空腹还是在饱腹状态下,10mg片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高(80%-100%)。进食对利伐沙班10mg片剂的AUC或无影响,因此服用利伐沙班10mg片剂的时间不受就餐时间的限制。空腹条件下艮用20mg片剂之后,由于吸收程度降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6%。利伐沙班20mg片剂与食物同服之后,与空腹服药相比,平均AUC提高39%,Cmax升高76%,提示几乎完全吸收,有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利伐沙班15mg和 20mg应与食物同服。空腹条件下,利伐沙班药代动力学几乎呈线性升高,直至达到约15mg (每日一次)。在饱腹条件下,利伐沙班 10mg、15mg和20mg片剂的吸收显示出与剂量成比例。在较高剂量水平时,利伐沙班的吸收受到限制;随着剂量的升髙,生物利用度以及吸收率均出现下降。利伐沙班药代动力学的变异性中等,个体间变异性(CV%)范围是30%-40%,但在手术当日和术后第一天暴露中变异性高(70%)。利伐沙班的药代动力学并不因胃部pH值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利伐沙班(30mg单剂量)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 (150mg每日两次)、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抗酸剂(10mL)或利伐沙班(20mg单剂量)与质子茱抑制剂(PPI)奥美拉唑 (40mg每日一次)同时给药并未显示出对利伐沙班生物利用度及暴露量的影响。利伐沙班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释放的部位。当利伐沙班颗粒在近端小肠释放时,AUC及相比片剂降低 29%及56%。当药物在远端小肠或升结肠中释放时,暴露量进一步降低。避免在胃远端进行利伐沙班给药,这可能导致吸收及相关药物暴露量的降低。在一项44名健康受试者参与的研究中,将压碎的20mg利伐沙班药片与苹果酱混合后口服平均AUC和Cmax数值与整片吞服是相似的。然而,将压碎的药片放入水中制备成混悬液,通过鼻胃管给药,随后给予流质食物,以这种方式给药后,只有平均AUC与整片吞服是相似的,而Cmax降低18%。分布利伐沙班与人体血浆蛋白(主要是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较高,约为92%~95%。分布容积中等,稳态下分布容积约为50L。生物转化和消除在利伐沙班用药剂量中,约有2/3通过代谢降解,然后其中一半通过肾脏排出,另外一半通过粪便途径排出。其余 1/3用药剂量以活性药物原型的形式直接通过肾脏在尿液中排泄,主要是通过肾脏主动分泌的方式。利伐沙班通过CYP3A4、CYP2J2和非依赖CYP机制进行代谢。吗啉酮部分的氧化降解和酰胺键的水解是主要的生物转化部位。体外研究表明,利伐沙班是转运蛋白P-gp(P-糖蛋白)和Bcrp(乳腺癌耐药蛋白)的底物。利伐沙班原型是人体血浆内最重要的化合物,尚未发现主要的或具有活性的循环代谢产物。利伐沙班全身清除率约 为10L/h,为低清除率物质。以lmg剂量静脉给药后的清除半衰期约为4.5小时。口服给予利伐沙班片后,药物消除受到吸收率的限制。利伐沙班从血浆内消除的终末半衰期如下:年轻人为5-9小时,老年人体内为11-13小时。特殊人群性别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男性和女性患者之间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差异。老年人老年患者的血浆浓度比年轻患者高,其平均AUC值约为年轻患者的1.5倍,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表观)总清除_ 肾脏清除率降低。老年人的剂量需要依据出血风险、肾功能及全身状态决定,多数情况下无需调整剂量。年龄相关的肾功能变化可能在这一年龄影响中起到一定作用。在老年人中的终末消除半衰期为11~13小时。体重差异极端体重(<50kg或>120kg)对利伐沙班的血浆浓度有轻微影响(小于25%)。种族差异在白种人、非洲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日本人或中国人患者中,未观察到利伐沙班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具有显着临床意义的种族间差异。肝功能损害在轻度肝功能损害(Child Pugh A类)的肝硬化患者中,利伐沙班药代动力学仅发生轻微变化(平均AUC升高1.2倍),与 健康对照组相近。在中度肝功能损害(Child Pugh B类)的肝硬化患者中,利伐沙班的平均AUC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显着升髙了2.3倍。非结合AUC升高了2.6倍。与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相似,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利伐沙班肾脏清除降低。尚无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的数据。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在中度肝损害患者中对于Xa因子活性的抑制作用升髙了2.6倍;与之类似,PT也延长了2.1倍。 中度肝损害患者对利伐沙班更加敏感,导致浓度和PT之间PK/PD关系的斜率更高。利伐沙班禁用于伴有凝血异常和临床相关出血风险的肝病患者,包括:肝损害达到Child Pugh B和C级的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损害通过对肌酐清除率的测定,发现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增加与肾功能的减退相关。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UC)在轻度(肌酐清除率50-80mL/min)、中度(肌酐清除率30-49mL/min)和重度(肌酐清除率15-29mL/min)肾功能损害患者中分别升高 1.4、1.5和1.6倍。药效的相应增强更为明显。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中对Xa因子的总抑制率分别增加了 1.5、1.9和2.0倍;与之类似,凝血酶原时间分别延长了1.3、2.2和2.4倍。尚无肌轩清除率<15mL/min的患者的数据。由于利伐沙班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因此利伐沙班不易被透析。预防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成年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轻度(肌酐清除率:50-80mL/min)或中度肾脏损害(肌酐清除率:30-49mL/min)的患者,无需调整利伐沙班剂 量。关于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15-29mL/min)患者的有限临床资料表明,利伐沙班的血药浓度在这一患者人群中明显升高。因此,这些患者应避免使用利伐沙班。不建议肌酐清除率<15mL/min的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治疗DVT,降低急性DVT后DVT复发和PE的风险在CrCl < 30mL/min的患者中应避免使用利伐沙班。非瓣膜性房颤成年患者,降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风险不建议肌酐清除率<15mL/min的患者使用利伐沙班。利伐沙班慎用于肌酐清除率为15-29mL/min的患者。患者药代动力学数据在服用10mg,每日1次利伐沙班预防VTE的患者中,给药后2 ~ 4小时(90%的预测区间)和24小时(大致代表给药 间期的最高浓度和最低浓度)的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101 (7~273)和14 (4~51) μg/L。在使用20mg (每日一次)利伐沙班治疗急性DVT的患者中,给药后2~4h以及约24h时(大致代表给药期间的最高浓度和最低浓度),浓度的几何平均值(90%预测区间)分别为215 (22 ~ 535)和32 (6-239) μg/L。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关系宽范围剂量(5~30mg,每日两次)给药之后评价了利伐沙班血浆浓度与多个药效学终点(Xa因子抑制、PT、aPTT、 Heptest)之间的药代动力学满效学(PK/PD)关系。通过Emax模型可以最佳地描述利伐沙班浓度和Xa因子活性之间的关系。 对于PT,使用线性截距模型通常可以更好地描述数据。根据所使用的PT试剂不同,斜率有相当大的差异。使用Neoplas-tin®PT时,基线PT约为13s,斜率约为3~4s/(100μg/L)。Ⅱ期和Ⅲ期研究中PK/PE汾析结果与在健康受试者中所确定的数据一致。在患者中,基线因子Xa和PT会受到手术影响,导致手术后第一天和稳态之间的浓度-PT斜率有差异。
G.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
一、基本概念及统计方法
1.基本概念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是土壤地球化学研究的最基础的特征参数,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环境土壤中的元素含量水平和变化规律。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反映的是原始自然状态条件下(第Ⅰ环境)各类成土母质的元素地球化学丰度,其控制因素主要是地质背景、沉积物来源和类型,以及地貌气候条件,以深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元素含量表征。它是研究表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次生富集或贫化)的重要参比值,也是圈定矿致类元素异常、成土母质环境质量、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及防治对策等研究的基本参考值。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反映的是成土母质在表生环境条件下,经过人类活动与自然改造所形成的表层土壤(第Ⅱ环境)元素地球化学平均含量,以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元素含量表征。它与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有着密切继承关系,总体受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控制,但由于经长期风化、淋溶作用和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改造,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已发生一定的演变,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地管护和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和平衡施肥、农业种植规划、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基础依据。
2.统计方法
依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万)》(DD2005—01)“同一沉积环境、同一物质来源、满足正态分布”的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确定原则。本次研究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的求取首先依据《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性检验》(GB/T4882—2001),对数据频率分布形态进行正态检验。以基准值为例,当统计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时,用算术平均值(X)代表基准值,算术平均值加减2倍算术标准偏差(X±2S)代表基准值变化范围;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几何平均值(Xg)代表基准值,几何平均值乘几何标准偏差的平方(Xg·S±2)代表基准值变化范围;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按照算术平均值加减3倍算术标准偏差(X±3S)或几何平均值乘几何标准偏差的立方(Xg·S±3)进行剔除,经反复剔除后服从算术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时,用算术平均值或几何平均值代表土壤基准值,算术平均值加减2倍算术标准偏差(X±2S)或几何平均值乘除几何标准偏差的平方(Xg·S±2)代表基准值变化范围。经反复剔除后仍不满足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当呈偏态分布时,以众值或平均值代表基准值;当呈双峰或多峰分布时,以中位值或平均值代表基准值。
在进行pH参数统计时,先将土壤pH换算成[H+]平均浓度进行统计计算,然后再换算为pH,其公式为
鲁东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利用K值(统计值与参比区(全国、全省等)的比值)比较元素(指标)的相对富集或贫乏特征。规定比值<0.80时为明显偏低,比值在0.8~0.90时为偏低,比值0.90~1.10时为接近(或相当),比值在1.10~1.20时为偏高,比值>1.20时为明显偏高。变异系数是反映元素分布均匀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如下经验值判别:变异系数<0.4,元素分布均匀;0.4≤变异系数<1.0,元素分布较不均匀;1.0≤变异系数<1.5,元素分布不均匀;变异系数≥1.5,元素分布极不均匀。
二、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
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参数统计见表3-1。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山东省土壤平均值(C层)和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测定的中国土壤元素平均值(C层,仅13项指标)对比有如下特征:
1)研究区土壤元素基准值与中国土壤元素平均值(C层)相比,比值在0.293~0.913之间,其中偏低的元素有(0.8<K值≤0.9):F,Ni,Co,V,明显偏低的元素有(K值≤0.8):Hg,Se,As,Zn,Cu,Cd,这说明区域原始土壤中Hg,As,Cd,Ni等元素环境质量较好,但同时也说明Cu,Zn,F,Co等微量营养元素总量不足,特别是Se仅为全国的39%,Zn含量仅为全国土壤值的71%。Mn,Cr,Pb 三元素与中国土壤平均值(C层)较为接近(K值>0.9)。
2)与山东省土壤平均值(C层)对比,深层土壤中相对偏低和明显偏低的元素有(K值≤0.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As,Cu,Zn,F,Co,Cd,Cr,Ni,Hg,Pb,其中As,Cu,Zn明显偏低,分别是山东省土壤平均值(C层)的67%,69%,89%;Se明显高于山东省土壤平均值(C 层),为山东省土壤平均值的1.23倍,而V,Mn与山东省土壤平均值(C层)基本接近。
3)深层土壤中大部分元素含量分布均匀,变异系数(CV)大多在0.07~0.40 之间,特别是SiO2,pH,Al2O3,Ge,Ga,K2O,Rb,Y,Tl,Be等元素变异系数在0.09~0.25之间;而分布较不均匀的元素有:Mo,I,Br,CaO,C,Cd,Ni,Ag,P,Bi,Pb,Mn,W,OrgC,Th,As,Cr,Cu,Se,MgO,Sr,Zn,Co,B,Ba,其变异系数在0.43~0.89之间;分布不均匀的元素有 S,Sb,其变异系数分别为1.4,1.09;分布极不均匀的元素有 Cl,Au,Hg,变异系数分别为:3.89,2.63,2.35。由此可见,在深层土壤中,难迁移和强分散元素的空间变异性最弱,强迁移的碱(土)金属元素变异性较强烈,与金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Au,Hg,S,Sb)空间变异性最强烈。
4)深层土壤中pH最高为9.66,最低为4.61,平均值为7.54,呈中性,尚未受到土壤酸化的影响。
表3-1 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含量特征参数表
续表
注:深层土壤含量统计原始数据量为3522件。Au的含量单位为10-9,Al2O3,C,CaO,K2O,MgO,N,Na2O,OrgC,SiO2,TFe2O3含量单位为%,pH为无量纲,其指标含量单位为10-6。
三、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参数统计见表3-2。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山东省土壤元素平均值(A层,48项指标)和1990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测定的中国土壤元素平均值(A层,46项指标)对比有如下特征:
1)鲁东地区土壤背景值与中国土壤平均值(A层)相比,绝大部分元素比值在0.303~0.871之间,偏低的元素有(0.8<K值≤0.9):V,La,Rb,Cr,F,TFe2O3,明显偏低的元素有(K值≤0.8):Mo,Hg,OrgC,Sb,W,Ag,I,As,Se,Bi,CaO,Br,U,B,Th,Li,Zn,Sc,Ge,MgO,Cu,Ni,Co,其中Mo为中国土壤平均值(A层)的30%,OrgC为中国土壤平均值(A层)的41%,Se为中国土壤平均值(A层)的53%,说明调查区中植物营养有益元素的总量是相对缺乏的。偏高的元素有(1.1<K值≤1.2):K2O,Zr,明显偏高的元素有(K值>1.2):Na2O,Ba,Sr。
土壤化学成分与基岩、母质类型相关,母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其地球化学元素特征总体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调查区广泛发育中酸性、酸性侵入岩,这类岩石本身缺乏MgO,CaO,Fe2O3,Co,Cr,V,Ti,Ni,Mn等,而富含Al2O3,K2O,Na2O和Ba,Sr,Zr等元素,加上矿化作用的影响,致使这些元素的背景值较高。此外,土壤以粗骨土、石质土为主,显酸性,淋溶作用强烈,致使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大量流失。
2)与山东省土壤平均值(A层)对比,表层土壤中偏低的元素为(K值≤0.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Mo,W,CaO,Ag,Sb,Br,As,I,Bi,B,Co,MgO,Cu,Ge,Cr,Be,U,F,Ni,V,Li,Th,pH,Sc,Rb;表层土壤中偏高的元素有(K值≥1.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P,TFe2O3,Ba,OrgC,N,Hg,Sr,Ga,Zr,Se,Cd,K2O,Na2O,其中 P,TFe2O3,OrgC,N,Sr,Se,K2O,Na2O等元素为植物营养有益元素,这些元素组合特征,反映了鲁东地区是多种名优特农产品重要产地这一特色;重金属元素Hg,Cd含量分别为山东省土壤平均值(A层)的1.31,1.18倍,其污染程度略高于山东省其他地区。
3)表层土壤中分布最不均匀的元素是Hg,变异系数为5.04,分布极不均匀的元素还有Cl,Au,S,变异系数分别是4.05,3.42,3.07;分布不均匀的元素有Cd和I,变异系数分别为 1.27,1.11;分布较不均匀的元素有:Br,Ag,Mo,Pb,Sb,Cu,Bi,Se,Ni,CaO,As,W,Cr,MgO,Th,Sr,C,B,Ba,La,Sn,其变异系数在0.401~0.921之间,其他元素变异系数<0.4,分布均匀。表层土壤大部分元素的变异特征与深层土壤具有相似性,说明表层土壤在风化过程中对深层土壤有一定的继承性。
4)深层土壤中pH平均为7.54,而表层土壤中pH平均为6.51,最低为3.8,土壤酸化较严重。有机碳0.73%,全碳0.74%,说明表层土壤有机质较缺乏。
表3-2 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含量特征参数表
续表
续表
注:表层土壤含量统计原始数据量为13 674件。Au 含量单位为10-9,Al2O3,C,CaO,K2O,MgO,N,Na2O,OrgC,SiO2,TFe2O3含量单位为%,pH为无量纲,其余指标含量单位为10-6。
四、土壤元素有效量及控制因素
(一)基本概念和统计方法
1.土壤元素有效量
土壤元素有效量是指特定实验操作条件下(针对一定粒级的样品组分,采用规定的浸提剂、液土比、实验温度、振荡时间等)浸取得到的土壤中呈相对活动状态存在于土壤中,被认定为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或易溶于水体迁移的那部分元素组分。虽然,采用上述方法提取得到的元素组分是否真正是土壤中“生物有效态”组分还需要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检验,但总体来说,与土壤元素总量相比,有效态组分具有更直接的生态环境意义,能够更有效地反映植物营养元素的供给能力。元素有效量与全量的比值为有效度,它是衡量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活性程度或植物可吸收水平的指标,有效度是全量、有效量及有机质和pH等理化参数的函数。本次调查按1点/36km2的采样密度对调查区土壤中N,P,S,K,Mo,Zn,Fe,Cu,B,Mn,Se 等 11种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对应全量、有机质、pH、阳离子交换量(CEC)进行了调查。
2.土壤元素有效量背景值统计方法
在反复剔除平均值加减3倍标准离差的离散值后,以算术平均值作为有效量背景值。当统计数据较少(不足30个)时,用中位值作为土壤元素背景值。计算土壤元素有效度平均值采用先计算单点有效度再逐步剔除异常值的方法进行统计,以更加客观地反映土壤元素的有效度状况。
(二)土壤元素有效量与有效度
调查区土壤元素有效态背景值参数统计结果见表3-3。N,P,K,Mn,Zn,Fe等元素有效态含量既高于山东省土壤平均值,又高于土壤临界值,说明调查区土壤质量较好,供肥能力较强,从含量变化范围来看,调查区绝大部分地区Zn,P,Mn 养分富足,而 N,K,Fe,Cu存在较大面积缺乏。Mo,B两元素低于山东省土壤均值,也低于土壤临界值,说明Mo,B元素在土壤中营养水平较差,易出现缺乏现象,同时说明山东省土壤Mo,B含量普遍偏低,应引起重视。区内S有效量平均值为35.9×10-6,含量在7.0×10-6~91.2×10-6之间,变化幅度较大,局部土壤缺乏。
统计表明,调查区土壤元素全量排序依次为(均值,10-6):Fe 3.90(%),K 2.60(%),N 883,P 773,Mn 706,S 31.6,Zn 58.6,B 31.6,Cu 20.2,Mo 0.75,Se 0.21,元素有效量依次为(均值,10-6):K 148,N 118,Mn 71.6,Fe 69.9,P 49.62,S 35.9,Zn 4.24,Cu 1.80,B 0.386,Mo 0.084,Se 18.50(10-9)。对比两者间的排序,可以发现土壤元素有效量与全量总体排序十分相似,如K,Fe,N,Mn无论是全量还是有效量均较高,含量级别往往高于其他元素一个或几个含量级,又如Zn,B,Cu,Mo,Se 5种元素,无论是全量还有效量均处在第二级次,反映了土壤元素有效量总体受其元素丰度所控制。
由表3-3可见,调查区土壤元素有效度(%计)(由大到小)顺序为:S 17.78,N 13.28,Mo 11.71,Cu 10.32,Mn 10.16,Se 8.77,Zn 7.87,P 6.88,B 1.32,K 0.59,Fe 0.18。可见不同元素的有效度相差悬殊,显然,元素表生地球化学性质是决定其有效度的重要内因。
表3-3 土壤元素有效量背景值参数统计表
注:样品统计原始数据量为1556件,有效量Se含量单位为10-9,其余为10-6,全量K,Fe含量单位为%,其余指标含量单位为10-6。
(三)元素有效量及有效度影响因素
1.土壤元素全量对有效量的影响
统计分析表明,各元素全量与有效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N 0.54,P 0.50,K 0.05,Cu 0.93,Mn 0.17,Mo 0.74,Zn 0.55,Fe 0.04,B 0.35,Se 0.19,S 0.62(置信度α=0.05时,显着相关临界值约为0.195)。即N,P,Cu,Mo,Zn,S等元素有效量受全量的影响较明显,如图3-1所示Cu,Mo两元素全量与有效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他元素如K,Fe,Mn,B,Se等有效量受全量影响不明显。因此,土壤元素全量资料对于农业施肥(N,P,Cu,Mo,Zn),环境质量及生态效应评价(Mn,Cu,Zn)等具有参考价值。
图3-1 Cu,Mo有效量与全量相关性散点图(显着正相关)
2.土壤有机质对有效量和有效度的影响
(1)对有效量的影响
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效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N 0.27,P 0.27,K 0.23,Cu 0.43,Mn-0.05,Mo 0.18,Zn 0.44,Fe-0.32,B 0.50,Se 0.13,S 0.22。表明了多数元素有效量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其中,N,P,B,Zn,Cu等元素有效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Zn,B元素有效量与有机质相关性散点图(图3-2),表明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量,从而提高其肥力;K,S,Mo,Se的有效量也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相关性较差;而Mn有效量与有机质关系不明显;Fe有效量与有机质呈显着负相关。
图3-2 B,Zn元素有效量与有机质相关性散点图(显着正相关)
(2)有机质对有效度的影响
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元素有效度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N-0.20,P 0.02,K 0.20,Cu-0.18,Mn-0.07,Mo-0.12,Zn 0.30,Fe-0.32,B 0.41,Se-0.19,S-0.33(置信度α=0.05时,显着相关临界值约为0.195),表明多数元素有效度明显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其中K,Zn,B的有效度与有机质呈正相关性,B,S元素有效度与有机质相关性散点图(图3-3),表明有机质积聚,可使B,K,Zn等元素有效度提高,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同时也可使S,N,Fe,Se等元素有效度降低,其余元素有效度与有机质相关性不明显。
图3-3 B,S元素有效度与有机质相关性散点图(显着相关)
3.土壤pH对有效度的影响
统计分析认为,元素有效度与pH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N 0.03,P-0.10,K 0.28,Cu-0.18,Mn-0.69,Mo 0.02,Zn 0.31,Fe-0.42,B 0.51,Se-0.15,S 0.14(置信度α=0.05时,显着相关临界值约为0.195)。反映多数元素有效度明显受土壤pH的影响,其中Fe,Mn 有效度与 pH 值显着负相关(图3-4),而 B,K,Zn 则与 pH 呈显着正相关性(图3-5),其余元素有效度与pH相关性不明显。即pH是影响土壤中Fe,Mn,B,K,Zn等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图3-4 Fe,Mn元素有效度与pH相关性散点图(显着负相关)
图3-5 Zn,B元素有效度与pH相关性散点图(显着正相关)
以上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元素全量及有机质、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对土壤元素有效量及有效度有较大影响。土壤中N,P,Cu,Mo,Zn,S等元素全量是其有效量的重要影响控制因素;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N,P,B,Zn,Cu等元素的活化,增加其有效量;土壤酸碱度对Fe,Mn,B,K,Zn有效度有显着影响,酸性土壤有利于提高Fe,Mn元素的有效量,而碱性环境能使B,K,Zn元素有效量增高。土壤元素有效量与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对于农业施肥,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表层与深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一)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元素富集趋势分析
背景值与基准值的比值(富集系数)代表各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富集程度。表层、深层土壤是在同一成土母质基础上发育而成,土壤地球化学含量特征理应一致,但表层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受自然风化淋漓作用和人为扰动,如后期“工业三废”、增施肥料、污灌和农药等因素影响,使其含量特征产生明显差异。
从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对比(表3-4)可以看出,背景值与基准值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是极不均匀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表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又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演化趋势。本研究用富集系数K(K=背景值/基准值)探讨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富集与贫化特征,规定K>2为强富集,K=1.3~2.0为富集,K=1.1~1.3为略富集,K=0.9~1.1为基本一致,K<0.9为贫化。分段统计比值(表3-5)可以得出结论:
表3-4 土壤背景值与基准值及其比值表
续表
注:Au含量单位为10-9,Al2O3,C,CaO,K2O,MgO,N,Na2O,OrgC,SiO2,Fe2O3含量单位为%,pH为无量纲,其余指标含量单位为10-6,K=背景值/基准值。
表3-5 土壤背景值与基准值比值分类表
1)Co,MgO,Ni,TFe2O3,Sc,Li等指标的富集系数<0.9,呈贫化状态,可能是由于表层土壤在风化成壤作用与人类活动作用中有少量被迁移带出,农作物吸收或淋溶至土壤深层所致;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pH比值为0.864,富集系数<0.9,反映了在表生作用和人类活动如燃煤、汽车尾气、污水灌溉等影响下,导致表层土壤pH降低(酸化)。
2)Sb,V,Ce,W,Au,Be,Al2O3,Ga,Th,As,Cr,La,Y,Mn,Ti,F,Tl,Ge,Rb,U,Nb,I,Ba,K2O,Cu,SiO2,B,Sr,Zn,Mo,Bi,Sn,Na2O,CaO,Pb,Zr等大部分元素或指标的富集系数在0.9~1.1 之间,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的背景含量基本一致,基本上继承了深层土壤的地球化学含量分布特征,表明风化成土等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深、表层土壤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较小,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
3)Ag,Br,Cl 3种元素富集系数在1.1~1.3之间,Ag元素富集受土壤成土母质(母岩)和后期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卤族元素Cl和Br富集则可能与表层土壤对海洋水汽的持续接收有关。
4)Cd,Se,S,Hg,P元素的富集系数在1.3~2.0之间,表明这些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富集。其原因一方面与元素自身地球化学性质和成土母质、地质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农药带来Cd,S,Hg,P 在表层土壤中的局部富集。
B.人类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的污染。如工业与民用燃煤的长期使用,机动车尾气、工厂“三废”排放使Cd,Se,S,Hg在表层土壤中富集。
C.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Cd,Hg等在表层土壤中不断积累,造成了元素的富集。这一事实从表层土壤因子分析结果中可明确地反映出来,因子分析表明,Cd,Hg与Au,Ag及Pb,Zn,Cu,Bi等金矿指示元素进入同一主因子,可见,表层土壤Cd,Hg等重金属元素富集与金矿伴生元素或矿山开采有关。
5)C,N,OrgC富集系数>2,表明这些指标在表层土壤中已趋于明显富集,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氮肥的使用是使研究区表层土壤中 OrgC 和 N元素含量显着提高的主要原因;OrgC和C主要富集于山区,除与成壤作用及人类耕作有关外,还与动植物代谢、死亡积淀有关。
(二)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元素变异系数比较
表层土壤在成壤过程中元素受到活化迁移重新分配等自然作用及人为叠加扰动的影响,使得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因此,表层土壤某些元素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值的比值(变异系数)与深层土壤相比有较大差别。
由表3-6可见,大多数元素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变异系数的比值在0.80~1.20 之间,这说明多数元素在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相似,表层、深层土壤变异系数比值>1.2 的元素多与金矿成矿作用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如 S,Hg,Cd,Ag,pH,Cu,Pb,Au,Sn,Se等,特别是Hg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变异系数高达5.041,在深层土壤中为2.353,说明表层土壤中Hg受到较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S和Cd元素情况与此类似,其变异系数在表层土壤中高达 3.070,1.271,而在深层土壤中仅为1.399,0.7。Au,Ag在地质体单元中分布极不均匀,且在表层土壤中极易富集,导致在表层土壤中也有较高的变异系数。
表3-6 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元素变异系数对比表
续表
CaO与MgO在深层、表层土壤中变异系数都>0.50,特别是CaO在深层土壤中变异系数达0.787,说明这类元素在不同岩体中含量差异悬殊。如在碳酸盐岩中,CaO 含量可达50%以上,而在硅酸盐岩石中含量<5%。
H. 国际企业化挑战赛GMC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简介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 简称GMC)是一项拥有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官方认证的横跨五大洲的全球最大规模企业管理模拟比赛,三十年前起源于欧洲,为一年一度的国际级赛事。它的宗旨是通过仿真模拟的现代化培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企业管理及高校商科模拟教学水平,促进各国企业管理技术的规范化。
目前GMC全球共有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巴西、比利时、中国、新加坡、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西班牙、希腊、匈牙利、墨西哥、葡萄牙、玻利维亚、丹麦、乌克兰、芬兰、捷克、拉脱维亚、斯洛伐克、印度、安哥拉、加纳等32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堪称企业管理模拟的奥林匹克大赛。
自1980年首届比赛开始,共有累计超过90000参赛队、400000人参赛。全球每年有15000人参赛(仅中国赛区参赛选手就有5000-7000人)。该项赛事自1995年引入中国以来,已经连续成功地举办了15届,在全国已颇具规模,由最初的70多支参赛队发展到2010年的全国超过120所高校1400多支队伍,参赛者累计数万人。GMC 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工商管理模拟商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级赛事。中国赛区的参赛者来自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等,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约80%具有MBA学位或是MBA在读研究生。该赛事参赛者的平均学历水平之高,国内绝无仅有。
中国代表队在国际总决赛中战绩辉煌,先后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五次获得全球总冠军。如此辉煌的成绩充分反映了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尤其是商科企业管理模拟教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GMC比赛不仅仅在高校及学生中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在各企业间也具有极高的声誉。许多往届GMC比赛的参赛选手,尤其是获奖队伍的选手都被关注这项赛事的企业早早相中,并在毕业后招入麾下。对于企业来讲,关注GMC赛事,相当于为自己找到一个高端专业人才库,尤其是生产、贸易以及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企业一直对GMC赛事非常关注,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的核心是一套逐年更新、高度完善的电脑动态仿真模拟系统,模拟标准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基本参变量以及在现实市场中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在此基础上,按照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建立一个互动的定量化的模型。
比赛由5人组成的参赛队经营一家虚拟的企业,队员分别扮演总经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研发等部门经理。比赛前队员会得到一本《参赛手册》,内容囊括了经过提炼的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如经营背景、市场营销、生产与分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和会计)和详细的比赛方法;队员还会得到一套《公司历史》,内容是参赛队着手经营的虚拟公司最近5个财政季度的决策及经营状况。队员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该企业每季度的经营作出一系列的决策,与同一市场的其他7个虚拟企业竞争。
决策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研发、营销、人力资源、投资及财务等方方面面,同时还穿插着金融、贸易、会计、期货、投资、信息技术等许多重要的实物性学科,最大限度地模拟一个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运作状况。
每一家公司都必须很好地把握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各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及本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建立各种数量模型,进行边际分析、数量博弈、价格博弈,制定出自己的竞争战略、产品组合、营销组合、销售预测,并通过对资本结构、生产规模、边际贡献率、产能、库存、现金流量、劳动力储备等方面的分析和决策,对经营结果进行控制和调整。
各公司的决策由GMC核心模拟软件系统处理后,形成公司的《管理报告》,反映该公司决策所产生的市场效果,并以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作为综合指标,衡量企业经营效果。各虚拟公司根据《管理报告》对下季度的经营作出决策,再次提交由GMC核心软件处理,并得到第二季度的《管理报告》。以此形式循环反复,直到第五季度结束,股票市场价格最高的公司获胜。
这是一种高水准管理能力的竞赛,培养、考验、评价管理者统观全局、系统思考、正确决策、灵活应变的能力。近三十年来经过不断的更新、完善和大力推广,参加过比赛和培训的人员已超过三十万人,遍及全球各地。作为唯一得到欧共体推荐的权威管理系统,国际上许多院校已将其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教具,许多大公司也将其作为选拔、培训、考核、评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工具。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模拟系统是企业管理人员丰富管理知识、增强团队精神、提高管理技能及市场应变能力的捷径而加入比赛或培训。同时更有众多企业从GMC参赛选手中选拔优秀人才,目前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成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好像不怎么实际···
I. 美国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测的翻译
美国药典24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本文是USP24细菌内毒素检查法(BACTERLAL ENDOTOXINS TEST)的译文,但目前执行的标准是USP24版第二增补本(USP—NF19 Second Supplement)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读者可对照学习,从中可看出USP24细菌内毒素检查的不足之处。本文将介绍用鲎试剂检测样品内或样品上存在的细菌内毒素浓度的方法。鲎试剂(Limulus Amebocyte,LAL)来自鲎的循环细胞,经水提取而行,制备和检验后,用于凝固法。
反应的终点是将供检样品稀释后,与平行稀释的参考内毒素标准进行直接比较得到的。测得的内毒素含量用规定的内毒素单位表示。
鲎试剂也是用浊度法或显色法来读取数据的,这些试齐只要能满足这些选择方法的要求,就可以使用。在做试验时,需要先做出一条标准曲线,并用该曲线计算供检样品的内毒素含量,包括样品和对照液加鲎试剂后的培育时间和在分光光度计上读取光密度时使用的波长等操作,都应该事先规定好。如果是终点浊度法,则到达培育期后,应立刻读取读数。而动力学检测(兇手浊度法和显色法),光密度的测定是贯穿于整个反应期间,而用于计算结果的百分数就是从这些读数中计算出来的。在用终点法的显色法检测时,在到达事先规定的反应时间后,添加停止酶反应的试剂使反应停止后,再读取数据。
1、参考内毒素标准与对照内毒素标准
参考内毒素标准(Reference standard endotoxin,RSE)是美国药典(USP)的内毒素参考标准,其效价为每瓶10 000个USP内毒素单位(EU)。每瓶参考内毒素标准加5ml鲎试剂用水(LAL Reagent Watet),用旋转搅拌器间歇搅拌30min使其溶解,制成原液,用这一原液制作合适的系列稀释。原液应保存于冰箱中,用于以后的稀释,但保存时间不得超过14d。用前,用旋转搅拌器强力搅拌至少3min,每一步稀释,至少搅拌30s,然后才能用它稀释下一步。经稀释的参考内毒素不得贮存待以后使用,因为吸附作用会使其失去活性。对照内毒素标准(Contuol standard endotoxin,CSE)是以参考内毒素标准为标准另行制备的。一批新的对照内毒素标准在使用前应进行检定。检定时使用的鲎试剂应为试验中使用的同批鲎试剂。参考内毒素标准对照内毒素标准进行检定时,可使用鲎试剂的凝固法,按“试验操作”进行。每批对照内毒素标准,至少取1瓶与1瓶参考内毒素标准进行对比。参考内毒素标准的每个稀释度作4管。每瓶或每个样品的对照内毒素标准的每个稀释度也都要4管。参考内毒素标准终点的对数Log10的平均值和对照内毒素标准终点的对数Log10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的反对数等于对照内毒素标准效价的标定值。可根据情况,将其变换成每ng干燥制剂的单位数或每瓶所含的单位数。
适宜的对照内毒素标准的效价应不小于2EU/ng也不大于50EU/ng。
2、试验的准备
鲎试剂的灵敏度应经过确证。试验中使用的所有容器和用具,都必须在≥250℃的烤箱中,用足够的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破坏这些用具表面上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
内毒素试验的结果是否可靠,还必须从试验使用的各种用具、溶液、洗涤用品中取样或提取样品,并用适当的方法证明它们对反应没有抑制或拉强或其它干扰作用。可按下述方法进行抑制试验或增强试验。试验中应设置阴性对照。如果鲎试剂的原材料、生产方法或处方发生改变时都要重新进行试验。
3、鲎试剂灵敏度的确认试验
为了确认鲎试剂标签上的灵敏度,每批至少取1瓶样品进行检定。参考内毒素标准(或对照内毒素标准)作2倍系列稀释,稀释成2.0λ,1.0λ,0.5λ和0.25λ。其中λ是鲎试剂标签上的灵敏度EU/ml。
上述4个稀释度和阴性对照都要重复做4管。所得结果的几何平均值的对数应大于或等于0.5λ,小于或等于2.0λ。每一批新的鲎试剂,使用前都必须作标签灵敏度的确认试验。
4、抑制试验和增强试验
用不超过地大有效稀释而检测不出内毒素的样品,不加或内毒素,使最后浓度等于2.0λ,1.0λ,0.5λ和0.25λ。按照试验操作(Test Procere)项的规定用标准内毒素进行检定。不加和加内毒素的样品管至少做4管。同时,用水稀释上述相同浓度的内毒素和阴性对照各两管,做平行两管试验。按照计算和判定项的方法,计算样品终点内毒素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如果所得结果大于或等于0.5λ,小于或等于2.0λ,则该样品适合作细菌内毒素检查。
用中和、灭活或除去干扰物质方法或用不超过最大有效稀释度稀释检品后,可重做抑制试验和增强试验。如果用不超过最大有效稀释法,对已知加量的内毒素可以克服抑制和增强作用。则样品可以经过稀释后,再作内毒素检查。
如果在试验条件下,对未处理的样品检查出有内源性内毒素。则该样品不适合用于作抑制或拉强试验。不过,这种样品可用超过滤法将存在的内毒素去掉或做适当稀释、使之适合于作抑制或增强试验。稀释未处理样品(像开瓶溶解或在使用前注射前稀释那样),稀释到检验不到内毒素但不超过最大有效稀释倍数。再用这些已稀释的样品重作抑制试验或增强试验。
5、最大有效稀释度(MVD)
最大有效稀释度是指在使用时将药物溶解或稀释成恰好用于注射或其它非经口途径使用的浓度。有时为了避免给药量的体积(EU/ml)计算。用试剂标签上的灵敏度(EU/ml)λ除限定浓度,就可以得到MVD因子。如果某一试剂的限量浓度是按重量或按药品的活性单位计算(EU/mg或EU/单位)。用限量乘药品在溶液中的浓度,或按标签说明稀释成的浓度(mg/ml或单位/ml),再除的λ,就可以得到MVD因子是准备试验而使试验有效的限定稀释因子。
6、试验操作
在准备和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避免使样品受到大量的细菌污染。为了定量检测样品中的内毒素含量,常用系列稀释法稀释样品。用几何稀释法,使每上一步稀释较下一步稀释成为定比关系。试验中应设阴性、阳性对照和阳性产品对照。
供试的每一个样品的每一步系列稀释,至少要做重复性2管。标准内毒素的系列稀释应包括至少两个重复管。每一个框架的试管中都必须有一组标准内毒素的系列稀释管。只要每一个框架的环境条件是均一的,一个框架中可以由几个试管架组成。
(1)准备:标准内毒素以及鲎试剂的形状与装量,各个厂家不尽相同。因此,溶解和稀释必须按标签的说明进行。样品和鲎试剂混合物的pH,除另有规定外,必须位于6.0—8.0之间。样品的pH在试验前,可添加灭菌的无内毒素污染的氢氧化钠、盐酸或适宜的缓冲液调整。
(2)操作:取若干10mm×75mm试管或单个的试验管。每管加适量的阴性对照、标准内毒素、样品和阳性产品对照。阳性产品对照由鲎试剂、洗液或提取液添加2.0λ浓度的标准内毒素置中,准确记录试管的放置时间、于37℃±1℃,放置60min±2min,轻轻地取出观察。形成结实的凝胶,翻转180°,停留于原处不动者为阳性,记(+)号。不形成凝胶或形成的凝胶不结实,则判为阴性、记(-)号。拿取试管时,要轻拿轻放,避免不必要的碰撞,而出现假阴性结果。如果阳性产品对照呈阴性或内毒素标准的浓度不落在鲎试剂标签灵敏度2倍稀释的±1之间,或任何阴性对照出现阳性,试验应判为无效。然后计算样品中的内毒素含量。
7、计算和判定
(1)几何平均值的计算:系列稀释最后的阳性管为样品或样品加内毒素管的终点。记录每管的终点浓度E,换算成对数终点浓度e,用下列公式计算终点的几何平均浓度:
终点的几何平均浓度=log-1(∑e/f)
其中∑e为各稀释度对数终点之和;f为各稀释度的重复管安数。
(2)内毒素含量计算:计算被检样品中或被检样品上的内毒素含量(EU/ml,EU/g或EU/mg)时,首先计算出终点浓度E,再乘以稀释因子λ(λ为鲎试剂标签注明的灵敏度)。被检样品的几何平均浓度等于∑e/f的反对数,其中e等于终点浓度的对数,f为被检样品该稀释度的重复管数。
(3)结果判定:如果内毒素含量小于该品种规定的含量界限,则该品种符合规定。
J. GMC的优点
跨平台 由源代码编译的SE文件不做任何修改即可直接在任何有GMC解释器的文曲星上执行,无须再次编译。在跨平台的使用上GMC不需要考虑内存问题,LCD问题,只要有GMC解释器便可以。
与其它语言的比较
速度比一般C,assembly都快,GMC是一套宏语言许多使用者需要的功能都已内建在GMC中,如显示BMP图片的功能在C及Assembly中都需要许多程序来完成,在GMC中的只需要一个指令便完成,其中的显示程序已由GMC开发小组利用最高效率的算法完成,所以其运行速度并不会输给C,Assembly。
目标代码比C,Assembly,basic都要小,GMC已将许多功能由宏实现,就像是显示图片GMC只需要一个指令。
GMC没限制目标最大文件长度。
GMC是一个高结构化语言,编成效率高。
GMC真正做到了与硬件隔离,与多的高效编程语言,都提倡此点但是真正却没人做到,GMC语言没有任何与硬件相关的功能,真正做到跨平台。